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25254A - 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25254A CN115425254A CN202211381873.2A CN202211381873A CN115425254A CN 115425254 A CN115425254 A CN 115425254A CN 202211381873 A CN202211381873 A CN 202211381873A CN 115425254 A CN115425254 A CN 1154252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cell
- heat
- engine
- power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8399 tap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5000020679 tap water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HEZMWWAKWCSUCB-PHDIDXHHSA-N (3R,4R)-3,4-dihydroxycyclohexa-1,5-diene-1-carbox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H]1C=CC(C(O)=O)=C[C@H]1O HEZMWWAKWCSUCB-PHDIDXHH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242 deionis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50005017 STS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50006480 Ubash3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40337 Ubiquitin-associated and SH3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313728 Vitis vinifera VINST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29—Heat exchange using liqui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5/00—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14—Heat exchange using gaseous fluids; Heat exchange by combustion of reacta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313—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on or assessment of vari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on or assessment of failure or abnormal function
- H01M8/0432—Temperature; Ambient temperature
- H01M8/04358—Temperature; Ambient temperature of the coola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01—Temperature
- H01M8/04723—Temperature of the coola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858—Electric variables
- H01M8/04925—Power, energy, capacity or load
- H01M8/0494—Power, energy, capacity or load of fuel cell stack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7—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H02J3/0073—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for providing alternative feeding paths between load and source when the main path fails, e.g. transformers, busba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设置有两套并联的供电装置和供热装置;供电装置设置有电锅炉、用电设备、变流器、锂电池、DCDC、集成空压机控制器、燃料电池发动机,所述变流器、锂电池分别电连接所述电锅炉、用电设备,变流器、锂电池也依次电连接所述DCDC、集成空压机控制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设置有供热装置,设置有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提供供电和供热装置控制方法及相互协调控制方法,解决供热和供电相互协调的问题,热电联供系统两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协同控制问题,并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实时响应用电和用热需求,同时满足了燃料电池发动机稳定运行的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氢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供技术是一种接近用户的高效供能技术,可以同时满足供热和供电的需求,可以用做备用电源。基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开发热电联供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内燃机可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改善环境。但现有的现有基于单发动机的热电联供系统,基于氢燃料电池的热电联供方案输出功率低,并且没有具体的实现装置及控制方案,不能满足实际的应用场景,不能依靠自动控制同时精准的满足用电和用热需求。本专利解决了供热和供电相互协调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大功率热电联供系统,解决了两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协同控制问题,为继续开发更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提供了基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供电和供热装置控制方法及相互协调控制方法。
第一方面,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包括供电装置、供热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设置有市电、STS、输出线路、交流用电器、隔离变压器、储能变流器DC/AC、锂电池、24VDCDC、蓄电池、燃料电池;所述市电输出端设置有所述STS,STS分别电连接所述交流用电器、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端,STS与用电器之间设置有所述输出线路,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DC/AC的交流端,储能变流器DC/AC的直流端分别电连接所述锂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之间设置有串联电连接的所述24VDCDC、蓄电池;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之间设置有直接电连接的线路;当所述市电异常时,所述储能变流器DC/AC将所述锂电池和燃料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供交流用电器使用;
所述燃料电池设置有供热装置,所述供热装置设置有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换热路出口、换热路进口;所述换热路出口、换热路进口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燃料电池连接所述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分别通过所述换热路出口、换热路进口连接用户用热设备,当所述燃料电池工作时,燃料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供热装置为用户提供热量,并基于用户需求用热量和燃料电池产生的热量控制供热装置。
具体的,所述系统设置有两套并联的供电装置和供热装置,用于协调控制供电和供热的联供,所述供电装置设置有电锅炉、用电设备、变流器、锂电池、DCDC、集成空压机控制器、燃料电池发动机,所述变流器、锂电池分别电连接所述电锅炉、用电设备,变流器、锂电池也依次电连接所述DCDC、集成空压机控制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设置有供热装置,所述供热装置设置有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
