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5885B -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5885B
CN115085885B CN202210521507.6A CN202210521507A CN115085885B CN 115085885 B CN115085885 B CN 115085885B CN 202210521507 A CN202210521507 A CN 202210521507A CN 115085885 B CN115085885 B CN 1150858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cr
pucch
dci
rnti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15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85885A (zh
Inventor
林亚男
沈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2150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58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85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5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858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58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该方法可以包括:接收针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其中,所述DCI包括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6月28日、申请号为201980026888.7(国际申请号为PCT/CN2019/093508)、发明名称为“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的中国国家阶段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编码率(code rate),又简称码率,是指数据流中有用部分(也就是非冗余部分)所占的比例。在第五代(5G,5th Generation)新无线(NR,New Radio)系统中,引入了多种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格式format,并且这些PUCCH format的码率是可配置的。为了保证PUCCH所承载的上行控制信息(UCI,UplinkControl Information)的传输可靠性,定义了最大码率(MCR,Max Code Rate),其含义是UCI传输所支持的最大码率。在当前的相关技术中,MCR可以基于PUCCH format进行确定,也就是说每种PUCCH format都对应独立地定义一个MCR。MCR限定了上行控制信息支持的最大码率。
此外,PUCCH资源resource也可以基于MCR获得。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除极个别的特例之外(比如UCI负载payload超上限的情况),MCR就是实际传输UCI时所使用的coderate。
目前MCR均通过RRC信令进行静态或半静态配置,从而导致PUCCH传输UCI的过程难以适应信道变化。而5G的相关技术中又引入了多种业务,其时延和可靠性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目前针对MCR进行配置的方案无法适应5G相关技术中多种业务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动态调整PUCCH的MCR,使用多种信道和/或业务的变化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针对PUCCH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其中,所述DCI包括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的指示信息;
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第一接收部分、第二接收部分和确定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部分,配置为接收针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所述第二接收部分,配置为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其中,所述DCI包括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的指示信息;
所述确定部分,配置为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网络接口,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网络接口,用于在与其他外部网元之间进行收发信息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第一方面所述资源调度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信息传输的程序,所述信息传输的程序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信息传输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MCR,可以使得用户设备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或信道质量,此外,通过DCI的指示信息来针对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进行指示,从而能够对MCR进行动态调整。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或信道质量,而且通过动态调整MCR,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之间或多种信道质量之间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的示意性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资源调度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户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具体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或5G系统等。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通信系统100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网络设备110,网络设备11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120(或称为通信终端、终端)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1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可选地,该网络设备110可以是GSM系统或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移动交换中心、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集线器、交换机、网桥、路由器、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
该通信系统100还包括位于网络设备110覆盖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120。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和/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无线接口,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和/或另一终端设备的被设置成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和/或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终端设备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可选地,终端设备120之间可以进行终端直连(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
可选地,5G系统或5G网络还可以称为NR系统或NR网络。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设备,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系统中具有通信功能的设备可称为通信设备。以图1示出的通信系统100为例,通信设备可包括具有通信功能的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可以为上文所述的具体设备,此处不再赘述;通信设备还可包括通信系统100中的其他设备,例如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目前的相关技术中,各种业务的时延和可靠性需求,或者信道质量的不断变化均会导致用户设备在传输上行控制信息时需要调整传输所使用的MCR。举例来说,如果业务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或者上行传输信道的质量较差,那么为了能够使对端正确的接收到上行传输信道所承载的上行信息,那么会采用较低的MCR,即通过增加数据流中冗余部分的比例以确保对端的正确接收;而如果业务可靠性要求较低,或者上行传输信道的质量较高,那么就可以采用较高的MCR,即增加数据流中非冗余部分的比例,从而能够提高对端的解调效率。
