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7944A -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7944A
CN115277944A CN202110474208.7A CN202110474208A CN115277944A CN 115277944 A CN115277944 A CN 115277944A CN 202110474208 A CN202110474208 A CN 202110474208A CN 115277944 A CN115277944 A CN 115277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quest message
user
virtual
call request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742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亮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742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794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1624 priority patent/WO202222771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7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79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2008Systems for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ties, e.g. by use of disposal contact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2348Location-based services which utilize the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a targ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方法包括: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号码请求消息,获取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的第一虚拟号码,建立第一用户号码与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向网络开放功能返回第一虚拟号码;在隐私保护通话过程中,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携带第一虚拟号码或第一用户号码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后,直接根据关联关系对第一用户号码或第一虚拟号码进行号码转换。如此,网络中只需保留一路呼叫,可有效降低网络成本和负载、提升呼叫接通率、提高通话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用户号码隐私泄露,云服务厂商推出了隐私保护通话功能,适用于网购、出行、求职、外卖等各种场景。
当前隐私保护通话功能的实现,都是基于虚拟号码(或者称为隐私号码)的方案,用户一次呼叫,在运营商网络中实际分两步:第一步是真实主叫号码发起呼叫并接续虚拟号码,第二步由虚拟号码发起呼叫并接续真实被叫号码。使用虚拟号码可以使得用户的真实号码不公开,对外呈现为虚拟号码,实现隐私保护通话。
但是,由于原本一次呼叫分为两步,不仅增加了网络成本和负载,同时还导致呼叫的接续时间被延长,音视频媒体的传输时间被延长,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可以降低网络成本和负载、提升呼叫接通率、提高通话质量。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网络功能或者第一网络功能中的芯片。以方法应用于第一网络功能为例,该方法包括: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其中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第一网络功能获取第一虚拟号码,建立第一用户号码与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第一网络功能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第一网络功能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或第一用户号码;第一网络功能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第一网络功能为第一用于号码分配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的第一虚拟号码,这样第一网络功能在接收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后,就可以直接在呼叫请求消息中将第一用户号码与第一虚拟号码进行转换,使得网络中只需保留一路呼叫,相比现有技术中需要网络同时保留两路呼叫而言,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成本和负载、提升呼叫接通率、提高通话质量。
应理解,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主叫方,也可以是被叫方,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功能为第一用户号码归属地的IP多媒体子系统。
如此,可以实现由第一用户号码归属地的IP多媒体子系统为第一用户号码分配第一虚拟号码并处理呼叫消息,保证方案的可靠性。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用户号码归属地的IP多媒体子系统中包括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如此,可以实现由第一用户号码归属地的IP多媒体子系统中的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处理呼叫消息,保证方案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具体的隐私保护模式,介绍第一网络功能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的几种具体实现方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隐私保护模式为共享隐私号码模式(AXB模式)或群组隐私号码模式(AXG模式)。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还携带第二用户号码;第一网络功能建立第一用户号码与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可以是:第一网络功能建立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以及第二用户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如果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是主叫方,则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第一网络功能根据关联关系、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
如果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是被叫方,则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第一网络功能根据联关系、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
如此,可以实现第一网络功能为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分配共享的虚拟号码(即第一虚拟号码),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IMS通话时,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向对方呈现的号码均为第一虚拟号码,既能保持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正常通话,又隐藏了通话双方的真实号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隐私保护模式为单向隐私号码模式(AX模式)。
如果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是主叫方,则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根据关联关系、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
如果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是被叫方,则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根据关联关系、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
如此,可以实现第一网络功能为第一用户号码分配第一虚拟号码,在第一终端设备对外通话时,第一终端设备对外的号码都以第一虚拟号码替代第一用户号码,所有与第一终端设备的通话都通过第一虚拟号码建立,可以保护第一用户号码号码不泄露。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隐私保护模式为独立隐私号码模式(AXYB)。第一网络功能在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之后、以及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之前,还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通知消息,第二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建立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如果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是主叫方,则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根据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
如果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是被叫方,则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根据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
如此,可以实现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为第一用户号码分配第一虚拟号码,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为第二用户号码分配第二虚拟号码,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IMS通话时,第一终端设备对第二终端设备的呈现号码都以第一虚拟号码替代第一用户号码,第二终端设备对第一终端设备的呈现号码都以第二虚拟号码替代第二用户号码,保证通话双方的号码不泄露。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三种实现方式仅为举例而非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功能预先配置有虚拟号码资源池,该虚拟号码资源池中包含至少一个虚拟号码,第一网络功能从该虚拟号码资源池中获取第一虚拟号码。
如此,可以提高虚拟号码分配效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功能在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之后,还可以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号码释放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第一网络功能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如此,可以及时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避免虚拟号码长期使用,可以进一步保障第一终端设备的隐私安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开放功能和第一网络功能位于运营商网络中。
如此,可以实现由运营商网络动态分配和使用虚拟号码,无需云服务厂商预先申请,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还可以避免在运营商网络中被人为管控和概率性限呼,提升接通率。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网络功能为第二用户号码归属地的IP多媒体子系统。
