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50836A - 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0836A
CN115450836A CN202211110536.XA CN202211110536A CN115450836A CN 115450836 A CN115450836 A CN 115450836A CN 202211110536 A CN202211110536 A CN 202211110536A CN 115450836 A CN115450836 A CN 1154508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iation
torque
set value
delay time
d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105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华
余泳
王永锋
倪维东
王云涛
鲁胜
张琦
李桂民
赖新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dian Nanjing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dian Nanjing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dian Nanjing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dian Nanjing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1053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08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0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08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22Adjusting aero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blades
    • F03D7/0224Adjusting blade pit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27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by measures acting on the electrical gene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28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controlling wind motor output pow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70/00Control
    • F05B2270/30Control parameters, e.g. input parameters
    • F05B2270/328Blade pitch ang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70/00Control
    • F05B2270/30Control parameters, e.g. input parameters
    • F05B2270/335Output power or torqu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包括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或第二状态切换条件;当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系统进入转矩控制模式,此时转矩控制算法使能,变流器接受转矩控制算法输出的转矩设定值,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当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变桨控制模式,此时变桨控制算法使能,变桨系统接收变桨控制算法输出的变桨角度设定值,转矩设定值设为额定转矩,本发明通过增加多变量因素参考,并增加延时响应,可以极大规避风速波动导致控制模式短时频繁切换带来的扰动影响,控制模式切换的惯性进一步提升,特别适用于额定风速附近的强湍流工况。

Description

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属于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风电机组一般由轮毂、桨叶、主轴、齿轮箱、偏航机构、发电机、变流器、塔筒、机舱、主机架等部件组成。轮毂及桨叶是整个机组的风能捕获单元,可以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主轴旋转。同时,机组可以通过调节桨叶角度改变风能利用水平从而调节捕获的风能大小。轮毂带动主轴旋转,将机械能进一步传递至齿轮箱,并经过齿轮箱增速到异步发电机工作转速区间内,通过励磁变流器输出励磁电流,经过励磁的变流器切割定子线圈,从而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入电网,并通过励磁转矩的调节间接对并网功率进行调节。
因此,风电机组的主要执行机构包括变桨系统、偏航系统、变流器系统,它们分别接受主控系统的控制指令并对桨叶角度、机舱方向、电磁转矩作出相应调节,其中变桨系统负责调节桨叶角度并影响机械转矩,偏航系统负责调节机舱方向并影响机械转矩,变流器负责调节电磁转矩。风电机组通过对桨叶角度、机舱方向、电磁转矩的调节来实现机组转速、功率的实时控制。在额定风速附近,为了保障风电机组的高效、稳定运行,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是维持机组处于额定转速附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控制系统需要对变桨角度、电磁转矩等进行实时调节,以维持机组处于额定转速附近。偏航系统调节响应速度较慢,远低于转速波动、风速波动的频域区间,属于大迟滞性控制对象,一般不参与转速控制环节。因此,变桨控制和转矩控制是机组的两种核心控制手段。
为了便于控制器实现,变速变桨风电机组通常把转矩控制与变桨控制分开设计,在额定风速以下时,通过转矩控制实现最大风能捕获;在额定风速以上时,通过变桨控制限制机组功率。因此在额定风速附近,转矩控制与变桨控制围绕同一控制目标分别进行调节,存在耦合特性,很容易造成混乱,需进行解耦。
目前,市场上主要通过在两个控制环节分别叠加转速信号的额外偏差,通过限值饱和原理使其中一种控制“失效”,从而实现有效解耦。额定风速以下时,在转矩控制的转速偏差中额外叠加与变桨角度相关的转速偏差信号,当变桨角度大于最小角度时额外的偏差信号将使转矩控制算法产生“超速”的假像,从而将电磁转矩设定值设为最大转矩,失去调节作用,仅允许变桨控制生效;额定风速以上时,当电磁转矩小于额定转矩时额外的偏差信号将使变桨控制算法产生“低速”的假象,从而将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失去调节作用,仅允许转矩控制生效。通过以上方式,控制系统在不同风况条件下只有一种控制方式生效,从而避免了变桨转矩耦合带来的干扰。
现有技术基于附加偏差实现,比较适用于风速脉动性较弱的工况。对于少数风速在额定风速附近反复波动的特殊工况,该方式仍可能出现变桨控制和转矩控制反复切换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通过变桨角度、转矩输出、发电机转速等多个因素参与判断,并添加延时迟滞条件,来实现变桨调节与转矩调节的模式切换控制,避免控制模式频繁切换带来的扰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或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当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系统进入转矩控制模式,此时转矩控制算法使能,变流器接受转矩控制算法输出的转矩设定值,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
当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变桨控制模式,此时变桨控制算法使能,变桨系统接收变桨控制算法输出的变桨角度设定值,转矩设定值设为额定转矩。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发电机转速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发电机转速偏差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31
其中SpdBias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SpdBias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SpdBias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
发电机转速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32
其中SpdDelay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速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1且延时SpdDelay1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2且延时SpdDelay2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n且延时Spd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变桨角度设定值与变桨角度最小允许值的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变桨角度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41
其中PitchBias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PitchBias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PitchBias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
变桨角度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42
其中PitchDelay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1且延时PitchDelay1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2且延时PitchDelay2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n且延时Pitch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变流器转矩设定值与变流器额定转矩的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转矩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51
其中TorqueBias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TorqueBias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TorqueBias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
转矩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52
