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1764A - 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1764A
CN115411764A CN202110585053.4A CN202110585053A CN115411764A CN 115411764 A CN115411764 A CN 115411764A CN 202110585053 A CN202110585053 A CN 202110585053A CN 115411764 A CN115411764 A CN 115411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ler
battery
controllers
energy storage
phys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850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芃
李宇翔
邹正华
郝慧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850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11764A/zh
Priority to US17/825,835 priority patent/US20220393475A1/en
Priority to EP22175850.1A priority patent/EP4096046B1/en
Priority to EP23206142.4A priority patent/EP4336702A2/en
Publication of CN115411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17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1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a wir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or a data transmission b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2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involving the use of Internet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5/00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45Authentication, i.e. circuits for check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one component, e.g. a battery or a battery charger, and another component, e.g. a power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169Flexible bus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04L12/462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ridge based backbo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02J2300/26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involvin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 for photovoltaic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2012/40208Bus network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bus standard
    • H04L2012/40215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涉及储能系统技术领域。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储能集装箱,储能集装箱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电池簇。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确定出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并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定为第一物理位置;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根据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i=2,3,…,n;第一控制器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利用本方案在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应用电化学电池的储能系统,需要设置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System,BMS)对储能系统的电压、电流以及温度等数据进行监控以便实现充放电管理,当前的储能系统主要采用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
储能系统一般包括多个储能集装箱,每个储能集装箱中的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包括多级控制器,以提升效率,多级控制器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信,下级控制器的数量较上级控制器更多。随着目前储能集装箱容量的增大,储能集装箱内电池数量不断增多,使得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器总数量不断增多,因此为了方便进行管理和维护,需要对某个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实现快速定位。当前主要采用的方法为:针对每个控制器增加拨码开关,通过调整拨码开关的位数,采用二进制编码的方式为各个控制器设置物理位置,但是该方式需要为每个控制器进行单独设置,在生产组装出厂过程中以及备件更换过程中容易出现误操作,因此降低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在实现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识别时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储能集装箱,储能集装箱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电池簇。其中,每个电池簇包括串联连接的n个电池包,每个电池包包括多个电池,电池包内的电池可以采用串联或混联的方式连接。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m个第二控制器和m*n个第三控制器,m和n为大于1的整数。每个第三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包,每个第二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簇,第一控制器用于管理储能集装箱。每个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第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串联连接,使得第二控制器和各第三控制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时效性强。每个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CAN总线连接。每个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用于确定出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每个电池簇对应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根据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所述i=2,3,…,n。
该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采用了三级控制器的架构,一个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第三控制器串联连接,确定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例如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置为第一物理位置,串联的前一级第三控制器向后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位置信号,后级的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进而实现对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确定。本申请的方案,不需要设置硬件标签,在识别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器与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第一控制器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RSTP),以及已知的任意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第一控制器利用RSTP,确定出表征第二控制器相对位置的二叉树,然后第一控制器再结合已知的任意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将该相对位置转换为第二控制器实际的物理位置,进而确定出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不需要设置硬件标签,在识别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第三控制器包括数字信号输入DI接口和数字信号输出DO接口。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串联连接时,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悬空,第n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悬空,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连接第(i-1)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
