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4801A - 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4801A
CN115314801A CN202211097099.2A CN202211097099A CN115314801A CN 115314801 A CN115314801 A CN 115314801A CN 202211097099 A CN202211097099 A CN 202211097099A CN 115314801 A CN115314801 A CN 1153148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earphone
emitting
channel
wav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970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海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9709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148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14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48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5Manufacture of mono- or stereophonic headphon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耳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第一发音通道和出音部;第一发音装置,设于壳体内,且与第一发音通道连接,第一发音装置通过第一发音通道连通出音部,第一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二发音装置,设于壳体内,且位于第一发音通道的一侧,第二发音装置连通出音部,第二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二频率的第二声波信号;拾音装置,设于壳体内,且位于第一发音通道的一侧,拾音装置连通出音部;其中,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

Description

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一种耳机的控制装置、一种电子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声音的明亮度和解析力是用户对好音质的核心需求,声音的明亮度和解析力需要足够的高频响应支撑。相关技术中,耳机的结构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高频响应支撑,进而影响耳机音质的明亮度和解析力,导致用户听音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耳机、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一种耳机的控制装置、一种电子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耳机音质的明亮度和解析力差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第一发音通道和出音部;第一发音装置,设于壳体内,且与第一发音通道连接,第一发音装置通过第一发音通道连通出音部,第一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二发音装置,设于壳体内,且位于第一发音通道的一侧,第二发音装置连通出音部,第二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二频率的第二声波信号;拾音装置,设于壳体内,且位于第一发音通道的一侧,拾音装置连通出音部;其中,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用于第一方面中的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耳机的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获取耳机的拾音装置采集到的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耳道参数,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耳机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耳机的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耳机的拾音装置采集到的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耳道参数,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中的耳机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中的耳机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耳机包括壳体、第一发音装置、第二发音装置和拾音装置。第一发音装置、第二发音装置和拾音装置均设于壳体内。
具体地,壳体内设有第一发音通道和出音部,第一发音装置位于壳体内,且第一发音装置与第一发音通道连接,第一发音装置通过第一发音通道连通出音部。第二发音装置和拾音装置均位于壳体内,第二发音装置和拾音装置均位于第一发音通道的一侧,且第二发音装置和拾音装置均能够与出音部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发音通道与第二发音装置及拾音装置是相互独立的部件,第一发音通道是供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传播的通道,也可以说,第一发音装置有其独立的出音通道(即,第一发音通道)。该设置可以有效避免声波在耳机内部谐振串扰的情况发生,可以提升高频的明亮度和解析力。
进一步地,第一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二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二频率的第二声波信号,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也即,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均是发音装置,可以将电信号转换成声波信号。第一发音装置负责高频部分的声波辐射,第二发音装置负责中低频部分的声波辐射。由于第一发音装置有其独立的出音通道,故而可以理解为第一发音通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将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的出音路径分隔开,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不会互相干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声波驻波的产生,能够降低谐波失真,可以增强耳机的高频响应,让耳机拥有足够的高频动态范围,同时保证声音的清晰度,为声音的明亮度和解析力提供足够的高频响应支撑。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第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第二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第三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耳机和相关技术中的耳机的音质曲线对比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框图之一;
图10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框图之二。
附图标记:
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耳机,110壳体,112第一发音通道,114出音部,116拾音通道,118第二发音通道,120第一出音口,122第二出音口,124第三出音口,130第一发音装置,140第二发音装置,150拾音装置,160主控芯片,170音频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100、耳机的控制方法、耳机的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耳机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内设有第一发音通道112和出音部114;第一发音装置130,设于壳体110内,且与第一发音通道112连接,第一发音装置130通过第一发音通道112连通出音部114,第一发音装置130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二发音装置140,设于壳体110内,且位于第一发音通道112的一侧,第二发音装置140连通出音部114,第二发音装置140用于发出第二频率的第二声波信号;拾音装置150,设于壳体110内,且位于第一发音通道112的一侧,拾音装置150连通出音部114;其中,第一平率大于第二频率。
