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9188A - IoT终端、AP设备及利用其的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IoT终端、AP设备及利用其的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9188A
CN115119188A CN202111306277.3A CN202111306277A CN115119188A CN 115119188 A CN115119188 A CN 115119188A CN 202111306277 A CN202111306277 A CN 202111306277A CN 115119188 A CN115119188 A CN 1151191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ster
iot terminal
transmission
program
i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062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苹洙
金善泰
申益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ublication of CN115119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91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在本发明中提出一种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其采用使用其它信道的群集结构并充分利用安装有双RF的AP功能的设备,从而从结构上使信号之间干扰最小化,且在集群中适用动态调度方法,从而能够使传输成功率最大化,并能够使传输延迟时间最小化。上述方法包括:AP设备在每一个回合开始时刻生成并广播指定了要向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分配的传输时隙的调度表的步骤;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基于从AP设备传输的调度表通过分配到自身的传输时隙传输传感数据的步骤;及AP设备按每一个回合将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接收的传感数据汇集而通过串行通信传输至服务器的步骤。

Description

IoT终端、AP设备及利用其的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如智能工厂那样以超高密度设置大规模物联网(Internet ofThings,IoT)终端而构成LLN(Low-power and Lossy Networks,低功耗有损网络)的情况下使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
背景技术
在用于产业用Io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上存在基于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传输规范即IEEE802.15.4标准来规定了适合于相关产业需求的上位层次的ZigBee、ISA100.11a以及无线HART(Wireless HART)等规范。
最近,在IEEE802.15.4e中对利用TSCH(Time Slotted Channel Hopping,时隙信道跳频)技术发送/接收数据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模板进行了标准化,并基于时隙化的介质存取和信道跳频的组合来实现可靠度高的通信,因此备受关注。
然而,这种IoT用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在设备以低密度设置于宽阔的区域的环境下工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栈,因此有效地使用于如远程抄表(AMI)那样的服务,但在如半导体和显示器工厂那样设备以超高密度设置的环境下,性能由于信号之间干扰而急剧下降。
由于这种信号之间干扰,如WiFi或ZigBee那样的基于CSMA(Carrier SenseMultiple Access,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在超高密度的大规模环境下性能急剧下降,且尚未开发出支持1000个水平的大规模无线通信设备在单一空间内工作的无线IoT通信技术。
另外,在TSCH技术的情况下,为了进行无线信号之间无冲突的发送/接收而使用调度,随着参与网络的设备的数量增多,出现发送/接收时隙的长度变长且传送/接收应用数据的速度变慢之类的缺点,从而适用于大规模设备环境方面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采用使用互不相同的信道的集群化(clustering)结构并充分利用安装有双RF的AP功能的设备,从而从结构上对信号之间干扰进行最小化,且在集群中适用动态调度(scheduling)方法,从而能够使传输成功率最大化,并能够使传输延迟时间最小化。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措施)
根据实施例的IoT终端包括:RF部,其与AP设备进行无线通信;NFC标签,其记录有集群(cluster)ID;存储器,其记录有至少一个程序;以及处理器,其执行程序,程序能够以与从NFC标签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RF部的收发(发送/接收)信道频率,基于在每一个回合(round,轮)通过RF部从AP设备传输的调度表(schedule)而将传输时隙设定并向AP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此时,在NFC标签中可以记录从管理者的智能设备通过NFC通信传输的集群ID、IoT终端ID以及执行模式。
此时,收发信道频率可以随集群ID而不同。
此时,在执行模式为初始连接模式的情况下,程序可以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空时隙(Empty Slot)中的一个时隙向AP设备传输集群连接请求包,并从AP设备接收响应消息后,将执行模式从初始连接模式转换到传输模式。