各个第三控制器均被配置为:当第三控制器自身的DI接口悬空时,DI接口为高电平,即第三控制器检测得到高电平,当第三控制器自身的DI接口连接上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时,DO接口为低电平,即第三控制器检测得到低电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控制器当确定自身的DI接口悬空时,确定自身为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即第三控制器当确定自身DI接口的电平为高电平时,确定自身为第一个第三控制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置信号为脉冲信号。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自身的物理位置确定位置信号中的脉冲数量,以生成用于指示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位置信号,并发送给第i个第三控制器。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位置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
对于除串联连接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第三控制器外的其它第三控制器,接受的位置信号表征的是自身的物理位置,发送的位置信号表征的是下一个串联连接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控制器还用于存储表征自身物理位置的第一信息,并将第一信息发送给对应的电池包所在电池簇的第二控制器,以使第二控制器确定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第二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将第一信息发送给第一控制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接地端互不连接,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通过光耦合器连接第(i-1)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进而实现各第三控制器之间的信号隔离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器为根桥节点,第一控制器的桥ID为第一ID,第二控制器的桥ID为第二ID,第二ID大于第一ID。
由于储能集装箱中包括一个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设定第一控制器为该根桥节点,第二控制器为非根桥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RSTP确定各第二控制器在以太环网中的相对位置,并根据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和相对位置,确定以太环网中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进行电连接的控制器为与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第二控制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器和对应的电池簇中的一个第二控制器之间通过以下中的一种方式进行电连接:RS-485串行总线标准或输入/输出连接方式。第一控制器还用于确定进行电连接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器中存储有第二信息,第二信息表征与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此时第一控制器可以根据自身连接的两个第二控制器的MAC地址,确定出其中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储能集装箱,储能集装箱内具有: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电池簇。每个电池簇包括串联连接的n个电池包,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m个第二控制器和m*n个第三控制器,m和n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控制器与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第一控制器用于管理储能集装箱,每个第二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簇,每个第三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包。第一控制器用于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第一控制器利用RSTP,确定出表征第二控制器相对位置的二叉树,然后第一控制器再结合已知的任意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将该相对位置转换为第二控制器实际的物理位置,进而确定出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不需要设置硬件标签,在识别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连接,每个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串联连接。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用于确定出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根据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i=2,3,…,n。
利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一个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第三控制器串联连接,确定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例如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置为第一物理位置,串联的前一级第三控制器向后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位置信号,后级的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进而实现对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确定。本申请的方案,不需要设置硬件标签,在识别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以上实现方式提供的储能系统,该方法包括:
确定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并将所述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定为第一物理位置;
根据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所述i=2,3,…,n。
应用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使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第三控制器串联连接,确定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例如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置为第一物理位置,串联的前一级第三控制器向后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位置信号,后级的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进而实现对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确定。该方法不需要设置硬件标签,在识别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器与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方法还包括: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置信号为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用于指示串联连接的下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根据每个电池簇对应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接收的位置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确定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根据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生成用于指示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位置信号,并发送给第i个第三控制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之前,方法还包括:
设置第一控制器为根桥,第一控制器的桥ID为第一ID,第二控制器的桥ID为第二ID,第二ID大于第一ID。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RSTP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相对位置;根据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和相对位置,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器和对应的电池簇中的一个第二控制器之间通过RS-485串行总线标准或输入/输出连接方式中的一种进行电连接,方法还包括:
