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69680A -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69680A
CN115169680A CN202210777861.5A CN202210777861A CN115169680A CN 115169680 A CN115169680 A CN 115169680A CN 202210777861 A CN202210777861 A CN 202210777861A CN 115169680 A CN115169680 A CN 115169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luation
indirect cooling
effect
preheating
cooling pre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778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69680B (zh
Inventor
袁晓龙
陆耀华
于冠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ace Liquid Me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ace Liquid Me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ace Liquid Me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ace Liquid Me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7786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696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69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69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69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696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涉及间冷预热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根据系统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获得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的评估权值因子;基于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将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基于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间冷预热系统进行调整优化。达到减小系统体积,通过多维体系评估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更加准确,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间冷预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系统既可用于发电,也可为车辆、舰船和航空器提供动力,提升燃气轮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小系统尺寸一直是该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地面燃气轮机系统尚未见有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结合在一起的公开报道,常规的间冷循环采用外部冷源为间冷器提供冷量,间冷回热循环则利用涡轮排气的余热提供热量。
然而,现有技术存在系统体积较大,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低,导致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系统体积较大,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低,导致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整套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高效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通过多维体系评估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更加准确,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系统装配模块,用于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组合装配模块,用于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评估体系确定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权重赋值模块,用于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作业效果评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激励系数确定模块,用于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调整优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将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根据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再对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基于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将所评估的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最后基于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间冷预热系统进行调整优化的技术方案。进而达到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整套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高效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通过多维体系评估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更加准确,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中获得评估权值因子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中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间冷预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系统装配模块11,组合装配模块12,评估体系确定模块13,权重赋值模块14,作业效果评估模块15,激励系数确定模块16,调整优化模块17,低压压气机1,高压压气机2,燃烧室3,涡轮4,间冷器5,预热器6,泵7,燃料罐8,电加热器9,动力轴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通过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系统体积较大,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低,导致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整套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高效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0: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
具体而言,燃气轮机系统既可用于发电,也可为车辆、舰船和航空器提供动力,提升燃气轮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小系统尺寸一直是该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地面燃气轮机系统尚未见有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结合在一起的公开报道,常规的间冷循环采用外部冷源为间冷器提供冷量,间冷回热循环则利用涡轮排气的余热提供热量。
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所述预设装配图为间冷预热系统的装配图,获得对应组装的间冷预热系统,如图5所示。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包括驱动液态金属流动的泵7、设置在低压压气机1和高压压气机2之间的间冷器5、设置在电加热器9和燃烧室3之间的预热器6;所述间冷器5为空气与液态金属换热的换热器,所述预热器6为液态金属与燃料换热的换热器。所述间冷预热系统不需要外部冷源,而采用燃料本身的冷量在间冷器中实现间冷功能,实现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提升作业效率。
步骤S200: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
具体而言,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燃气轮机是以连续流动的气体为工质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将燃料的能量转变为有用功的内燃式动力机械,应用领域广泛,获得组合装配后的间冷预热循环系统。整套间冷预热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其紧凑、高效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小型燃气轮机系统。
步骤S300: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
具体而言,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包括发电、供热、能源勘采、油气领域、运载工具等场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是对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果进行评价的各指标体系,示例性的,包括发电效率、空间节省效果、外部冷源节省效果、燃气轮机运行效能提升效果等。
步骤S400: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
