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0742A - 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10742A CN115410742A CN202211025936.0A CN202211025936A CN115410742A CN 115410742 A CN115410742 A CN 115410742A CN 202211025936 A CN202211025936 A CN 202211025936A CN 115410742 A CN115410742 A CN 1154107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osal
- stacking
- waste
- radiant
- radioactive was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F—PROTECTION AGAINST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PARTICLE BOMBARDMENT; TREATING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DECONTAMINATION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21F9/00—Treating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Decontamination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21F9/28—Treating solids
- G21F9/34—Disposal of solid waste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F—PROTECTION AGAINST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PARTICLE BOMBARDMENT; TREATING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DECONTAMINATION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21F9/00—Treating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Decontamination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21F9/28—Treating solids
- G21F9/34—Disposal of solid waste
- G21F9/36—Disposal of solid waste by packaging; by ba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包括: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得到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递增的第一辐射废物、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在第一隧洞内堆满第一辐射废物后进行灌浆;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第二隧洞中的每一个处置单元进行堆码区域划分,得到第三堆码区、第二堆码区和第一堆码区;在第一堆码区内堆满第二辐射废物,以及在第二堆码区内堆满第二辐射废物和/或第三辐射废物,以及在第三堆码区堆满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后,对单个处置单元进行灌浆;本发明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灌浆频次、降低人员辐照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处置场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于放射性废物处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
背景技术
在核电厂在运行和退役期间会产生大量的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目前,某些核电厂产生并经过整备的低、中放废物包装形式主要有200L金属桶、400L金属桶、高整体性容器(HIC)等。这些废物最终需送至处置场进行长期处置,对于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一般采用近地表处置,主要分为近地表单元格处置、岩洞处置两种类型。
在相关技术中,目前岩洞处置的方法采用混合堆码的方式,需要设置相同的辐射防护措施,存在导致工程成本高、堆码设备单一、空间利用率低、废物放置灵活性较差、堆码效率低、灌浆频繁以及人员照射剂量大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包括:
S1、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所述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得到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递增的第一辐射废物、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
S2、在第一隧洞内堆满所述第一辐射废物后进行灌浆;
S3、根据所述表面辐射剂量率对第二隧洞中的每一个处置单元进行堆码区域划分,得到堆码辐射区域递增的位于所述处置单元底部的第三堆码区、设于所述第三堆码区顶部上的第二堆码区和套盖于所述第三堆码区及第二堆码区上的第一堆码区;
S4、在所述第一堆码区内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以及在所述第二堆码区内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和/或第三辐射废物,以及在所述第三堆码区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后,对单个所述处置单元进行灌浆。
优选地,所述S1包括:
S11、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所述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