具体的,所述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设置有排气管路、冷却液补水路、主水箱、去离子罐、液位传感器、第一电子节温器、第二电子节温器、热交换器、换热路出口管路、换热路进口管路、主散热器、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所述主散热器设置有进口、出口、排气口、风扇,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所述主水箱具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排液口;所述排气管路连接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排气口,所述主水箱的第一进气口连接排气管路,主水箱的排液口通过冷却液补水路连接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冷却液补水进口,主水箱设置有所述液位传感器,主水箱的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去离子罐连接所述主散热器的排气口;燃料电池发动机设置有依次相连的冷却液出口、第一电子节温器、热交换器、第二电子节温器、主散热器、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冷却液进口,所述热交换器第二进口通过所述换热路进口管路连接换热路进口,热交换器第二出口通过换热路出口管路连接换热路出口。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子节温器、第二电子节温器分别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出口,第一电子节温器、第二电子节温器的第二进口分别连接所述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的出口,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冷却液进口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具体的,所述第二电子节温器的第一进口、出口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第二方面,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电装置控制方法,用于以上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电装置控制方法,所述供电装置在电网断电时快速响应为负载供电;当无电网时由供电装置独立持续为负载供电;在负载使用电网功率不足时进行功率补充,并且按需实现离网和并网的切换。
第三方面,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热装置控制方法,用于以上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热装置控制方法,用户根据需求供热热量改变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流量,根据所述入堆水温温度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的差值进行控制,采用PI的闭环控制,使温度实际值接近目标值。
具体的,所述主散热子系统小循环时,控制所述主散热器的风扇停止;小循环关闭至大循环未完全开启过程中即掺混时,所述第一电子节温器与所述主散热器共同控制保证温度不高于目标温度;主散热子系统大循环时,控制主散热器的风扇转速,使主散热器出口实际温度稳定在目标温度±2范围内。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子节温器和主散热器控制目标均为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液进口温度传感器的入堆水温,所述第二电子节温器控制目标为主散热器散发热量,当换热量大于燃料电池发动机正常运行所需的热量时,关闭所述第二电子节温器,之后根据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液进口温度传感器的水温调节第一电子节温器开度,用于使入堆水温达到目标值。
第四方面,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相互协调控制方法,用于以上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相互协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由交流负载计算需求电功率W;
S2:计算用户需求热功率Q;
S3:判断需求电功率W是否大于单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额定功率P0,若是则跳入S5,若否则跳入S4;
S4:启动第一个燃料电池发动机,使输出功率等于需求功率P0;
S5:启动第一个燃料电池发动机和第二个燃料电池发动机,使燃料电池发动机总输出功率等于需求功率P0;
S6:判断需求热功率Q是否大于当前工况燃料电池发动机产生热量Q1,若是则跳入S7,若否则跳入S8;
S7:增大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功率,使电锅炉加热,补充不足热功率;
S8:维持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功率,通过两个电子节温器及主散热器风扇的控制保证每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平稳运行。
基于双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解决供热和供电相互协调的问题,解决了两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协同控制问题,并能够实现自动控制,满足不同场景的用电和用热需求,为继续开发更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提供了基础。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系统架构。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第一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第二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相互协调控制方法。
附图标记:1-市电;2-STS;3-380V输出线路;4-隔离变压器;5-交流用电器;6-储能变流器DC/AC;7-锂电池;8-24VDCDC;9-24V蓄电池;10-氢燃料电池;11-电锅炉;12-用电设备;13-变流器和锂电池;14-第一DCDC;15-第一集成空压机控制器;16第一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7-第二DCDC;18-第二集成空压机控制器;19第二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20-换热路出口;21-换热路进口;22-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23-第二燃料电池发动机;161-第一排气管路;162-第一冷却液补水路;163-第一主水箱;164-第一去离子罐;165-第一液位传感器;166-第一电子节温器;167-第一热交换器;168-第一换热路出口管路;169-第二电子节温器;170-第一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71-第一主散热器;172-第一换热路进口管路;191-第二排气管路;192-第二冷却液补水路;193-第二主水箱;194-第二去离子罐;195-第二液位传感器;196-第三电子节温器;197-第二热交换器;198-第二换热路出口管路;199-第四电子节温器;200-第二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01-第二主散热器;202-第二换热路进口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连接”、“连通”表示直接或通过其他组件间接的连接或连通。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但并不直接表示先后顺序或重要程度的不同。下文还可能包括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
本专利缩略语和关键术语定义:
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
热电联供: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是利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同时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的生产方式。用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供热,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
逆变器: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的转换器。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
DC/DC:将直流电转化为直流电。
DC/AC: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
AC/DC: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
STS:静态转换开关,即电源切换开关(含进线开关)。
PI的闭环控制:PI控制指根据给定值与实际输出值构成的控制偏差,将偏差的比例和积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
