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93920A -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93920A
CN115293920A CN202210971424.7A CN202210971424A CN115293920A CN 115293920 A CN115293920 A CN 115293920A CN 202210971424 A CN202210971424 A CN 202210971424A CN 115293920 A CN115293920 A CN 115293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cial
text
features
image
f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14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思萌
赵建强
陈诚
彭闯
张辉
韩名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Meiya Pico Infor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Meiya Pico Infor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Meiya Pico Infor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Meiya Pico Infor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7142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939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93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392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2957 priority patent/WO2024031933A1/zh
Priority to ZA2023/05628A priority patent/ZA202305628B/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1Social networ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20Natural language analysis
    • G06F40/279Recognition of textual entities
    • G06F40/289Phrasal analysis, e.g. finite state techniques or chunking
    • G06F40/295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4Image or video pattern matching; Proximity measures in feature spaces
    • G06V10/761Proximity, similarity or dissimilarity meas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62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using clustering, e.g. of similar faces in social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7Processing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in feature spaces; using data integration or data reduction, e.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r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or self-organising maps [SOM];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 G06V10/80Fusion, i.e. combining data from various sources at the sensor level, preprocessing level, feature extraction level or classification level
    • G06V10/806Fusion, i.e. combining data from various sources at the sensor level, preprocessing level, feature extraction level or classification level of extracted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包括:S1,提取人员的社交文本和社交图像信息,分别转换为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并统计人员亲密度,基于人员亲密度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S2,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输入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获得融合特征;S3,采用Si‑SCAN图聚类算法对人员社交网络图进行分析,获得社交关系聚类结果,其中,Si‑SCAN图聚类算法通过在SCAN算法基础上引入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信息构建。本发明基于文本、图像两个模态的信息对社交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模型的设计,学习跨模态间的交互关系,生成多模态融合的图节点嵌入表征。通过图聚类分析,实现对社交网络的深层关系分析,能够有效发现潜在的社交关联。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社交关系分析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应用与媒体也迅速扩散开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类社交信息变得愈发密不可分。社交网络,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网络,通过对社交网络中各类传播信息的分析,能够发现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对社交关系链接的预测方法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基于相似性度量的方法,一类是基于概率图模型的方法。
基于相似性度量的社交关系挖掘方法是通过计算节点间的相似度进行关系链接的预测,相似度越高的节点,产生链接的可能性也越大。Liben-Nowell等人采用无监督学习的方法[Liben-Nowell D,Kleinberg J.The link-prediction problem for socialnetwork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7,58(7):1019-1031],利用用户所发布内容、结构的相似性,基于网络节点的同质性原则计算节点对之间的相似度,进行社交关系的链接预测。Lichtenwalter等人[Lichtenwalter R N,Chawla N V.Vertex collocation profiles:subgraph countingfor link analysis and predi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2012:1019-1028]基于顶点排列轮廓(VCP)的概念,将节点对周围的局部结构信息考虑在内,进行了拓扑链接分析与预测。而De等人[De A,GangulyN,Chakraba rti S.Discriminative link prediction using local links,nodefeatures and community structu re[C]//2013IEE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Data Mining.IEEE,2013:1009-1018]结合了全局属性、局部属性以及社团中间层的连接密度,从多个维度对社交关系进行链接预测。
