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5206A -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75206A
CN115175206A CN202110296691.4A CN202110296691A CN115175206A CN 115175206 A CN115175206 A CN 115175206A CN 202110296691 A CN202110296691 A CN 202110296691A CN 115175206 A CN115175206 A CN 115175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t device
antenna
distance
message
i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966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跃城
时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966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7520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1248 priority patent/WO202219422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175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5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09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specially adapted for networks, e.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d-hoc networks, RFID networks or clou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3Location-dependent; Proximity-depend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该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发射距离大于预设的发射距离的第一天线,发射距离小于预设的发射距离的第二天线,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IoT设备执行:通过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接收到第一响应消息;响应于第一响应消息,通过第二天线发送第二消息;接收到告知消息。本申请能够方便快速地完成IoT设备间的设置,简化操作,节省时间,方便用户,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联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的普及,用户对IoT设备的需求不断提高。有些需求,只有多个IoT设备彼此配合,才能实现。在此之前,需要对涉及到的多个IoT设备进行设置。而对每个IoT设备都进行人工设置,不仅使得设置繁琐,耗时较长,而且需要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而实际中用户一般不会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这样用户就得花费时间来了解每个IoT设备。这些都导致用户进行一次设置将会耗费较高的时间成本,给用户带来不便,用户体验较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便捷的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成为我们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得用户轻松地完成IoT设备的设置,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第一IoT设备。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二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IoT设备执行:通过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响应于第一响应消息,通过第二天线,向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或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其中,第一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这样,能够使得用户轻松地完成IoT设备的设置,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此外,还能保证安全性。
根据第一方面,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连接于第一IoT设备的同一个无线通信芯片。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无线通信芯片为Wi-Fi芯片、蓝牙芯片或ZigBee芯片。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发布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和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第一请求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愿意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和愿意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一IoT设备后续与第二IoT设备实现加入群组、设置控制关系或者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等。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发布信息包括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时,第二消息包括第一群组ID;第一群组ID为第一IoT设备所在的一个或多个群组的ID。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一IoT设备支持实现第二IoT设备加入第一IoT设备的群组。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发布信息包括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或者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时,第二消息包括第一设备ID;第一设备ID为第一IoT设备的设备ID。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一IoT设备支持实现设置控制关系或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操作。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或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之后,第一IoT设备还执行:输出告知消息;在通过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之前,第一IoT设备还执行:接收到一个输入。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一IoT设备能通知用户设置结果,并且可以使得第一IoT设备能在外部输入控制下广播第一消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第一IoT设备。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二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IoT设备执行:通过第二天线,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在距离第二IoT设备的第四距离内,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响应于第一响应消息,通过第一天线,向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在距离第二IoT设备的第三距离内,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告知消息;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其中,第一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这样,能够使得用户轻松地完成IoT设备的设置,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此外,还能保证安全性。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第一IoT设备。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第一天线在第一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一天线在第二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一发射功率大于第二发射功率;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IoT设备执行:通过第一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响应于第一响应消息,通过第二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向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或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其中,第一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这样,能够使得用户轻松地完成IoT设备的设置,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此外,还能保证安全性。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第二IoT设备。第二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二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三天线,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大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第四天线,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二IoT设备执行: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随机生成第一密钥;通过第四天线,向第一IoT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二消息;通过第三天线,向IoT服务器发送第二请求消息;接收到来自IoT服务器的第一请求消息或第二请求消息。其中,第二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这样,能够使得用户轻松地完成IoT设备的设置,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此外,还能保证安全性。
根据第四方面,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连接于第二IoT设备的同一个无线通信芯片。
根据第四方面,或者以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无线通信芯片为Wi-Fi芯片、蓝牙芯片或ZigBee芯片。
根据第四方面,或者以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发布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和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愿意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和愿意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一IoT设备后续与第二IoT设备实现加入群组、设置控制关系或者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等。
根据第四方面,或者以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发布信息包括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时,第二消息包括第一群组ID,第二请求消息包括第一群组ID和第二设备ID;第一群组ID为第一IoT设备所在的一个或多个群组的ID,第二设备ID为第二IoT设备的设备ID。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二IoT设备支持实现第二IoT设备加入第一IoT设备的群组的操作。
根据第四方面,或者以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发布信息包括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或者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时,第二消息包括第一设备ID,第二请求消息包括第一设备ID和第二设备ID;第一设备ID为第一IoT设备的设备ID,第二设备ID为第二IoT设备的设备ID。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二IoT设备支持实现设置控制关系或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操作。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第二IoT设备。第二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二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三天线,第三天线在第三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大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第三天线在第四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第三发射功率大于第四发射功率;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二IoT设备执行: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随机生成第一密钥;通过第四发射功率下的第三天线,向第一IoT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二消息;通过第三发射功率下的第三天线,向IoT服务器发送第二请求消息;接收到来自IoT服务器的第一请求消息或第二请求消息。其中,第二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这样,能够使得用户轻松地完成IoT设备的设置,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此外,还能保证安全性。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第一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一IoT设备。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二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该方法包括:通过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响应于第一响应消息,通过第二天线,向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或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其中,第一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