根据实施例的IoT终端可以进一步包括传感器部,在执行模式为传输模式的情况下,程序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分配到自身的时隙向AP设备传输由传感器部测定的传感数据。
此时,在执行模式为解除模式的情况下,程序可以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分配到自身的时隙向AP设备传输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
此时,在NFC标签中可以记录从管理者的智能设备通过NFC通信传输的解除模式,随着在NFC标签中记录释放模式,程序将执行模式判断为解除模式。
根据实施例的AP设备可以包括:RF部,其与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存储器,其记录有集群ID和至少一个程序;以及处理器,其执行程序,程序以与从存储器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RF部的收发信道频率,在每一个回合开始时刻生成指定了要向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分配的传输时隙的调度表并将调度表通过RF部广播(broadcasting),基于调度表按每一个时隙接收并处理数据。
此时,根据实施例的AP设备可以另行搭载与其它AP设备进行通信的其它RF部。
此时,程序可以在接通电源之后立即生成并广播将所有时隙均设定为空时隙(Empty slot)的调度表。
此时,在从至少一个IoT终端通过空时隙接收集群连接请求包后,程序可以将相应IoT终端追加到集群中。
此时,程序可以按每一个回合汇集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接收的传感数据并将传感数据通过串行通信传输至服务器。
此时,接收到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传输的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后,程序可以执行从集群中删除相应IoT终端的步骤。
根据实施例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包括:AP设备在每一个回合开始时刻生成并广播指定了要向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分配的传输时隙的调度表的步骤;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基于从AP设备传输的调度表通过分配到自身的传输时隙传输传感数据的步骤;以及AP设备按每一个回合汇集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接收的传感数据并将传感数据通过串行通信传输至服务器的步骤。
根据实施例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AP设备在电源接通之后立即以与从存储器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收发信道频率的步骤;以及生成并广播将所有时隙设定为空时隙(Empty slot)的调度表的步骤。
根据实施例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IoT终端以与从NFC标签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RF部的收发信道频率的步骤。
根据实施例的,收发信道频率可以随各集群ID而不同。
此时,可以进一步包括:在执行模式为初始连接模式的情况下,IoT终端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空时隙(Empty Slot)中的一个时隙向AP设备传输集群连接请求包的步骤;以及从至少一个IoT终端通过空时隙接收集群连接请求包后,AP设备将相应IoT终端追加到集群中的步骤。
此时,可以进一步包括:从AP设备接收到对于集群连接请求的响应消息后,IoT终端将执行模式从初始连接模式转换到传输模式的步骤。
此时,可以进一步包括:IoT终端在执行模式为解除模式的情况下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分配到自身的时隙向AP设备传输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的步骤;以及接收到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后,AP设备从集群中删除相应IoT终端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根据实施例,采用使用互不相同的信道的集群化结构并充分利用安装有双RF的AP功能的设备,从而从结构上对信号之间干扰进行最小化,且在集群中适用动态调度方法,从而能够使传输成功率最大化,并能够使传输延迟时间最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网络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存在于一个集群中的AP设备与IoT终端之间的发送/接收周期的例示图。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IoT终端中的与AP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AP设备中的与IoT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计算机系统构成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IoT终端;20:AP设备;30:服务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及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通过参照附图以及下面详述的各实施例将变得清楚。然而,本发明并不是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能够以互不相同的各种方式具体实现,本实施例只是用于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而已,是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告知发明的范畴而提供的,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畴所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称相同的构成要素。
