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6483A - 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6483A
CN115086483A CN202111676121.4A CN202111676121A CN115086483A CN 115086483 A CN115086483 A CN 115086483A CN 202111676121 A CN202111676121 A CN 202111676121A CN 115086483 A CN115086483 A CN 115086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data stream
cooperative
sound generating
s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61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86483B (zh
Inventor
白金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612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64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86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6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86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6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H04M1/72502Cordless telephones with one base station connected to a single line
    • H04M1/72505Radio link set-up procedures
    • H04M1/72513On hold, intercom or transfer communication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其中电子设备1包括发声设备1和发声设备2,且电子设备1处于通话状态,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1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使电子设备2根据协同数据流播放电子设备1在通话状态下的音频。在电子设备1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的同时电子设备1还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切换操作时,电子设备1不切换为向发声设备2提供协同数据流,而是保持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如此避免了用户切换发声设备对协同数据流的影响,从而保证从电子设备1传输至电子设备2的通话数据完整可靠,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目前的电子设备可以支持多个电子设备之间进行协同。具体地,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模式是指电子设备2可以呈现电子设备1的显示界面,播放电子设备1的音频,接收用户的操作指令并将其发送至电子设备1。
当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模式时,如果电子设备1与其它电子设备(非电子设备2)进行语音通话,则电子设备1可以将通话音频发送给电子设备2,并由电子设备2播放该通话音频。此时,用户通过电子设备2上的发声设备听到对方的通话语音。在通话过程中,如果用户触发了电子设备1对应的发声设备的切换控件,例如打开或关闭电子设备1的扬声器,将影响电子设备2接收电子设备1发送的通话数据,从而影响电子设备2播放的通话音频的质量,导致用户的体验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用于减少协同通话中发声设备切换对音频播放的影响,提高用户的体验降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1,电子设备1包括发声设备1和发声设备2,电子设备1处于通话状态,电子设备1与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模式,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1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以使得电子设备2根据协同数据流播放电子设备1在通话状态下的音频;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时,电子设备1保持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
由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话中发声设备的切换方法,在电子设备1处于通话状态且电子设备1与电子设备2进行协同时,如果检测到用户切换电子设备1的发声设备的操作,电子设备1不切换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从而使得协同数据流不需要从发声设备1进行断开,然后连接到发声设备2。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话中发声设备的切换方法,避免了用户切换发声设备时断开协同数据流的影响,从而保证从电子设备1传输至电子设备2的通话数据完整可靠,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时,电子设备1保持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包括: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时,电子设备1中的硬件抽象层不向电子设备1中的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以使电子设备1保持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硬件抽象性不向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因此协同数据流将不会被硬件层中的开关断开,从而保证从电子设备1传输至电子设备2的通话数据完整可靠,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电子设备1中的硬件抽象层不向电子设备1中的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包括:硬件抽象层中的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不向硬件层中的协同数据流控制器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以使协同数据流控制器不断开协同数据流通路中的第一通路开关。由于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测模块不向协同数据流控制器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因此协同数据流将不会被协同数据流控制器控制的通路开关所断开,从而保证从电子设备1传输至电子设备2的通话数据完整可靠,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电子设备1与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模式时,电子设备1静音,方法还包括:当电子设备1结束静音时,电子设备1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发声设备1切换为发声设备2。在电子设备1结束静音时,电子设备1可以自动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切换为目标发声设备。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避免了协同数据流所在的通路和其他数据流连接的通路不一致的问题,避免了电子设备1产生通路异常,例如录入通路录音异常。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电子设备1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发声设备1切换为发声设备2,包括:电子设备1中的应用层向电子设备1中的硬件抽象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硬件抽象层向电子设备1中的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以使电子设备1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发声设备1切换为发声设备2。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层通过硬件抽象层向硬件层下发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从而使得在电子设备1结束静音时,电子设备1可以自动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切换为目标发声设备。