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68845B - 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68845B
CN115068845B CN202210998253.7A CN202210998253A CN115068845B CN 115068845 B CN115068845 B CN 115068845B CN 202210998253 A CN202210998253 A CN 202210998253A CN 115068845 B CN115068845 B CN 1150688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sma
wound
patient
controller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982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68845A (zh
Inventor
常华梅
方志
金珊珊
刘诗筠
赵亚军
时贞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Jinyou Health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ongz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ongz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ongz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9825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688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68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68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68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688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3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s
    • A61N5/1039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s using functional images, e.g. PET or MRI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48Monitoring, verifying, control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A61N5/1064Monitoring, verifying, control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justing radiation treatment in response to monito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 A61N2005/1085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articles applied to the pati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包括电源装置、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以及控制器;电源装置用于对创面处置系统进行供电;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用于生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用于传递等离子体;控制器用于基于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创面特征包括受伤时间、创面周边温度、创面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包括所述等离子体的强度、所述等离子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种。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磕碰、跌落和事故等外伤造成的创面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部分软组织的缺损,这常常给创面修复带来许多挑战。目前创面修复主要以清创止血、手术缝合等方式为主,而这些方法容易使患者受到二次痛苦并产生皮肤瘢痕,恢复效果也有待提高。随着等离子体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其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通过等离子体技术更加精细准确的处理创面,加速创面的愈合过程,减少创面的溃烂。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电源装置、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以及控制器;所述电源装置用于对创面处置系统进行供电;所述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用于生成等离子体;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用于传递等离子体;所述控制器用于基于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所述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所述创面特征包括受伤时间、创面周边温度、创面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包括所述等离子体的强度、所述等离子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种。在本说明书中,通过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和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传递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可以更加精细、准确的处理创面,提高创面的处理效率,加速创面的愈合。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创面处置方法,基于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实现,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包括: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以及控制器;所述创面处置方法包括:基于所述控制器根据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所述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 所述创面特征包括受伤时间、创面周边温度、创面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包括所述等离子体的生成强度、所述等离子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种;基于所述等离子体生成装置参照所述等离子体生成参数生成等离子体;基于所述创面特征确定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传递的所述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所述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包括所述等离子体的传递强度;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参照所述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传递所述等离子体。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创面处置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创面处置方法。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指令后,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创面处置方法。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将以示例性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将通过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并非限制性的,在这些实施例中,相同的编号表示相同的结构,其中:
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创面处置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反应烈度识别模型示意图;
图4是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创面识别模型示意图;
图5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创面区域信息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传递孔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间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说明书应用于其它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应当理解,本文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所述词语。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
本说明书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说明书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后面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个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
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后面简称创面处置系统)示意图。以下将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涉及的创面处置系统100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说明书,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限定。例如,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可以用于处理柔性等离子、柔性冷等离子、低温等离子体等应用场景。
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提供创面处置系统100,系统包括电源装置110、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以及控制器140。
等离子体是指气体在强电磁场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高度电离的气体云,主要由电子、离子、原子、分子、自由基等各种活性物质组成,等离子体是除固、液、气三态以外的新的物质形态。可以理解的,等离子体中的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随着等离子体伤口治疗的发展,等离子体可以深度清洁、高效灭菌,因此等离子体创伤治疗以其皮肤刺激小、患者痛苦轻、使用方便等优点在临床医疗上取得迅速的发展,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电源装置110可以指用于提供电源的装置,例如,电源装置110可以是插电装置、充电装置、电池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10可以用于对创面处置系统100进行供电。例如,电源装置110可以为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进行供电。
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可以指用于生成等离子体的装置,例如,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可以是等离子体生成器、等离子体发生器,如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工频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高频感应等离子体发生器、低气压等离子体发生器、燃烧等离子体发生器等。其中,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可以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和控制器140连接,通过控制器140传递等离子体的发生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可以用于生成柔性冷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可以指用于传递等离子体的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可以是满足预设厚度的柔性材料,能够贴合于患者的创面表面上。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能够接受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生成的等离子体的作用,并对患者创口进行治疗。
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设置有多个传递孔。多个传递孔可以基于多行多列的矩阵形式进行设置。例如,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可以设置有5行5列的传递孔,传递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中的每一个传递孔可以设置挡片装置,控制器140可以控制挡片装置的开启、半开启、关闭等,以实现等离子体在经过传递孔时的数量的控制,进而实现等离子体传递强度的控制。例如,控制器140可以控制某个传递孔的档片装置为关闭状态,以完全阻止等离子经过该传递孔,进而阻止等离子体接触患者皮肤表面。又如,控制器140可以控制某个传递孔的挡片装置为半开启状态,则有一半数量的等离子体可以经过该传递孔。
控制器140可以控制创面处置系统100中的各类装置,例如,控制器140可以控制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摄像装置150、心率监测装置160、红外测距装置170等。其中,控制器140可以与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摄像装置150、心率监测装置160、红外测距装置170连接。控制器140可以由具备处理芯片的计算设备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40还可以用于基于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获取等离子体的生成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40还可以用于基于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生成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40还用于基于患者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传递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处置系统100还包括摄像装置150。
摄像装置150是指用于拍摄患者的面部表情的装置,例如,摄像装置150可以是摄像头、电脑相机、监控装置等。其中,摄像装置150可以与控制器140连接,通过控制器140传递图像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40还可以用于基于摄像装置150,获取至少一张面部表情图像,基于面部表情图像,确定患者的反应烈。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处置系统100还包括心率监测装置160。
心率监测装置160是指用于监测患者心率的装置,例如,心率监测装置160可以是心率监测仪、心率监测手环等。其中,心率监测装置160可以佩戴于患者身上并和控制器140连接,以向控制器140传递等患者的心率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40还可以用于基于心率监测装置160,获取患者的心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处置系统100还包括红外测距装置170。
红外测距装置170是指用于测量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与创面的距离的装置,例如,红外测距装置170可以是红外测距仪、激光红外测距仪等。其中,红外测距装置170可以与控制器140连接,向控制器140传递与创面的距离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测距装置170可以部署在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中。例如,红外测距装置170可以部署在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的边缘,用于实时获取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与患者创面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40还可以用于基于红外测距装置170,确定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与目标区域的距离。