在该实施例中,耳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均设于壳体110内。
具体地,壳体110内设有第一发音通道112和出音部114,第一发音装置130位于壳体110内,且第一发音装置130与第一发音通道112连接,第一发音装置130通过第一发音通道112连通出音部114。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均位于壳体110内,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均位于第一发音通道112的一侧,且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均能够与出音部114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发音通道112与第二发音装置140及拾音装置150是相互独立的部件,第一发音通道112是供第一发音装置130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传播的通道,也可以说,第一发音装置130有其独立的出音通道(即,第一发音通道112)。该设置可以有效避免声波在耳机100内部谐振串扰的情况发生,可以提升高频的明亮度和解析力。
进一步地,第一发音装置130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二发音装置140用于发出第二频率的第二声波信号,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也即,第一发音装置130和第二发音装置140均是发音装置,可以将电信号转换成声波信号。具体地,第一频率大于等于40kHz,也就是说,第一发音装置130负责高频部分的声波辐射,第二发音装置140负责中低频部分的声波辐射。由于第一发音装置130有其独立的出音通道,故而可以理解为第一发音通道11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将第一发音装置130和第二发音装置140的出音路径分隔开,第一发音装置130和第二发音装置140不会互相干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声波驻波的产生,能够降低谐波失真,可以增强耳机100的高频响应,让耳机100拥有足够的高频动态范围,同时保证声音的清晰度,为声音的明亮度和解析力提供足够的高频响应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0还包括:控制器,设于壳体110,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均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能够根据拾音装置150采集到的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控制第一发音装置130和第二发音装置140工作。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均与控制器连接。第一发音装置130能够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一声波信号经过耳机100的耳套、人体的外耳道到达耳膜后反射以形成第二声波信号,第二声波信号被拾音装置150拾取,控制器获取拾音装置150采集的第二声波信号,并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人体的耳道参数(如,确定耳机100处于正常佩戴位置时,耳机100的耳套和人体的外耳道的长度之和),以及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130和耳机100的第二发音装置140工作。由于每个人的耳道结构是不同的,且不同型号的耳机100的外形尺寸也是不同的,故而,控制器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人体的耳道参数,以实现有针对性地个体化检测出不同用户在不同佩戴状态下的耳道参数,并根据耳道参数来有针对性地调整第一发音装置130和第二发音装置140的工作参数,以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从而解决用户使用不同耳机100和佩戴深浅不一而导致的音质差的问题,能够达到持续供给用户最佳的听音体验的目的。
具体地,声波包括超声波。
具体地,当用户将耳机100佩戴进入耳朵后,第一发音装置130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一频率大于等于40kHz。超声波经过耳套和外耳道,在耳膜处反射而回。耳机100的拾音装置150接收返回的第二超声波信号。根据声波传输公式:Lw=C×T,即可计算出耳机100在佩戴进入耳朵后,耳套和用户外耳道的总长度Lw,其中,C为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T为测量距离传播的时间差(T为发射到接收时间数值的一半)。进一步地,根据已存储在耳机100端的不同长度值对应的音质参数,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从而解决用户使用不同耳机100套和佩戴深浅不一而导致的音质差的问题。
具体地,图5中的箭头指示了信号的传输方向。
具体地,图2中的箭头指示了第一声波信号的传输方向。
具体地,第一频率包括45kHz、50kHz、55kHz和60kHz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音通道112垂直于出音部114所在的平面。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发音通道112和出音部114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发音通道112垂直于出音部114所在的平面,也即,限定了第一发音装置130发出的声波的传递路径,如,第一发音装置130工作所产生的第一声波信号能够直接传播至用户的耳道内。这样,使得后续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的耳道数据,更接近耳机100的耳套和人体的外耳道的长度之和的真实数据,为解决用户使用不同耳机100和佩戴深浅不一而导致的音质差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出音部114所在的平面可以为出音部114的横截面。沿垂直于第一发音通道112的长度方向,对出音部114进行截面,该截面为出音部114的横截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发音装置130设于拾音装置150上,第一发音装置130的发音部位于拾音装置150的一侧,发音部连接第一发音通道112。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发音装置130和拾音装置150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发音装置130设于拾音装置150上,拾音装置150作为第一发音装置130的安装载体,具体安装和固定拾音装置150的作用。这样,就省去了壳体110用于安装和固定第一发音装置130的材料投入,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另外,由于第一发音装置130设于拾音装置150上,故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发音装置130和拾音装置150的整体配合尺寸,进而有利于降低第一发音装置130和拾音装置150对壳体11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有利于实现耳机100的轻巧化。
具体地,第一发音装置130具有发音部,且发音部与第一发音通道112连接,第一发音装置130工作所产生的第一声波信号通过发音部传至第一发音通道112。由于第一发音装置130的发音部位于拾音装置150的一侧,故而,拾音装置150不会阻碍第一发音装置130的发音部与第一发音通道112连接。也就是说,拾音装置150既能够满足安装第一发音装置130的使用需求,又可以保证第一发音装置130与第一发音通道112连接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拾音装置1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发音装置130和出音部114之间。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限定拾音装置150、第一发音装置130和出音部114的配合结构,使得拾音装置1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发音装置130和出音部114之间。也就是说,拾音装置150位于第一发音装置130和出音部114之间。或者,拾音装置15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拾音装置150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发音装置130和出音部114之间。
该设置有利于第一发音装置130工作所产生的第一声波信号直接传播至用户的耳道内。这样,使得后续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的耳道数据,更接近耳机100的耳套和人体的外耳道的长度之和的真实数据。且该结构设置具有器件装配紧凑的优点,有利于降低拾音装置150和第一发音装置130对壳体11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10内还设有拾音通道116,拾音装置150连接拾音通道116,拾音装置150通过拾音通道116连通出音部114。
