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80773B -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80773B
CN115180773B CN202210904456.5A CN202210904456A CN115180773B CN 115180773 B CN115180773 B CN 115180773B CN 202210904456 A CN202210904456 A CN 202210904456A CN 115180773 B CN115180773 B CN 1151807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
plant
growing
units
sit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044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80773A (zh
Inventor
时秀明
顾峰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isheng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isheng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isheng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isheng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0445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807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80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0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80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07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on-exchan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2Odour removal or prevention of malodou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evetment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通过设置阵列排布底泥原位覆盖单元至污染底泥上,并在其上方对应设置若干植生沉排单元,且每横排的植生沉排单元均穿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横向连接单元,第一横向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固定至河道两侧外部岸上固定点,从而可根据水体透明度来调整第一横向连接单元与外部岸上固定点的连接位置,使得植生沉排单元在水中的高度可调,确保水生植物在水体透明度反复变化的情况下不受影响,保证水生植物的存活率以及所需的净化效果,解决了现有底泥原位覆盖方案难以与水生植物结合净化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道内源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背景技术
在河道外源污染得到逐步控制后,内源就成为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内源通常包括底泥释放的污染、水产养殖产生污染以及水体中水生动植物排放和释放的污染,而内源中底泥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大且难以控制。底泥是排入水体中各种污染的主要归属,富集了大量污染物,如重金属、氮磷营养物以及其它有毒有机物,这些污染物在底泥缺氧环境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产生FeS、CH4、H2S、NH3等物质,并释放至上覆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导致水体反复黑臭。此外,底泥又是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场所,污染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过生物富集、食物链等过程,影响陆地生物和人类健康。因此,对河道底泥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河道底泥污染控制时,一般包括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异位处理,就是直接将污染底泥挖掘出来运输到指定地方再进行处理,即将污染源移除,主要有底泥疏浚和异位淋洗,该方式虽然可以较好的解决污染底泥问题,但是其费用较高,且对原底栖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若处理不当,会因散发异味而产生较多负面社会效应。第二种是原位处理,就是在不移除污染底泥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防止或阻控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主要有原位覆盖、化学和生物处理,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是在污染底泥上放置一层或多层覆盖物,使污染底泥与上覆水体隔离,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采用的覆盖物主要有未污染的底泥、清洁砂子、砾石、钙基膨润土、灰渣、人工沸石、水泥、方解石、粉煤灰、活性炭、土工织物等;底泥化学修复技术是向水体中投放一种或多种化学药剂,通过化学反应消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或改变原有污染物的性状,使其转变为无毒无害的化学形态,目前较多应用的化学修复药剂有氯化铁、铝盐、CaO、CaO2、Ca(NO3)2、NaNO3等;底泥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加入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来提高生物活性或添加培养的具有特殊亲和性的微生物来加快底泥环境的修复。与底泥异位处理相比,底泥原位处理投资较小、见效快、操作简单。
以上所述的方法单独使用都不具备可持续性。底泥原位覆盖技术由于大量投加覆盖材料会增加水体中底质的体积,减少水体的有效容积,在浅水或水深有一定要求的区域不宜使用,另外,覆盖材料吸附饱和后难以彻底将污染物移除水体,在水流掏蚀、冲刷作用下,仍存在一定的释放风险。底泥化学修复技术虽然见效快,但长期的投加可能会改变水体的pH值,对水生动植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底泥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微生物在水流的冲刷下容易被冲走,修复的可持续性较差。
现有方案中,底泥原位覆盖技术常会与水生植物相互结合,由水生植物对进入上覆水体的污染物进行净化,但河道水体的深度、水体透明度常反复变化,导致种植在底泥原位覆盖层上的水生植物难以存活,无法达到所需的净化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以解决现有底泥原位覆盖方案难以与水生植物结合净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包括:
若干底泥原位覆盖单元,沿河道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阵列设置,用于直接覆盖和修复污染底泥;
若干植生沉排单元,对应设于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的上方,用于栽培水生植物及进一步净化底泥进入上覆水体的污染物;