传统创面处理采用线缝合伤口,血液会从伤口缝隙内流出,同时伤口很有可能感染,且术后患者很容易留下瘢痕。可以理解的,创面处置系统100通过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用于基于等离子体生成参数生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用于传递等离子体,控制器140用于基于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发射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能够激发患者正常的止血机制,同时通过从摄像装置150获取患者的面部表情图像,心率监测装置160获取患者的心率,红外测距装置170确定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与目标区域的距离,保证伤口的血供刺激血管形成,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应当理解,图1所示的系统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来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对于创面处置系统的描述,仅为描述方便,并不能把本说明书限制在所举实施例范围之内。可以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了解该系统的原理后,可能在不背离这一原理的情况下,对各个模块进行任意组合,或者构成子系统与其他模块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中披露的电源装置110、等离子体生成装置120、等离子体阵列装置130、摄像装置150、心率监测装置160、红外测距装置170可以是一个系统中的不同装置,也可以是一个装置实现上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装置的功能。例如,各个装置可以共用一个存储,各个装置也可以分别具有各自的存储。诸如此类的变形,均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创面处置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如图2所示,流程200包括下述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流程200可以由控制器140执行,具体的控制器可以执行步骤210-230。
步骤210,基于控制器根据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
创面是正常皮肤在外界因素(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等)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导致的损害。
创面特征可以指可以反映创面的相关特征。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特征可以包括受伤时间、创面周边温度、创面类型中的至少一种。
受伤时间可以指创面受伤的时间,例如,受伤时间可以是一个月前、一周内、三小时内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人工,确定患者创面的受伤时间。例如,可以根据创面的外形颜色、患者的口述、医疗诊断记录等,确定患者创面的受伤时间。
创面周边温度是指受伤创面周围的相关温度,例如,创面周边温度可以是38℃。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周边温度与创面的恢复有关,例如,创面周边温度为37℃时,创面的恢复较快。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人工,判断患者创面的创面周边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测温装置,判断患者创面的创面周边温度。例如,测温装置可以是电子温度计、红外测温计等。
创面类型可以指受伤创面的相关类型。创面类型可以包括时间创面类型、受伤情况创面类型,时间创面类型可以包括慢性创面、急性创面等,受伤情况创面类型普通创面、外科创面等。例如,损伤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创面为创面慢性创面,损伤时间在7天以内的创面为急性创面。再例如,擦伤、烫伤、割伤等形成的创面为普通创面;手术等形成的创面为外科创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人工,判断患者创面的创面类型。例如,可以根据创面的外形颜色、患者的口述、医疗诊断记录等,确定患者创面的创面类型。
等离子体阵列装置是指传递等离子体的装置。关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更多内容参见图1及其相关描述。
等离子体参数可以指可以反映等离子体的相关参考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参数包括等离子体的强度、等离子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参数可以包括等离子体生成参数。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可以指由等离子体生成装置所生成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参数。
等离子体的强度可以指等离子体每秒发射的等离子体的数量强度,例如,等离子体的强度可以是超强、强、中等、弱、超弱等。其中,等离子体的强度越小,每秒发射的等离子体数量越少。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传递孔上的挡片,调整等离子体的强度。例如,将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传递孔上的挡片调整挡住一半,则等离子体的强度就可以降低为原来强度的一半。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的强度还可以指等离子体的放电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调节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电压,调节等离子体的强度。
等离子体的温度是指等离子体的相关温度,例如,等离子体的温度可以是超高温、高温、中温、低温、超低温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的温度与患者温度、患者创面周边的温度有关。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等离子体生成装置,调整等离子体的温度。例如,控制器可以调节等离子生成装置的电压大小,以调节等离子生成装置所生成的等离子体的温度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预设各类创面特征的等离子体参数对照表,根据查表确定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根据参数确定模型,基于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关于参数确定模型的更多内容参见图5及其相关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生成参数还相关于目标区域危险度。
目标区域可以指等离子体作用的创面区域,例如,目标区域可以是患者的手部、腿部、颈部、脸部等的创面区域。
目标区域危险度可以指通过等离子体对患者的目标区域进行治疗时存在潜在危险的程度。目标区域危险度可以包括危险度较高、危险度适中、危险度较低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定各类目标区域的危险度,例如,脸部血管密集、颈部血管密集、左胸部靠近心脏,所以脸部、颈部、左胸部为危险度较高的目标区域;再例如,四肢、背部、肩部血管稀疏,肌肉较厚,所以四肢、背部、肩部为危险度较低的目标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目标区域危险度,确定等离子体生成参数。例如,目标区域危险度较高,可以适当调整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如降低等离子体的强度、使等离子体的温度更贴近体温、降低治疗时间等。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目标区域危险度,调整等离子体生成参数,从而使得创面的处理更加精细、准确,提高创面处理的安全性。
步骤220,基于等离子体生成装置参照等离子体生成参数生成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生成装置是指生成等离子体的装置。关于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更多内容参见图1及其相关描述。