尽管为了描述多种构成要素而使用“第一”、“第二”等用语,但这些构成要素并不由如上所述的用语所限制。如上所述的用语可以仅用于使一个构成要素区别于其它构成要素的目的。因此,以下提及的第一构成要素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还可以是第二构成要素。
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用语只是为了说明实施例而已,并无限制本发明的用意。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在语句中特别提及,否则单数型也包括复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包括(comprises)”或“包括……的(comprising)”蕴含所提及的构成要素或步骤不排除一个以上的其它构成要素或步骤的存在或追加的含义。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全部用语可以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能够共通地理解的含义来解释。另外,通常使用的词典中所定义的各用语除非已特别地定义,否则不得理想地或过度地解释。
以下,参照图1至图5详细地说明根据实施例的装置和方法。
在现有的IoT终端用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在大规模IoT终端以超高密度设置于智能工厂的环境下发生所有设备的传输信号均被其它所有设备接收的状况,从而发生发送/接收(收发)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由于这种传输信号之间干扰,尚未开发出在智能工厂中设置并运行1000台规模的无线IoT终端的技术。
在本发明中,提出一种能够在如大型智能工厂那样的室内空间设置并运行1000台规模的无线IoT终端的环境下工作的无线IoT通信技术。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网络的概略构成图。
参照图1,根据实施例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网络可以包括IoT终端10、AP(Access Point,访问点)设备20以及服务器30。
IoT终端10可以是分散存在于物联网环境中的两个以上的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而在彼此之间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设备。例如,只要是智能工厂IoT环境,则IoT终端10可以是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等设置于工厂环境中的各种设备。
在如智能工厂IoT环境那样的大规模的超高密度环境中,根据实施例,IoT终端10以位置为基准得到集群化而成规定组的成员。
此外,AP设备20掌管由多个IoT终端10构成的规定集群(cluster)。
就根据实施例的IoT终端10而言,IoT终端10附加地搭载有一个RF部,上述RF部用于与掌管该IoT终端10所在集群的AP设备20进行通信,从而通过RF部能够向AP设备20发送数据。
根据实施例的IoT终端10可以将RF部的发送/接收信道频率设定为与从NFC标签读取的集群ID对应。
即,在将大规模的设备设置于狭小的空间的智能工厂的情况下,重要的是负责传感和执行(actuation)的设备的位置,为了有效地进行维修保养,设备的物理位置的管理也很重要。为了管理这样的物理位置,可以在生产阶段在IoT终端10附着NFC标签。
此时,可以在NFC标签读取或记录通过与管理者的智能设备的NFC通信来传输的集群ID和IoT终端ID以及执行模式。
此时,发送/接收信道频率可以随集群ID而不同。
即,为了解决在IoT终端10的发送信号被其它设备接收的情况下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根据实施例,以与AP设备20连接的IoT终端10的集群为单位,用不同的频率进行传输。
根据实施例的IoT终端10能够在每一个回合(round)通过RF部来基于从AP设备20传输的调度表而设定传输时隙并向AP设备传输数据。
即,以相同的频率进行发送/接收的同一集群中的各IoT终端10与AP设备20之间的通信使用在由预先确定的调度表所决定的时隙(slot)时间进行发送/接收的TSCH(Time-Slotted Channel Hopping,时隙信道跳频)方式。
对于IoT终端10的具体工作,将在后面参照图3进行描述。
另一方面,根据实施例的AP设备20将从IoT终端10接收的传感信息传递至服务器30。
另外,在AP设备20搭载用于与IoT终端10进行通信的第一RF部和用于与其它AP设备20进行通信的单独的第二RF部。此时,在第一RF部和第二RF部可以搭载使用互不相同的频带的双MAC功能。
即,AP设备20执行通过串行通信连接到服务器30的同步功能,将通过AP设备20之间的网状路由来收集的数据传输至服务器30。
根据实施例的AP设备20在每一个回合开始时刻生成明示了要向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10分配的传输时隙的调度表并将调度表通过RF部广播,基于调度表按时隙接收并处理数据。即,各IoT终端10所能够发送/接收的时隙(Slot)是在AP设备20确定并在每一个回合开始时刻向相应集群中的IoT终端10传输的。
此时,AP设备20和IoT终端10相距很近,因此,大部分发送/接收能够通过单跳通信进行,但还有可能存在位于有障碍物的区域的IoT终端10,因此也可以支持多跳传输。
对于AP设备20的具体工作,将在后面参照图4进行描述。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存在于一个集群中的AP设备与IoT终端之间的发送/接收周期的例示图。
参照图2,若在AP设备20向包括在相应集群中的IoT终端10传输调度表41,则各IoT终端10即可知晓对于要在相应回合的哪一个时隙进行发送/接收的信息,并在约定的时隙进行发送/接收,从而能够对在如WiFi或ZigBee那样随机地传输的无线通信技术中发生的信号之间冲突进行最小化。
在设置大规模无线设备的智能工厂中,已确定与AP设备20连接的集群中的无线IoT终端10数量的最大值和各IoT终端10的传输周期,因此也已确定各回合的时隙的最大数量。