若干第一横向连接单元,每一横排的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依次穿过位于同一横排的所述植生沉排单元,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
修复状态下,根据水体透明度通过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的位置调整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在水中的深度。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还包括若干第二横向连接单元;每一横排的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依次穿过位于同一横排的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且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还包括若干第二纵向连接单元和第一纵向连接单元;
纵向相邻的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纵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二纵向连接单元依次穿过纵向相邻的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
纵向相邻的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纵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一纵向连接单元依次穿过纵向相邻的所述植生沉排单元。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土工布反滤层、臭气吸附沉排层;所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作用在污染底泥上,用于覆盖及修复污染底泥;所述土工布反滤层用于拦截底泥颗粒进入上覆水体;所述臭气吸附沉排层用于吸附污染底泥散发出的臭味气体和污染物质。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所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包括若干底泥沉排管、若干底泥连接管和功能材料颗粒;
所述功能材料颗粒填充于所述底泥沉排管内,且每一所述底泥沉排管上均开设有过滤网孔;
所述底泥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底泥沉排组合体;
所述底泥连接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泥沉排组合体下方,且所述底泥连接管分别用于使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穿过。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所述功能材料颗粒为斜发沸石、果壳活性炭、火山石、麦饭石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所述土工布反滤层为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所述臭气吸附沉排层包括若干臭气沉排管和臭气吸附颗粒;
所述臭气吸附颗粒填充于所述臭气沉排管内,且每一所述臭气沉排管上均开设有过滤网孔;
所述臭气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臭气沉排组合体。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包括若干植生沉排管、植生连接管、植物生长基质;
所述植生沉排管内填充有所述植物生长基质,且所述植生沉排管上开设有过滤网孔;
所述植生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植生沉排组合体;
所述植生连接管分别设置于所述植生沉排组合体下方,且所述植生连接管分别用于使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穿过。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二纵向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一纵向连接单元均为柔性牵引绳。
本发明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所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内的沉排管体与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内的沉排管体的排列方向一致;所述臭气吸附沉排层内的沉排管体与所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内的沉排管体的排列方向垂直。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一实施例通过设置阵列排布底泥原位覆盖单元至污染底泥上,并在其上方对应设置若干植生沉排单元,且每横排的植生沉排单元均穿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横向连接单元,第一横向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固定至河道两侧外部岸上固定点,从而可根据水体透明度来调整第一横向连接单元与外部岸上固定点的连接位置,使得植生沉排单元在水中的高度可调,确保水生植物在水体透明度反复变化的情况下不受影响,保证水生植物的存活率以及所需的净化效果,解决了现有底泥原位覆盖方案难以与水生植物结合净化的问题。
2、本发明一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了第二横向连接单元,分别穿过同一横排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第二横向连接单元的两端同样连接至河道两侧外部岸上固定点,当需要对底泥原位覆盖单元进行更换或调整时,仅需通过第二横向连接单元即可将底泥原位覆盖单元拉出至水面进行更换或调整,便于更换,且不会增加水体中底质的体积,可持续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的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的臭气吸附沉排层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的植生沉排单元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的阵列设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的植生沉排单元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1:第一PE圆管;12:第一不锈钢圆管;13:第一封帽;14:第一涂塑钢丝绳;2:土工布反滤层;3:臭气吸附沉排层;31:第二PE圆管;32:第二封帽;33:第二涂塑钢丝绳;4:植生沉排单元;41:第三PE圆管;42:第二不锈钢圆管;43:第三封帽;44:第三涂塑钢丝绳;5:第一纵向连接单元;6:第一横向连接单元;7:第二纵向连接单元;8:第二横向连接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参看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包括若干底泥原位覆盖单元、若干植生沉排单元4和若干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
其中,若干底泥原位覆盖单元沿河道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阵列设置,用于直接覆盖和修复污染底泥。
植生沉排单元4则是对应设于底泥原位覆盖单元的上方,用于栽培水生植物及进一步净化底泥进入上覆水体的污染物。
每一横排的植生沉排单元4均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依次穿过位于同一横排的植生沉排单元4,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的两端留有余量且分别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