如此,可以实现由第二用户号码归属地的IP多媒体子系统为第二用户号码分配第二虚拟号码,保证方案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开放功能或者网络开放功能中的芯片。以方法应用于网络开放功能为例,方法包括: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接收第一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网络功能分配的第一虚拟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还携带多个用户号码,多个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包括:根据隐私保护模式和/或业务负载,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隐私保护模式用于指示多个用户号码中需要做号码转换的用户号码,业务负载用于指示多个用户号码中每个用户号码归属的网络中的号码隐私保护业务的负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号码消息中还携带第二用户号码;在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之后、以及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之前,还包括: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三号码请求消息,第三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用户号码,第三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接收第二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三响应消息,第三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第二虚拟号码与第二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网络开放功能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中还携带第二虚拟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接收第一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二响应消息之后,还包括:向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一通知消息,第一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在接收第二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三响应消息之后,还包括:向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通知消息,第二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之后,还包括: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二号码释放消息,第二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二号码释放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开放功能和第一网络功能位于运营商网络中。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隐私保护通话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第一网络功能或者第一网络功能中的芯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的单元/模块。
示例性的,该装置可以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
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第一虚拟号码,建立第一用户号码与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
通信单元,还用于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或第一用户号码;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还携带第二用户号码;处理单元在建立第一用户号码与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时,具体用于:建立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以及第二用户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通信单元在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处理单元在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根据所关联关系、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控制通信单元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或者,
通信单元在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处理单元在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根据关联关系、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控制通信单元向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在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处理单元在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根据关联关系、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控制通信单元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或者,
通信单元在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处理单元在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根据关联关系、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控制通信单元向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还用于:在通信单元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之后、以及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之前,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通知消息,第二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
处理单元还用于:建立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在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处理单元在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根据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控制通信单元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或者,
通信单元在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处理单元在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时,具体用于:根据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控制通信单元向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还用于:在处理单元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之后,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号码释放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处理单元还用于: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开放功能和第一网络功能位于运营商网络中。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隐私保护通话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第而网络功能或者网络开放功能中的芯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的单元/模块。
示例性的,该装置可以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控制通信单元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
通信单元,还用于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接收第一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网络功能分配的第一虚拟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还携带多个用户号码,多个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隐私保护模式和/或业务负载,控制通信单元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隐私保护模式用于指示多个用户号码中需要做号码转换的用户号码,业务负载用于指示多个用户号码中每个用户号码归属的网络中的号码隐私保护业务的负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号码消息中还携带第二用户号码;通信单元还用于:在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之后、以及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之前,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三号码请求消息,第三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用户号码,第三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接收第二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三响应消息,第三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第二虚拟号码与第二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通信单元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中还携带第二虚拟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还用于:在接收第一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二响应消息之后,向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一通知消息,第一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在接收第二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三响应消息之后,向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通知消息,第二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还用于:在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之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二号码释放消息,第二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二号码释放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开放功能和第一网络功能位于运营商网络中。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使得所述装置通过所述通信接口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使得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网络功能,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以及,网络开放功能,用于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八方面中各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参见第一方面中对应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在以上任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网络开放功能可以为运营商网络中的开放管理平台或业务能力开放功能。