S12、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0至2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一处置容器中,得到所述第一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2mSv/h至25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二处置容器中,得到所述第二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25mSv/h至400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三处置容器中,得到所述第三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大于400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四处置容器中,得到所述第四辐射废物。
优选地,所述第一处置容器、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为尺寸规格相同的收纳容器。
优选地,所述S12还包括:将空载的所述第一处置容器、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预装到相应的运输车上;和/或
在废物暂存库中,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大于400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运输屏蔽容器中,运至所述第二隧洞后,放入位于预设位置的第四处置容器中。
优选地,在所述S3中,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第二隧洞中的每一个处置单元进行堆码区域划分包括:
S31、在每一个所述处置单元的底面A划分出平面B,所述平面B的外周与所述底面A的外周距离至少为第一预设长度;
S32、所述平面B向所述处置单元的顶部垂直延伸第一预设高度后的区域定义为所述第三堆码区;
S33、将所述第三堆码区的顶面继续向所述处置单元的顶部垂直延伸第二预设高度后的区域定义为所述第二堆码区;所述第二堆码区与所述处置单元的顶部距离至少为第三预设高度;
S34、将所述处置单元内,除所述第三堆码区和第二堆码区外的区域定义所述第一堆码区。
优选地,在所述S31中,在每一个所述处置单元的底面A划分出平面B包括:
根据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的底面尺寸划分出所述平面B的形状,以使所述平面B被配置为:可基于一定间隙铺满单层的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S31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的长度及宽度设定所述平面B的位置,以使所述底面A去除所述平面B后的区域内可基于一定间隙铺满单层的所述第二辐射废物。
优选地,在所述S32中,所述第一预设高度的设定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的高度计算出所述第一预设高度,以使所述第三堆码区可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在所述S33中,所述第二预设高度的设定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二辐射废物和第三辐射废物的高度计算出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以使所述第二堆码区可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和/或第三辐射废物。
优选地,所述S33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的高度设定所述第二堆码区与所述处置单元的顶部的距离,以使所述第二堆码区与所述处置单元的顶部之间的高度至少可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辐射废物。
优选地,所述处置单元由辐射屏蔽材料制成或其侧壁设有辐射屏蔽层。
优选地,所述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还包括:S5、将灌浆后的各所述处置单元堆满在所述第二隧洞内。
优选地,在所述S2、S4和S5中,采用正面吊的方式堆满所述第一隧洞;采用远程数控吊车堆满所述第二隧洞,所述第二隧洞中的处置单位元设有辐射屏蔽层。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同时设置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还基于表面辐射剂量率进行堆码区域划分,以将不同表面辐射剂量率的废物放置在相应的堆码区内,进而充分利用废物的自屏蔽性能,利用表面辐射剂量率较低的废物作为屏蔽层对表面辐射剂量率最高的废物进行辐射屏蔽,显著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堆码灵活性;进一步的,实施本发明不仅可以明显减少灌浆频次、降低人员辐照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了处置场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步骤S3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各堆码区的空间示例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平面B划分后的示例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处置单元堆满各放射性废物后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包括:步骤S1、步骤S2、步骤S3和步骤S4。
S1、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得到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递增的第一辐射废物、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为后续堆码工作做准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S1包括:步骤S11和步骤S12。
步骤S11包括: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
步骤S12包括: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0至2mSv/h的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一处置容器中,得到第一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2mSv/h至25mSv/h的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二处置容器中,得到第二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25mSv/h至400mSv/h的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三处置容器中,得到第三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大于400mSv/h的放射性废物(如高整体性容器)装载到第四处置容器中,得到第四辐射废物。