修复状态下,可根据水体透明度的变化,通过调整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的位置,来调整植生沉排单元4在水中的深度。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阵列排布底泥原位覆盖单元至污染底泥上,并在其上方对应设置若干植生沉排单元4,每横排的植生沉排单元4均穿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的两端留有余量且分别固定至河道两侧外部岸上固定点,从而可根据水体透明度来调整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与外部岸上固定点的连接位置,使得植生沉排单元4在水中的高度可调,确保水生植物在水体透明度反复变化的情况下不受影响,保证水生植物的存活率以及所需的净化效果,解决了现有底泥原位覆盖方案难以与水生植物结合净化的问题。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还可包括若干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每一横排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依次穿过位于同一横排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的两端留有余量且分别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
通过进一步设置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分别穿过同一横排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的两端同样留有余量且连接至河道两侧外部岸上固定点,当需要对底泥原位覆盖单元进行更换或调整时,仅需通过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即可将底泥原位覆盖单元拉出至水面进行更换或调整,便于更换,且不会增加水体中底质的体积,可持续性好。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相邻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之间和相邻植生沉排单元4之间连接稳定,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还可包括若干第二纵向连接单元7和第一纵向连接单元5。
纵向相邻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第二纵向连接单元7,第二纵向连接单元7依次穿过纵向相邻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同样地,纵向相邻的植生沉排单元4均对应至少一个第一纵向连接单元5,第一纵向连接单元5依次穿过纵向相邻的植生沉排单元4。从而使得相邻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和植生沉排单元4之间的纵向连接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土工布反滤层2、臭气吸附沉排层3。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作用在污染底泥上,用于覆盖及修复污染底泥。土工布反滤层2用于拦截底泥颗粒进入上覆水体。臭气吸附沉排层3用于吸附污染底泥散发出的臭味气体和污染物质。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包括若干底泥沉排管、若干底泥连接管和功能材料颗粒。
功能材料颗粒填充于底泥沉排管内,且每一底泥沉排管上均开设有过滤网孔。底泥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底泥沉排组合体。底泥连接管分别设置于底泥沉排组合体下方,且底泥连接管分别用于使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穿过。
具体地,底泥沉排管具体可为15根第一PE圆管11,第一PE圆管11的两端可设置第一封帽13,第一PE圆管11之间通过第一涂塑钢丝绳14缠绕的方式连接成整体。底泥连接管则是具体可为5根第一不锈钢圆管12。(5根第一不锈钢圆管12中,位于两侧的两根用于使上述的第二纵向连接单元7穿过,而位于中间的三根则是用于使上述的第二横向连接单元5穿过,其中,位于中间的三根第一不锈钢圆管12可设置为以等距分布,以保持稳定)
其中,第一PE圆管11长5000mm,内径100mm,壁厚10mm,间隔20mm。第一PE圆管11上设置有过滤网孔,过滤网孔尺寸为10mm。第一PE圆管11两端的封帽内径120mm,壁厚10mm,高100mm。第一不锈钢圆管12长2000mm,内径50mm,壁厚10mm。5根第一不锈钢圆管12置于15根第一PE圆管11下方,第一不锈钢圆管12与第一PE圆管11呈十字交叉状,并通过第一涂塑钢丝绳14缠绕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功能材料颗粒为斜发沸石、果壳活性炭、火山石、麦饭石等具有吸附和离子交换能力的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粒径均为12~15mm。
在本实施例中,土工布反滤层2为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其中,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长5000mm,宽2000mm,对应设于底泥沉排组合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臭气吸附沉排层3具体可包括若干臭气沉排管和臭气吸附颗粒。
臭气吸附颗粒填充于臭气沉排管内,且每一臭气沉排管上均开设有过滤网孔。臭气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臭气沉排组合体。
具体地,臭气沉排管可为36根第二PE圆管31,第二PE圆管31两端设置第二封帽32。
第二PE圆管31长2000mm,内径100mm,壁厚10mm,间隔20mm;第二PE圆管31上设置有过滤网孔,过滤网孔尺寸为10mm。第二PE圆管31内置具有吸附废气能力的果壳活性炭,果壳活性炭颗粒粒径为12~15mm。第二PE圆管31两端设有封帽,第二封帽32内径120mm,壁厚10mm,高100mm。36根第二PE圆管31通过第二涂塑钢丝绳33缠绕等方式连接成整体。
进一步地,臭气吸附沉排层3与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土工布反滤层2通过涂塑钢丝绳缠绕等方式捆绑成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植生沉排单元4具体可包括若干植生沉排管、植生连接管、植物生长基质。
植生沉排管内填充有植物生长基质,且植生沉排管上开设有过滤网孔。
植生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植生沉排组合体。植生连接管则是分别设置于植生沉排组合体下方,且植生连接管分别用于使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穿过。
具体地,植生沉排管可为15根第三PE圆管41,第三PE圆管41两端设置第三封帽43,15根第三PE圆管41通过第三涂塑钢丝绳44缠绕等方式连接成整体。植生连接管可为5根第二不锈钢圆管42。(同样地,5根第二不锈钢圆管42中,位于两侧的两根用于使上述的第一纵向连接单元8穿过,而位于中间的三根则是用于使上述的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穿过,其中,位于中间的三根第二不锈钢圆管42可设置为以等距分布,以保持稳定)
第三PE圆管41可设为长5000mm,内径100mm,壁厚10mm,间隔20mm布置;第三PE圆管41上设置有过滤网孔,过滤网孔尺寸为10mm。封帽尺寸可为内径120mm,壁厚10mm,高100mm。第二不锈钢圆管42的尺寸可为长2000mm,内径50mm,壁厚10mm。