根据第六方面,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连接于第一IoT设备的同一个无线通信芯片。
根据第六方面,或者以上第六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无线通信芯片为Wi-Fi芯片、蓝牙芯片或ZigBee芯片。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第一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一IoT设备。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二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该方法包括:通过第二天线,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在距离第二IoT设备的第四距离内,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响应于第一响应消息,通过第一天线,向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在距离第二IoT设备的第三距离内,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告知消息;其中,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其中,第一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第一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一IoT设备。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第一天线在第一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一天线在第二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一发射功率大于第二发射功率。该方法包括:通过第一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响应于第一响应消息,通过第二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向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或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其中,第一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第二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二IoT设备。第二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二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三天线,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大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第四天线,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该方法包括: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随机生成第一密钥;通过第四天线,向第一IoT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二消息;通过第三天线,向IoT服务器发送第二请求消息;接收到来自IoT服务器的第一请求消息或第二请求消息。其中,第二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第二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二IoT设备。第二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第二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三天线,第三天线在第三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大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第三天线在第四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第三发射功率大于第四发射功率。该方法包括: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随机生成第一密钥;通过第四发射功率下的第三天线,向第一IoT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二消息;通过第三发射功率下的第三天线,向IoT服务器发送第二请求消息;接收到来自IoT服务器的第一请求消息或第二请求消息。其中,第二预设发射距离为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能够以明文形式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该距离能够保证安全性。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在第一IoT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第一IoT设备执行如第六方面及第六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在第二IoT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第二IoT设备执行如第九方面或第十方面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第一IoT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第一IoT设备执行第六方面及第六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第二IoT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第二IoT设备执行第九方面或第十方面的方法。
在上述各方面及各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预设发射距离可以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相同,也可以不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第一IoT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第二IoT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一种原理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另一种原理示意图;
图5A-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发射距离示意图;
图7A-图7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实施例一的通信交互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实施例一的演示示意图;
图9A-图9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实施例二的通信交互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实施例二的演示示意图;
图11A-图1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实施例三的通信交互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实施例三的演示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在采用Wi-Fi协议下的通信交互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或两个以上(包含两个)。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除非另外说明。“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的普及,用户对IoT设备(如IoT灯、IoT冰箱、IoT音箱等)的需求不断提高。IoT设备是指通过IoT对其进行远程或近程地控制和/或监测的电子设备。典型地,智能家电就属于典型的IoT设备。有些需求,只有多个IoT设备彼此配合,才能实现。在此之前,需要对涉及到的多个IoT设备进行设置。而对每个IoT设备都进行人工设置,不仅使得设置繁琐,耗时较长,而且需要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而实际中用户一般不会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这样用户就得花费时间来了解每个IoT设备。这些都导致用户进行一次设置将会耗费较高的时间成本,给用户带来不便,用户体验较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便捷的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成为我们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得用户轻松地完成IoT设备的设置,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示例性地,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IoT设备100(也可称为第一IoT设备)和IoT设备200(也可称为第二IoT设备)以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的方式连接至IoT服务器300。IoT服务器300可以为本地服务器,也可以为云服务器。示例性地,云服务器可以为家居云服务器。IoT设备100与上述服务器的连接,可以为有线连接,也可以为无线连接。IoT设备200与上述服务器的连接,可以为有线连接,也可以为无线连接。优选地,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都通过无线连接与IoT服务器300通信。比如,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都通过同一无线路由器,连接至IoT服务器300。可替换地,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也可不设置IoT服务器300。
在图1所示及其替换的场景中,通过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两者靠近,可以实现IoT设备100对IoT设备200的设置。比如,IoT设备100处于一个群组中,通过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两者靠近,可以实现IoT设备100对IoT设备200的设置,从而使得IoT设备200加入该群组中。再比如,IoT设备100可以控制某个对象,通过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两者靠近,可以实现IoT设备100对IoT设备200的设置,从而使得IoT设备200也能控制该对象。另外,在图1所示及其替换的场景中,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可以相互设置。比如,IoT设备100具有开关功能,IoT设备200具有照明功能,通过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两者靠近,可以完成对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的设置,从而使得IoT设备100能够控制IoT设备200照明功能的开启和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的IoT设备100或IoT设备200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耳机、平板电脑、具备无线通讯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智能头盔)、智能开关、智能灯、智能冰箱、智能音箱、智能门铃、智能门锁、智能窗帘等。IoT设备100的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搭载
Figure BDA0002984614110000071
Windows、Linux或者其它操作系统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上述IoT设备100或IoT设备200也可为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诸如膝上型计算机(Laptop)等。还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上述IoT设备100或IoT设备200也可以不是便携式电子设备,而是固定安装或台式电子设备(比如,台式计算机)。
示例性地,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1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IoT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IoT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IoT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IoT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IoT设备1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IoT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IoT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IoT设备1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IoT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IoT设备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IoT设备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IoT设备1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示例性地,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2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IoT设备200可包括处理器210,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内部存储器2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 bus,USB)接口230,充电管理模块240,电源管理模块241,电池242,天线3,天线4,无线通信模块250,传感器模块260,输入模块270,输出模块280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IoT设备2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IoT设备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比如,IoT设备200可以为智能灯、智能电视、智能音箱等。
