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8903A - 录播设备 - Google Patents

录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8903A
CN115118903A CN202110288901.5A CN202110288901A CN115118903A CN 115118903 A CN115118903 A CN 115118903A CN 202110288901 A CN202110288901 A CN 202110288901A CN 115118903 A CN115118903 A CN 115118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audio
audio data
processing module
micro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889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Kaidel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Kaidel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Kaidel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Kaidel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8890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189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18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89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5/00Electrically-operated educational appliances
    • G09B5/06Electrically-operated educational appliances with both visual and audible pres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to be studied
    • G09B5/065Combinations of audio and video presentations, e.g. videotapes, videodiscs, televi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8Mouthpieces; Microphon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5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in visual displaying devices, e.g. televisions, computer displays, lap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ally Operated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录播设备,应用在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教室中,通过录播设备内置的麦克风,以及无线接收模组所连接的无线麦克风,对教师授课时的音频数据进行采集,还能够通过内置的音频播放的方式进行互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录播设备更加集成化、在使用时不再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线与外置设备连接,减少了录播设备在使用时整体结构的复杂度,有利于录播设备的常态化使用,提高了录播设备应用在在教室内授课内容录制时的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录播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录播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教育的不断重视,通过电子设备实现的信息化教学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录播设备等装置,对教室内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录制,使得不在教室内的学生能够通过直播或录制的音频、视频数据观看授课内容。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对教室内音视频数据的采集等处理,需要额外设置多种不同的外置设备,并将这些外置设备分别与录播设备连接,才能够实现对教室内授课内容的采集。
采用现有技术,在录播设备每次使用时都需要连接多种外置设备,造成了录播设备整体结构的安装操作较为复杂,不利于录播设备的常态化使用,进而影响了录播设备应用在教室内授课内容录制时的使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录播设备,以解决录播设备整体结构的安装操作较为复杂,应用在教室内授课内容录制时使用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录播设备,包括:控制模组、音频处理模组、麦克风、扬声器和无线接收模组;其中,控制模组连接音频处理模组,音频处理模组还分别连接麦克风、扬声器和无线接收模组;麦克风被配置为采集录播设备所在环境的第一音频数据,并将第一音频数据传输至音频处理模组;音频处理模组被配置为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后传输至控制模组;无线接收模组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无线麦克风的第二音频数据,并将第二音频数据传输至音频处理模组;音频处理模组被配置为对第二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后传输至控制模组;控制模组被配置为将待播放的第三音频数据通过音频处理模组传输至扬声器,扬声器被配置为播放第三音频数据。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录播设备还包括:第一摄像装置,连接控制模组;第一摄像装置被配置为采集录播设备所在环境的第一视频数据。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录播设备还包括:至少一路线性音频数据LINE输入/输出接口,连接音频处理模组,被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第四音频数据传输至音频处理模组;至少一路麦克风音频数据MIC输入/输出接口,连接音频处理模组,被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第五音频数据传输至音频处理模组。