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60424A - 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60424A
CN115060424A CN202210692265.7A CN202210692265A CN115060424A CN 115060424 A CN115060424 A CN 115060424A CN 202210692265 A CN202210692265 A CN 202210692265A CN 115060424 A CN115060424 A CN 1150604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oxygen
dry quenching
total amount
preset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922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荣广
曹贵杰
关少奎
黄海龙
谢金平
高继辉
代鑫
马超
刘洋
郭德英
赵鹏
张玉国
王奇
薛立民
李东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uga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ug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uga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oug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9226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604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60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604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1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ke Industr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该方法包括:在预设时间内,获取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第四气体的氧总量,其中,第一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第二气体包括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第三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第四气体包括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较为准确地监测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以便于在漏风量过高时及时对干熄焦设备做出调整,提高设备安全性。

Description

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干熄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干熄焦技术,我国在干熄焦技术方面不断进行改进突破,部分技术指标不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开发出一系列能够处理不同焦炭、满足企业不同炼焦生产需求的干熄焦设备。
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尽管干熄焦设备是一个近似封闭的环境,但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难以避免有空气漏入设备。漏入的空气与设备内的可燃气体混合,这不仅给干熄焦设备的运行带来影响,还增加了设备爆炸的风险。目前,并没有能检测干熄焦设备漏入空气量(即漏风量)的方案。
基于此,如何准确监测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而可以较为准确地监测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以便于在漏风量过高时及时对干熄焦设备做出调整,提高设备安全性。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所述干熄焦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干熄焦炉、第一除尘器、高温换热器、第二除尘器、循环风机、低温换热器、第三除尘器,其中,所述低温换热器设有放散气口;所述方法包括:在预设时间内,获取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第四气体的氧总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所述第二气体包括所述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三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所述第四气体包括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通过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管道处的第一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一气体的流量值、所述第一气体中含氧气体的第一浓度值和第二浓度值,其中,所述第一浓度值为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第一分钟所测得的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所述第二浓度值为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最后一分钟所测得的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确定所述第一浓度值和所述第二浓度值之间的差值;根据所述差值和所述第一气体的流量值,计算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通过设置在所述放散气口处的第二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二气体的流量;通过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管道处的第一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一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计算所述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作为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根据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二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通过设置在排焦除尘管道上的第三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三气体的流量;通过所述第三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三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计算所述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根据所述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三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通过设置在所述干熄焦炉的进气管道上的第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四气体的流量;通过所述第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四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计算所述第四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根据所述第四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四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Figure BDA0003700552050000031
其中,Q表示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S1为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S2为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S3为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S4为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Oa为空气中含氧气体的体积分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装置,所述干熄焦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干熄焦炉、第一除尘器、高温换热器、第二除尘器、循环风机、低温换热器、第三除尘器,其中,所述低温换热器设有放散气口;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获取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第四气体的氧总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所述第二气体包括所述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三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所述第四气体包括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计算模块,被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系统,所述干熄焦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干熄焦炉、第一除尘器、高温换热器、第二除尘器、循环风机、低温换热器、第三除尘器,其中,所述低温换热器设有放散气口;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的管道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放散气口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检测装置设置在排焦除尘管道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三气体的氧总量;第四检测装置,所述第四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干熄焦炉的进气管道处,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四气体的氧总量;漏风量检测装置,所述漏风量检测装置被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的氧增量,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的氧总量,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的氧总量,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的氧总量,可以较为准确的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以便于在漏风量过高时及时对干熄焦设备做出调整,提高设备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装置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设备及其漏风量检测系统示意图;
图4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其中,所述干熄焦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干熄焦炉、第一除尘器、高温换热器、第二除尘器、循环风机、低温换热器、第三除尘器,所述低温换热器设有放散气口。该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可以由具有计算处理功能的设备来执行。
