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79505A - 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79505A
CN115379505A CN202211319651.8A CN202211319651A CN115379505A CN 115379505 A CN115379505 A CN 115379505A CN 202211319651 A CN202211319651 A CN 202211319651A CN 115379505 A CN115379505 A CN 115379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vate network
public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nod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196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79505B (zh
Inventor
荣正官
丁珣
张硕
黄国胜
张平
王继军
罗颖欣
司福强
陈照
胡亦茗
吕锡纲
詹秀峰
郑涛华
胡胜彪
韩超
马浩
李建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lectrification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lectrification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lectrification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lectrification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196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795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79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79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79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79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46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between network providers, e.g. op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 H04W28/0975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for reducing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2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mass transport vehicles, e.g. buses, trains or aircr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其中,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能够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铁路专用移动通信采用的450 MHz频段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属于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技术主要提供数字语音、短信、9.6~384kbit/s数据文本业务等等,存在通信系统容量低、带宽不足、时延较高等问题,所能提供的通信业务服务有限。
在相关技术中,并不能根据用户传输的数据流类型,通过合适的5G公网或专网进行分流传输,可能导致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应用于分流控制节点,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
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
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
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系统,包括:
分流控制节点,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公网管理节点,用于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分流确认信息由专网管理节点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反馈得到,公专网分流请求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终端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向专网管理节点转发;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专网管理节点,用于接收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由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在确定接收公专网分流请求的情况下,向分流控制节点反馈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二分流数据流,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应用于分流控制节点,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
数据分流模块,用于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第四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其中,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读取可执行指令,并执行可执行指令以实现第一方面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
第五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实现第一方面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能够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接着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最后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由此,能够根据公专网分流请求,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通过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从而能够合理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原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首先,对本申请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性描述:目前,在铁路行业中,我国铁路专用移动通信主要采用450 MHz无线列调和900 MHz 的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Railway,GSM—R系统),属于2G技术,主要承载的是数字语音、短信、9.6~384kbit/s的数据文本业务,即目前的系统容量和所能提供的通信业务服务有限。
但随着我国铁路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一代列车控制、多媒体调度通信、智能调度指挥、移动视频监控、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智能建造、自学习及自适应的谱系化智能动车组、全面感知的列车自动驾驶(ATO)、面向多种交通方式的智能综合协同指挥、旅客无障碍出行服务等各种新业务不断涌现,铁路移动通信业务需求不断增长。以语音业务为主的450 MHz模拟对讲和GSM—R技术均已不能满足需求。
在相关技术中,并不能根据用户传输的数据流类型,通过合适的5G公网或专网进行分流传输,可能导致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执行。其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分流控制节点执行,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10、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分流控制节点,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
可选地,分流控制节点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用于控制数据流分流的节点。
可选地,公网管理节点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用于管理公网的节点。例如,公网管理节点可以为公网会话管理功能节点(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公网用户面功能节点(The User plane function,UPF)、公网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等,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专网管理节点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用于管理专网的节点。例如,专网管理节点可以为专网SMF、专网UPF、专网AMF等,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终端可以为用于发起数据流传输的设备。
可选地,公专网分流请求可以为用于进行数据流分流的请求。其中,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
可选地,数据流信息可以为待分流的数据的信息。
可选地,公专网分流指示可以为用于指示数据流传输所需的公专网。例如,公专网分流指示可以为指示对于数据流A通过公网传输,对于数据流B通过专网传输。
具体地,电子设备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分流控制节点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的公专网分流请求。
S120、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分流控制节点接收到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后,可以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将该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分流控制节点接收到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后,可以将该公专网分流请求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专网管理节点可以对接收到的公专网分流请求进行分流确认,确认公专网分流请求中的数据流是否可以进行数据分流,并向分流控制节点反馈对应的分流确认信息。
S130、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之后,可以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并基于该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
可选地,分流确认信息可以为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确认信息。例如,分流确认信息可以为“同意数据分流”、“不同意数据分流”等,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可以为需要分流传输的数据流。
可选地,第一分流数据流可以为通过公网传输的数据流。
可选地,第二分流数据流可以为通过专网传输的数据流。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之后,分流控制节点可以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反馈的分流确认信息,并根据该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需要分流传输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通过公网传输的第一分流数据流和通过专网传输的第二分流数据流。