另外,在首次设置系统的情况下,所有时隙处于空时隙(Empty Slot)状态,在IoT终端10的电源接通时,可以分配与AP设备20连接的IoT终端10所要传输的时隙。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IoT终端中的与AP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3,在接通电源时,IoT终端10与掌管自身所在的集群的AP设备20连接而分在集群内。
此时,在IoT终端10设置于现场之前,可以从管理者的智能设备通过NFC通信来在附着于IoT终端10的NFC标签中记录终端的独有ID和对于执行模式的信息以及掌管自身所属的集群的AP设备20的集群标识符(ID)。
此时,按每一个集群ID设定不同的频率,因此能够根本上避免各集群之间的干扰。
此时,作为IoT终端的独有ID使用MAC地址,因此各IoT终端之间的ID不会重复。
因此,接通了电源的IoT终端10在以与从NFC标签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RF部的发送/接收信道频率(S105)之后,直至以所设定的发送/接收频率接收调度表为止等待。
IoT终端10从AP设备20接收到调度表,随后,基于调度表而设定分配到自身的传输时隙(S110)。
此时,刚接通电源之后,IoT终端10就处于初始连接模式,因此,调度表中并未指定分配到自身的传输时隙,因此可以省略传输时隙设定。
其后,IoT终端10可以确认执行模式(S115)并根据确认的执行模式执行不同的工作。
此时,执行模式可以包括初始连接模式、传输模式以及解除模式。
在S115的确认结果执行模式为初始连接模式(S120)的情况下,IoT终端10将调度表中明示的空时隙(Empty Slot)中的一个时隙作为传输时隙设定给AP设备20(S125),并通过设定为传输时隙的空时隙向AP设备20传输集群连接请求包(S130)。
即,就在IoT终端10的电源接通的情况下执行的集群连接请求而言,在初始设置、移动设置以及追加设置时产生,因此有可能产生多个IoT终端10同时请求连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等待随机时间之后在空时隙发送连接请求包以使多个IoT终端10之间的冲突可能性最小化。
IoT终端10从AP设备20接收到连接请求包已正常接收的响应消息(S135)后,将执行模式从初始连接模式切换到传输模式(S140),并等待至下一个回合(S145)。
相反,IoT终端10在未接收到连接请求包已正常接收的响应消息(S135)的情况下,转移到S110而接收下一个调度表并重复执行与上述过程相同的过程。
另一方面,S115的确认结果为执行模式是传输模式(S150)的情况下,IoT终端10在每一个回合利用所接收的调度表中明示的分配到的时隙来重复执行传输传感数据的过程(S155)。
另一方面,S115的确认结果为执行模式是解除模式的情况下,IoT终端10通过调度表中明示(指定)的分配到自身的时隙来将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传输至AP设备20(S160)。
此时,在NFC标签中记录从管理者的智能设备通过NFC通信来传输的解除模式,由于解除模式记录在NFC标签中,因此IoT终端10能够将执行模式判断为解除模式。
即,为了移动设置或去除,通过从服务器30或AP设备20接收解除集群连接的信息包的单独的过程来从集群中被排除,从下一个回合的调度表开始不再分配对于相应IoT终端10的时隙。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AP设备中的与IoT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4,若电源接通,则AP设备20读取存储的集群ID且设定自身将管理的集群的发送/接收信道(S205)。其后,AP设备20在生成并广播将所有时隙设定为空时隙(Emptyslot)的空调度表(S210)之后,在回合时间期间按每一个时隙等待接收信息包(S215)。
若在时隙信息包没有到达(S220),则AP设备20再次重复传输空调度表(S210)的过程。
相反,若在时隙接收到信息包(S220),则AP设备20根据信息包(packet)的种类重复集群连接准予、集群连接解除、传感数据的汇集以及向服务器30传输的过程(S225~S255)。
即,AP设备20在通过空时隙从至少一个IoT终端接收到集群连接请求包(S225)时,能够将相应IoT终端追加到集群中(S230)。
另外,AP设备20在接收到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来传输的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S235)时,能够从集群中删除相应IoT终端(S240)。
另外,AP设备20按每一个回合汇集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来接收的传感数据(S245~S250),并将传感数据通过串行通信传输至服务器30(S255)。
此时,就所汇集的数据的向服务器30的传输而言,在回合结尾部分执行一次,并使用不同于与IoT终端10的传输信道的传输信道,且使用ZigBee协议。AP设备20将通过IoT终端10来收集的传感数据通过ZigBee协议传输至服务器30,由于其照旧使用现有ZigBee协议,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例如,在智能工厂设置1000台规模的IoT终端10且以100个为单位进行集群的情况下,由于IoT终端10为大规模,因此解决信号之间干扰是重要的问题,但将100个IoT终端10进行集群并将数据汇集而传输的AP设备20是10个水平的小规模,因此照旧使用现有算法也不成问题。
另一方面,在对AP设备20施加电源之后,随即如S210那样传输空调度表,因此,可以从至少一个IoT终端10追加到集群中之后的下一个回合开始执行S235至S255。即,在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10存在的情况下,在S260中,AP设备20可以在生成并广播向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10分配了传输时隙的新的调度表(S260)之后执行S235至S255。
其后,AP设备20在下一个回合开始时刻生成指定了要分配给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的传输时隙的新的调度表并将新的调度表通过RF部广播(S260)。
另一方面,在需要终止AP设备20的情况下,从服务器30接收终止包之后将汇集的数据全部传输至服务器30并将解除请求包传输至集群中各终端之后终止,由于其为仅在服务终止状况下起作用的功能,因此本专利申请中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计算机系统构成的图。