在5G NR系统中,由于引入了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LowLatency Communication)业务,其时延和可靠性要求与增强移动宽带(eMBB,enhanceMobile BroadBand)有很大差别,那么就需要在完成上述业务的过程中,用户设备为了能够适应业务或信道的变化么,需要能够动态地调整上行传输时的所采用的传输码率。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见图2,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需要进行上行传输的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该方法可以包括:
S101:接收针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Max Code Rate);
S102: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其中,所述DCI包括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的指示信息;
S103: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
通过图2所示的技术方案,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MCR,可以使得用户设备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或信道质量,此外,通过DCI的指示信息来针对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进行指示,从而能够对MCR进行动态调整。因此,图2所示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或信道质量,而且通过动态调整MCR,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之间或多种信道质量之间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MCR限定了上行控制信息支持的最大码率,而且也是实际传输上行控制信息时所采用的code rate,因此,MCR可以由PUCCH格式format确定,而且PUCCH资源Resource也可以基于MCR来获得。针对该情况,对于图2所示的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是针对每个PUCCH format配置至少2个MCR;或者,针每个PUCCH Resource set配置至少2个MCR;或者,针对每个PUCCH Resource配置至少两个MCR。因此,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格式format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或者,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资源集Resource set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或者,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资源Resource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可以理解地,通过上述实现方式针对每个PUCCH均对应配置了至少两个MCR,能够使得每个PUCCH适应至少两种业务需求或至少两种信道质量。
对于图2所示技术方案中,每个PUCCH所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具体形式可以包括:
至少两个分别独立的绝对最大码率;
或者,至少一个绝对最大码率以及至少一个以所述绝对最大码率为基准的相对最大码率。
可以理解地,若所述至少两个MCR为至少两个分别独立的绝对MCR,可以使用户设备在接收到配置信息后直接对PUCCH进行配置;而相对最大码率就需要用户设备接收到配置信息后,根据相对MCR与绝对MCR进行处理,从而增加了用户设备的处理工作量,但是降低了配置信息的信令负荷。
在接收完成配置信息后,用户设备就能够获知每个PUCCH对应的至少两个备选的MCR,而在具体该从备选MCR中确定哪个MCR来进行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了DCI进行指示,具体指示方式可以通过指示信息来进行明示或暗示。
基于此,优选示例一,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DCI的字段中所承载的指示符;其中,所述指示符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优选示例中,通过DCI所承载的指示符来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可以认为是对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进行明示,具体明示的实现过程可以是直接明示或间接明示;举例来说,若该指示符用于直接指示目标PUUCCH所采用的MCR,那么用户设备可以解析得到该指示符后,直接根据指示符的信息获知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此时可以认为是直接明示;若该指示符用于指示与MCR具有对应关系的PUCCH相关参数,例如指示MCR对应的PUCCH format、PUCCH Resource或PUCCH的业务类型等,用户设备在解析得到该指示符后,可以基于该指示符所表征的PUCCH的相关参数与MCR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获知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此时可以认为是间接明示。通过上述优选示例对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进行明示,使得用户设备根据DCI中的指示符来获得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从而能够通过动态调整MCR,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之间或多种信道质量之间的变化。
优选示例二,所述指示信息包括:对所述DCI的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加扰所采用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Radio Network TemporyIdentity);其中,所述RNTI与MCR具有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优选示例二中,通过对DCI的CRC加扰所采用的RNTI来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可以认为是对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进行暗示,与优选示例一相比,能够避免在DCI信令中额外增加字段来承载指示符,节省了信令开销。
对于优选示例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RNTI可以包括多种类型,比如服务Service无线网络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TI,即S-RNTI、转移(Devolve)RNCRNTI(即D-RNTI)、小区(Cell)RNTI(C-RNTI)、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接入网络(UTRAN,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RNTI(即u-RNTI)和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RNTI(即DSCH-RNTI)等。那么以两种RNTI为例,相应于指示信息暗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所述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包括:
根据第一RNTI或第二RNTI对所述DCI的CRC进行解扰;
相应于以所述第一RNTI对所述DCI的CRC解扰成功,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为所述第一RNTI对应的第一MCR;
相应于以所述第二RNTI对所述DCI的CRC解扰成功,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为所述第二RNTI对应的第二MCR;其中,所述第一MCR与所述第二MCR均属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之中。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所述第一RNTI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第二RNTI包括除所述C-RNTI之外的其他类型的RNTI。
此外,为了使得用户设备能够基于指示信息确定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需要预先为用户设备建立指示信息与MCR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预先设置DCI中指示信息与MCR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预先设置过程,用户设备后续在接收到DCI后,能够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接收到的DCI中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
具体来说,上述预先设置过程,可以是用户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后,通过配置信息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设置,该配置信息可以承载于RRC信令或系统信息;或者是根据协议预先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赘述。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传输的方法,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MCR,可以使得用户设备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或信道质量,此外,通过DCI的指示信息来针对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进行指示,从而能够对MCR进行动态调整。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或信道质量,而且通过动态调整MCR,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需求之间或多种信道质量之间的变化。