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2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在一些实施例中,IoT设备200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10。其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间(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间音频(integrated circuit 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SIM卡接口,和/或USB接口等。其中,USB接口2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2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IoT设备200充电,也可以用于IoT设备200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IoT设备20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IoT设备2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2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240可以通过USB接口2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240可以通过IoT设备2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240为电池2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241为IoT设备200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241用于连接电池242,充电管理模块240与处理器210。电源管理模块241接收电池2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240的输入,为处理器210,内部存储器221,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和无线通信模块25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2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2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2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241和充电管理模块2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IoT设备2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3,天线4以及无线通信模块250等实现。
无线通信模块250可以提供应用在IoT设备200上的包括Wi-Fi,蓝牙(bluetooth,BT),无线数传模块(例如,433MHz,868MHz,915MHz)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25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250经由天线3或者天线4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滤波以及调频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210。无线通信模块250还可以从处理器2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3或者天线4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本申请实施例中,IoT设备2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广播消息,广播消息中可以携带IoT设备200的设备标识或者产品标识,用于周围的其他IoT设备发现IoT设备200。IoT设备20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接收其他IoT设备发送的消息。
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IoT设备2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220与处理器2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221可以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处理器210可以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的上述指令,从而使得IoT设备200执行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自动开锁的方法,以及各种应用以及数据处理等。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代码存储区和数据存储区。其中,代码存储区可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存储区可存储IoT设备2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部件,闪存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210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来使得IoT设备200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身份认证方法,以及其他应用及数据处理。
输入模块270包括但不限于键盘、触摸屏(也可以为触摸显示屏)、鼠标、摄像头、激光笔、手写输入板、麦克风等。其中,麦克风包括单个麦克风,也包括麦克风阵列。
输出模块280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LED灯、扬声器、耳机、产生振动的电机及其辅助器件、产生热量的发热器件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之间的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Wi-Fi感知(Wi-Fi aware)、紫峰(ZigBee)等方式。其中,该如BLE、Wi-Fi aware等无线通信方式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媒体访问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MAC)层,又称为数据链路层协议扩展进行的交互,无需涉及到MAC层的上层网络通信,在数据链路层便可完整的实现数据交互。其中,BLE是由蓝牙特别兴趣小组于2016年推出的一种超低功耗的用于电子设备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案,可通过MAC层实现通信。Wi-Fi Aware(Wi-Fi neighborhood aware network,Wi-Fi邻居发现网络,简称NAN)是一种新型的低功耗点对点互连互通的Wi-Fi Mesh通信技术,该技术能够绕开网络基础设施(如接入点(access point,AP)或蜂窝网),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设备间的连接通信,同样可通过MAC层实现通信。需要说明的是,该种无线通信方式区别于常见的Wi-Fi连接或蓝牙连接。具体地,如BLE、Wi-Fi aware等的无线通信方式可通过发送信标帧的方式,直接在计算机网络的MAC层实现数据交互,而无需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中比MAC层更上层的网络层的数据交互。通过BLE、Wi-Fi aware等无线通信方式实现的设备间通信,不仅能够提高通信效率(IoT设备100无需与IoT设备200完成如Wi-Fi或蓝牙的连接、用户身份登录验证等步骤,不用涉及到上层网络的网络协议等内容),还能够提高数据交互的安全性(MAC层的数据传输)。
在一种示例中,图4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原理结构。如图4A所示,IoT设备200可以包括处理器210,无线通信模块250,天线3和天线4。
其中,天线3(也称为第一天线,比如强天线)和天线4(也称为第二天线,比如弱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进一步的,无线通信模块250将从天线3或天线4接收的电磁波转换为信号,并将信号发送至处理器210进行处理;或者无线通信模块250从处理器2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经由强天线或弱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本申请实施例中,强天线发射信号的第一发射距离(比如10米、5米等,具体可由用户设定)大于弱天线发射信号的第二发射距离(比如0.2米、0.3米等,具体可由用户设定)。弱天线发射信号的第二发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安全距离;其中,预设的安全距离为IoT设备200的用户通过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交换秘密信息的距离。在一种实例中,预设的安全距离为IoT设备200的用户通过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交换秘密信息的安全距离。比如预设的安全距离可为50cm、40cm、30cm、20cm等。如此,只有IoT设备100位于与IoT设备200小于等于预设的安全距离的范围内时,才能够接收到IoT设备200发送的秘密信息。这样,降低了安全风险(比如,在距IoT设备200的50cm以外,该秘密信息不会被其他设备接收到)。IoT设备100的用户可在周边安全的情形下,才将IoT设备100靠近至IoT设备200的预设的安全距离内,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控制强天线与弱天线的切换。当IoT设备200采用强天线时,只有在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发射距离,IoT设备100才接收到IoT设备200发送的信号;当IoT设备200采用弱天线时,只有在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发射距离,移动设备才接收到IoT设备200发送的信号。其中,第一发射距离大于预设的安全距离;第二发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安全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射距离和第二发射距离可分别称为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
在另一种示例中,图4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另一种原理结构。如图4B所示,IoT设备200可以包括处理器210,无线通信模块250和天线3。其中,无线通信模块250包括无线模块251和可变阻抗电路模块252。天线3用于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可变阻抗电路模块252可为由可变阻抗组成的电路或者集成线路等。处理器210通过控制调整可变阻抗电路模块252的阻抗值,调节加载于天线3的发射功率,从而控制天线3发射无线信号时的发射距离。示例性的,可变阻抗电路模块252的阻值为第一阻值时,天线3的发射功率为第一发射功率,此时天线3发射无线信号的距离为第一发射距离(实现强天线的功能);可变阻抗电路模块252的阻值为第二阻值时,天线3的发射功率为第二发射功率,此时天线3发射无线信号的距离为第二发射距离(实现弱天线的功能)。其中,第一发射功率大于第二发射功率;第一发射距离大于预设的安全距离,第二发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安全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射距离和第二发射距离可分别称为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在图4B对应的另一种示例中,有关处理器210、无线通信模块250的其他说明,与图4A对应的一种示例中的相关描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4A和图4B中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结构是以IoT设备200为例说明的,但IoT设备100也可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结构。比如,与图4A中的附图标记相对应的,IoT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天线2和天线5(图2中未示出天线5;天线5也连接无线通信模块160)。与图4B中的附图标记相对应的,IoT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和天线2。具体说明与有关图4A、图4B的说明相同或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可选地,IoT设备200也可不具有图4A或图4B示出的结构,而IoT设备100具有图4A或图4B示出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图4A对应的一种示例和图4B对应的另一种示例中示意的原理结构并不构成对IoT设备20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IoT设备20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结构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相应地,上述内容也适于IoT设备100的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强天线和弱天线可以共用一部分走线,例如图5A-图5C所示实施例中的描述。
示例性地,图5A-图5C示出了图4A中强天线和弱天线的三种实现方式。IoT设备100的一种无线通信模块及天线的结构,也可采用图5A-图5C示出的三种方式。如图5A-图5C所示,强天线和弱天线可以共用一部分走线。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中的强天线和弱天线可以通过射频开关进行切换。物理上可以将弱天线与射频开关(如图5A-图5C中虚线框中所示为弱天线)都置于屏蔽罩内或者将弱天线置于芯片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弱天线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减小发射距离。构造弱天线的原理可以是:
(1)减小天线长度,从而减小辐射到空气中的电磁波;
(2)减小辐射效率,通过电阻将一部分的电磁波辐射转化为热能消耗掉;
(3)降低回波损耗,将部分射频能量反射回芯片内部等。
弱天线具体的实现可以采用:
(i)将天线变短;
(ii)将强天线路径中某点断开,或者在该点通过电阻、电感或者电容接地;
(iii)使用屏蔽罩等。
应理解,上述弱天线具体的实现(i)和(ii)可以在PCB板上或者芯片内部实现。
还应理解,上述屏蔽罩的作用是为了削弱辐射。
还应理解,上述将天线变短是指弱天线相比于强天线来说,弱天线更短。图5A至图5C所示的三种弱天线的结构,弱天线如图5A至图5C的虚线框中的结构所示。图5A至图5C中强天线的结构都是通过射频输入输出(radio frequency input/output,RFIO)引脚连接滤波电路(例如,π型电路)、匹配电路(例如,π型电路)以及匹配电路外的天线体(例如,该天线体可以是一段金属走线)。图5A中虚线框所示的弱天线a、图5B中虚线框所示的弱天线b以及图5C中虚线框所示的弱天线c的长度不同,但是相比于强天线都更短。滤波电路的作用是防止干扰,匹配电路是用来与强天线匹配。
示例性的,如图5A所示,弱天线a可以位于屏蔽罩内。其中,弱天线a可以包括屏蔽罩内Wi-Fi芯片的RFIO引脚和两路开关中的第一路开关(第一路开关不连接任何器件)。有时,弱天线a还可包括在RFIO引脚和第一路开关之间的走线。其中,两路开关指的是走线或RFIO引脚与滤波电路之间的开关。通过该两路开关可以将走线或RFIO引脚,与滤波电路连通或者断开。所述第一路开关为图5A所示的与RFIO引脚或走线相连、且与滤波电路之间断开的开关。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两路开关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
示例性的,如图5B所示,弱天线b可以位于屏蔽罩内。其中,弱天线b可以包括屏蔽罩内Wi-Fi芯片的RFIO引脚、两路开关的第一路开关(第一路开关连接电阻)和匹配器件。有时,弱天线b还可包括在RFIO引脚和第一路开关之间的第一走线。有时,弱天线b还可包括匹配器件与地之间的第二走线。匹配器件可以为电阻。通过电阻接地可以将一部分的电磁波辐射转化为热能消耗掉,从而减小了弱天线b的辐射效率。其中,所述两路开关指的是RFIO引脚或第一走线与电阻、滤波电路之间的开关,通过该开关,可以将RFIO引脚或第一走线与电阻相连、与滤波电路断开,或者可以将RFIO引脚或第一走线与电阻断开、而与滤波电路相连通。所述的第一路开关为所述两路开关中与匹配器件相连、且与滤波电路断开的开关。
示例性的,如图5C所示,弱天线c可以位于屏蔽罩内。其中,经由芯片匹配的滤波电路后接匹配器件(例如,电阻)到地。弱天线c可以包括屏蔽罩内Wi-Fi芯片的RFIO引脚、滤波电路、两路开关的第一路开关(第一路开关连接电阻)和匹配器件(比如,电阻)。有时,弱天线c还可以包括RFIO引脚与滤波电路之间的第一走线。有时,弱天线c还可以包括滤波电路与匹配器件之间的第二走线。通过匹配器件(比如,电阻)接地可以将一部分的电磁波辐射转化为热能消耗掉,从而减小了弱天线c的辐射效率。其中,所述两路开关指的是屏蔽罩内的滤波电路与匹配器件、屏蔽罩外的匹配电路之间的开关。通过该两路开关,可以将屏蔽罩内的滤波电路与匹配器件相连、与屏蔽罩外的匹配电路断开;或者,可以将屏蔽罩内的滤波电路与匹配器件断开、而与屏蔽罩外的匹配电路相连通。所述的第一路开关为用于连接屏蔽罩内的滤波电路与匹配器件的开关。
应理解,上述图5A至图5B中的强天线可以包括RFIO引脚、两路开关中的第二路开关,滤波电路、匹配电路以及匹配电路外连接的天线体。有时,图5A至图5B中的强天线还可以包括RFIO引脚与所述两路开关中的第二路开关之间的走线。所述第二路开关为用于连接RFIO引脚与滤波电路的开关。