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避免了协同数据流所在的通路和其他数据流连接的通路不一致的问题,避免了电子设备1产生通路异常。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电子设备1中的应用层向电子设备1中的硬件抽象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包括:应用层中的协同应用通过协同框架层中的协同指令接口,向硬件抽象层中的设备切换模块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设备切换模块向硬件抽象层中的设备选择模块发送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设备选择模块向硬件抽象层中的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发送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协同应用通过协同指令接口向设备切换模块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从而使得设备切换模块触发设备选择模块开始的发生设备切换程序,使得电子设备1自动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切换为目标发声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硬件抽象层向电子设备1中的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包括:硬件抽象层中的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向硬件层中的协同数据流控制器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向协同数据流控制器下发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从而使得协同数据流控制器控制协议数据流通路中的通路开关1进行断开,使得协同数据PCM切换其连接的发生设备,进而避免了电子设备1产生通路异常。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该方法还包括:在电子设备1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的过程中,电子设备1向发声设备1提供通话数据流;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切换操作时,电子设备1停止向发声设备1提供通话数据流,并向发声设备2提供通话数据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话数据流不影响从电子设备1传输至电子设备2的协同数据流,因此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切换操作时,可以切换通话数据流连接的发声设备。该切换动作不会影响用户的实际体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发声设备2为扬声器,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包括:检测到用户打开电子设备1的扬声器。相应地,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声设备2为听筒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包括:检测到用户关闭电子设备1的扬声器,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装置,该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1,电子设备1包括发声设备1和发声设备2,电子设备1处于通话状态,电子设备1与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模式,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以使得电子设备2根据协同数据流播放电子设备1在通话状态下的音频;提供模块,用于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时,电子设备1保持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协同模式时,第一电子设备静音,该装置还包括:切换模块,用于当第一电子设备结束静音时,第一电子设备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第一发声设备切换为第二发声设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根据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其中电子设备1包括发声设备1和发声设备2,且电子设备1处于通话状态,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1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使电子设备2根据协同数据流播放电子设备1在通话状态下的音频,协同数据流中包括了电子设备1的通话数据。在电子设备1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的同时电子设备1还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切换操作时,电子设备1不切换为向发声设备2提供协同数据流,而是保持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
由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话中发声设备的切换方法,在电子设备1处于通话状态且电子设备1与电子设备2进行协同时,如果检测到用户切换电子设备1的发声设备的操作,电子设备1不切换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从而使得协同数据流不需要从发声设备1进行断开,然后连接到发声设备2。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话中发声设备的切换方法,避免了用户切换发声设备对协同数据流的影响,从而保证从电子设备1传输至电子设备2的通话数据完整可靠,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对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或类似语言的描述并不是暗示在任意的单个实施例中可以实现所有的特点和优点。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特征或有益效果的描述意味着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因此,本说明书中对于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的描述并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进而,还可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无需特定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即可实现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没有体现所有实施例的特定实施例中识别出额外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同通话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协同通话的架构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1协同通话的架构图;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1协同通话的架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信令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显示界面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显示界面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信令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了下述各实施例的描述清楚简洁,首先给出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
协同数据流为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模式时,电子设备1向电子设备2发送的数据流。如图1a所示,在协同模式下,电子设备2根据电子设备1发送的协同数据流呈现电子设备1的显示界面,播放电子设备1的音频。