在以上任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呼叫请求消息为Invite消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一种通话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IMS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隐私保护通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单板的接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为一种通话场景的示意图。用户号码A的用户(简称用户A)和/或用户号码B的用户(简称用户B)在使用同一应用(例如打车应用或外卖应用等)提供的服务时,可以通过应用相互通话,且基于隐私安全的考虑,应用可以向用户A和/或用户B隐藏对方的真实号码,即用户A和用户B进行隐私保护通话。
隐私保护通话的一种实现方案是:终端设备的云服务厂商的服务器(简称云服务器)预先从运营商网络中申请一批虚拟号码(这些虚拟号码的归属地一般固定,例如在上海或杭州等),当应用服务器生成用户号码A和用户号码B的业务时,先从云服务器获取一个虚拟号码,例如虚拟号码X,然后下发给用户号码A对应的用户A以及用户号码A对应的用户B,这样,对于用户A而言,X是用户B的号码,对于用户B而言,X是用户A的号码。之后,主叫方(例如号码A)发起呼叫,运营商网络将呼叫接续到虚拟号码X,然后虚拟号码再发起呼叫,运营商网络再将呼叫接续到被叫方(例如用户B)。呼叫接通之后,主叫方(例如用户A)和被叫方(例如用户B)的音视频媒体通过虚拟号码X中转。
该方案存在如下痛点:1)呼叫接续时间长。由于原本的一次呼叫分为两步,呼叫接续时间长,可以达到8S甚至10S以上,与长期演进语音承载(Voice over Long-TermEvolution,VoLTE)普通呼叫的0.5S差异很大;2)网络成本高。一次通话,需要承载在两路普通通话(即A与X的通话、X与B的通话)中,增加了网络成本和负载;3)通话质量差。一方面,通话过程中的音视频媒体需要到虚拟号码做中转,而虚拟号码可能在异地(例如主叫号码A在成都,被叫号码B在北京,而虚拟号码N在上海),音视频媒体传输的网络路径长,导致通话时延长,以及更高概率的丢包、抖动;4)呼叫接通率低。一方面,虚拟号码重复使用,很容易被用户标注为恶意呼叫;第二,虚拟号码大量复用,会受到运营商网络中管控策略影响而被限呼;5)云服务厂商需要预先从运营商处申请虚拟号码,成本高;6)用户操作繁琐:在一个号码针对部分其它号码隐藏真实号码时,该一个号码的用户需要通过短信或者APP单独设置其它号码。
为了解决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运营商网络分配虚拟号码,运营商网络在接收到呼叫请求后,直接在运营商网络内部完成用户号码与虚拟号码的转换。如此,运营商网络中只需保留一路呼叫,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成本和负载、提升接通率、提高通话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如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及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系统等。只要该网络中存在通话需求,则均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图。该通信系统包括:
1)终端设备,或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于发起或接听呼叫。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体的,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的设备,或包括向用户提供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具体例如包括手机、智能手表、智能耳机等。
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设备,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例如也称为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
2)应用服务器:安装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对应的后台服务器,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相应的业务,例如是打车软件“滴滴”的后台服务器、或者外卖软件“美团”的后天服务器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用于从云服务器申请虚拟号码,并下发到终端设备。
3)云服务器,云服务厂商的服务器,是由终端设备的厂商或运营商建立、维护、通过网络以按需、按易扩展的方式提供所需服务的平台,例如手机厂商“华为”的服务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云服务器用于从应用服务器接收为用户号码分配虚拟号码的号码请求,分析用户号码归属的运营商网络,从用户号码归属的运营商网络获取虚拟号码。
在该通信架构中,云服务器是可选的,例如应用服务器可以分析用户号码归属的运营商网络,然后直接向用户号码归属的运营商网络发起请求,获取虚拟号码。
4)网络开放功能,用于虚拟号码的管理的设备。例如,从云服务器接收为用户号码分配虚拟号码的号码请求,确定用户号码的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从用户号码的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获取虚拟号码,将获取到的虚拟号码反馈给云服务器等。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网功能位于运营商网络中(即如图2所示)。网络开放功能可以为运营商网络中的开放管理平台或业务能力开放功能。网络开放功能可以部署在运营商网络原有的功能实体之上,也可以单独部署功能实体,本申请不做限制。另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网络开放功能部署在运营商网络外面,例如网络开放功能被集成在云服务器上。本申请对网络开放功能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做具体限制。在下文中,主要以第二网功能位于运营商网络中为例。
5)第一网络功能和第二网络功能,是运营商网络中提供呼叫控制功能的网络功能设备。第一网络功能和/或第二网络功能配置有虚拟号码资源池,能够为用户号码分配虚拟号码。
第一网络功能和第二网络功能的区别是,第一网络功能和第二网络功能位于不同的归属地,即为不同归属的地的用户号码提供呼叫控制功能。
例如,第一网络功能和第二网络功能可以是网际互连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或其他实时音视频网络。其中,IMS是新一代通信网络的核心,它采用了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体系控制呼叫,通信与接入无关,可以具备多种媒体业务控制功能与承载能力分离,呼叫与会话分离,应用与服务分离,业务与网络分离,以及移动网与因特网业务融合等多种能力。用户号码归属地的IMS可称为IMS归属域或归属域IMS,用户号码拜访地的IMS可称为IMS拜访域或拜访域IMS。根据用户号码对应的终端设备所在的位置和IMS网络部署实际情况,用户号码对应的终端设备可以附着在归属地的IMS,也可以附着在拜访地的IMS。
IMS可以由多个功能设备组成,这些功能设备使用其功能作为简称。例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通过核心网连接到IMS。第一终端设备(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IMS1(即第一网络功能)中的设备可以包括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1(proxy-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P-CSCF1),业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1(service-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S-CSCF1)、查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1(interrogating-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I-CSCF1)、归属用户服务器1(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1)以及应用服务器1(application server,AS1)。第二终端设备(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IMS2(即第二网络功能)中的设备可以包括P-CSCF2,S-CSCF2,I-CSCF2,HSS2以及AS2。以上仅仅简单示出了IMS中的设备,IMS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的设备。
应理解,IMS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标准组织在R5版本基础上提出,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随着通信技术标准的不断演变,IMS的具体网络结构也可以发生变化(例如拆分功能实体,或新增网络实体等),所以IMS的名称也可以发生变化。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参见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以应用于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具体流程包括:
S401、应用服务器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网络开放功能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请求消息,其中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
可选的,应用服务器向云服务器发送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云服务器收到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之后,分析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运营商网络(例如是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等,本申请不做限制),然后将第一号码请求消息转发到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运营商网络中的第一网络功能。
可替换的,如果应用服务器集成有号码分析功能,则应用服务器可以分析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运营商网络,然后将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直接发送到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运营商网络中的第一网络功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隐私保护模式为默认模式的情况下,例如默认为共享隐私号码模式(AXB模式)、独立隐私号码模式(AXYB模式)、单向隐私号码模式(AX模式)或群组隐私号码模式(AXG模式)中的一种,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可以不携带隐私保护模式。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隐私保护模式非默认情况下,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还可以携带隐私保护模式,例如AXB模式、或AXYB模式、或AC模式、或AXG模式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隐私保护模式包括但不限于AXB模式、AXYB模式、AC模式、AXG模式。以下对这几种模式分别进行介绍。
1)AXB模式:
在用户号码A和用户号码B间,建立一对一的关联关系。双方不知道对方真实号码,通过隐私号码X联系对方,用户号码A对用户号码B只呈现X号码,用户号码B对用户号码A只呈现X号码。同一X号码可以复用在不同的关联关系中,但A、B号码不同。
AXB模式的适用场景示例:主要针对于1对1场景下的隐私保护,前置条件是A、B的联系方式已知,例如网约打车、短租、外卖派送、线上医生问诊、法律咨询等。AXB模式下的隐私保护号码主要在一对一场景下使双方隐私都得到保护,既能保持双方正常进行IMS通话,又隐藏了通话双方的真实号码。
在AXB模式下,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还可以携带第二用户号码,例如第一用户号码为A,第二用户号码为B。
2)AXYB模式:
在用户号码A和用户号码B间,建立一对一的关联关系。双方不知道对方真实号码,通过隐私号码X、Y联系对方,用户号码A对用户号码B只呈现X号码,用户号码B对用户号码A只呈现Y号码。同一组X、Y号码可以复用在不同的关联关系中,但A、B号码不同。
AXYB模式的适用场景示例:主要针对企业严格把控企业会员隐私情况的场景,例如派送、汽车救援、租车等。AXYB模式下的隐私保护号码主要在一对多互动场景对号码进行保护。通话都通过隐私号码建立,保证通话双方的号码不泄露。
在AXYB模式下,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还可以携带第二用户号码,例如第一用户号码为A,第二用户号码为B。
3)AX模式:
用户号码A具有一个独立的隐私号码X。任何人可通过X号码拨打到用户号码A对应的终端设备,户号码A对应的终端设备可以回拨给其中的某一个人,用户号码A对外呈现号码为X,其它用户号码对用户号码A呈现真实的用户号码。通常,一个X号码只能与一个用户号码A绑定。特殊的,用户号码A的用户可以设置想要对其隐藏真实号码的多个号码,用户A号码只对该多个号码呈现号码为X,而对其它未设置的号码,则可以呈现真实的用户号码A。在后文中,AX模式以对外所有号码都呈现X为例。
AX模式的适用场景示例:咨询行业、快递服务等。AX模式下的隐私保护号码主要在一对N场景下对单方号码进行隐私保护,用户号码A对外的号码都以X替代,所有与用户号码A的通话都通过X建立,保护用户号码A号码不泄露。
4)AXG模式:
在用户号码A与一组用户号码G间,建立组对一的关联关系。一个组G中有多个成员,G分配对应的虚拟号码X,G组中的成员可通过X拨打用户号码A,用户号码A可回呼到G中的某一个成员。同一X号码可以复用在不同的关联关系中,但A、G不同。
AXG模式的适用场景示例:主要针对有团队协作场景的行业,如招聘、银行、保险等。
在AXG模式下,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还可以携带除第一用户号码之外的多个用户号码,例如第一用户号码为A,其它用户号码如G1、G2、G3等。
S402、网络开放功能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其中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
如果隐私保护模式是AX,则第二号码请求中可以携带第一用户号码,例如A。如果隐私保护模式是AXB、AXYB、AXG等其它模式,则第二号码请求中还可能携带其它用户号码。例如,在AXB模式或AXYB模式下,第二号码请求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二用户号码B。例如,在AXG模式下,第二号码请求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A、除A之外的多个用户号码(如号码G1、G2、G3等)。
可选的,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还携带隐私保护模式。
S403、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获取第一虚拟号码;
第一虚拟号码的归属地和第一用户号码的归属地满足预设关系,例如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如此,可以保证任意网络节点到第一虚拟号码所在的网络节点的路径与该网络节点到第一用户号码所在的网络节点的路径相同。
可选的,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具有相同的号码段。例如,按照中国的手机号码编码规则,每个手机号码为11位的数字,手机号码前三位为网络识别号,即表示是哪家运营商的,中间四位是地区编码,表示号码所在地区,后四位为用户编号,表示用户身份。按照上述号码编码规则,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中间四位编号相同。
可选的,第一网络功能预配置有虚拟号码资源池,虚拟号码资源池中包括至少一个虚拟号码,第一网络功能从虚拟号码资源池中获取第一虚拟号码。可选的,第一网络功能从虚拟号码资源池中确定出与第一用户号码临近的虚拟号码作为第一虚拟号码。
可选的,虚拟号码资源池中的虚拟号码均归属于该第一网络功能,换而言之,该虚拟号码资源池中的虚拟号码的归属地为该第一网络功能服务的区域,第一网络功能可以从虚拟号码资源池中随机选择一个虚拟号码作为第一虚拟号码。
可选的,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从虚拟号码资源池中确定出第一虚拟号码之后,还可以建立并保存第一用户号码与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进一步可选的,当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除了携带第一用户号码还携带其它号码(如外域号码)时,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可以建立并保存本域的第一用户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以及外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AXB模式下,建立并保存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一虚拟号码X以及第二用户号码B(外域号码)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AXG模式下,建立并保存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一虚拟号码X以及其它多个用户号码(如G1,G2,G3等)(外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特殊的,AX模式下,建立并保存第一虚拟号码X与第一用户号码A之间的关联关系。
进一步可选的,在隐私保护模式非默认的情况下,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还保存隐私保护模式,且将隐私保护模式与上述建立关联关系进行关联保存。
S404、第一网络功能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网络开放功能接收第一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二响应消息;其中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
在执行上述S402~S404的过程中,如果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除了第一用户号码,还携带其它用户号码,换而言之,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多个用户号码(该多个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则第一网络功能还可以根据隐私保护模式和/或业务负载,确定向多个用户号码中的至少一个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
其中,隐私保护模式用于指示多个用户号码中需要做号码转换的用户号码。业务负载用于指示该多个用户号码中每个用户号码归属的网络中的号码隐私保护业务的负载。
以下,例举四种隐私保护模式,分别对第一网络功能根据隐私保护模式和/或业务负载向多个用户号码中的至少一个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1,隐私保护模式为AXB模式时,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同时携带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二用户号码B。
在这种情况下,A和B都需要做号码转换,网络开放功能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或者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或者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接收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后,根据隐私保护模式,从虚拟资源池中确定出第一虚拟号码X,建立并保存第一用户号码A、第二用户号码B以及第一虚拟号码X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之后,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或者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将第一虚拟号码返回给网络开放功能。
可选的,网络开放功能可以通过比较第一网络功能的业务负载和第二网络功能的业务负载,从第一网络功能、第二网络功能中选择业务负载更低的一个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
可选的,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或者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还保存隐私保护模式AXB。
示例2,隐私保护模式为AXYB模式时,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同时携带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二用户号码B。
在这种情况下,A和B都需要做号码转换,网络开放功能除了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携带第一用户号码A),还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三号码请求消息(携带第二用户号码B)。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接收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后,根据隐私保护模式,为第一用户号码分配一个虚拟号码,如第一虚拟号码X,建立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网络功能将第一虚拟号码X携带在第二响应消息中发送给网络开放功能。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接收第三号码请求消息后,根据隐私保护模式,为第二用户号码分配一个虚拟号码,如第二虚拟号码Y,建立第二用户号码B、第二虚拟号码Y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二网络功能将第二虚拟号码B携带在第三响应消息发送给网络开放功能。
示例3,隐私保护模式为AX模式时,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A。
在这种情况下,A需要做号码转换,网络开放功能可以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接收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后,根据隐私保护模式,从虚拟资源池中确定出第一虚拟号码X,建立并保存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之间的关联关系;之后,第一网络功能将第一虚拟号码返回给网络开放功能。
可选的,第一网络功能还保存隐私保护模式AX。
示例4,隐私保护模式为AXG模式时,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A和A对应的一组用户号码(如G1、G2、G3等)。
在这种情况下,A与G1、G2、G3中任何一个号码通话时,都需要做号码转换,所以网络开放功能可以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接收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后,根据隐私保护模式,从虚拟资源池中确定出第一虚拟号码X,建立并保存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号码组(如G1、G2、G3等)之间的关联关系;之后,第一网络功能将第一虚拟号码返回给网络开放功能。
可选的,第一网络功能还保存隐私保护模式AX。
应理解,具体实施时,不限于上述四种示例。
可选的,第一网络功能在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时,可以是在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和第一用户号码的映射关系的形式,如此可以将分配的第一虚拟号码、以及第一虚拟号码和第一用户号码的映射关系一并通知给网络开放功能。