S140、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之后,可以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可选地,服务器可以为用于接收数据流。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之后,分流控制节点可以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在接收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之后,可以将对应的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接着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最后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由此,能够根据公专网分流请求,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通过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从而能够合理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S110之前,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接收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通知,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包括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向专网管理节点发送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其中,专网管理节点将携带有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的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通过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可以接收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通知。
可选地,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可以为用于向分流控制节点通知公网管理节点与终端建立第一会话。其中,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可以包括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可选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可以为公网分流隧道的标识。
具体地,在公网管理节点与终端建立第一会话之后,公网管理节点可以生成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并将该公网分流隧道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通过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发送至分流控制节点,分流控制节点可以接收到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并得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在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得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之后,可以将该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
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将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专网管理节点可以接收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并可以根据该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专网管理节点能够获取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从而合理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S110之前,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分流控制节点与专网管理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接收专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通知,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包括专网分流隧道标识;向公网管理节点发送专网分流隧道标识;其中,公网管理节点将携带有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的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通过分流控制节点与专网管理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可以接收专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通知。
可选地,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可以为用于向分流控制节点通知专网管理节点与终端建立第二会话。其中,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可以包括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可选地,专网分流隧道标识可以为专网分流隧道的标识。
具体地,在专网管理节点与终端建立第二会话之后,专网管理节点可以生成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并将该专网分流隧道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通过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发送至分流控制节点,分流控制节点可以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并得到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在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得到专网分流隧道标识之后,可以将该专网分流隧道标识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
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将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专网管理节点可以接收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并可以根据该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专网管理节点能够获取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从而合理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公网管理节点执行。
如图2所示,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0、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分流确认信息由专网管理节点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反馈得到,公专网分流请求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终端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向专网管理节点转发。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
可选地,第一分流数据流可以为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可选地,分流确认信息可以由专网管理节点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反馈得到。
可选地,公专网分流请求可以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终端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向专网管理节点转发。
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该第一分流数据流可以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S220、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之后,可以将该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之后,公网管理节点可以对接收到第一分流数据流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部分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给服务器。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并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从而能够实现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S210之前,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请求;基于第一会话建立请求,生成终端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一会话建立通知,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包括公网分流隧道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以及向终端反馈第一会话建立回复,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用于专网管理节点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可选地,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请求,并基于该第一会话建立请求,生成终端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
可选地,第一会话建立请求可以为用于建立第一会话的请求。
可选地,公网分流隧道可以为公网用于传输数据流分流的隧道。
具体地,终端可以向公网管理节点发起第一会话建立请求,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第一会话建立请求,并基于该第一会话建立请求,生成终端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通过公网管理节点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一会话建立通知,以及向终端反馈第一会话建立回复。
可选地,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可以包括公网分流隧道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可选地,第一会话建立回复可以用于向终端回复第一会话是否建立。
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公网管理节点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可以接收到该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并获取公网分流隧道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该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可以用于专网管理节点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该第二分流数据流可以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以及向终端反馈第一会话建立回复,终端可以在接收到第一会话建立回复后,确定是否与公网管理节点建立第一会话。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公网管理节点可以与终端建立第一会话,得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能够实现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S220之前,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其中,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包括:将携带有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的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进一步地,公网管理节点在接收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之后,可以根据该专网分流隧道标识,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可选地,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终端的公网注册请求;在确定终端为已签约终端的情况下,对终端进行认证和授权,得到终端的秘钥;将秘钥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专网管理节点基于秘钥对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其中,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包括:在检测到存储有秘钥的情况下,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终端的公网注册请求。
