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9529B - 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89529B CN115289529B CN202210926370.2A CN202210926370A CN115289529B CN 115289529 B CN115289529 B CN 115289529B CN 202210926370 A CN202210926370 A CN 202210926370A CN 115289529 B CN115289529 B CN 1152895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pipe section
- user
- demand
-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545 inva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3062 neural network mode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72 for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1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using a valve or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48—Counting of energy consump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应用神经网络对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数据进行学习与实时预测;通过计算围护结构、冷风渗透以及冷风入侵耗热量建立住宅需求热负荷计算模型,得到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根据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计算热用户的需求流量以及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计算供热网络各个管段的压力降以及阻力特性系数;由供热网络阻力特性系数串、并连计算法则推导计算得热用户所在管段分配流量进而计算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由所有热用户的水力失调度得到阀门开度控制表达式,应用遗传算法进行开度控制式最小化求解,得到阀门开度序列,实现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调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供热系统水力平衡调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城市冬季供热期采暖供热主要来自于热电联产和各类燃煤、燃气锅炉生产的热力,其中煤炭在消耗能源中的比重高达70%~80%。其巨量的煤炭消费带来了严重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因此,“双碳政策”对于传统供热系统的供热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供热系统中一次网热损失在5~8%之间,而换热站及二次网的热损失在7%~15%之间,二次网的热损失较大,其主要原因为管网及用户的水力失衡带来的供热不均衡现象,因此准确高效的供热系统水力平衡调节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北方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调节主要根据管网初始设计进行初调节后,应用自动平衡阀根据阀门两侧压差进行调节。在运行状况发生改变时,部分二次管网系统会采取人工调节阀门开度的方式进行管网水力平衡调节。如果考虑到供暖运行期天气等环境因素以及人员流动等的影响,供暖系统用户的热负荷将处于随时间变化的状态,此时二次网关的水力工况也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可以通过信息传输,并进行实时算法优化进行阀门自动调控,不仅可以实现管网水力平衡的快速调节,而且可以根据热用户的个性热需求进行二次网流量的重新分配与流量更新后得水力平衡调节。从而实现供热系统热量的高效利用,降低供热系统的热量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专利CN114135915A提出一种能够改善供热管网末端用户水力失衡的调节系统,该专利主要根据二次管网传递的流量数值经由控制单元计算当前系统需要的与实际流量之间的偏差,针对进入换热器的供水流量进行调节,从而保证系统末端的水力平衡,实现供热的均衡。但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调节时,忽略了供热系统的工况变化以及用户的需求,水力平衡的优化算法较为简单,无法实现实时的管控调控。
专利CN108916986B提出一种信息物理融合的二级管网变流量水力平衡调控方法及系统,实现需求工况下的仿真计算与水力平衡调控策略的制定。该专利基于管网与气温数据根据用户所需流量进行需求流量与阻力特性计算实现在线式调控策略决定与操作。但该方法缺乏对于历史大量数据驱动的分析处理,其忽略了用户之间由于工况变化而引起的热用户之间的流量分配影响,无法实现用户实时的需求输入与水力平衡调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以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核算了居民住宅需求热负荷,在此基础上得出居民住宅需求流量;通过供热管道以及阀门的阻力特性计算,进行供热网络的阻力特性计算以及流量分配;采用遗传算法对于阀门开度控制表达式进行最小化求解,得到其阀门开度大小。
本发明提供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包括:
步骤1: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将时间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将历史采集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进行实时预测;
步骤2:基于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以及冷风入侵耗热量建立住宅热负荷计算模型,计算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
步骤3:根据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计算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并计算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
步骤4:计算供热系统的各个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
步骤5:计算供热系统的各个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
步骤6:根据各个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和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计算该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
步骤7:根据压力降与流量、总阻力特性系数的关系构建节点压降方程,推导获得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流量比,进而计算获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和需求流量的比值,即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
步骤8:将所有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求和后构成开度控制表达式,求解开度控制表达式取最小值时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根据阀门开度和阀门阻力特性系数的对应关系,获得各管段的阀门开度作为最终的控制决策。