确定进行电连接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二信息确定一个与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第二信息预先存储。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以上实现方式提供的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的第一控制器与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该方法包括:
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连接,每个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串联连接,方法还包括:确定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并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定为第一物理位置;根据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i=2,3,…,n。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包括以上实现方式提供的储能系统,还包括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和交流母线。其中,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交流母线。交流母线用于连接储能系统和交流电网。光伏组件将光能转换为直流电后传输至光伏逆变器。光伏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通过交流母线传输至交流电网,或为储能系统充电。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示意性的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AN总线通信的示意图一;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环网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AN总线通信的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利用RSTP获取环网拓扑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对应的二叉树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端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发电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首先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应用场景。
参见图1A,该图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示意性的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示意图。
光伏发电端或风力发电端等新能源发电端02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其发电量存在波动可能影响交流电网03的稳定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目前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增加了储能系统01。
当新能源发电端02输出的交流电高于交流电网03的用电需求时,多余的电量储存在储能系统01中。当新能源发电端02输出的交流电低于交流电网03的用电需求时,储能系统01向交流电网03供电,以使交流电网03趋于平稳。
储能系统01可以包括多个储能集装箱,每个储能集装箱中包括多个电池簇,每个电池簇包括多个电池包,每个电池包内包括多个电池。为了对储能集装箱内的电池进行高效地管理,储能集装箱的电池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多级控制器,多级控制器中的上一级控制器能够向下一级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下一级控制器的数量较上一级控制器的数量更多。
随着储能集装箱容量的增大,储能集装箱内的电池数量不断增多,使得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器的数量也相应增多,为了方便进行管理和维护各个控制器,需要针对某个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实现快速定位。当前主要采用的方法为:针对每个控制器增加拨码开关。具体的,每个控制器对应一个拨码开关,调整拨码开关的位数,即采用二进制编码的方式,按照各个控制器的物理连接关系分配物理位置。进行物理位置定位时,采集拨码开关的引脚信号,一般该引脚信号为电平信号,根据采集到的电平信号确定对应的二进制编码,进而判别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该方式由硬件实现,要求生产或者现场组装人员进行拨码操作,而且备件更换时同样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当一个储能集装箱的BMS包括132个控制器时,需要人工进行132次的设置,显然以上方式增加现场人员操作难度,容易出现误操作,降低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应用于使用三层控制器架构的电池管理系统,其中第一控制器用于管理储能集装箱,每个第二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簇,每个第三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包。每个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第三控制器通过CAN总线连接,每个电池簇的各电池包对应的第三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串联连接,串联的前一级第三控制器向后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位置信号,后级的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如图1B所示,第二控制器31用于管理电池簇41,电池簇41包括有电池包411、电池包412和电池包413,用于管理电池包411的是第三控制器11,管理电池包412的是第三控制器12,管理电池包413的是第三控制器13,第二控制器31与第三控制器11至13之间通过CAN总线连接,并且第三控制器11至13之间也是通过CAN总线串联连接。第一控制器与各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第一控制器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RSTP)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在实现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时避免误操作,提升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本申请以下说明中的“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首先说明本申请应用的储能系统实现方式。
参见图2,该图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示意图。
图示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储能集装箱10,还包括功率变换系统(PowerConversion System,PCS)20和子阵控制器30。
图中仅示出了储能系统包括一个储能集装箱时的场景,每个储能集装箱10中包括m个电池簇,依次为41至4m,m为大于1的整数。
每个电池簇包括串联连接的n个电池包,n为大于1的整数,因此每个储能集装箱10中包括m*n个电池包。每个电池包内包括多个电池,电池包内的电池可以采用串联或者混联的方式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电池可以为三元锂电池、铅酸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钛酸锂电池、铅碳电池、超级电容等类型,或者以上类型的组合,本申请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个电池簇对应连接一路直流(Direct Current,DC)/直流变换电路。
各路直流/直流变换电路与断路器串联后,汇集于直流母线(图中标识为DC BUS),直流母线包括正直流母线和负直流母线。
图中的断路器为K1至Km,断路器用于在电路故障时断开,以实现对储能系统的保护。
功率变换系统20的第一端连接直流母线,功率变换系统20的第二端连接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母线(图中标识为AC BUS)。交流母线包括第一交流母线和第二交流母线。储能系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功率变换系统20。
功率变换系统20可选用中性点箝位T型三电平电路、中性点箝位(Neutral PointClamped,NPC)电路、有源中点箝位((Active Neutral Point Clamped,ANPC)电路、飞跨电容多电平电路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各直流/直流变换电路用于实现双向直流变换,即能够将从直流母线获取的直流电进行直流变换后为电池簇充电,也能够将电池簇输出的直流电进行直流变换后传输至直流母线。
同样的,功率变换系统20能够实现双向的功率变换,即功率变换电路20能够将从直流母线获取的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后传输至交流母线,或者将从交流母线获取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后传输至直流母线。
由于单体电池的端口电压随存储的电量变化而变化,使得电池簇的端口输出电压为一个在宽范围内波动的输出电压,因此为了匹配电池簇端口电压变化范围,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系统通常具备宽范围的输入输出能力。