其中TorqueDelay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矩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1且延时TorqueDelay1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2且延时TorqueDelay2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n且延时Torque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二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发电机转速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发电机转速偏差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61
其中SpdBias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SpdBias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SpdBias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
发电机转速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62
其中SpdDelay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速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1且延时SpdDelay1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2且延时SpdDelay2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n且延时Spd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二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变桨角度设定值与变桨角度最小允许值的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变桨角度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71
其中PitchBias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PitchBias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PitchBias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
变桨角度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72
其中PitchDelay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1且延时PitchDelay1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2且延时PitchDelay2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n且延时Pitch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二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变流器转矩设定值与变流器额定转矩的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转矩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81
其中TorqueBias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TorqueBias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TorqueBias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
转矩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082
其中TorqueDelay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矩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1且延时TorqueDelay1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2且延时TorqueDelay2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n且延时Torque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或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转矩控制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系统进入转矩控制模式,此时转矩控制算法使能,变流器接受转矩控制算法输出的转矩设定值,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
变桨控制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变桨控制模式,此时变桨控制算法使能,变桨系统接收变桨控制算法输出的变桨角度设定值,转矩设定值设为额定转矩。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指令进行操作以执行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通过变桨角度、转矩输出、发电机转速等多个因素参与判断,并添加延时迟滞条件,来实现变桨调节与转矩调节的模式切换控制,避免控制模式频繁切换带来的扰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模式切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速偏差延时时间矩阵计算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速偏差延时时间矩阵计算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矩偏差延时时间矩阵计算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速偏差延时时间矩阵计算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速偏差延时时间矩阵计算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矩偏差延时时间矩阵计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介绍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或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当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系统进入转矩控制模式,此时转矩控制算法使能,变流器接受转矩控制算法输出的转矩设定值,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
当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变桨控制模式,此时变桨控制算法使能,变桨系统接收变桨控制算法输出的变桨角度设定值,转矩设定值设为额定转矩。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其应用过程具体涉及如下步骤:
S1,并网后控制系统首先进入转矩控制模式,此时转矩控制算法使能,变流器接受转矩控制算法输出的转矩设定值,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S2,转矩控制模式下,状态切换程序轮询检查状态切换条件,当满足转矩->变桨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变桨控制模式;S3,变桨控制模式下,变桨控制算法使能,变桨系统接收变桨控制算法输出的变桨角度设定值,转矩设定值设为额定转矩;S4,变桨控制模式下,状态切换程序轮询价差状态切换条件,当满足变桨->转矩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转矩控制模式。
步骤S2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转矩-变桨状态切换程序将发电机转速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发电机转速偏差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11
其中SpdBias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SpdBias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SpdBias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
发电机转速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12
其中SpdDelay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速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基本执行步骤如图2所示。
(2)延时条件判断程序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1且延时SpdDelay1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2且延时SpdDelay2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n且延时Spd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切换条件1满足。
(3)转矩-变桨状态切换程序将变桨角度设定值与变桨角度最小允许值的偏差(以下简称“变桨角度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变桨角度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21
其中PitchBias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PitchBias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PitchBias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
变桨角度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22
其中PitchDelay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基本执行步骤如图3所示。
(4)延时条件判断程序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1且延时PitchDelay1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2且延时PitchDelay2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n且延时Pitch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切换条件2满足。
(5)转矩-变桨状态切换程序将变流器转矩设定值与变流器额定转矩的偏差(以下简称“转矩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转矩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31