上述图5C中的强天线可以包括RFIO引脚、滤波电路、两路开关中的第二路开关、匹配电路以及匹配电路外连接的天线体。有时,图5C中的强天线还可以包括RFIO引脚与滤波电路之间的走线。所述第二路开关为用于连接屏蔽罩内的滤波电路与屏蔽罩外的匹配电路的开关。
应理解,图4A所示的无线通信模块250可以是Wi-Fi芯片,也可以是Wi-Fi芯片及与其匹配的电路。图4B所示的无线模块251可以是Wi-Fi芯片,图4B所示的无线通信模块250可以是Wi-Fi芯片及与其匹配的电路。
以上不同的弱天线结构配合Wi-Fi芯片的不同发射功率(Tx power)的设置,可以达到不同的超短距通讯的要求(例如,从10cm到2m)。
示例性的,表1示出了几种不同的第一天线结构配合Wi-Fi芯片时不同发射功率的通讯距离。
表1
Figure BDA0002984614110000141
示例性的,表2示出了几种不同的第一天线结构配合蓝牙芯片时不同发射功率的通讯距离。
表2
Figure BDA0002984614110000142
示例性的,表3示出了几种不同的第一天线结构配合ZigBee芯片时不同发射功率的通讯距离。
表3
Figure BDA0002984614110000143
由于芯片内物理器件的特性,天线最大发射功率和最小发射功率之差是相关联的。如果把第一设备的最小发射功率降得很低,则最大发射功率也会被降低,这样就不满足正常工作时的距离要求。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不同的智能设备的结构不同以及对智能设备的安全性能要求不同,所以智能设备的生产厂商可以采用不同的第一天线结构以及发射功率来保证智能设备的通讯距离。示例性的,对于不同的智能空调生产厂商,其智能空调外壳的厚度可能不同,那么在第一天线结构相同以及发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智能空调能够被发现的通讯距离也可能不同。不同的智能设备生产厂商可以根据其智能设备本身的结构,配合第一天线的结构以及一定的发射功率,从而测试出智能设备被发现的安全距离。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包括多个芯片(例如,第一设备包括Wi-Fi芯片、蓝牙芯片和ZigBee芯片),则第一设备中的Wi-Fi芯片、蓝牙芯片和ZigBee芯片可以共用上述图5A中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或者,第一设备中的Wi-Fi芯片、蓝牙芯片和ZigBee芯片可以共用上述图5B中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或者,第一设备中的Wi-Fi芯片、蓝牙芯片和ZigBee芯片可以共用上述图5C中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或者,第一设备中的Wi-Fi芯片、蓝牙芯片和ZigBee芯片也可以不共用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还应理解,上述图5A至图5C为物理上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射频开关切换物理上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也可以在物理上只有一根天线,但是逻辑上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第一设备可以通过调节物理上的天线的发射功率,来实现逻辑上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例如,当物理上的天线的发射功率为第一发射功率时,可以认为是逻辑上的第一天线;当物理上的天线的发射功率为第二发射功率时,可以认为是逻辑上的第二天线;其中,第一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发射功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第一设备可以通过调节芯片内部的器件来调节物理上的天线的发射功率。例如,第一设备可以通过芯片内部的多级放大器来调节物理上的天线的发射功率。
例如,第一设备可以通过调节寄存器的值来屏蔽芯片内部的多级放大器,从而使得物理上的天线的发射功率为第一发射功率,此时可以认为是逻辑上的第一天线;第一设备也可以通过调节寄存器的值从而使得物理上的天线的发射功率为第二发射功率,此时可以认为是逻辑上的第二天线;其中,第一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发射功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第一设备也可以通过芯片外部的外围电路来调节物理上的天线的发射功率。
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涉及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可以是物理上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也可以是逻辑上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切换逻辑上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通过射频开关来切换物理上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结合上述示例,以第一距离是5米,第二距离是0.3米为例。当IoT设备200采用第一天线时,如果IoT设备200(位于图6所示的圆心)与IoT设备1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如IoT设备100位于图6所示的位置1),IoT设备200可与IoT设备100通信;当IoT设备200采用第二天线时,如果IoT设备200(位于图6所示的圆心)与IoT设备1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如IoT设备100位于图6所示的位置2),IoT设备200可与IoT设备100通信。
相应地,当IoT设备200的天线设置为第一发射功率时,如果IoT设备200(位于图6所示的圆心)与IoT设备1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如IoT设备100位于图6所示的位置1),IoT设备200可与IoT设备100通信;当IoT设备200的天线设置为第二发射功率时,如果IoT设备200(位于图6所示的圆心)与IoT设备1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如IoT设备100位于图6所示的位置2),IoT设备200可与IoT设备100通信。
实际操作中,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精度不会那么精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样,会使得第一距离或第二距离在实际操作中呈现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精准的数值距离。另外,在不同的环境下,即使是同样的天线和同样的发射功率,也可能出现第一距离的不同,以及第二距离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图6的描述中,是以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两个IoT设备为例来描述应用场景的,但实际上在上述的应用场景下,还可以有其他的IoT设备,比如IoT设备400等;此处不对其他的IoT设备的数量进行限制。IoT设备400等其他的IoT设备,可以参见有关IoT设备100或IoT设备20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7A-图12来具体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涉及图7A-图8。其中,图7A-图7D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通信交互流程。图8示出了相应的演示示意图。在实施例一中,IoT设备100位于第一群组,第一群组的群组ID为第一群组ID。图7A-图7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一下的四种不同实施方式的流程。以下结合图7A-图7D详细说明。
在图7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强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弱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如图7A所示,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方法,可以包括:
S701a、通过IoT设备100的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和IoT设备100的MAC地址。
示例性的,在S701a之前,IoT设备100接收到一个输入以触发S701a的执行;该输入可以为一个用户输入,比如IoT设备100接收到一个触摸输入或语音输入;该输入也可以为其他智能设备发送来的消息或指令。
例如,在IoT设备100上设置有进组按钮,当用户按动进组按钮时触发IoT设备100执行S701a;又例如,长按IoT设备100的电源按键5秒以上触发IoT设备100执行S701a;又例如,在移动设备上打开远程控制IoT设备100的APP,使用移动设备远程连接到IoT设备100,通过操作APP触发IoT设备100执行S701a。
示例性的,在S701a之前,当IoT设备100位于多个群组时,触发IoT设备100执行S701a的输入还包括选定一个或多个IoT设备100所位于的群组的信息。例如,灯具A位于客厅灯具组和黄光灯具组内。当需要为客厅灯具组增添新成员时,在移动设备上打开远程控制智能灯具的APP,使用移动设备远程连接到灯具A,通过操作APP选定客厅灯具组,触发灯具A针对客厅灯具组执行S701a。
示例性的,在S701a中,IoT设备100可以采用多种可行的通信协议以实现广播第一消息。在某些通信协议设置中,广播数据包会携带真实设备地址;而在另一些通信协议设置中,广播数据包不会携带真实设备地址。例如,在蓝牙低能耗(bluetooth low energy)通信协议中,广播数据包可以携带公共设备地址(public device address),public deviceaddress即为蓝牙设备的真实地址,基于public device address可以直接寻址到蓝牙设备;广播数据包也可以携带随机设备地址(random device address),random deviceaddress并不是蓝牙设备的真实地址,基于random device address无法直接寻址到蓝牙设备。当IoT设备100采用不携带真实设备地址的通信协议格式广播第一消息时,第一消息的消息内容包括IoT设备100的真实设备地址,例如,MAC地址。而当IoT设备100采用携带真实设备地址的通信协议格式广播第一消息时,则第一消息的消息内容无需包括IoT设备100的真实设备地址,直接使用第一消息的消息架构中所携带的真实设备地址。
S702a、IoT设备200在位于IoT设备100的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一消息,获取到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和IoT设备100的MAC地址。
S703a、IoT设备200向IoT设备100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和IoT设备200的MAC地址。
与S701a相同,在S703a中,IoT设备200也可以采用多种可行的通信协议以实现向IoT设备100发送第一响应消息,此处不再赘述。
S704a、IoT设备100接收到第一响应消息,获取到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和IoT设备200的MAC地址。
S705a、IoT设备100通过IoT设备100的第二天线,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包括第一群组ID,第一群组ID为IoT设备100所在的群组ID。
可选的,IoT设备100包含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IoT设备100所属群组的群组ID等群组信息。在S705a中,IoT设备100直接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第一群组ID以生成第二消息。
可选的,IoT设备100本地并不保存IoT设备100所属群组的群组ID。在执行S705a之前,IoT设备100从其他设备(例如,IoT服务器300,或者,连接到IoT服务器300的移动设备)处获取第一群组ID。
例如,在IoT设备100被触发执行S701a时,IoT设备100向IoT服务器300发送群组ID获取请求,群组ID获取请求包含IoT设备100的设备标识以及请求获取群组ID的信息。IoT服务器300接收到群组ID获取请求后,根据IoT设备100的设备标识搜索到对应的第一群组ID,将第一群组ID反馈给IoT设备100。当IoT服务器300根据IoT设备100的设备标识无法搜索到对应的群组ID时,IoT服务器300针对IoT设备100创建新的群组(创建第一群组),生成新的群组ID(生成第一群组ID)。
又例如,在S704a之后,当IoT设备100根据第一响应消息判断IoT设备200愿意加入群组后,IoT设备100向IoT服务器300发送群组ID获取请求以请求获取第一群组ID。
又例如,在移动设备上打开远程控制IoT设备100的APP,使用移动设备远程连接到IoT设备100以及IoT服务器300。移动设备将IoT设备100的设备标识发送IoT服务器300,IoT服务器300向移动设备反馈IoT设备100的第一群组ID。移动设备将第一群组ID发送到IoT设备100并触发IoT设备100执行S701a。
S706a,IoT设备200在位于IoT设备100的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二消息,获取到第一群组ID。
由于第二天线为弱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较短。因此,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才能接收到第二消息。因此,IoT设备100在S705a中通过第二天线发送第二消息,可以有效避免第二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从而大大提高数据安全性。
S707a、IoT设备200判断IoT设备200是否已加入第一群组ID对应的第一群组。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在S706a之前,IoT设备200可能已经加入IoT设备100的第一群组。例如,在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并完成加入群组操作后,IoT设备200远离IoT设备100并再次靠近,导致S702a、S703a、S704a、S705a以及S706a的再次执行,此时如果继续执行后续的加入群组操作,势必造成处理资源的浪费。因此,在S707a之后,如果IoT设备200已加入第一群组ID对应的第一群组,则无需进行后续的加入群组操作,从而避免重复进行加入群组操作以导致处理资源浪费。
S708a、如果IoT设备200尚未加入第一群组ID对应的第一群组,IoT设备200向IoT服务器300发送加入群组消息,加入群组消息包括第一群组ID和IoT设备200的设备标识(Device ID)。Device ID可以唯一标识IoT设备。
S709a、IoT服务器300接收到加入群组消息,获取到第一群组ID和IoT设备200的Device ID。
S710a、IoT服务器300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属性与第一群组对应的属性是否匹配。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IoT设备200可能并不是能够加入第一群组的正确设备。例如,灯具A(IoT设备100)被安装在客厅,其位于客厅灯具组。用户本来要将灯具B(灯具B未位于任何群组)加入到客厅灯具组,但用户拿错灯具B,误以为灯具C为灯具B,将位于卧室灯具组的灯具C靠近灯具A,导致S701a-S709a的执行。如果IoT服务器300继续进行加入群组操作,令灯具C加入到客厅灯具组,就会发生设置错误。因此,在S710a之后,如果IoT设备200对应的属性与第一群组对应的属性不匹配,则IoT设备200不可以加入第一群组,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群组设置错误。
可选地,用户可以通过IoT设备上的重置按钮或者通过移动设备的APP重新设置IoT设备上的群组属性及其他属性。如,灯具C原本位于卧室灯具组,可通过上述的重置方式,重新设置灯具C不属于任何群组。
示例性的,群组对应的属性可以是任意形式的属性。群组对应的属性一种或多种设备功能属性(例如,照明设备、开关设备),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场景属性(例如,客厅设备、卧室设备),还可以是由用户人为标记的属性(例如,被用户标记为需要优先控制的设备)。同一群组的设备,在针对群组对应的属性上保持一致,但并不是说同一群组的设备必须为同一型号的设备。
例如,灯具A(IoT设备100)被安装在客厅,灯具A的设备功能属性为灯具,灯具A的位置属性为客厅。灯具A位于客厅灯具组(第一群组),客厅灯具组的群组属性为灯具以及客厅。用户希望将灯具B也安装在客厅,灯具B的设备功能属性为灯具,灯具B的位置属性为客厅。用户触发灯具A执行S701a。之后,用户将灯具B靠近灯具A,导致S701a-S709a的执行(灯具B作为IoT设备200)。之后,在S710a中,IoT服务器300判断灯具B的设备功能属性(灯具)以及位置属性(客厅)与客厅灯具组的群组属性(灯具以及客厅)匹配。因此,灯具B可以加入客厅灯具组。