在一个用户号码(例如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网络中执行号码转换的情况下(如AX,AXB,AXG等模式下),网络开放功能在向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请求虚拟号码时,可以将与第一用户号码相关的其它号码(AXB模式时第一用户号码关联的第二用户号码,AXG模式时第一用户号码关联的多个其它用户号码(如G1,G2,G3等),AX模式时第一用户号码可以没有关联的其它号码)一并发送给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在分配虚拟号码之后,可以直接建立并保存本域号码组和外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上文S403中所举例的:AXB模式下,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在分配第一虚拟号码X之后,建立并保存第一虚拟号码X、第一用户号码A、第二用户号码B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AXG模式下,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在分配第一虚拟号码X之后,建立并保存第一虚拟号码X、第一用户号码A、其它多个用户号码(如G1、G2、G3)之间的关联关系;特殊的,AX模式下,网络开放功能在分配第一虚拟号码X之后,建立并保存第一虚拟号码X与第一用户号码A之间的关联关系。
而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用户号码归属的网络中执行号码转换的情况下(如AXYB模式),还可以向每个用户号码归属的网络通知外域号码,进而使得每个第一网络功能建立并保存本域号码组和外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AXYB模式下,则网络开放功能在接收第二响应消息之后,还向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一通知消息,其中第一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X(或者携带X和号码组(B,Y)的关联关系),第二网络功能接收第一通知消息后,建立并保存X和号码组(B,Y)的关联关系;以及,向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通知消息,其中第二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Y(或者携带Y和号码组(A,X)的关联关系),第一网络功能接收第二通知消息后,建立并保存Y和号码组(A,X)的关联关系。
当然,对于在一个用户号码(例如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网络中执行号码转换的情况下(如AX,AXB,AXG等模式下),网络开放功能也可以在收到第二响应消息之后,向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通知消息,将外域号码(或者本域号码组和外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通知给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根据通知消息建立并保存相应的关联关系。例如,AXB模式下,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在分配第一虚拟号码X之后,先不建立关联关系,而是直接向网络开放功能返回第二响应消息(携带第一虚拟号码X);网络开放功能收到第二响应消息之后,再向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通知消息,该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X、第一用户号码A、第二用户号码B,可选的,该通知消息中还携带隐私保护模式AXB;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收到通知消息之后,建立并保存第一虚拟号码X、第一用户号码A、第二用户号码B之间的关联关系。
S405、网络开放功能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应用服务器接收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
可选的,网络开放功能先将第一响应消息发送至云服务器,然后云服务器将第一响应消息转发给应用服务器。
可选的,第一响应消息中还携带第二虚拟号码。例如,在AXYB模式下,第一响应消息中携带虚拟号码X和虚拟号码Y。
可选的,网络开放功能可以在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虚拟号码和用户号码的映射关系。例如,在AXYB模式下,第一响应消息中携带A和X的映射关系、B和Y的映射关系。例如,在AXB模式下,第一响应消息中携带A、B和X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
S406、应用服务器将第一虚拟号码下发到第一终端设备。
如果是AX模式,则应用服务器将第一虚拟号码下发到第一终端设备。
如果是AXB模式,则应用服务器除了将第一虚拟号码下发到第一终端设备之外,还将第一虚拟号码下发到第二终端设备。
如果是AXG模式,则应用服务器除了将第一虚拟号码下发到第一终端设备之外,还将第一虚拟号码下发到其它多个用户号码(如G1、G2、G3等)对应的终端设备。
如果是AXYB模式,则应用服务器除了将第一虚拟号码下发到第一终端设备之外,还将第二虚拟号码Y下发到第二终端设备、将第一虚拟号码X下发到第二终端设备、将第二虚拟号码Y下发到第一终端设备。
在图4中,S406包括S406A和S406B,使用虚线表示S406A或S406B是可选的,实际可以只有S406A或S406B,也可以同时有S406A和S406B。
如上S401~S406介绍了虚拟号码的分配过程,在终端设备获得虚拟号码之后,终端设备就可以基于虚拟号码发起呼叫。
S407、第一网络功能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或第一用户号码;
如果是归属于第一网络功能的第一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则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的被叫号码可能是一个真实的用户号码也可能是该用户号码对应的虚拟号码,具体可以根据隐私保护模式而定。
如果不是归属于第一网络功能的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例如是归属于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则第二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消息是先发送到第二终端设备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然后第二网络功能接续呼叫请求,向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于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的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可能是一个真实的用户号码也可能是该用户号码对应的虚拟号码,具体可以根据隐私模式而定。
在图4中,S407包括S407A和S407B,使用虚线表示S407A或S407B是可选的,实际可以只有S407A或S407B。
S408、第一网络功能根据预先保存的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
如果是归属于第一网络功能的第一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则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第一网络功能根据预先保存的关联关系将主叫号码从第一用户号码替换为第一虚拟号码,然后将呼叫接续到被叫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如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
如果不是归属于第一网络功能的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例如是归属于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则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的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第一网络功能根据预先保存的关联关系将被叫号码从第一虚拟号码替换为第一用户号码,然后将呼叫接续到被叫号码即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
另外,根据隐私保护模式的不同,第一网络功能除了对第一用户号码或第一虚拟号码进行号码转换之外,还可能可以对其它用户号码或其它虚拟号码进行号码转换。
示例1,隐私保护模式为AXB模式。
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的情况:第一用户号码A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第一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号码A、第二用户号码B、第一虚拟号码X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第二网络功能接收呼叫请求消息后,将呼叫接续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
第二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的情况与上述过程相反,即:第二用户号码B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用户号码B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第二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号码A、第二用户号码B、第一虚拟号码X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网络功能接收呼叫请求消息后,将呼叫接续到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
示例2,隐私保护模式为AXG模式。
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向一组号码(如G1、G2、G3等)中的任一号码对应的终端设备发起呼叫时,可以参考与上述示例1中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的情况,其中G1、G2、G3可以对应第二用户号码B,此处不再赘述。
一组号码(如G1、G2、G3等)中的任一号码对应的终端设备向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起呼叫时,可以参考与上述示例2中第二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的情况,其中G1、G2、G3可以对应第二用户号码B,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3,隐私保护模式为AX模式。
1)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的情况:
第一用户号码A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第一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的关联关系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第二网络功能接收呼叫请求消息后,将呼叫接续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
当然,第二网络功能也可以预先保存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的关联关系。相应的,第一用户号码A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第一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第二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的关联关系,将呼叫接续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
2)第二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的情况与上述过程相反,即:
第二用户号码B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用户号码B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第二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第一网络功能接收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的关联关系,将呼叫接续到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