在本发明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中,所述步骤1具体为:
步骤1.1:获取供热地区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历史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清洗与整理,去除无效的数据,同时将缺失数据进行弥补;
步骤1.2:建立不同时间尺度下,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对应时间的数据集;
步骤1.3: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以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作为输出数据,时间作为输入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
步骤1.4: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进行实时预测,获得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预测值。
在本发明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中,所述步骤2具体为:
步骤2.1:根据下式计算住宅的围护结构耗热量:
Q1=(1+βg)∑a×Ki×Fi×(tn-t'w)×(1+βch+βf)
其中,Q1为房屋围护结构耗热量,单位W;βg为房高附加率,查表获得;a为温差修正系数,查表获得;Ki为第i种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查表获得;Fi为第i种围护结构的散热面积;tn为冬季室内计算温度;t'w为室外温度;βch为朝向修正率,查表获得;βf为风力附加率,根据风力大小查表获得;
步骤2.2:根据下式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
其中,Q2为冷风渗透耗热量,单位W;为住宅的总渗风量,m3/h;ρw为室外温度下的干空气密度,kg/m3;cp为冷空气的比定压热容;
经门窗缝隙渗入住宅内的空气量的计算方法按照空气流动特性,根据单位长度的理论渗风量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0为单位长度的理论渗风量,m3/(h·m);l为门、窗缝隙总长度,单位m;m为渗风压差的综合修正系数;b为与门、窗气密性有关的实验指数,b=1.5~1.28;
步骤2.3:根据下式计算冷风侵入耗热量:
Q3=N×Q'1,j,m
其中,Q3为冷风侵入耗热量;N为外门的冷风侵入附加率,查表可得;Q'1,j,m为外门的基本耗热量,查表获得;
步骤2.4:根据下式计算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
Qf=Q1+Q2+Q3
其中,Qf为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
在本发明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中,所述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供热系统为热媒为水的全水供热系统,根据下式计算热用户的需求流量:
其中,Gi为第i个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单位t/h;x为步骤1获得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预测值;Qf为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W;c为水的质量比热,kJ/(kg·℃),取4.187kJ/(kg·℃);t1为热用户的热网供水温度,℃;t2为热用户的热网回水温度,℃;
步骤3.2:根据下式计算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
其中,GZ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n为热用户的数量。
在本发明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中,所述步骤4具体为:
步骤4.1:根据下式计算比摩阻:
其中,R为管段的比摩阻,单位Pa/m;Gt为管段中水的质量流量,单位m3/h;K为管壁的当量绝对粗糙度,对热水网络取0.5mm;d为管段内径,单位m;ρ为热水的密度,单位kg/m3;
步骤4.2: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沿程阻力损失ΔPy:
ΔPy=R×L
其中,L为某个管段长度;
步骤4.3: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当量长度:
其中,ld为某管段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ξ为某管段的阻力系数,查表获得,λ为摩擦阻力系数;
步骤4.4: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损失:
ΔPj=R×ld
步骤4.5: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
ΔPi=ΔPy+ΔPj
其中,ΔP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单位Pa。
在本发明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中,所述步骤5包括:
步骤5.1:确定了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即热用户所在管段流量之后,根据水在供热管网中的水力特性,管网中流体在各管段的压力降与管段流量的关系计算式如下:
其中,ΔP为某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单位Pa;Gt管段中水的质量流量,单位m3/h;Sg为所计算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代表每通过1m3/h的水时,管段的压降,单位Pa/(m3/h)2;
步骤5.2:根据步骤5.1中公式推导出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公式如下:
其中,K为所计算管段的管壁的当量绝对粗糙度;d为所计算管段的内径,单位m;L为所计算管段的长度,m;ld为所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m。
在本发明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中,所述步骤6中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
Si=Sgi+Sfi
其中,S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Sg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Sfi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
在本发明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中,所述步骤7具体为:
步骤7.1:节点压降方程如下式所示:
ΔPi=Si_n×(Gz-G'i_n)2
其中,S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Gi'为第i个热用户的分配流量,t/h;S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之间的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Gz为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单位t/h;G'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的计算流量;
步骤7.2:根据节点压降方程依次递推计算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流量比,进而计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