该储能集装箱10的电池管理系统呈现三层结构,第一层为第一控制器31,第二层第二控制器21至2m,第三层为第三控制器11至1n,m1至mn。
一个电池簇内包括n个电池包,每个电池包对应一个第三控制器,即每个第三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包,则对于电池簇41来说,对应电池簇41内电池包的第三控制器共有n个,具体为第三控制器11至1n;类似地,对于电池簇4m来说,对应电池簇4m内电池包的第三控制器也有n个,具体为第三控制器m1至mn。
由于储能集中箱10共有m个电池簇,也即电池簇41至4m,因此储能集中箱10共有m*n个电池包,对应的,共有m*n个第三控制器一一对应地控制这m*n个电池包。
第三控制器可以实现电池包内电池单体级别的被动电量均衡,电池包级别的自动均衡,还能实现电池包级别的SOX估算,SOX包括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以及能量状态(State of Energy,SOE)中的至少一项。其中,电池包内电池单体级别的被动电量均衡可以实现电池包内各单体电池的电量均衡。电池包级别的自动均衡可以使得多个电池包的电量均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控制器为电池监控单元(Battery Monitoring Unit,BMU)。
本申请方案中每个电池簇包括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控制器串联连接。
第二控制器的数量与电池簇的数量相同,每个第二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簇。第二控制器可以与对应的电池簇包括的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连接并进行通信,并根据第三控制器发送的电池包的监控信息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再将控制指令发送给各第三控制器以实现对电池簇的管理。如图2所示,储能集中箱10包括m个电池簇,具体为电池簇41至4m,则对应的有m个第二控制器,具体为第二控制器21至2m。以第二控制器21为例,它对应的电池簇41包括n个电池包,且这n个电池包中的每个电池包对应1个第三控制器。第二控制器21与第三控制器11至1n连接并通信,且第二控制器21根据第三控制器11至1n中一个或多个发送的各自对应的电池包的监控信息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再将控制指令发送给对应的第三控制器,以实现对电池簇41的管理。
第二控制器能够实现电池簇的充放电管理、各个电池簇间的电量均衡、电池簇级别的SOX估算以及电池簇保护策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器为电池控制单元(BatteryControl Unit,BCU)。
第一控制器用于对整个储能集装箱进行管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为集装箱监控单元(Container Monitoring Unit,CMU)。
下面首先说明确定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连接,使得第二控制器和各第三控制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时效性强。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串联连接。
CAN能够对通信数据块进行编码,此时一个第三控制器可以视作一个通信数据块,即实现了对同一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编码,根据该编码即可确定对应的物理位置,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
参见图3A,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AN总线通信的示意图一。
以确定电池簇41的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为例。
第二控制器21与第三控制器11至11n通过CAN总线连接,每个第三控制器均包括一个数字信号输入(Digital Input,DI)接口和一个数字信号输出(Digital Output,DO)接口。第三控制器11的DO接口连接第三控制器12的DI接口,第三控制器12的DO接口连接第三控制器13的DI接口,以此类推,进而实现第三控制器11至1n的串联连接。
继续参见图3A,对于图示n个串联连接的第三控制器,其中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即第三控制器11为串联连接的第一个控制器,确定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后,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定为第一物理位置。第i个第三控制器,根据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i=2,3,…,n,即第三控制器11的DO接口向第三控制器12的DI接口发送位置信号,第三控制器12的DO接口向第三控制器13的DI接口发送位置信号,以此类推,该位置信号用于指示串联连接的后一级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以使后级的第三控制器根据前级的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
具体的,除第三控制器11和第三控制器1n,其余第三控制器接收的前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和向后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不同。例如,第三控制器12接收的第三控制器11发送的位置信号,用于指示的是自身位置的物理位置,第三控制器12向第三控制器13发送的位置信号指示的是第三控制器13的物理位置,即两个位置信号不同。
下面说明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控制器与m个第二控制器之间通过以太环网连接,即第一控制器与m个第二控制器作为以太环网中的节点,形成了环形的拓扑网络。
如图3B所示,第一控制器31连接第二控制器21的第一端,第二控制器2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控制器22的第一端,第二控制器2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控制器23的第一端,以此类推,直至第二控制器2m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控制器31的第二端,进而实现环网连接。
第一控制器31在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利用了RSTP。
RSTP的核心是快速生成树算法。RSTP的主要功能包括:发现并生成局域网的一个最佳树型拓扑结构,该树型拓扑结构为二叉树;发现拓扑故障并随之进行恢复,自动更新网络拓扑结构,同时保持最佳树型结构。
运行RSTP的节点通过对自身网桥信息,和接收到的其他网桥发送的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BPDU)中携带的信息进行比较,利用RSTP算法将环形网络裁剪成树形网络,该树形网络能够表征各节点的相对位置。
利用RSTP的以太环形网络中包括一个根桥节点,该根桥节点设定为第一控制器31。这是因为储能集装箱中包括一个第一控制器31,且第一控制器31的物理位置确定。环形网络中BPDU的传递规则如下:
由根桥向下传送BPDU,告知每个节点最短的路径;
BPDU不一定会逆向传递至上一级;
BPDU仅会在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传送。
第一控制器31根据RSTP确定二叉树,进而确定出以太环网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该相对位置表征以太环网中各个节点的连接关系。然后根据该二叉树以及已知的任意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将相对位置转换为各节点实际的物理位置,进而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图中仅示出了储能系统包括一个储能集装箱时的场景,当储能系统中包括多个储能集装箱时,子阵控制器30用于和各储能集装箱的第一控制器31进行通信,以及向各储能集装箱的第一控制器31发送调度命令,该调度命令用于进行功率分配。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第三控制器和子阵控制器等可以为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现方式能够确定出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并且能够确定出某个第二控制器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仅确定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或者仅确定某个第二控制器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在对电池管理系统的各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进行识别时,不需要设置硬件标签,因此避免了误操作,降低了管理维护的人力成本,提升了物理位置识别的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下面首先说明确定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过程。
参见图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AN总线通信的示意图二。
继续以电池簇41的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为例。
每个第三控制器作为CAN中的一个通信数据块,均包括一个DI接口和一个DO接口。各个第三控制器通过CAN总线进行串联,串联时前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连接后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则最终第三控制器11的DI接口悬空,第三控制器1n的DO接口悬空。
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第三控制器均被配置为:当第三控制器自身的DI接口悬空时,DI接口为高电平,即第三控制器检测得到高电平,当第三控制器自身的DI接口连接上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时,DO接口为低电平,即第三控制器检测得到低电平。
