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9721A -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9721A
CN115289721A CN202210950142.9A CN202210950142A CN115289721A CN 115289721 A CN115289721 A CN 115289721A CN 202210950142 A CN202210950142 A CN 202210950142A CN 115289721 A CN115289721 A CN 115289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oil return
liquid
fill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01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杏斌
胡海利
岳清学
王小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09501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897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89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972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8155 priority patent/WO202403201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热交换设备包括:罐式降膜换热器,包括外壳、内筒和换热盘管,外壳的轴向的第一端具有进液口和气体进出端口,换热盘管包括降膜区换热段和满液区换热段;和回油装置,包括导气管、回油部和填充部,导气管与外壳的气体进出端口连通并包括位于内筒的气相区的第一导气管进出口,回油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回油口,回油口与导气管的位于第一导气管进出口和气体进出端口之间的中空部连通,填充部设置于外壳的轴向的第二端的空间内,且回油口和填充部沿外壳的轴向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靠近降膜区换热段的一端与外壳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

Description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换热和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罐式降膜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正逐渐地取代满液式蒸发器在空调设备中应用。罐式降膜换热器冷媒充注量小、静液压差小、换热效率高、回油方便。罐式降膜换热器设置有满液区,在机组运行时罐式降膜换热器内保持一定的液位。
发明人已知的相关技术中,在罐式降膜换热器中安装回油装置,利用安装在罐式降膜换热器的换热盘管的径向中部的U型管及U型管底部的回油孔通过卷吸效应吸走满液区的与液态冷媒互溶的润滑油回到空调设备的压缩机,来达到回油的目的。
在实现本公开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由于U型管伸入满液区的盘管段中心,使满液区盘管中心的区域不能有效利用。其底部囤积大量的液态冷媒,增加了冷媒充灌量,提高了空调设备的成本。同时,由于液态冷媒在满液区大量囤积,稀释了与其互溶的润滑油含量。加大了回油难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旨在解决包括罐式降膜换热器和回油装置的热交换设备冷媒充灌量大的问题。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热交换设备,包括:
罐式降膜换热器,包括外壳、内筒和换热盘管,所述外壳的轴向的第一端具有进液口和气体进出端口,所述换热盘管在所述外壳的径向上设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筒之间,所述换热盘管包括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向轴向的第二端布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筒之间的降膜区换热段和从所述降膜区换热段向所述外壳的第二端布置的满液区换热段;和
回油装置,包括导气管、回油部和填充部,所述导气管与所述外壳的气体进出端口连通并包括位于所述内筒的气相区的第一导气管进出口,所述回油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导气管的位于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和所述气体进出端口之间的中空部连通,所述填充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空间内,且所述回油口和所述填充部沿所述外壳的轴向位于所述满液区换热段的靠近所述降膜区换热段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填充部包括位于所述满液区换热段的径向中部的第一填充体和/或位于所述满液区换热段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二填充体。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
沿所述外壳的径向,所述第二填充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填充体的尺寸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填充体向所述外壳的径向外侧突出;和/或
沿所述外壳的径向,所述第二填充体的侧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所述回油口沿所述外壳的轴向位于所述第二填充体的远离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第一填充体与所述第二填充体一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
所述第一填充体包括与所述外壳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一回转体;和/或
所述第二填充体包括与所述外壳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二回转体。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
所述第一回转体和所述第二回转体同轴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回转体和所述第二回转体至少之一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换热盘管的所述降膜区换热段和所述满液区换热段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盘管段,所述降膜区换热段和所述满液区换热段的多个盘管段的总高度为h,所述填充部包括所述第一填充体,所述第一填充体的高度为h5,其中h5的范围为h/4~h/2。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换热盘管的所述降膜区换热段和所述满液区换热段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盘管段,降膜区换热段和所述满液区换热段的多个盘管段的总高度为h,所述填充部包括所述第一填充体,沿所述外壳的轴向,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与所述第一填充体远离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端部的距离为h6,其中,h6>h/6。