由于将放射性废物集中装入废物容器后再进行运输,能够节省运输和堆码的工作量,在一些实施例中,S12还包括:将空载的第一处置容器、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预装到相应的运输车上,以便直接将相应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相应收纳容器上。对于表面辐射剂量率大于400mSv/h的放射性废物,其辐射较大,若使用上述预装容器的方式对其进行装载,会增加现场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因而需要尽快对这些放射性废物进行屏蔽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废物暂存库中,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大于400mSv/h的放射性废物装载到运输屏蔽容器中,将其运至第二隧洞后再采用远程控制的数控吊车将放射性废物从运输屏蔽容器中提出后,再放入位于预设位置的第四处置容器中。
由于第一辐射废物的表面辐射剂量率低于2mSv/h,对外界的伤害相对较低,所以工作人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近距离处理第一辐射废物,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步骤S2包括:在第一隧洞内堆满第一辐射废物后进行灌浆。其中,灌浆是指向位于最上部的第一辐射废物顶部灌注一定厚度的水泥砂浆;处置容器能够为放射性废物提供结构支撑,如果直接堆码放射性废物,很难保证废物的完整性,需要堆码一层后进行灌浆,若浆液流动性较差,还需要工作人员将其抹平,因此灌浆次数越多,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就越大。可以理解的,在第一辐射废物堆满第一隧洞后再进行灌浆,相较于传统的处置方法,不仅大大减少了灌浆的次数,减小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还提高了隧洞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置容器、第二处置容器、第三处置容器和第四处置容器自身具有提供结构支撑的功能,使得可以直接对上述容器进行堆码,无需在堆满一次后就进行灌浆,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了灌浆的次数,以及降低了人员辐射剂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核电厂产生并经过整备的低、中放废物包装形式主要有200L金属桶、400L金属桶、高整体性容器(HIC)等,这些废物包(即放射性废物)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一般为0mSv/h至2mSv/h、2mSv/h至25mSv/h、25mSv/h至400mSv/h。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处置容器、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可以为尺寸规格相同的收纳容器。为了方便运输及节省处置容器的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处置容器内可以放置若干个400L金属桶。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处置容器内可以放置8个400L金属桶,并以4×2的排列方式进行装载,并尽量紧密,以提高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贮运、堆码需要,采用2×2、3×2、3×3等排列方式的将400L金属桶装置在处置容器内,可以理解的,处置容器同样可以收纳那些放置有放射性废物的200L金属桶,只需要对放置金属桶的数量进行相应调整即可。
为了方便对处置容器进行堆码及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四处置容器可以为方形结构,用于收纳高整体性容器(HIC);第二处置隧洞中的处置单元1具有方形结构的收容腔,收容腔用于收纳第四处置容器、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置单元1由辐射屏蔽材料制成或其侧壁设有辐射屏蔽层,辐射屏蔽材料包括混凝土和钢材等,辐射屏蔽层可以为混凝土侧壁或金属侧壁等。
如图3所示,步骤S3包括: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第二隧洞中的每一个处置单元1进行堆码区域划分,得到堆码辐射区域递增的位于处置单元1底部的第三堆码区13、设于第三堆码区13顶部上的第二堆码区12和套盖于第三堆码区13及第二堆码区12上的第一堆码区11。
可以理解的,对处置单元1进行堆码区域划分是为了充分利用辐射废物的自屏蔽性能,原则上,应将表面辐射剂量率越低的废物放置在越接近处置单元1四周的位置,即以表面辐射剂量率为“内高外低”的方式进行堆码;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处置单元1的底部岩体,而岩体具有优秀的屏蔽性能,因此可以将表面辐射剂量率较大的废物放置在底部中间的位置,进一步地,该实施例通过利用放置在第一堆码区11对第三堆码区13和第二堆码区12的四周以及顶部进行全面覆盖,从而利用放置在第一堆码区11内的放射性废物的自屏蔽性能对放置在第二堆码区12和第三堆码区13内的放射性废物进行辐射屏蔽,减小辐射防护层的厚度,有效提高了处置单元的空间利用率,减少工程造价。
对于第一堆码区11,其位于处置单元1的外侧,因此只能放置表面辐射剂量率较低的第二辐射废物;对于第二堆码区12,其位于处置单元1的次内侧,原则上优先放置表面辐射剂量率第二高的第二辐射废物,但考虑到现存的第三辐射废物未必能堆满对于第二堆码区12的情况,此种情况下可以利用第二辐射废物堆满第二堆码区12内的剩余空间;可以理解的,在第四辐射废物未能堆满第三堆码区13时,可以优先使用第三辐射废物将其堆满,若现存的第三辐射废物仍不足够,则使用第二辐射废物将其堆满。因此,为了提高堆码过程的操作灵活性,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4包括:在第一堆码区11内堆满第二辐射废物;以及在第二堆码区12内堆满第二辐射废物和/或第三辐射废物;以及在第三堆码区13堆满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后,对单个处置单元1进行灌浆。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例中,在处置单元1堆满后只要进行一次灌浆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S3中,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第二隧洞中的每一个处置单元1进行堆码区域划分包括步骤S31、步骤S32、步骤S33和步骤S34。
