CN115453643A - 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3643A
CN115453643A CN202211221141.7A CN202211221141A CN115453643A CN 115453643 A CN115453643 A CN 115453643A CN 202211221141 A CN202211221141 A CN 202211221141A CN 115453643 A CN115453643 A CN 115453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on
temperature control
end cover
main body
insula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211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53643B (zh
Inventor
曹聚亮
俞栋耀
蔡劭琨
吴美平
杨阳
于瑞航
熊志明
郭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22114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36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3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3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53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36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7/00Measuring gravitational fields or waves; Gravimetr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7/02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3/00Manufacturing, calibrating, cleaning, or repairing instruments or devices covered by groups G01V1/00 – G01V11/00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09Outer radiating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fins integrated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包括:两端开口且中空的主体,在主体一端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一端盖组件,以及在主体另一端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二端盖组件;在主体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主体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磁屏蔽层、第一隔热层和第一压板;第一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端盖,与第一端盖相接触的安装在所述第一端盖内侧壁上的温控单元;在第一端盖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第一端盖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隔热层和第二磁屏蔽层,且第二隔热层在温控单元的周围环绕设置;在第二磁屏蔽层上设置有贯穿其本体的透气通道;第二端盖组件包括:第二端盖;在第二端盖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第二端盖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磁屏蔽层、第三隔热层和第二压板。

Description

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力测量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背景技术
地球重力场是地球重要的基本物理特征之一,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既可揭示地球本身内在的运动发展规律和物质分布,又可探究地球附近空间物理事件产生和发展的机理。地球重力场测量有助于推动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测量学、大地测量学以及空间科学等学科的发展,重力信息在资源勘探和军事领域的应用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捷联式动态重力仪具有测量效率高、作业简便、可以大面积覆盖的优点,是目前重力测量最主要的手段。但是现有的捷联式重力仪普遍存在以下缺点,导致其难以适应复杂环境下的正常工作,进而导致其应用受到严重限制;具体的包括以下几点:
1.隔热性能差,导致内部温度控制效率低;
2.抗电磁干扰性能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3.内部减震器与外壳体采用刚性连接,存在“热短路”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包括:两端开口且中空的主体,在所述主体一端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一端盖组件,以及在所述主体另一端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二端盖组件;
在所述主体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所述主体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磁屏蔽层、第一隔热层和第一压板;
所述第一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一端盖相接触的安装在所述第一端盖内侧壁上的温控单元;
在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隔热层和第二磁屏蔽层,且所述第二隔热层在所述温控单元的周围环绕设置;
在所述第二磁屏蔽层上设置有贯穿其本体的透气通道;
所述第二端盖组件包括:第二端盖;
在所述第二端盖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磁屏蔽层、第三隔热层和第二压板;
所述第二磁屏蔽层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磁屏蔽层的边缘相接触的设置;
所述第三磁屏蔽层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磁屏蔽层的边缘相接触的设置;
