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50056A -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50056A
CN115250056A CN202110456051.5A CN202110456051A CN115250056A CN 115250056 A CN115250056 A CN 115250056A CN 202110456051 A CN202110456051 A CN 202110456051A CN 115250056 A CN115250056 A CN 1152500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power supply
driving chip
switched
contro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560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先仕
龙谭
韦东
黄招彬
徐锦清
黄正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5605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500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50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00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1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operating from a three-phase input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more than one ouput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7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omprising a passive stage to generate a rectified sinusoidal voltage and a controlled switching element in series between such stage and the outp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包括:三相电源、整流模块、驱动模块;其中,整流模块包括三路双向开关,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一端分别接三相电源,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二端相连;驱动模块包括驱动芯片和隔离电源,驱动芯片用于驱动对应开关管导通和关断,且驱动芯片的初级和次级之间设置有第一电位隔离器;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和次级电源;初级电源和次级电源之间设置有第二电位隔离器。如此,开关管接在强电回路时,由于驱动芯片初级接弱电回路,通过在驱动芯片内部设置的第一电位隔离器将驱动芯片初级与次级进行隔离,设置第二电位隔离器将初级电源与次级电源进行隔离,解决电位干扰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三相电源供电的高能效变频空调系统中,直流电源输出侧,三相供电的有源功率因素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电路和无源PFC电路普遍采用两电平方案,空调系统中PFC电路没有采用三电平方案,针对PFC电路的三电平方案急需一种有效的驱动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
所述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三相电源、整流模块、驱动模块;其中,
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三路双向开关,所述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一端分别接所述三相电源,所述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二端相连;其中,第一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第二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第三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芯片和隔离电源,所述驱动芯片用于驱动对应开关管导通和关断,且所述驱动芯片的初级和次级之间设置有第一电位隔离器;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和次级电源;所述初级电源用于对驱动芯片初级供电,所述次级电源用于对驱动芯片次级进行供电,所述初级电源和所述次级电源之间设置有第二电位隔离器。
上述方案中,每路双向开关包括: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开关管,或者集电极相连的两个开关管,每个开关管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有反并联二极管。
上述方案中,每路双向开关的两个开关管的发射极相连时,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三路驱动芯片,第一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同时导通和关断;
第二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器同时导通和关断;
第三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器同时导通和关断;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三个次级电源,第一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二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三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上述方案中,每路双向开关的两个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时,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四路驱动芯片,第一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二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三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四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同时导通和关断;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四个次级电源,第一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二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三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所述第四次级电源对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六路驱动芯片,六路驱动芯片分别用于驱动六个开关管导通和关断;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六个次级电源,六个次级电源分别对六路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上述方案中,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所述初级电源对所有驱动芯片的初级进行供电。