基于概率图模型的社交关系挖掘方法是利用贝叶斯图模型对节点间的联合概率进行建模,然而直接采用贝叶斯图模型难以挖掘出隐藏在社交网络中的复杂关系。Wang等人提出了一种局部概率图模型[Wang C,Satuluri V,Parthasarathy S.Local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link prediction[C]//Seventh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ICDM 2007).IEEE,2007:322-331],通过估计网络节点对的联合同现概率来发现隐藏的社交关系。Zhu等人[Zhu Y,Yan X,Getoor L,et al.Scalabletext and link analysis with mixed-topic link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19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mining.2013:473-481]基于主题模型的思想,结合混合成员分块模型提出了一种混合主题链接模型,实现了无监督学习的主题分类以及对社交关系的关联预测。Zhang等人[ZhangJ,Wang C,Yu P S,et al.Learninglatent friendship propagation networks withinterest awareness for link predi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36th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retrieval.2013:63-72]提出了一种潜在友谊传播网络(LFPN),用来描述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演化发展,并使用潜在友谊传播网络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建模,将链接信息作为交友与兴趣相结合的结果。
上述现有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通常利用社交网络中的文本信息结合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再对文本与结构特征进行关系度量,发现网络中的社交关系。而图像信息等社交信息未被充分利用,在社交人物的关系构建上缺少多维度的信息刻画。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取人员的社交文本和社交图像信息,分别转换为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并统计人员亲密度,基于人员亲密度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
S2,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输入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获得融合特征;
S3,采用Si-SCAN图聚类算法对人员社交网络图进行分析,获得社交关系聚类结果,其中,Si-SCAN图聚类算法通过在SCAN算法基础上引入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信息构建。
上述方案基于文本、图像两个模态的信息对社交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模型的设计,学习跨模态间的交互关系,生成多模态融合的图节点嵌入表征。通过图聚类分析,实现对社交网络的深层关系分析,能够有效发现潜在的社交关联。
优选地,S2包括: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拼接后输入多模态融合模型的编码器。以单流模型的方式实现不同模态间的信息交互,可以减少计算量。
优选地,S2还包括:
构建文本-图像特征对Z0=[CLS,E,SEP,Q],其中,E为人员i的文本特征,Q为人员i的图像特征,[CLS]为标识符,[SEP]为分隔符;
构建文本位置编码和图像位置编码;
将文本特征和文本位置编码、图像特征和图像位置编码分别相加,输入到编码器;
选用最后一层编码器的标识符位置的输出向量作为融合特征向量z。
上述方案结合图像、文本两个模态信息,设计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对两个模态数据进行深入的交互与融合,生成后续图聚类分析中节点的嵌入表示。借助多模态信息的互补学习,可以提升后续图聚类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S1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包括,以人员作为人员社交网络图的节点,在同一张社交图像中出现的两个人员所对应的节点间由一条无向边连接。
优选地,S3中Si-SCAN图聚类算法中节点相似度包括结构相似度、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相似度。
进一步地,结构相似度为两节点的共同邻居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Figure BDA0003796237050000031
其中,σ1(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结构相似度,Γ(v)、Γ(w)分别为节点v、w的邻居节点的集合;
人员亲密度用公式表示为:
σ2(v,w)=α·p(v,w)
其中,σ2(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人员亲密度,p(v,w)为两个节点在社交图像中的共现次数,α为调节系数;
融合特征相似度用公式表示为:
Figure BDA0003796237050000032
其中,σ3(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融合特征相似度,zv、zw分别为节点v、w的融合特征向量;
节点v和节点w的节点相似度σ(v,w)用公式表示为:
σ(v,w)=σ1(v,w)+σ2(v,w)+σ3(v,w)。
上述方案设计了一种Si-SCAN聚类方法,在SCAN[Xu X,Yuruk N,Feng Z,etal.Scan:a structural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13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mining.2007:824-833]的基础上引入人员亲密度与多模态特征的度量信息,不仅考虑到网络节点的结构数据,同时引入多模态融合信息与图像关联信息,综合多个维度设计了一种节点相似度度量方法,能够更好的衡量图数据结构中节点特性与局部结构的关系,从而优化聚类结果。
优选地,S1采用BiLSTM-CRF模型从社交文本中提取文本标签信息;采用词向量模型将文本标签信息转换为文本特征。
优选地,S1选用FACENet模型提取图像特征。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系统,包括:
信息提取和特征转换模块,配置用于提取人员的社交文本和社交图像信息,分别转换为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并统计人员亲密度,基于人员亲密度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