其中TorqueBias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TorqueBias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TorqueBias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
转矩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32
其中TorqueDelay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矩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基本执行步骤如图4所示。
(6)延时条件判断程序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1且延时TorqueDelay1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2且延时TorqueDelay2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n且延时Torque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切换条件3满足。
(7)切换条件1、2、3任意一种条件满足,程序认为转矩->变桨切换条件满足,控制模式由转矩控制模式切换至变桨控制模式。
步骤S4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变桨-转矩状态切换程序将发电机转速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发电机转速偏差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41
其中SpdBias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SpdBias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SpdBias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
发电机转速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42
其中SpdDelay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速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基本执行步骤如图5所示。
(2)延时条件判断程序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1且延时SpdDelay1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2且延时SpdDelay2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n且延时Spd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切换条件1满足。
(3)转矩-变桨状态切换程序将变桨角度设定值与变桨角度最小允许值的偏差(以下简称“变桨角度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变桨角度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51
其中PitchBias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PitchBias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PitchBias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
变桨角度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52
其中PitchDelay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基本执行步骤如图6所示。
(4)延时条件判断程序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1且延时PitchDelay1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2且延时PitchDelay2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n且延时Pitch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切换条件2满足。
(5)转矩-变桨状态切换程序将变流器转矩设定值与变流器额定转矩的偏差(以下简称“转矩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转矩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61
其中TorqueBias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TorqueBias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TorqueBias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
转矩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BDA0003843234720000162
其中TorqueDelay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矩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基本执行步骤如图7所示。
(6)延时条件判断程序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1且延时TorqueDelay1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2且延时TorqueDelay2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n且延时Torque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切换条件3满足。
(7)切换条件1、2、3任意一种条件满足,程序认为转矩->变桨切换条件满足,控制模式由转矩控制模式切换至变桨控制模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或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转矩控制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系统进入转矩控制模式,此时转矩控制算法使能,变流器接受转矩控制算法输出的转矩设定值,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
变桨控制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变桨控制模式,此时变桨控制算法使能,变桨系统接收变桨控制算法输出的变桨角度设定值,转矩设定值设为额定转矩。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指令进行操作以执行根据实施例1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实施例1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或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当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系统进入转矩控制模式,此时转矩控制算法使能,变流器接受转矩控制算法输出的转矩设定值,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
当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变桨控制模式,此时变桨控制算法使能,变桨系统接收变桨控制算法输出的变桨角度设定值,转矩设定值设为额定转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发电机转速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发电机转速偏差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11
其中SpdBias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SpdBias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SpdBias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
发电机转速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12
其中SpdDelay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速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1且延时SpdDelay1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2且延时SpdDelay2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大于SpdBiasn且延时Spd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变桨角度设定值与变桨角度最小允许值的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变桨角度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21
其中PitchBias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PitchBias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PitchBias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
变桨角度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22
其中PitchDelay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1且延时PitchDelay1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2且延时PitchDelay2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大于PitchBiasn且延时Pitch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变流器转矩设定值与变流器额定转矩的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转矩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31
其中TorqueBias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TorqueBias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TorqueBias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
转矩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32