等离子体是指由离子、电子以及未电离的中性粒子的集合组成的物质,整体呈中性的物质状态。等离子体温度可以用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表示,其中,等离子体可以包括高温和低温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两者相等称为高温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不相等则称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可以运用于多种领域,如杀菌、创伤修复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参照等离子体生成参数,控制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等离子体。例如,控制器可以参照等离子体生成参数中的强度,调整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电压,以获取相应的等离子体的强度。
步骤230,基于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传递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
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可以指等离子阵列装置所传递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参数。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包括等离子体的传递强度。
传递强度可以指经过等离子阵列装置的某个传递孔后的等离子体的强度。传递强度相关于等离子生成装置所生成的等离子体的强度。例如,当等离子阵列装置的某个传递孔完全开启时,则经过该传递孔的等离子体的传递强度等于等离子生成装置所生成的等离子体的强度。又如,当等离子阵列装置的某个传递孔为半开启时,则经过该传递孔的等离子体的传递强度等于等离子生成装置所生成的等离子体的强度的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患者的创面特征,通过人工配置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方式确定等离子体传递参数;还可以基于创面处置系统自动配置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以进一步确定等离子体传递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包括多个等离子体传递孔。
传递孔可以指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内的传递孔,其中,等离子体传递孔可以是规则或不规则的传递孔。例如,传递孔可以是圆形的传递孔。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等离子体传递孔可以共用一个等离子体生成装置,每簇经过等离子体传递孔的等离子体可以基于等离子体传递孔内的调整装置进一步处理。例如,每个等离子体传递孔内部设置有加温装置、减温装置等,则等离子体生成装置所生成的等离子体在经过不同的传递孔时,相应的等离子体基于加温装置、减温装置调整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中的温度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递孔可以设置挡片装置,基于控制器对挡片装置的控制,调整挡片对传递孔的遮挡程度,以实现对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中的强度参数的控制。其中,遮挡程度,可以是开启、半开启、关闭等。遮挡程度也可以是[0,1]区间内的数值,例如,0表示关闭,即挡片完全遮挡传递孔,则相应的经过该传递孔的等离子被完全阻挡,进而无法与患者创面接触,此时可以认为等离子体的强度参数为0。又如,0.5表示半开启,即挡片遮挡一半的传递孔,相应的等离子体的强度参数为原等离子强度的一半。再如,1表示完全开启,相应的等离子体的强度参数为基于原等离子体的强度。其它数值同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根据预设关系,基于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例如,当等离子体传递孔对应的创面特征为刚受伤的急性创面时,为了尽量减小刺激,对应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中的等离子体的强度可以较低,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中的等离子体的温度与创面周边温度的温度差可以较小等。再例如,当等离子体传递孔对应的创面特征为受伤时间较长的且比较轻微的创面时,为了适当加大刺激,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中的等离子体的强度可以较高,同时,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中的等离子体的温度与创面周边温度的温度差可以较大等。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控制器通过多个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传递孔进一步调整等离子体的传递参数,有助于创面处置系统在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治疗时,结合不同的创面特征调整治疗的方案,使得治疗方案更加符合不同用户的创面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处置系统还包括红外测距装置。其中,红外测距装置部署在等离子体阵列装置,控制器还用于基于红外测距装置确定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距离。
红外测距装置是指测量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距离的装置。关于红外测距装置的更多内容参见图1及其相关描述。
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距离是指发射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之间的距离,例如,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可以距离目标区域的5cm、1c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传递参数还包括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作用距离。
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作用距离是指创面处置系统在对患者创口进行治疗时,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之间的有效距离。例如,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在距离创面1cm的距离发出等离子体进行治疗时,则作用距离为1cm。可以理解的,控制器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创口情况,调整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作用距离,以对患者创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阵列装置对目标区域的作用距离越远,则对患者的刺激就越小;等离子阵列装置对目标区域的作用距离越近,则对患者的刺激就越大。例如,对于比较严重的创面,可以拉远作用距离;对于比较轻微的创面,可以缩进作用距离。
作用距离阈值可以指预先设置的用于确定是否进行预警的作用距离对应的阈值。例如,作用距离阈值可以设置为2cm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历史临床经验,人工确定作用距离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作用距离小于作用距离阈值时,控制器发出警告,提示用户将要接触到患者创面,同时停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运行。例如,作用距离阈值为2cm,当实时的作用距离为1cm时,控制器发出警告,同时停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运行。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红外测距装置,确定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距离,并且通过设置作用距离阈值,提示用户将要接触到患者创面,可以有效防止创面处置触碰到患者的创面,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步骤240,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参照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传递等离子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控制器确定的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将等离子参照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将等离子体传递至患者的创面,以对患者进行治疗。例如,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中不同的传递孔对应的患者创面的区域不同,相应的传递孔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会有不同(如等离子体的传递强度不同)。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和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传递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可以更加精细、准确的处理创面,提高创面的处理效率,加速创面的愈合。