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至少一路MIC输入/输出接口具体被配置为,连接两路全向拾音波束麦克风和两路幻象供电平衡麦克风。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录播设备还包括:至少一路高清多媒体接口HDMI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控制模组,被配置为接收第二视频数据,并将第二视频数据传输至控制模组。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录播设备还包括:至少一路以太网接口,连接控制模组,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二摄像装置的第三视频数据,并将第三视频数据传输至控制模组。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麦克风包括6麦克风MIC阵列。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无线接收模组包括U段无线麦克风接收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音频处理模组包括DSP处理器;DSP处理器被配置为,对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进行回声消除AEC、自动增益控制AGC、自动频率控制AFC和/或主动噪声降低ANR处理。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控制模组还被配置为,对接收到的视频数据进行图像处理。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录播设备,应用在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教室中,通过录播设备内置的麦克风,以及无线接收模组所连接的无线麦克风,对教师授课时的音频数据进行采集,还能够通过内置的音频播放的方式进行互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录播设备更加集成化、在使用时不再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线与外置设备连接,减少了录播设备在使用时整体结构的复杂度,有利于录播设备的常态化使用,提高了录播设备应用在在教室内授课内容录制时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录播设备处理音频数据的外设装置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录播设备处理音频数据的外设装置示意图;
图4为一种录播设备处理视频数据的外设装置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为本申请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其中,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教育的不断重视,通过电子设备实现的信息化教学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均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录播设备等装置,对教室内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录制,使得不在教室内的学生能够通过录制的音频、视频数据观看授课内容。同时,为了提高录制效果,给观看者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直观真实的现场效果,以及通过录播设备实现授课教师和远端观看者的互动,录播设备通常还需要连接多个对音频、视频进行处理的传感器,来进行音视频数据的采集与播放。
在图1所示的录播设备的使用场景中,教师A在教室内给多个学生B进行授课,此时可以通过录播设备10对教师A的授课内容,以及课堂内学生B的互动内容进行录制。本申请可适用于常态化教室环境,例如,教室的长b为7米、宽a为9米,高为3.8米,并且教室内声场环境无声学装修,声学测量指标RT60>1.5秒(s),同时,扩声声压需求为:最大声压:85dBSPL@1m(300Hz,500Hz,1KHz,2Khz,10KHz平均),扬声器输出额定功率为15W。
图2-4示出了在图1所示场景中,为了在上述常态化场景中实现音视频数据的采集、输出、输出、处理以及播放的需求,录播设备10所需要连接的外设装置,以及对应的连接关系。
图2为一种录播设备处理音频数据的外设装置示意图,其中,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录播设备10为了实现对音频数据的采集与播放,需要在录播设备10之外设置麦克风11和扬声器12,麦克风11用于采集教室内的环境音频,包括学生B的声音等,扬声器12可用于播放远程音频数据,可用于与当前教室内的教师A和学生B进行互动。同时,麦克风11和扬声器12还需要通过外置的音频处理器连接录播设备10,由音频处理器提供麦克风11、衍生器12与录播之间连接的接口,以及提供对音频数据进行的滤波、去噪等处理。但是,如图2所示的音频数据处理方式需要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额外增加外置的麦克风11和扬声器12,极大地占用了空间,使得录播设备整体结构较为臃肿,并且专业的音频处理器在连接、配置以及使用时需要专业人员的多次调试,既增加了使用录播设备时的成本,又提高了使用复杂度。
图3为另一种录播设备处理音频数据的外设装置示意图,同样可以应用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其中,为了对教室内教师A的声音进行专门录制,在使用录播设备时,可以让教师A随身携带或者在教师A附近设置无线麦克风13,用于采集教师A在授课时的音频数据。而对应地,录播设备10上也需要连接外置的无线麦克风接收器,由无线麦克风接收器接收来自无线麦克风13的音频数据,实现对教师A授课内容中音频数据的采集。但是,如图3所示的音频数据采集方式,存在额外设置无线麦克风接收器时占用空间,提高录播设备整体复杂度的不足,在录播设备使用时还需要额外购买无线麦克风接收器并进行安装,同样存在增加使用成本、提高使用复杂度的不足。
图4为一种录播设备处理视频数据的外设装置示意图,其中,为了对教室内授课过程中不同区域视频数据的采集,在录播设备使用时还需要连接外置的第一摄像装置14和第二摄像装置15,例如,第一摄像装置14可用于对学生B所在区域进行拍摄、第二摄像装置15可用于对教师A所在区域进行拍摄等。但是,如图4所示的视频数据的采集方式,同样需要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额外设置摄像装置,在图1中所连接的各种外置设备均需要连接线进行连接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录播设备的整体复杂度。