所述第二隔热层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隔热层的边缘相互抵靠的设置;
所述第三隔热层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隔热层的边缘相互抵靠的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凹槽;
所述第二隔热层和所述温控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中,且所述第二磁屏蔽层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凹槽的边缘形状相配的设置,所述第二隔热层和所述温控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磁屏蔽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温控单元包括:温控组件,散热器;
所述温控组件与所述第一端盖相接触的连接;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温控组件相接触的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温控单元还包括:循环风扇;
所述循环风扇安装在所述第二磁屏蔽层远离所述散热器的一侧,且与所述透气通道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温控组件采用半导体温控组件,且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二隔热层在所述温控组件的周围包围设置;
所述散热器压靠在所述温控组件上,且所述散热器的边缘嵌入在所述第二隔热层内;
所述散热器的边缘通过螺纹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端盖相互固定连接;
所述螺纹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端盖的连接位置之间设置有T型隔热垫,且所述第二隔热层对所述螺纹连接件的端部包覆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端盖组件还包括:外部散热组件;
所述外部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翅片和散热风扇;
所述散热翅片和所述散热风扇并排的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的外侧壁上,其中,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第一端盖焊接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隔热层采用聚氨酯发泡剂发泡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还包括:减振器;
所述减振器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相连接的减振主体,与所述减振主体相连接的连接座;
所述底座、所述减振主体和所述连接座同轴连接;
所述减振主体为一端径向缩小的中空筒状体,且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减振主体的小直径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减振器在所述主体上规则的设置有多个,且与所述第一隔热层嵌合的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隔热层上开设有与所述底座外形相匹配的限位凹槽,且所述底座与所述主体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螺纹连接件由所述主体外侧至内侧的方向穿过所述主体与所述底座相连接,且在所述第一螺纹连接件与所述主体相抵靠的位置设置有密封件;
所述第一隔热层上与所述减振器相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隔热遮盖垫;
所述隔热遮盖垫中间位置与所述减振主体同轴的嵌套设置,其边缘位置与所述第一隔热层或所述第一压板相互固定连接,用于封闭所述底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案,本发明的外壳体为多种复杂环境下的动态重力测量提供了稳定的工作环境,适用性强。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案,本发明的外壳体为重力测量提供稳定的内部工作环境的同时,隔绝了大部分震动噪声,温控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一,同时还具有高气密性设计,保证了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海洋、航空等极端条件下测量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案,本发明的外壳体消除了温控系统与减震系统同时应用的矛盾,通过对减震器和外框体连接处的隔热设计,解决了减震器的热传递效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案,本发明的外壳体消除了气密系统与减震系统同时应用的矛盾,保证了减震系统稳定安装的同时还保证了整体的气密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案,本发明的外壳体采用半导体TEC模块实现了温控组件的小型化和控温精度高的优点。同时,本发明考虑测量环境气密性要求,设计了高效的热传递模块,在保证热传递效率的同时,不需要将温控模块与框架分隔开,保证了气密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案,本发明的通过框体气密设计,整体隔热设计,减震设计和温控设计,即保证了内部器件的使用可靠性,还有效保证了使用本发明的结构的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的结构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结构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外部散热组件的结构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减振器的结构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图2中A位置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包括:两端开口且中空的主体11,在主体11一端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一端盖组件12,以及在主体11另一端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二端盖组件1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主体11、第一端盖组件12和第二端盖组件13的相互密封连接(如,在相互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以构成一个封闭的隔热空间,且该空间还具有温度调节和电磁屏蔽的性能。