根据实施例的IoT终端10、AP设备20以及服务器30各自可以在诸如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之类的计算机系统1000中具体实现。
计算机系统1000可以包括通过总线1020彼此通信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1010、存储器1030、用户界面输入装置1040、用户界面输出装置1050以及存储设备1060。另外,计算机系统1000可以进一步包括与网络1080连接的网络界面(network interface)1070。处理器101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30或存储设备1060中的程序或各种处理指令的半导体装置。存储器1030和存储设备1060可以是包括易失性介质、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介质、不可移动介质、通信介质、或信息传递介质中的至少一种介质的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器1030可以包括ROM1031或RAM1032。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在不变更其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具体方式实施。因此,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

Claims (20)

1.一种IoT终端,包括:
RF部,其与AP设备进行无线通信;
NFC标签,其记录有集群ID;
存储器,其记录有至少一个程序;以及
处理器,其执行程序,
程序以与从NFC标签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RF部的收发信道频率,基于在每一个回合通过RF部从AP设备传输的调度表而将传输时隙设定而向AP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oT终端,其中,
在NFC标签中记录从管理者的智能设备通过NFC通信传输的集群ID、IoT终端ID以及执行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oT终端,其中,
收发信道频率随集群ID而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oT终端,其中,
在执行模式为初始连接模式的情况下,程序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空时隙中的一个时隙向AP设备传输集群连接请求包,并从AP设备接收响应消息后,将执行模式从初始连接模式转换为传输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oT终端,其中,
进一步包括传感器部,
在执行模式为传输模式的情况下,程序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分配到自身的时隙向AP设备传输由传感器部测定的传感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oT终端,其中,
在执行模式为解除模式的情况下,程序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分配到自身的时隙向AP设备传输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oT终端,其中,
在NFC标签中记录从管理者的智能设备通过NFC通信传输的解除模式,
随着在NFC标签中记录解除模式,程序将执行模式判断为解除模式。
8.一种AP设备,包括:
RF部,其与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存储器,其记录有集群ID和至少一个程序;以及
处理器,其执行程序,
程序以与从存储器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RF部的收发信道频率,在每一个回合开始时刻生成指定了要向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分配的传输时隙的调度表,并将调度表通过RF部广播,基于调度表而按每一个时隙接收并处理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P设备,其中,
另行搭载与其它AP设备进行通信的其它RF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P设备,其中,
程序在电源接通之后立即生成并广播将所有时隙均设定为空时隙的调度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P设备,其中,
在从至少一个IoT终端通过空时隙接收集群连接请求包后,程序将相应IoT终端追加到集群中。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P设备,其中,
程序按每一个回合汇集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接收的传感数据,并将传感数据通过串行通信传输至服务器。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P设备,其中,
接收到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传输的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后,程序执行从集群删除相应IoT终端的步骤。
14.一种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AP设备在每一个回合开始时刻生成并广播指定了要向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分配的传输时隙的调度表的步骤;
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IoT终端基于从AP设备传输的调度表通过分配到自身的传输时隙传输传感数据的步骤;以及
AP设备按每一个回合汇集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隙接收的传感数据并将传感数据通过串行通信传输至服务器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进一步包括:
AP设备在电源接通之后立即以与从存储器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收发信道频率的步骤;以及