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块,配置用于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输入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获得融合特征;
社交关系聚类模块,配置用于采用Si-SCAN图聚类算法对人员社交网络图进行分析,获得社交关系聚类结果,Si-SCAN图聚类算法通过在SCAN算法基础上引入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信息构建。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一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该一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实施上述任一项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结合命名实体识别、人脸识别、多模态融合、图聚类等多个技术方法,搭建了一种社交关系挖掘技术框架,该框架中各模块所采用的方法是可扩展、可替换的,可灵活运用于其他关系挖掘场景。具体地,通过设计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利用不同模态信息挖掘人员间的社交关系,对不同模态特征互补融合,弥补单一模态的信息缺失,减少信息冗余,能够有效学习到多模态融合特征的表示;通过设计Si-SCAN图聚类方法,在SCAN算法的基础上结合结构相似度、多模态特征相似度、人员亲密度,充分利用多模态、多维度信息优化相似度量方法,从而提升模型的聚类结果,有助于挖掘网络中的潜在社交关联。
附图说明
附图帮助进一步理解本申请。附图的元件不一定是相互按照比例的。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
图1为一实施例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基于多模态的社交关系分析框架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命名实体识别模型BiLSTM加条件随机场(CRF)的模型结构;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人脸特征提取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transformer多模态融合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
图1为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流程示意图,具体包括:
S1,提取人员的社交文本和社交图像信息,分别转换为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并统计人员亲密度,基于人员亲密度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
S2,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输入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获得融合特征;
S3,采用Si-SCAN图聚类算法对人员社交网络图进行分析,获得社交关系聚类结果,Si-SCAN图聚类算法在SCAN算法基础上引入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信息。
图2为一实施例中基于多模态的社交关系分析框架图。该方案主要分为三部分:
1、社交信息采集。借助命名实体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自动化提取社交网络中的文本与图像信息,并利用词向量模型和人脸识别算法将两个模态的信息转换为特征向量。
2、图节点的嵌入表示。通过设计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交互学习不同模态间的信息输出多模态融合特征,作为图节点的嵌入表示。
3、图聚类算法分析。结合网络结构、图像信息和多模态图节点特征,设计相似性度量方法Si-SCAN划分社交网络,挖掘人员间的社交关系。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的分析过程包括:
1、文本数据标签。在社交网络中收集与人员相关的各类社交信息,为便于表示,对采集数据中的所有人员从1,...,N进行编号,每个编号对应一人。首先提取用户相关的所有文本内容,设定从教育背景、生活地域、职业方向、兴趣爱好四方面提取关键文本信息,具体包括学历、学校、工作地、出生地、工作行业、工作岗位、技能标签、兴趣标签八种信息刻画用户特点。
2、提取实体标签信息。采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NER)在海量文本中自动识别人名、地名、机构名、时间、日期等各类实体信息。图3为本实施例中选用的经典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BiLSTM加条件随机场(CRF)的模型结构示意图。将文本中的每个字转换为字特征c,采用随机初始化或是预训练模型,通过NER模型输出每个字的预测标签。本实施例选用BIO序列标注。将提取的实体信息与设定好的文本数据标签相对应,每类标签对应的实体信息不超过8个,不足则用字符[UNK]补全,可得到64个实体标签信息。
3、文本特征表示。利用word2vec[Mikolov T,Chen K,Corrado G,etal.Efficient estimation of word representations in vector space[J].arXivpreprint arXiv:1301.3781,2013]词向量模型将实体标签信息转换为文本特征,记为
Figure BDA0003796237050000051
其中Ei=e1,...,ek,e表示实体标签对应的词向量,k为实体标签最大个数取值64,特征维度de为128维。
4、人员亲密度表示。通过社交网络平台采集人员的合照图像,为了表示合照图片中的人员关联程度,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有合照中人员两两出现次数进行统计,作为人员亲密度表示。
5、提取人脸特征。将合照图片信息转换为图像特征。对所有图片去重后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取合照中每个人的人脸特征。通过人脸识别模型得到其在不同合照中的人脸特征
Figure BDA0003796237050000052
其中Qi=[q1,...,qm],m<=8,q表示一张合照中第i个人的人脸特征向量,m表示人员的最大合照数量。若该人员合照数小于8张,采用随机向量进行特征补全;若合照数大于8,则按照合照中的人员数量从高到低排序,选取人数最多的前8张图片提取人脸特征。本实施例选用FACENet[Schroff F,Kalenichenko D,Philbin J.Facenet:Aunified embedding for face recognition and clustering[C]//Proceedings of the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2015:815-823]模型提取人脸特征,特征维度dq为128维。图4为本实施例中选用的人脸特征提取模型结构示意图。
6、构建社交网络图。每个人员代表一个节点,凡是出现在同一张合照中的人,对应节点间由一条无向边连接,构建一个无向的社交网络图。
7、图节点的嵌入表征。本实施例结合图像、文本两个模态信息,设计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对两个模态数据进行深入交互与融合,生成节点的嵌入表示。为减少计算量,将文本与图像特征拼接后输入transformer编码器,以单流模型的方式实现不同模态间的信息交互。
图5为本实施例中的transformer多模态融合模型结构示意图。对于任一人员i,构建文本-图像特征对
Z0=[CLS,E,SEP,Q]
其中,E为人员i的文本特征,Q为人员i的图像特征,[CLS]为标识符,[SEP]为分隔符。