当电池管理系统的各控制器上电后,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主动设置第三控制器的数量。具体的,第一控制器31可以支持外部应用程序,例如支持移动端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通过APP设置第三控制器的数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子阵控制器30响应于用户的输入生成用于指示第三控制器的数量的配置信息,然后子阵控制器30向第一控制器31发送该配置信息,进而设置第三控制器的数量。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CAN总线自动识别第三控制器的数量,即识别CAN总线中包括的节点数量。
当各个第三控制器上电后,各第三控制器首先检测自身的DI接口的电平,当第三控制器检测到自身的DI接口为高电平时,确定自身为串联连接的第一个控制器,即自身为图中的第三控制器11,然后将自身的物理位置设置为第一物理位置。第三控制器将表征自身物理位置的第一信息写入自身的存储器中。
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hase-Change RAM,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等。
第三控制器11然后往自身的DO接口发送位置信号,该位置信号用于指示下一个串联连接的第三控制器,即第三控制器12的物理位置,该位置信号被传输至下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I口。
下一个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确定出自身为第三控制器12,进而根据第一物理位置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例如确定自身物理位置为第二物理位置。第三控制器12将表征自身物理位置的第一信息写入存储器中。然后第三控制器12往自身的DO接口发送用于表征串联连接的下一级第三控制器,即第三控制器13的物理位置的位置信号,该位置信号被传输至下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I口。
以此类推,串联连接的每一个第三控制器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后,存储自身的物理位置,然后向下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用于指示下一级串联的第三控制器的位置信号,直至串联连接的第三控制器12至1n均确定出自身的物理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当某个第三控制器确定自身为第三控制器1n时,确定自身为串联连接的最后一个控制器,则不再会向自身的DO接口发送位置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位置信号为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用于指示串联连接的下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当确定出了第三控制器11的物理位置后,第三控制器11向自身的DO接口发送携带有两个脉冲的位置信号,该位置信号用于指示下一个串联连接的第三控制器为第二个串联连接的第三控制器,也即为第三控制器12。
下一个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中的脉冲数量,确定自身为串联连接的第二个第三控制器,即确定自身为第三控制器12,向自身的DO接口发送携带有三个脉冲的位置信号,用于表征串联连接的下一级第三控制器为第三个第三控制器,也即为第三控制器13。以此类推,利用位置信号中的脉冲数量表征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第i个第三控制器接收的位置信号中包括i个脉冲,i=2,3,…,n。
以上方式可以在电池管理系统上电后自动进行,进而实现物理位置的自动检测。开始自动检测后,各第三控制器实时检测自身DI接口的电平状态,当检测到DI接口为低电平时,等待并继续检测DI接口的电平状态,当检测到DI接口接收到脉冲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并将表征自身物理位置的第一信息写入存储器中。
各第三控制器还可以将第一信息发送给对应电池包所在电池簇对应的第二控制器,以使该第二控制器确定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接地端互不连接时,对于该电池簇对应的n各第三控制器,其中的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通过光耦合器连接第(i-1)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即相邻两个第三控制器之间通过光耦合器串联连接,进而实现各第三控制器之间的信号隔离输出。
综上所述,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在电池管理系统上电后,自动实现对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检测,避免了进行人工的位置分配与检测,因此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下面说明第一控制器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5,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利用RSTP获取环网拓扑的示意图。
第一控制器与各第二控制器之间通过以太环网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与各第二控制器之间具体通过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FE)进行环网连接。
基于RSTP的环形网络中包括一个根桥节点,该根桥节点的选取原则为优先选择桥ID(Bridge ID)最小的节点,然后选择媒体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最小的节点。而由于储能集装箱中包括一个第一控制器31,第一控制器31的物理位置确定,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设定第一控制器为该根桥节点。设定第一控制器的桥ID为第一ID,设置第二控制器的桥ID为第二ID,则第一ID小于第二ID。
下面以以太环网中包括第一控制器(对应图示CMU1)和4个第二控制器(对应图示BCU1至BCU4)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CMU1的桥ID最小,其余BCU1至BCU4的桥ID均大于CMU1的桥ID。每个节点控制器均包括五个端口(分别为port0至port4),端口的MAC地址表征该端口连接的节点设备的MAC地址,例如CMU1的port1 MAC地址为e0:ce:6a:91:b0:ba,则表明CMU1的port1连接的控制器的MAC地址为e0:ce:6a:91:b0:ba。
根据图示的端口连接关系,可以得到的MAC地址关系表如下:
表1:MAC地址关系表
左节点 本节点 右节点
/ 1 2
1 2 3
2 3 4
/ 4 5
4 5 1
为了得到表征各节点相对位置的二叉树,下面从根桥节点开始索引下级节点:
以上5个节点中包括1个第一控制器和4个第二控制器,其中节点1为第一控制器。
在表1中索引节点1作为左节点的位置,发现节点1为节点2的左节点,因此节点2为节点1的右节点。
继续在表1中索引节点2作为左节点的位置,发现节点2为节点3的左节点,因此节点3为节点2的右节点;
进一步,索引节点3在表1中作为左节点的位置,未能发现,因此环网在节点3断开。
同理,在表1中索引节点1作为右节点的位置,发现节点1为节点5的右节点,因此节点5为节点1的左节点。
继续在表1中索引节点5作为右节点的位置,发现节点5为节点4的右节点,因此节点4为节点5的左节点。
继续在表1中索引节点4作为右节点的位置,发现节点4为节点3的右节点。
由于环网在节点3断开,继续在表1中索引节点3作为右节点的位置,发现节点3为节点2的右节点,因此节点2为节点3的左节点。
继续在表1中索引节点2作为右节点的位置,发现节点1为节点2的右节点,因此节点1为节点2的左节点。
参见图6,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对应的二叉树的示意图。
由此通过RSTP生成了一个最佳树型拓扑结构,该树型拓扑结构为二叉树。并且基于以上的索引过程,确定出的节点的连接顺序为1→5→4→3→2→1,即此时已经确定各节点的相对位置。
此时当确定节点1、节点2、节点3和节点4中任意一个节点的物理位置后,再结合以上的相对位置,即可确定出其余节点的物理位置,下面举例说明:
继续以节点的连接顺序为1→5→4→3→2→1为例,此时节点1为第一控制器,物理位置确定,下面需要确定节点2至节点5的物理位置,节点2至节点5为4个第二控制器,不妨假设当前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依次为12,13,14,15。即节点2至节点5分别占据这4个物理位置中的一个。若当前已知的节点5的物理位置对应为12,则依据以上确定的连接顺序,可以进一步确定节点4的物理位置对应为13,节点3的物理位置对应为14,节点2的物理位置对应为15,因此实现了对各第二控制器物理位置的识别。
根据二叉树表征的相对位置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实际的物理位置时,需要已知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下面说明确定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控制器和对应电池簇的任意一个第二控制器之间添加电连接,电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RS-485串行总线标准,或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连接方式,第一控制器确定电连接的该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进行电连接的控制器为与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第二控制器,例如图6中的节点5或节点2表征的第二控制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的存储器中存储有第二信息,第二信息表征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此时第一控制器可以根据自身连接的两个第二控制器的MAC地址,确定出其中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方式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最少需要已知其中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实际应用中,当然也可以已知两个或更多数量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在电池管理系统上电后自动进行,使得第一控制器实现了对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自动检测,避免了进行人工的位置分配与检测,因此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