在具体应用中,进一步限定壳体110的结构,壳体110内还设有拾音通道116,拾音装置150与拾音通道116连接,拾音装置150通过拾音通道116连通出音部114。也即,第二声波信号通过拾音通道116被拾音装置150拾取。也就是说,拾音装置150具有其独立的拾音通道116,拾音装置150、第一发音装置130和第二发音装置140之间不会发生干扰,保证了声音的清晰度,为后面声波的检测精度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且该设置可以有效避免声波在耳机100内部谐振串扰的情况发生,可以提升高频的明亮度和解析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拾音装置150位于出音部114处。
在具体应用中,进一步限定拾音装置150和壳体110的配合结构,具体地,拾音装置150位于出音部114处,这样,更利于拾音装置150拾取第一发音装置130发出的声波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内还设有第二发音通道118,第二发音装置140连接第二发音通道118,第二发音装置140通过第二发音通道118连通出音部114。
在具体应用中,进一步限定壳体110的结构,壳体110内还设有第二发音通道118,第二发音装置140与第二发音通道118连接,第二发音装置140通过第二发音通道118连通出音部114。也即,第二发音装置140工作所产生的声波信号通过第二发音通道118传至出音部114。也就是说,第二发音装置140具有其独立的发音通道,拾音装置150、第一发音装置130和第二发音装置140之间不会发生干扰,保证了声音的清晰度,为后面声波的检测精度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且该设置可以有效避免声波在耳机100内部谐振串扰的情况发生,可以提升高频的明亮度和解析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出音部114包括:第一出音口120,第一出音口120连接第一发音通道112;第二出音口122,第二发音装置140连通第二出音口122;第三出音口124,拾音装置150连通第三出音口124。
在具体应用中,出音部114包括第一出音口120、第二出音口122和第三出音口124。第一出音口120、第二出音口122和第三出音口124为三个独立的出音口。
具体地,第一出音口120与第一发音通道112连接,第二出音口122与第二发音装置140连通,第三出音口124与拾音装置150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具有各自独立的音口。这样,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的声波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声音的清晰度,同时也保证了后面声波的检测精度。
具体地,第一发音通道1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一发音通道11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出音口120。第二发音通道11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发音装置140,第二发音通道118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出音口122。拾音通道116的第一端连接拾音装置150,拾音通道116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出音口12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出音口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音口122间隔分布于第一出音口120和第三出音口124的周侧。
在具体应用中,第二出音口122的数量为多个,并限定多个第二出音口122、第一出音口120和第三出音口124的位置关系为多个第二出音口122间隔分布于第一出音口120和第三出音口124的周侧。该设置合理布局了多个第二出音口122、第一出音口120和第三出音口124的分布结构,在保证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具有各自独立的音口的使用需求的同时,有利于实现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紧凑装配,为实现产品的轻巧化提供支持。
具体地,耳机100包括壳体110、控制器、第一发音装置130、第二发音装置140和拾音装置150。第一发音装置130包括动铁扬声器,第二发音装置140包括动圈扬声器,拾音装置150包括麦克风。
第一发音装置130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一频率大于等于40kHz。
为了避免第一发音装置130与动圈扬声器、麦克风在耳机100内部产生相互干扰,影响音质和检测精度。本申请的壳体110内设有第一发音通道112、第二发音通道118和拾音通道116。第一发音装置130和出音部114通过第一发音通道112连通,第二发音装置140和出音部114通过第二发音通道118连通,拾音装置150和出音部114通过拾音通道116连通。
第一发音装置130跟麦克风靠近出音部114设置。麦克风要贴在出音部114处,这样,更利于拾取第一发音装置130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因耳机100空间的局限,第一发音装置130可以安装在麦克风上,但与第一发音装置130连接的第一发音通道112要垂直于出音部114所在的平面,确保超声波直接传播进入耳道内。
麦克风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发音装置130和出音部114之间。麦克风和第一发音装置130堆叠设置。
麦克风先贴在出音部114上,出音部114开设有麦克风的独立出音口(如,第三出音口124),第三出音口124连接拾音通道116。
动圈扬声器也有独立的出音通道,这样设计使得动圈扬声器、第一发音装置130和麦克风的声波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声音的清晰度,同时也保证了后面超声波的检测精度。
控制器包括主控芯片160和音频芯片170。
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耳机100与相关技术中的耳机,在高频部分音质曲线有显著变化,可以增强耳机100的高频响应,让耳机100拥有足够的高频动态范围,同时保证声音的清晰度,为声音的明亮度和解析力提供足够的高频响应支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如图7所示,该耳机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702,控制耳机的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
步骤704,获取耳机的拾音装置采集到的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
步骤706,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耳道参数,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发音装置能够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一声波信号经过耳机的耳套、人体的外耳道到达耳膜后反射以形成第二声波信号,第二声波信号被拾音装置拾取,控制器获取拾音装置采集的第二声波信号,并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人体的耳道参数(如,确定耳机处于正常佩戴位置时,耳机的耳套和人体的外耳道的长度之和),以及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由于每个人的耳道结构是不同的,且不同型号的耳机的外形尺寸也是不同的,故而,控制器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人体的耳道参数,以实现有针对性地个体化检测出不同用户在不同佩戴状态下的耳道参数,并根据耳道参数来有针对性地调整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的工作参数,以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从而解决用户使用不同耳机和佩戴深浅不一而导致的音质差的问题,能够达到持续供给用户最佳的听音体验的目的。
具体地,第一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二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二频率的声波信号,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也即,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均是发音装置,可以将电信号转换成声波信号。第一频率大于等于40kHz,也就是说,第一发音装置负责高频部分的声波辐射,第二发音装置负责中低频部分的声波辐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耳道参数,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工作,包括:根据耳道参数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音质补偿参数;根据音质补偿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在具体应用中,由于每个人的耳道结构是不同的,且不同型号的耳机的外形尺寸也是不同的,根据耳道参数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音质补偿参数,并根据音质补偿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工作,以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从而解决用户使用不同耳机和佩戴深浅不一而导致的音质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播放音频的目标输入,间隔预设时间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声波信号。