5根第二不锈钢圆管42置于所述15根第三PE圆管41下方,第二不锈钢圆管42与第三PE圆管41呈十字交叉状,并通过第三涂塑钢丝绳44缠绕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第三PE圆管41内置植物生长基质(可为营养土和功能材料颗粒混合),该部分功能材料颗粒为火山石和麦饭石,粒径均为12~15mm。另外,根据植物耐受性、水深、水体透明度等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种子包埋在营养土中,植物种子可选自苦草、黑藻、狐尾藻、金鱼藻、水葱、泽泻、香蒲、芦苇、梭鱼草、旱伞草、黄菖蒲、水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横向连接单元8、第一横向连接单元6、第二纵向连接单元7和第一纵向连接单元5均为柔性牵引绳。
柔性牵引绳用于横向连接时,对应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的即依次穿过同一横排的第一不锈钢圆管12完成连接;对应植生沉排单元4的即依次穿过同一横排的第二不锈钢圆管42完成连接。横向连接的布置方式可以增加整体的宽度,并在整体宽度两侧留有相当余量绑缚在河岸上,并用于后期调整沉排位置及回收沉排。
柔性牵引绳用于纵向连接时,对应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的即分别连接至纵向相邻的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首尾两端的第一不锈钢圆管12,完成相邻的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之间的连接;同样地,对应植生沉排单元4的即分别连接至纵向相邻的植生沉排单元4首尾两端的第二不锈钢圆管42,完成相邻的植生沉排单元4之间的连接。纵向连接的布置方式可以增加整体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内的第一PE圆管11与植生沉排单元4内的第三PE圆管41的排列方向一致。臭气吸附沉排层3内的第二PE圆管31与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内的第一PE圆管11的排列方向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具有一定的高度,在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的过程中,适用于水深≥0.5m的河道。
本实施例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可模块化批量生产,实用性强、施工方便、可定制、可组装、可回收、可更换、可调整水中深度,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若干植生柔性沉排单元拼接将底泥与上覆水体隔开,不仅能有效降低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迁移,还能通过一系列吸附、离子交换等作用,实现对底泥的原位修复。
进一步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1、臭气吸附沉排层3、植物净化沉排层可根据底泥污染物类别、水深及水体透明度选择相应的功能材料和植物,可实现精准修复。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对本发明作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底泥原位覆盖单元,沿河道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阵列设置,用于覆盖和修复污染底泥;
若干植生沉排单元,对应设于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的上方,用于栽培水生植物及净化底泥进入上覆水体的污染物;
若干第一横向连接单元,每一横排的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依次穿过位于同一横排的所述植生沉排单元,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
修复状态下,根据水体透明度通过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的位置调整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在水中的深度;
还包括若干第二横向连接单元;每一横排的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依次穿过位于同一横排的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外部岸上固定点;当需要对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进行更换或调整时,通过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将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拉出至水面进行更换或调整;
还包括若干第二纵向连接单元和第一纵向连接单元;
纵向相邻的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纵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二纵向连接单元依次穿过纵向相邻的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
纵向相邻的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均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纵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一纵向连接单元依次穿过纵向相邻的所述植生沉排单元;
所述底泥原位覆盖单元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土工布反滤层、臭气吸附沉排层;所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作用在污染底泥上,用于覆盖及修复污染底泥;所述土工布反滤层用于拦截底泥颗粒进入上覆水体;所述臭气吸附沉排层用于吸附污染底泥散发出的臭味气体和污染物质;
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包括若干植生沉排管、植生连接管、植物生长基质;
所述植生沉排管内填充有所述植物生长基质,且所述植生沉排管上开设有过滤网孔;
所述植生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植生沉排组合体;
所述植生连接管分别设置于所述植生沉排组合体下方,且所述植生连接管分别用于使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穿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包括若干底泥沉排管、若干底泥连接管和功能材料颗粒;
所述功能材料颗粒填充于所述底泥沉排管内,且每一所述底泥沉排管上均开设有过滤网孔;
所述底泥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底泥沉排组合体;
所述底泥连接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泥沉排组合体下方,且所述底泥连接管分别用于使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穿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材料颗粒为斜发沸石、果壳活性炭、火山石、麦饭石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布反滤层为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气吸附沉排层包括若干臭气沉排管和臭气吸附颗粒;
所述臭气吸附颗粒填充于所述臭气沉排管内,且每一所述臭气沉排管上均开设有过滤网孔;
所述臭气沉排管依次并排设置并形成一臭气沉排组合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一横向连接单元、所述第二纵向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一纵向连接单元均为柔性牵引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内的沉排管体与所述植生沉排单元内的沉排管体的排列方向一致;所述臭气吸附沉排层内的沉排管体与所述底泥污染控制沉排层内的沉排管体的排列方向垂直。