生成并广播将所有时隙设定为空时隙的调度表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进一步包括IoT终端以与从NFC标签读取的集群ID对应的方式设定RF部的收发信道频率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收发信道频率随集群ID而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进一步包括:
在执行模式为初始连接模式的情况下,IoT终端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空时隙中的一个时隙向AP设备传输集群连接请求包的步骤;以及
从至少一个IoT终端通过空时隙接收集群连接请求包后,AP设备将相应IoT终端追加到集群中的步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进一步包括:从AP设备接收到对于集群连接请求的响应消息后,IoT终端将执行模式从初始连接模式转换为传输模式的步骤。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超高密度环境下的大规模IoT终端之间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进一步包括:
IoT终端在执行模式为解除模式的情况下通过调度表中指定的分配到自身的时隙向AP设备传输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的步骤;以及
接收到包括在集群中的至少一个集群连接解除请求包后,AP设备从集群中删除相应IoT终端的步骤。
CN202111306277.3A 2021-03-18 2021-11-05 IoT终端、AP设备及利用其的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151191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35449 2021-03-18
KR1020210035449A KR20220130487A (ko) 2021-03-18 2021-03-18 IoT 단말, AP 디바이스 및 초고밀도 환경의 대규모 IoT 단말 간 무선 통신 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9188A true CN115119188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24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06277.3A Pending CN115119188A (zh) 2021-03-18 2021-11-05 IoT终端、AP设备及利用其的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130487A (zh)
CN (1) CN11511918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30487A (ko) 202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5386B (zh) 无线短距离通信信道选择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US6876643B1 (en) Clustering i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CN113630852B (zh)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0397836C (zh) 支持多个无线通用串行总线主机的方法和设备
US6993049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220788A (zh) 对节点进行分组的方法、节点和接入点
KR100654465B1 (ko) 무선 중계 장치 및 방법
CN110474756B (zh) 一种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方法
CN102238697B (zh) 一种加入无线传感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15943679A (zh) 用于在支持多个链路的通信系统中省电的方法和装置
JP3414244B2 (ja)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伝送装置
WO2018099315A1 (zh) 一种站点关联方法及装置
JP5364785B2 (ja) チャンネル時間を割り当てし両立性あるリンクを決める方法及びデータを処理するための装置
US1164750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and time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150463A (zh)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JP2011526430A5 (zh)
CN102984664A (zh) 一种控制终端的方法
JP2007288312A (ja) 無線lanを用いたデータ収集方法および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
US1196315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unlicensed band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572843B (zh) 一种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119188A (zh) IoT终端、AP设备及利用其的无线通信方法
CN115715026A (zh) 多链路设备的aid分配方法及相关装置
KR20150015264A (ko) 무선 네트워크의 분산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CN111343697B (zh) 通信组网方法及通信系统
JP2005079956A (ja) 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