实施例二
基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实施例通过多个具体示例对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具体示例一
在本具体示例中,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 format配置两个MCR。首先,配置信息针对PUCCH format 2、PUCCH format 3以及PUCCH format 4分别对应配置的第一MCR的标号分别是1、1、2。这些第一MCR配置对应于第一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所对应的上行反馈。具体MCR的标号与MCR的具体数值可以参见表1,后续不再赘述。
MCR标号 MCR的数值
0 0.08
1 0.15
2 0.25
3 0.35
4 0.45
5 0.60
6 0.80
7 预留Reserved
表1
其次,配置信息针对PUCCH format 2、PUCCH format 3以及PUCCH format 4分别对应配置的第二MCR的标号分别是3、3、4。这些第二MCR配置对应于第二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所对应的上行反馈。
从第一MCR与第二MCR的具体数值可以看出:对于相同的PUCCH format,第一MCR的具体数值低于第二MCR的具体数值。也就是说,下行数据为高可靠性数据,或者上行信道条件较差时,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发送和接收,需要配置为第一MCR;下行数据为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数据,或者上行信道条件较好时,则可以配置第二MCR。
可选来说,配置信息中的第一MCR可以是各PUCCH format分别对应的第一MCR的绝对标号,而第二MCR可以是配置各PUCCH format对应的以第一MCR的绝对标号为基准的偏差值,也就是相对值。本具体示例将该偏差值设置为2,因此,在获知第一MCR的标号后,通过将各PUCCH format对应的第一MCR的标号与偏差值相加,则获得各PUCCH format对应的第二MCR的标号,从而通过表1查询获得各PUCCH format对应的第二MCR的具体数值。
此外,可选来说,配置信息中的第一MCR可以是各PUCCH format分别对应的第一MCR的绝对标号,而第二MCR也可以是直接配置各PUCCH format对应的第二MCR的绝对标号,从而用户设备能够直接查询到各PUCCH format对应的第二MCR的具体数值。
在对每个PUCCH format对应配置第一MCR和第二MCR之后,当用户设备接收第一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其下行数据对应的上行反馈采用第一MCR;当用户设备接收第二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其下行数据对应的上行反馈采用第二MCR。
具体示例二
在本具体示例中,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 resource配置两个MCR。首先,配置信息针对3个PUCCH resource分别对应配置第一MCR的标号分别是1、1、2。这些第一MCR配置对应于第一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所对应的上行反馈。具体MCR的标号与MCR的具体数值可以参见表1,后续不再赘述。
其次,配置信息针对上述3个PUCCH resource分别对应配置的第二MCR的标号分别是3、3、4。这些第二MCR配置对应于第二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所对应的上行反馈。
从第一MCR与第二MCR的具体数值可以看出:对于相同的PUCCH resource,第一MCR的具体数值低于第二MCR的具体数值。也就是说,下行数据为高可靠性数据,或者上行信道条件较差时,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发送和接收,需要配置为第一MCR;下行数据为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数据,或者上行信道条件较好时,则可以配置第二MCR。
可选来说,配置信息针对第二MCR可以是配置各PUCCH resource对应的偏差值,本具体示例将该偏差值设置为2,因此,在获知第一MCR的标号后,通过将各PUCCH resource对应的第一MCR的标号与偏差值相加,则获得各PUCCH resource对应的第二MCR的标号,从而通过表1查询获得各PUCCH resource对应的第二MCR的具体数值。
此外,可选来说,配置信息针对第二MCR可以是直接配置各PUCCH resource对应的第二MCR的标号,从而用户设备能够直接查询到各PUCCH resource对应的第二MCR的具体数值。
在对每个PUCCH resource对应配置第一MCR和第二MCR之后,当用户设备接收第一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其下行数据对应的上行反馈采用第一MCR;当用户设备接收第二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其下行数据对应的上行反馈采用第二MCR。
实施例三
基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参见图3,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20的组成,可以包括:第一接收部分201、第二接收部分202和确定部分203;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部分201,配置为接收针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所述第二接收部分202,配置为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其中,所述DCI包括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的指示信息;
所述确定部分203,配置为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格式format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或者,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资源集Resource set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或者,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资源Resource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包括
至少两个分别独立的绝对最大码率;
或者,至少一个绝对最大码率以及至少一个以所述绝对最大码率为基准的相对最大码率。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DCI的字段中所承载的指示符;其中,所述指示符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指示信息包括:对所述DCI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加扰所采用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其中,所述RNTI与MCR具有对应关系。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部分203,配置为:
根据第一RNTI或第二RNTI对所述DCI的CRC进行解扰;
相应于以所述第一RNTI对所述DCI的CRC解扰成功,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为所述第一RNTI对应的第一MCR;
相应于以所述第二RNTI对所述DCI的CRC解扰成功,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为所述第二RNTI对应的第二MCR;其中,所述第一MCR与所述第二MCR均属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之中。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RNTI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第二RNTI包括除所述C-RNTI之外的其他类型的RNTI。
在上述方案中,参见图4,用户设备20还包括设置部分204,配置为预先设置DCI中指示信息与MCR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部分”可以是部分电路、部分处理器、部分程序或软件等等,当然也可以是单元,还可以是模块也可以是非模块化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各组成部分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非作为独立的产品进行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processor(处理器)执行本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具体可以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信息传输的程序,所述信息传输的程序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信息传输方法的步骤。