综上,在上述如图1-4提供的录播设备中,为了实现对教室内音视频数据的采集等处理,需要额外设置多种不同的外置设备,并将这些外置设备分别与录播设备连接,才能够实现对教室内授课内容的采集。明显地,如图1所示,在录播设备10每次使用时,都需要与数量较多的外置设备连接,除了外置设备所增加的使用成本,还会造成录播设备10在安装与使用时整体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录播设备10的常态化使用,影响了录播设备应用在教室内授课内容录制时的使用效率。
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录播设备,通过在录播设备内集成麦克风、扬声器以及无线接收模组等相关的音视频处理装置,以有效地减少录播设备在使用时所需要额外连接的外置设备,从而减少类别设备整体结构的复杂度,进而提高录播设备的使用效率。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的录播设备可应用于教学内容的录播场景中,在教师给学生授课过程中,对授课的全过程的音视频内容进行采集和处理,以及在授课过程中提供远程互动。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录播设备包括:控制模组101、音频处理模组102、麦克风103、扬声器104和无线接收模组105。其中,控制模组101与音频处理模组102连接,控制模组101可用于控制音频处理模组102处理音频数据,音频处理模组102还连接麦克风103、扬声器104和无线接收模组105,用于对麦克风103、扬声器104和无线接收模组105的音频数据进行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101可以是录播设备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系统级芯片(System-on-a-Chip,简称:SOC)、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简称:MCU)等处理器。音频处理模组202可以是录播设备中设置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简称:DSP)处理器等专用于处理音频数据的处理器。控制模组101和音频处理模组102之间可以通过串口进行数据通信,从而实现音频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参数配置,并且提供控制模组101的空中下载技术(Over-the-AirTechnology,简称:OTA)接口,使得可以通过控制模组101提供的OTA接口对音频处理模组102进行升级,解决了部分设备无法对音频处理模组102进行升级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DSP处理器可以对所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进行回声消除(AcousticEcho Cancellation,简称:AEC)、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简称:AGC)、自动频率控制(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简称:AFC)和/或主动噪声降低(AdaptiveNoise Reduction,简称:ANR)等处理,从而使得录播设备能够实现全方位、优质的拾音效果。或者,还可以在互动应用场景下,将录播设备通过互联网接收到的远端音频数据,与录播设备所采集的本地近端音频数据进行混音处理。
在一种实施例中,麦克风103可以是录播设备10内设置的6阵列MIC,并连接音频处理模组中的脉冲密度调制(Pulse Density Modulation,简称:PDM)接口,可用于对录播设备所在环境的第一音频数据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第一音频数据传输到音频处理模组102,由音频处理模组102进行例如降噪、滤波等处理后,发送至主控模组101进行后续处理,本申请对主控模组101对第一音频数据的后续处理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接收模组105可以是U段无线麦克风接收器,并通过解码芯片(例如,AUDIO CODEC等)连接音频处理模组102的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Inter—ICSound,简称:I2S)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录播设备所提供的U段无线麦克风接收器与无线麦克风13相对应,使得U段无线麦克风接收器可用于接收来自于无线麦克风13发送的第二音频数据,并将采集到的第二音频数据传输到音频处理模组102,由音频处理模组102进行例如降噪、滤波等处理后,发送至主控模组101进行后续处理,本申请对主控模组101对第二音频数据的后续处理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扬声器104可以是双声道立体声喇叭(SPEAKER),其输出功率可以是15W。并且扬声器104和音频处理模组10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放大器(Amplifier,简称:AMP),则当控制模组101将待播放的第三音频数据发送至音频处理模组102后,音频处理模组102通过放大器的放大处理后的第三音频数据发送至扬声器104进行播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其中,在图6所示的场景中,录播设备10可以通过无线接收模组105连接无线麦克风13,则示出了当如图5所示的录播设备10应用在如图6所示的场景中,至少能够如下功能:
功能一:通过录播设备10内置的麦克风103采集第一音频数据。例如,麦克风103可用于采集录播设备10所在教室内的环境声音,包括教室内教师A以及学生B的声音,记为第一音频数据。麦克风103将第一音频数据传输至音频处理模组102后,音频处理模组102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并传输至控制模组101。控制模组101后续可以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存储、发送至云端等处理。
功能二:通过无线接收模组105接收无线麦克风13所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其中,无线接收模组105与无线麦克风13可以使用相同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则无线麦克风13可以设置在教室内教师A的附近,或者佩戴在教师A的身上,使得无线麦克风13可以近距离采集教师A在授课过程中发出的声音,记为第二语音数据,则无线麦克风13采集到第二语音数据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发送至无线接收模组105,使得无线接收模组105将第二音频数据传输至音频处理模组102后,音频处理模组102对第二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并传输至控制模组101。控制模组101后续可以对第二音频数据进行存储、发送至云端等处理。