在一些示例中,电子设备1可以是具有通话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2则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手表等设备,本申请对上述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的结构可以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在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模式时,电子设备1仍旧保持有原有功能。例如电子设备1可以打开运行软件,电子设备1也可以在协同模式下于其他电子设备(以下称为电子设备3)进行通话。如果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在协同模式下,且电子设备1与电子设备3进行语音通话,则可以称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通话模式。当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通话模式时,电子设备1可以将通话音频发送给电子设备2,并由电子设备2播放该通话音频。此时,用户通过电子设备2上的发声设备听到对方的通话语音。
如图1b所示,电子设备1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上述主要介绍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的硬件结构,下面将对电子设备1的架构进行介绍。
参见图2a,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协同通话的架构图。
如图2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中的软件架构可以包括应用层100(在图2中未画出)、系统框架层200和硬件抽象层300。硬件抽象层300还可以连接硬件层400。
其中,系统框架层200可以包括协同数据传输接口202。硬件抽象层300可以包括Virtualmodem。Virtualmodem中可以包括数据传输模块304。硬件层400中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具体地,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可以包括协同数据PCM403、通话数据PCM404、协同数据PCM对应的通路开关1和通话数据PCM对应的通路开关2。此外,硬件层中还可以包括发声设备1和发声设备2。在实际的应用中,发声设备1和发声设备2可以为电子设备1上两个不同的发声设备,例如,扬声器、受话器、耳机或者听筒,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当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协同通话时,电子设备1接收电子设备3传输的通话数据。如图2a所示,线虚线箭头表示电子设备1中通话数据流的通路,点虚线箭头表示电子设备1中的协同数据流的通路。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在协同通话时,通话数据流进入中电子设备1的硬件层400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中的通路开关2和通话数据PCM404,传输到电子设备1的发声设备(例如发声设备1)中。协同数据流进入电子设备1的硬件层400后,经过数字信号处理器中的通路开关1和协同数据PCM403,被发送至硬件抽象层300中的数据传输模块304,然后由数据传输模块304将协同数据流发送至系统框架层200中的协同数据传输接口202,再由协同数据传输接口202将协同数据流发送至电子设备2。
参见图2b,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1协同通话的架构图。
如图2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层100可以包括通话应用101。硬件抽象层300可以包括Primary-hal。具体地,Primary-hal可以包括设备选择模块301、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和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硬件层400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中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包括协同数据流控制器401和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控制器中的协同数据流控制器401可以通过控制通路开关1来控制协同数据流通路的闭合和断开。控制器中的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也可以通过控制通路开关2来控制协同数据流通路的闭合和断开。
在协同通话的过程中,若用户触发了电子设备1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操作,例如用户触发了打开或关闭扬声器按键。那么,电子设备1的应用层100中的通话应用101接受到切换发声设备指令后,会将该指令下发给系统框架层的通话数据流接口201。其中,该指令会包括需要切换的数据流ID,例如通话数据流ID和协同数据流ID,和数据流需要连接的新发声设备的ID,(以下称为发声设备2)。通话数据流接口201将该指令下发给硬件抽象层300中的设备选择模块301,设备选择模块301根据指令中的通话数据流ID和协同数据流ID,分别将通话数据流ID和发声设备2的ID发送至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将协同数据流ID和发声设备2的ID发送至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
参见图2c,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1协同通话的架构图。
如图2c所示,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控制硬件层400中的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断开通话数据流通路中的通路开关2,在通话数据PCM404由连接发声设备1切换为连接发声设备2后,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再将通路开关2闭合。相应的,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控制硬件层400中的协同流数据控制器401断开协同数据流通路中的通路开关1,再协同数据PCM403由连接发声设备1切换为连接发声设备2后,协同数据流控制器再将通路开关1闭合。
在电子设备1中的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测模块302断开通路开关1到闭合通路开关1的这段时间,通路开关1至协同数据PCM403、数据传输模块304和协同数据传输接口202之间的协同数据流将会断开。此时电子设备1中断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电子设备2无法接收到协同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假设通路开关1断开的时间大约为30ms,但协同数据流中数据包之间的间隔大约为20ms,那么在通路开关1断开的这段时间,电子设备2将丢失通话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包或者两个数据包。这将影响影响电子设备2播放的通话音频的质量,使得电子设备2出现杂音,导致用户的体验降低。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当检测到用户切换电子设备1的发声设备的操作时,电子设备保持向原来的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从而减少协同通话中发声设备切换对音频播放的影响,提高用户的体验降低。
为了使得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易于理解,下面以电子设备的角度,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进行介绍。
参见图3,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1,电子设备1包括第一发声设备和第二发声设备,电子设备1处于通话状态,且电子设备1与电子设备2处于协同模式。如图3所示,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1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以使得电子设备2根据协同数据流播放电子设备1在通话状态下的音频。当检测到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时,电子设备1保持向电子设备2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
需要说明的是,在硬件层400中协同数据流除了发送至电子设备2,还会和通话数据流一起提供给同一个发声设备(例如发声设备1)。在实际的应用中,虽然发声设备1在协同通话时将接收通话数据流和协同数据流中通话数据,但因为电子设备1在协同模式下发声设备(包括发声设备1和发声设备2)都处于静音态,即电子设备1的音量为0,所以电子设备1在协同通话时不会发出声音。通话数据中的音频实际由电子设备2来进行播放。