在具体应用中,间隔预设时间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声波信号,以间隔预设时间确定音质补偿参数,以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同时根据检测到的耳道数据来智能调整高频响应,持续提供给用户最佳的听音体验。
具体地,预设时间大于等于0.01秒,且小于等于0.1秒。如,预设时间包括:0.02秒、0.03秒、0.04秒、0.05秒、0.06秒、0.07秒、0.08秒、0.09秒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第一步骤:将耳机以及设计所用的耳套与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认证的标准人耳进行正常佩戴。
第二步骤:耳机的第一发音装置发出40kHz的第一超声波信号,第一超声波信号经过耳机的耳套、外耳道到达耳膜后反射回来,被拾音装置(拾音装置包括麦克风)拾取。
第三步骤:音频芯片通过计算第一超声波发出及第二超声波信号返回的时间差值,计算出耳机的耳套和人体的外耳道的长度之和L0,将L0的值设定为可获得最佳音质体验的标准长度值。
第四步骤:主控芯片控制音频芯片馈入功率为1mW正弦信号,以驱动第一发音装置(如,动铁扬声器)和第二发音装置(如,动圈扬声器)工作,麦克风拾取声音信号并反馈给音频芯片分析处此信号的频率、幅度数据,可以得到音质曲线,标准L0值状态下的音质曲线记录为P0,L0跟P0是对应关系。
第五步骤:更改不同长度的耳套、不同的耳朵型号。模拟用户实际使用的场景,按照上述第二步骤至第四步骤测试,得出耳机跟耳朵之间不同的长度值L1、L2…Ln,以及对应的音质曲线P1、P2…Pn。
第六步骤:音频芯片将标准音质曲线P0与不同佩戴长度的音质曲线P1、P2…Pn进行差值分析,得到非标准状态的音质补偿参数K1、K2…Kn。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佩戴长度L1、L2…Ln下的音质补偿参数K1、K2…Kn,并存储在音频芯片内。
第七步骤:当用户正常使用耳机时,主控芯片按照50Hz的频率进行耳机与耳膜的长度检测。将当前的长度值与L1、L2…Ln进行比较,然后调用对应的音质补偿参数K1、K2…Kn。
这样,即使面对不同耳朵、不同的长度的耳套以及佩戴深浅不一,也可以智能调整音质,确保用户获得最佳的听音体验。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800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802,用于控制所述耳机的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
获取模块804,用于获取所述耳机的拾音装置采集到的所述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806,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声波信号确定耳道参数,根据所述耳道参数控制所述第一发音装置和所述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耳机的控制装置800包括第一控制模块802、获取模块804和第二控制模块806。第一控制模块802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一声波信号经过耳机的耳套、人体的外耳道到达耳膜后反射以形成第二声波信号,获取模块804获取第二声波信号。第二控制模块806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人体的耳道参数(如,确定耳机处于正常佩戴位置时,耳机的耳套和人体的外耳道的长度之和),以及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由于每个人的耳道结构是不同的,且不同型号的耳机的外形尺寸也是不同的,故而,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人体的耳道参数,以实现有针对性地个体化检测出不同用户在不同佩戴状态下的耳道参数,并根据耳道参数来有针对性地调整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的工作参数,以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从而解决用户使用不同耳机和佩戴深浅不一而导致的音质差的问题,能够达到持续供给用户最佳的听音体验的目的。
具体地,第一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二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二频率的声波信号,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也即,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均是发音装置,可以将电信号转换成声波信号。具体地,第一频率大于等于40kHz,也就是说,第一发音装置负责高频部分的声波辐射,第二发音装置负责中低频部分的声波辐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806用于根据耳道参数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音质补偿参数,及根据音质补偿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在具体应用中,由于每个人的耳道结构是不同的,且不同型号的耳机的外形尺寸也是不同的,根据耳道参数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音质补偿参数,并根据音质补偿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工作,以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从而解决用户使用不同耳机和佩戴深浅不一而导致的音质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802还用于响应于播放音频的目标输入,间隔预设时间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声波信号。
在具体应用中,间隔预设时间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声波信号,以间隔预设时间确定音质补偿参数,以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同时根据检测到的耳道数据来智能调整高频响应,持续提供给用户最佳的听音体验。
具体地,预设时间大于等于0.01秒,且小于等于0.1秒。如,预设时间包括:0.02秒、0.03秒、0.04秒、0.05秒、0.06秒、0.07秒、0.08秒、0.09秒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耳机的控制装置800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耳机的控制装置800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控制装置800能够实现图7的耳机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中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900,包括处理器902、存储器904及存储在存储器904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902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902执行时实现如上述耳机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900包括上述的移动电子设备900和非移动电子设备900。