上述方案中,所述隔离电源还包括:PWM信号发生器、开关管和RCD电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将PWM信号转化为电荷驱动信号,所述驱动芯片次级的输出正级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基极,输出负极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发射极。
上述方案中,所述开关管为以下之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场效应管、宽禁带开关器件。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所述电器设备包括前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包括:三相电源、整流模块、驱动模块;其中,整流模块包括三路双向开关,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一端分别接三相电源,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芯片和隔离电源,所述驱动芯片用于驱动对应开关管导通和关断,且所述驱动芯片的初级和次级之间设置有第一电位隔离器;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和次级电源;所述初级电源用于对驱动芯片初级供电,所述次级电源用于对驱动芯片次级进行供电,所述初级电源和所述次级电源之间设置有第二电位隔离器。如此,开关管接在强电回路时,由于驱动芯片初级接弱电回路,通过在驱动芯片内部设置的第一电位隔离器将驱动芯片初级与次级进行隔离,设置第二电位隔离器将初级电源与次级电源进行隔离,解决电位干扰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一拓扑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关管的第一放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关管的第二放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二拓扑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隔离电源的拓扑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3路隔离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三拓扑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4路隔离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控制电路的第四拓扑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6路隔离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申请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一拓扑图,该驱动控制电路应用于三相电源切换电路中,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三相电源10、整流模块11、驱动模块12;其中,
所述整流模块11包括三路双向开关,所述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一端分别接所述三相电源10,所述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二端相连;其中,第一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第二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第三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五开关管T5和第六开关管T6;
所述驱动模块12包括驱动芯片121和隔离电源122,所述驱动芯片121用于驱动对应开关管导通和关断,且所述驱动芯片初级1211和驱动芯片次级1212之间设置有第一电位隔离器1213;
所述隔离电源122包括初级电源1221和次级电源1222;所述初级电源1221用于对驱动芯片初级1211供电,所述次级电源1222用于对驱动芯片次级1212进行供电,所述初级电源1221和所述次级电源1222之间设置有第二电位隔离器122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驱动模块中驱动芯片和隔离电源组成一路驱动电路,用于控制一个或多个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开关管T1-T6的控制需求,可以在上述驱动模块中设置一路或多路驱动电路来实现对一组或多组开关管的单独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路双向开关包括: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开关管,或者集电极相连的两个开关管,每个开关管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有反并联二极管。具体地,所述第一电位隔离器的初级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芯片初级,次级输出连接驱动芯片次级,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将PWM信号转化为电荷驱动信号,所述驱动芯片次级的输出正级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基极,输出负极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发射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管为以下之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宽禁带开关器件。这里,宽禁带开关器件可以为碳化硅(SiC)器件,氮化镓(GaN)晶体管等。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关管的第一放置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IGBT1和IGBT2发射极相连,IGBT1的集电极作为每路双向开关的第一端,IGBT2的集电极作为每路双向开关的第二端。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关管的第二放置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IGBT1和IGBT2集电极相连,IGBT1的发射极作为每路双向开关的第一端,IGBT2的发射极作为每路双向开关的第二端。
在空调系统中,所述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三个电感,每路双向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串联一个电感后接所述三相电源;
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三相整流桥和三路双向开关,所述三相整流桥两端同时并联的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每个桥臂包括串联的两个二极管,所述三相整流桥两端作为所述整流模块的正负直流输出端,所述第一双向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桥臂的中点,所述第二双向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桥臂的中点,所述第三双向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桥臂的中点,所述第一双向开关、所述第二双向开关和所述第三双向开关的第二端相连,作为所述电源整流模块的中间电平输出端;
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正直流输出端和中间电平输出端之间接第一电容,负直流输出端和中间电平输出端之间接第二电容。
第一电容和/或第二电容的两端连接空调器的负载,比如,直流风机和直流压缩机。
下面对开关管以图2这种方式放置时驱动模块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当每路双向开关中两个开关管的发射极相连,每路双向开关中两个开关管可以同时导通和关断,因此,所述驱动模块包括三路驱动芯片,第一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同时导通和关断;
