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5938A - 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 Google Patents

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5938A
CN115145938A CN202210897880.1A CN202210897880A CN115145938A CN 115145938 A CN115145938 A CN 115145938A CN 202210897880 A CN202210897880 A CN 202210897880A CN 115145938 A CN115145938 A CN 115145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identity
graph model
enterprise
identity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78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eime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eime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eime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eime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978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459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45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59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3Updating
    • G06F16/2365Ensuring data consistency and integr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8Datab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database models, e.g. relational or object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4Protecting data integrity, e.g. using checksums, certificates or signa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et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涉及数据构建技术领域,包括: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对图模型进行计算,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当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基于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更新预设数据库中的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通过本申请能够解决同一用户在多个程序注册,每个程序注册的用户名等信息都不一样的问题。

Description

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构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对于ID体系的构建期望通过以手机号为唯一的ID来进行用户的标识,通过手机号的关联获取用户的所有关联的账号等信息,进而围绕用户手机号建立用户的身份标识体系。但是用户对于类似于手机号这种敏感隐私的数据往往不愿意公开。并且只启动唯一身份标识作为企业用户构建身份标识体系的核心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软件上注册的信息可能不同,当用户存在多个手机号时,在不同软件上注册个人账号时分别使用不同的手机号,那么当以手机号作为唯一ID来构建企业用户的个人身份标识时会遗漏由另一个手机号创建的其他账号信息,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信息的遗漏,企业用户身份标识的构建就会产生漏洞,此外,当单独以用户名等信息作为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的核心时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综上,如何快速精准的将这些散落在不同程序中的用户联通,构建完整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是本领域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能够快速精准的将这些散落在不同程序中的用户联通,构建完整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其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包括:
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
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
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
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
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
可选的,所述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包括:
基于预设排列函数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以得到对应的编码信息。
可选的,所述基于预设排列函数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以得到对应的编码信息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编码信息按照预设排列顺序进行级联操作,以得到相应的节点序列。
可选的,所述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包括:
利用节点序列构建边,并基于所述边进行图模型的构建,以得到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的图模型。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完全一致,则更新当前目标用户的活跃时间,以及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完全不一致,则重新跳转至所述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的步骤。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不完全一致,则判断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簇ID存在关联关系;
基于所述关联关系将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合并至对应的簇ID中,并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装置,包括:
目标标识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
图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
簇ID获取模块,用于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
比较模块,用于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
图模型更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
第三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保存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前述公开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公开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的步骤。
由此可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包括: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可见,通过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同一用户在多个程序注册,且每个程序注册的用户名等信息都不一样的问题。通过图模型为基础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打通,可以很好的将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合并,从而为企业构建合理的用户画像体系,为各个业务线提供基础特征,并且在进行通过图模型对用户身份标识进行打通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全量打通,然后根据后续新增的用户身份标识数据进行多次增量打通,通过全量打通加增量打通的组合使得消耗的中央处理器的资源也会减少,节省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全量与增量结合打通用户身份标识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具体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对于ID体系的构建期望通过以手机号为唯一的ID来进行用户的标识,通过手机号的关联获取用户的所有关联的账号等信息,进而围绕用户手机号建立用户的身份标识体系。但是用户对于类似于手机号这种敏感隐私的数据往往不愿意公开。并且只启动唯一身份标识作为企业用户构建身份标识体系的核心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软件上注册的信息可能不同,当用户存在多个手机号时,在不同软件上注册个人账号时分别使用不同的手机号,那么当以手机号作为唯一ID来构建企业用户的个人身份标识时会遗漏由另一个手机号创建的其他账号信息,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信息的遗漏,企业用户身份标识的构建就会产生漏洞,此外,当单独以用户名等信息作为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的核心时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为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案,能够快速精准的将这些散落在不同程序中的用户联通,构建完整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包括:
步骤S11: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