当然,第二网络功能也可以预先保存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的关联关系。相应的,第二用户号码B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用户号码B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第二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号码A、第一虚拟号码X的关联关系,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A);第一网络功能接收呼叫请求消息后,将呼叫续接到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
示例4,隐私保护模式为AXYB模式。
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的情况:第一用户号码A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用户号码A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被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Y);第一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一虚拟号码的关联关系,向第二虚拟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Y);第二网络功能接收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二用户号码B和第二虚拟号码Y的关联关系,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
第二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起呼叫的情况与上述过程相反,即:第二用户号码B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用户号码B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B、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第二网络功能收到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二用户号码B和第二虚拟号码Y的关联关系,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Y,被叫号码为第一虚拟号码X);第一网络功能接收呼叫请求消息后,根据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一虚拟号码的关联关系,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消息(主叫号码为第二虚拟号码Y,被叫号码为第一用户号码A)。
应理解,实际实施时,不限于以上四种示例。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呼叫请求消息为Invite消息。
应理解,在VoLTE或NR语音(voice over NR,VoNR)呼叫接通之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音视频媒体,也可以按照呼叫路径传输(即:第一终端设备→第一网络功能→第二网络功能→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第二网络功能→第一网络功能→第一终端设备)。
可选的,在本次通话结束之后,应用服务器还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一号码释放消息(携带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用于请求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网络开放功能接收来自于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释放消息后,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释放消息(携带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用于请求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网络功能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号码释放消息后,解除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后续任何号码对第一虚拟号码发起呼叫,都会提示第一虚拟号码不存在。如此,可以进一步保障第一终端设备的隐私安全。
应理解,如果是AXYB模式,则第一号码释放消息中还携带第二用户号码和第二虚拟号码,网络开放功能接收来自于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释放消息后,还向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三号码释放消息,第二网络功能解除第二用户号码和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同理,后续任何号码对第二虚拟号码发起呼叫,都会提示第二虚拟号码不存在。如此,可以进一步保障第二终端设备的隐私安全。
基于以上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呼叫过程中,运营商网络中只需保留一路呼叫,相比现有技术需要两路呼叫而言,可以减小呼叫接续时间长,有效降低网络成本和负载;
2)通话过程中,音频媒体不需要去虚拟号码处做中转,可以提高通话质量;
3)运营商网络为用户号码分配虚拟号码时,根据用户号码的真实位置选择虚拟号码(用户号码和虚拟号码属于同一地区),优化了传输音频媒体的路径,减少了路径迂回,可以提高通话质量;
4)由运营商网络分配虚拟号码,可以避免在运营商网络中被人为管控和概率性限呼,提升接通率;
5)虚拟号码由运营商动态分配和使用,无需云服务厂商预先申请,大大节约了成本;
6)用户操作更加简便。在一个号码针对部分其它号码隐藏真实号码时(如AX模式),该一个号码的用户可以通过前缀或者限定号码的方式,实现快速直拨,可以不用通过短信或者APP单独设置其它号码。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以下再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来介绍本申请提供的隐私保护通话方法。
本实施例介绍一种由打车应用(如“滴滴”)发起的基于AXB模式的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参见图5,该方法包括:
S501,滴滴服务器通过云服务器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虚拟号码请求。具体的,滴滴服务器撮合一次网约车服务,得到司机真实号码A,和乘客真实号码B。滴滴服务器向云服务器发送隐私保护号码请求,携带内容包括:隐私保护模式(Pattern,P),在此例中为AXB,用P1表示AXB;司机真实号码:A;乘客真实号码:B。可选的,还携带录音标识,指示本次呼叫是/否需要录音。云服务器收到请求后,根据隐私保护模式和A,B号码的归属,将请求转发到特定的运营商,本例中假设A,B号码均归属于CMCC;
应理解,图5中的“?”表示需要请求的虚拟号码。
S502,CMCC的网络开放功能收到虚拟号码请求,根据隐私保护模式以及业务负载,从A,B中选出触点号码(实际触发业务的号码,即需要在此号码对应的网络中做号码转换处理,对于AXB模式来说,需要一个触点号码),本例中触点号码假设为A。网络开放功能向触点号码的归属IMS发送虚拟码请求,携带如下信息:触点号码A、相关号码B。可选的,还携带录音标识,指示本次呼叫是/否需要录音;
S503,A归属的IMS从虚拟号码池中分配一个A的临近号码X,作为本次呼叫的虚拟号码。所谓临近号码,即在号码分析和路由中,和原始号码A的处理方式完全一致。保证任何对临近号码的呼叫,都可以路由到本IMS。同时,在本端HSS中,建立X与(A,B)号码组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保存录音标识;
S504,A归属的IMS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虚拟号码响应,携带虚拟号码X;
S505,网络开放功能转发虚拟号码响应给云服务器,携带虚拟号码X;云服务器转发虚拟号码响应给滴滴服务器,携带虚拟号码X;
S506~S507,滴滴服务器向A,B对应的终端设备下发虚拟号码;
触点号码A做主叫流程(S508~S510):
S508,A对应的终端设备向A归属的IMS中的PCSCF发起呼叫,呼叫请求中携带号码如下:主叫A、被叫X;
S509,A归属的IMS根据之前X与(A,B)的关联关系,将主被叫号码做替换,将被叫替换为B,主叫替换为X,并根据B号码做路由分析,发送呼叫请求到B归属的IMS;同时,若之前保存的录音标识为录音,则在后续呼叫接通,媒体处理时要完成录音处理;
S510,B归属的IMS经过正常的号码分析流程,完成B的接续,与普通呼叫一致;
触点号码A做被叫流程(S511~S513):
S511,B对应的终端设备向B归属的IMS中的PCSCF发起呼叫,呼叫请求中携带号码如下:主叫B、被叫X;
S512,B归属的IMS经过正常的号码分析流程,分析X号码的归属网络,将呼叫请求发送到A归属IMS域,与普通呼叫一致;
S513,A归属的IMS根据之前X与(A,B)的关联关系,将主被叫号码做替换,将被叫替换为A,主叫替换为X,并根据A号码做路由分析,完成A的接续。同时,若之前保存的录音标识为录音,则在后续呼叫接通,媒体处理时要完成录音处理;
S514,滴滴服务器判断本次呼叫业务已经结束,向云服务器发送虚拟号码释放请求,携带之前申请的虚拟号码X;
S515~S516,云服务器和网络开放功能将虚拟号码释放请求透传到触点号码的归属的IMS;
S517,A归属IMS解除X与(A,B)号码组之间的关联关系,将X号码重新释放回号码池中,后续任何号码对X号码的呼叫,都会提示该号码不存在;
S518,A归属IMS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虚拟号码释放响应;
S519~S520,网络开放功能和云服务器将虚拟号码释放响应透传到滴滴服务器。
在本实施例中,由运营商网络为司机和乘客分配虚拟号码,运营商网络在接收到呼叫请求后,直接在运营商网络内部完成用户真实号码与虚拟号码的转换,运营商网络中只需保留一路呼叫,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成本和负载、提升接通率、提高通话质量,进而提高打车应用的服务水平。
本实施例还介绍一种由外卖应用(如“美团”)发起的基于AXYB模式的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参见图6,该方法包括:
S501,美团服务器通过云服务器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虚拟号码请求。具体的,美团服务器撮合一次外卖服务,得到外卖员真实号码A,和顾客真实号码B。美团服务器向云服务器发送隐私保护号码请求,携带内容包括:隐私保护模式(Pattern,P),在此例中为AXYB,用P2表示AXYB;外卖员真实号码:A;顾客真实号码:B。可选的,还携带录音标识,指示本次呼叫是/否需要录音。云服务器收到请求后,根据隐私保护模式和A,B号码的归属,将请求转发到特定的运营商,本例中假设A,B号码均归属于CMCC;
应理解,图5中的“?”表示需要请求的虚拟号码。
S502,CMCC的网络开放功能收到虚拟号码请求,根据隐私保护模式以及业务负载,从A,B中选出触点号码(实际触发业务的号码,即需要在此号码对应的网络中做号码转换处理,对于AXYB模式来说,需要两个触点号码),本例中触点号码为A和B。网络开放功能向每个触点号码的归属IMS发送虚拟码请求(如图6,包括S502A和S502B),每个请求携带如下信息:触点号码A或触点号码B。可选的,还携带录音标识,指示本次呼叫是/否需要录音;
之后,A归属的IMS从虚拟号码池中分配一个A的临近号码X,B归属的IMS从虚拟号码池中分配一个B的临近号码Y,作为本次呼叫的虚拟号码。
S503A、A归属的IMS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虚拟号码响应,携带虚拟号码X;
S503B、B归属的IMS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虚拟号码响应,携带虚拟号码Y;
网络开放功能收到X,Y后,分别向A归属的IMS、B归属的IMS发送号码通知。
S504A、网络开放功能向A归属的IMS发送号码通知,携带:隐私保护模式P2、本域孪生号码组(A,X)、外域隐私号码Y。A归属的IMS建立并保存关联关系((A,X),Y));
S504B、网络开放功能向B归属的IMS发送号码通知,携带:隐私保护模式P2、本域孪生号码组(B,Y)、外域隐私号码X。B归属的IMS建立并保存关联关系((B,Y),X));
S505,网络开放功能通过云服务器转发虚拟号码响应给美团服务器,携带(A,X)、(B,Y);
S506A、美团服务器通过向A对应的终端设备下发号码,包括本域孪生号码组(A,X)、外域隐私号码Y;
S506B、美团服务器通过向B对应的终端设备下发号码,包括本域孪生号码组(B,Y)、外域隐私号码X;
触点号码A做主叫流程(S507~S509):
S507,A对应的终端设备向A归属的IMS中的PCSCF发起呼叫,呼叫请求中携带号码如下:主叫A、被叫Y;
S508,A归属的IMS根据关联关系,将主叫替换为X,并根据Y号码做路由分析,发送呼叫请求到B归属的IMS。同时,若之前保存的录音标识为录音,则在后续呼叫接通,媒体处理时要完成录音处理;
S509,B归属的IMS根据关联关系,将被叫替换为B,经过正常的号码分析流程,完成B的接续,与普通呼叫一致;
触点号码A做主叫流程(S510~S512):