第二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器同时导通和关断;
第三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器同时导通和关断;所述隔离电源包括三个次级电源,第一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二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三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如图4所示,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三相电源、三个电感、整流模块、驱动模块、两个串联电解电容及其用电负载;如图4所示;
整流模块,包括6个快恢复二极管(D1、D2、D3、D4、D5和D6),3路由两个IGBT管串联组成的双向开关支路,即T1-T6;
驱动模块包括控制器,驱动部(包括驱动芯片Drive1、Drive2和Drive3,每个驱动芯片内部设置第一电位隔离器),被驱动部(即6路开关管),及控制器侧初级电源,3路独立开关管侧的次级电源,控制器发出驱动信号PWM1、PWM2和PWM3,驱动信号分别送入3个驱动芯片,因被驱动部串联在强电回路中,控制器与被驱动部在驱动部内部隔离,且驱动部使用隔离电源进行供电,即初级电源与次级电源在隔离电源内部做电位隔离,初级电源为三路驱动芯片初级供电,次级电源为驱动芯片次级供电。
Drive1用于同时驱动T5和T6导通和关断,Drive2用于同时驱动T3和T4导通和关断,Drive3用于同时驱动T1和T2导通和关断。这里,驱动芯片的输出正级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基极,输出负极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发射极。
初级电源为三路驱动芯片的初级供电。
次级电源1为Drive1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2为Drive2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3为Drive3的次级供电。
同一条双向开关支路上的两个开关管同开同关,且同一条双向开关支路上两个开关管驱动信号为11导通进入电感充电回路,驱动信号为00关断进入电感放电回路。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隔离电源的拓扑图,如图5所示,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所述初级电源对所有驱动芯片初级进行供电。
隔离电源还包括PWM信号发生器、开关管和RCD电路。其中PWM信号可以是控制器内部产生,也可以是PWM信号发生器产生,开关管,初级电源和次级电源由第二电位隔离器进行电器隔离。
当PWM信号高电平时,开关管导通,电流流过磁耦合器初级线圈,磁路充磁,当信号电平时,开关管断开,第二电位隔离器线圈通过RCD回路消磁,初级电源在交变的磁场变化中,将能量传递到次级线圈,线圈能量通过次级电源电路中的快恢复二极管和电解电容滤波平滑后,产生稳定的电压输出,从而给驱动芯片次级供电。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3路隔离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开关管如图2放置时,驱动电路包括3路隔离电源,每个驱动芯片次级单独设置一个次级电源供电,每个驱动芯片初级单独设置一个初级电源供电,也可以设置一个初级电源对所有驱动芯片初级供电。
上述驱动控制电路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开关管驱动控制方法,只需要设置3路驱动电路可实现对空调器的三相电源转换电路中六个开关管的控制,电路设计简单,驱动成本低,且驱动模块中设置有电位隔离器,将三相电源转换电路的强电回路和驱动模块的弱电回路进行隔离,保证控制回路的安全。
在一实施例中,当每路双向开关中两个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如图7所示,T1、T3和T5各自独立需要单独驱动,T2、T4和T6的发射极相连,T2、T4和T6可以使用一路驱动信号进行驱动。因此,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四路驱动芯片,第一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二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三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四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同时导通和关断;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四个次级电源,第一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二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三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所述第四次级电源对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如图7所示,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三相电源、三个电感、整流模块、驱动模块、两个串联电解电容及其用电负载;如图7所示;
整流模块,包括6个快恢复二极管(D1、D2、D3、D4、D5和D6),3路由两个IGBT管串联组成的双向开关支路,即T1-T6;
驱动模块包括控制器,驱动部(包括驱动芯片Drive1、Drive2、Drive3和Drive4,每个驱动芯片内部设置第一电位隔离器),被驱动部(即6路开关管),及控制器侧初级电源,4路独立开关管侧的次级电源,控制器发出驱动信号PWM1、PWM2、PWM3和PWM4,驱动信号分别送入4个驱动部,因被驱动部串联在强电回路中,控制器与被驱动部在驱动部隔离,且驱动部使用隔离电源进行供电,即初级电源与次级电源在隔离电源内部做电位隔离,初级电源为三路驱动芯片初级供电,次级电源为驱动芯片次级供电。
Drive1用于驱动T5导通和关断,Drive2用于驱动T3导通和关断,Drive3用于驱动T1导通和关断,Drive4用于同时驱动T6、T4和T2导通和关断。这里,驱动芯片的输出正级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基极,输出负极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发射极。
初级电源为三路驱动芯片的初级供电。
次级电源1为Drive1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2为Drive2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3为Drive3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4为Drive4的次级供电。
同一条双向开关支路上两个开关管驱动信号为01和10导通进入电感充电回路,驱动信号为00和11关断进入电感放电回路。
如图5所示,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所述初级电源对所有驱动芯片初级进行供电。
隔离电源还包括PWM信号发生器、开关管和RCD电路。其中PWM信号可以是控制器内部产生,也可以是PWM信号发生器产生,开关管,初级电源和次级电源由第二电位隔离器进行电器隔离。
当PWM信号高电平时,开关管导通,电流流过磁耦合器初级线圈,磁路充磁,当PWM信号低电平时,开关管断开,第二电位隔离器线圈通过RCD回路消磁,初级电源在交变的磁场变化中,将能量传递到次级线圈,线圈能量通过次级电源电路中的快恢复二极管和电解电容滤波平滑后,产生稳定的电压输出,从而给驱动芯片次级供电。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4路隔离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开关管如图3放置时,驱动电路包括4路隔离电源,用于驱动整流模块中的开关管。