参见图7,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该方法应用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关于储能系统的实现方式与具体说明可以参见以上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701:确定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并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定为第一物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三控制器包括:DI接口和DO接口。
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悬空,第n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悬空,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连接第(i-1)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i=2,3,…,n。
当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悬空时,确定该第三控制器为n个串联连接的第三控制器中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设定该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为第一物理位置。
S702:根据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i=2,3,…,n。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置信号为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用于指示串联连接的下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串联的前一级第三控制器向后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位置信号,后级的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进而实现对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确定。此时S7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702a: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位置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
S702b:每个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自身的物理位置,生成用于指示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位置信号,并发送给第i个第三控制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S702c:存储表征第三控制器物理位置的第一信息并将第一信息发送给对应的电池包所在电池簇对应的第二控制器。
通过以上步骤,实现了对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自动检测,避免了进行人工的位置分配与检测,因此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S703: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储能集装箱中包括一个第一控制器,即第一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定第一控制器为该根桥节点。设定第一控制器的桥ID为第一ID,设置第二控制器的桥ID为第二ID,则第一ID小于第二ID。
以上S703具体包括:
S703a:根据RSTP确定对应电池簇的各第二控制器的相对位置。
S703b:根据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和相对位置,确定对应电池簇的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为了获取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控制器和对应电池簇的任意一个第二控制器之间添加电连接,电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RS-485串行总线标准,或输入/输出连接方式,第一控制器确定电连接的该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进行电连接的控制器为与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第二控制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的存储器中存储有第二信息,第二信息表征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此时第一控制器可以根据自身连接的两个第二控制器的MAC地址,确定出其中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方式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最少需要已知其中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实际应用中,当然也可以已知两个或更多数量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以上的步骤划分及顺序仅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
以上S701至S703可以同时确定电池管理系统的各第二控制器和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实际应用中,当仅需要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可以仅执行S703,当仅需要确定某个第二控制器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可以仅执行S701至S70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需要直接确定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但不确定该第三控制器对应的第二控制器时,可以通过S701至S702先确定该第三控制器对应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再通过S703确定该第三控制器对应的物理位置,即可准确定位出该第三控制器。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将一个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第三控制器串联连接,确定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并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置为第一物理位置,串联的前一级第三控制器向后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位置信号,后级的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进而实现对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确定。第一控制器与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第一控制器利用RSTP,确定出表征第二控制器相对位置的二叉树,然后第一控制器再结合已知的任意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出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本申请的方案,不需要设置硬件标签,在识别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
参见图8,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示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储能系统、交流母线和光伏发电端800。
其中,交流母线(图中标识为AC BUS)包括第一交流母线和第二交流母线。
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储能集装箱10,至少一个功率变换系统(PowerConversion System,PCS)20和直流母线(图中标识为DC BUS)。
直流母线包括正直流母线和负直流母线。
关于储能集装箱1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以上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功率变换系统20的第一端连接直流母线,功率变换系统20的第二端连接交流母线。功率变换系统20能够实现双向的功率变换,即功率变换电路能够将从直流母线获取的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后传输至交流母线,或者将从交流母线获取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后传输至直流母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储能集装箱10和一个功率变换系统20连接后形成一路储能支路,储能系统中包括至少一路储能支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集装箱10和功率变换系统20的数量不同。
参见图9,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端的示意图。