如图4所示,步骤S31包括:在每一个处置单元1的底面A划分出平面B,平面B的外周与底面A的外周距离至少为第一预设长度,以确保第四辐射废物的辐射能够被更好地屏蔽。其中,底面A对应为处置单元1的收容腔底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31中,在每一个处置单元1的底面A划分出平面B包括:根据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的底面尺寸划分出平面B的形状,以使平面B被配置为:可基于一定间隙铺满单层的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为尺寸规格相同的收纳容器,并且收纳容器和第四处置容器为方形结构,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参考图4,平面B可以为矩形,由于第三堆码区13可以放置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任意一种,为了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可以将根据第四处置容器的底部尺寸设置收纳容器的底部尺寸,如将收纳容器的宽度设置为第四处置容器的宽度,将收纳容器的长度设置为第四处置容器的长度整数倍与预留空隙(预留空隙用于在摆放收纳容器或运输屏蔽容器时,各容器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隙)的和,然后再基于收纳容器的长度及宽度的公倍数对平面B的长度和宽度尺寸进行设定,如将平面B的长度设置为收纳容器长度的公倍数与预留空隙的和,将平面B的宽度设置为收纳容器的宽度的公倍数与预留空隙的和,这样就可以使收纳容器或第四处置容器铺满整个平面B;
优选地,将平面B的宽度设置为收纳容器的六倍宽度与预留空隙的和,将平面B的长度设置为收纳容器的两倍长度与预留空隙的和,同时将收纳容器的宽度设置为运输屏蔽容器的宽度、收纳容器的长度设置为运输屏蔽容器的两倍长度与预留空隙的和;
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例中,平面B上可以放置12个收纳容器,而每个收纳容器内可以放置2个屏蔽容器。另外,长度或宽度所增加的预留空隙可以根据长度或宽度所放置的容器数量确定,原则上放置的数量越大,预留空隙就越大,如在该实施例中,平面B的长度方向上增加的预留空隙可以小于宽度方向上增加的预留空隙,进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为了避免底面A与平面B不重叠的区域内闲置空间过大,导致降低空间利用率,在一些实施例中,S31还包括:根据第二辐射废物的长度及宽度设定平面B的位置,以使底面A去除平面B后的区域内可基于一定间隙铺满单层的第二辐射废物。具体地,参考图4,基于第二辐射废物的长度及宽度调整平面B的位置,达到W1和W3的长度分别为第二辐射废物宽度的整数倍与预留空隙的和,以及W2和W4的长度分别为第二辐射废物长度的整数倍与预留空隙的和;原则上预留空隙只是为了在铺满第二辐射废物后,第二辐射废物间存在一定间隙。在实例中,受限于底面A的自身形状影响,可能会导致某些空间无法利用到,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二辐射废物的长度及宽度对底面A的尺寸进行设计,以尽量避免剩余空间过大的情况,如将底面A的长度设计为第二辐射废物的长度整数倍与预留空隙的和,以及将底面A的宽度设计为第二辐射废物的宽度整数倍与预留空隙的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还可以方便平面B的划分设置。
步骤S32包括:平面B向处置单元1的顶部垂直延伸第一预设高度后的区域定义为第三堆码区13。
由于第三堆码区13是可以放置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任意一种的,在第三堆码区13中混合摆放这些辐射废物时,若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的高度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堆满废物后的第三堆码区13顶部不够平整,影响到其他堆码区的堆码,最终导致堆满废物后的处置单元1的废物顶部不平整,虽然最终会通过灌浆使其抹平,但是会增加灌浆的量,同时也降低空间利用率,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2中的第一预设高度的设定方式为:根据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的高度计算出第一预设高度,以使第三堆码区13可堆满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可以将第一预设高度设置为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的高度公倍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为尺寸规格相同的收纳容器,而运输屏蔽容器的高度为该收纳容器高度的三分之二,优选地,将第一预设高度设置为该收纳容器高度的两倍或其它偶数倍。
步骤S33包括:将第三堆码区13的顶面继续向处置单元1的顶部垂直延伸第二预设高度后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堆码区12;第二堆码区12与处置单元1的顶部距离至少为第三预设高度。
由于第二堆码区12是可以放置第二辐射废物和/或第三辐射废物,在第二堆码区12中混合摆放这些辐射废物时,若第二辐射废物和第三辐射废物的高度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堆满废物后的第二堆码区12顶部不够平整,影响到第一堆码区11的堆码,最终导致堆满废物后的处置单元1的废物顶部不平整,虽然最终会通过灌浆使其抹平,但是会增加灌浆的量,同时也降低空间利用率,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3中的第二预设高度的设定方式为:根据第二辐射废物和第三辐射废物的高度计算出第二预设高度,以使第二堆码区12可堆满第二辐射废物和/或第三辐射废物。具体地,可以将第一预设高度设置为第二辐射废物和第三辐射废物的高度公倍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为尺寸规格相同的收纳容器,优选地,为了给第三堆码区13提供足够的屏蔽空间,可以将第二预设高度设置为该收纳容器高度的五倍及以上。
对于第三预设高度设置,是为了使给第二堆码区12提供足够的屏蔽空间。
为了充分利用第二辐射废物的自屏蔽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3还包括:根据第二辐射废物的高度设定第二堆码区12与处置单元1的顶部的距离,以使第二堆码区12与处置单元1的顶部之间的高度至少可放置至少一个第二辐射废物。
步骤S34包括:将处置单元1内,除第三堆码区13和第二堆码区12外的区域定义第一堆码区11。图4
可以理解的,通过执行步骤S31至S34,可以充分利用处置单元1内的空间,处置单元1堆满废物后的示例图可以参照图5。
