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9747A - 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49747A CN115149747A CN202210312861.8A CN202210312861A CN115149747A CN 115149747 A CN115149747 A CN 115149747A CN 202210312861 A CN202210312861 A CN 202210312861A CN 115149747 A CN115149747 A CN 1151497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axial
- contact member
- motor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ground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2—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earthing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67—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damage from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马达单元具有轴和除电装置。轴包括斜齿轮。除电装置包括接触部件、施力部件及外壳。施力构件朝向轴的端部的端面沿平行于轴的轴向的方向对接触构件施力。接触部件具有导电性。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接触部件与端面接触。接触部件的轴向行程的最大量大于旋转时的轴的轴向移动幅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在马达单元中,由于因磁不平衡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电压或因旋转摩擦而产生的静电等,会产生在轴上积存电荷的现象。已知有一种具有使积存在轴上的电荷释放的装置的马达。例如,已知一种车辆的轴接地装置,其具有与旋转轴接触的接地部件,通过上述接地部件使上述旋转轴接地,上述接地部件具有与上述旋转轴的端面滑动接触而导通的滑动接触部(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9-192491号公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92491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除电装置与轴的端面对接并接触。除电装置通过弹簧等施力机构与轴的端面抵接。另一方面,在驱动装置的齿轮(gear)中,大多使用斜齿轮。尽管在仅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即可,但在向两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或因动力运转或再生而使斜齿轮的受力方向改变的情况下,轴沿轴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的除电装置中,需要加深轴(旋转轴)的凹部的深度。但是,在凹部的深度加深的情况下,除电装置不能与端部(端面)接触,难以确保充分的除电性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在使除电装置持续与轴接触的同时,也对应于旋转时轴的轴向移动所产生的推压力。
本发明的示例性马达单元具有轴和除电装置。所述轴包括斜齿轮。所述轴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除电装置包括接触部件、施力部件及外壳。所述除电装置至少设置一个。所述外壳收纳所述接触部件和所述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朝向所述轴的端部的端面沿与所述轴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对所述接触部件施力。所述接触部件具有导电性。所述接触部件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而与所述端面接触。所述接触部件的所述轴向行程的最大量大于所述轴的所述轴向移动幅度。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马达单元,即使由于旋转时的轴的轴向移动而使轴推压除电装置,除电装置也可应对轴推压的力。而且,能够使除电装置持续与轴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轴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和轴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第四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第五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第六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一例的图。
(符号说明)
1、1A、1B、1C、1D、1E马达单元
2马达
22马达轴
22a第一轴
22b第二轴
220流入口
221中空部
25定子
27线圈
28分解器
281分解器转子
282分解器定子
3减速装置
31反转轴
32输出轴
41第一轴承
42第二轴承
43第三轴承
44第四轴承
45第五轴承
46第六轴承
5壳体
501马达收纳空间
502减速装置收纳空间
51第一壳体
511第一筒部
512分隔壁部
513突出部
514通孔
515第一驱动轴穿孔
52轴承保持件
520通孔
521凹部
53罩部件
531第一罩部件(罩部件)
532第二罩部件(罩部件)
533第三罩部件(罩部件)
54第二壳体
541第二筒部
542堵塞部
543第二驱动轴穿孔
57储油盘
6除电装置
61接触部件
62施力部件
63外壳
64固定板
65孔口部
71第一斜齿轮
72第二斜齿轮
73第三齿轮
74齿圈
8液体循环部
81配管部
82泵
83油冷却器
84马达储油部
L1行程最大量
N轴方向一侧
T轴方向另一侧
J2旋转轴线
J4中间轴线
J5输出轴线
CL润滑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
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2的转子21及马达轴22的旋转轴线J2平行的方向称为马达单元1的"轴向"。轴向一侧N及轴向另一侧T如图1所示那样定义。另外,将与旋转轴线J2正交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另外,将以旋转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方向"不仅包括完全平行的情况,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而且,所谓"沿着规定的方向或平面延伸"是指,除了严格地沿着规定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相对于严格的方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以下,使用图1~图10对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一例进行说明。
<马达单元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一例的概念图。另外,图1仅是概念图。图1中的各部的配置及尺寸未必与实际的马达单元1相同。
马达单元1也可以作为动力源装设在车辆上。车辆例如是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另外,马达单元1也可以作为汽车以外的车辆的动力源使用。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2、减速装置3、壳体5以及除电装置6。壳体5收纳马达2、减速装置3及除电装置6。马达2具有转子21和定子25。马达2包括作为轴的马达轴22。马达轴22安装在转子21上并旋转,并固定有第一斜齿轮71。定子25覆盖转子21的径向外侧。马达2配置在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减速装置3位于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
<马达2>