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主体11采用的是两端开口的矩形框体,在主体11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主体1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磁屏蔽层11a、第一隔热层11b和第一压板11c;其中,第一磁屏蔽层11a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主体11的内侧壁上,然后通过粘接的方式将第一隔热层11b安装在第一压板11c上,并采用尼龙螺钉将第一压板11c固定在主体11上,进而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主体11的屏蔽和隔热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实现本发明的隔热性、屏蔽性,在第一端盖组件12中其同样需要设置相应的结构,以及在第一端盖组件12上还需要设置控温组件以实现对整个壳体内部的温度进行准确调控。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组件12包括:第一端盖121,与第一端盖121相接触的安装在第一端盖121内侧壁上的温控单元122;其中,在第一端盖121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第一端盖12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隔热层12a和第二磁屏蔽层12b,且第二隔热层12a在温控单元122的周围环绕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磁屏蔽层12b上设置有贯穿其本体的透气通道;通过设置在第二磁屏蔽层12b上的透气通道,可直接实现第二屏蔽层12b相对两侧气流的交换,进而实现对壳体内部环境温宿进行准确调控的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盖组件13包括:第二端盖131;其中,在第二端盖131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第二端盖13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磁屏蔽层13a、第三隔热层13b和第二压板13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磁屏蔽层13a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二端盖131的内侧壁上,然后通过粘接的方式将第三隔热层13b安装在第二压板13c,并采用尼龙螺钉将第二压板13c固定在第二端盖131上,进而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第二端盖组件13的屏蔽和隔热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121和第二端盖131分别采用螺纹连接件与主体11的相对两端实现密封连接,其中,在螺纹连接件与第一端盖121和第二端盖131相接触的位置还设置有密封件,以保证在连接位置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屏蔽层12b的边缘与第一磁屏蔽层11a的边缘相接触的设置;第三磁屏蔽层13a的边缘与第一磁屏蔽层11a的边缘相接触的设置;通过屏蔽层之间的相互连接,实现了屏蔽结构的全包围设置,进而对有效保证本发明的屏蔽性能有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热层12b的边缘与第一隔热层11b的边缘相互抵靠的设置,第三隔热层13b的边缘与第一隔热层11b的边缘相互抵靠的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隔热层11b、第二隔热层12b、第三隔热层13b均为软性材料,保证了接触位置的紧密,无间隙。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隔热层的包围设置,保证了本发明的优良隔热性能。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端盖1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凹槽121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121包括:连接环边,与连接环边相连接的侧壁部分;其中,侧壁部分的边缘与连接环边的内环边缘固定连接的构成安装凹槽121a。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分上的部分位置向远离主体11的方向凸起设置,以使得安装凹槽121a的深度更大,以实现温控单元122,第二隔热层12a的嵌入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热层12a和温控单元122设置于安装凹槽121a中,且第二磁屏蔽层12b的边缘与安装凹槽121a的边缘形状相配的设置,且通过尼龙螺钉将第二磁屏蔽层12b与第一端盖121固定连接,进而,将第二隔热层12a和温控单元122位于第一端盖121和第二磁屏蔽层12b之间。通过上述设置,有效的保证了第二隔热层12a、温控单元122、第二磁屏蔽层12b在第一端盖121上的嵌入安装,提高了第一端盖组件12的集成度,有效的消除了其内侧的突出结构,使得其在与主体11安装时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还有效避免了对内部结构的干涉和占用,保证了外壳具有充足的内部空间。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温控单元122包括:温控组件1221,散热器1222。在本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221与第一端盖121相接触的连接;散热器1222与温控组件1221相接触的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221采用半导体温控组件(例如TEC半导体),且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二隔热层12a在温控组件1221的周围包围设置。