上述驱动控制电路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开关管控制方法,只需要设置4路驱动电路可实现对空调器的三相电源转换电路中六个开关管的控制,电路设计简单,驱动成本低,且驱动模块中设置有电位隔离器,将三相电源转换电路的强电回路和驱动模块的弱电回路进行隔离,保证控制回路的安全。
在一实施例中,若使用6个驱动芯片对T1-T6单独驱动控制,每路双向开关的开关管可以如图2放置也可以如图3放置。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六路驱动芯片,六路驱动芯片分别用于驱动六个开关管导通和关断;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六个次级电源,六个次级电源分别对六路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具体地,第一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第二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开关管;
第三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第四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开关管导通和关断;
第五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第六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一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二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三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所述第四次级电源对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所述第五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五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所述第六次级电源对所述第六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如图9所示,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三相电源、三个电感、整流模块、驱动模块、两个串联电解电容及其用电负载;如图9所示;
整流模块,包括6个快恢复二极管(D1、D2、D3、D4、D5和D6),3路由两个IGBT管串联组成的双向开关支路,即T1-T6;
驱动模块包括控制器,驱动部(包括驱动芯片Drive1、Drive2、Drive3、Drive4、Drive5、Drive6和第一电位隔离器),被驱动部(即6路开关管),及控制器侧初级电源,6路独立开关管侧的次级电源,控制器发出驱动信号PWM1、PWM2、PWM3、PWM4、PWM5和PWM6,驱动信号分别送入6个驱动部,因被驱动部串联在强电回路中,控制器与被驱动部在驱动部隔离,因此控制器和被驱动部需使用隔离电源,初级电源与次级电源在隔离电源内部中已做电位隔离。
Drive1用于驱动T5导通和关断,Drive2用于驱动T3导通和关断,Drive3用于驱动T1导通和关断,Drive4用于驱动T6导通和关断,Drive5用于驱动T4导通和关断,Drive6用于驱动T2导通和关断。这里,驱动芯片的输出正级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基极,输出负极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发射极。
初级电源为六路驱动芯片的初级供电。
次级电源1为Drive1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2为Drive2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3为Drive3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4为Drive4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5为Drive5的次级供电,次级电源6为Drive6的次级供电。
同一条双向开关支路上两个开关管驱动信号为01和10导通进入电感充电回路,驱动信号为00和11关断进入电感放电回路。
如图5所示,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所述初级电源对所有驱动芯片初级进行供电。
隔离电源还包括PWM信号发生器、开关管和RCD电路。其中PWM信号可以是控制器内部产生,也可以是PWM信号发生器产生,开关管,初级电源和次级电源由第二电位隔离器进行电器隔离。
当PWM信号高电平时,开关管导通,电流流过第二电位隔离器的初级线圈,磁路充磁,当PWM信号低电平时,开关管断开,第二电位隔离器线圈通过RCD回路消磁,初级电源在交变的磁场变化中,将能量传递到次级线圈,线圈能量通过次级电源电路中的快恢复二极管和电解电容滤波平滑后,产生稳定的电压输出,从而给驱动芯片次级供电。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6路隔离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开关管如图2或图3放置时,驱动电路包括6路隔离电源,用于驱动整流模块中的开关管。
示例性地,第一电位隔离器和第二电位隔离器可以为开关变压器。
在空调器中,上述驱动控制电路中负载可以由功率开关管(即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和压缩机组成,或者由IPM和风机组成。
上述驱动控制电路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开关管控制方法,实现对空调器的三相电源转换电路中六个开关管进行单独控制,电路设计简单,驱动成本低,且驱动模块中设置有电位隔离器,将三相电源转换电路的强电回路和驱动模块的弱电回路进行隔离,保证控制回路的安全。
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该电器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种驱动控制电路。示例性地,该电气设备可以为空调器、冰箱等设备。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计算机程序可由电器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前述驱动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本申请中表述“具有”、“可以具有”、“包括”和“包含”、或者“可以包括”和“可以包含”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指示存在对应的特征(例如,诸如数值、功能、操作或组件等元素),但不排除附加特征的存在。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装置和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三相电源、整流模块、驱动模块;其中,
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三路双向开关,所述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一端分别接所述三相电源,所述三路双向开关的第二端相连;其中,第一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第二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第三路双向开关包括串联的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芯片和隔离电源,所述驱动芯片用于驱动对应开关管导通和关断,且所述驱动芯片的初级和次级之间设置有第一电位隔离器;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和次级电源;所述初级电源用于对驱动芯片初级供电,所述次级电源用于对驱动芯片次级进行供电,所述初级电源和所述次级电源之间设置有第二电位隔离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路双向开关包括: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开关管,或者集电极相连的两个开关管,每个开关管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有反并联二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路双向开关的两个开关管的发射极相连时,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三路驱动芯片,第一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同时导通和关断;