马达2是直流无刷马达。用于驱动马达2的电力从未图示的逆变器供给。转子21包括马达轴22,以旋转轴线J2为中心旋转。在马达单元1安装在车辆上且车辆处于水平面的情况下,旋转轴线J2沿水平方向延伸。定子25位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马达2是在定子25的内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有转子21的内转子型马达。
<转子21>
当从逆变器向定子25供给电力时,转子21旋转。如图1所示,转子21具有马达轴22、转子铁芯21a。另外,转子21包括转子磁体(未图示)。马达轴22以旋转轴线J2为中心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马达轴22以旋转轴线J2为中心旋转。后述的润滑液CL(冷却液)在马达轴22的内部流动。例如,润滑液CL是油。因此,马达轴22具有中空部221。中空部221设置在马达轴22的内部,沿着旋转轴线J2延伸。换言之,马达轴22在内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空洞。在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设有流入口220。润滑液CL从流入口220流入中空部221。另外,通过设置中空部221,能够在中空部221中对导线进行配线。还能够使马达轴22轻量化。
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第三轴承43和第四轴承44固定到壳体5。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第三轴承43和第四轴承44将马达轴22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子铁芯21a通过层叠薄板状的电磁钢板而形成。转子铁芯21a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1a上固定有多个转子磁体。多个转子磁体以使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马达轴22>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轴22的一例的图。马达轴22也可以是可分割的。例如,壳体5中的马达收纳空间501内的部分和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内的部分是可分割的。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收纳空间501侧的马达轴22即轴向一侧N的轴称为第一轴22a。将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侧的轴即轴向另一侧T的马达轴22称为第二轴22b。
图2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轴22的一例。图2的上侧部分是第一轴22a,下侧部分是第二轴22b。图2示出安装了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第三轴承43及第四轴承44的状态。
实施方式的第一轴22a和第二轴22b也可以通过花键嵌合结构连接。在花键嵌合结构的情况下,在被分割的一个轴的内周面上设有阴花键,在被分割的另一个轴上设有阳花键。
另外,第一轴22a和第二轴22b也可以通过使用了阳螺纹及阴螺纹的螺纹联轴器来连接。另外,第一轴22a和第二轴22b也可以通过压入或焊接来连接。在采用压入、焊接等固定方法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组合沿轴向延伸的凹部及凸部的锯齿。另外,马达轴22也可以形成为单个部件。
马达轴22包括第一斜齿轮71。即,第一斜齿轮71配置在马达轴22的外周面。如图2所示,第一斜齿轮7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轴22b上。第一斜齿轮71和马达轴22也可以由单个部件形成。第一斜齿轮71与马达轴22一起以旋转轴线J2为中心旋转。
<定子25>
定子25包括定子铁芯(未图示)。另外,如图1所示,定子25具有线圈27。另外,定子25具有绝缘体(未图示)。定子25保持在壳体5中。定子铁芯具有从圆环状磁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磁极齿(未图示)。通过将电线缠绕在磁极齿上而形成线圈27。线圈27经由汇流条(未图示)与逆变器单元(未图示)连接。另外,在壳体5内部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配置有汇流条(未图示)。汇流条连接逆变器单元和线圈27,向线圈27供给电力。从轴向一侧N向线圈27供给电力。
<分解器28>
在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安装有分解器28(参照图1)。分解器28检测转子21的位置、即旋转角度。分解器28具有固定在马达轴22上的分解器转子281和固定在壳体5上的分解器定子282。
分解器转子281和分解器定子282呈环状。分解器定子282的内周面与分解器转子28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对。分解器定子282在转子21旋转时定期地检测分解器转子281的位置。由此,分解器28取得转子21的位置信息。
<减速装置3>
减速装置3收纳在壳体5(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中。减速装置3包括多个齿轮和多个轴。如上所述,减速装置3在轴向另一侧T与马达轴22连接。减速装置3具有反转轴31和输出轴32。
<反转轴31>
反转轴31沿中间轴线J4延伸。中间轴线J4平行于旋转轴线J2。反转轴31的轴向的两端部分别穿过第五轴承45及第六轴承46的通孔。反转轴31由第五轴承45和第六轴承46支承为能够旋转。这些轴承设置在壳体5内。即,反转轴31能够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旋转。反转轴31具有作为中间驱动齿轮的第二斜齿轮72和作为最终驱动齿轮的第三齿轮73。
第二斜齿轮72及第三齿轮73配置在反转轴31上。第二斜齿轮72与第一斜齿轮71啮合。第三齿轮73与输出轴32的齿圈74啮合。马达轴22的转矩从第一斜齿轮71传递到第二斜齿轮72。并且,传递给第二斜齿轮72的转矩经由反转轴31传递给第三齿轮73。传递到第三齿轮73的转矩被传递到输出轴32的齿圈74。这样,反转轴31将马达2的输出转矩传递给输出轴32。各齿轮的齿轮比及齿轮个数可根据所需的减速比进行各种变更。
<输出轴32>
输出轴32沿输出轴线J5延伸。输出轴线J5平行于旋转轴线J2和中间轴线J4。输出轴32能够以输出轴线J5为中心旋转。输出轴32突出到壳体5的外部。在输出轴32上连接有与车辆的驱动轮连接的驱动轴(未图示)。输出轴32的转矩传递给驱动轮。输出轴32也可以包括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驱动轮的速度差并向输出轴32的左右传递相同转矩的机构。
这样,反转轴31与马达轴22连接。反转轴31将马达2的输出转矩传递至输出轴32。反转轴31根据减速比减小马达2的转速。另外,反转轴31根据减速比增大马达2的输出转矩。另外,减速装置3也可以具有在马达单元1的动作停止时锁定车辆的驻车机构(未图示)。
<壳体5>
如图1所示,壳体5具有第一壳体51、轴承保持件52、罩部件53以及第二壳体54。第一壳体51收纳定子25及转子21,第二壳体54位于第一壳体51的轴向另一方侧T。第二壳体54收纳减速装置3。另外,壳体5包括罩部件53。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罩部件53,包括第一罩部件531。第一罩部件531在轴向上从壳体5的外侧覆盖除电装置6。罩部件53将除电装置6收纳在壳体5内。由此,能够将除电装置6收纳在壳体5内。
第一壳体51、轴承保持件52、第一罩构件531和第二壳体54由导电金属形成。例如,壳体5的材料可以是铁、铝或它们的合金。然而,材料不限于此。另外,第一壳体51、轴承保持件52、第一罩部件531及第二壳体54的材料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一壳体51>
第一壳体51具有第一筒部511、分隔壁部512及突出部513。第一筒部511是沿轴向延伸的筒体。第一筒部511在轴向一侧N具有开口。分隔壁部512从第一筒部511的轴向另一方侧T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在分隔壁部512上设有沿着旋转轴线J2贯穿的通孔514。通孔514的截面呈圆形,中心线与旋转轴线J2重合。并且,马达轴22贯穿通孔514。马达轴22经由第二轴承42及第四轴承4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分隔壁部512上。第二轴承42配置在分隔壁部512的通孔514的轴向一侧N。第四轴承44配置在分隔壁部512的通孔514的轴向另一侧T。由此,马达轴22的轴向的中间部分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旋转的马达轴22的振动、挠曲等。