图示光伏发电端800包括光伏组件801、直流汇流箱802和光伏逆变器803。
其中,光伏组件801用于将利用光能产生直流电。直流汇流箱802的输入端一般连接多个光伏组件801,直流汇流箱802的输出端连接光伏逆变器803。
光伏逆变器803的输出端连接交流母线。交流母线还连接储能系统和交流电网。光伏逆变器803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过交流母线传输至电网,或为储能系统充电。
参见图10,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发电端的示意图。
图10所示光伏发电系统与图9的区别在于,光伏组件801首先向升压汇流箱804输出直流电。升压汇流箱804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功能,为一种直流升压变流器。
实际应用中,图9和图10场景中的三相光伏逆变器80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由于光伏发电端800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其发电量存在波动。当光伏发电端800输出的交流电高于交流电网03的用电需求时,多余的电量通过交流母线后为储能系统中的电池簇充电。当光伏发电端800输出的交流电低于交流电网03的用电需求时,储能系统中的电池簇输出直流电,直流电经储能系统的功率变换系统200转换为交流电后输出至交流电网03,以使交流电网03趋于平稳。
该光伏发电系统的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一个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第三控制器串联连接,确定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并将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置为第一物理位置,串联的前一级第三控制器向后一级第三控制器发送位置信号,后级的第三控制器根据获取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进而实现对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确定。第一控制器与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第一控制器利用RSTP,确定出表征第二控制器相对位置的二叉树,然后第一控制器再结合已知的任意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出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本申请的方案,不需要设置硬件标签,在识别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时避免了误操作,提升了效率,还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和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3)

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储能集装箱,所述储能集装箱内具有: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电池簇;
每个所述电池簇包括串联连接的n个电池包,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m个第二控制器和m*n个第三控制器,所述m和n为大于1的整数;
每个所述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连接,每个所述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所述CAN总线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管理所述储能集装箱,每个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簇,每个所述第三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包;
每个所述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用于确定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每个所述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的第i个第三控制器,根据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所述i=2,3,…,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三控制器包括:数字信号输入DI接口和数字信号输出DO接口;
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串联连接时,所述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悬空,第n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悬空,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连接第(i-1)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器当确定自身的DI接口悬空时,确定自身为所述第一个第三控制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信号为脉冲信号;
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自身的物理位置确定所述位置信号中的脉冲数量,以生成用于指示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位置信号,并发送给所述第i个第三控制器;
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位置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器,还用于存储表征自身物理位置的第一信息,并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给对应的电池包所在电池簇的第二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的接地端互不连接,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DI接口通过光耦合器连接第(i-1)个第三控制器的DO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为根桥节点,所述第一控制器的桥ID为第一ID,所述第二控制器的桥ID为第二ID,所述第二ID大于所述第一ID。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RSTP确定各第二控制器在所述以太环网中的相对位置,并根据所述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和所述相对位置,确定所述以太环网中其余各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和对应的电池簇中的一个第二控制器之间通过以下中的一种方式进行电连接:
RS-485串行总线标准或输入/输出连接方式;
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确定进行电连接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中存储有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表征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12.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储能集装箱,所述储能集装箱内具有: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电池簇;
每个所述电池簇包括串联连接的n个电池包,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m个第二控制器和m*n个第三控制器,所述m和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管理所述储能集装箱,每个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簇,每个所述第三控制器用于管理一个对应的电池包;
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连接,每个所述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所述CAN总线串联连接;
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用于确定出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根据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自身的物理位置,所述i=2,3,…,n。
14.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储能系统的储能集装箱,所述储能集装箱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电池簇;每个所述电池簇包括串联连接的n个电池包,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m个第二控制器和m*n个第三控制器,所述m和n为大于1的整数;每个所述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连接,每个所述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所述CAN总线串联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并将所述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定为第一物理位置;