其中,S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之间的热网总阻抗,S'i_n为第i个热用户之后的热网总阻抗;
热网总阻抗通过热网中各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通过串、并联计算获得,多个管段经串联获得的热网总阻抗的计算公式如下:
S串=S1+S2+…+Sn
多个管段经串联获得的热网总阻抗的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7.3:计算获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后,根据下式计算各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
其中,G'i为第i个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单位t/h;Gi为i个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单位t/h。
在本发明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中,所述步骤8具体为:
步骤8.1:开度控制表达式为:
步骤8.2: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开度控制表达式取最小值时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根据阀门开度和阀门阻力特性系数的对应关系,获得各管段的阀门开度作为最终的控制决策。
本发明的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建立了居民住宅热负荷计算模型和热用户的需求流量的计算模型,即供热系统管网水力、热力耦合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节省了调节水力平衡的人力投入,同时提高了供热系统调节的准确度。
2、应用神经网络对于人员活动时间进行预测,使得居民需求热负荷的计更加精细,有可信度。
3、本发明方法解决了传统管网水力调控进行初始流量调节后对于动态工况无法进行实时调节的弊端,从水力失调度最小的角度通过阀门开度的调整调节管网的水力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包括:
步骤1: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将时间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将历史采集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进行实时预测,所述步骤1具体为:
步骤1.1:获取供热地区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历史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清洗与整理,去除无效的数据,同时将缺失数据进行弥补;
步骤1.2:建立不同时间尺度下,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对应时间的数据集;
步骤1.3: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以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作为输出数据,时间作为输入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
步骤1.4: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进行实时预测,获得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预测值。
步骤2:建立居民住宅热负荷计算模型。本发明采用基于住户房间热平衡的热负荷计算方法,该方法相较于概算法更为精确。基于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以及冷风入侵耗热量多项加和得到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所述步骤2具体为:
步骤2.1:计算住宅的围护结构耗热量: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即为住宅围护结构与室外环境进行热量交换所引起的耗热量,包括,外围护物与室外空气的温差传热、通过窗户的太阳辐射热、围护物外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传入的热量以及内围护物的温差传热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Q1=(1+βg)∑a×Ki×Fi×(tn-t'w)×(1+βch+βf)
其中,Q1为房屋围护结构耗热量,单位W;βg为房高附加率,房高附加率是考虑室内空气温度的垂直温度梯度的影响而对基本耗热量进行修正的修正系数,查表获得;a为温差修正系数,查表获得;Ki为第i种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查表获得;Fi为第i种围护结构的散热面积;tn为冬季室内计算温度;t'w为室外温度;βch为朝向修正率,查表获得;βf为风力附加率,根据风力大小查表获得;
步骤2.2: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
经由门传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其又称冷风渗透耗热量,是室外空通过关闭着的门、窗缝隙,在风压与热压的作用下进入室内又排向室外时所带走的热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2为冷风渗透耗热量,单位W;为住宅的总渗风量,m3/h;ρw为室外温度下的干空气密度,kg/m3;cp为冷空气的比定压热容;
经门窗缝隙渗入住宅内的空气量的计算方法按照空气流动特性,根据单位长度的理论渗风量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0为单位长度的理论渗风量,m3/(h·m);l为门、窗缝隙总长度,单位m;m为渗风压差的综合修正系数;b为与门、窗气密性有关的实验指数,b=1.5~1.28;
步骤2.3:计算冷风侵入耗热量:
冷风侵入耗热量为外门开启时进入室内的冷风在室内进行热交换后流出房间带走的热量。目前对民用建筑短时间开启的外门,其冷风侵入耗热量,一般采用基本耗热量附加修正率的方法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Q3=N×Q'1,j,m
其中,Q3为冷风侵入耗热量;N为外门的冷风侵入附加率,查表可得;Q'1,j,m为外门的基本耗热量,查表获得;
步骤2.4:根据下式计算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
Qf=Q1+Q2+Q3
其中,Qf为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
步骤3:根据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计算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并计算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所述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在确定了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后,应根据需求热负荷进行供热管网流量分配,供热系统为热媒为水的全水供热系统,根据下式计算热用户的需求流量:
其中,Gi为第i个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单位t/h;x为步骤1获得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预测值;Qf为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W;c为水的质量比热,kJ/(kg·℃),取4.187kJ/(kg·℃);t1为热用户的热网供水温度,℃;t2为热用户的热网回水温度,℃;
步骤3.2:根据下式计算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
其中,GZ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n为热用户的数量。