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填充部包括所述第二填充体,沿所述外壳的径向,所述第二填充体与所述外壳的内壁的距离为h7,其中h7的范围为5mm~40mm。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填充部包括所述第二填充体,所述外壳的第二端具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填充体的径向外侧的侧面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填充部包括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被配置为与所述填充部外部的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空间连通以向所述容置空间引入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沿所述外壳的径向,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填充部的中部,所述填充部还包括连通部,所述连通部连通所述容置空间与位于所述填充部外的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空间以向所述容置空间引入所述外壳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连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底部的一个或多个沿所述外壳的径向延伸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
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填充部外部;或
所述导气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
所述回油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气管的管壁上的回油孔,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为所述回油孔;和/或
所述回油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气管的管壁上的回油孔和与所述回油孔连通的导液管,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导液管上;和/或
所述回油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气管的管壁上的回油孔和与所述回油孔连通的过滤元件,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过滤元件上;和/或
所述回油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气管的管壁上的回油孔、与所述回油孔连通的过滤元件和连接所述回油孔与所述过滤元件的导液管,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过滤元件上。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导液管为毛细管。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回油部包括多个所述回油口,所述多个回油口中至少两个所述回油口的高度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导气管为U型管。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U型管由单管弯制而成或所述U型管由多个直管段焊接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导气管具有设置于管壁上平衡孔,沿所述外壳的轴向,所述平衡孔位于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与所述气体进出端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
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或
所述导气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罐式降膜换热器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被配置为分离经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进入所述导气管的气体内的液滴。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所述气液分离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筒的第二端以分离进入所述内筒的气体内的液滴,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与所述内筒的第一端之间。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冷回路,包括本公开第一方面的热交换设备。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本公开第一方面的热交换设备。
基于本公开提供的热交换设备,由于填充部沿外壳的轴向设置于外壳的第二端的空间内且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靠近降膜区换热段的一端与外壳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即在满液区内设置有填充部,其可部分占用满液区空间,代替满液区的液态冷媒需填充的体积,利于减少冷媒充灌量,从而减少空调设备的成本。同时,由于液态冷媒在满液区总量减少,与液态冷媒互溶的润滑油含量相对提高,从而回油口抽吸的液体中润滑含量提高,利于提高回油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一些替代实施例中U型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设备。该热交换设备包括罐式降膜换热器1和回油装置2。
罐式降膜换热器1包括外壳11、内筒12和换热盘管13。外壳11的第一端具有进液口1A和气体进出端口1C。换热盘管13在外壳11的径向上设置于外壳11和内筒12之间。换热盘管13包括从外壳11的第一端向第二端布置于外壳11和内筒12之间的降膜区换热段和从降膜区换热段向外壳11的第二端布置的满液区换热段。
回油装置2包括导气管21、回油部22和填充部23。导气管21与外壳11的气体进出端口1C连通并包括位于内筒12的气相区的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回油部22包括一个或多个回油口,回油口与导气管21的位于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和气体进出端口1C之间的中空部连通,填充部23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内,且回油口和填充部23沿外壳11的轴向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靠近降膜区换热段的一端与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
由于填充部23沿外壳11的轴向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内且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靠近降膜区换热段的一端与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即在满液区内设置有填充部23,其可部分占用满液区空间,代替满液区的液态冷媒需填充的体积,利于减少冷媒充灌量,从而减少空调设备的成本。同时,由于液态冷媒在满液区总量减少,与液态冷媒互溶的润滑油含量相对提高,从而回油口抽吸的液体中润滑含量提高,利于提高回油效果。