在协同通话的过程中,若电子设备1中的数据流与发声设备1连接,且用户触发了电子设备1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操作,例如用户触发了打开或关闭扬声器按键。那么,电子设备1的应用层100中的通话应用101接收到切换发声设备指令后,会将该指令下发给系统框架层的通话数据流接口201。该指令会包括需要切换的数据流ID,具体地该指令可以包括协同数据流ID和发声设备2的ID。通话数据流接口201将该指令下发给硬件抽象层300中的设备选择模块301,设备选择模块301根据指令中的协同数据流ID,将协同数据流ID和发声设备2的ID发送至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但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接收协同数据流ID和发声设备2的ID后,跳过切换发声设备的流程,不对协同数据流控制器401进行控制,使得电子设备1保持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
由此可知,因为电子设备1在协同时保持静音,即电子设备1在协同时的音量为0,因此电子设备1无论是保持向发声设备1提供协同数据流,还是切换为向发声设备2提供协同数据流,并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由于协同数据流未被断开,因此在用户触发了电子设备1对应的发声设备的同时,电子设备2依然可以接收到协同数据流中的数据包,从而使得电子设备2播放的通话音频不会受到发声设备切换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进行介绍。
参见图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信令图。
电子设备1在协同通话中除了可以包括协同数据流外,还可以包括其他数据流,例如通话数据流。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包括:
S401电子设备1的通话应用101确认用户将电子设备1的发声设备切换为目标发声设备。S402通话应用101将包含协同数据流ID、通话数据流ID和目标发声设备ID的发声设备指令下发给通话数据接口201。S403通话数据接口201将该指令下发给设备选择模块301。S404设备选择模块301根据协同数据流ID查找协同数据流控制器,并根据通话数据流ID查找通话数据流控制器。
S405设备选择模块301将目标发声设备ID发送给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并将目标发声设备ID发送给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S406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跳过了发声设备切换操作,不对协同数据流控制器进行控制,并存储目标发声设备I D。如图5a所示,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不想协同数据流控制401发送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从而使得协同数据流控制401不断开通路开关1,进而使得协同数据流不被断开,电子设备2保持接收协同数据流。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仍然可以执行发声设备切换操作;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检查通话数据流连接的发声设备ID,并将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发送至控制硬件层400中的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S408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断开通话数据流通路中的通路开关2。在通话数据流中断后,S409通话数据PCM404将通话数据流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切换为目标发声设备。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在接收到通话数据PCM404发送的切换完成信号后,再将通路开关2闭合。如图5a和图5b所示,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接收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发送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后,将通路开关2断开,从而使得通话数据流断开。通话数据流断开后,通话数据PCM404由于发声设备1连接,切换到与发声设备2(目标发声设备)连接。然后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控制通路开关2闭合,通话数据流恢复连接。应该理解,由于电子设备1中的通话数据流不向电子设备2进行发送,因此通话数据流在切换发声设备时的中断,不会影响电子设备2的音频播放,从而不会对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影响。
在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的协同模式下,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用户可以在电子设备2触发上执行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2检测到该切换操作,并把该切换操作对应的指令发送给电子设备1。作为一个示例,如图6a所示,用户可以点击电子设备2显示的电子设备1的显示界面中的扬声器按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2检测到该切换操作,并把该切换操作对应的指令发送给电子设备1。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6b所示,用户还可以直接在电子设备1直接触发针对发声设备2的切换操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直接检测到该切换操作并执行其对应的指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了协同数据流其他的数据流都已经切换为发声设备2,只有协同数据流所在的通路跳过了切换。需要说明的是,若用户将音频切回电子设备1进行播放,那么电子设备1中协同数据流连接发声设备1,其他数据流,例如通话数据流,连接发声设备2,此时会造成电子设备1的音频播放异常。若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之间的协同终止,协同数据流也终止传输,但电子设备1中的其他数据流,例如手机录音通话流,可能与协同数据流在硬件层复用同一个数据流通路,由于协同数据流所在的通路连接发声设备1,但其他的数据流连接发声设备2,这将导致电子设备1产生通路异常,例如录入通路录音异常。
在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之间的协同终止,或者电子设备2将音频切换到电子设备1进行播放时,电子设备1结束静音。此时,电子设备1可以自动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发声设备1切换为发声设备2。下面将结合信令图对电子设备1结束静音时,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进行具体介绍。
参见图7,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信令图。
参见图8,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如图7和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控制方法包括:
S701应用层100的协同应用102确认用户将音频切换到电子设备1进行播放,电子设备1结束静音。S702协同应用102向系统框架层200的协同指令接口203发送发声设备切换指令,该指令中包含了协同数据流ID。S703协同指令接口203将该指令发送给硬件抽象层300中Virtualmodem的设备切换控制模块305。S704设备切换控制模块305将协同数据流ID发送至设备选择模块301。S705设备选择模块301根据协同数据流ID查找到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S706设备选择模块301将切换指令发送至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S707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在接收到切换指令后,根据存储的目标发声设备ID,检查通话数据流连接的发声设备ID。S708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2发送切换指令至控制硬件层400中的协同数据流控制器401。S709协同数据流控制器401断开协同数据流通路中的通路开关1。在协同数据流中断后,S710协同数据PCM403由连接发声设备1切换为连接发声设备2(目标发声设备)。协同数据流控制器401接收协同数据PCM403发送的切换完成信号后,S711协同数据流控制器401再将通路开关1闭合。