之后,构建文本和图像的位置编码,文本位置编码表示输入的8个实体标签序列信息位置的embedding,图像位置编码表示图像数据集中的每张图像编号的embedding,通过在不同位置随机初始化向量作为位置编码,位置编码的维度与文本特征、图像特征维度一致。
再分别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与文本位置编码、图像位置编码相加,输入到transformer编码器中,在文本和图像两个模态下进行交互学习。通过多层transformer不断迭代更新,学习不同场景下的人脸特征与文本特征间的关联信息,编码器第d层的输出向量为
Zd=Transformer(Zd-1)+Zd-1,d=1,...,6
选用最后一层编码器标识符[CLS]位置的输出向量作为多模态融合特征表示z。优选实施例中设置隐藏层大小为768,多头注意力的头数为12,transformer层数为6。多模态特征融合模型的训练采用图像-文本对齐任务(Image-TextMatching,ITM)。对输入的图像-文本对进行随机替换,再通过模型预测输入的图像和文本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不断优化模型。
8、图聚类分析。采用图聚类方法对社交网络图进行划分,挖掘人员间的社交关系。本实施例设计了一种Si-SCAN聚类方法,其中节点相似度包括结构相似度、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相似度。
结构相似度为两节点的共同邻居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Figure BDA0003796237050000061
其中,σ1(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结构相似度,Γ(v)、Γ(w)分别为节点v、w的邻居节点的集合;
人员亲密度用公式表示为:
σ2(v,w)=α·p(v,w)
其中,σ2(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人员亲密度,p(v,w)为两个节点在社交图像中的共现次数,α为调节系数,本实施例中设置为0.1;
融合特征相似度用公式表示为:
Figure BDA0003796237050000062
其中,σ3(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融合特征相似度,zv、zw分别为节点v、w的融合特征向量;
最后,节点v和节点w的节点相似度σ(v,w)用公式表示为:
σ(v,w)=σ1(v,w)+σ2(v,w)+σ3(v,w)
定义Si-SCAN算法中,节点v的邻居节点
N(v)={w∈Γ(v)|σ(v,w)≥ε}
核节点为
Figure BDA0003796237050000071
Si-SCAN与SCAN算法相同,通过计算图中的邻居节点及核节点,对社交网络图中所有节点进行聚类划分。
在具体实施例中,Si-SCAN算法执行步骤如下:
1)初始化时将图中所有节点标记为未分配节点;
2)对于每个未分配的节点v,根据相似度定义判断v是否属于核节点,若不是核节点则标记为非成员,若是核节点则扩展一个新的聚类集群,并将其直接可达节点中标记为未分配的节点与非成员节点分配到该集群,重复直至遍历每个节点;
3)对于标记为非成员的节点,若该节点与两个不同集群相连接则判定为桥节点,否则为离群点。
9、社交关系分析结果输出。通过Si-SCAN得到社交网络图的聚类分析结果,存在社交关联的人员将被划分到同一类中,由此能够挖掘出社交网络中潜在的社交关系,桥节点和离群点的输出也有助于后续对社交网络关系的深入分析。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系统结构600示意图,包括:
信息提取和特征转换模块601,配置用于提取人员的社交文本和社交图像信息,分别转换为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并统计人员亲密度,基于人员亲密度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
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块602,配置用于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输入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获得融合特征;
社交关系聚类模块603,配置用于采用Si-SCAN图聚类算法对人员社交网络图进行分析,获得社交关系聚类结果,Si-SCAN图聚类算法在SCAN算法基础上引入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信息。
图7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700的结构示意图。所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7所示,计算机系统7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7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7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7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7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703中,还存储有系统7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701、ROM 702以及RAM 703通过总线7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705也连接至总线7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7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706;包括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7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7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709。通信部分7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7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705。可拆卸介质7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7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708。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7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7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7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提取人员的社交文本和社交图像信息,分别转换为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并统计人员亲密度,基于人员亲密度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输入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获得融合特征;采用Si-SCAN图聚类算法对人员社交网络图进行分析,获得社交关系聚类结果,Si-SCAN图聚类算法在SCAN算法基础上引入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信息。