图10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10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002、网络模块1004、音频输出单元1006、输入单元1008、传感器1028、显示单元1014、接口单元1020、存储器1018、以及处理器103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03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10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10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1030,用于控制耳机的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获取耳机的拾音装置采集到的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耳道参数,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发音装置能够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第一声波信号经过耳机的耳套、人体的外耳道到达耳膜后反射以形成第二声波信号,第二声波信号被拾音装置拾取,控制器获取拾音装置采集的第二声波信号,并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人体的耳道参数(如,确定耳机处于正常佩戴位置时,耳机的耳套和人体的外耳道的长度之和),以及根据耳道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由于每个人的耳道结构是不同的,且不同型号的耳机的外形尺寸也是不同的,故而,控制器根据第二声波信号确定人体的耳道参数,以实现有针对性地个体化检测出不同用户在不同佩戴状态下的耳道参数,并根据耳道参数来有针对性地调整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的工作参数,以调用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音质参数,从而解决用户使用不同耳机和佩戴深浅不一而导致的音质差的问题,能够达到持续供给用户最佳的听音体验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30,用于根据耳道参数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音质补偿参数;根据音质补偿参数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和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30,用于响应于播放音频的目标输入,间隔预设时间控制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声波信号。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1002可用于收发信息或收发通话过程中的信号,具体的,接收基站的下行数据或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射频单元1002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网络模块1004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1006可以将射频单元1002或网络模块1004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1018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1006还可以提供与电子设备10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1006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1008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1008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1010(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麦克风1012,图形处理器1010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1014上,或者存储在存储器1018(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1002或网络模块1004发送。麦克风101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1002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1028,比如指纹传感器1028、压力传感器1028、虹膜传感器1028、分子传感器1028、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1028、光传感器1028、运动传感器1028,图像传感器1028以及其他传感器1028。
显示单元1014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1014可包括显示面板1016,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016。
用户输入单元1022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电子设备10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1022包括触控面板1024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026。触控面板1024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控面板1024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1030,接收处理器103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其他输入设备1026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1024可覆盖在显示面板1016上,当触控面板1024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103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103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1016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触控面板1024与显示面板1016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也可以集成为一个部件。
接口单元1020为外部装置与电子设备100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检测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1020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电子设备10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电子设备100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1018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1018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移动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1018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1018,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1018,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1018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1018件。
处理器1030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18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018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10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电子设备1000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103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103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1030和调制解调处理器1030,其中,应用处理器1030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1030主要处理无线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030执行时实现上述耳机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1030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0中的处理器1030。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1018(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1018(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1030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1030耦合,处理器1030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耳机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发音通道和出音部;