又例如,灯具A(IoT设备100)被安装在客厅,灯具A的设备功能属性为灯具,灯具A的位置属性为客厅。灯具A位于客厅设备组(第一群组),客厅设备组的群组属性为客厅。用户希望将智能音箱C摆放在客厅,智能音箱C的设备功能属性为音箱,智能音箱C的位置属性为客厅。用户触发灯具A执行S701a。之后,用户将智能音箱C靠近灯具A,导致S701a-S709a的执行(智能音箱C作为IoT设备200)。之后,在S710a中,IoT服务器300判断智能音箱C的位置属性(客厅)与客厅设备组的群组属性(客厅)匹配。因此,即使智能音箱C与灯具A为功能完全不同的设备,智能音箱C也可以加入客厅设备组。
S711a、当IoT服务器300在S710a中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属性与第一群组对应的属性匹配时,IoT服务器3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一反馈消息,第一反馈消息包括加入成功的信息。
可选的,在S711a中,IoT服务器300还记录IoT设备200加入第一群组(例如,将IoT设备200的Device ID写入第一群组的设备列表)。
S712a、当IoT服务器300在S710a中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属性与第一群组对应的属性不匹配时,IoT服务器3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反馈消息,第二反馈消息包括加入失败的信息及原因。
S713a、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一反馈消息或第二反馈消息。
S714a、IoT设备200向IoT设备100发送告知消息,以通知IoT设备100加入群组操作的结果。
示例的,当在S713a中,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一反馈消息时,那么在S714a中,IoT设备200发送的告知消息用于通知IoT设备100,IoT设备200已成功加入群组;当在S713a中,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二反馈消息时,那么在S714a中,IoT设备200发送的告知消息用于通知IoT设备100,IoT设备200无法加入群组以及原因。
可替换的,也可以不通过IoT设备200告知IoT设备100加入群组操作的结果。而是由IoT服务器300通知IoT设备100加入群组操作的结果。这样,IoT设备200可以不执行S714a。
可选的,在S708a中,加入群组消息还包括IoT设备100的MAC地址。当IoT服务器300在S710a中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属性与第一群组对应的属性匹配时,IoT服务器300记录IoT设备200加入第一群组,并且IoT服务器300基于IoT设备100的MAC地址向IoT设备100发送第三反馈消息,第三反馈消息包括IoT设备200加入群组成功的信息。当IoT服务器300在S710a中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属性与第一群组对应的属性不匹配时,IoT服务器300基于IoT设备100的MAC地址向IoT设备100发送第四反馈消息,第四反馈消息包括IoT设备200加入群组失败的信息及原因。
在图7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200具有第三天线(强天线)以及第四天线(弱天线),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其中,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如图7B所示,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方法,可以包括:
S701b、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和IoT设备100的MAC地址。
示例性的,与S701a相同,在S701b之前,IoT设备100也接收到一个输入以触发S701a的执行;并且,在S701b中,IoT设备100也可以采用多种可行的通信协议以实现广播第一消息,此处不再赘述。
S702b、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一消息,获取到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和IoT设备100的MAC地址。
S703b、IoT设备200随机生成第一密钥。
第一密钥用于加密之后的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间的数据交互。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第一密钥的生成以及之后步骤中使用第一密钥进行加密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密钥方案实现第一密钥的生成以及在之后的步骤中使用第一密钥进行加密。
S704b、IoT设备200通过IoT设备200的第四天线,向IoT设备100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包括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第一密钥和IoT设备200的MAC地址。
示例性的,与S703a相同,在S704b中,IoT设备200可以采用多种可行的通信协议以实现向IoT设备100发送第一响应消息,此处不再赘述。
在S704b中,由于第四天线为弱天线,因此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IoT设备100才能接收到第一响应消息。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响应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
S705b、IoT设备100在位于IoT设备200的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一响应消息,获取到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第一密钥和IoT设备200的MAC地址;使用第一密钥加密第一群组ID,得到第一信息;第一群组ID为IoT设备所在的第一群组的ID。
在S705b中,IoT设备100获取第一群组ID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S705a,此处不再赘述。
S706b、IoT设备1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包括第一信息。
S707b、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二消息,获取到第一信息;使用第一密钥解密第一信息,获取到第一群组ID。
S708b-S715b:分别与S707a-S714a相同,请参见S707a-S714a;此处不再赘述。有关图8的内容,在实施例一的最后统一介绍。
在图7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强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弱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IoT设备200具有第三天线(强天线)以及第四天线(弱天线),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其中,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如图7C所示,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方法,可以包括:
S701c、IoT设备100通过IoT设备100的第二天线,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和IoT设备100的MAC地址。
示例性的,与S701a相同,在S701c之前,IoT设备100也接收到一个输入以触发S701a的执行;并且,在S701c中,IoT设备100也可以采用多种可行的通信协议以实现广播第一消息,此处不再赘述。
在S701c中,由于第二天线为弱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很短。因此,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才能接收到第一消息。因此,就可以有效避免第一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
S702c、IoT设备200在位于IoT设备100的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一消息,获取到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和IoT设备100的MAC地址。
S703c-S705c:分别与S703b-S705b相同,请参见S703b-S705b;此处不再赘述。
S706c、IoT设备100通过IoT设备100的第一天线,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包括第一信息。
在S706c中,由于第一信息为由第一密钥加密的信息,因此即使采用第一天线发送第二消息,也不会降低信息安全性。
可替换的,在S706c中,IoT设备100还可以通过IoT设备100的第二天线,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消息。
S707c、IoT设备200在位于IoT设备100的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二消息,获取到第一信息;使用第一密钥解密第一信息,获取到第一群组ID。
S708c-S715c:分别与S707a-S714a相同,请参照S707a-S714a;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7D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第一天线在第一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天线在第二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发射功率大于第二发射功率,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在图7D所示的实现方式中,IoT设备100通过切换第一天线的发射功率来改变发射距离,从而实现图7A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图7D所示,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方法,可以包括:
S701d-S714d:请参考S701a-S714a的描述;不同之处仅在于,在S701d-S714d中,“第一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第二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分别替换了S701a-S714a中的“第一天线”、“第二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7D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7A的实施方式,针对图7B和图7C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切换天线的发射功率来改变发射距离的方法,替代切换天线来改变发射距离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实施方式。此处,就不再展开一一描述了。新的实施方式也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示例性地,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演示示意图。如图8的(a)所示,IoT设备200与IoT设备100靠近一下,即碰一碰后,如图8的(b)所示,IoT设备200与IoT设备200就可位于同一群组(第一群组)中。对于用户来说,操作简便,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涉及图9A-图10。其中,图9A-图9D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设置IoT设备控制关系的通信交互示意图。图10示出了相应的演示示意图。图9A-图9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二下的四种不同实施方式的流程。以下结合图9A-图9D详细说明。
在图9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强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弱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如图9A所示,设置IoT设备控制关系的方法,可以包括:
S901a-S902a:参考S701a-S702a可知,S901a-S902a是将S701a-S702a中的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替换为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用于表明IoT设备100愿意可以与其他设备设置控制关系。
S903a-S904a:参考S703a-S704a可知,S903a-S904a是将S703a-S704a中的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替换为愿意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愿意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用于表明IoT设备200愿意与IoT设备100设置控制关系。
S905a-S906a:参考S705a-S706a可知,S905a-S906a与S705a-S706a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S905a中,第二消息包括第一Device ID,第一Device ID为IoT设备100的DeviceID;在S906a中,IoT设备200获取到第一Device ID。
与S706a类似,在S906a中,由于第二天线为弱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很短,因此,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才能接收到第二消息,因此IoT设备100在S905a中通过第二天线发送第二消息,可以有效避免第二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从而大大提高数据安全性。
S907a、IoT设备200判断IoT设备200是否已与第一Device ID对应的IoT设备设置控制关系。
与S707a类似,在S906a之前,IoT设备200可能已与第一Device ID对应的IoT设备设置控制关系。因此,在S907a之后,如果IoT设备200已与第一Device ID对应的IoT设备设置控制关系,则无需进行后续的设置控制关系操作,从而避免导致处理资源浪费。
S908a、如果IoT设备200尚未与第一Device ID对应的IoT设备设置控制关系,IoT设备200向IoT服务器300发送设置控制关系消息,设置控制关系消息包括第一Device ID和第二Device ID,第二Device ID为IoT设备200的Device ID。
S909a、IoT服务器300接收到设置控制关系消息,获取到第一Device ID和第二Device ID。
S910a、IoT服务器300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控制关系属性与IoT设备100对应的控制关系属性是否匹配。
IoT设备200与IoT设备100间可能无法正确的设置控制关系。例如,灯具A作为IoT设备100,当开关B作为IoT设备200靠近灯具A时,开关B与灯具A间设置控制关系(开关B控制灯具A)。但是,当灯具C作为IoT设备200靠近灯具A时,灯具C与灯具A之间无法设置控制关系(灯具C与灯具A间不存在控制/受控关系),如果强行设置控制关系,就会导致控制关系设置错误。因此,在S910a之后,如果IoT设备200对应的控制关系属性与IoT设备100对应的控制关系属性不匹配,则不设置IoT设备200与IoT设备100间控制关系,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控制关系设置错误。
示例性的,控制关系属性用于描述当前设备可以控制什么样的设备,以及当前设备可以被什么样的设备所控制。
例如,开关B的控制关系属性可以描述为:可以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开启信号)以及第二控制信号(关闭信号);灯具A的控制关系属性可以描述为:可以接受第三控制信号(对应开灯)以及第四控制信号(对应关灯)。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第二控制信号,与第三控制信号以及第四控制信号可以相互匹配对应,因此开关B的控制关系属性以及灯具A的控制关系属性相互匹配。