其中,多个温控组件1221通过在表面上均匀的涂覆上导热硅脂后与第一端盖121的内侧面贴附安装,以实现其上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快速的散发至第一端盖121上,在安装温控组件1221后,在温控组件1221的周围安装第二隔热层12a,其中,第二隔热层12a在相邻的温控组件1221之间,以及在温控组件1221与第一端盖121的连接环边分别进行形状相适配的填充,以实现对第一端盖121上未安装温控组件1221的周围区域实现隔热处理,保证了温控组件1221的充分散热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第一端盖组件12的隔热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1222压靠在温控组件1221上,且散热器1222的边缘嵌入在第二隔热层12a内;其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散热器1222包括:导热板1222b和安装在导热板1222b一侧的散热器翅片1222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热板1222b背离散热器翅片1222c的一侧与温控组件1221位置相对应的均匀涂覆有导热硅脂层,进而导热板1222b可直接贴附在温控组件1221的侧面上,以实现良好的传热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热板1222b是直接贴附在温控组件1221的表面上的,进而,温控组件1221之间的第二隔热层12a的部分也同时与导热板1222b相互抵靠,实现了对第一端盖121未设置温控组件1221位置与散热器1222的隔离,以保证对温控组件1221的充分封闭,进而更为有效的保证了温控组件1221的温控性能和温控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翅片1222c与导热板1222b采用低温焊膏直接焊接连接的,以保证散热器翅片1222c能够更为快速的将导热板1222b上的温度传导出去,以实现对壳体内环境温度的及时准确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翅片1222c为铜制翅片,其热交换效率更高,其焊接更为牢固,结构稳定性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1222的边缘通过螺纹连接件与第一端盖121相互固定连接;其中,在螺纹连接件与第一端盖121的连接位置之间设置有T型隔热垫1222a,且散热器1222边缘在嵌入第二隔热层12a中实现隔热覆盖的情况下,第二隔热层12a相应的对螺纹连接件的端部实现包覆设置。
通过上述设置,有效保证了本发明的第一端盖组件的隔热效果,保证了温控单元边缘的密封性能,极大的提高了第一端盖组件隔热性能,同时对保证温控组件的温控精度有益。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温控单元122还包括:循环风扇1223。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风扇1223安装在第二磁屏蔽层12b远离散热器1222的一侧,且与透气通道相对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屏蔽层12b呈板状结构,其结构强度高,进而在将其安装在第二隔热层12a的外侧时,其可与第一端盖121围成一个较大的空腔,用于安装第二隔热层12a和温控组件1221,而且除此之外,在散热器1222的相对两侧(如图中的竖直方向的上下两侧)之间还具有多余空间,用于实现气流的流动,进而通过循环风扇1223的作用即可实现气流在散热器1222相对两侧的流动换热后被输送至壳体内部,进而达到了优良的换热效果,对保证壳体内部气流的流动和恒温控制有益。
结合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端盖组件12还包括:外部散热组件123。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散热组件123包括:散热翅片1231和散热风扇1232。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翅片1231和散热风扇1232并排的设置在第一端盖121的外侧壁上。其中,第一端盖121的外侧壁上的部分位置设置有镍金属镀层,通过低温焊膏即可将散热翅片1231焊接在第一端盖121的外侧壁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翅片为铜制翅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组件12外侧,与外部散热组件123相邻的位置还可设置有电源和开关,用于实现供电控制。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沿第一端盖121的周向,在散热翅片1231的周围包覆有支撑围板,且支撑围板通过螺纹连接件与第一端盖121的外侧壁相连接的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围板的部分与散热翅片具有间隔的设置,以形成一个安装空腔,进而散热风扇1232即可与支撑围板相互固定的安装在该安装空腔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风扇1232的送风方向与散热翅片1231的长度方向是一致的,进而可以使得散热风扇1232送出的风从相邻散热翅片1231的间隔位置流动而带走散热翅片1231上的热量,使得散热效果更优。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隔热层12a采用聚氨酯发泡剂发泡成型。通过采用发泡成型的第二隔热层12a可更加紧密的实现与第一端盖121的配合,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的隔热性能,以及对温控组件周边的密封性能。
结合图2、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减振器14。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器14包括:底座141,与底座141相连接的减振主体142,与减振主体142相连接的连接座143;其中,底座141、减振主体142和连接座143同轴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41、减振主体142和连接座143依次采用相互嵌合的方式相连接。其中,底座141整体呈中空的板状体,其一侧设置有凸出的环形凸台,而减振主体142为一端径向缩小的中空筒状体,其大直径端与底座141相互嵌合的连接,具体的,在减振主体142的大直径端的底部设置有环形凹槽,以用于底座141上的环形凸台插入实现底座141与减振主体142同轴的嵌合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主体142大直径端所具有的环形凹槽的两侧壁的高度是不同的,其中,处于径向内侧的侧壁的高度要高于径向外侧的侧壁的高度,这样使得减振主体142与底座141同轴嵌合时,环形凹槽处于径向内侧的侧壁的高度高,进而可适得其插入的深度要明显高于另一侧壁的高度。通过将环形凹槽相对的两个侧壁设置为高低不同的,进而可通过较高的环形侧壁以实现对减振主体142的准确定位,即保证了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又保证了连接位置的连接精度,极大的提高了减振器14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座143位于减振主体142的小直径端。其中,连接座143包括:连接座主体,在连接座主体一端同轴连接的连接凸台;其中,连接凸台的直径小于连接座主体的直径,并且在连接凸台远离连接座主体的一端的边缘径向凸出形成连续的环状凸起。进而通过连接凸台的上述设置,使得连接凸台与连接座主体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嵌合凹槽,进而通过在减振主体142的小直径端的内侧设置与上述嵌合凹槽相配合的嵌合凸台即可实现连接座143与减振主体142之间的嵌合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有效的保证了连接座143与减振主体142的安装精度和安装稳定性,进而可以更加可靠的通过连接座143与其他结构相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座143中间设置有贯穿其本体的通道,用于实现连接件(如螺栓)的穿过并与其他结构相连接。