其中TorqueDelay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矩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1且延时TorqueDelay1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2且延时TorqueDelay2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大于TorqueBiasn且延时Torque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二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发电机转速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发电机转速偏差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41
其中SpdBias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SpdBias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SpdBias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
发电机转速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42
其中SpdDelay1为转速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2为转速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SpdDelayn为转速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速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速偏差设定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1且延时SpdDelay1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2且延时SpdDelay2或者发电机转速偏差值小于SpdBiasn且延时Spd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二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变桨角度设定值与变桨角度最小允许值的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变桨角度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51
其中PitchBias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PitchBias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PitchBias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
变桨角度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52
其中PitchDelay1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2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PitchDelayn为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变桨角度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1且延时PitchDelay1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2且延时PitchDelay2或者变桨角度实际偏差值小于PitchBiasn且延时Pitch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二状态切换条件,包括:
将变流器转矩设定值与变流器额定转矩的偏差设定矩阵输入延时时间计算器,获得延时时间矩阵;
转矩偏差设定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61
其中TorqueBias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TorqueBias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TorqueBias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
转矩偏差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如下:
Figure FDA0003843234710000062
其中TorqueDelay1为转矩偏差设定值1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2为转矩偏差设定值2对应的延时时间,TorqueDelayn为转矩偏差设定值n对应的延时时间;转矩偏差设定值和延时时间均为离散设置点,以矩阵形式表示,延时时间计算器读取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并根据控制系统配置的延时时间曲线,计算获得与转矩偏差设定值矩阵对应的延时时间矩阵;
执行如下判断逻辑,当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1且延时TorqueDelay1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2且延时TorqueDelay2或者转矩实际偏差值小于TorqueBiasn且延时TorqueDelayn等任一偏差设定值对应的延时时间满足时,认为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8.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控制系统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或第二状态切换条件;
转矩控制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一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系统进入转矩控制模式,此时转矩控制算法使能,变流器接受转矩控制算法输出的转矩设定值,变桨角度设定值设为最小变桨角度;
变桨控制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二状态切换条件时,控制模式切换为变桨控制模式,此时变桨控制算法使能,变桨系统接收变桨控制算法输出的变桨角度设定值,转矩设定值设为额定转矩。
9.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指令进行操作以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1110536.XA 2022-09-13 2022-09-13 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4508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0536.XA CN115450836A (zh) 2022-09-13 2022-09-13 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0536.XA CN115450836A (zh) 2022-09-13 2022-09-13 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0836A true CN115450836A (zh) 2022-12-09

Family

ID=84303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10536.XA Pending CN115450836A (zh) 2022-09-13 2022-09-13 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083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07715B2 (en) Power curtailment of wind turbines
US8219256B2 (en) Bang-bang controlle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s during abnormal frequency conditions
US950645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gulating wind turbines
CN108533451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控制方法
US9018780B2 (e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to improve the electrical energy production of a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 by alternative regulation
EP3314118B1 (en) Increasing active power from a wind turbine
CN102996335B (zh) 一种大型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与转矩控制的解耦控制方法
CA2923294C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riable tip-speed-ratio control of a wind turbine
CN103244349B (zh) 风机塔架振动抑制系统和提高风机切出风速的控制系统
CN203420825U (zh) 风机塔架振动抑制系统和提高风机切出风速的控制系统
CN102493918A (zh) 风电场阵风载荷预警控制系统和方法
TWI632292B (zh) Wind power system
US9273671B2 (en)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rive train main frequency in a wind turbine
CN201705553U (zh) 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变桨距控制系统
US2018034754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power output of a wind turbine during an operational constraint
JP5455890B2 (ja) 風力発電装置の制御装置、風力発電システム、及び風力発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0630438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偏航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762405A (zh) 一种能够抑制风力发电机组超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196732B (zh) 一种风机主控桨距及转矩指令处理系统
CN115450836A (zh) 一种风电机组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4135207B (zh) 一种大型双馈风力发电机并网联合优化控制方法
CN111577541A (zh) 一种基于pid控制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设备控制系统
CN108667081B (zh) 一种采用无功功率优先模式的自封闭型电磁耦合调速风电机组控制方法
US20230184216A1 (en) Control a wind turbine with a modified power reference
EP4317681A1 (en) Methods for fast power ramp up, controllers and wind turbi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