罐式降膜换热器1安装后,外壳11的轴向为竖直方向,外壳11的轴向的第一端位于轴向的第二端上方,气相区位于满液区的上方。如图1至图8所示,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位于内筒12内部且沿外壳11的轴向位于气体进出端口1C与满液区换热段之间,从而使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位于内筒12的气相区。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填充部23包括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径向中部的第一填充体231和/或位于满液区换热段与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二填充体232。
在满液区换热段的径向中部设置第一填充体231或在位于满液区换热段与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设置第二填充体232,可以使填充部23占据满液区换热段的径向中部或满液区换热段与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的相应空间,使填充部23的相应部分替代相应空间,减少原本应填充至相应空间内的液态冷媒,有利于减少满液区需填充液态冷媒的空间,利于减少冷媒充灌量、提高回油效果。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沿外壳11的径向,第二填充体232的至少一部分的尺寸大于第一填充体231的尺寸且相对于第一填充体231向外壳11的径向外侧突出;和/或沿外壳11的径向,第二填充体232的侧面与外壳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和/或回油口沿外壳11的轴向位于第二填充体232的远离外壳11的第二端的一侧。
沿外壳11的径向使第二填充体232的至少一部分的尺寸大于第一填充体231的尺寸且相对于第一填充体231向外壳11的径向外侧突出,利于使第二填充体232较多地占用满液区的空间,利于减少冷媒充灌量、提高回油效果。
沿外壳11的径向使第二填充体232的外壳11侧面与外壳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利于液态冷媒处于第二填充体232的侧面与外壳11的内壁面的间隔内,位于该间隔内的液态冷媒因受扰动较少而比满液区的其它部分气体含量少,排放液态冷媒时从该间隔内引出冷媒可以减少冷媒携带气体。
回油口沿外壳11的轴向位于第二填充体232的远离外壳11的第二端的一侧,利于减少流体经回油口进出导气管21时对第二填充体232的侧面外侧的液态冷媒产生的扰动。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第一填充体231与第二填充体232一体设置。
使第一填充体231与第二填充体232一体设置利于填充部23的制造成型,也利于填充部23与外壳11更快速地定位组装。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第一填充体231包括与外壳11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一回转体;和/或第二填充体232包括与外壳11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二回转体。
将第一填充体231包括与外壳11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一回转体或第二填充体232包括与外壳11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二回转体,利于第一填充体231或第二填充体232与满液区换热段的盘管段之间的距离更均一,使满液区换热段的盘管段周围有充分流动的冷媒参与满液区换热段之间的换热,减少设置填充部23对满液区换热段的影响。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同轴设置;和/或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至少之一与外壳11同轴设置。
将第一回转体设置为与第二回转体同轴,或将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至少之一设置为与外壳11同轴,利于第一回转体与满热区换热段的盘管段之间或第二回转体与外壳11的内壁面之间沿外壳11的径向保持适当的距离,使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对满热区换热段的盘管段的换热影响降低。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换热盘管13的降膜区换热段和满液区换热段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盘管段。如图3所示,降膜区换热段和满液区换热段的多个盘管段的总高度为h,填充部23包括第一填充体231,第一填充体231的高度为h5,其中h5的范围为h/4~h/2。
设置合适的第一填充体231的高度,利于在较大程度的占用满液区空间以减少冷媒填充量的同时,为满液区保留数量充足的冷媒,以确保满液区换热段各部分与液态冷媒接触进行充分换热。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换热盘管13的降膜区换热段和满液区换热段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盘管段。如图3所示,降膜区换热段和满液区换热段的多个盘管段的总高度为h,填充部23包括第一填充体231,沿外壳11的轴向,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与第一填充体231远离外壳11的第二端的端部的距离为h6,其中,h6>h/6。
合理设置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与第一填充体231的远离外壳11的第二端的顶部的距离,利于确保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吸入的气体中较少携带液滴。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填充部23包括第二填充体232,沿外壳11的径向,第二填充体232与外壳11的内壁的距离为h7,其中h7的范围为5mm~40mm。
合理设置沿外壳11的径向第二填充体232与外壳11的内壁的距离,利于满液区换热段底部形成稳定的液态冷媒区域。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填充部23包括第二填充体232,外壳11的第二端具有出液口1B,出液口1B与第二填充体232的径向外侧的侧面相对。
使出液口1B与第二填充体232的径向外侧的侧面相对,利于出液口1B从第二填充体232的径向外侧与外壳11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内引出液态冷媒,利于防止液态冷媒中携带气体。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填充部23包括容置空间23A,容置空间23A被配置为与填充部23外部的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连通以向容置空间23A引入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至少一个回油口位于容置空间23A内。
容置空间23A内的液态冷媒因不易受扰动状态更加稳定,在容置空间23A内逐渐形成富油区1D,回油口从富油区1D抽吸液态冷媒,可以将更多的润滑油抽吸到导气管内,从而提高回油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沿外壳11的径向,容置空间23A位于填充部23的中部,填充部23还包括连通部23B,连通部23B连通容置空间23A与位于填充部23外的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以向容置空间23A引入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