结合图2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减振器14在主体11上规则的设置有多个,且与第一隔热层11b嵌合的设置;其中,在第一隔热层11b上开设有与底座141外形相匹配的限位凹槽,且底座141与主体11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竖直方向,减振器14在主体11的内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用于实现与其他结构的稳定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底座141是用于起到支撑作用的,进而其需要在硬质结构上进行连接,进而,其可直接承靠在主体11内侧壁上,以实现与主体11的稳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41呈菱形结构,进而在第一隔热层11b上用于安装底座141的位置则相应的设置有与底座141外形相匹配的限位凹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41安装在该限位凹槽中后,则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将其与主体11固定连接,具体的,沿主体11侧壁的厚度方向,第一螺纹连接件由外至内的方向穿过主体11的侧壁与底座141相互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1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第一螺纹连接件穿过的连接孔,第一螺纹连接件穿过该连接孔与底座141相连接,并且为保证主体11内部的密封性,第一螺纹连接件与主体11承靠的位置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如密封圈),实现了在安装位置的密封,进而对保证本发明内部的密封性有益。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器14用于隔离安装本发明的载体发动机等引起的高频振动,为内部进一步安装的传感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内部安装减振器14的“内减振”方式,对用户不可见。减振器的布局采用“八爪鱼”构型,可实现所要安装的IMU单元底部和顶部两面各布置4个减振器。通过8个减振器实现IMU单元与本发明的外壳体的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在主体11上下两侧分别设置减振器14的方式,其减振效果更优,能够为所安装的传感器提供更稳定的工作环境,有效的提高了测量精度。此外,通过上述分别设置减振器14的方式,可以实现上方的吊装作用和下方的支撑作用,重量分配更为均匀,有效延长了减振器14的使用寿命,保证系统精度的稳定可靠。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器14的截止频率是其最关键技术指标,截止频率需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来选择,由于一般的重力测量环境下的主要振动源是发动机的振动,其主频点在25~30Hz左右。为尽量减小振动对内部所要安装的传感器的精度影响,减振器14应对该频率范围的振动信号能进行足够的衰减。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器14在负载为1.5kg时截止频率小于8~12Hz,要衰减的环境振动主能量频率为22~35Hz;使用温度10~45℃,贮存温度-10~55℃。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隔热层11b上与减振器14相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隔热遮盖垫11b1。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遮盖垫11b1中间位置与减振主体142同轴的嵌套设置,其边缘位置与第一隔热层11b相互固定连接,用于封闭底座141。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遮盖垫11b1的材质与第一隔热层11b的材质是一致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若在底座141嵌入的第一隔热层11b周围同样具有第一压板11c时,可通过将隔热遮盖垫11b1的缘位置与第一压板11c相互固定连接,以实现对底座141的封闭。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主体11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凸台111,从而使得整个外壳结构可以实现六面体标定的功能,使得采用本发明的重力仪可以实现现场标定,节省了设备准备时间,提高了环境适应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凸台111包括:第一安装凸台111a和第二安装凸台111b;其中,第一安装凸台111a处于第二安装凸台111b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凸台111是用于精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标定的平台,表面加工精度较高、需要达到一定指标,进而在外壳体上集成了安装凸台111,方便现场标定,极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此外,由于重力仪的测量精度与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相关,因此为了保证重力仪的测量精度,应保证系统在标定过程中与实际使用中的环境条件保持一致,这要求系统能整体安装到三轴转台上,通过设置的安装凸台111方便了安装过程中的测量和标定。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主体11的外侧壁上还设置以后加强筋结构,以使得本发明的主体11的结构更为稳定可靠。
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具体方案的例子,对于其中未详尽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当理解为采取本领域已有的通用设备及通用方法来予以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开口且中空的主体(11),在所述主体(11)一端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一端盖组件(12),以及在所述主体(11)另一端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二端盖组件(13);