应当注意的是,上述有关流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示例和说明,而不限定本说明书的适用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本说明书的指导下可以对流程进行各种修正和改变。然而,这些修正和改变仍在本说明书的范围之内。
图3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反应烈度识别模型以及基于反应烈度识别模型获取反应烈度的流程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处置系统还包括摄像装置,控制器用于从摄像装置获取至少一张面部表情图像,基于面部表情图像确定患者的反应烈度。
摄像装置可以指用于采集患者面部表情图像的装置。关于摄像装置的更多内容参见图1及其相关描述。
面部表情图像可以指用于反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部表情变化的图像。面部表情,可以反映患者各种情绪。如瘙痒、疼痛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摄像装置采集患者的面部表情图像和/或视频。例如,控制器可以根据预设的采集周期获取患者的至少一张面部表情图像,也可以是基于实时监控视频中的一帧或多帧获取面部表情图像。
反应烈度可以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反映的强烈程度。如正常、轻度、适中、强烈、猛烈等。反应烈度可以用一个[0,10]的数值表示,例如,0表示正常,1-2表示轻微、3-5表示适中,6-8表示强烈,9-10表示猛烈等。可以理解的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烈度适当地调整治疗的方案。例如,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反应烈度为疼痛感猛烈,则可以减少治疗时间以及降低等离子体的强度、温度等,或者治疗的设备(如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位置需要调整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患者的反应烈度高于第一阈值,动态调整等离子体的参数(如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和/或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响应于患者的反应烈度高于第二阈值,立即停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运行。
第一阈值可以指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等离子体参数的反应烈度的阈值。第一阈值可以基于医疗经验进行预先设定。例如,第一阈值可以设置为反应烈度适中(如数值5)。当患者的实时反应烈度超过第一阈值。则表示治疗可能超出患者的承受范围。又例如,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具体的患者的情况(如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进行设定。示例的,对于小孩,其承受能力比普通人员的承受能力弱些,则第一阈值可以设置得更低些,如轻微(如数值2)。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态调整等离子体参数可以包括调整等离子体的强度、温度、发射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距离及其任意组合。示例性的,响应于患者的反应烈度高于第一阈值,控制器可以通过调整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电压以降低等离子体的强度;控制器可以降低等离子体温度;控制器可以拉远发射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距离等。
第二阈值可以指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停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运行的反应烈度的阈值。第二阈值可以基于医疗经验进行预先设定。例如,第二阈值可以设置为反应烈度强烈(如数值8)。当患者的实时反应烈度超过第二阈值。则表示治疗可能远超出患者的承受范围,甚至会造成患者休克等其它潜在的伤害。又例如,第二阈值可以根据具体的患者的情况(如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进行设定。示例的,对于女性人员,其承受能力比男性人员的承受能力弱些,则第二阈值可以设置得更低些,如中等强烈(如数值6)。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患者的反应烈度高于第二阈值,控制器可以立即停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运行。例如,控制器可以停止对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电压输入,以停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等离子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患者的反应烈度高于第二阈值,控制器可以控制等离子体阵列装置所有的传递孔的挡板装置为关闭状态,以阻止等离子接触患者皮肤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烈度可以基于医疗经验、人工观察等方式确定。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不同人员的反应烈度,也可以通过患者的声音、手势等确定其反应烈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基于反应烈度识别模型确定患者的反应烈度。
反应烈度识别模型可以指用于基于图像识别确定患者反应烈度的模型。反应烈度模型可以是训练后的机器学习模型,例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反应烈度模型还可以是其它模型,例如,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深度神经网络或其他自定义的模型结构等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控制器基于摄像设备获取的患者面部表情图像310输入至反应烈度识别模型320,通过反应烈度识别模型320对患者面部表情图像310进行处理,输出反应烈度3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烈度识别模型320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训练样本包括通过摄像装置获取的历史治疗中多个时间点的患者表情图像,训练样本的标签可以为实际患者表情图像所对应的反应烈度值。其中,标签可以基于医疗经验获取并进行人工标注或其它可行的方式标注。
控制器可以将训练样本中的多张患者面部表情图像310输入至反应烈度识别模型320,基于反应烈度识别模型320的输出与标签构建损失函数,并基于损失函数同时迭代更新初始的反应烈度识别模型320的参数。直到预设条件被满足训练完成,得到训练好的反应烈度识别模型320。其中,预设条件可以是损失函数小于阈值、收敛,或训练周期达到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处置系统还包括心率监测装置,控制器还用于从心率监测装置获取患者的心率,反应烈度识别模型320的输入还包括患者的当前心率。
心率监测装置可以指用于在治疗过程中获取患者心率变化的装置。关于心率监测装置的更多内容参见图1及其相关描述。
患者的心率可以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一个时刻的心率值。例如,80次/分钟,100次/分钟。患者心率可以基于心率监测装置获取。需要说明的是,患者的反应烈度,不仅通过面部表情体现出来,还会通过心率体现,例如,表情平静,但是内心恐惧、或感到疼痛却未表现出来。通过表情配合患者的心率,可以避免误判,并使得确定的反应烈度更加准确。
通过反应烈度识别模型确定患者的反应烈度,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实时、快速获取患者的反应烈度,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有助于治疗方案实现恰当地调整。
图4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创面识别模型以及基于创面识别模型获取创面区域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特征还包括创面区域信息,所述创面区域信息包括位置信息、严重度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创面区域信息可以指用于表征创面形状、位置以及其严重程度的数据信息。