如图2所示,进一步而言,所述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本申请步骤S400还包括:
步骤S410: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获得作业评估属性信息;
步骤S420:对所述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
步骤S430:基于对所述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
步骤S440:根据所述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赋予所述评估权值因子。
具体而言,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获取对应的作业评估属性信息,所述作业评估属性信息是为了全面分析评估系统作业效果,提出的与其作业效果有关的多个变量,例如外部冷源节省效果、燃气轮机运行效能、作业时长、发电量、发电效率等,其中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系统作业效果。进一步的,对所述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的降维处理,降维处理可以降低时间的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去除矩阵数据集中夹杂的噪音,将重要特征在数据中明确显示出来,从而得到与系统作业效果关联性强的属性信息,即为所述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
基于对所述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即从所述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中,提取各属性信息中的共同特征,从而将本质相同的属性信息归为一个属性信息。其中,共同因子多的属性信息权重对应较大,共同因子少的属性信息权重对应较小,从而得到所述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并根据所述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赋予其相对应的所述评估权值因子,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即指标评估权重。通过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降维,降低了系统计算复杂度,从而提高了系统作业效果评估的速度,且通过因子分析对各属性信息赋权值,提高了作业效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步骤S500: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
如图3所示,进一步而言,所述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本申请步骤S500还包括:
步骤S510:基于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各作业评估值生成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
步骤S520:根据所述评估权值因子,生成权值因子分配矩阵;
步骤S530:基于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和所述权值因子分配矩阵进行矩阵相乘,获得效果矩阵乘积结果;
步骤S540:将所述效果矩阵乘积结果,作为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本申请步骤S500还包括:
步骤S550:根据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作业信息,获得系统作业流路信息,所述系统作业流路信息包括空气流路、液态金属流路、燃料流路和排气流路;
步骤S560:液态金属通过所述液态金属流路与所述空气流路中的压缩空气在间冷器发生热交换,获得升温液态金属和降温压缩空气;
步骤S570:所述升温液态金属与所述燃料流路中的低温燃料在预热器发生热交换,获得降温液态金属和升温燃料;
步骤S580:根据所述降温液态金属、所述降温压缩空气和所述低温燃料,实现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间冷预热作业。
具体而言,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如图5所示,具体为根据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作业信息,获得系统作业流路信息,所述系统作业流路信息包括空气流路a、液态金属流路b、燃料流路c和排气流路d。液态金属通过所述液态金属流路b与所述空气流路a中的压缩空气在间冷器5发生热交换,所述液态金属流路b中填充液态金属,液态金属是指一种不定型金属,液态金属可看作由正离子流体和自由电子气组成的混合物,也是一种不定型、可流动液体的金属,具有高传热能力,优选为钠钾合金或镓铟锡合金,热交换后,液态金属温度升高,压缩空气温度降低,获得升温液态金属和降温压缩空气。
升温后的液态金属流入预热器6,所述升温液态金属与所述燃料流路c中的低温燃料在预热器6发生热交换,间冷器5和预热器6可优选为板翅式换热器,热交换后的液态金属温度降低,燃料温度升高,获得降温液态金属和升温燃料,降温后的液态金属流入泵7完成一次循环,泵优选为离心泵或屏蔽泵或电磁泵。降温的压缩空气进入高压压气机2,有利于降低高压压气机的压缩功耗,升温的燃料进入燃烧室3,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根据所述降温液态金属、所述降温压缩空气和所述低温燃料,基于液态金属的高传热能力,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实现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间冷预热作业,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实现结构紧凑化,提升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
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首先基于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各作业评估值生成相对应的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根据所述评估权值因子,生成权值因子分配矩阵,基于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和所述权值因子分配矩阵进行矩阵相乘,获得矩阵相乘结果即效果矩阵乘积结果。并将所述效果矩阵乘积结果值,作为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为所示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作业评估效果,值越大,表明其作业效果越好。通过多维评估体系和各指标权值结合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结果更加准确,提高评估效率,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
步骤S600: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
具体而言,所示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为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目标作业效果,如果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未达到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表明系统作业效果不达标,需要优化。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为系统需要优化的程度,系数越大,表明其作业效果越差,系统需要优化的程度也越大。
步骤S700: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进一步而言,所述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本申请步骤S700还包括:
步骤S710:对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进行优化层级分析,获得系统优化层级信息;
步骤S720:构建多层级优化方案库;
步骤S730:基于所述系统优化层级信息和所述多层级优化方案库进行匹配分析,制定系统优化方案;
步骤S730:基于所述系统优化层级信息和所述多层级优化方案库进行匹配分析,制定系统优化方案;
步骤S740: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方案,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具体而言,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首先对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进行优化层级分析,优化层级为系统需要优化的程度等级,获得其相应的系统优化层级信息。构建多层级优化方案库,所述多层级优化方案库为按照系统优化层级所制定的各优化方案,包括调整液态金属的种类和分量、调整系统的结构、燃料类型比例的调节等。
基于所述系统优化层级信息和所述多层级优化方案库进行层级匹配对应分析,制定其对应的系统优化方案。所述系统优化方案为该装配系统需要优化的达标方案,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方案,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通过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间冷预热系统进行优化调整,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保证其实际应用效果。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570还包括:
步骤S571:当所述低温燃料为非常规燃料时,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设置电加热器;
步骤S572:通过所述电加热器将所述低温燃料加热至超临界状态,获得超临界低温燃料;
步骤S573:将所述超临界状态低温燃料输送至所述预热器中进行热交换。
具体而言,燃气轮机燃料指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用的液体和气体燃料,常规燃料包括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当燃料为常规燃料时,不需要电加热器9,则可将其去除,燃料罐8可直接连接预热器6。当所述低温燃料为非常规燃料时,优选的燃料为液氢,需要在燃料罐8和预热器6之间设置电加热器9,首先通过所述电加热器9将所述低温燃料加热至超临界状态,所谓超临界状态,就是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的一种状态,既有接近液体的密度,又有类似气体的流动性。再将所述超临界状态低温燃料输送至所述预热器中进行热交换,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进而有效提升燃气轮机的整机运行效能。