由此可知,在电子设备1结束静音时,电子设备1可以自动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切换为目标发声设备。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避免了协同数据流所在的通路和其他数据流连接的通路不一致的问题,避免了电子设备1产生通路异常,例如录入通路录音异常。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协同应用102向协同指令接口203发送的切换指令中也可以包括其他数据流的ID,例如通话数据流通路ID,从而设备选择模块301也会根据通话数据流ID向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发送通路检查指令,但由于通话数据流连接的发声设备与通话数据流通路中的目标发声设备一致,因此通话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303不会对通话数据流控制器402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由于在用户触发了电子设备1对应的发声设备的同时,电子设备1依然保持向原本的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即协同数据流没有切换器连接的发声设备,因此协同数据流未被断开,电子设备2依然可以接收到协同数据流中的数据包,从而使得电子设备2播放的通话音频不会受到发声设备切换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因为电子设备1在协同时保持静音,即电子设备1在协同时的音量为0,因此电子设备1向原本的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装置。
参见图9,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同数据流的控制装置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声设备和第二发声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处于通话状态,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协同模式。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901,用于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第一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以使得第二电子设备根据协同数据流播放第一电子设备在通话状态下的音频;
提供模块902,用于当检测到针对第二发声设备的切换操作时,第一电子设备保持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第一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协同模式时,第一电子设备静音,该装置还包括:切换模块,用于当第一电子设备结束静音时,第一电子设备将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第一发声设备切换为第二发声设备。
由此可知,由于在用户触发了电子设备1对应的发声设备的同时,电子设备1依然保持向原本的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即协同数据流没有切换器连接的发声设备,因此协同数据流未被断开,电子设备2依然可以接收到协同数据流中的数据包,从而使得电子设备2播放的通话音频不会受到发声设备切换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因为电子设备1在协同时保持静音,即电子设备1在协同时的音量为0,因此电子设备1向原本的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根据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声设备和第二发声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处于通话状态,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协同模式,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所述第一发声设备提供所述协同数据流,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协同数据流播放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通话状态下的音频;
当检测到针对所述第二发声设备的切换操作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保持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所述第一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针对所述第二发声设备的切换操作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保持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所述第一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包括:
当检测到针对所述第二发声设备的切换操作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硬件抽象层不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以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保持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所述第一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硬件抽象层不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包括:
所述硬件抽象层中的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不向所述硬件层中的协同数据流控制器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以使所述协同数据流控制器不断开协同数据流通路中的第一通路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协同模式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静音,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结束静音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将所述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所述第一发声设备切换为所述第二发声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将所述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所述第一发声设备切换为所述第二发声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层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硬件抽象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
所述硬件抽象层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以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将所述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所述第一发声设备切换为所述第二发声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层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硬件抽象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包括:
所述应用层中的协同应用通过协同框架层中的协同指令接口,向所述硬件抽象层中的设备切换模块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
所述设备切换模块向所述硬件抽象层中的设备选择模块发送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
所述设备选择模块向所述硬件抽象层中的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发送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件抽象层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硬件层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包括:
所述硬件抽象层中的协同数据流通路检查模块向所述硬件层中的协同数据流控制器下发协同数据流对应的发声设备切换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一发声设备提供所述协同数据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一发声设备提供通话数据流;