通过将容置空间23A设置于填充部23的中部,再通过连通部23B将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引入容置空间23A内,利于在容置空间23A内形成更稳定的富油区,从而利于提高回油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连通部23B包括设置于容置空间23A底部的一个或多个沿外壳11的径向延伸的通孔。
将连通部23B设置为包括位于容置空间23A底部的一个或多个沿外壳11的径向延伸的通孔,利于容置空间23A内的液体及时补充,利于保证导气管21内气体携带的润滑油含量。
如图1至图5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导气管21位于填充部23外部。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导气管21的一部分位于容置空间23A内。
可以根据回油部22和填充部23的结构和尺寸,灵活设置导气管21与填充部23的相对位置,提高回油装置2的设置灵活性。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至少一个回油口为回油孔221;和/或
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和与回油孔221连通的导液管222,至少一个回油口位于导液管222上;和/或
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和与回油孔221连通的过滤元件223,至少一个回油口位于过滤元件223上;和/或
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与回油孔221连通的过滤元件223和连接回油孔221与过滤元件223的导液管222,至少一个回油口位于过滤元件223上。
至少一个回油口为回油孔221,利于简化回油部的结构。至少一个回油口位于导液管222上,利于缩短导气管21的长度,减少回油装置的重量。至少一个回油口位于过滤元件223上,利于过滤进入回油口的液态冷媒的杂质,提高冷媒回路中的冷媒的洁净程度。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导液管222为毛细管。
导液管222为毛细管,毛细管的毛细作用利用液态冷媒从回油口抽吸入导气管21内。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回油部22包括多个回油口,多个回油口中至少两个回油口的高度不同。
多个回油口中至少两个回油口的高度不同,利于从不同液位高度处回油,提高回油装置2的回油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导气管21为U型管。
导气管21为U型管利于利用U型管的卷吸效应吸走满液区的与液态冷媒互溶的润滑油。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U型管由单管弯制而成。
U型管由单管弯制而成利于U型管内的流体顺畅流动。
如图1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U型管由多个直管段焊接而成。
U型管由多个直管段焊接而成可以使U型管的两个直管段之间的距离制作得较小,利于U型管置于较狭小的空间内。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导气管21具有设置于管壁上平衡孔21C,沿外壳11的轴向,平衡孔21C位于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与气体进出端口1C之间。
在导气管21上设平衡孔21C,可以平衡导气管21内外的气压,利于回油量。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导气管21位于内筒12的径向内侧。
将导气管21设置于内筒12的径向内侧,利于内筒12与外壳11同心布置,利于换热盘管13沿周向各部分换热环境近似,从而利于提高罐式降膜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导气管21的一部分位于内筒12的径向内侧,另一部分位于内筒12的径向外侧。
导气管21的一部分位于内筒12的径向内侧,另一部分设置于内筒12的径向外侧,使导气管的布置更加灵活,在内筒12的内径较小时,也可以布置回油装置2。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罐式降膜换热器1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16,气液分离装置16被配置为分离经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进入导气管21的气体内的液滴。
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气液分离装置16设置于内筒12的第二端以分离进入内筒12的气体内的液滴,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位于气液分离装置16与内筒12的第一端之间。
设置气液分离装置16利于减少导气管21内的气体内携带的液滴。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回路。制冷回路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本公开实施例的制冷回路具有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具有的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空调设备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的制冷回路具有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具有的优点。
以下结合图1至图9对本公开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在图1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各热交换设备的方向与安装后的方向相同,其中,壳体11的轴线竖直设置,壳体11的第一端与图1至图9中的上端相对应,壳体11的第二端与图1至图9中的下端相对应。在以下的描述中,对于方向或方位的描述除以壳体11的方向说明外,也可以以图1至图9中显示的方向或方位进行描述,例如,壳体11或内筒12的第一端,也可以用壳体11或内筒12的上端或顶端描述,壳体11或内筒12的第二端也可以用下端或底端描述等。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设备,热交换设备包括罐式降膜换热器1和回油装置2。
罐式降膜换热器1包括外壳11、内筒12、换热盘管13、布液器14和均液板15。
外壳11包括外筒体111、盖设于外筒体111的第一端的第一盖112和盖设于筒体111的第二端的第二盖113。外壳11具有进液口1A、出液口1B和气体进出端口1C。进液口1A和气体进出端口1C均设置于外壳11的第一端。如图1至图3所示,进液口1A和气体进出端口1C均设置于第一盖112上。出液口1B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端。如图1至图3所示,出液口1B设置于外筒体111的第二端的侧壁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内筒12的第一端固定于外壳11的第一端,内筒12的第二端与外壳11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其中,内筒12的上端与外壳11的第一盖112的内壁面固定连接。沿外壳11的径向,进液口1A位于外筒111和内筒12之间。沿外壳11的径向,气体进出端口1C位于内筒12内部。内筒12的下端与外壳11的第二盖113的内壁面具有一定距离。内筒12与外壳11同轴设置。