功能三:通过扬声器104播放第三音频数据。其中,扬声器104所播放的第三音频数据可以由控制模组101确定,例如,控制模组101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远端设备的第三音频数据,该第三音频数据包括使用远端设备的学生向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则控制模组101将第三音频数据发送给音频处理模组102,再由音频处理模组102将第三音频数据发送给扬声器104播放。或者,第三音频数据还可以是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内的声音等。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录播设备,能够应用在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教室中,通过录播设备内置的麦克风,以及无线接收模组所连接的无线麦克风,对教师授课时的音频数据进行采集,还能够通过内置的音频播放的方式进行互动。作为与图1所示场景的对比,在图6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所应用的场景中,除了录播设备10之外,将图1中部分外置设备集成到了录播设备10内部,从而减少了图1中录播设备10所连接的麦克风11、扬声器12以及无线麦克风接收器,使得录播设备10更加集成化、在使用时不再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线与外置设备连接,减少了录播设备在使用时整体结构的复杂度,有利于录播设备10的常态化使用,进而提高了录播设备应用在在教室内授课内容录制时的使用效率。
在上述图6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如图5所示的录播设备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常态化教学场景中,音频数据的处理,而在一些噪声、干扰较大的教学场景中,为了对教室内教学内容的音频数据进行更加准确、有效的采集,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10还可以提供一些音频数据相关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外置的麦克风。
例如,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的录播设备在图5所示的基础上,还包括:至少一路线性音频数据(LINE)输入/输出接口106,和/或,至少一路麦克风音频数据(MIC)输入/输出接口107。
LINE输入/输出接口106可以通过解码芯片(例如,AUDIO CODEC等)连接音频处理模组102的I2S接口,可用于录播设备与电脑、交互平板或者其他录播设备等电子设备连接,使得录播设备10可以通过LINE输入/输出接口106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第四音频数据,并将第四音频数据传输至音频处理模组102,由音频处理模组102进行后续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四音频数据传输至控制模组101。
MIC输入/输出接口107可以通过解码芯片(例如,AUDIO CODEC等)连接音频处理模组102的I2S接口,可用于录播设备与其他麦克风连接。例如,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录播设备10内可以设置2路MIC输入/输出接口,其中1路MIC输入/输出接口连接两路全向拾音波束麦克风,每一路全向拾音波束麦克风可以覆盖4米区域,可以设置在教室内远场区域,实现大教室环境拾音;另1路MIC输入/输出接口连接两路幻象供电平衡麦克风。使得录播设备10在对教室内的教学内容的音频数据进行录制时,可以通过内置的麦克风103、无线接收模组105所连接的无线麦克风13,以及MIC输入/输出接口107连接的麦克风,共同对音频数据进行采集,后续可以由控制模组101或者由其他设备对所有麦克风所采集到的音频数据共同结合进行处理,以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音频数据。
在上述图5和图7实施例中,对录播设备10内设置的对音频数据的采集、处理相关的设备进行了说明,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录播设备中也可以同时连接电脑、交互平板等具有显示屏幕的电子设备,来对视频数据进行接收、发送以及相关的处理。例如,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的录播设备10在如图5或者图7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至少一路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Interface,简称:HDMI)输入/输出接口108,连接控制模组101,可用于连接来自外接的电子设备的第二视频数据,并由控制模组101对第二视频数据进行后续的处理,本申请实施例对控制模组101对接收到的视频数据所做的后续处理不做限定。或者,控制模组101还可以通过HDMI输入/输出接口108向所连接的电子设备发送视频数据,使得电子设备接收录播设备10所发送的视频数据。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示出了图8中录播设备10的一种具体电路结构实现方式,其中,录播设备10内集成有内置的麦克风103、扬声器104和无线接收模组105,并且设置有1路LINE输入IN和LINE输出OUT接口,4路MIC输入接口IN1/2/3/4,1路HDMI输入接口IN,2路HDIM输出接口OUT1和OUT2。其中,HDMI OUT1和HDMIOUT2的连接与主控模组101的接口有关,例如主控模组101的HDMI接口可以直接通过HDIMOUT1输出HDMI信号,主控模组101的VO接口输出的BT1120格式视频的信号需要通过转换器HDMI Transmitter转换为HDMI信号后,从HDMI OUT2接口输出。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的录播设备,在本申请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在录播设备内集成设置的第一摄像装置109,连接控制模组101,可用于对录播设备所在环境的第一视频数据进行采集。例如,第一摄像装置109可以是800W像素的摄像头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录播设备10只需要对教室内全景和学生区域的特写图像进行采集时,此时可以不再与外置的摄像装置连接,而是直接通过录播设备10内的第一摄像装置,朝向教室内全景拍摄位置,即可实现对教室内全景视频图像数据的采集,同时对于学生区域的动作可以通过第一摄像装置提供特写画面进行视频图像数据采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的录播设备1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路以太网接口110,连接控制模组101,录播设备10可用于通过以太网接口110连接外置的第二摄像装置,使得录播设备10通过以太网接口110接收来自于第二摄像装置所拍摄的第三视频数据后,由控制模组101进一步对第三视频数据进行后续的处理。