可选地,公网注册请求可以为终端进行注册公网的请求。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到公网注册请求之后,可以在确定终端为已签约终端的情况下,对终端进行认证和授权,得到终端的秘钥。
可选地,已签约终端可以为已签约允许注册的终端。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公网管理节点接收到公网注册请求之后,公网管理节点可以对终端进行签约确定,并在确定该终端为已签约终端的情况下,对该终端进行认证和授权,得到终端的秘钥,并将该秘钥发送给终端。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通过公网管理节点得到终端的秘钥之后,可以将该秘钥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专网管理节点基于秘钥对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公网管理节点得到终端的秘钥之后,可以将该秘钥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专网管理节点可以通过该秘钥对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
进一步地,公网管理节点在检测到存储有秘钥的情况下,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可以进行公网注册,并在注册成功的情况下进行数据流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专网管理节点执行。
如图3所示,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10、接收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由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专网管理节点接收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由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
具体地,专网管理节点可以接收到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公专网分流请求,该公专网分流请求可以由终端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
S320、在确定接收公专网分流请求的情况下,向分流控制节点反馈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专网管理节点接收到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后,可以对该公专网分流请求进行分流确认,并向分流控制节点反馈针对该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
S330、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二分流数据流,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专网管理节点向分流控制节点反馈分流确认信息之后,分流控制节点可以根据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二分流数据流并向专网管理节点发送,专网管理节点可以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二分流数据流。
S340、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专网管理节点在接收到第二分流数据流之后,可以将该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从而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合理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S310之前,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请求;基于第二会话建立请求,生成终端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二会话建立通知,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包括专网分流隧道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以及向终端反馈第二会话建立回复,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用于公网管理节点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专网管理节点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请求,并基于该第二会话建立请求,生成终端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
可选地,第二会话建立请求可以为用于建立第二会话的请求。
可选地,专网分流隧道可以为专网用于传输数据流分流的隧道。
具体地,终端可以向专网管理节点发起第二会话建立请求,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专网管理节点接收第二会话建立请求,并基于该第二会话建立请求,生成终端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通过专网管理节点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二会话建立通知,以及向终端反馈第二会话建立回复。
可选地,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可以包括专网分流隧道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可选地,第二会话建立回复可以用于向终端回复第二会话是否建立。
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专网管理节点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可以接收到该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并获取专网分流隧道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该专网分流隧道标识可以用于专网管理节点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该第一分流数据流可以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以及向终端反馈第二会话建立回复,终端可以在接收到第二会话建立回复后,确定是否与专网管理节点建立第二会话。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专网管理节点可以与终端建立第二会话,得到专网分流隧道标识,能够实现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S340之前,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具体包括: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其中,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包括:将携带有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的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专网管理节点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进一步地,专网管理节点在接收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之后,可以根据该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可选地,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具体包括:接收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和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终端的秘钥;基于接收到的秘钥,对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其中,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包括:在确定专网注册请求已解密成功的情况下,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专网管理节点接收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和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终端的秘钥。
可选地,专网注册请求可以为终端进行注册专网的请求。
进一步地,专网管理节点可以根据获取的终端的秘钥,对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确定该终端是否与公网管理节点注册成功。
进一步地,专网管理节点在确定专网注册请求已解密成功的情况下,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可以进行专网注册,并在注册成功的情况下进行数据流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对终端进行公专网注册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1、终端向公网AMF发送注册请求;公网AMF根据终端的签约检查终端是否可使用该专网;如未签约,则公网AMF拒绝终端的注册请求,否则执行下述步骤2-4;
2、公网AMF向公网认证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AUSF)发送认证和授权请求;
3、公网AUSF发起认证和授权过程;在该过程中,认证成功之后,公网AUSF将终端在专网内使用的秘钥发送给终端;
4、公网AMF向终端发送注册接受消息;
5、公网AUSF在对终端进行认证和授权之后,根据终端所处的位置和专网标识,将终端的秘钥通知专网内的AMF;
上述过程结束之后,终端发起注册到专网的过程,终端使用在步骤3获得的秘钥对注册消息进行加密。专网内的AMF接收到注册消息后,使用在步骤5接收到的秘钥,对注册消息进行解密。如解密成功,则说明终端已通过公网完成了认证和授权操作,专网不需要再次执行认证和授权操作。否则,专网AMF拒绝注册请求。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1、终端通过公网建立会话,向公网SMF发送第一会话建立请求,消息携带专网分流指示,用于表明该会话可用于传输专网流量。
2、公网SMF在公网内为该会话建立用户面连接。
3、公网SMF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一会话建立通知,消息携带终端标识,公网SMF标识,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会话标识等。
其中,会话标识为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的标识。具体地,会话标识为无符号整数,取值范围0到255。
其中,终端标识为用户永久标识符(SUbscription Permanent Identifier,SUPI)。SUPI由15位十进制数组成,其中前三位为国家代码MCC,中间2-3位为运营商代码MNC,剩余9-10位为移动用户标识码MSIN共同来代表用户和运营商;SUPI就等同于唯一标识ME的IMSI,也是一个15位的字符串。
其中,SMF是5G架构中的一个功能单元,主要负责与分离的用户面功能交互,创建、更新和删除PDU会话,并管理PDU会话的上下文。SMF设置UPF的配置参数,定义业务导向(trafficsteering),以确保数据包的传递时使用最合适的路由。SMF标识可以为IP地址或者FQDN。
其中,隧道标识用于所有采用GTP协议的模型中作为这些模型的隧道端点标识。TEID在PDP上下文创建时予以设定。
4、公网SMF向终端发送第一会话建立回复。
5、终端通过专网建立会话,向专网SMF发送第二会话建立请求,消息携带专网分流指示。
6、专网SMF在专网内为该会话建立用户面连接。
7、专网SMF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二会话建立通知,消息携带终端标识,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8、分流控制节点向专网SMF发送分流确认信息,消息携带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9、专网SMF向专网UPF发送公专网分流隧道建立,消息包括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10、专网SMF向终端返回第二会话建立回复。
11、分流控制节点向公网SMF发送公专网分流通知,消息携带会话标识,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12、公网SMF向公网UPF发送公专网分流隧道建立,消息包括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13、终端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公专网分流请求,消息包括通过公网传输的数据流的信息,例如AF标识,IP五元组等,以及通过专网传输的数据流的信息,时间信息等。