突出部513呈平板状。突出部513从第一筒部511的外周面的轴向另一侧T向铅垂下方扩展。在马达单元1中,第一筒部511、分隔壁部512及突出部513由单个部件形成。分隔壁部512及突出部513封闭第二壳体54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
在突出部513处设置有第一驱动轴穿孔515。第一驱动轴穿孔515是沿轴向贯穿突出部513的孔。输出轴32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贯穿第一驱动轴穿孔515。为了抑制润滑液CL的泄漏,在输出轴32与第一驱动轴穿孔515之间设置油密封件(未图示)。在输出轴32的前端连接有使车轮旋转的车轴(未图示)。
<轴承保持件52>
轴承保持件52沿径向扩展。轴承保持件52使用螺钉固定在第一筒部511的轴向一侧N。但是,固定的方法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拧入、压入等其他方法来牢固地固定轴承保持件52。
由此,轴承保持件52与第一壳体51电连接。电连接包括物理接触而能够导电的情况,并且也包括接近到成为大致相同电位的程度的情况。即,电连接的部件彼此为相同电位或大致相同电位。以下,在电连接的情况下,意味着是同样的结构。在马达单元1中,第一壳体51和轴承保持件52具有相同的电位。另外,壳体5接地。换言之,壳体5与大地电连接。壳体5的电荷流向大地。
另外,第一筒部511与轴承保持件52紧贴。在此,紧贴是指具有壳体5内部的润滑液CL不向外部泄漏且外部的水、尘埃、灰尘等异物不进入的程度的密封性。以下,在紧贴的情况下,意味着是同样的结构。
轴承保持件52具有凹部521。凹部521从轴承保持件52的轴向一侧N的面向轴向另一侧T凹陷。在凹部521的底面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通孔520。通孔520的中心与旋转轴线J2一致,马达轴22贯穿通孔520。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配置在凹部521的内部。
在轴承保持件52的轴向另一侧T配置有第一轴承41。贯穿通孔520的马达轴22经由第一轴承4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轴承保持件52上。
在凹部521的内部固定有分解器28的分解器定子282。即,分解器定子282固定在轴承保持件52上。配置在轴承保持件52上的分解器定子282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J2一致。分解器定子282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螺钉固定在轴承保持件52上。另外,分解器定子282也可以通过压入或粘接固定在轴承保持件52上。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法。
马达轴22的比转子铁芯21a靠轴向另一侧T的部分贯穿通孔514。比转子铁芯21a靠轴向一侧N的部分贯穿通孔520。而且,在轴向上夹着马达轴22的转子铁芯21a的两侧经由第一轴承41及第二轴承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5。此时,马达轴22能够绕旋转轴线J2旋转。
<第一罩部件531>
第一罩部件531安装在轴承保持件52的轴向一侧N。第一罩部件531从轴向一侧N覆盖轴承保持件52的凹部521。另外,第一罩部件531与轴承保持件52紧贴。另外,轴承保持件52与第一罩部件531电连接。因此,第一罩构件531和第一壳体51具有相同的电位。因此,第一罩部件531的电荷被去除。
<第二壳体54>
第二壳体54呈在轴向一侧N开口的凹形状。第二壳体54具有第二筒部541和堵塞部542。第二筒部541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安装于第一壳体51的分隔壁部512。第二筒部541与分隔壁部512的外缘部在轴向上重叠。第二筒部541与分隔壁部512紧贴并电接触。第二筒部541既可以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分隔壁部512,也可以通过焊接或压入而固定。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法。第二筒部541的开口被分隔壁部512覆盖。
第二筒部541和堵塞部542由单个部件形成。堵塞部542呈板状,从第二筒部541的轴向另一方侧T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由第二筒部541、堵塞部542及分隔壁部512围成的空间是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经由第三轴承4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堵塞部542。
在堵塞部542上形成有第二驱动轴穿孔543。第二驱动轴穿孔543是沿轴向贯穿堵塞部542的孔。输出轴32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贯穿第二驱动轴穿孔543。为了抑制润滑液CL的泄漏,在输出轴32与第二驱动轴穿孔543之间设置油密封件(未图示)。输出轴32绕输出轴线J5旋转。
<润滑液CL的循环>
在壳体5的内部填充有润滑液CL。润滑液CL对减速装置3的各齿轮及轴承进行润滑。润滑液CL也用于马达2的冷却。即,马达单元1的润滑用的润滑液CL也是马达2的冷却液。
如图1所示,润滑液CL积存在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的下部区域。输出轴32的一部分(齿圈74)浸入贮存在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中的润滑液CL中。通过输出轴32的动作,积存的润滑液CL被扬起,扩散到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的内部。被扬起的润滑液CL被供给到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内部的各齿轮。被扬起的润滑液CL也被供给到各轴承。润滑液CL用于各齿轮及各轴承的润滑。
如图1所示,在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的上部区域配置有储油盘57。储油盘57向上开口。被扬起的润滑液CL的一部分流入储油盘57。积存在储油盘57中的润滑液CL经由未图示的油供给路径及流入口220流入马达轴22的中空部221。中空部221的润滑液CL朝向轴向一侧N流动。在中空部221内流动的润滑液CL被散布到定子25。由此,润滑液CL也对定子25进行冷却。
通过马达轴22旋转时向轴向一侧N抽离气流而产生负压。通过该负压,能够将润滑液CL从流入口220引入马达轴22的内部。由此,能够向马达2的整体供给润滑液CL。另外,能够稳定地冷却马达2。
<液体循环部8>
马达单元1具有使润滑液CL循环的液体循环部8。液体循环部8具有配管部81、泵82、油冷却器83及马达储油部84。配管部81是形成于壳体5的配管。配管部81将泵82和配置在第一筒部511内部的马达储油部84相连。配管部81向马达储油部84供给润滑液CL。泵82吸入贮存在减速装置收纳空间502的下部区域的润滑液CL。泵82可以是电动泵82。泵82也可以利用马达单元1的输出轴32的输出的一部分来驱动。可以使用除上述之外的泵82。
油冷却器83设置在泵82和马达储油部84之间。即,由泵82吸引的润滑液CL经由配管部81穿过油冷却器83而被送到马达储油部84。向油冷却器83供给例如从外部供给的制冷剂。例如,制冷剂是水。而且,通过制冷剂与润滑液CL的热交换,润滑液CL的温度下降。另外,油冷却器83不限于液冷式。油冷却器83也可以是利用车辆的行驶风进行冷却的空冷式。通过使用油冷却器83,能够提高马达2的冷却效率。
马达储油部84配置在马达收纳空间501的上部区域。马达储油部84是向上方开口的托盘。在马达储油部84的底部形成有滴下孔。从滴下孔滴下的润滑液CL冷却马达2。滴下孔例如形成在定子25的线圈27的上部,线圈27被润滑液CL冷却。
<除电装置6>
使用图1、图3~图5说明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6的一例。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6和轴的一例的图。图4、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6的一例的图。
首先,在马达单元1中至少设置一个除电装置6。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在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设置除电装置6的例子进行说明。即,在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中,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除电装置6的接触部件61所接触的轴是安装在转子21上而旋转的马达轴22。能够去除积存在马达轴22上的电荷。