本实施例中,首先进行数据准备与数据分析,获取公司内部的各种ID信息以及相关的用户名信息等,对公司内部保存的ID体系进行分析,通过预设ID筛选规则,从所有的ID中抽取存在关联关系的ID,例如:AID、BID、CID、DID等。
步骤S12: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
本实施例中,对抽取到的存在关联关系的ID进行数据编码操作,可以基于预设排列函数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以得到对应的编码信息。可以理解的是,例如采用dense_rank()对上述ID进行编码,以得到对应的编码信息。所述基于预设排列函数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以得到对应的编码信息之后,还包括:对所述编码信息按照预设排列顺序进行级联操作,以得到相应的节点序列。可以理解的是,依次对AID,BID,CID,DID的编码从小到大进行级联,得到节点序列,以完成点的建立。在点的建立完成之后,利用节点序列构建边,并基于所述边进行图模型的构建,以得到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的图模型。可以理解的是,通过UCG数据进行ID之间边的构建,完成边的建立,最后通过边进行点的连接最终完成图的构建,以得到最初版的图模型。
步骤S13: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
本实施例中,对构建所得到的连通图进行最大连通图计算connectedComponents()。经过最大连通图计算后得到每个ID对应的簇ID,簇ID就是最终生成的OneID。参照图2所示,通过提取出关联的ID,并对ID进行编码排序,建立图模型,然后对图模型进行计算,获取到相互关联的ID的统一簇ID,也即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将相互关联的ID之间进行打通。
步骤S14: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当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首先对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当前完成关联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且存在簇ID的身份标识进行比较,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
步骤S15: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
本实施例中,当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目标用户身份标识的比较结果出现之后,根据预设的标识关联规则对新增的用户身份标识进行处理,选择是否将新增的用户身份标识关联加入至最初版的图模型之中,享受同一个簇ID。
由此可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包括: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可见,通过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同一用户在多个程序注册,且每个程序注册的用户名等信息都不一样的问题。通过图模型为基础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打通,可以很好的将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合并,从而为企业构建合理的用户画像体系,为各个业务线提供基础特征,并且在进行通过图模型对用户身份标识进行打通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全量打通,然后根据后续新增的用户身份标识数据进行多次增量打通,通过全量打通加增量打通的组合使得消耗的中央处理器的资源也会减少,节省资源。
参照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体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相对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对技术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优化。具体的:
步骤S21: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
步骤S22: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
步骤S23: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
步骤S24: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
其中,步骤S21、S22、S23、S24中更加详细的处理过程请参照前述公开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25: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完全一致,则更新当前目标用户的活跃时间,以及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
本实施例中,由于对全量的数据打通之后,就涉及到每天的新增数据进行打通,其中,所述全量的数据打通具体是指生成一个全新的最初版的图模型,可以看出,由于生成一个图模型需要从企业的所有的用户身份标识中抽取有关联的ID,来以此构建图模型,这样一来因为ID量的巨大以及耗费资源问题所以需要进行增量的打通,所述增量的数据打通就是当出现新增的用户身份标识时,不重新从企业的用户身份标识信息体系中再次重新抽取所有有关联的ID,而是将新增的用户身份标识与当前已有用户身份标识进行比较,若完全一致,则更新用户的活跃时间,以及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所述预设数据库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HBase(开源数据库)、Hive(数据仓库工具)等。
步骤S26: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完全不一致,则重新跳转至所述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若完全不一致,则重新执行全量数据打通的步骤,完成一次全量的打通,再将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插入到打通的数据中。
步骤S27: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不完全一致,则判断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簇ID存在关联关系;基于所述关联关系将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合并至对应的簇ID中,并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
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若存在ID可以关联到已有数据也即不完全一致时,基于可关联的图模型中的ID进行簇ID的合并,并更新数据库。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首先从第一个打通率上看,相较原始的基于手机号的打通,打通率提升70%。第二通过全量打通结合增量打通的形式,节省了资源,每一次全量打通需要3T内存,400核中央处理器,经过全量+增量的组合后,整个的全量只需要执行一次,增量消耗的资源为100G,10核中央处理器,将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合并,并减少合并时所需的中央处理器资源。
参照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体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装置,包括:
目标标识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
图模型构建模块12,用于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
簇ID获取模块13,用于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
比较模块14,用于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
图模型更新模块15,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
由此可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包括: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可见,通过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同一用户在多个程序注册,且每个程序注册的用户名等信息都不一样的问题。通过图模型为基础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打通,可以很好的将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合并,从而为企业构建合理的用户画像体系,为各个业务线提供基础特征,并且在进行通过图模型对用户身份标识进行打通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全量打通,然后根据后续新增的用户身份标识数据进行多次增量打通,通过全量打通加增量打通的组合使得消耗的中央处理器的资源也会减少,节省资源。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20结构图,图中的内容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的使用范围的任何限制。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20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20,具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1、至少一个存储器22、电源23、通信接口24、输入输出接口25和通信总线26。其中,所述存储器2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所述处理器21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中的相关步骤。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20具体可以为电子计算机。
本实施例中,电源23用于为电子设备20上的各硬件设备提供工作电压;通信接口24能够为电子设备20创建与外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其所遵循的通信协议是能够适用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任意通信协议,在此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定;输入输出接口25,用于获取外界输入数据或向外界输出数据,其具体的接口类型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要进行选取,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其中,处理器2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21可以采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 Logic 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2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