由于一些隧洞空间较大,可以堆设若干处置单元1,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还包括:步骤S5:将灌浆后的各处置单元1堆满在第二隧洞内。
为了充分利用隧洞的上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2、S4和S5中,采用正面吊的方式堆满第一隧洞,由于第一隧洞所堆码的放射性废物辐射相对低,可以不设置辐射屏蔽层,以降低处置场的工程造价;采用远程数控吊车堆满第二隧洞,第二隧洞中的处置单位元设有辐射屏蔽层;可以理解的,使用正面吊或远程数控吊车的堆码方式可以提高贮运操作效率。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同时设置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还基于表面辐射剂量率进行堆码区域划分,以将不同表面辐射剂量率的废物放置在相应的堆码区内,进而充分利用废物的自屏蔽性能,利用表面辐射剂量率较低的废物作为屏蔽层对表面辐射剂量率最高的废物进行辐射屏蔽,显著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堆码灵活性;进一步的,实施本发明不仅可以明显减少灌浆频次、降低人员辐照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了处置场的经济效益。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所述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得到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递增的第一辐射废物、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
S2、在第一隧洞内堆满所述第一辐射废物后进行灌浆;
S3、根据所述表面辐射剂量率对第二隧洞中的每一个处置单元(1)进行堆码区域划分,得到堆码辐射区域递增的位于所述处置单元(1)底部的第三堆码区(13)、设于所述第三堆码区(13)顶部上的第二堆码区(12)和套盖于所述第三堆码区(13)及第二堆码区(12)上的第一堆码区(11);
S4、在所述第一堆码区(11)内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以及在所述第二堆码区(12)内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和/或第三辐射废物,以及在所述第三堆码区(13)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后,对单个所述处置单元(1)进行灌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包括:
S11、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所述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置;
S12、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0至2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一处置容器中,得到所述第一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2mSv/h至25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二处置容器中,得到所述第二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区间为25mSv/h至400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三处置容器中,得到所述第三辐射废物;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大于400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第四处置容器中,得到所述第四辐射废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置容器、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为尺寸规格相同的收纳容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2还包括:将空载的所述第一处置容器、第二处置容器和第三处置容器预装到相应的运输车上,在废物暂存库中进行装载,集中运输至所述第一隧洞或所述第二隧洞中进行堆码;和/或在废物暂存库中,将表面辐射剂量率大于400mSv/h的所述放射性废物装载到运输屏蔽容器中,运至所述第二隧洞后,放入位于预设位置的所述第四处置容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中,根据表面辐射剂量率对第二隧洞中的每一个处置单元(1)进行堆码区域划分包括:
S31、在每一个所述处置单元(1)的底面A划分出平面B,所述平面B的外周与所述底面A的外周距离至少为第一预设长度;
S32、所述平面B向所述处置单元(1)的顶部垂直延伸第一预设高度后的区域定义为所述第三堆码区(13);
S33、将所述第三堆码区(13)的顶面继续向所述处置单元(1)的顶部垂直延伸第二预设高度后的区域定义为所述第二堆码区(12);所述第二堆码区(12)与所述处置单元(1)的顶部距离至少为第三预设高度;
S34、将所述处置单元(1)内,除所述第三堆码区(13)和第二堆码区(12)外的区域定义所述第一堆码区(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1中,在每一个所述处置单元(1)的底面A划分出平面B包括:
根据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的底面尺寸划分出所述平面B的形状,以使所述平面B被配置为:可基于一定间隙铺满单层的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1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的长度及宽度设定所述平面B的位置,以使所述底面A去除所述平面B后的区域内可基于一定间隙铺满单层的所述第二辐射废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2中,所述第一预设高度的设定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的高度计算出所述第一预设高度,以使所述第三堆码区(13)可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第三辐射废物和第四辐射废物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3中,所述第二预设高度的设定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二辐射废物和第三辐射废物的高度计算出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以使所述第二堆码区(12)可堆满所