上述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深层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和系统,充分利用社交网络中的文本与图像信息,更全面准确地刻画了不同人员之间的潜在社交关系,并评价关系强度,能够有效挖掘网络中的潜在社交关联。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申请的内容,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申请做出的各种变化,均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提取人员的社交文本和社交图像信息,分别转换为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并统计人员亲密度,基于所述人员亲密度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
S2,将所述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输入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获得融合特征;
S3,采用Si-SCAN图聚类算法对所述人员社交网络图进行分析,获得社交关系聚类结果,所述Si-SCAN图聚类算法通过在SCAN算法基础上引入所述人员亲密度和所述融合特征信息构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S2包括:将所述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拼接后输入所述多模态融合模型的编码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S2还包括:
构建文本-图像特征对Z0=[CLS,E,SEP,Q],其中,E为人员i的文本特征,Q为人员i的图像特征,[CLS]为标识符,[SEP]为分隔符;
构建文本位置编码和图像位置编码;
将文本特征和文本位置编码、图像特征和图像位置编码分别相加,输入到所述编码器;
选用最后一层编码器的标识符位置的输出向量作为融合特征向量z。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S1所述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包括,以人员作为所述人员社交网络图的节点,在同一张社交图像中出现的两个人员所对应的节点间由一条无向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S3所述Si-SCAN图聚类算法中节点相似度包括结构相似度、人员亲密度和融合特征相似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相似度为两节点的共同邻居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Figure FDA0003796237040000011
其中,σ1(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结构相似度,Γ(v)、Γ(w)分别为节点v、w的邻居节点的集合;
所述人员亲密度用公式表示为:
σ2(v,w)=α·p(v,w)
其中,σ2(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人员亲密度,p(v,w)为两个节点在社交图像中的共现次数,α为调节系数;
所述融合特征相似度用公式表示为:
Figure FDA0003796237040000012
其中,σ3(v,w)为节点v和节点w的融合特征相似度,zv、zw分别为节点v、w的融合特征向量;
节点v和节点w的节点相似度σ(v,w)用公式表示为:
σ(v,w)=σ1(v,w)+σ2(v,w)+σ3(v,w)。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S1具体包括:
采用BiLSTM-CRF模型从社交文本中提取文本标签信息;
采用词向量模型将所述文本标签信息转换为文本特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S1具体包括:
选用FACENet模型提取图像特征。
9.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息提取和特征转换模块,配置用于提取人员的社交文本和社交图像信息,分别转换为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并统计人员亲密度,基于所述人员亲密度构建人员社交网络图;
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块,配置用于将所述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输入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模型,获得融合特征;
社交关系聚类模块,配置用于采用Si-SCAN图聚类算法对所述人员社交网络图进行分析,获得社交关系聚类结果,所述Si-SCAN图聚类算法在SCAN算法基础上引入所述人员亲密度和所述融合特征信息。
10.一种用于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一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一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实施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971424.7A 2022-08-12 2022-08-12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2939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1424.7A CN115293920A (zh) 2022-08-12 2022-08-12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PCT/CN2023/072957 WO2024031933A1 (zh) 2022-08-12 2023-01-18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ZA2023/05628A ZA202305628B (en) 2022-08-12 2023-05-25 Social relationship analysis method and system based on multi-modal data,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1424.7A CN115293920A (zh) 2022-08-12 2022-08-12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93920A true CN115293920A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29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1424.7A Pending CN115293920A (zh) 2022-08-12 2022-08-12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93920A (zh)
WO (1) WO2024031933A1 (zh)
ZA (1) ZA20230562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09432A (zh) * 2022-11-21 2023-03-17 中南大学 人群社会关系提取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58402A (zh) * 2023-08-16 2023-09-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像人物关系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21017A (zh) * 2024-01-03 2024-02-06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多模态特征方法和装置