又例如,开关B的控制关系属性可以描述为:可以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开启信号)以及第二控制信号(关闭信号);灯具A的控制关系属性可以描述为:可以接受第三控制信号(对应黄光)、第四控制信号(对应白光)以及第五控制信号(对应关灯)。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第二控制信号,与第三控制信号、第四控制信号以及第五控制信号无法相互匹配对应,因此开关B的控制关系属性以及灯具A的控制关系属性相互间不匹配。
又例如,按钮D的控制关系属性可以描述为:可以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每按下一次按钮D输出一次第一控制信号);灯具A的控制关系属性可以描述为:可以接受第二控制信号(每接收一次第二控制信号,在黄光、白光以及关灯间进行一次切换)。第一控制信号与第二控制信号可以相互匹配对应,因此开关B的控制关系属性以及灯具A的控制关系属性相互匹配。
S911a、当IoT服务器300在S910a中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控制关系属性与IoT设备100对应的控制关系属性匹配时,IoT服务器3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一反馈消息,第一反馈消息包括设置成功的信息。
可选的,在S911a中,IoT服务器300还记录IoT设备200与IoT设备100间的控制关系。例如,将IoT设备200的Device ID写入IoT设备100的控制对象列表,或者,将IoT设备200的Device ID写入IoT设备100的授权控制设备列表。
S912a、当IoT服务器300在S910a中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控制关系属性与IoT设备100对应的控制关系属性不匹配时,IoT服务器3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反馈消息,第二反馈消息包括设置失败的信息及原因。
S913a、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一反馈消息或第二反馈消息。
S914a、IoT设备200向IoT设备100发送告知消息,以通知IoT设备100设置控制关系的结果。
S913a-S914a:分别与S713a-S714a相同,请参见S713a-S714a;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9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200具有第三天线(强天线)以及第四天线(弱天线),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其中,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如图9B所示,设置IoT设备控制关系的方法,可以包括:
S901b-S902b:参考S701b-S702b可知,S901b-S902b是将S701b-S702b中的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替换为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
S903b-S904b:参考S703b-S704b可知,S903b-S904b是将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替换为愿意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
与S704b类似,在S904b中,由于第四天线为弱天线,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IoT设备100才能接收到第一响应消息,因此就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响应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
S905b、IoT设备100在位于IoT设备200的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一响应消息,获取到愿意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第一密钥和IoT设备200的MAC地址;使用第一密钥加密第一Device ID,得到第一信息;第一Device ID为IoT设备100的Device ID。
S906b、IoT设备1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包括第一信息。
S907b、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二消息,获取到第一信息;使用第一密钥解密第一信息,获取到第一Device ID。
S908b-S915b:分别与S907a-S914a相同,请参见S907a-S914a;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9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强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弱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IoT设备200具有第三天线(强天线)以及第四天线(弱天线),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其中,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如图9C所示,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方法,可以包括:
S901c-S902c:参考S701c-S702c可知,S901c-S902c是将S701c-S702c中的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替换为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
与S701c类似,在S901c中,由于第二天线为弱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很短,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才能接收到第一消息,因此就可以有效避免第一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
S903c-S905c:分别与S903b-S905b相同,请参见S903b-S905b;此处不再赘述。
S906c:与S706c相同,请参见S706c;此处不再赘述。
S907c、IoT设备200在位于IoT设备100的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二消息,获取到第一信息;使用第一密钥解密第一信息,获取到第一Device ID。
S908c-S915c:分别与S907a-S914a相同,请参见S907a-S914a;此处不再赘述。
图9C所示的实施方式最为安全,可以有效避免攻击设备模拟成IoT设备100或IoT设备200。
在图9D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第一天线在第一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天线在第二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发射功率大于第二发射功率,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与图7D所示的实施方式相类似,在图9D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通过切换第一天线的发射功率来改变发射距离,从而实现图9A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图9D所示,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方法,可以包括:
S901d-S914d:请参考S901a-S914a的描述;不同之处仅在于,在S901d-S914d中,“第一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第二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分别替换了S901a-S914a中的“第一天线”、“第二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9D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9A的实施方式,针对图9B和图9C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切换天线的发射功率来改变发射距离的方法,替代切换天线来改变发射距离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实施方式。此处,就不再展开一一描述了。新的实施方式也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示例性地,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设置IoT设备控制关系的演示示意图。如图10的(a)所示,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靠近一下,即碰一碰后,如图10的(b)所示,IoT设备100就可控制IoT设备200。可替换地,在实施例二中,也可以是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靠近一下,即碰一碰后,IoT设备200就可控制IoT设备100。这样,对于用户来说,操作简便,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涉及图11A-图12。其中,图11A-图11D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设置IoT设备功能复制关系的通信交互示意图。图12示出了相应的演示示意图。图11A-图11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三下的四种不同实施方式的流程。以下结合图11A-图11D详细说明。
在图11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强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弱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如图11A所示,设置IoT设备功能复制关系的方法,可以包括:
S1101a-S1102a:参考S701a-S702a可知,S1101a-S1102a与S701a-S702a的不同之处在于:S1101a-S1102a将S701a-S702a中的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替换为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用于表明IoT设备100可以被其它设备复制功能。
S1103a-S1104a:参考S703a-S704a可知,S1103a-S1104a与S703a-S704a的不同之处仅在于:S1103a-S1104a将S703a-S704a中的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替换为愿意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愿意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用于表明IoT设备200愿意复制IoT设备100的功能。
S1105a-S1106a:参考S705a-S706a可知,S1105a-S1106a与S705a-S706a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S1105a中,第二消息包括第一Device ID,第一Device ID为IoT设备100的Device ID;在S1106a中,IoT设备200获取到第一Device ID。
与S706a类似,在S1106a中,由于第二天线为弱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很短,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才能接收到第二消息,因此,IoT设备100在S1105a中通过第二天线发送第二消息,可以有效避免第二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从而大大提高数据安全性。
S1107a、IoT设备200判断IoT设备200是否已设置有IoT设备100的功能。
与S707a类似,在S1106a之前,IoT设备200可能已设置有IoT设备100的功能。例如,在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并设置功能复制关系后,IoT设备200远离IoT设备100并再次靠近,导致S1102a-S1106a的再次执行,此时如果继续重复设置功能复制关系,势必造成处理资源的浪费。因此,在S1107a之后,如果IoT设备200已设置有IoT设备100的功能,则无需进行后续的设置功能复制关系操作,从而避免导致处理资源浪费。
S1108a、如果IoT设备200尚未设置有IoT设备100的功能,IoT设备200向IoT服务器300发送设置功能复制关系消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消息包括第一Device ID和第二DeviceID,第二Device ID为IoT设备200的Device ID。
S1109a、IoT服务器300接收到设置功能复制关系消息,获取到第一Device ID和第二Device ID。
S1110a、IoT服务器300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功能属性与IoT设备100对应的功能属性是否匹配。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IoT设备200与IoT设备100间可能无法正确的设置功能复制关系。
例如,灯具A(IoT设备100)的功能为接受开关C的控制。当灯具B作为IoT设备200靠近灯具A时,灯具B复制灯具A功能,复制完成后,灯具B的功能为接受开关C的控制)。但是,当开关D作为IoT设备200靠近灯具A时,开关D作为控制设备是无法复制作为受控设备的灯具A的功能的,如果强行复制功能,就会导致功能设置错误。
又例如,灯具A(IoT设备100)的功能为在按钮C的控制下在白光、黄光以及关灯之间切换。按钮C每按动一次会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灯具A在每接收到一次按钮C的控制信号时切换一次状态。灯具B只具备关灯以及开灯两种状态,并且灯具B并不是基于一个输入信号在两种状态间切换,而是基于对输入信号的识别来切换到状态(当输入信号为开灯信号时开灯,当输入信号为关灯信号时关灯)。当灯具B作为IoT设备200靠近灯具A时,灯具B复制灯具A功能,由于灯具B的输入控制设置与灯具A并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按钮C无法直接控制灯具B,因此灯具B无法正确复制灯具A功能。
因此,在S1110a之后,如果IoT设备200对应的功能属性与IoT设备100对应的功能属性不匹配,则不设置IoT设备200与IoT设备100间的功能复制关系,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功能复制关系设置错误。
示例性的,在功能复制的应用场景中,S1110a中所指的功能属性为与设备的功能相关的属性。例如,设备的控制输入设置(例如,开关的输出项设置、输出项个数、输出格式等);又例如,设备的控制输入设置(例如,灯具的输入项设置、输入项识别设置等)。
S1111a、当IoT服务器300在S1110a中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功能属性与IoT设备100对应的功能属性匹配后,IoT服务器3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一反馈消息,第一反馈消息包括设置成功的信息。
可选的,在S1111a中,IoT服务器300还记录IoT设备200与IoT设备100间的功能复制关系。例如,复制IoT设备100的控制对象列表/受控对象列表。基于IoT设备100的控制对象列表/受控对象列表,为IoT设备200创建控制对象列表/受控对象列表。又例如,使用IoT设备100的控制对象列表/受控对象列表,覆盖IoT设备200原始的控制对象列表/受控对象列表。又例如,将IoT设备100的控制对象/受控对象,添加到IoT设备200的控制对象列表/受控对象列表中。
S1112a、当IoT服务器300在S1110a中判断IoT设备200对应的功能属性与IoT设备100对应的功能属性不匹配时,IoT服务器3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反馈消息,第二反馈消息包括设置失败的信息及原因。
S1113a、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一反馈消息或第二反馈消息。
S1114a、IoT设备200向IoT设备100发送告知消息,以通知IoT设备100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结果。