S510,B对应的终端设备向B归属的IMS中的PCSCF发起呼叫,呼叫请求中携带号码如下:主叫B、被叫X;
S511,B归属的IMS根据关联关系,将主叫替换为Y,并根据X号码做路由分析,发送呼叫请求到A归属的IMS。同时,若之前保存的录音标识为录音,则在后续呼叫接通,媒体处理时要完成录音处理;
S512,A归属的IMS根据关联关系,将被叫替换为A,经过正常的号码分析流程,完成A的接续,与普通呼叫一致;
S513,美团服务器判断本次呼叫业务已经结束,向云服务器发送虚拟号码释放请求,携带之前申请的虚拟号码X、Y;
S514,云服务器转发虚拟号码释放请求透传到网络开放功能;
S515~S516、网络开放功能向A、B归属的IMS发送虚拟号码释放请求;
A归属的IMS解除X与A之间的关联关系,将X号码重新释放回号码池中,后续任何号码对X号码的呼叫,都会提示该号码不存在。
B归属的IMS解除Y与B之间的关联关系,将Y号码重新释放回号码池中,后续任何号码对Y号码的呼叫,都会提示该号码不存在。
S517~S518,A归属的IMS、B归属的IMS分别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虚拟号码释放响应;
S519~S520,网络开放功能和云服务器将虚拟号码释放响应透传到美团服务器。
在本实施例中,由运营商网络为外卖员和顾客分配虚拟号码,运营商网络在接收到呼叫请求后,直接在运营商网络内部完成用户号码与虚拟号码的转换,运营商网络中只需保留一路呼叫,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成本和负载、提升接通率、提高通话质量,进而提升外卖应用的服务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大部分是以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二用户号码B,并且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二用户号码B分别归属不同的网络功能(即第一网络功能和第二网络功能)为例,但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用户号码A和第二用户号码B也可以归属同一网络功能,例如均归属于第一网络功能,在这种情况之下,只需要对上述实施例进行适当的变形。比如,对于虚拟号码分配过程,AX、AXB、AXG等模式下,向一个网络功能发送号码请求,所以虚拟号码分配方法基本类似;但在AXYB模式下,上述两个网络功能(即第一网络功能和第二网络功能)执行的相关处理,需要合并到一个网络功能进行处理(如分配虚拟号码X、Y,建立A、X、Y、B的关联关系等),另外还可以省去发送号码通知消息过程(因为不涉及外域号码需要告知)。又如,对于呼叫过程,上述第一网络功能和第三用户号码对呼叫消息的处理需要合并到一个网络功能处理。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参见图7,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隐私保护通话装置,该装置包括通信单元701和处理单元702,处理单元702和通信单元701配合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由网络开放功能或第一网络功能或第二网络功能执行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操作。
示例性的,当该装置位于第一网络功能时,通信单元701,用于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处理单元702,用于获取第一虚拟号码,建立第一用户号码与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通信单元701,还用于向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或第一用户号码;根据关联关系处理第一呼叫请求消息。
示例性的,当该装置位于网络开放功能时,通信单元701,用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处理单元702,用于确定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控制通信单元701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通信单元701,还用于向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接收第一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网络功能分配的第一虚拟号码,第一虚拟号码与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一虚拟号码。
参见图8-图9,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通信装置中的通信单板830的接口示意图。
如图8所示,该通信装置主要包括机柜800以及安装在机柜内的通信单板830。其中,通信单板830主要由电路板以及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及电子元器件组成,可以提供通信业务。通信单板83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本实施例不限定具体的数量。
此外,机柜830还包括用于安装散热风扇的风扇框820以及用于管理机柜的机柜管理板810。机柜管理板810用于管理整个机柜的工作状态,例如管理机柜的上电状态、工作温度、告警状态等。
如图9所示,通信单板830包括多个输入/输出接口,例如用于外接显示器的显示接口832,连接通信网络的网络接口831、833,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834。上述网络接口833可以为以太网接口,网络接口831可以为光纤接口。
此外,通信单板830中还包括连接电源的电源接口836以及用于扩展通信单板830功能的扩展插槽835。
其中,上述通信装置可以为网络开放功能或第一网络功能或第二网络功能等设备。
上述通信装置通过安装不同的通信单板830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开放功能或第一网络功能或第二网络功能的功能。通信单板830上安装有通用处理器/控制芯片/逻辑电路之类的控制元件。通信单板830中也可以安装有存储芯片之类的存储器。上述处理器、存储器可以和相关的通信接口配合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由网络开放功能或第一网络功能或第二网络功能执行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操作。
参见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1002、通信接口1003;其中,所述存储器10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1002存储的指令,使得所述装置通过所述通信接口1003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由网络开放功能或第一网络功能或第二网络功能执行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以及通信接口1003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0中以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以及通信接口1003之间通过总线1004连接,总线在图10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
示例性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E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图4~图6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使得如图4~图6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网络功能,包括:
接收来自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其中所述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所述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
获取第一虚拟号码,建立所述第一用户号码与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与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
向所述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所述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虚拟号码;
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虚拟号码或所述第一用户号码;
根据所述关联关系处理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还携带第二用户号码;
所述建立所述第一用户号码与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建立所述第一用户号码、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以及所述第二用户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所述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所述根据所述关联关系处理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根据所述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二用户号码;或者,
所述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所述根据所述关联关系处理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根据所述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一用户号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第二用户号码;所述根据所述关联关系处理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根据所述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二用户号码;或者,
所述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接收来自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所述根据所述关联关系处理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根据所述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二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一用户号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所述网络开放功能发送第二响应消息之后、以及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
建立所述第一用户号码、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与所述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一用户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二虚拟号码;所述根据所述关联关系处理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号码、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与所述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二虚拟号码;或者,
所述接收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的第一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二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虚拟号码和所述第一用户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处理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号码、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与所述第二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消息,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消息中的主叫号码为所述第二虚拟号码,被叫号码为所述第一虚拟号码。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关联关系处理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网络开放功能的第一号码释放消息,所述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和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号码释放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和所述第一虚拟号码;