CN202210904456.5A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Active CN1151807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4456.5A CN115180773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4456.5A CN115180773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0773A CN115180773A (zh) 2022-10-14
CN115180773B true CN115180773B (zh) 2023-12-22

Family

ID=83520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04456.5A Active CN115180773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8077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0858A (zh) * 2016-01-06 2016-05-0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利用微曝气和沉水植物改善黑臭河道水质的系统及方法
CN105645563A (zh) * 2016-01-13 2016-06-0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抑制种源藻类复苏生长的污染底泥生态覆盖毯及应用方法
CN206337131U (zh) * 2016-12-27 2017-07-18 深圳天澄科工水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
CN108503166A (zh) * 2018-06-06 2018-09-07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的复合基材
CN109020127A (zh) * 2018-08-03 2018-12-18 河海大学 一种原位修复底泥内源污染的多功能耦合型生态毯
CN113511721A (zh) * 2021-07-23 2021-10-19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原位修复的生物治理系统
CN113636658A (zh) * 2021-08-31 2021-11-12 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持续净化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生态拼接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7280B (zh) * 2016-07-04 2019-06-0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治理河道黑臭底泥硫污染的生态修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0858A (zh) * 2016-01-06 2016-05-0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利用微曝气和沉水植物改善黑臭河道水质的系统及方法
CN105645563A (zh) * 2016-01-13 2016-06-0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抑制种源藻类复苏生长的污染底泥生态覆盖毯及应用方法
CN206337131U (zh) * 2016-12-27 2017-07-18 深圳天澄科工水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
CN108503166A (zh) * 2018-06-06 2018-09-07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的复合基材
CN109020127A (zh) * 2018-08-03 2018-12-18 河海大学 一种原位修复底泥内源污染的多功能耦合型生态毯
CN113511721A (zh) * 2021-07-23 2021-10-19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原位修复的生物治理系统
CN113636658A (zh) * 2021-08-31 2021-11-12 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持续净化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生态拼接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0773A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86343B (zh) 一种对城镇河道的综合治理方法
CN105330107B (zh)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1318718B (zh) 景观水环境仿生强化净化方法
CN106396286A (zh) 多级生态水槽和生态水塘组合系统
CN209797586U (zh) 一种生态沉床系统
CN104003574A (zh) 一种适用于农田排水沟渠的迷宫式生态净化池
CN106007191A (zh) 黑臭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及其治理方法
CN212375123U (zh)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滤水坝
CN106277657A (zh) 原位临时净化集成系统及污水净化方法
CN108265580B (zh) 一种基于淤泥资源化的截污-护坡-净水的河道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09607975B (zh)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CN109319932A (zh) 一种用于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填料及人工湿地铺设方法
CN210315414U (zh) 一种治理离子型稀土矿山原地浸矿浸出液的生态沟渠
CN108996703B (zh) 一种黑臭水水土水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CN103130377A (zh) 水域污染源生态控制-生物修复耦合技术
CN212315838U (zh) 一种生态驳岸净化系统
CN205821003U (zh) 一种河水净化装置
CN115180773B (zh)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CN104261627A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法
KR101268084B1 (ko) 정화용 습지대 및 이를 이용한 정화장치
CN106517672A (zh) 一种截污和生态浮床一体化系统
CN217148721U (zh)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CN115557626A (zh) 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异位生态治理方法
CN218810972U (zh)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的装配式植生柔性沉排系统
CN114230012A (zh)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及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