步骤4:计算供热系统的各个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
具体实施时,供热管路的水力计算主要集中于管段压力损失。当流体沿管道流动时,流体分子之间的摩擦作用以及流体分子与管壁之间的摩擦作用会损失能量,这部分损失的能量即为沿程阻力损失。当流体流入管段中一些附件时,流体速度或流动方向会发生改变,与附件内壁产生撞击,或流体内部产生漩涡,也会损失能量,这部分损失的能量即为局部阻力损失。全水供热系统中,管段的能量损失是沿程阻力损失与局部阻力损失之和。所述步骤4具体为:
步骤4.1:根据下式计算比摩阻:
其中,R为管段的比摩阻,单位Pa/m;Gt为管段中水的质量流量,单位m3/h;K为管壁的当量绝对粗糙度,对热水网络取0.5mm;d为管段内径,单位m;ρ为热水的密度,单位kg/m3;
步骤4.2: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沿程阻力损失ΔPy:
ΔPy=R×L
其中,L为某个管段长度;
步骤4.3: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当量长度:
其中,ld为某管段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ξ为某管段的阻力系数,查表获得,λ为摩擦阻力系数;
步骤4.4: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损失:
ΔPj=R×ld
步骤4.5: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
ΔPi=ΔPy+ΔPj
其中,ΔP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单位Pa。
步骤5:计算供热系统的各个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所述步骤5包括:
步骤5.1:确定了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即热用户所在管段流量之后,根据水在供热管网中的水力特性,水的流动大多处于阻力平方区,管网中流体在各管段的压力降与管段流量的关系计算式如下:
其中,ΔP为某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单位Pa;Gt管段中水的质量流量,单位m3/h;Sg为所计算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代表每通过1m3/h的水时,管段的压降,单位Pa/(m3/h)2;
步骤5.2:根据步骤5.1中公式推导出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公式如下:
其中,K为所计算管段的管壁的当量绝对粗糙度;d为所计算管段的内径,单位m;L为所计算管段的长度,m;ld为所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m。
步骤6:根据各个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和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计算该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
具体实施时,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
Si=Sgi+Sfi
其中,S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Sg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Sfi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
步骤7:根据压力降与流量、总阻力特性系数的关系构建节点压降方程,推导获得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流量比,进而计算获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和需求流量的比值,即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所述步骤7具体为:
步骤7.1:节点压降方程如下式所示:
ΔPi=Si_n×(Gz-G'i_n)2
其中,S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G'i为第i个热用户的分配流量,t/h;S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之间的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Gz为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单位t/h;G'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的计算流量;
步骤7.2:根据节点压降方程依次递推计算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流量比,进而计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
其中,S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之间的热网总阻抗,S'i_n为第i个热用户之后的热网总阻抗;
热网总阻抗通过热网中各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通过串、并联计算获得,多个管段经串联获得的热网总阻抗的计算公式如下:
S串=S1+S2+…+Sn
多个管段经串联获得的热网总阻抗的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7.3:计算获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后,根据下式计算各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
其中,G'i为第i个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单位t/h;Gi为i个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单位t/h。
步骤8:将所有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求和后构成开度控制表达式,求解开度控制表达式取最小值时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根据阀门开度和阀门阻力特性系数的对应关系,获得各管段的阀门开度作为最终的控制决策,所述步骤8具体为:
步骤8.1:开度控制表达式为:
步骤8.2: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开度控制表达式取最小值时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根据阀门开度和阀门阻力特性系数的对应关系,获得各管段的阀门开度作为最终的控制决策。
具体实施时,每隔一小时将输入的动态结果进行前端控制端口反馈,同时调节所有阀门开度,实现供热管网按需求流量的水力平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思想,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将时间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将历史采集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进行实时预测;
步骤2:基于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以及冷风入侵耗热量建立住宅热负荷计算模型,计算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
步骤3:根据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计算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并计算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
步骤4:计算供热系统的各个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