参照图1所示,该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至少包括步骤101至步骤102,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101中,在预设时间内,获取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第四气体的氧总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所述第二气体包括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三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所述第四气体包括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
在本申请中,在所述干熄焦设备上可以设置有检测装置(即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以及第四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检测装置可以包括激光气体分析仪,也可以包括孔板流量计。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激光气体分析仪是一种光谱吸收技术,能够实时检测气体成分,能够检测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能够通过分析激光被气体的选择性吸收来获得气体的浓度,可用于检测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浓度。激光气体分析仪与传统红外光谱吸收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半导体激光光谱宽度远小于气体吸收谱线的展宽。因此,激光气体分析仪具有现场测量、快速响应、适用范围大、精度高、可靠性高和维护量小等优点。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孔板流量计是由标准孔板与多参数差压变送器(或差压变送器、温度变送器及压力变送器)配套组成的高量程比差压流量装置,可用于测量气体流量。孔板流量计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性能稳定,数据可靠的优点。
继续参照图1,在步骤101中,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在本申请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气体中的含氧气体可以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
具体的,可以通过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管道处的第一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一气体的流量值、所述第一气体中含氧气体的第一浓度值和第二浓度值。其中,所述第一浓度值为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第一分钟所测得的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所述第二浓度值为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最后一分钟所测得的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计算确定所述第一浓度值和所述第二浓度值之间的差值。
再进一步的,可以根据所述差值和所述第一气体的流量值,计算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
继续参照图1,在步骤101中,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在本申请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气体中的含氧气体可以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
具体的,可以通过设置在所述放散气口处的第二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二气体的流量。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管道处的第一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一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根据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一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计算所述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
其中,所述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可以作为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
再进一步的,可以根据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二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
继续参照图1,在步骤101中,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在本申请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气体中的含氧气体可以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具体的,可以通过设置在排焦除尘管道上的第三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三气体的流量。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所述第三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三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根据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三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计算所述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
再进一步的,可以根据所述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三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
继续参照图1,在步骤101中,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在本申请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四气体中的含氧气体可以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
具体的,可以通过设置在所述干熄焦炉的进气管道上的第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四气体的流量。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所述第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四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根据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四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计算所述第四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
再进一步的,可以根据所述第四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四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四气体包括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通常情况下,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为空气。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可以仅检测所述第四气体的流量,把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即21.0%)作为所述第四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进行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
继续参照图1,在步骤102中,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Figure BDA0003700552050000081
其中,Q表示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S1为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S2为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S3为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S4为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Oa为空气中含氧气体的体积分数。
在本申请中,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即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所述第一气体为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所述第二气体为通过所述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三气体为排焦除尘管道内的气体,所述第四气体为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气体,所述干熄焦设备中含氧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
其中,所述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和所述第四气体的含氧气体,可以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所述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上述关于干熄焦设备漏风量的计算逻辑,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在本申请中,根据气相氧平衡可知,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干熄焦设备内循环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增加量即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干熄焦设备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即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排出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总量即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即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焦炭残余挥发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因焦炭烧损释放而进入干熄焦设备的氧气量+在干熄焦设备正压段和干熄焦设备装焦过程中向外界泄露的气体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
由于成熟焦炭残余挥发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氢气,所以在挥发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极少,一般不超过1%;由于干熄焦装置内焦炭烧损率一般保持在1%左右,而焦炭在烧损后大部分氧气将残存于灰,所以进入干熄焦装置内的氧气量极少;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干熄焦装置的正压段和干熄焦设备在装焦过程中向外界泄露的气体量极少,所以向外界泄露的气体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极少。