14、分流控制节点向专网SMF发送公专网分流请求,携带终端在步骤13提供的信息。
15、专网SMF向专网UPF发送公专网分流通知,携带步骤14的参数。
16、专网SMF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分流确认信息。
17、分流控制节点向终端发送公专网分流确认。
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系统可以包括公网管理节点402、专网管理节点403和分流控制节点404。
该分流控制节点404,可以用于在分流控制节点404与公网管理节点402和专网管理节点403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接收终端401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403;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403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401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402,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403,以使公网管理节点402和专网管理节点403将终端401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405。
该公网管理节点402可以用于接收分流控制节点404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401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分流确认信息由专网管理节点403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反馈得到,公专网分流请求在分流控制节点404与公网管理节点402和专网管理节点403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终端401通过分流控制节点404向专网管理节点403转发;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405,以实现对终端401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该专网管理节点403可以用于接收分流控制节点404转发的由终端401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在确定接收公专网分流请求的情况下,向分流控制节点404反馈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接收分流控制节点404发送的第二分流数据流,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401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405,以实现对终端401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图5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中,其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笔记本电脑、PDA、PAD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
如图5所示,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可以包括第一接收模块510、第一发送模块520、数据分流模块530和第二发送模块540。
该第一接收模块510可以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
该第一发送模块520可以用于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
该数据分流模块530可以用于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
该第二发送模块540可以用于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将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接着响应于接收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分流确认信息,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最后将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由此,能够根据公专网分流请求,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通过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将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从而能够合理对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保障数据流传输的时延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二接收模块和第二发送模块。
该第二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前,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接收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通知,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包括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该第二发送模块可以用于向专网管理节点发送公网分流隧道标识;其中,专网管理节点将携带有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的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三接收模块和第三发送模块。
该第三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前,在分流控制节点与专网管理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接收专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通知,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包括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该第三发送模块可以用于向公网管理节点发送专网分流隧道标识;其中,公网管理节点将携带有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的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四接收模块和第一传输模块。
该第四接收模块可以用于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分流确认信息由专网管理节点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反馈得到,公专网分流请求在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终端通过分流控制节点向专网管理节点转发。
该第一传输模块可以用于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五接收模块、第一生成模块和第四发送模块。
该第五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之前,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请求。
该第一生成模块可以用于基于第一会话建立请求,生成终端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
该第四发送模块可以用于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一会话建立通知,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包括公网分流隧道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以及向终端反馈第一会话建立回复,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用于专网管理节点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六接收模块。
该第六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之前,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传输模块可以具体包括第一传输单元。
该第一传输单元可以用于将携带有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的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七接收模块、认证授权模块和第五发送模块。
该第七接收模块可以用于接收终端的公网注册请求。
该认证授权模块可以用于在确定终端为已签约终端的情况下,对终端进行认证和授权,得到终端的秘钥。
该第五发送模块可以用于将秘钥发送至专网管理节点,以使专网管理节点基于秘钥对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传输模块还可以具体包括第二传输单元。
该第二传输单元可以用于在检测到存储有秘钥的情况下,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八接收模块、信息反馈模块、第九接收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
该第八接收模块可以用于接收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由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
该信息反馈模块可以用于在确定接收公专网分流请求的情况下,向分流控制节点反馈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
该第九接收模块可以用于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二分流数据流,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该第二传输模块可以用于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十接收模块、第二生成模块和第六发送模块。
该第十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接收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前,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请求。
该第二生成模块可以用于基于第二会话建立请求,生成终端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
该第六发送模块可以用于向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二会话建立通知,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包括专网分流隧道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以及向终端反馈第二会话建立回复,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用于公网管理节点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十一接收模块。
该第十一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之前,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传输模块可以具体包括第三传输单元。
该第三传输单元可以用于将携带有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的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十二接收模块和请求解密模块。
该第十二接收模块可以用于接收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和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终端的秘钥。
该请求解密模块可以用于基于接收到的秘钥,对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传输模块可以具体包括第四传输单元。
该第四传输单元可以用于在确定专网注册请求已解密成功的情况下,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500可以执行图1至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并且实现图1至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和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图6所示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设备可以为用户想要进行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操作的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