S1113a-S1114a:分别与S713a-S714a相同或相类似,请参见S713a-S714a;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11B所示的实现方式中,IoT设备200具有第三天线(强天线)以及第四天线(弱天线),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其中,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如图11B所示,设置IoT设备功能复制关系的方法,可以包括:
S1101b-S1102b:参考S701b-S702b可知,S1101b-S1102b与S701b-S702b不同之处仅在于,将S701b-S702b中的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替换为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
S1103b-S1104b:参考S703b-S704b可知,S1103b-S1104b与S703b-S704b不同之处仅在于:将S701b-S702b中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替换为愿意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
与S704b类似,在S1104b中,由于第四天线为弱天线,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IoT设备100才能接收到第一响应消息,因此就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响应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
S1105b、IoT设备100在位于IoT设备200的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一响应消息,获取到愿意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第一密钥和IoT设备200的MAC地址;使用第一密钥加密第一Device ID,得到第一信息;第一Device ID为IoT设备100的Device ID。
S1106b、IoT设备100向IoT设备200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包括第一信息。
S1107b、IoT设备200接收到第二消息,获取到第一信息;使用第一密钥解密第一信息,获取到第一Device ID。
S1108b-S1115b:分别与S1107a-S1114a相同,请参见S1107a-S1114a;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11C所示的实现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强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弱天线),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IoT设备200具有第三天线(强天线)以及第四天线(弱天线),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其中,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如图11C所示,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方法,可以包括:
S1101c-S1102c:参考S701c-S702c可知,S1101c-S1102c与S701c-S702c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将S701c-S702c中的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替换为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
与S701c相类似,在S1101c中,由于第二天线为弱天线,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很短,只有IoT设备200靠近IoT设备100时才能接收到第一消息,因此就可以有效避免第一消息被其他设备获取。
S1103c-S1105c:分别与S1103b-S1105b相同,请参见S1103b-S1105b;此处不再赘述。
S1106c:与S706c相同,请参见S706c;此处不再赘述。
S1107c、IoT设备200在位于IoT设备100的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内,接收到第二消息,获取到第一信息;使用第一密钥解密第一信息,获取到第一Device ID。
S1108c-S1115c:分别与S1107a-S1114a相同,请参见S1107a-S1114a;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11D所示的实现方式中,IoT设备100具有第一天线,第一天线在第一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天线在第二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发射功率大于第二发射功率,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与图7D所示的实施方式相类似,在图11D所示的实施方式中,IoT设备100通过切换第一天线的发射功率来改变发射距离,从而实现图11A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图11D所示,设置IoT设备加入群组的方法,可以包括:
S1101d-S1114d:请参考S1101a-S1114a的描述;不同之处仅在于,在S1101d-S1114d中,“第一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第二发射功率下的第一天线”分别替换了S901a-S914a中的“第一天线”、“第二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11D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11A的实施方式,针对图11B和图11C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切换天线的发射功率来改变发射距离的方法,替代切换天线来改变发射距离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实施方式。此处,就不再展开一一描述了。新的实施方式也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示例性地,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设置IoT设备功能复制关系的演示示意图。如图12的(a)所示,IoT设备100控制IoT设备400,IoT设备200与IoT设备100靠近一下,即碰一碰后,如图12的(b)所示,IoT设备100和IoT设备200都可控制IoT设备400。这样,对于用户来说,操作简便,无需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也无需用户对每个IoT设备都比较了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上述全部及等同的实施例中,Wi-Fi aware是实现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数据交互的一种优选方式。在NAN机制约定的发现时间窗(discoverywindow,DW)中进行NAN机制的维持工作和服务发现工作,服务发现即通过发送服务发现帧(service discovery frame,SDF)消息实现。NAN设备间,可以通过发送信标(Beacon)帧,相互发送SDF消息。在SDF消息中包括一个指示位,其用于指示该SDF消息是哪种SDF消息,SDF消息的类型包括:发布(Publish)消息,其用于发布NAN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或用于回复收到的其他NAN;订阅(Subscribe)消息,其用于查找需要使用的服务;回复(Follow-Up)消息,其用于回复收到的SDF Publish消息,或者用于协商更多的信息。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第一IoT设备与第二IoT设备在采用Wi-Fi协议下的通信交互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在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首次进行交互,广播第一消息到IoT设备200(例如,在S701a、S701b、S701c、S701d、S901a、S901b、S901c、S901d、S1101a、S1101b、S1101c、S1101d中,IoT设备100广播第一消息)时,IoT设备100基于NAN SDF Publish消息发布第一消息。
在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进行首次交互之后的数据交互(例如,在S701a、S701b、S701c、S701d、S901a、S901b、S901c、S901d、S1101a、S1101b、S1101c、S1101d中,IoT设备100之后的步骤)时,IoT设备100与IoT设备200基于NAN SDF Follow-up消息进行数据交互。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上述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能够方便快速地完成IoT设备设置,整体耗时较少,简化操作,提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打印方法适用于以下的IoT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地、相互地结合使用。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IoT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示例的,IoT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和无线通信模块。其中,处理器与存储器和无线通信模块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可以是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具体的,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建立无线连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使得IoT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由IoT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应理解,该IoT设备可以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相关特征可以参照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IoT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IoT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由IoT设备所执行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IoT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IoT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oT设备设置方法中由IoT设备所执行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用硬件实现,或硬件与软件的方式实现。当使用硬件与软件实现,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第一IoT设备,所述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IoT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
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
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IoT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消息,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所述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
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IoT设备或所述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IoT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连接于所述第一IoT设备的同一个无线通信芯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IoT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芯片为Wi-Fi芯片、蓝牙芯片或ZigBee芯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第一IoT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布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和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愿意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和愿意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IoT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发布信息包括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时,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一群组ID;所述第一群组ID为所述第一IoT设备所在的一个或多个群组的ID。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IoT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发布信息包括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或者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时,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一设备ID;所述第一设备ID为所述第一IoT设备的设备ID。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第一IoT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IoT设备或所述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之后,所述第一IoT设备还执行:输出所述告知消息;
在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之前,所述第一IoT设备还执行:接收到一个输入。
8.一种第一IoT设备,所述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IoT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
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
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IoT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广播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在距离第二IoT设备的第四距离内,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消息,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所述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
在距离所述第二IoT设备的第三距离内,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IoT设备的告知消息;其中,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距离。