述第二辐射废物和/或第三辐射废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3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二辐射废物的高度设定所述第二堆码区(12)与所述处置单元(1)的顶部的距离,以使所述第二堆码区(12)与所述处置单元(1)的顶部之间的高度至少可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辐射废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置单元(1)由辐射屏蔽材料制成或其侧壁设有辐射屏蔽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5、将灌浆后的各所述处置单元(1)堆满在所述第二隧洞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S4和S5中,采用正面吊的方式堆满所述第一隧洞;采用远程数控吊车堆满所述第二隧洞,所述第二隧洞中的处置单元设有辐射屏蔽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25936.0A CN115410742A (zh) | 2022-08-25 | 2022-08-25 | 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25936.0A CN115410742A (zh) | 2022-08-25 | 2022-08-25 | 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10742A true CN115410742A (zh) | 2022-11-29 |
Family
ID=84162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25936.0A Pending CN115410742A (zh) | 2022-08-25 | 2022-08-25 | 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410742A (zh) |
-
2022
- 2022-08-25 CN CN202211025936.0A patent/CN11541074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390375B1 (en) | Granular fill material for nuclear waste containing modules | |
CN103971778A (zh) | 核电站放射性湿固体废物包装容器处置单元和处置方法 | |
Hardin et al. | Cost estimation inputs for spent nuclear fuel geologic disposal concepts (Revision 1) | |
CN115410742A (zh) | 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堆码方法 | |
CN110400649B (zh) | 一种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方法及结构 | |
CN207425383U (zh) |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桶处置容器 | |
JPS6221100A (ja) | 放射性廃棄物の地中処分方法 | |
JPS5871498A (ja) | 放射性廃棄物封入のコンクリ−ト構造体 | |
CN106437752B (zh) | 用于低中放废物包混合分区堆码的岩洞处置库及处置方法 | |
RU2754771C1 (ru) | Способ захоронения радиоактивных отходов и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их хранения | |
KR102414774B1 (ko) | 조립식 프리캐스트 와플 슬래브를 이용한 방사성폐기물 표층처분시설의 처분용기 적층 내력 확보 공법 | |
Britten | The Texas Solution to the Nation’s Disposal Needs for Irradiated Hardware–13337 | |
CN113921160A (zh) | 用于临时存放退役中放废物的处置单元结构 | |
CN114512257A (zh) | 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岩洞处置的二次堆码方法 | |
US20230178261A1 (en) | Constructing method for delaying corrosion of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container in concrete disposal vault | |
JPH09304596A (ja) | 放射性廃棄物の処分方法 | |
Sukhoruchkin et al. |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ptimization for normalization of radiation conditions in BSKh-3A | |
RU2704311C2 (ru) | Контейнер оборотный герметичный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упаковки с радиоактивными отходами (рао) и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 обращения упаковки в этом контейнере | |
JPH0521437B2 (zh) | ||
Fink et al. | Supercompaction of radioactive waste at NPP Krsko | |
UA64004C2 (en) | Structure for storing radioactive substances; method and material for building the structure | |
RU2530538C2 (ru) | Способ временного хранения радиоактивных отходов | |
Forrester et al. | Interim Storage of RH-TRU 72B Canisters at the DOE Oak Ridge Reservation | |
Dragičević et al. | New Radioactive Waste Packaging Type and Storage System at the Krško NPP | |
Kawahata et al. | Conceptual Study on Disposal Facility for Waste from Decommissioning of NPP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