如图6所示,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601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602。
具体地,上述处理器601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或者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可以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存储器602可以包括用于信息或指令的大容量存储器。举例来说而非限制,存储器602可以包括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软盘驱动器、闪存、光盘、磁光盘、磁带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驱动器或者两个及其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602可包括可移除或不可移除(或固定)的介质。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602可在综合网关设备的内部或外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602是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602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在合适的情况下,该ROM可以是掩模编程的RO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PROM(Electrical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OM,EEPROM)、电可改写ROM(Electrically Alterable ROM,EAROM)或闪存,或者两个或及其以上这些的组合。
处理器601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6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的步骤。
在一个示例中,该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设备还可包括收发器603和总线604。其中,如图6所示,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和收发器603通过总线604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总线604包括硬件、软件或两者。举例来说而非限制,总线可包括加速图形端口(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AGP)或其他图形总线、增强工业标准架构(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前端总线(Front Side BUS,FSB)、超传输(Hyper Transport,HT)互连、工业标准架构(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无限带宽互连、低引脚数(Low Pin Count,LPC)总线、存储器总线、微信道架构(MicroChannel Architecture,MCA)总线、外围控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PCI-Express(PCI-X)总线、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SAT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局部(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Association Local Bus,VLB)总线或其他合适的总线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总线60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总线。尽管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和示出了特定的总线,但本申请考虑任何合适的总线或互连。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
上述的存储介质可以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602,上述指令可由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设备的处理器601执行以完成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可选地,存储介质可以是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O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流控制节点,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
将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专网管理节点;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所述分流确认信息,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
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所述专网管理节点,以使所述公网管理节点和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将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分流控制节点与所述公网管理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接收所述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通知,所述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包括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向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发送所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其中,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将携带有所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的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分流控制节点与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接收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通知,所述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包括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向所述公网管理节点发送所述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其中,所述公网管理节点将携带有所述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的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4.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公网管理节点,包括:
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分流确认信息从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所述分流确认信息由专网管理节点针对公专网分流请求反馈得到,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在所述分流控制节点与公网管理节点和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终端通过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向所述专网管理节点转发;
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5.根据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一分流数据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第一会话建立请求;
基于所述第一会话建立请求,生成所述终端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
向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一会话建立通知,所述第一会话建立通知包括所述公网分流隧道对应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以及向所述终端反馈第一会话建立回复,所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用于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将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以实现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所述分流确认信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
其中,所述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包括:
将携带有所述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的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的公网注册请求;
在确定所述终端为已签约终端的情况下,对所述终端进行认证和授权,得到所述终端的秘钥;将所述秘钥发送至所述专网管理节点,以使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基于所述秘钥对所述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
其中,所述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包括:
在检测到存储有所述秘钥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
8.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专网管理节点,包括:
接收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由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
在确定接收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的情况下,向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反馈针对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
接收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第二分流数据流,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所述分流确认信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以实现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公专网分流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第二会话建立请求;
基于所述第二会话建立请求,生成所述终端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
向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第二会话建立通知,所述第二会话建立通知包括所述专网分流隧道对应的专网分流隧道标识,以及向所述终端反馈第二会话建立回复,所述专网分流隧道标识用于公网管理节点将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以实现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所述分流确认信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公网分流隧道标识;
其中,所述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包括:
将携带有所述公网分流隧道标识的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的专网注册请求和公网管理节点发送的所述终端的秘钥;
基于接收到的秘钥,对所述专网注册请求进行解密;
其中,所述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服务器,包括:
在确定所述专网注册请求已解密成功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