第一发音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发音通道连接,所述第一发音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发音通道连通所述出音部,所述第一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
第二发音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发音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发音装置连通所述出音部,所述第二发音装置用于发出第二频率的第二声波信号;
拾音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发音通道的一侧,所述拾音装置连通所述出音部;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发音装置、所述第二发音装置和所述拾音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拾音装置采集到的所述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发音装置和所述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音通道垂直于所述出音部所在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音装置设于所述拾音装置上,所述第一发音装置的发音部位于所述拾音装置的一侧,所述发音部连接所述第一发音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发音装置和所述出音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拾音通道,所述拾音装置连接所述拾音通道,所述拾音装置通过所述拾音通道连通所述出音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装置位于所述出音部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二发音通道,所述第二发音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发音通道,所述第二发音装置通过所述第二发音通道连通所述出音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部包括:
第一出音口,所述第一出音口连接所述第一发音通道;
第二出音口,所述第二发音装置连通所述第二出音口;
第三出音口,所述拾音装置连通所述第三出音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音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音口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出音口和所述第三出音口的周侧。
11.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耳机的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
获取所述耳机的拾音装置采集到的所述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声波信号确定耳道参数,根据所述耳道参数控制所述第一发音装置和所述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12.一种耳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耳机的第一发音装置发出第一频率的第一声波信号;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耳机的拾音装置采集到的所述第一声波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回的第二声波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声波信号确定耳道参数,根据所述耳道参数控制所述第一发音装置和所述耳机的第二发音装置工作。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4.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211097099.2A 2022-09-08 2022-09-08 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3148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7099.2A CN115314801A (zh) 2022-09-08 2022-09-08 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7099.2A CN115314801A (zh) 2022-09-08 2022-09-08 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4801A true CN115314801A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67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97099.2A Pending CN115314801A (zh) 2022-09-08 2022-09-08 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148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30003B (zh) 音效补偿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CN108540900B (zh) 音量调节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460721B (zh) 一种启动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765251B (zh) 距离检测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8683761A (zh)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7948874A (zh) 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CN111405416B (zh) 立体声录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083711A1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3852387B (zh) 天线功率的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652100B (zh) 指纹识别模组、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9348504A (zh) 功率检测方法、移动终端及功率检测电路
CN111417185A (zh) 一种发射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8683980B (zh) 一种音频信号的传输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124346B (zh) 电子设备及其音量调节方法
CN109714488A (zh) 终端设备工作模式调节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125639A (zh) 音频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261203B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0677770B (zh) 发声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5314801A (zh) 耳机、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8430025A (zh) 一种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2312273B (zh) 声音播放方法、声音接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9788143B (zh) 一种通话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4157958B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2437381B (zh) 耳机及其音量调节方法、装置和终端
WO2024061303A1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