例如,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其中,若录播设备10在使用时,还需要对教师区域或者学生区域进行单独的拍摄,则可以设置朝向教师区域或者学生区域的第二摄像装置,并将录播设备10通过连接线与第二摄像装置15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101还可以对通过HDMI接口接收到的视频数据,以及录播设备10通过互联网接收到的远端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后的视频数据进行直播或者录制等后续处理。示例性地,控制模组101可以通过HDMI接口输入的一路视频数据、第一摄像装置输入的全景和特写两路视频数据、以太网接口输入的全景和特写两路进行便携式灰度图像(portable graymap file format,简称:PGM)合成处理。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示出了图11中录播设备10的一种具体电路结构实现方式,其中,在图9所示录播设备的基础上,录播设备10内还集成了内置的第一摄像装置109,以及网口110。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录播设备够应用在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教室时,可以通过录播设备内置的摄像装置,对教师授课时的视频数据进行采集。作为与图1所示场景的对比,在图11本申请提供的录播设备所应用的场景中,除了录播设备10之外,将图1中部分外置设备集成到了录播设备10内部,从而减少了图1中录播设备10所连接的摄像装置的数量,使得录播设备10更加集成化、在使用时不再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线与外置设备连接,减少了录播设备在使用时整体结构的复杂度,有利于录播设备10的常态化使用,进而提高了录播设备应用在在教室内授课内容录制时的使用效率。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控制模组、音频处理模组所对应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模组、音频处理模组、麦克风、扬声器和无线接收模组;其中,所述控制模组连接所述音频处理模组,所述音频处理模组还分别连接所述麦克风、所述扬声器和所述无线接收模组;
所述麦克风被配置为采集所述录播设备所在环境的第一音频数据,并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传输至所述音频处理模组;所述音频处理模组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后传输至所述控制模组;
所述无线接收模组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无线麦克风的第二音频数据,并将所述第二音频数据传输至所述音频处理模组;所述音频处理模组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后传输至所述控制模组;
所述控制模组被配置为将待播放的第三音频数据通过所述音频处理模组传输至所述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被配置为播放所述第三音频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摄像装置,连接所述控制模组;
所述第一摄像装置被配置为采集所述录播设备所在环境的第一视频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路线性音频数据LINE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音频处理模组,被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第四音频数据传输至所述音频处理模组;
至少一路麦克风音频数据MIC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音频处理模组,被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第五音频数据传输至所述音频处理模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路MIC输入/输出接口具体被配置为,连接两路全向拾音波束麦克风和两路幻象供电平衡麦克风。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路高清多媒体接口HDMI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控制模组,被配置为接收第二视频数据,并将所述第二视频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模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路以太网接口,连接所述控制模组,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二摄像装置的第三视频数据,并将第三视频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模组。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麦克风,包括:6麦克风MIC阵列。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接收模组,包括:U段无线麦克风接收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音频处理模组包括:DSP处理器;
所述DSP处理器被配置为,对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进行回声消除AEC、自动增益控制AGC、自动频率控制AFC和/或主动噪声降低ANR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录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组还被配置为,对接收到的视频数据进行图像处理。