12.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流控制节点,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将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响应于接收到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所述分流确认信息,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所述专网管理节点,以使所述公网管理节点和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将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公网管理节点,用于接收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基于所述分流确认信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所述分流确认信息由专网管理节点针对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反馈得到,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在所述分流控制节点与所述公网管理节点和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分别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终端通过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向所述专网管理节点转发;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以实现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专网管理节点,用于接收所述分流控制节点转发的由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在确定接收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的情况下,向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反馈针对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的所述分流确认信息;接收所述分流控制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基于所述分流确认信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中进行数据分流得到;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以实现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分流传输。
13.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流控制节点,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公专网分流请求,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包括数据流信息和公专网分流指示;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转发至所述专网管理节点;
数据分流模块,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反馈的针对所述公专网分流请求的分流确认信息,基于所述分流确认信息,对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数据流和第二分流数据流;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分流数据流发送至公网管理节点,以及将所述第二分流数据流发送至所述专网管理节点,以使所述公网管理节点和所述专网管理节点将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流分流传输至服务器。
14.一种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读取所述可执行指令,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
CN202211319651.8A 2022-10-26 2022-10-26 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53795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9651.8A CN115379505B (zh) 2022-10-26 2022-10-26 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9651.8A CN115379505B (zh) 2022-10-26 2022-10-26 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79505A true CN115379505A (zh) 2022-11-22
CN115379505B CN115379505B (zh) 2023-03-24

Family

ID=84072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9651.8A Active CN115379505B (zh) 2022-10-26 2022-10-26 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7950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35595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Juniper Networks, Inc. Breakout gateway for mobile data traffic
WO2014205722A1 (zh) * 2013-06-27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流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WO2021062738A1 (zh) * 2019-09-30 2021-04-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以及通信处理装置
CN113973340A (zh) * 2020-07-24 2022-01-2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分流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14727291A (zh) * 2022-03-31 2022-07-0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本地分流系统、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885332A (zh) * 2022-05-05 2022-08-0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35595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Juniper Networks, Inc. Breakout gateway for mobile data traffic
WO2014205722A1 (zh) * 2013-06-27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流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WO2021062738A1 (zh) * 2019-09-30 2021-04-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以及通信处理装置
CN113973340A (zh) * 2020-07-24 2022-01-2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分流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14727291A (zh) * 2022-03-31 2022-07-0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本地分流系统、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885332A (zh) * 2022-05-05 2022-08-0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79505B (zh) 2023-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5510B2 (en)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broadcast/multicast area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07309B2 (en) Trustworthiness decision making for access authentication
US8150370B2 (en) Authentication system,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authentication data generation program
CN110035037B (zh) 安全认证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US2007003225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porting a short message capability via an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CN110831243B (zh) 一种用户面安全策略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EP1881660A1 (en) A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access
US20070036167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terminating a user session in a multicast service
CN102118721A (zh) 演进的分组系统及其紧急呼叫的附着处理方法
EP1705828B2 (en) A method of obtaining the user identification for the network application entity
US99615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security management of disaster messag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382955B2 (en) Security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prose group communication or public safety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US9712506B2 (en) Methods, apparatuses,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key update
US11653395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of a mobile terminal to a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radio access network component
CN115379505B (zh) 公专网融合的数据分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1568116A (zh) 一种证书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证书状态管理系统
US20050013268A1 (en) Method for registering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in a high-rate packet data system
CN101150467B (zh) 通信系统及终端加入组播广播业务的方法
CN110896683A (zh) 数据保护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03096500B (zh) Epc、网络融合系统及终端接入epc的方法
WO2024108900A1 (zh) 一种电子签名验证方法及装置
KR20140039674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보안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Ou et al. The UMTS-AKA protocols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US20090046634A1 (en) Qos serv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5021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rental control of wireless broadcast cont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