解除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和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开放功能和所述第一网络功能位于运营商网络中。
8.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开放功能,包括:
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一用户号码,所述第一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
向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所述第二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用户号码,所述第二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
接收所述第一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二响应消息,所述第二响应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网络功能分配的第一虚拟号码,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与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
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虚拟号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中还携带多个用户号码,所述多个用户号码包括所述第一用户号码;
向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号码请求消息,包括:
根据隐私保护模式和/或业务负载,向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所述第二号码请求消息;所述隐私保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用户号码中需要做号码转换的用户号码,所述业务负载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用户号码中每个用户号码归属的网络中的号码隐私保护业务的负载。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请求号码消息中还携带第二用户号码;在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号码请求消息之后、以及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三号码请求消息,所述第三号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二用户号码,所述第三号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虚拟号码;
接收所述第二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三响应消息,所述第三响应消息中携带第二虚拟号码,所述第二虚拟号码与所述第二用户号码属于同一个地区;
所述网络开放功能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中还携带所述第二虚拟号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接收所述第一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二响应消息之后,还包括:向所述第二网络功能发送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虚拟号码;
在接收所述第二网络功能返回的第三响应消息之后,还包括:向所述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二虚拟号码。
12.如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之后,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第二号码释放消息,所述第二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和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号码释放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和所述第一虚拟号码;向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归属的第一网络功能发送第一号码释放消息,所述第一号码释放消息用于请求解除所述第一用户号码和所述第一虚拟号码之间的关联关系。
13.如权利要求8-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开放功能和所述第一网络功能位于运营商网络中。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通信接口;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使得所述装置通过所述通信接口执行如权利要求1-7或8-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7或8-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110474208.7A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Pending CN1152779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4208.7A CN115277944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PCT/CN2022/071624 WO2022227710A1 (zh) 2021-04-29 2022-01-12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4208.7A CN115277944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7944A true CN115277944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45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74208.7A Pending CN115277944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7944A (zh)
WO (1) WO202222771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51465A4 (en) * 2015-01-30 2018-02-21 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Communication using virtual numbers
CN110072230B (zh) * 2015-06-30 2022-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保护用户隐私的方法及装置
CN106921951B (zh) * 2015-12-28 2019-10-2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关系号码的号码隐私保护方法和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CN109257509B (zh) * 2017-07-14 2020-12-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基于虚拟号码的通信方法、系统、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CN108566498B (zh) * 2018-03-09 2020-04-07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号码安全隐私保护方法及平台
CN112188470B (zh) * 2020-09-10 2022-08-1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隐私号平台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27710A1 (zh) 2022-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6409B (zh) 设备接入方法、相关平台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028504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rminating communication sessions with roaming mobile devices
US8750220B2 (en) Method, roaming processing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roaming
US10349262B2 (en) Realm translation in an IMS network
CN108702381B (zh)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及核心网接口设备
CN113132941A (zh) V2x消息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7925703A (zh) 使用临时路由号码从所选号码始发语音呼叫
US11540347B2 (en) Interworking between mobile railway networks and GSM networks
US9001741B2 (en) Base-station provided access to IMS services
US20180309800A1 (en)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shar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network nodes in an 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network
CN108141716A (zh) 使用寻线组和隐式注册的通信终止
CN114080054A (zh) 一种pdu会话建立方法、终端设备和芯片系统
US10244112B2 (en) Prioritising calls
US11316580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relay server,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15277944A (zh) 一种隐私保护通话方法及对应装置
CN109039988B (zh) Ip多媒体子系统的注册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055354A (zh) 业务呼叫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140357264A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Connectivity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74998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s of at least one terminal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7933623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dressing dispatch stations
CN113810902A (zh) 一种确定用户面安全执行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009700A (zh) 在网络中识别用户状态的方法及应用及装置
CN111372204A (zh) 一种发现方法及设备
CN113038424B (zh) Lte-r和gsm-r双模终端的呼叫方法和装置
EP3248399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provisioning multiple user identities in an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