闭环控制指作为被控的输出量以一定方式返回到作为控制的输入端,并对输入端施加控制影响的一种控制关系。带有反馈信息的系统控制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设置有电锅炉11、用电设备12、变流器和锂电池13、第一DCDC14、第一集成空压机控制器15、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22、第一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6、第二DCDC17、第二集成空压机控制器18、第二燃料电池发动机23、第二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9、换热路出口20、换热路进口21;所述变流器和锂电池13分别连接所述电锅炉11、用电设备12,变流器和锂电池13分别依次连接所述第一DCDC14、第一集成空压机控制器15、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22和所述第二DCDC17、第二集成空压机控制器18、第二燃料电池发动机23、第二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9,所述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22具有所述第一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6,所述第二燃料电池发动机23具有所述第二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9,第一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6、第二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9分别连接所述换热路出口20、换热路进口21。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系统架构;包括供电装置、供热装置。
供电装置包括:市电1;STS2;380V输出线路3;隔离变压器4;交流用电器5;储能变流器DC/AC6;锂电池7;24VDCDC8;24V蓄电池9;氢燃料电池10;所述市电1设置有所述STS2,即电源切换开关(含进线开关),STS2分别电连接所述交流用电器5、隔离变压器4的输入端,STS2与交流用电器5之间设置有所述380V输出线路3,隔离变压器4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DC/AC6的交流端,储能变流器DC/AC6的直流端分别电连接所述锂电池7、氢燃料电池10,锂电池7和氢燃料电池10之间设置有电连接串联的所述24VDCDC8、24V蓄电池9;锂电池7和氢燃料电池10之间设置有直接连接的线路。
供电装置的控制方法,此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装置,在电网断电时候,可快速响应为负载供电;当无电网时可由此装置独立持续为负载供电;在客户使用电网功率不足时可进行功率补充,并且按需实现离网和并网的切换。燃料电池设置有供热装置,在发电的同时将燃料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供暖。电锅炉即交流用电器5,接在交流负载处,由三相电供电。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第一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
第一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6设置有第一排气管路161、第一冷却液补水路162、第一主水箱163、第一去离子罐164、第一液位传感器165、第一电子节温器166、第二电子节温器169、第一热交换器167、第一换热路出口管路168、第一换热路进口管路172、第一主散热器171、第一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70;所述第一主散热器171设置有进口、出口、排气口、风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67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所述第一主水箱163具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排液口;所述第一排气管路161连接所述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22的排气口,所述第一主水箱163的第一进气口连接第一排气管路161,第一主水箱163的排液口通过第一冷却液补水路162连接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22的冷却液补水进口,第一主水箱163设置有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165,第一主水箱163的第二进气口通过第一去离子罐164连接所述第一主散热器171的排气口;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22设置有依次相连的冷却液出口、第一电子节温器166、第一热交换器167、第二电子节温器169、第一主散热器171、第一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70、冷却液进口,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67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一换热路进口管路172连接换热路进口21,第一热交换器167第二出口通过第一换热路出口管路168连接换热路出口20,所述第一电子节温器166、第二电子节温器169分别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出口,第一电子节温器166、第二电子节温器169的第二进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70的出口。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第二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
第二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19设置有第二排气管路191、第二冷却液补水路192、第二主水箱193、第二去离子罐194、第二液位传感器195、第三电子节温器196、第四电子节温器199、第二热交换器197、第二换热路出口管路198、第二换热路进口管路202、第二主散热器201、第二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00;所述第二主散热器201设置有进口、出口、排气口、风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97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所述第二主水箱193具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排液口;所述第二排气管路191连接所述第二燃料电池发动机23的排气口,所述第二主水箱193的第一进气口连接第二排气管路191,第二主水箱193的排液口通过第二冷却液补水路192连接第二燃料电池发动机23的冷却液补水进口,第二主水箱193设置有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195,第二主水箱193的第二进气口通过第二去离子罐194连接所述第二主散热器201的排气口;第二燃料电池发动机23设置有依次相连的冷却液出口、第三电子节温器196、第二热交换器197、第四电子节温器199、第二主散热器201、第二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00、冷却液入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97的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路进口管路202连接换热路进口21,第二热交换器197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二换热路出口管路198连接换热路出口20,所述第三电子节温器196、第四电子节温器199分别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出口,第三电子节温器196、第四电子节温器199的第二进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00的出口。
供热控制方法:燃料电池发动机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用户根据需求供热热量进而改变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流量,主散热子系统小循环时,所述第一主散热器171的风扇停止;小循环关闭至大循环未完全开启过程中即掺混时,所述第一电子节温器166与所述第一主散热器171共同控制保证温度不高于目标温度;主散热子系统大循环时,控制第一主散热器171的风扇转速,使第一主散热器171出口实际温度稳定在目标温度±2范围内,第一电子节温器166和第一主散热器171控制目标均为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液进口温度传感器的入堆水温,根据所述入堆水温温度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的差值进行控制,采用PI的闭环控制,使温度实际值接近目标值,所述第二电子节温器169控制目标为第一主散热器171散发热量,当换热量大于燃料电池发动机正常运行所需的热量时,关闭所述第二电子节温器169,之后根据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液进口温度传感器的水温调节第一电子节温器166开度,用于使入堆水温达到目标值。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提供了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相互协调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S1:由交流负载计算需求电功率W;