进一步而言,所述实现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间冷预热作业之后,本申请步骤S580还包括:
步骤S581:所述降温压缩空气和所述低温燃料进入燃烧室进行混合燃烧,获得混合燃烧气体;
步骤S582:所述混合燃烧气体进入涡轮做功,排出作业废气;
步骤S583:基于所述排气流路,所述作业废气进行输送排出。
具体而言,所述降温压缩空气和所述低温燃料进入燃烧室进行混合燃烧,生成高温混合燃烧气体,随后所述混合燃烧气体进入涡轮膨胀做功,实现了气体或液体燃料的化学能部分转化为机械功,并排出作业废气。基于所述排气流路,从涡轮中排出的所述作业废气进行输送排出,通过燃气轮机实现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又把部分热能转变成机械能,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实现结构紧凑化,进而提升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采用了将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根据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再对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基于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将所评估的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最后基于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间冷预热系统进行调整优化的技术方案。进而达到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整套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高效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通过多维体系评估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更加准确,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同样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如图4所示,所述系统包括:
系统装配模块11,用于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
组合装配模块12,用于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
评估体系确定模块13,用于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
权重赋值模块14,用于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
作业效果评估模块15,用于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
激励系数确定模块16,用于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
调整优化模块17,用于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进一步的,所述权重赋值模块还包括:
评估属性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获得作业评估属性信息;
主成分分析单元,用于对所述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
因子分析单元,用于基于对所述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
权重分配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赋予所述评估权值因子。
进一步的,所述作业效果评估模块还包括:
效果评估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各作业评估值生成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
分配矩阵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评估权值因子,生成权值因子分配矩阵;
矩阵乘积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和所述权值因子分配矩阵进行矩阵相乘,获得效果矩阵乘积结果;
评估效果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效果矩阵乘积结果,作为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作业效果评估模块还包括:
作业流路获得单元,用于获根据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作业信息,获得系统作业流路信息,所述系统作业流路信息包括空气流路、液态金属流路、燃料流路和排气流路;
间冷器交换单元,用于液态金属通过所述液态金属流路与所述空气流路中的压缩空气在间冷器发生热交换,获得升温液态金属和降温压缩空气;
预热器交换单元,用于所述升温液态金属与所述燃料流路中的低温燃料在预热器发生热交换,获得降温液态金属和升温燃料;
间冷预热作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降温液态金属、所述降温压缩空气和所述低温燃料,实现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间冷预热作业。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电加热器设置单元,用于当所述低温燃料为非常规燃料时,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设置电加热器;
燃料加热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电加热器将所述低温燃料加热至超临界状态,获得超临界低温燃料;
热交换单元,用于将所述超临界状态低温燃料输送至所述预热器中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间冷预热作业单元还包括:
混合燃烧单元,用于所述降温压缩空气和所述低温燃料进入燃烧室进行混合燃烧,获得混合燃烧气体;
涡轮做功单元,用于所述混合燃烧气体进入涡轮做功,排出作业废气;
废气排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排气流路,所述作业废气进行输送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优化模块还包括:
优化层级分析单元,用于对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进行优化层级分析,获得系统优化层级信息;
方案库构建单元,用于构建多层级优化方案库;
优化方案制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系统优化层级信息和所述多层级优化方案库进行匹配分析,制定系统优化方案;
系统优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方案,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解决了现有技术系统体积较大,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低,导致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整套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高效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通过多维体系评估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更加准确,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如果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
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
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
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
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
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
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包括:
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获得作业评估属性信息;
对所述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
基于对所述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
根据所述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赋予所述评估权值因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包括:
基于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各作业评估值生成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
根据所述评估权值因子,生成权值因子分配矩阵;
基于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和所述权值因子分配矩阵进行矩阵相乘,获得效果矩阵乘积结果;
将所述效果矩阵乘积结果,作为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包括:
根据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作业信息,获得系统作业流路信息,所述系统作业流路信息包括空气流路、液态金属流路、燃料流路和排气流路;
液态金属通过所述液态金属流路与所述空气流路中的压缩空气在间冷器发生热交换,获得升温液态金属和降温压缩空气;
所述升温液态金属与所述燃料流路中的低温燃料在预热器发生热交换,获得降温液态金属和升温燃料;
根据所述降温液态金属、所述降温压缩空气和所述低温燃料,实现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间冷预热作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低温燃料为非常规燃料时,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设置电加热器;
通过所述电加热器将所述低温燃料加热至超临界状态,获得超临界低温燃料;
将所述超临界状态低温燃料输送至所述预热器中进行热交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现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间冷预热作业之后,包括:
所述降温压缩空气和所述低温燃料进入燃烧室进行混合燃烧,获得混合燃烧气体;
所述混合燃烧气体进入涡轮做功,排出作业废气;
基于所述排气流路,所述作业废气进行输送排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包括:
对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进行优化层级分析,获得系统优化层级信息;
构建多层级优化方案库;
基于所述系统优化层级信息和所述多层级优化方案库进行匹配分析,制定系统优化方案;
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方案,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8.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系统装配模块,用于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
组合装配模块,用于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
评估体系确定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
权重赋值模块,用于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
作业效果评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
激励系数确定模块,用于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
调整优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CN202210777861.5A 2022-07-04 2022-07-04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51696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77861.5A CN115169680B (zh) 2022-07-04 2022-07-04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77861.5A CN115169680B (zh) 2022-07-04 2022-07-04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69680A true CN115169680A (zh) 2022-10-11
CN115169680B CN115169680B (zh) 2023-08-25

Family

ID=83491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77861.5A Active CN115169680B (zh) 2022-07-04 2022-07-04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6968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4119A (ja) * 1988-08-02 1990-02-14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ボイラの最適燃焼制御方法
CN108053109A (zh) * 2017-12-08 2018-05-18 长春工程学院 一种分布式能源发电机组能效评估方法
CN110735716A (zh) * 2019-10-25 2020-01-31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工质换热器的间冷回热系统
CN216077338U (zh) * 2021-10-09 2022-03-18 空间液态金属科技发展(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间冷器的航改型燃气轮机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4119A (ja) * 1988-08-02 1990-02-14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ボイラの最適燃焼制御方法
CN108053109A (zh) * 2017-12-08 2018-05-18 长春工程学院 一种分布式能源发电机组能效评估方法
CN110735716A (zh) * 2019-10-25 2020-01-31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工质换热器的间冷回热系统
CN216077338U (zh) * 2021-10-09 2022-03-18 空间液态金属科技发展(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间冷器的航改型燃气轮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69680B (zh) 2023-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aGrandeur et al. Vehicle fuel economy improvement through thermoelectric waste heat recovery
Thermodynamics and Fluid Mechanics Group et al. Heat transfer in the cylinders of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Tang et al. Power density analysis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a modified endoreversible simple closed Brayton cycle with one isothermal heating process
Khaliq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wet ethanol operated HCCI engine based on first and second law analyses
Cho et al. Application of controllable electric coolant pump for fuel economy and cool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Fatigati et al. Development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a supercharging technique for positive displacement expanders
Romagnol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supercharger as boosting & turbo-expansion device in sequential multi-stage systems
De Servi et al. Exploratory assessment of a combined-cycle engine concept for aircraft propulsion
CN115169680B (zh)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Owen et al. A Practical Recuperated Split Cycle Engine for Low Emissions and High Efficiency
Singh et al. On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coolant temperatures of light duty engines on waste heat recovery
Vijayakumar et al. Design and testing a bespoke cylinder head pulsating flow generator for a turbocharger gas stand
Kober et al.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Holistic Optimization and Validation by a Functional Prototype
Nickl et al. Evaluation of piston engine modes and configurations in composite cycle engine architectures
Menacer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 direct injection turbocharged diesel engine
Wang et al. Energy and exergy analysis of hydraulic free-piston engines
Aghaali et al. Demonstration of air-fuel ratio role in one-stage turbocompound diesel engines
Doğan Assessment of design constraints for the duplex Stirling refrigerator with imperfect regeneration
Douvartzides et al. Thermodynamic Cycle Analysis of an Automotiv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ercial BMW N54 Spark-Ignition Model
Katsanos et al. Potentiality for optimizing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of diesel truck engine rankine cycle by recovering heat in EGR cooler
Bou Nader et al. Technological analysis and fuel consumption saving potential of different gas turbine thermodynamic configurations for 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Zheng et al. Maximum profit performance for a class of universal endoreversible steady flow heat engine cycles
Huang et al. An ecological exergy analysis for an irreversible Brayton engine with an external heat source
Ishii System optimization of turbo-compound engine (first report: compressor and turbine pressure ratio)
Saad et al. Transient Response of Turbocharged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 under Different Load Condi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