换热盘管13在外壳11的径向上设置于外壳11和内筒12之间。换热盘管13包括从外壳11的第一端向第二端布置于外壳11和内筒12之间的降膜区换热段和从降膜区换热段向外壳11的第二端布置的满液区换热段。
换热盘管13的降膜区换热段和满液区换热段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盘管段。沿壳体11的径向,各盘管段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沿壳体11的径向,各盘管段可以是单层的或多层的。不同的换热段的盘管长度,圈数,内外层数可能相同或不同,同一换热段的不同的盘管段的盘管长度,圈数,内外层数可能相同或不同。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降膜区换热段包括位于布液器14下方的第一盘管段131和位于第一盘管段131下方的第二盘管段131。第一盘管段131和第二盘管段132及其周围空间构成降膜区。满液区换热段位于降膜区换热段下方,包括位于第二盘管段132下方的第三盘管段133。第三盘管段133顶部及其下方区域构成满液区。本实施例中,内筒12的底端悬空设置于第三盘管段133上方,与降膜区相通。
布液器14能够将液态冷媒均匀地布置在降膜区换热段上。布液器14包括两个内外套设的扁筒、连接两个扁筒的上端的上环形板和连新年好两个扁筒下端的下环形板,布液器14与外筒体111同轴设置,并安装于第一盖112上。上环板与进液口1A相对的位置开口,使布液器14内部的环形空间与进液口1A连通,从而接收从进液口1A进入外壳11内的液体。下环形板上均布有多个第一穿孔14A。布液器14的环形空间内的液体经过下环形板均流后均匀地从多个第一穿孔14A向下流出至降膜区,落在的降膜区换热段上,与降膜区换热段进行膜式换热。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布置与上环形板和下环形板间隔设置的更多层的带有多个第一穿孔的环形板。
沿壳体11的轴向,均液盘15设置于第一盘管段131和第二盘管段132之间,均液盘15上具有多个第二穿孔15A,均液盘15能够将流经第一盘管段131的液态冷媒均匀地布置在第二盘管段132上,第二盘管段132与液态冷媒的换热效率。
如图1至图3所示,回油装置2包括导气管21、回油部22和填充部23。
导气管21与外壳11的气体进出端口1C连通并包括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位于内筒12内部且沿外壳11的轴向位于气体进出端口1C与满液区换热段之间。导气管21为U型管。U型管由单管弯制而成。导气管21的两个直管段长度不同。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为位于U型管的一个较短的直管段的端口。导气管21的较长的直管段的端口为第二导气管进出口21B。导气管的较长的直管段从气体进出端口1C穿出,从而导气管21使进入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的气体可以流经气体进出端口1C后从第二导气管进出口21B流出外壳11外。
如图1至图3所示,导气管21具有设置于管壁上平衡孔21C,沿外壳11的轴向,平衡孔21C位于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与气体进出端口1C之间。
回油部22包括一个回油口,回油口与导气管21的位于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和气体进出端口1C之间的中空部连通,且回油口沿外壳11的轴向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靠近降膜区换热段的一端与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回油口具体地与U型管的弯管部的最低端的中空部连通。沿外壳11的径向,U型管位于内筒12的内部。
如图1至图3所示,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与回油孔221连通的过滤元件223和连接回油孔221与过滤元件223的导液管222,至少一个回油口位于过滤元件223上。导液管222为毛细管。本实施例中,过滤元件223具体为滤嘴,包括位于上部的安装部和位于下部的过滤网,安装部的上端与导液管222的底端连接。安装部的下端与过滤网连接。回油口包括该过滤网的多个网孔。
填充部23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内且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靠近降膜区换热段的一端与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即填充部23设置于外壳11的底部空间内且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上端的外缘与外壳11底部的内壁面之间。
填充部23例如可以由尼龙、塑料等材料制成。
如图1至图3所示,填充部23包括位于满液区换热段的径向中部的第一填充体231和位于满液区换热段与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二填充体232。第一填充体231与第二填充体232一体设置。
如图1至图3所示,沿外壳11的径向,第二填充体232的尺寸大于第一填充体231的尺寸且相对于第一填充体231向外壳11的径向外侧突出。沿外壳11的径向,第二填充体232的侧面与外壳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回油口沿外壳11的轴向位于第二填充体232的远离外壳11的第二端的一侧,即位于第二填充体232的上侧。如图1至图3所示,填充部23包括第二填充体232,外壳11的第二端具有出液口1B,出液口1B与第二填充体232的径向外侧的侧面相对。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第一填充体231包括与外壳11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一回转体,第二填充体232包括与外壳11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二回转体。图1至图3中,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均为圆柱体。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还可以是母线为与自身轴线倾斜的直线或折线的回转体,还可以是母线为朝向自身轴线凹入的或凸出的曲线的回转体,也可以是母线为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回转体等。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回转体、第二回转体和外壳11同轴设置。
如图3所示,降膜区换热段和满液区换热段的多个盘管段的总高度为h。其中,第一盘管段131的高度为h1,第二盘管段132的高度为h2,第三盘管段133的高度为h3,总高度h即为h1、h2和h3的和。图3中h4为外壳11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填充部23包括第一填充体231,第一填充体231的高度为h5,其中h5的范围为h/4~h/2。例如h5=h/3。h5处于该范围利于匹配满液区液位高度。满液区液位高度与满液区换热段的换热面积与换热盘管的总换热面积的比例有关,该比例一般为25%~50%。沿外壳11的轴向,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与第一填充体231远离外壳11的第二端的端部的距离为h6,其中,h6>h/6。例如,h6=h/4。合理设置h6的范围,可以防止较大液滴飞溅进入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防止造成吸气带液。沿外壳11的径向,第二填充体232与外壳11的内壁的距离为h7,其中h7的范围为5mm~40mm。例如,h7可以为25mm。合理设置h7的尺寸,利于在第二填充体232与外壳11之间的间隔内形成稳定的液态冷媒,同时防止杂物堵塞出液口1B。