步骤5:计算供热系统的各个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
步骤6:根据各个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和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计算该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
步骤7:根据压力降与流量、总阻力特性系数的关系构建节点压降方程,推导获得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流量比,进而计算获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和需求流量的比值,即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
步骤8:将所有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求和后构成开度控制表达式,求解开度控制表达式取最小值时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根据阀门开度和阀门阻力特性系数的对应关系,获得各管段的阀门开度作为最终的控制决策;
所述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供热系统为热媒为水的全水供热系统,根据下式计算热用户的需求流量:
其中,Gi为第i个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单位t/h;x为步骤1获得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预测值;Qf为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W;c为水的质量比热,kJ/(kg·℃),取4.187kJ/(kg·℃);t1为热用户的热网供水温度,℃;t2为热用户的热网回水温度,℃;
步骤3.2:根据下式计算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
其中,GZ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n为热用户的数量;
所述步骤7具体为:
步骤7.1:节点压降方程如下式所示:
ΔPi=Si_n×(Gz-G′i_n)2
其中,S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G′i为第i个热用户的分配流量,t/h;S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之间的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Gz为所有热用户的需求流量总和,单位t/h;G′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的计算流量;
步骤7.2:根据节点压降方程依次递推计算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流量比,进而计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
其中,Si_n为第i个热用户到第n个热用户之间的热网总阻抗,S'i_n为第i个热用户之后的热网总阻抗;
热网总阻抗通过热网中各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通过串、并联计算获得,多个管段经串联获得的热网总阻抗的计算公式如下:
S串=S1+S2+…+Sn
多个管段经串联获得的热网总阻抗的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7.3:计算获得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后,根据下式计算各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水力失调度:
其中,Gi'为第i个热用户的分配流量,单位t/h;Gi为i个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单位t/h。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为:
步骤1.1:获取供热地区的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历史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清洗与整理,去除无效的数据,同时将缺失数据进行弥补;
步骤1.2:建立不同时间尺度下,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对应时间的数据集;
步骤1.3: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以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作为输出数据,时间作为输入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
步骤1.4: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进行实时预测,获得住宅内人员活动时间占比的预测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
步骤2.1:根据下式计算住宅的围护结构耗热量:
Q1=(1+βg)∑a×Ki×Fi×(tn-t'w)×(1+βch+βf)
其中,Q1为房屋围护结构耗热量,单位W;βg为房高附加率,查表获得;a为温差修正系数,查表获得;Ki为第i种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查表获得;Fi为第i种围护结构的散热面积;tn为冬季室内计算温度;t'w为室外温度;βch为朝向修正率,查表获得;βf为风力附加率,根据风力大小查表获得;
步骤2.2:根据下式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
其中,Q2为冷风渗透耗热量,单位W;为住宅的总渗风量,m3/h;ρw为室外温度下的干空气密度,kg/m3;cp为冷空气的比定压热容;
经门窗缝隙渗入住宅内的空气量的计算方法按照空气流动特性,根据单位长度的理论渗风量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0为单位长度的理论渗风量,m3/(h·m);l为门、窗缝隙总长度,单位m;m为渗风压差的综合修正系数;b为与门、窗气密性有关的实验指数,b=1.5~1.28;
步骤2.3:根据下式计算冷风侵入耗热量:
Q3=N×Q′1,j,m
其中,Q3为冷风侵入耗热量;N为外门的冷风侵入附加率,查表可得;Q′1,j,m为外门的基本耗热量,查表获得;
步骤2.4:根据下式计算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
Qf=Q1+Q2+Q3
其中,Qf为热用户的需求热负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为:
步骤4.1:根据下式计算比摩阻:
其中,R为管段的比摩阻,单位Pa/m;Gt为管段中水的质量流量,单位m3/h;K为管壁的当量绝对粗糙度,对热水网络取0.5mm;d为管段内径,单位m;ρ为热水的密度,单位kg/m3;
步骤4.2: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沿程阻力损失ΔPy:
ΔPy=R×L
其中,L为某个管段长度;
步骤4.3: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当量长度:
其中,ld为某管段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ξ为某管段的阻力系数,查表获得,λ为摩擦阻力系数;
步骤4.4: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损失:
ΔPj=R×ld
步骤4.5: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
ΔPi=ΔPy+ΔPj
其中,ΔP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单位Pa。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包括:
步骤5.1:确定了热用户的需求流量,即热用户所在管段流量之后,根据水在供热管网中的水力特性,管网中流体在各管段的压力降与管段流量的关系计算式如下:
其中,ΔP为某管段的整体阻力损失,即管段的压力降,单位Pa;Gt管段中水的质量流量,单位m3/h;Sg为所计算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代表每通过1m3/h的水时,管段的压降,单位Pa/(m3/h)2;
步骤5.2:根据步骤5.1中公式推导出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公式如下:
其中,K为所计算管段的管壁的当量绝对粗糙度;d为所计算管段的内径,单位m;L为所计算管段的长度,m;ld为所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根据下式计算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
Si=Sgi+Sfi
其中,S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总阻力特性系数,Sgi为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Sfi第i个热用户所在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具体为:
步骤8.1:开度控制表达式为:
步骤8.2: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开度控制表达式取最小值时各管段的阀门阻力特性系数,根据阀门开度和阀门阻力特性系数的对应关系,获得各管段的阀门开度作为最终的控制决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26370.2A CN115289529B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26370.2A CN115289529B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89529A CN115289529A (zh) | 2022-11-04 |
CN115289529B true CN115289529B (zh) | 2024-04-26 |
Family
ID=83825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26370.2A Active CN115289529B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289529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8855A (zh) * | 2017-03-31 | 2017-07-18 | 常州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供热系统水力平衡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8916986A (zh) * | 2018-09-10 | 2018-11-30 | 常州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物理融合的二级管网变流量水力平衡调控方法及系统 |
CN211822624U (zh) * | 2020-01-14 | 2020-10-30 | 甘肃汇中节能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在供热管网远端楼前的双弯管混水装置 |
CN111928335A (zh) * | 2020-08-13 | 2020-11-13 | 大连海心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智能阀二次网水力平衡方法 |
-
2022
- 2022-08-03 CN CN202210926370.2A patent/CN1152895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8855A (zh) * | 2017-03-31 | 2017-07-18 | 常州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供热系统水力平衡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8916986A (zh) * | 2018-09-10 | 2018-11-30 | 常州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物理融合的二级管网变流量水力平衡调控方法及系统 |
CN211822624U (zh) * | 2020-01-14 | 2020-10-30 | 甘肃汇中节能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在供热管网远端楼前的双弯管混水装置 |
CN111928335A (zh) * | 2020-08-13 | 2020-11-13 | 大连海心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智能阀二次网水力平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89529A (zh) | 2022-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16986B (zh) | 信息物理融合的二级管网变流量水力平衡调控方法及系统 | |
CN105910169B (zh) | 基于机理模型预测控制的城市供热系统热网调节方法及系统 | |
CN111536583B (zh) | 二次网垂直与水平失调平衡调控方法 | |
CN103363585B (zh) | 一种城镇区域集中供热系统调节方法 | |
CN110793094B (zh) | 一种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综合灵活调度方法和系统 | |
CN106524295A (zh) | 一种区域建筑能耗预测方法 | |
CN106295900A (zh) | 一种城市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 |
CN114484557B (zh) | 一种基于目标能耗管控的建筑群供热负荷调控方法 | |
CN113446661B (zh) | 一种智能高效的热网运行调节方法 | |
CN111928335A (zh) | 一种基于智能阀二次网水力平衡方法 | |
CN108954484B (zh) | 一种供热管网系统及自适应调控方法 | |
CN114484556B (zh) | 一种基于目标能耗管控的供水温度调控方法 | |
Liu et al. | Dynamic integrated control for Chinese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to balance the heat supply and heat demand | |
Wang et al. | A zoned group control of indoor temperature based on MPC for a space heating building | |
CN111023223B (zh) | 基于云端和回水温度的供暖热网智能水力平衡系统 | |
CN108800303A (zh) | 一种基于模式识别的精细化节能供热方法 | |
CN114608065A (zh) | 一种新型热力入口阀位调控方法 | |
CN114674026A (zh) | 一种管网供水流量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8246361A (zh) | 一种热网热源总站出水温度及流量的计算方法 | |
CN115289529B (zh) | 一种响应需求的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动态调节方法 | |
Che et al. | A novel method for intelligent heating: On-demand optimized regulation of hydraulic balance for secondary networks | |
CN209801590U (zh) | 用户分布式供热节能装置 | |
CN204301190U (zh) | 一种智能节能供热阀门开度自动控制系统 | |
CN111219856B (zh) |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空气处理设备智能优化群控装置及方法 | |
CN113028491A (zh) | 建筑物按需供热调控装置、工作方法与布局方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