创面形状可以指患者创面的形状的特征。创面形状可以包括多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各个形状由创面的外轮廓线条构成。
基于创面区域的内部不同区域的受伤程度或整个创面区域的整体形状,可以将创面区域分为多个创面子区域。例如,创面区域可以包括创面中间部分的深层伤口区域和外延部分的浅层伤口区域;又如,创面区域可以包括位于左半部的左创面子区域和位于右半部的右创面子区域。
可以理解的,创面在愈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创面区域的不同愈合程度,深层伤口区域和浅层伤口区域的颜色、伤口深度等会有不同。
创面区域的位置信息可以由多种表示形式,如可以基于坐标表示各类创面子区域的边缘点的位置坐标。
严重度特征可以指整个创面或创面各个子区域的严重程度的特征。例如,根据受伤或愈合情况不同,创面形成中部的深层伤口区域和外延部分的浅层伤口区域。深层伤口区域容易受二次伤害或感染,其严重度会较高;浅层伤口区域愈合程度较高,其严重度则较低。严重度可以预设相应等级表示,如轻微、中等、严重等。也可以以数值表示,如[0,10]之间的值,不同的数值由小到大表示严重度的递进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严重度特征可以通过一个严重度特征向量进行表示。严重度特征向量的元素值表示对应的严重度等级,其中每个元素表示的是其对应的创面子区域的严重度等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创面区域信息用一个创面区域向量集来表示,创面区域向量集可以由多个多维的向量构成,其中,每个多维向量可以对应表示一个创面子区域对应的位置信息及严重度等级。
仅作为示例的。一个多维向量可以是一个5维的向量,用于表示一个创面子区域的位置以及该创面子区域的严重度。其中,前4维表示创面子区域的位置信息,第5维度用于表示严重度。例如,向量(x,y,w,h,k),其中x,y表示该创面子区域中心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可以表示该创面子区域对应的创口形状的中心点位置,w,h表示该创面子区域的长度和宽度。k可以表示该创面子区域的严重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区域信息可以通过一个矩阵表示,其中,矩阵的各个元素可以分别对应整个创面区域的各个区域点,如可以将创面区域设定在预设的坐标系内,则每个坐标点对应一个矩阵元素,矩阵元素的元素值即表示其对应的坐标点的严重度等级,0表示非创面区域。
创面的严重度特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确定,例如,可以通过人工观察的方式确定。示例的,通过观察可以将属于相同的严重度且相连的创面子区域划分为一个创面子区域。其中严重度也可以基于医疗经验或临床数据确定,如通过观察创口的颜色(如深红色、浅红色等)、创口的平整度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区域信息可以基于创面识别模型获得。
创面识别模型可以指用于确定创面区域信息的模型。创面识别模型可以是训练好的机器学习模型,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基于区域的卷积网络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或其任意组合,也可以是其它自定义的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控制器可以基于摄像设备采集的创面图像410输入至创面识别模型420,通过创面识别模型420对创面图像410进行处理,输出创面区域信息4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面识别模型420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训练样本包括历史治疗时,多组通过摄像装置获取的历史患者创面图像,训练样本的标签可以基于每一组患者创面图像所构建的坐标系,标注创面图像中不同区域的中心点(x,y)及其宽度(w)和长度(h),以及各区域的严重度。标签可以是一组5维的向量。例如(x,y,w,h,k)。创面图像有多个区域时,标签可以是多个5维的向量的数组。其中,对于每一个5维向量标签,其表示创面识别模型输出的创面区域信息;其中前4维对应于创面识别模型输出的创面区域位置信息标识,第5维元素为严重度标识。标签可以基于人工标注或其它可行的方式进行标注。
控制器可以将训练样本中的多张创面图像输入至创面识别模型,基于创面识别模型的输出与标签构建损失函数,并基于损失函数同时迭代更新初始的创面识别模型的参数。直到预设条件被满足训练完成,得到训练好的创面识别模型。其中,预设条件可以是损失函数小于阈值、收敛,或训练周期达到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基于创面区域信息,确定至少一个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传递孔传递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例如,控制器可以根据创面不同的区域及不同的严重度,使用预设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也可以基于参数确定模型确定等离子体传递参数。更多内容参见图5及其相关描述。
通过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通过训练好的创面识别模型确定创面区域信息,可以快速确定患者创面的区域位置或形状以及严重度。有助于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图5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创面区域信息与等立体阵列装置的传递孔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间的关系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基于参数确定模型,确定等离子体传递参数。
参数确定模型可以指用于确定等离子体传递参数的模型。在一些实施例中,参数确定模型可以为训练后的机器学习模型。例如,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参数确定模型可以包括其他模型。例如,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或其他自定义的模型结构等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参数确定模型540输入创面区域信息430、创面特征532、反应烈度330,通过参数确定模型540的处理,输出传递矩阵550。关于创面区域信息的更多内容参见图4以及相关描述。关于创面特征的更多内容参见图2及其相关描述;关于反应烈度的更多内容参见图3以及相关描述。
传递矩阵550可以指等离子体传递参数构成的矩阵。传递矩阵550可以表示为等离子体传递参数矩阵560。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递矩阵550可以对应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其中,传递矩阵550的每一个元素,可以对应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每一个传递孔;传递矩阵550的每一个元素的值,可以对应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中每一个传递孔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
如图5所示,等离子体阵列装置510可以是5×5的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其有5行5列,一共25个传递孔。每个传递孔可以具有独立的需要传递的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例如,每个传递孔传递的等离子体的温度均可以不同。相应的,传递矩阵550则可以是5×5的传递矩阵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510相对应。如传递矩阵550的第一行第一列的元素对应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510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传递孔,传递矩阵550的第一行第二列的元素对应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510的第一行第二列的传递孔,依次类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数确定模型540输出的传递矩阵550相关于创口520。创口520的面积可能较大,也可能较小。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等离子体阵列装置510的面积可能会大于创口520。对于等离子体阵列装置510大于创口520的面积的部分,其传递孔是不需要传递等离子体的,则传递矩阵550相应的矩阵元素的值可以设置为0,表示关闭相应的传递孔。例如,控制器可以控制该传递孔的挡片装置,使得挡片完全遮挡该传递孔以阻止等离子体的通过。对于其它的矩阵元素为非0的值时,其值表示相应的传递孔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值。另外,对于面积更大的创口(如超出等离子体阵列装置所覆盖的面积),则可以由多个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共同作用,或者通过控制器控制等离子体阵列装置进行上下左右平移等操作对相应的创口区域进行治疗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创口520可以包括多个子区域。如图5所示,创口520由创口子区域521和创口子区域522所组成。示例性的,创口子区域521为浅层伤口区域,创口子区域522为深层伤口区域。由于浅层伤口区域与深层伤口区域的严重度不同,需要生成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以及后续的传递参数会有不同。如图5所示,等离子体传递参数矩阵560中,浅层伤口区域对应的等离子体的强度为1,深层伤口区域对应的等离子体的强度为2等。