另外,除电装置6的接触部件61与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接触(参照图1)。具体而言,在马达轴2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能够去除轴的电荷。
图3示出除电装置6与马达轴22的端面接触的一例。马达轴22的端面是马达轴22的端部的面,是在径向上扩展的面。在图3的例子中,端面垂直于轴向和周向并且平行于径向。
如图3~图5所示,除电装置6具有接触部件61。接触部件61与端面接触。例如,端面的中心与接触部件61的中心一致。另外,接触部件61具有导电性。另外,除电装置6包括施力部件62及外壳63。如图4、图5所示,外壳63收纳接触部件61和施力部件62。如图5所示,施力部件62对接触部件61施力。施力部件62朝向轴(马达轴22)的端面,向与轴的轴向平行的方向施力。接触部件61具有导电性,通过施力部件62的施力而与端面接触。
外壳63与马达单元1的第一罩部件531或轴承保持件52接触。外壳63可以包括固定板64。在图4、图5中,作为固定板64的例子,示出了俯视观察时呈长圆形的板。另外,如图4、图5所示,固定板64也可以包括通孔。图4、图5示出固定板64包括两个通孔的例子。另外,固定板64既可以包括通孔,也可以包括一个通孔,还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通孔。
固定板64是用于固定除电装置6的部件。例如,设置在壳体5、第一罩部件531上的突起也可以穿过固定板64的通孔。由此,也可以固定除电装置6的位置。这样,除电装置6也可以与第一罩部件531连接固定。由此,能够将除电装置6配置在与端面面对的位置。另外,固定板64能够用于接触部件61与壳体5(罩部件53或轴承保持件52)的电连接。固定板64与壳体5也可以通过导线相连。固定板64的材料例如是导电性金属。例如,导电性金属可以是铁、铝、铜或它们的合金。然而,材料不限于此。
接触部件61、外壳63(包括固定板64)的材料例如是导电性金属。例如,导电金属可以是铁、铝、铜或它们的合金。然而,材料不限于此。另外,接触部件61的材料也可以与马达轴22的材料相同。由此,接触部件61与壳体5电连接。由于接触部件61与壳体5电连接,所以马达轴22的电荷经由接触部件61流到壳体5。即,马达轴22被除电、接地。
在此,马达轴22是第一轴22a和第二轴22b在轴向上连接而成的轴。马达轴22(第一轴22a)安装在转子21上并旋转。并且,接触部件61也可以与第一轴22a侧的端面接触。由此,能够去除积存在连接的(花键嵌合的)马达轴22上的电荷。因此,即使在使用将多个部件连接而成的轴的情况下,即使包括第一斜齿轮71的马达轴22沿轴向移动,除电装置6也能够应对马达轴22的推压力。
<接触部件61>
接着,使用图5说明接触部件61的一例。图5是在使接触部件61与端面接触的状态下,用包含旋转轴线J2的平面切断除电装置6时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外壳63的与轴向平行的截面呈凹形状。外壳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孔口部65。在孔口部65的里侧配置有施力部件62。在孔口部65的开口侧配置有接触部件61。而且,通过施力部件62,能够使接触部件61持续与轴的端面接触。在将除电装置6安装在马达单元1上时,孔口部65的长度方向与轴方向平行。换言之,外壳63呈筒状。孔口部65的开口设置在与马达轴22的端面面对的面上。在孔口部65的里侧设有施力部件62。接触部件61配置在比施力部件62靠孔口部65的开口侧的位置。
例如,接触部件61是金属制的棒部件。接触部件6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被插入孔口部65。接触部件6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与马达轴22的端面接触。图3、图4所示的接触部件61呈四棱柱的形状。但是,接触部件61既可以是圆柱形状,也可以是四棱柱以外的棱柱。
另外,施力部件62将接触部件61朝向马达轴22的端面沿轴向施力。即使接触部件61的长度因磨损而变化,接触部件61也会因施力而继续与端面接触。例如,施力部件62是螺旋弹簧。另外,施力部件62也可以是螺旋弹簧以外的弹簧。另外,施力部件62并不限于弹簧。
<接触部件61的行程>
使用图5对接触部件61的行程进行说明。本说明中的行程是指在孔口部65中的接触部件61在轴向上的往复移动的长度(距离)。图5的上部的图示出接触部件61最大限度地突出的状态(以下称为A状态)的一例。图5的下部的图示出接触部件61被最大限度地压入孔口部65的状态(以下称为B状态)的一例。
在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孔口底)设有施力部件62。接触构件61可被推入孔口部65中,直到施力构件62被最大程度地压缩。换言之,接触部件61被压入孔口部65的量(距离)有上限。另外,接触部件61的一部分必须插入孔口部65。将接触部件61向端面推出的量(距离)也有上限。
具体而言,接触部件61的轴向的行程的最大量L1是确定的。接触部件61的轴向的行程的最大量L1是从A状态的接触部件61的孔口部65的里侧的端部的位置到B状态的接触部件61的孔口部65的里侧的端部的位置的轴向的长度。图5的双向箭头示出接触部件61的轴向行程的最大量L1的一例。
在此,马达轴22包括第一斜齿轮71。斜齿轮与正齿轮相比,在啮合的顺滑性及强度方面优异,具有声音安静的优点。但是,斜齿轮在施加转矩时会产生轴向的力(推力负荷)。另外,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第三轴承43、第四轴承44使用能够充分承受轴向力(推力)的轴承。另外,第一轴22a和第二轴22b的连接部分也承受轴向的力(推力)。
在使马达轴22旋转时,通过第一斜齿轮71的轴向的力,马达轴22向轴向一侧N或轴向另一侧T移动。移动方向取决于第一斜齿轮71的扭转方向和马达2的旋转方向。优选即使马达轴22移动,接触部件61也与马达轴22的端面持续接触。进而,优选的是,即使马达轴22最大限度地移动,接触部件61也不会被超过极限地压入孔口部65。
因此,接触部件61的轴向的行程的最大量L1比旋转时的轴(马达轴22)的轴向的移动幅度大。在轴向一侧N,能够预先测量旋转时的马达轴22的轴向的移动幅度。除电装置6的接触部件61的轴向的行程的最大量L1大于所测量的马达轴22的轴向的移动幅度。
由此,积存在马达轴22上的电荷径过接触部件61流到壳体5。因此,能够通过除电装置6去除积存在马达轴22上的电荷。并且,在使用斜齿轮的情况下,当马达轴22旋转时,马达轴22沿轴向移动。由于接触部件61被向轴向施力,因此即使马达轴22沿轴向移动,接触部件61也会持续与马达轴22的端面接触。因此,能够持续去除马达轴22的电荷。在此,有时马达轴22沿轴向移动,马达轴22强力地压入除电装置6的接触部件61。但是,接触部件61在轴向上的行程量大于马达轴22在轴向上的移动幅度。因此,通过使用斜齿轮,即使马达轴22按压,除电装置6也能够应对按压力。
具体而言,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马达轴22最大限度地向轴向一侧N移动的状态下,还能够将接触部件61压入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轴向一侧N)的位置。另外,即使在马达轴22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T的状态下,除电装置6也配置在接触部件61与马达轴22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即,在马达轴22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T的状态下,除电装置6配置在施力部件62不对接触部件61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
<第一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6说明第一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A。第一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A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除电装置6的设置位置不同。但是,设置位置以外的点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相同。例如,除电装置6的结构以及除电装置6和接触部件61与壳体5电连接这一点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部分,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于省略了说明的部分,援用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6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A的一例的图。如第一变形例所示,与除电装置6接触的轴也可以是安装在转子21上并旋转的马达轴22。并且,接触部件61也可以与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接触。即,除电装置6也可以设置在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图6示出接触部件61与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接触的例子。在图6的情况下,接触部件61与第二轴22b接触。