基于上述用户设备20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参见图5,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20的具体硬件结构,包括:网络接口401、存储器402和处理器403;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4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4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4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5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404。其中,网络接口401,用于在与其他外部网元之间进行收发信息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存储器402,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403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403,用于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
接收针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其中,所述DCI包括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的指示信息;
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4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RAM)。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40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而处理器403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403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403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402,处理器403读取存储器4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的是,本文描述的这些实施例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或其组合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用于执行本申请所述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其组合中。
对于软件实现,可通过执行本文所述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函数等)来实现本文所述的技术。软件代码可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可以在处理器中或在处理器外部实现。
具体来说,用户设备20中的处理器403还配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前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方法步骤,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针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格式format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其中,所述DCI包括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的指示信息;
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包括:
至少两个分别独立的绝对最大码率;
或者,至少一个绝对最大码率以及至少一个以所述绝对最大码率为基准的相对最大码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DCI的字段中所承载的指示符;其中,所述指示符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示信息包括:对所述DCI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加扰所采用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其中,所述RNTI与MCR具有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包括:
根据第一RNTI或第二RNTI对所述DCI的CRC进行解扰;
相应于以所述第一RNTI对所述DCI的CRC解扰成功,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为所述第一RNTI对应的第一MCR;
相应于以所述第二RNTI对所述DCI的CRC解扰成功,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PUCCH所采用的MCR为所述第二RNTI对应的第二MCR;其中,所述第一MCR与所述第二MCR均属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之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预先设置DCI中指示信息与MCR之间的对应关系。
6.一种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网络接口,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网络接口,用于在与其他外部网元之间进行收发信息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信息传输的方法的步骤。
7.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用户设备发送针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针对每个PUCCH格式format对应配置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
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其中,所述DCI包括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DCI中的指示信息,从所述目标PUCCH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MCR中确定所述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最大码率MCR,包括:
至少两个分别独立的绝对最大码率;
或者,至少一个绝对最大码率以及至少一个以所述绝对最大码率为基准的相对最大码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DCI的字段中所承载的指示符;其中,所述指示符用于指示目标PUCCH所采用的MCR。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示信息包括:对所述DCI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加扰所采用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其中,所述RNTI与MCR具有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MCR包括第一MCR和第二MCR,所述RNTI包括第一RNTI和第二RNTI,所述第一MCR对应于第一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所对应的上行反馈,所述第二MCR对应于第二RNTI加扰的下行调度所对应的上行反馈。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预先设置DCI中指示信息与MCR之间的对应关系。
12.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网络接口,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网络接口,用于在与其他外部网元之间进行收发信息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7至11任一项所述信息传输的方法的步骤。
CN202210521507.6A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0858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1507.6A CN115085885B (zh)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86758 2018-06-28
CN2018106867583 2018-06-28
CN202210521507.6A CN115085885B (zh)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1980026888.7A CN112042220A (zh)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CT/CN2019/093508 WO2020001580A1 (zh)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6888.7A Division CN112042220A (zh)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5885A CN115085885A (zh) 2022-09-20
CN115085885B true CN115085885B (zh) 2023-12-26

Family

ID=689859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6888.7A Pending CN112042220A (zh)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2210521507.6A Active CN115085885B (zh)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6888.7A Pending CN112042220A (zh) 2018-06-28 2019-06-28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8242B2 (zh)