WO2024031933A1 (zh) * 2022-08-12 2024-02-15 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74533B2 (en) * 2010-10-12 2014-07-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Quantifying social affinity from a plurality of images
US20160019411A1 (en) * 2014-07-15 2016-01-21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Computer-Implemen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sonality Analysi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Images
CN112508077B (zh) * 2020-12-02 2023-01-03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社交媒体情感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4820011A (zh) * 2021-01-21 2022-07-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群体聚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293920A (zh) * 2022-08-12 2022-11-04 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1933A1 (zh) * 2022-08-12 2024-02-15 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5809432A (zh) * 2022-11-21 2023-03-17 中南大学 人群社会关系提取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09432B (zh) * 2022-11-21 2024-02-13 中南大学 人群社会关系提取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58402A (zh) * 2023-08-16 2023-09-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像人物关系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58402B (zh) * 2023-08-16 2023-11-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像人物关系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21017A (zh) * 2024-01-03 2024-02-06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多模态特征方法和装置
CN117521017B (zh) * 2024-01-03 2024-04-05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多模态特征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1933A1 (zh) 2024-02-15
ZA202305628B (en) 2023-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93920A (zh)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社交关系分析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9359564B (zh) 一种图像场景图生成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A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topology optimization with perceptible generalization ability
CN111444340A (zh) 文本分类和推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Varghese et al. A psychologically inspired fuzzy cognitive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to predict crowd behavior
Jiang et al. Transfer urban human mobility via poi embedding over multiple cities
CN111666500A (zh) 文本分类模型的训练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761250A (zh) 模型训练方法、商户分类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Multi-task learning based network embedding
CN114519356A (zh) 目标词语的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unselman et al. Micro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in the unsupervised context
Gao et al. Multi-scale features bas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 recognition using higher-order graph neural network
Zhang et al. Hypergraph and uncertain hypergraph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theory and methods
Azizi et al. Graph-based generativ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of semantically and behaviorally augmented floorplans
CN115269781A (zh) 模态关联度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Dai et al. Hypergraph Computation
CN113239184B (zh) 知识库获取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80482A (zh) 一种基于图嵌入的关系图谱关键人员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7574915A (zh) 基于多方数据源的公共数据平台及其数据分析方法
CN116796288A (zh) 一种面向工业文档的多模态信息提炼方法和系统
Wang et al. Doufu: a double fusion joint learning method for driving trajectory representation
Teixeira et al. Continuous emotion recognition with spatio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115186085A (zh) 回复内容处理方法以及媒体内容互动内容的交互方法
CN114332472A (zh) 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Sequential safe feature elimination rule for l1-regularized regression with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