另外,作为罩部件53,也可以设置将设置在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覆盖的第二罩部件532。在该情况下,罩部件53(第二罩部件532)在轴向上从壳体5的外侧覆盖除电装置6。第二罩部件532将除电装置6收纳在壳体5内。除电装置6也可以与第二罩部件532连接而固定。第二罩部件532固定在第二壳体54上。除电装置6与壳体5电连接。
在轴向另一方侧T,能够预先测量旋转时的马达轴22的轴向的移动幅度。在第一变形例中,除电装置6的接触部件61的轴向行程的最大量L1也比所测量的马达轴22的轴向移动幅度大。
能够去除积存在马达轴22上的电荷。具体而言,在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能够去除轴的电荷。进而,即使使接触部件61与接近第一斜齿轮71且容易受到马达轴22的移动的影响的端面接触,除电装置6也能够应对由轴向的移动引起的马达轴22的推压力。
具体而言,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马达轴22最大限度地向轴向另一侧T移动的状态下,还能够将接触部件61压入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另外,在马达轴22位于最靠轴向一侧N的状态下,除电装置6配置在接触部件61与马达轴22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即,在马达轴22位于最靠轴向一侧N的状态下,除电装置6配置在施力部件62不对接触部件61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
在此,接触部件61与第二轴22b侧的端面接触。可以去除积存在连接的(花键配合的)马达轴22上的电荷。即使在使用连接了多个部件的轴的情况下,除电装置6也能够应对基于马达轴22的轴向的移动而推压的力。
<第二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7对第二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B进行说明。第二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B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除电装置6的设置位置不同。但是,设置位置以外的点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相同。例如,除电装置6的结构以及除电装置6及接触部件61与壳体5电连接这一点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部分,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于省略了说明的部分,援用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7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B的一例的图。如第二变形例所示,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轴也可以是安装在转子21上而旋转的马达轴22。设置有多个除电装置6。也可以在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设置一个除电装置6。进而,也可以在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设置另一个除电装置6。换言之,也可以在比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靠轴向一侧N的位置设置第一个除电装置6。另外,也可以在比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更靠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设置第二个除电装置6。另外,与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设置将设置在轴向另一侧N的除电装置6覆盖的第一罩部件531。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与壳体5电连接。
另外,与第一变形例同样,作为罩部件53,也可以设置将设置在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覆盖的第二罩部件532。在该情况下,罩部件53(第二罩部件532)在轴向上从壳体5的外侧覆盖除电装置6。罩部件53将除电装置6收纳在壳体5内。除电装置6也可以与第二罩部件532连接而固定。第二罩部件532固定在第二壳体54上。除电装置6与壳体5电连接。
能够在马达轴22的轴向两端设置除电装置6。能够有效地去除积存在马达轴22上的电荷。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在与马达轴22接触的轴承处的放电。
在轴向一侧N,能够预先测量旋转时的马达轴22的轴向的移动幅度。在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中,接触部件61的轴向行程的最大量L1大于所测量的马达轴22在轴向一侧N的移动幅度。具体而言,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马达轴22最大限度地向轴向一侧N移动的状态下,还能够将接触部件61压入到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轴向一侧N)的位置。另外,在马达轴22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T的状态下,在接触部件61与马达轴22的端面接触的位置配置有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即,在马达轴22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T的状态下,在施力部件62不对接触部件61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配置有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
在轴向另一方侧T,能够预先测量旋转时的马达轴22的轴向的移动幅度。在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中,接触部件61的轴向行程的最大量L1大于所测量的马达轴22在轴向另一侧T的移动幅度。具体而言,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马达轴22最大限度地向轴向另一侧T移动的状态下,还能够将接触部件61压入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轴向另一侧T)。另外,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马达轴22位于最靠轴向一侧N的状态下,接触部件61与马达轴22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即,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马达轴22位于最靠轴向一侧N的状态下,施力部件62不对接触部件61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
<第三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三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第三变形例与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相比,除电装置6的设置位置的基准不同。在使用斜齿轮的情况下,旋转时的轴的端部的轴向的移动幅度有时在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产生差异。例如,根据从斜齿轮到端面的轴承(bearing)的个数,有时在轴向的移动幅度上出现差异。如第三变形例所示,与除电装置6(接触部件61)接触的轴也可以是安装在转子21上并旋转的马达轴22。除电装置6也可以设置在与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N及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中的、旋转时的轴向移动幅度小的端面接触的位置。