CN202110288901.5A 2021-03-18 2021-03-18 录播设备 Pending CN1151189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8901.5A CN115118903A (zh) 2021-03-18 2021-03-18 录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8901.5A CN115118903A (zh) 2021-03-18 2021-03-18 录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8903A true CN115118903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22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88901.5A Pending CN115118903A (zh) 2021-03-18 2021-03-18 录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1890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650604U (zh) * 2015-06-04 2015-09-16 武汉颂大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云教育服务平台的互动录播系统
CN206350151U (zh) * 2017-01-16 2017-07-21 常州市友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声光结合教学语音录播系统
CN206542539U (zh) * 2016-12-29 2017-10-03 深圳优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录播系统
CN109698920A (zh) * 2017-10-20 2019-04-30 深圳市鹰硕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跟随教学系统
CN212460853U (zh) * 2020-06-30 2021-02-02 深圳市一禾音视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多媒体录播电教系统
CN214851543U (zh) * 2021-03-18 2021-11-2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录播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650604U (zh) * 2015-06-04 2015-09-16 武汉颂大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云教育服务平台的互动录播系统
CN206542539U (zh) * 2016-12-29 2017-10-03 深圳优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录播系统
CN206350151U (zh) * 2017-01-16 2017-07-21 常州市友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声光结合教学语音录播系统
CN109698920A (zh) * 2017-10-20 2019-04-30 深圳市鹰硕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跟随教学系统
US20200242953A1 (en) * 2017-10-20 2020-07-30 Shenzhen Eaglesoul Technology Co., Ltd.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based following teaching system
CN212460853U (zh) * 2020-06-30 2021-02-02 深圳市一禾音视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多媒体录播电教系统
CN214851543U (zh) * 2021-03-18 2021-11-2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录播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3056B (zh) 音频会议装置及音频会议系统
CN102186049B (zh) 会场终端音频信号处理方法及会场终端和视讯会议系统
CN102804806A (zh) 用于处理音频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984310A (zh) 再现运动图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及在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
US975643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environmental acoustical information in digital audio signals
US20220150360A1 (en) Centrally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at a venue
CN208422407U (zh) 一种用于远讲语音识别的回音消除装置
CN104270552A (zh) 一种声像播放方法及装置
CN111163281A (zh) 一种基于语音跟踪的全景视频录制方法及装置
CN110198375A (zh) 录音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4851543U (zh) 录播设备
US2021039097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lephonic system for acoustic scene conversion
CN106488045A (zh) 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US20160057527A1 (en) Binaural recording system and earpiece set
CN111787464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118903A (zh) 录播设备
CN112788489B (zh) 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071132B (zh) 音视频教学设备、智能教学系统
CN115209209A (zh) 一种演艺现场手机录制分发专业音频短视频的方法
CN110858883A (zh) 一种智能音箱及智能音箱使用的方法
JP5097169B2 (ja) 電話会議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電話会議システム
CN211860471U (zh) 智能音箱
CN215219956U (zh) 一种互动课堂投屏装置
CN110289025A (zh) 一种多媒体视讯音响系统
CN220475928U (zh) 一种直播声音控制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