S2:计算用户需求热功率Q;
S3:判断需求电功率W是否大于单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额定功率P0,若是则跳入S5,若否则跳入S4;
S4:启动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使输出功率等于需求功率P0;
S5:启动第一燃料电池发动机和第二燃料电池发动机,使燃料电池发动机总输出功率等于需求功率P0;
S6:判断需求热功率Q是否大于当前工况燃料电池发动机产热量Q1,若是则跳入S7,若否则跳入S8;
S7:增大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功率,使电锅炉加热,补充不足热功率;
S8:维持当前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功率,通过两个电子节温器及风扇的控制保证每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平稳运行。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装置、供热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设置有市电、STS、输出线路、交流用电器、隔离变压器、储能变流器DC/AC、锂电池、24VDCDC、蓄电池、燃料电池;所述市电输出端设置有所述STS,STS分别电连接所述交流用电器、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端,STS与用电器之间设置有所述输出线路,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DC/AC的交流端,储能变流器DC/AC的直流端分别电连接所述锂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之间设置有串联电连接的所述24VDCDC、蓄电池;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之间设置有直接电连接的线路;
所述燃料电池设置有供热装置,所述供热装置设置有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换热路出口、换热路进口;所述换热路出口、换热路进口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燃料电池连接所述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分别通过所述换热路出口、换热路进口连接用户用热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设置有两套并联的供电装置和供热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设置有电锅炉、用电设备、变流器、锂电池、DCDC、集成空压机控制器、燃料电池发动机,所述变流器、锂电池分别电连接所述电锅炉、用电设备,变流器、锂电池也依次电连接所述DCDC、集成空压机控制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设置有供热装置,所述供热装置设置有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散热子系统及自来水换热子系统设置有排气管路、冷却液补水路、主水箱、去离子罐、液位传感器、第一电子节温器、第二电子节温器、热交换器、换热路出口管路、换热路进口管路、主散热器、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所述主散热器设置有进口、出口、排气口、风扇,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所述主水箱具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排液口;所述排气管路连接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排气口,所述主水箱的第一进气口连接排气管路,主水箱的排液口通过冷却液补水路连接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冷却液补水进口,主水箱设置有所述液位传感器,主水箱的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去离子罐连接所述主散热器的排气口;燃料电池发动机设置有依次相连的冷却液出口、第一电子节温器、热交换器、第二电子节温器、主散热器、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冷却液进口,所述热交换器第二进口通过所述换热路进口管路连接换热路进口,热交换器第二出口通过换热路出口管路连接换热路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节温器、第二电子节温器分别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出口,第一电子节温器、第二电子节温器的第二进口分别连接所述主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的出口,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冷却液进口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节温器的第一进口、出口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6.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电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电装置控制方法,所述供电装置在电网断电时快速响应为负载供电;当无电网时由供电装置独立持续为负载供电;在负载使用电网功率不足时进行功率补充,并且按需实现离网和并网的切换。
7.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热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热装置控制方法,用户根据需求供热热量改变流经热交换器的流量,根据入堆水温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的差值进行控制,采用PI的闭环控制,使温度实际值接近目标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热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主散热子系统小循环时,控制主散热器的风扇停止;小循环关闭至大循环未完全开启过程中即掺混时,第一电子节温器与主散热器共同控制保证温度不高于目标温度;主散热子系统大循环时,控制主散热器的风扇转速,使主散热器出口实际温度稳定在目标温度±2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供热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子节温器和主散热器控制目标均为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液进口温度传感器的入堆水温,第二电子节温器控制目标为主散热器散发热量,当换热量大于燃料电池发动机正常运行所需的热量时,关闭第二电子节温器,之后根据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液进口温度传感器的水温调节第一电子节温器开度,用于使入堆水温达到目标值。
10.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相互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相互协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由交流负载计算需求电功率W;
S2:计算用户需求热功率Q;
S3:判断需求电功率W是否大于单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额定功率P0,若是则跳入S5,若否则跳入S4;
S4:启动第一个燃料电池发动机,使输出功率等于需求功率P0;
S5:启动第一个燃料电池发动机和第二个燃料电池发动机,使燃料电池发动机总输出功率等于需求功率P0;
S6:判断需求热功率Q是否大于当前工况燃料电池发动机产生热量Q1,若是则跳入S7,若否则跳入S8;
S7:增大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功率,使电锅炉加热,补充不足热功率;
S8:维持所述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功率,通过两个电子节温器及主散热器风扇的控制保证每个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平稳运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81873.2A CN115425254A (zh) | 2022-11-07 | 2022-11-07 | 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81873.2A CN115425254A (zh) | 2022-11-07 | 2022-11-07 | 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25254A true CN115425254A (zh) | 2022-12-02 |
Family
ID=84207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81873.2A Pending CN115425254A (zh) | 2022-11-07 | 2022-11-07 | 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425254A (zh)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75601A1 (en) * | 2003-02-25 | 2004-09-09 | Ian Faye | Fuel cell device |