能够在轴向的移动幅度小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设置除电装置6。同在轴向的移动幅度大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设置除电装置6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接触部件61的轴向上的行程量的最大值。能够使除电装置6小型化。
<第四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8对第四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C进行说明。第四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C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除电装置6的设置位置不同。但是,设置位置以外的点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相同。例如,除电装置6的结构以及除电装置6及接触部件61与壳体5电连接这一点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部分,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于省略了说明的部分,援用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8是示出第四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C的一例的图。如第四变形例所示,减速装置3包括反转轴31,该反转轴31包括与第一斜齿轮71啮合的第二斜齿轮72。除电装置6设置在反转轴31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换言之,也可以在比反转轴31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靠轴向一侧N的位置设置除电装置6。另外,支承反转轴31的第五轴承45、第六轴承46使用能够充分承受轴向力(推力)的轴承。在这种情况下,除电装置6固定在第二壳体54上。除电装置6与壳体5电连接。
能够去除在接收到马达轴22的驱动而旋转的反转轴31上积存的电荷。具体而言,在第二斜齿轮72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能够去除反转轴31的电荷。进而,在包括第二斜齿轮72的反转轴31沿轴向移动时,反转轴31有可能强力压入除电装置6的接触部件61。但是,接触部件61在轴向上的行程量大于马达轴22在轴向上的移动幅度。因此,即使反转轴31被推压,除电装置6也能够应对推压力。
在轴向一侧N,能够预先测量旋转时的反转轴31的轴向的移动幅度。在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中,接触部件61的轴向的行程的最大量L1大于所测量的反转轴31在轴向一侧N的移动幅度。并且,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最大限度地向轴向一侧N移动的状态下,还能够将接触部件61压入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轴向一侧N)的位置。另外,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T的状态下,接触部件61与反转轴31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即,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的位置:在反转轴31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T的状态下,施力部件62不对接触部件61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
<第五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9对第五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D进行说明。第五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D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除电装置6的设置位置不同。但是,设置位置以外的点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相同。例如,除电装置6的结构以及除电装置6及接触部件61与壳体5电连接这一点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部分,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于省略了说明的部分,援用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9是示出第五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D的一例的图。如第五变形例所示,减速装置3包括反转轴,该反转轴包括与第一斜齿轮71啮合的第二斜齿轮72。除电装置6设置在反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支承反转轴31的第五轴承45、第六轴承46使用能够充分承受轴向力(推力)的轴承。换言之,也可以在比反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靠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设置除电装置6。
另外,作为罩部件53,也可以设置将设置在反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覆盖的第三罩部件533。在该情况下,罩部件53(第三罩部件533)在轴向上从壳体5的外侧覆盖除电装置6。第三罩部件533将除电装置6收纳在壳体5内。除电装置6也可以与第三罩部件533连接而固定。第三罩部件533固定在第二壳体54上。除电装置6与壳体5电连接。
能够去除在接收到马达轴22的驱动而旋转的反转轴31上积存的电荷。具体而言,在轴向另一方侧T的端部,能够去除反转轴31的电荷。进而,即使使接触部件61与接近第二斜齿轮72且容易受到反转轴31的移动的影响的端面接触,除电装置6也能够应对由轴向的移动引起的反转轴31的推压力。
在轴向另一方侧T,能够预先测量旋转时的反转轴31的轴向的移动幅度。在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中,接触部件61的轴向行程的最大量L1大于所测量的反转轴31在轴向另一侧T的移动幅度。并且,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最大限度地向轴向另一侧T移动的状态下,还能够将接触部件61压入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另外,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位于最靠轴向一侧N的状态下,接触部件61与反转轴31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即,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位于最靠轴向一侧N的状态下,施力部件62不对接触部件61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