如图1至图3所示,填充部23包括容置空间23A,容置空间23A被配置为与填充部23外部的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连通以向容置空间23A引入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至少一个回油口位于容置空间23A内。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容置空间23A为沿第一回转体的径向设置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深度大于第一回转体的半径。滤嘴和导液管232大致位于第一回转体的径向中部。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中,导气管21位于填充部23外部。
本实施例中,在填充部23的作为第一填充体231的第一回转体侧面开安装槽作为容置空间23A,填充部23的实体部分填充了满液区部分空间,降低了该热交换设备所在的制冷回路及空调设备的冷媒的充灌量,并在容置空间23A处产生富油区。毛细管的下端和滤嘴伸入容置空间23A内,通过U型管的卷吸压差不断地吸取富油区的液态冷媒,达到回油的目的。
填充部23上开设的安装槽并不局限于图1至图3所示的一字型,能使毛细管与滤嘴放入安装槽内的形状均可。毛细管也不必如图1至图3所示垂直向下放置,倾斜放置也可。
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可以应用于制冷回路或空调设备中。制冷回路或空调设备可以包括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器,如果制冷回路或空调设备即能制冷,又能制热,还可以包括切换冷媒流向的四通阀。本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可以作为制冷回路或空调设备的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
在热交换设备当作蒸发器时,第三盘管段133周围充满着液态冷媒。通过填充部23缩减满液区液态冷媒体积,并让满液区液态冷媒的搅动变小。使得润滑油(密度稍大于冷媒,与冷媒部分互溶)沉积在底部并形成富油区1D。与U型管连接的毛细管及其上的滤嘴伸入填充部的安装槽中。混有润滑油的液态冷媒通过滤嘴过滤掉细小异物后进入毛细管。进入外壳11内部的液态冷媒通过换热盘管13加热蒸发成气态冷媒。气态冷媒从U型管的第一气体进出口21A进入并经过气体进出端口1C从U型管的第二气体进出口21B流出热交换设备。进入U型管内的气体在U型管内形成高速的气体流场,U型管内高速流动的气态冷媒通过其上的回油孔221吸取混有润滑油的液态冷媒并带出流出热交换设备回到压缩机。
在热交换设备当作冷凝器时,气体从第二气体进出口21B进入U型管并从第一气体进出口21A流出进入内筒12,进而充满整个外壳11内部空间,在换热盘管13表面冷凝。此时,填充部23的第二填充体232与外筒112之间形成液封并阻止气体未经冷凝便从出液口1B流出。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的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导气管21上未设置平衡孔。沿外壳11的径向,容置空间23A位于填充部23的中部,填充部23还包括连通部23B,连通部23B连通容置空间23A与位于填充部23外的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以向容置空间23A引入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连通部23B包括设置于容置空间23A底部的沿外壳11的径向延伸的两个通孔。
图4至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未说明的部分可以参考图1至图3对应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的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导气管21上未设置平衡孔。导气管21的一部分位于容置空间23A内。回油部22三个高度不同的回油口。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三个回油孔221和一个与位于最低点的回油孔221连通的过滤元件223,一个回油口位于过滤元件223上。过滤元件223直接连接于对应的回油口221上。两个较高位置的回油口分别为设置于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两个回油孔221。
图6至图7对应的实施例中未说明的部分可以参考图1至图3对应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内筒12与外壳11偏心设置。沿外壳11的径向,气体进出端口1C位于外筒111和内筒12之间。导气管21的一部分位于内筒12的径向内侧,另一部分位于内筒12的径向外侧。U型管的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所在的直管段位于内筒12的径向内侧,另一直管段位于径向外侧,与气体进出端口1C连通。
另外,如图8所示,罐式降膜换热器1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16,气液分离装置16被配置为分离经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进入导气管21的气体内的液滴。气液分离装置16设置于内筒12的第二端以分离进入内筒12的气体内的液滴,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位于气液分离装置16与内筒12的第一端之间。气液分离装置16例如包括孔板和/或滤网。
图8对应的实施例中未说明的部分可以参考图1至图3对应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图9为本公开一些替代实施例中U型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气管21的U型管由多个直管段焊接而成。图9公开的U型管可以替代前述任一的实施例的U型管。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公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25)

1.一种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罐式降膜换热器(1),包括外壳(11)、内筒(12)和换热盘管(13),所述外壳(11)的轴向的第一端具有进液口(1A)和气体进出端口(1C),所述换热盘管(13)在所述外壳(11)的径向上设置于所述外壳(11)和所述内筒(12)之间,所述换热盘管(13)包括从所述外壳(11)的第一端向轴向的第二端布置于所述外壳(11)和所述内筒(12)之间的降膜区换热段和从所述降膜区换热段向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布置的满液区换热段;和
回油装置(2),包括导气管(21)、回油部(22)和填充部(23),所述导气管(21)与所述外壳(11)的气体进出端口(1C)连通并包括位于所述内筒(12)的气相区的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所述回油部(22)包括一个或多个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导气管(21)的位于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和所述气体进出端口(1C)之间的中空部连通,所述填充部(23)设置于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内,且所述回油口和所述填充部(23)沿所述外壳(11)的轴向位于所述满液区换热段的靠近所述降膜区换热段的一端与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部(23)包括位于所述满液区换热段的径向中部的第一填充体(231)和/或位于所述满液区换热段与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二填充体(2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外壳(11)的径向,所述第二填充体(232)的至少一部分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填充体(231)的尺寸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填充体(231)向所述外壳(11)的径向外侧突出;和/或