JP2009287423A (ja) * | 2008-05-28 | 2009-12-10 | Osaka Gas Co Ltd | 熱電併給システム |
US20100047645A1 (en) * | 2007-12-18 | 2010-02-25 | Shinji Miyauchi | Cogeneration system |
CN110112440A (zh) * | 2018-01-31 | 2019-08-09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方法、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
US20200067117A1 (en) * | 2018-08-24 | 2020-02-2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Fuel cell system |
CN111933978A (zh) * | 2020-09-11 | 2020-11-13 | 江苏铧德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
CN112201814A (zh) * | 2020-10-28 | 2021-01-08 |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双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装置及方法 |
CN113488681A (zh) * | 2021-07-02 | 2021-10-0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长寿命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214477575U (zh) * | 2021-02-02 | 2021-10-22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一体化测试装置 |
CN113871651A (zh) * | 2021-09-24 | 2021-12-31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双水泵散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4976108A (zh) * | 2022-06-17 | 2022-08-30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5020764A (zh) * | 2022-05-06 | 2022-09-06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CN115036531A (zh) * | 2022-06-15 | 2022-09-09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散热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 |
-
2022
- 2022-11-07 CN CN202211381873.2A patent/CN11542525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75601A1 (en) * | 2003-02-25 | 2004-09-09 | Ian Faye | Fuel cell device |
US20100047645A1 (en) * | 2007-12-18 | 2010-02-25 | Shinji Miyauchi | Cogeneration system |
JP2009287423A (ja) * | 2008-05-28 | 2009-12-10 | Osaka Gas Co Ltd | 熱電併給システム |
CN110112440A (zh) * | 2018-01-31 | 2019-08-09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方法、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
US20200067117A1 (en) * | 2018-08-24 | 2020-02-2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Fuel cell system |
CN111933978A (zh) * | 2020-09-11 | 2020-11-13 | 江苏铧德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
CN112201814A (zh) * | 2020-10-28 | 2021-01-08 |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双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装置及方法 |
CN214477575U (zh) * | 2021-02-02 | 2021-10-22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一体化测试装置 |
CN113488681A (zh) * | 2021-07-02 | 2021-10-0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长寿命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3871651A (zh) * | 2021-09-24 | 2021-12-31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双水泵散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5020764A (zh) * | 2022-05-06 | 2022-09-06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CN115036531A (zh) * | 2022-06-15 | 2022-09-09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散热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 |
CN114976108A (zh) * | 2022-06-17 | 2022-08-30 |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20896B (zh) | 一种基于氢燃料电池的热电耦合节能与储能系统和方法 | |
CN104716644B (zh) | 一种可再生能源冷热电微网系统及控制方法 | |
EP1881177B1 (en) | Modular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 |
CN113851670B (zh) | 一种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冷热电联供方法 | |
CN114976108B (zh) |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5900054A (zh) | 一种集成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的能源舱和控制方法 | |
CN114335627B (zh) |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908369U (zh) | 家用热电联供系统 | |
CN108134113A (zh) | 一种可逆高温sofc热电能量智能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11431163A (zh) | 家用热电联供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6960396B (zh) | 一种化工生产用氢燃料电池发电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8763633U (zh) | 一种燃料电池热电联供供热及热管理系统 | |
CN218647986U (zh) | 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 |
CN115425254A (zh) | 基于双发动机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296477A (zh) | 一种多能流综合能源路由站 | |
JP2004095360A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作動方法 | |
CN114597445A (zh) | 一种氢储能系统综合热管理方法 | |
CN219037069U (zh) | 一种集成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的能源舱 | |
CN215832222U (zh) | 一种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 |
Wang et 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 |
CN217519949U (zh) | 热电冷三联综合能源稳定供能系统 | |
CN215892828U (zh) | 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冷热电综合能源系统 | |
CN217545610U (zh) | 一种多堆并联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 |
CN220958974U (zh) | 冷热交换系统 | |
CN216958212U (zh) | 一种基于板式热交换器的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