<第六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10说明第六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E。第六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E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除电装置6的设置位置不同。但是,设置位置以外的点与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相同。例如,除电装置6的结构以及除电装置6及接触部件61与壳体5电连接这一点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部分,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于省略了说明的部分,援用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0是示出第六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E的一例的图。如第六变形例所示,减速装置3包括反转轴31,该反转轴31包括与第一斜齿轮71啮合的第二斜齿轮72。并且,与除电装置6(接触部件61)接触的轴也可以是反转轴31。另外,支承反转轴31的第五轴承45、第六轴承46使用能够充分承受轴向力(推力)的轴承。并且,除电装置6也可以设置多个。也可以在反转轴31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设置一个除电装置6。进而,也可以在反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与接触部件61接触的位置设置另一个除电装置6。换言之,也可以在比反转轴31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靠轴向一侧N的位置设置第一个除电装置6。另外,也可以在比反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靠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设置第二个除电装置6。
另外,作为罩部件53,也可以设置将设置在反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覆盖的第三罩部件533。在该情况下,罩部件53(第三罩部件533)在轴向上从壳体5的外侧覆盖除电装置6。第三罩部件533将除电装置6收纳在壳体5内。除电装置6也可以与第三罩部件533连接而固定。第三罩部件533固定在第二壳体54上。除电装置6与壳体5电连接。
可以在反转轴31的轴向两端设置除电装置6。能够有效地去除积存在反转轴31上的电荷。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与反转轴31接触的轴承处的放电。
在轴向一侧N,能够预先测量旋转时的反转轴31的轴向的移动幅度。在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中,接触部件61的轴向的行程的最大量L1大于所测量的反转轴31在轴向一侧N的移动幅度。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最大限度地向轴向一侧N移动的状态下,还能够将接触部件61压入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轴向一侧N)。另外,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T的状态下,接触部件61与反转轴31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即,轴向一侧N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T的状态下,施力部件62不对接触部件61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
在轴向另一方侧T,能够预先测量旋转时的反转轴31的轴向的移动幅度。在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中,接触部件61的轴向行程的最大量L1大于所测量的反转轴31在轴向另一侧T的移动幅度。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最大限度地向轴向另一侧T移动的状态下,还能够将接触部件61压入轴向的孔口部65的里侧(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另外,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位于最靠轴向一侧N的状态下,接触部件61与反转轴31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即,轴向另一侧T的除电装置6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反转轴31位于最靠轴向一侧N的状态下,施力部件62不对接触部件61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
在第四变形例至第六变形例中,也可以设置与马达轴22接触的除电装置6(参照图8~图10)。即,也可以在马达轴22和反转轴31上分别设置除电装置6。另外,在第四变形例至第六变形例中,既可以仅在马达轴22的一侧的端面和另一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侧设置除电装置6,也可以在两侧设置除电装置6。
另外,如图8(第四变形例)所示,也可以在与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第一个除电装置6,在与反转轴31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第二个除电装置6。即,对于包括斜齿轮的多个轴中的每一个轴,也可以在与各轴的轴向一侧N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各配置一个除电装置6。与在轴的轴向一侧N和轴向另一侧T分别配置除电装置6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轴向宽度。
另外,如图9(第五变形例)所示,也可以在与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第一个除电装置6,在与反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第二个除电装置6。即,对于包括斜齿轮的多个轴中的每一个轴,也可以在与各轴的轴向另一方侧T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各配置一个除电装置6。与在轴的轴向一侧N和轴向另一侧T分别配置除电装置6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轴向宽度。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例如能够用作车辆驱动用的马达单元。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马达单元具有:
转子;
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安装在所述转子上并旋转,且固定有第一斜齿轮;
定子,所述定子覆盖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位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以及
除电装置,所述除电装置包括接触部件、施力部件和外壳,
所述外壳收纳所述接触部件和所述施力部件,
所述施力部件朝向所述马达轴的端部的端面,沿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对所述接触部件施力,
所述接触部件具有导电性,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而与所述端面接触,
所述接触部件的所述轴向的行程的最大量大于旋转时的所述轴的所述轴向的移动幅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的与所述轴向平行的截面呈凹形状,且所述外壳包括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孔口部,
在所述孔口部的里侧配置有所述施力部件,
所述接触部件配置在所述孔口部的开口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马达单元具有壳体,
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收纳所述定子及转子;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另一侧,并收纳所述减速装置;以及
罩部件,