9.一种第一IoT设备,所述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IoT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在第一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所述第一天线在第二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射功率;
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IoT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下的所述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消息,通过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下的所述第一天线,向所述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
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IoT设备或所述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
10.一种第二IoT设备,所述第二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IoT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
第三天线,所述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
第四天线,所述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四距离;所述第三天线和所述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
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二IoT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随机生成第一密钥;
通过所述第四天线,向所述第一IoT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二消息;
通过所述第三天线,向所述IoT服务器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接收到来自所述IoT服务器的所述第一请求消息或所述第二请求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二IoT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天线和所述第四天线连接于所述第二IoT设备的同一个无线通信芯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第二IoT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芯片为Wi-Fi芯片、蓝牙芯片或ZigBee芯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第二IoT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布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和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愿意加入群组的信息、愿意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和愿意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二IoT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发布信息包括招揽群组成员的信息时,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一群组ID,所述第二请求消息包括第一群组ID和第二设备ID;所述第一群组ID为所述第一IoT设备所在的一个或多个群组的ID,所述第二设备ID为所述第二IoT设备的设备ID。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二IoT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发布信息包括可设置控制关系的信息或者可设置功能复制关系的信息时,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一设备ID,所述第二请求消息包括第一设备ID和第二设备ID;所述第一设备ID为所述第一IoT设备的设备ID,所述第二设备ID为所述第二IoT设备的设备ID。
16.一种第二IoT设备,所述第二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IoT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
第三天线,所述第三天线在第三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所述第三天线在第四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所述第三发射功率大于所述第四发射功率;
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二IoT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随机生成第一密钥;
通过所述第四发射功率下的所述第三天线,向所述第一IoT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二消息;
通过所述第三发射功率下的第三天线,向所述IoT服务器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接收到来自所述IoT服务器的所述第一请求消息或所述第二请求消息。
17.一种第一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一IoT设备,所述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消息,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所述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
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IoT设备或所述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连接于所述第一IoT设备的同一个无线通信芯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芯片为Wi-Fi芯片、蓝牙芯片或ZigBee芯片。
20.一种第一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一IoT设备,所述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为不同的天线;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广播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在距离第二IoT设备的第四距离内,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消息,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所述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
在距离所述第二IoT设备的第三距离内,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IoT设备的告知消息;其中,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距离。
21.一种第一IoT设备设置方法,所述第一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在第一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所述第一天线在第二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发射距离;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射功率;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下的所述第一天线,广播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接收到来自第二IoT设备的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消息,通过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下的所述第一天线,向所述第二IoT设备发送第二消息;
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IoT设备或所述IoT服务器的告知消息。
22.一种第二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二IoT设备,所述第二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三天线,所述第三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第四天线,所述第四天线的发射距离为所述第四距离;所述第三天线和所述第四天线为不同的天线;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随机生成第一密钥;
通过所述第四天线,向所述第一IoT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二消息;
通过所述第三天线,向所述IoT服务器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接收到来自所述IoT服务器的所述第一请求消息或所述第二请求消息。
23.一种第二IoT设备设置方法,应用于第二IoT设备,所述第二IoT设备与IoT服务器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IoT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第三天线,所述第三天线在第三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所述第三天线在第四发射功率下的发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发射距离;所述第三发射功率大于所述第四发射功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发布信息;
随机生成第一密钥;
通过所述第四发射功率下的所述第三天线,向所述第一IoT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包括针对所述第一发布信息的第一请求信息;
接收到来自第一IoT设备的第二消息;
通过所述第三发射功率下的第三天线,向所述IoT服务器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接收到来自所述IoT服务器的所述第一请求消息或所述第二请求消息。
2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第一IoT设备或第二IoT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第一IoT设备或所述第二IoT设备分别执行如权利要求17-21或22-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296691.4A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Pending CN1151752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6691.4A CN115175206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PCT/CN2022/081248 WO2022194220A1 (zh) 2021-03-19 2022-03-16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6691.4A CN115175206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5206A true CN115175206A (zh) 2022-10-11

Family

ID=83322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96691.4A Pending CN115175206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75206A (zh)
WO (1) WO202219422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74015B2 (en) * 2015-07-03 2018-05-15 Afero, Inc. Embedde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hub for integration with an appliance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2153721B (zh) * 2020-08-05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路由设备接入方法及无线路由设备
CN114079862B (zh) * 2020-08-05 2023-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94220A1 (zh) 2022-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53695A1 (zh) 一种智能家居设备的接入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CN113630297B (zh) 一种控制第一设备的方法及终端
US11979251B2 (en) Home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CN113163379B (zh) 一种发现及配网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1010693B (zh) 一种提供无线保真网络接入服务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499587B (zh) 音频同步的通信方法、系统、无线耳机、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285683B (zh) 一种批量配置家居设备的方法及设备
CN112448964B (zh) 一种设备发现方法及p2p设备
WO2022194220A1 (zh) 一种IoT设备设置方法及IoT设备
WO2022028333A1 (zh) 一种自动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85737B (zh) 配置设备的方法及设备
CN114844974B (zh) 一种共享通信录的方法、移动设备、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
WO2024093597A1 (zh) 一种配置多个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4268617B (zh) 电子设备及其定位控制方法和介质
CN114268896B (zh) 一种组合音箱的配置方法、音箱和电子设备
WO2023185593A1 (zh) 设备登录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WO2022057731A1 (zh) 电子设备及其定位控制方法和介质
CN117666453A (zh) 链路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884140A (zh) 跨设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8118283A (zh) IoT设备配网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098253A (zh) 组网的方法和装置
CN114840157A (zh) 一种组合显示方法、移动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16974587A (zh) 应用程序的部署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芯片系统
CN115412387A (zh) 一种音频播放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7499922A (zh) 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法、设备、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