在所述主体(11)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所述主体(1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磁屏蔽层(11a)、第一隔热层(11b)和第一压板(11c);
所述第一端盖组件(12)包括:第一端盖(121),与所述第一端盖(121)相接触的安装在所述第一端盖(121)内侧壁上的温控单元(122);
在所述第一端盖(121)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所述第一端盖(12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隔热层(12a)和第二磁屏蔽层(12b),且所述第二隔热层(12a)在所述温控单元(122)的周围环绕设置;
在所述第二磁屏蔽层(12b)上设置有贯穿其本体的透气通道;
所述第二端盖组件(13)包括:第二端盖(131);
在所述第二端盖(131)的内侧壁上且沿远离所述第二端盖(13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磁屏蔽层(13a)、第三隔热层(13b)和第二压板(13c);
所述第二磁屏蔽层(12b)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磁屏蔽层(11a)的边缘相接触的设置;
所述第三磁屏蔽层(13a)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磁屏蔽层(11a)的边缘相接触的设置;
所述第二隔热层(12b)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隔热层(11b)的边缘相互抵靠的设置;
所述第三隔热层(13b)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隔热层(11b)的边缘相互抵靠的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1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凹槽(121a);
所述第二隔热层(12a)和所述温控单元(122)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121a)中,且所述第二磁屏蔽层(12b)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凹槽(121a)的边缘形状相配的设置,所述第二隔热层(12a)和所述温控单元(122) 位于所述第一端盖(121)和所述第二磁屏蔽层(12b)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单元(122)包括:温控组件(1221),散热器(1222);
所述温控组件(1221)与所述第一端盖(121)相接触的连接;
所述散热器(1222)与所述温控组件(1221)相接触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单元(122)还包括:循环风扇(1223);
所述循环风扇(1223)安装在所述第二磁屏蔽层(12b)远离所述散热器(1222)的一侧,且与所述透气通道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组件(1221)采用半导体温控组件,且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二隔热层(12a)在所述温控组件(1221)的周围包围设置;
所述散热器(1222)压靠在所述温控组件(1221)上,且所述散热器(1222)的边缘嵌入在所述第二隔热层(12a)内;
所述散热器(1222)的边缘通过螺纹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端盖(121)相互固定连接;
所述螺纹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端盖(121)的连接位置之间设置有T型隔热垫(1222a),且所述第二隔热层(12a)对所述螺纹连接件的端部包覆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组件(12)还包括:外部散热组件(123);
所述外部散热组件(123)包括:散热翅片(1231)和散热风扇(1232);
所述散热翅片(1231)和所述散热风扇(1232)并排的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121)的外侧壁上,其中,所述散热翅片(1231)与所述第一端盖(121)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12a)采用聚氨酯发泡剂发泡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振器(14);
所述减振器(14)包括:底座(141),与所述底座(141)相连接的减振主体(142),与所述减振主体(142)相连接的连接座(143);
所述底座(141)、所述减振主体(142)和所述连接座(143)同轴连接;
所述减振主体(142)为一端径向缩小的中空筒状体,且所述连接座(143)位于所述减振主体(142)的小直径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14)在所述主体(11)上规则的设置有多个,且与所述第一隔热层(11b)嵌合的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隔热层(11b)上开设有与所述底座(141)外形相匹配的限位凹槽,且所述底座(141)与所述主体(11)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连接件由所述主体(11)外侧至内侧的方向穿过所述主体(11)与所述底座(141)相连接,且在所述第一螺纹连接件与所述主体(11)相抵靠的位置设置有密封件;
所述第一隔热层(11b)上与所述减振器(14)相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隔热遮盖垫(11b1);
所述隔热遮盖垫(11b1)中间位置与所述减振主体(142)同轴的嵌套设置,其边缘位置与所述第一隔热层(11b)或所述第一压板(11c)相互固定连接,用于封闭所述底座(141)。
CN202211221141.7A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Active CN1154536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1141.7A CN115453643B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1141.7A CN115453643B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3643A true CN115453643A (zh) 2022-12-09
CN115453643B CN115453643B (zh) 2024-04-05

Family

ID=84308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21141.7A Active CN115453643B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364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41459A1 (en) * 1996-04-26 1997-11-06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Gravity meter