所述罩部件在所述轴向上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覆盖所述除电装置,并将所述除电装置收纳在所述壳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除电装置与所述罩部件连接并固定。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所述端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的所述端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除电装置设置在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所述端面及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的所述端面中的、旋转时的所述轴向的移动幅度更小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位置设有一个所述除电装置,
在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位置设有另一个所述除电装置。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减速装置具有反转轴,所述反转轴包括与所述第一斜齿轮啮合的第二斜齿轮,
所述除电装置设置在所述反转轴的轴向一侧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减速装置具有反转轴,所述反转轴包括与所述第一斜齿轮啮合的第二斜齿轮,
所述除电装置设置在所述反转轴的轴向另一侧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减速装置具有反转轴,所述反转轴包括与所述第一斜齿轮啮合的第二斜齿轮,
在所述反转轴的轴向一侧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位置设有一个所述除电装置,
在所述反转轴的轴向另一侧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另一个所述除电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马达轴是第一轴和第二轴沿所述轴向连接而成的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57542 | 2021-03-30 | ||
JP2021057542A JP2022154481A (ja) | 2021-03-30 | 2021-03-30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49747A true CN115149747A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282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12861.8A Pending CN115149747A (zh) | 2021-03-30 | 2022-03-28 | 马达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320953A1 (zh) |
JP (1) | JP2022154481A (zh) |
CN (1) | CN115149747A (zh) |
DE (1) | DE1020221072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8743B (zh) * | 2018-12-18 | 2024-03-26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水冷电机前轴承油润滑机构和电机驱动总成 |
EP3815944B1 (en) * | 2019-10-31 | 2022-06-15 | BRUSA Elektronik AG | Compact powertrain with an electric motor |
WO2023188525A1 (ja) * | 2022-03-29 | 2023-10-05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接続装置 |
JP2024093516A (ja) * | 2022-12-27 | 2024-07-09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81254U (ja) * | 1982-11-24 | 1984-06-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軸受電蝕防止用接地装置 |
US5661356A (en) * | 1993-10-22 | 1997-08-26 | Fisher; Rodney R. | Motor shaft discharge device |
DE102016211616A1 (de) * | 2016-06-28 | 2016-09-08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Erdung einer Welle |
JP2019192491A (ja) | 2018-04-25 | 2019-10-3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軸アース装置 |
-
2021
- 2021-03-30 JP JP2021057542A patent/JP2022154481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3-25 US US17/704,007 patent/US2022032095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2-03-28 CN CN202210312861.8A patent/CN11514974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3-28 DE DE102022107246.0A patent/DE102022107246A1/de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22107246A1 (de) | 2022-10-06 |
JP2022154481A (ja) | 2022-10-13 |
US20220320953A1 (en) | 2022-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149747A (zh) | 马达单元 | |
JP7517044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 |
JP7537267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車両 | |
CN115807839A (zh) | 驱动装置 | |
US20230006498A1 (en) | Motor and drive device | |
US20230006500A1 (en) |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 |
US20230088074A1 (en) | Drive apparatus and vehicle | |
US20230006507A1 (en) |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 |
US11784532B2 (en) | Motor | |
WO2019208083A1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WO2019208081A1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駆動装置 | |
US20230007761A1 (en) |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 |
CN115811180A (zh) | 驱动装置 | |
US11990821B2 (en) | Motor | |
CN115549345A (zh) | 马达单元 | |
US11784531B2 (en) | Motor having an electrical discharging device and cover member | |
CN114977604A (zh) | 马达单元 | |
WO2019208082A1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CN113872374A (zh) | 马达单元 | |
CN115118093A (zh) | 马达 | |
KR102591684B1 (ko) | 베어링의 윤활이 향상된 모터 | |
CN211958990U (zh) | 驱动装置和配管的连接构造 | |
US20230085414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JP2022130272A (ja) | モータ | |
CN117999729A (zh) | 旋转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