EP (1) EP3799468A4 (zh)
JP (1) JP2021529455A (zh)
KR (1) KR20210022583A (zh)
CN (2) CN112042220A (zh)
AU (1) AU2019296313A1 (zh)
BR (1) BR112020026526A2 (zh)
CA (1) CA3105134C (zh)
MX (1) MX2020014125A (zh)
WO (1) WO20200015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42220A (zh) 2018-06-28 2020-12-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5393B1 (en) * 2000-03-03 2005-03-08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cess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41623A1 (en) * 2009-10-01 2011-04-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WO2014005322A1 (en) * 2012-07-06 2014-01-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earch spac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7005388A (zh) * 2014-12-08 2017-08-01 Lg 电子株式会社 根据载波聚合使用超过五小区时发送pucch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5293B2 (en) * 2005-03-08 2011-0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nd using a maximum rate option indicator
US20120202512A1 (en) * 2011-02-04 2012-08-09 Richard Neil Braithwaite Data throughput for cell-edge users in a lte network using alternative power control for up-link harq relays
WO2012112099A1 (en) * 2011-02-16 2012-08-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odes for adapting coding and beta offset of csi payload as a function of the length of the csi payload
KR102096927B1 (ko) * 2012-09-04 2020-04-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어 채널 엘리먼트들에 대한 어그리게이션 레벨들 개수 조정 장치 및 방법
EP3905547A1 (en) * 2015-04-10 2021-11-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pplication time of csi report, and device
US10708938B2 (en) * 2016-10-31 2020-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UL control channels with dynamic structures
CA3078521A1 (en) * 2017-10-06 2019-04-06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201618B2 (ja) * 2017-12-27 2023-01-1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11630796B (zh) * 2018-01-19 2022-11-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重传
CN112042220A (zh) 2018-06-28 2020-12-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5393B1 (en) * 2000-03-03 2005-03-08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cess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41623A1 (en) * 2009-10-01 2011-04-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WO2014005322A1 (en) * 2012-07-06 2014-01-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earch spac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7005388A (zh) * 2014-12-08 2017-08-01 Lg 电子株式会社 根据载波聚合使用超过五小区时发送pucch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5885A (zh) 2022-09-20
JP2021529455A (ja) 2021-10-28
KR20210022583A (ko) 2021-03-03
MX2020014125A (es) 2021-03-25
CN112042220A (zh) 2020-12-04
CA3105134A1 (en) 2020-01-02
EP3799468A1 (en) 2021-03-31
US11368242B2 (en) 2022-06-21
US20210111830A1 (en) 2021-04-15
EP3799468A4 (en) 2021-08-11
BR112020026526A2 (pt) 2021-03-23
WO2020001580A1 (zh) 2020-01-02
CA3105134C (en) 2023-10-10
AU2019296313A1 (en) 2021-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03779B (zh) 一种上行传输的功率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3840322A (zh) 一种测量间隔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EP4021111B1 (en) Method for activating or updating path loss rs of srs and device
CN111670599B (zh) 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741479B (zh) 一种策略确定方法及装置、终端、芯片、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0051774A1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10211175A1 (en) Method for feeding back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and device
US2022004663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d2d system,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1641483B (zh)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US2023036284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3383595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JP7199516B2 (ja) 上り制御情報の決定方法及び通信デバイス
US20210160908A1 (en) Method for downlink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terminal
US20210250978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for determining number of times of blind inspections
US20210105127A1 (en) Bandwidth part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5085885B (zh)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971917A (zh) 一种反馈信息长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CN113365356B (zh) 无线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3490247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734647B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2003673A (zh) 一种mcs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15001642B (zh)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检测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67815B (zh) 一种终端设备的能力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132992A1 (zh) 下行控制信号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