第二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器同时导通和关断;
第三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器同时导通和关断;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三个次级电源,第一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二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三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路双向开关的两个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时,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四路驱动芯片,第一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二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三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第四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同时导通和关断;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四个次级电源,第一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二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第三次级电源对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所述第四次级电源对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六路驱动芯片,六路驱动芯片分别用于驱动六个开关管导通和关断;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六个次级电源,六个次级电源分别对六路驱动芯片的次级进行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源;所述初级电源对所有驱动芯片的初级进行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电源还包括:PWM信号发生器、开关管和RCD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将PWM信号转化为电荷驱动信号,所述驱动芯片次级的输出正级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基极或门极,输出负极连接对应开关管的发射极或源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管为以下之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场效应管、宽禁带开关器件。
10.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
CN202110456051.5A 2021-04-26 2021-04-26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Pending CN1152500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6051.5A CN115250056A (zh) 2021-04-26 2021-04-26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6051.5A CN115250056A (zh) 2021-04-26 2021-04-26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0056A true CN115250056A (zh) 2022-10-28

Family

ID=83696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56051.5A Pending CN115250056A (zh) 2021-04-26 2021-04-26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5005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30036B2 (en) Power electronic module pre-charge system and method
US9431917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including a rectifier circuit having switching elements, and electric power converter
US9705411B2 (en) Soft-switched bidirectional buck-boost converters
US7663898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with direct conversion off AC power source
EP2422435B1 (en) Pfc booster circuit
CN109874385B (zh) 电力转换系统
US10135360B2 (en) Power converter
CN107743678B (zh) 电力变换装置
US20150280589A1 (en) DC-DC Converter
US20020012253A1 (en) Driv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switching element i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ing current-controlled semiconductor switching element
Guo et al. Operation principles of bidirectional isolated AC/DC converter with natural clamping soft switching scheme
US11088634B2 (en) Inverter with AC forward bridge and improved DC/DC topology
CN107733319B (zh) 交流电机调速电路及空调器
CN115250056A (zh)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JP2016208693A (ja) 電力変換装置
KR20090011604A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양방향 3상 pwm dc-dc 컨버터
CN112224052B (zh) 能量转换装置、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WO2012054279A2 (en) Combination inverter and charger
CN114747113A (zh) 充电设备和用于运行充电设备的方法
CN112491272A (zh) 一种双极性双向直流变压器
KR20110063186A (ko) 양방향 전력제어 방식의 배터리 충전장치
JP2015139312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電力変換装置
CN114094839B (zh) 一种电感储能型隔离式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01370B (zh) 一种变频器
CN214281237U (zh) 一种车载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