另外,存储器22作为资源存储的载体,可以是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磁盘或者光盘等,其上所存储的资源可以包括操作系统221、计算机程序222等,存储方式可以是短暂存储或者永久存储。
其中,操作系统221用于管理与控制电子设备20上的各硬件设备以及计算机程序222,以实现处理器21对存储器22中海量数据223的运算与处理,其可以是Windows Server、Netware、Unix、Linux等。计算机程序222除了包括能够用于完成前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由电子设备20执行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能够用于完成其他特定工作的计算机程序。数据223除了可以包括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由外部设备传输进来的数据,也可以包括由自身输入输出接口25采集到的数据等。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公开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关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
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
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
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
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包括:
基于预设排列函数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以得到对应的编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排列函数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以得到对应的编码信息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编码信息按照预设排列顺序进行级联操作,以得到相应的节点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包括:
利用节点序列构建边,并基于所述边进行图模型的构建,以得到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的图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完全一致,则更新当前目标用户的活跃时间,以及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完全不一致,则重新跳转至所述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不完全一致,则判断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簇ID存在关联关系;
基于所述关联关系将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合并至对应的簇ID中,并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
8.一种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标识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并抽取存在预设关联关系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
图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编码操作,并基于编码操作后的目标用户身份标识构建图模型并存储预设数据库中;
簇ID获取模块,用于对所述图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每个目标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簇ID;
比较模块,用于当所述企业内部出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时,比较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与所述目标身份标识是否一致,并获取相应的比较结果;
图模型更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新增用户身份标识进行相应处理,以更新所述预设数据库中的所述图模型,实现构建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保存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的步骤。
CN202210897880.1A 2022-07-28 2022-07-28 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Pending CN1151459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7880.1A CN115145938A (zh) 2022-07-28 2022-07-28 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7880.1A CN115145938A (zh) 2022-07-28 2022-07-28 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5938A true CN115145938A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13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7880.1A Pending CN115145938A (zh) 2022-07-28 2022-07-28 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4593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86796A (zh) * 2023-02-21 2023-05-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序列号生成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501726A (zh) * 2023-06-20 2023-07-28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数据中心 基于GraphX图计算的信创云平台数据化运营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86796A (zh) * 2023-02-21 2023-05-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序列号生成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186796B (zh) * 2023-02-21 2024-01-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序列号生成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501726A (zh) * 2023-06-20 2023-07-28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数据中心 基于GraphX图计算的信创云平台数据化运营系统
CN116501726B (zh) * 2023-06-20 2023-09-29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数据中心 基于GraphX图计算的信创云平台数据化运营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45938A (zh) 企业用户身份标识体系构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CN111182025A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1767144B (zh) 交易数据的交易路由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10472109B (zh) 动态化数据质量分析方法及平台系统
CN111694617A (zh) 网络离线模型的处理方法、人工智能处理装置及相关产品
CN113409134A (zh) 基于联邦学习的企业融资授信方法及装置
CN112784112A (zh) 报文校验方法及装置
CN111464352A (zh) 调用链路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639080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节点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34281A (zh) 基于区块链的业务数据处理方法、相关系统及节点
CN112559635A (zh) 以太坊联盟链节点的业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021017A (zh) 信息推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379946A (zh) 基于yaml的模板配置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12035676A (zh) 用户操作行为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6560716A (zh) 一种app搭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303589A (zh) 一种工作流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91984B (zh) 接口自动化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2905464B (zh) 应用运行环境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637531A (zh) 应用程序接口动态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4723976A (zh) 计算图的子图模式匹配方法及装置
CN110795388B (zh) 一种二进制文件的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244164A (zh) 测试数据包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91448A (zh) 报表生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645151A (zh) Dup设备消息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2102058A (zh) 管会系统参数配置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