可以理解的,通过传递矩阵550与创口不同区域的严重度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等离子体阵列装置510中的传递孔能够契合创口各区域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递矩阵550各元素的值可以是其它各种形式。例如,可以是一个向量,也可以是一个矩阵。其可以根据等离子体生成装置所支持的参数的一个或多个进行任意的组合。例如,其可以是一个向量,向量的多个元素可以分别表示强度、温度等。
参数确定模型540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训练样本包括多组创面的创面区域信息430、创面特征532以及反应烈度330历史数据。训练样本可以基于历史临床数据通过人工进行处理获得。训练样本的标签可以是每一组样本所对应的传递矩阵,其中传递矩阵中的每个元素的值,可以根据临床数据中相应的每个阵列装置的传递孔所对应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进行确定。标签可以基于人工进行标注或其它可行的方式标注。控制器可以将训练样本中的多组创面区域信息430、创面特征532以及反应烈度330输入至参数确定模型540,基于参数确定模型540的输出与标签构建损失函数,并基于损失函数同时迭代更新初始的参数确定模型540的参数。直到预设条件被满足训练完成,得到训练好的参数确定模型540。其中,预设条件可以是损失函数小于阈值、收敛,或训练周期达到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数确定模型540可以通过与反应烈度识别模型、创面识别模型进行联合训练获得。训练样本包括历史治疗过程中的多组创面图像、患者面部表情图像和创面特征。训练样本的标签可以是每一组样本所对应的传递矩阵。标签可以基于人工进行标注或其它可行的方式标注。
在参数确定模型540与反应烈度识别模型、创面识别模型进行联合训练时,控制器可以将训练样本中的创面图像输入至创面识别模型,同时,控制器将相应的患者面部表情图像输入至反应烈度识别模型。通过创面识别模型对创面图像进行处理,输出创面区域信息430,通过反应烈度识别模型对患者面部表情图像处理,输出反应烈度330。然后,控制器将创面区域信息430、创面特征532以及反应烈度330作为参数确定模型540的样本数据输入至参数确定模型540,基于参数确定模型540的输出与标签构建损失函数,并基于损失函数同时迭代更新初始的参数确定模型540的参数。直到预设条件被满足训练完成,得到训练好的参数确定模型540。其中,预设条件可以是损失函数小于阈值、收敛,或训练周期达到阈值。
通过联合训练获取参数确定模型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提高训练的效率。
通过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参数确定模型确定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可以使得控制器对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的传递孔发射的等离子体更加符合创口的情况,有助于对患者创口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治疗的效果。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说明书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说明书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说明书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说明书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说明书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此外,除非权利要求中明确说明,本说明书所述处理元素和序列的顺序、数字字母的使用、或其他名称的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说明书流程和方法的顺序。尽管上述披露中通过各种示例讨论了一些目前认为有用的发明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该类细节仅起到说明的目的,附加的权利要求并不仅限于披露的实施例,相反,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符合本说明书实施例实质和范围的修正和等价组合。例如,虽然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组件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实现,但是也可以只通过软件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如在现有的服务器或移动设备上安装所描述的系统。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说明书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说明书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所述数字允许有±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针对本说明书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说明书作为参考。与本说明书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说明书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说明书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说明书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说明书所述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说明书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最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原则。其他的变形也可能属于本说明书的范围。因此,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替代配置可视为与本说明书的教导一致。相应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不仅限于本说明书明确介绍和描述的实施例。

Claims (3)

1.一种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装置、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等离子体阵列装置、摄像装置、红外测距装置、心率监测装置,以及控制器;其中,所述红外测距装置部署在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中,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包括多个等离子体传递孔,所述等离子体传递孔设置有挡片装置,所述挡片装置基于所述控制器的控制开启、半开启和关闭;
所述电源装置用于对所述创面处置系统进行供电;
所述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用于生成等离子体;
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用于传递等离子体;
所述红外测距装置用于确定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目标区域的距离,所述目标区域是指等离子作用的创面区域;
所述控制器用于:
基于患者的创面特征,确定所述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生成参数;所述创面特征包括受伤时间、创面周边温度、创面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等离子体生成参数包括所述等离子体的强度、所述等离子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种;
确定所述多个等离子体传递孔中至少一个等离子体传递孔传递的所述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传递参数;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用于:
基于创面区域信息、创面特征和患者的反应烈度,通过参数确定模型,确定传递矩阵;所述参数确定模型为机器学习模型;所述传递矩阵代表所述至少一个等离子体传递孔传递的所述等离子体传递参数,所述传递矩阵的每一个元素对应于每一个所述传递孔的所述等离子体传递参数,所述传递矩阵相关于创口,所述创口包括多个子区域,所述多个子区域的严重度不同;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用于:
基于摄像装置获取至少一张面部表情图像;
基于所述心率监测装置获取所述患者的心率;
基于反应烈度识别模型对所述至少一张面部表情图像和所述心率进行处理,确定所述患者的反应烈度;
响应所述患者的反应烈度高于第一阈值,动态调整等离子体的所述强度、所述温度以及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所述目标区域的距离中至少一种;
响应于所述患者的反应烈度高于第二阈值,立即停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运行;
响应于所述等离子体阵列装置与所述目标区域的距离小于作用距离阈值时,发出警告,同时停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运行。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创面特征还包括所述创面区域信息,所述创面区域信息包括位置信息、严重度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生成参数还相关于目标区域危险度。
CN202210998253.7A 2022-08-19 2022-08-19 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0688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8253.7A CN115068845B (zh) 2022-08-19 2022-08-19 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8253.7A CN115068845B (zh) 2022-08-19 2022-08-19 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68845A CN115068845A (zh) 2022-09-20
CN115068845B true CN115068845B (zh) 2022-11-22

Family

ID=83244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98253.7A Active CN115068845B (zh) 2022-08-19 2022-08-19 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688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4700B (zh) * 2022-10-28 2023-02-17 江苏容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常见皮肤病治疗的低温等离子体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72382B2 (en) * 2007-04-23 2016-10-18 Plasmology4, Inc. Cold plasma annular array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10039927B2 (en) * 2007-04-23 2018-08-07 Plasmology4, Inc. Cold plasma treatment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11568530B (zh) * 2020-05-19 2021-04-1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止血消杀微系统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68845A (zh)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7975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non-invasive directional tissue treatment
US10195453B2 (en) Device including RF source of energy and vacuum system
US898629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heat at target area of patient's body
Richardson et al. Feasibility of using 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HD-tDCS) to enhance treatment outcomes in persons with aphasia
KR101572209B1 (ko) Db 기반의 탈모상태별 탈모 치료장치
CN115068845B (zh) 等离子体创面处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109486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timulating the immune system and generating healing at the cellular level
EP2908756B1 (en) Electromedical device
US20030236487A1 (en)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tissue with feedback
US20220330821A1 (en) Medical Therapeutic Device
US20140296838A1 (en) Radio frequency heating device
CN115054829B (zh) 智能化等离子体刷系统及其实现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N115363604B (zh) 基于脑电信号的电极放电自动调节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KR100456038B1 (ko) 바이오피드백 시스템
EP3294405B1 (en) Apparatus of non-invasive directional tissue treatment using radiofrequency energy
CN108969091A (zh) 一种肿瘤治疗系统
US11717335B2 (en) Pain mitigation by mechanical stimulation when treating tissue with electromagnetic energy
Wang et al. Temperature Control Strategies of Atmospheric Plasma Jet for Tissue Treatment
CN213884764U (zh) 红外线治疗仪安全限位器
US20230414286A1 (en) Pathway planning apparatus, surgical system,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Yrureta et al.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Heating E-Textile Belt for Thermotherapy Application with Four Quadrant Control
CN117059225A (zh) 一种治疗参数调整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30001223A1 (en) Clinical and personal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or and iontophoresis device for treating retina and optical nerve diseases
CN117101002A (zh) 一种双闭环脑深部刺激系统及装置
CN115670639A (zh) 一种高压陡脉冲治疗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0

Address after: Room 2310, Jiangsu Commercial Building, No. 28 Zhongshan North Road, Gulo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Patentee after: Nanjing Jinyou Health Manage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D8, No. 9 Kechuang Avenu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ark (Zhongshan Community),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44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RONGZ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