当检测到针对所述第二发声设备切换操作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停止向所述第一发声设备提供通话数据流,并向所述第二发声设备提供通话数据流。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声设备为扬声器,所述检测到针对所述第二发声设备的切换操作包括:
检测到用户打开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扬声器。
10.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声设备和第二发声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处于通话状态,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协同模式,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所述第一发声设备提供所述协同数据流,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协同数据流播放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通话状态下的音频;
提供模块,用于当检测到针对所述第二发声设备的切换操作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保持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协同数据流以及向所述第一发声设备提供协同数据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协同模式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静音,所述装置还包括:
切换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结束静音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将所述协同数据流所在通路连接的发声设备由所述第一发声设备切换为所述第二发声设备。
12.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676121.4A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150864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6121.4A CN115086483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6121.4A CN115086483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6483A true CN115086483A (zh) 2022-09-20
CN115086483B CN115086483B (zh) 2023-03-07

Family

ID=83245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6121.4A Active CN115086483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8648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5983A (zh) * 2010-09-30 2012-05-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多个输入设备协同工作的方法
CN105895128A (zh) * 2016-03-30 2016-08-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播放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8243278A (zh) * 2017-12-15 2018-07-03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方法、装置、车机、移动终端与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89866A (zh) * 2018-12-24 202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于tws耳机单双耳切换的音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5983A (zh) * 2010-09-30 2012-05-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多个输入设备协同工作的方法
CN105895128A (zh) * 2016-03-30 2016-08-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播放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8243278A (zh) * 2017-12-15 2018-07-03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方法、装置、车机、移动终端与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89866A (zh) * 2018-12-24 202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于tws耳机单双耳切换的音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6483B (zh) 202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85464B2 (en) Wireless audio output devices
US10970030B2 (en) Changing compan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behavior based on status of wearable device
US10554800B2 (en) Audio data routing between multiple wirelessly connected devices
US858884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suming media
US11973721B2 (en) Activation control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WO2021004317A1 (zh) 发射天线的切换方法及终端设备
KR102043641B1 (ko) 통신 기능 처리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2017007A1 (zh) 音频数据处理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JP2019185771A (ja) ブルートゥーススピーカーデータ処理の方法、装置及びブルートゥーススピーカー
CN115086483B (zh) 一种协同数据流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2689172A (zh) 节目播放方法、装置、机顶盒以及存储介质
CN111526573A (zh) 通信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477591B2 (en) Audio data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1004523A1 (zh) 传输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14449605A (zh) 通话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113390A1 (zh) 一种闹钟播放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002940B (zh) 蓝牙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4184895A1 (en) Connection keep-alive proxy device between iot device and cloud server
WO2023130938A1 (zh) 通话音频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967928A (zh) 耳机音频播放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411992A (zh) 会议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会议机
WO2020097914A1 (zh) 一种音频模式调节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112524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225121A (zh) 蓝牙数据输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30294598A1 (en) Telephone terminal and handle of telephone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