因此,上述等式中的焦炭残余挥发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因焦炭烧损释放而进入干熄焦设备的氧气量和在干熄焦设备正压段和干熄焦设备装焦过程中向外界泄露的气体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三项可以忽略不计。
进一步的,上述等式可以表示为: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干熄焦设备内循环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增加量即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干熄焦设备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即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排出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总量即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总量即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
进一步的,上述等式可以表示为: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中的含氧气体量=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
进一步的,根据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中的含氧气体量=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中含氧气体的体积分数。
所以上述等式可以表示为: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中的含氧气体量/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空气量中含氧气体的体积分数。
即,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第四气体的氧总量)/空气中含氧气体的体积分数。
进一步的,由于外界导入干熄焦设备中的气体和干熄焦设备内漏入的气体通常均为空气,空气中的含氧气体浓度为21.0%,所以,上述等式还可以表示为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0.21-导入气体量。
即,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第一气体氧增量+第二气体氧总量+第三气体氧总量)/0.21-第四气体流量。
比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
一分钟内,干熄焦设备第一检测装置中获取到的第一气体的流量为180000m3/h,其中把CO、CO2和O2统一折算为含有两个氧原子的气体获取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获取到的第一气体中含氧气体的第一浓度值为17%,因为在一分钟内所述第一气体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所述第一气体中含氧气体的第二浓度值也为17%,所述第一浓度值和所述第二浓度值之间的差值为0。
第二检测装置中获取到的第二气体的流量为9600m3/h,根据第一检测装置获取的所述第一气体一分钟内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17%可以得出所述第一气体一分钟内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均值也为17%。因为,所述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可以作为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所以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为17%。
第三检测装置中获取到的第三气体的流量为120000m3/h,其中把CO和CO2统一折算为含有两个氧原子的气体获取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获取到的第三气体中含氧气体的浓度值为0.27%。
第四检测装置中获取到的第四气体的流量为9120m3/h。
可以得出在一分钟内该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为194m3/h*1min=3.2m3
比如,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
十分钟内,干熄焦设备第一检测装置中获取到的第一气体的流量为180000m3/h,其中把CO、CO2和O2统一折算为含有两个氧原子的气体获取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在十分钟内第一分钟所测得的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为15.6%,在十分钟内最后一分钟所测得的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为16.6%。
第二检测装置中获取到的第二气体的流量为9500m3/h,根据第一检测装置获取的所述第一气体一分钟内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即所述第一浓度值15.6%和所述第二浓度值16.6%,可以得出所述第一气体一分钟内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均值为16%。因为,所述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可以作为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所以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为16%。
第三检测装置中获取到的第三气体的流量为120000m3/h,其中把CO和CO2统一折算为含有两个氧原子的气体获取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获取到的第三气体中含氧气体的浓度值为0.25%
第四检测装置中获取到的十分钟内第四气体的平均流量为9120m3/h。
可以得出在十分钟内该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为37.3m3/10min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的氧增量,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的氧总量,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的氧总量,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的氧总量,可以较为准确的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以便于在漏风量过高时及时对干熄焦设备做出调整,提高设备安全性。
以下介绍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上述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的实施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装置200,包括:获取模块201和计算模块202。
其中,获取模块201,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获取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第四气体的氧总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所述第二气体包括所述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三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所述第四气体包括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计算模块202,被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系统,下面将结合图3对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系统进行说明。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设备及其漏风量检测系统示意图。
具体的,所述干熄焦设备可以包括依次相连的干熄焦炉301、第一除尘器302、高温换热器303、第二除尘器304、循环风机305、低温换热器306、第三除尘器307,其中,所述低温换热器306设有放散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漏风量检测系统包括:第一检测装置308,所述第一检测装置308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305和所述低温换热器306之间的管道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检测装置309,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9设置在所述低温换热器306放散气口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检测装置310,所述第三检测装置310设置在排焦除尘管道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三气体的氧总量;第四检测装置311,所述第四检测装置311设置在所述干熄焦炉301的进气管道处,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四气体的氧总量;漏风量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漏风量检测装置被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其中,第一检测装置308、第三检测装置310和第四检测装置311均可以由激光气体分析仪和孔板流量计组成,第二检测装置309可以为孔板流量计。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在干熄焦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干熄焦系统内气体的流动方向。
具体的,在干熄焦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红焦从干熄焦炉301顶部装入,循环风机305从干熄焦炉301底部鼓入冷却的循环气体,在干熄焦炉301中红焦与惰性气体直接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焦炭经干熄焦炉301底部的排焦除尘管道排出。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炉301内的气体经过第四检测装置311进入干熄焦设备内,并与干熄焦设备内部的可燃气体发生反应,降低干熄焦设备内可燃气体的浓度,降低爆炸的风险。然后,所述外界导入气体与干熄焦炉301内的循环气体相混合,一起进行气体循环。循环气体从干熄焦炉301中排出,依次经第一除尘器302除尘,经高温换热器303进行换热、降温,经第二除尘器304再除尘、由循环风机305鼓入低温换热器306进行冷却处理,最后,一部分循环气体再次进入干熄焦炉301中,完成一次循环,另一部分循环气体由低温换热器306的放散气口排出,进行脱硫,达到排放标准后在向外界排放。
其中,装焦过程、排焦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气体均进入第三除尘器307中进行除尘、脱硫,达到排放标准后在向外界排放。
图4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4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4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4所示,计算机系统4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4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402中的程序或者从储存部分4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4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 4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401、ROM 402以及RAM 403通过总线4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405也连接至总线4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4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4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407;包括硬盘等的储存部分4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409。通信部分4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4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405。可拆卸介质4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4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储存部分408。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4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4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4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熄焦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干熄焦炉、第一除尘器、高温换热器、第二除尘器、循环风机、低温换热器、第三除尘器,其中,所述低温换热器设有放散气口;所述方法包括:
在预设时间内,获取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第四气体的氧总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所述第二气体包括所述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三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所述第四气体包括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
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通过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管道处的第一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一气体的流量值、所述第一气体中含氧气体的第一浓度值和第二浓度值,其中,所述第一浓度值为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第一分钟所测得的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所述第二浓度值为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最后一分钟所测得的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
确定所述第一浓度值和所述第二浓度值之间的差值;
根据所述差值和所述第一气体的流量值,计算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通过设置在所述放散气口处的第二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二气体的流量;
通过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管道处的第一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一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计算所述第一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作为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
根据所述第二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二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通过设置在排焦除尘管道上的第三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三气体的流量;
通过所述第三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三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计算所述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
根据所述第三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三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通过设置在所述干熄焦炉的进气管道上的第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第四气体的流量;
通过所述第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预设时间内所述第四气体在每分钟的含氧气体的浓度值,并计算所述第四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
根据所述第四气体的含氧气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浓度均值和所述第四气体的流量,计算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Figure FDA0003700552040000021
其中,Q表示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S1为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S2为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S3为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S4为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Oa为空气中含氧气体的体积分数。
7.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熄焦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干熄焦炉、第一除尘器、高温换热器、第二除尘器、循环风机、低温换热器、第三除尘器,其中,所述低温换热器设有放散气口;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获取第一气体的氧增量、第二气体的氧总量、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第四气体的氧总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的循环气体,所述第二气体包括所述低温换热器上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三气体包括干熄焦设备内排焦除尘管道中的气体,所述第四气体包括外界导入所述干熄焦设备内的气体;
计算模块,被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8.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熄焦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干熄焦炉、第一除尘器、高温换热器、第二除尘器、循环风机、低温换热器、第三除尘器,其中,所述低温换热器设有放散气口;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的管道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一气体的氧增量;
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放散气口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二气体的氧总量;
第三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检测装置设置在排焦除尘管道处,被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三气体的氧总量;
第四检测装置,所述第四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干熄焦炉的进气管道处,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四气体的氧总量;
漏风量检测装置,所述漏风量检测装置被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氧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氧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氧总量,以及所述第四气体的氧总量,计算所述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CN202210692265.7A 2022-06-17 2022-06-17 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 Pending CN1150604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92265.7A CN115060424A (zh) 2022-06-17 2022-06-17 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92265.7A CN115060424A (zh) 2022-06-17 2022-06-17 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60424A true CN115060424A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02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92265.7A Pending CN115060424A (zh) 2022-06-17 2022-06-17 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6042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3923B (zh) 一种用于测量干熄炉内焦炭烧损的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10866857A (zh) 一种水泥厂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6757500A (zh) 一种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5060424A (zh) 干熄焦设备的漏风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07506942B (zh) 一种评估混合湿烟气爆炸风险的方法及系统
CN117075567B (zh) 一种应用于工业废气排放的监管方法及系统
CN210012810U (zh) 一种用于测量干熄炉内焦炭烧损的装置
CN113514095A (zh) 一种干熄焦焦炭烧损率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4267418B (zh) 一种锅炉运行数据的实时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8949194B (zh) 焦炉炉外废气循环量的测量方法
CN113960243A (zh) 一种快速确定煤绝热自然发火期的对照实验系统与方法
CN111398083A (zh) 一种简易活性炭四氯化碳吸附值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2131727A (zh) 一种锅炉热效率评估方法、装置及设备
CN215931599U (zh) 一种干熄焦高温循环气体焦粉含量实时测量装置
Panaccione et al. Multi-component liquid analyzer during steady-state and dynamic CO2 capture operations: Near real-time feedback in industrialized environment
CN110835556A (zh) 高炉煤气湿法脱硫系统以及方法
CN103084233A (zh) 一种气氛可控的可视化降温装置
CN212180530U (zh) 一种简易活性炭四氯化碳吸附值检测装置
CN211478193U (zh) 一种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
CN213089850U (zh) 一种烟气降温器设备
CN113791128B (zh) 一种转炉煤气中气体浓度安全报警系统及方法
CN102879155A (zh) 含氢保护气的无氧化炉辐射管在线检漏方法及其装置
KR950001573Y1 (ko) 열풍로 배열회수 설비의 산로점 제어장치
CN113675448B (zh) 一种氢气流量计算方法
CN108205047A (zh) 一种锅炉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