沿所述外壳(11)的径向,所述第二填充体(232)的侧面与所述外壳(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回油口沿所述外壳(11)的轴向位于所述第二填充体(232)的远离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体(231)与所述第二填充体(232)一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填充体(231)包括与所述外壳(11)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一回转体;和/或
所述第二填充体(232)包括与所述外壳(11)的轴向方向相同的第二回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转体和所述第二回转体同轴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回转体和所述第二回转体至少之一与所述外壳(11)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盘管(13)的所述降膜区换热段和所述满液区换热段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盘管段,所述降膜区换热段和所述满液区换热段的多个盘管段的总高度为h,所述填充部(23)包括所述第一填充体(231),所述第一填充体(231)的高度为h5,其中h5的范围为h/4~h/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盘管(13)的所述降膜区换热段和所述满液区换热段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盘管段,降膜区换热段和所述满液区换热段的多个盘管段的总高度为h,所述填充部(23)包括所述第一填充体(231),沿所述外壳(11)的轴向,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与所述第一填充体(231)远离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端部的距离为h6,其中,h6>h/6。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部(23)包括所述第二填充体(232),沿所述外壳(11)的径向,所述第二填充体(232)与所述外壳(11)的内壁的距离为h7,其中h7的范围为5mm~40mm。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部(23)包括所述第二填充体(232),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具有出液口(1B),所述出液口(1B)与所述第二填充体(232)的径向外侧的侧面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部(23)包括容置空间(23A),所述容置空间(23A)被配置为与所述填充部(23)外部的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连通以向所述容置空间(23A)引入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3A)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外壳(11)的径向,所述容置空间(23A)位于所述填充部(23)的中部,所述填充部(23)还包括连通部(23B),所述连通部(23B)连通所述容置空间(23A)与位于所述填充部(23)外的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以向所述容置空间(23A)引入所述外壳(11)的第二端的空间的液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23B)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23A)底部的一个或多个沿所述外壳(11)的径向延伸的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气管(21)位于所述填充部(23)外部;或
所述导气管(2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3A)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为所述回油孔(221);和/或
所述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和与所述回油孔(221)连通的导液管(222),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导液管(222)上;和/或
所述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和与所述回油孔(221)连通的过滤元件(223),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过滤元件(223)上;和/或
所述回油部(22)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气管(21)的管壁上的回油孔(221)、与所述回油孔(221)连通的过滤元件(223)和连接所述回油孔(221)与所述过滤元件(223)的导液管(222),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过滤元件(223)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管(222)为毛细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部(22)包括多个所述回油口,所述多个回油口中至少两个所述回油口的高度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21)为U型管。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由单管弯制而成或所述U型管由多个直管段焊接而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21)具有设置于管壁上平衡孔(21C),沿所述外壳(11)的轴向,所述平衡孔(21C)位于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与所述气体进出端口(1C)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气管(21)位于所述内筒(12)的径向内侧;或
所述导气管(2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内筒(12)的径向内侧,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内筒(12)的径向外侧。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罐式降膜换热器(1)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16),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6)被配置为分离经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进入所述导气管(21)的气体内的液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6)设置于所述内筒(12)的第二端以分离进入所述内筒(12)的气体内的液滴,所述第一导气管进出口(21A)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6)与所述内筒(12)的第一端之间。