CA2261510A1 (en) * 1999-02-11 2000-08-11 John W. Kelley Gravitational survey system and method
CN107329184A (zh) * 2017-08-25 2017-11-0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轴对称弹性系统及重力仪
WO2018232779A1 (zh) * 2017-06-19 2018-12-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mems重力仪
CN112346140A (zh) * 2020-10-15 2021-02-09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捷联式海洋重力仪主机减摇装置
AU2020103857A4 (en) * 2020-12-03 2021-02-11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magnetization method of multilayer shield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41459A1 (en) * 1996-04-26 1997-11-06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Gravity meter
CA2261510A1 (en) * 1999-02-11 2000-08-11 John W. Kelley Gravitational survey system and method
WO2018232779A1 (zh) * 2017-06-19 2018-12-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mems重力仪
CN107329184A (zh) * 2017-08-25 2017-11-0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轴对称弹性系统及重力仪
CN112346140A (zh) * 2020-10-15 2021-02-09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捷联式海洋重力仪主机减摇装置
AU2020103857A4 (en) * 2020-12-03 2021-02-11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magnetization method of multilayer shielding device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IMING XIONG 等: "An Underwater Gravimetry Method Using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and Depth Gauge Based on Trajectory Constraint",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vol. 18, no. 9, 8 July 2020 (2020-07-08), XP011874272, DOI: 10.1109/LGRS.2020.3005153 *
吴美平 等: "捷联式重力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导航与控制, vol. 19, no. 4, 31 October 2020 (2020-10-31) *
熊志明: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水下重力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 (月刊), 15 February 2023 (2023-02-15) *
王先华;贾森;郝安庆;赵小东;宋巍;: "用于原子干涉测量的多段圆柱形磁屏蔽装置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 仪器仪表学报, no. 05, 31 December 2020 (2020-12-3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3643B (zh) 2024-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101990B1 (en) Skeleton apparatus and fiber optic gyroscope inertial device having the skeleton apparatus
US10446467B2 (en) Thermal transfer/management and EMI shielding/mitigation solution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15453643B (zh) 一种捷联式重力仪外壳体
WO2019024515A1 (zh) 电磁屏蔽结构及具有此电磁屏蔽结构的电子设备
CN107509365B (zh) 一种超薄微波组件及热管散热装置
CN203645968U (zh) 光模块散热装置
US20200022290A1 (en) Shields
CN107509331B (zh) 一种低相噪弹载抗振频率源以及减振垫
CN109631882A (zh) 一种基于减震系统的高可靠电路
CN212081759U (zh) 半导体制冷器件的安装结构、柜体及制冷设备
CN218549877U (zh) 一种晶体振荡器的恒温减震装置
CN111465288A (zh) 防护壳组件及智能驾驶汽车
CN219573088U (zh) 一种光纤惯导结构
CN117630868A (zh) 一种激光雷达系统及无人机
CN113423231B (zh) 一种热成像设备
CN218336915U (zh) 一种激光雷达系统及其应用的无人机
CN217160361U (zh) 屏蔽罩装置、电子设备及汽车
CN210863747U (zh) 温度调节装置及具有其的样本分析仪
CN216561686U (zh) 悬浮浸润式计算机系统散热结构
CN218350492U (zh) 一种激光雷达系统及其无人机
CN117630867A (zh) 一种激光雷达系统及其无人机
CN111006648B (zh) 一种温控光纤惯导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Nakamura et al. A housing design to optimize heat dissipation and reduced noise for LTE card module i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215202059U (zh) 散热结构、控制装置及安防巡逻机器人
CN211906521U (zh) 一种单向地磁检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