根据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所述i=2,3,…,n。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信号为脉冲信号,所述脉冲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用于指示串联连接的下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所述根据每个所述电池簇对应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接收的位置信号中包括的脉冲数量,确定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根据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生成用于指示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的位置信号,并发送给所述第i个第三控制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设置所述第一控制器为根桥,所述第一控制器的桥ID为第一ID,所述第二控制器的桥ID为第二ID,所述第二ID大于所述第一ID。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RSTP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相对位置;
根据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和所述相对位置,确定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和对应的电池簇中的一个第二控制器之间通过RS-485串行总线标准或输入/输出连接方式中的一种进行电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进行电连接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二信息确定一个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直接连接的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所述第二信息预先存储。
21.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储能系统的储能集装箱,所述储能集装箱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电池簇;每个所述电池簇包括串联连接的n个电池包,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m个第二控制器和m*n个第三控制器,所述m和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m个第二控制器通过以太环网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及已知的一个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确定其余各第二控制器的物理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控制器与对应的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连接,每个所述电池簇的n个电池包分别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通过所述CAN总线串联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串联连接的第一个第三控制器,并将所述第一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设定为第一物理位置;
根据每个所述电池簇内的n个电池包对应的各第三控制器中第(i-1)个第三控制器发送的位置信号确定第i个第三控制器的物理位置,所述i=2,3,…,n。
23.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发电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还包括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和交流母线;
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伏组件,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交流母线;
所述交流母线,用于连接所述储能系统和交流电网;
所述光伏组件,用于将光能转换为直流电后传输至所述光伏逆变器;
所述光伏逆变器,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通过所述交流母线传输至所述交流电网,或为所述储能系统充电。
CN202110585053.4A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Pending CN1154117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85053.4A CN115411764A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US17/825,835 US20220393475A1 (en) 2021-05-27 2022-05-26 Energy storage system, physical posi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EP22175850.1A EP4096046B1 (en) 2021-05-27 2022-05-27 Energy storage system, physical posi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EP23206142.4A EP4336702A2 (en) 2021-05-27 2022-05-27 Energy storage system, physical posi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85053.4A CN115411764A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1764A true CN115411764A (zh) 2022-11-29

Family

ID=81851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85053.4A Pending CN115411764A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93475A1 (zh)
EP (2) EP4336702A2 (zh)
CN (1) CN11541176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9946B2 (ja) * 2007-09-28 2014-04-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用直流電源装置
US9478981B2 (en) * 2012-09-26 2016-10-25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system having identifiers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479719B1 (ko) * 2015-06-04 2022-12-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93475A1 (en) 2022-12-08
EP4096046B1 (en) 2023-11-01
EP4336702A2 (en) 2024-03-13
EP4096046A1 (en) 2022-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99908B2 (en) Large-format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identifies power degradation
KR102479719B1 (ko) 배터리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522890B2 (ja) バッテリラック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2104257B (zh) 公寓楼的储能系统、集成电力管理系统及系统控制方法
US9300016B2 (en) Battery system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105210258B (zh) 用于产生可动态重配置的储能装置的方法和设备
US8836285B2 (en)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US8581551B2 (en) Power storage apparatus
US20120153726A1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4578237A (zh) 电池组、能量存储系统以及对电池组充电的方法
US20120094151A1 (en)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and power storage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2655243A (zh) 电池系统
KR20140128468A (ko) 배터리 밸런싱 장치 및 방법
CN104821611A (zh) 电池托盘、电池架、储能系统和操作电池托盘的方法
CN115101840B (zh) 电池系统和电池包连接状态识别方法
KR20170019971A (ko)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JP2014143771A (ja) 電源システム及び電源システムの識別情報設定方法並びに電池ユニット
US967363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system including controller and battery backs in daisy chain communication path
CN209982089U (zh) 基于pcs和dc-dc换流堆的储能系统一次拓扑结构
CN115411764A (zh) 一种储能系统、物理位置识别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CN111478389A (zh) 一种充电储能系统及充电桩设备
CN110620389B (zh) 一种微网新能源混合储能系统
KR101965655B1 (ko) 배터리 모듈 시스템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CN215527890U (zh) 一种并联式储能系统
CN206960543U (zh) 用于监控单体电池电压的电路架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