24.一种制冷回路,包括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设备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
25.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设备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
CN202210950142.9A 2022-08-09 2022-08-09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Pending CN1152897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0142.9A CN115289721A (zh) 2022-08-09 2022-08-09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PCT/CN2023/088155 WO2024032016A1 (zh) 2022-08-09 2023-04-13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0142.9A CN115289721A (zh) 2022-08-09 2022-08-09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9721A true CN115289721A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28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50142.9A Pending CN115289721A (zh) 2022-08-09 2022-08-09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89721A (zh)
WO (1) WO20240320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016A1 (zh) * 2022-08-09 2024-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31133B (en) * 1989-04-04 1992-08-12 Star Refrigeration Oil recovery i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3351001B2 (ja) * 1993-03-23 2002-1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満液式蒸発器
KR20110010372A (ko) * 2009-07-24 2011-0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증발기용 오일 회수장치
CN203501563U (zh) * 2013-10-10 2014-03-26 上海瀚艺冷冻机械有限公司 满液式蒸发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CN204787445U (zh) * 2015-07-02 2015-11-18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和具有其的冷水机组
CN105387653B (zh) * 2015-12-21 2018-02-06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
CN106766391A (zh) * 2017-03-06 2017-05-31 上海悠太节能科技中心(有限合伙) 用于热泵系统的罐式换热器
CN109579382A (zh) * 2017-09-28 2019-04-05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及其气液分离器
CN215983340U (zh) * 2021-09-18 2022-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换热器用布液器、立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3790614A (zh) * 2021-10-22 2021-12-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罐式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113983723A (zh) * 2021-11-11 2022-0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空调设备
CN115289721A (zh) * 2022-08-09 2022-11-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CN218096691U (zh) * 2022-08-09 2022-12-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016A1 (zh) * 2022-08-09 2024-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2016A1 (zh)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85910U (zh) 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
CN101600918A (zh) 用于蒸发器的集气分配器
CN218096691U (zh)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CN115289721A (zh) 热交换设备、制冷回路和空调设备
CN106288893A (zh) 换热器系统
CN212378295U (zh) 气液分离装置
CN101294762A (zh) 一种制冷系统多级高效油气分离装置
CN113819684B (zh) 经济器及包括该经济器的制冷系统
CN113790614A (zh) 一种罐式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113623906A (zh) 油分离装置、冷凝器及空调系统
CN211345950U (zh) 油分离装置、冷凝器以及制冷系统
CN202494252U (zh) 一种空调用气液分离器
CN116164454A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EP3637022B1 (en) An evaporator with improved droplet separation
CN115574489A (zh) 罐式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215809506U (zh) 油分离装置、冷凝器及空调系统
CN216557747U (zh) 压缩机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CN105332912A (zh) 涡旋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834350A (zh) 罐式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109140835B (zh) 一种降膜式蒸发器
CN207527879U (zh) 立式蒸发器、制冷系统及空调
CN221036276U (zh) 防止吸气带液装置、降膜换热器以及制冷系统
CN215809512U (zh) 油分离结构、换热器及空调
CN214250233U (zh) 一种油分离器及压缩机换热系统
CN219301066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