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7964B - 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47964B
CN115047964B CN202210883325.3A CN202210883325A CN115047964B CN 115047964 B CN115047964 B CN 115047964B CN 202210883325 A CN202210883325 A CN 202210883325A CN 115047964 B CN115047964 B CN 115047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cooling liquid
server
nano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833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47964A (zh
Inventor
赵相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8332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479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47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7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47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79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2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20
    • G06F2200/201Cooling arrangements using cooling flui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涉及散热设计领域,包括: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通过纳米尺度的设计,在微观尺度上模拟分子结构与行为、分子体系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冷却液和固体表面的界面润湿能力,从而减小表面张力,并且通过目标冷却液的流动方式流经散热器表面,实现服务器器件的快速冷却以实现提高热传导效率,维持服务器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人工智能和5G时代,承载数据量爆炸增长的物理载体,数据中心正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是数据中心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随着数据中心的规模增长,机柜功率密度会越来越高;二是单体数据中心的能耗持续居高不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达到这么高计算功率密度,传统的散热方法根本就做不到,当开机时,服务器会马上会热死。因此传统为服务器降温的方法是风冷,但风冷的缺点是耗电量巨大,更不用说还有超级计算机这样的庞然大物,能耗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解决散热问题,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使用环境。传统服务器则采用风冷散热,通过数据中心里的空调,对IT设备降温,降低数据中心包含单机服务器的内部温度,从而保障设备不会因温度过高发生意外,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过热导致宕机,风冷服务器一般安装在室外,运行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在维护性及可靠性方面均不如水冷式冷水机组,夏季高温制冷效果差,初期成本投入较低;冷凝温度较高,使制冷机组的运行效率降低。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是把服务器整体浸泡在沸点低,一般在35℃左右、绝缘、无腐蚀性的特殊液体里,特殊液体有的是特殊的油、有的是氟化液,以液体为媒介把服务器中CPU、内存条、芯片组、扩展卡等电子器件在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冷热交换工程设计带走。浸没式液冷的方式,沸点低,带走热量的是液体沸腾时产生的大气泡,并且冷却液中长期存在不稳定和大规模的湍流,长时间会严重影响服务器稳定性,液体与主板之间的摩擦和震动会加快器件的老化,对各个元器件的工艺要求非常高,且不利于企业级的大规模部署。
现阶段散热设计领域多集中宏观尺度,以数值模拟为主,考察冷却液在设备中的整体运动所导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以守恒原理为基础,就一定范围进行总体衡算,建立有关的代数方程。但无法采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尺度描述不同层次的过程的规模的大小、进程的快慢和效果的好坏。
综上,如何降低界面张力,达到散热器表面的高效热传导,实现服务器器件的快速冷却,维持服务器稳定性是本领域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能够降低界面张力,达到散热器表面的高效热传导,实现服务器器件的快速冷却,维持服务器稳定性。其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包括:
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
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
可选的,所述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包括:
确定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位点,通过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并基于所述吸附位点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
可选的,所述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包括:
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吸附层和流动层的表面设计,并确定出热转换效率公式。
可选的,所述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之前,还包括:
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
可选的,所述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过程中,还包括:
基于热转换效率公式确定所述目标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
可选的,所述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包括:
将多相流体添加至电子氟化液中,并通过高温/高压方式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
可选的,所述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包括:
在所述散热器表面上设计微纳孔隙,以便所述目标冷却液穿过所述微纳孔隙进行流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包括:
表面设计模块,用于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
服务器散热模块,用于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
第三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保存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前述公开的服务器散热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公开的服务器散热方法的步骤。
可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包括: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由此可见,通过纳米尺度的设计,在微观尺度上模拟分子结构与行为、分子体系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冷却液和固体表面的界面润湿能力,从而减小表面张力,并且通过目标冷却液的流动方式流经散热器表面,实现服务器器件的快速冷却以实现提高热传导效率,维持服务器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具体的服务器散热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服务器纳米表面设计部署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人工智能和5G时代,承载数据量爆炸增长的物理载体,数据中心正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是数据中心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随着数据中心的规模增长,机柜功率密度会越来越高;二是单体数据中心的能耗持续居高不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达到这么高计算功率密度,传统的散热方法根本就做不到,当开机时,服务器会马上会热死。因此传统为服务器降温的方法是风冷,但风冷的缺点是耗电量巨大,更不用说还有超级计算机这样的庞然大物,能耗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解决散热问题,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使用环境。传统服务器则采用风冷散热,通过数据中心里的空调,对IT设备降温,降低数据中心包含单机服务器的内部温度,从而保障设备不会因温度过高发生意外,例如:CPU过热导致宕机,风冷服务器一般安装在室外,运行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在维护性及可靠性方面均不如水冷式冷水机组,夏季高温制冷效果差,初期成本投入较低;冷凝温度较高,使制冷机组的运行效率降低。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是把服务器整体浸泡在沸点低,一般在35℃左右、绝缘、无腐蚀性的特殊液体里,特殊液体有的是特殊的油、有的是氟化液,以液体为媒介把服务器中CPU、内存条、芯片组、扩展卡等电子器件在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冷热交换工程设计带走。浸没式液冷的方式,沸点低,带走热量的是液体沸腾时产生的大气泡,并且冷却液中长期存在不稳定和大规模的湍流,长时间会严重影响服务器稳定性,液体与主板之间的摩擦和震动会加快器件的老化,对各个元器件的工艺要求非常高,且不利于企业级的大规模部署。
现阶段散热设计领域多集中宏观尺度,以数值模拟为主,考察冷却液在设备中的整体运动所导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以守恒原理为基础,就一定范围进行总体衡算,建立有关的代数方程。但无法采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尺度描述不同层次的过程的规模的大小、进程的快慢和效果的好坏。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能够降低界面张力,达到散热器表面的高效热传导,实现服务器器件的快速冷却,维持服务器稳定性。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包括:
步骤S11: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
本实施例中,确定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位点,通过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并基于所述吸附位点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吸附层和流动层的表面设计,并确定出热转换效率公式。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纳米尺度的设计是在微观尺度上模拟分子结构与行为,又由于液冷服务器的散热的原理就是通过冷却液在散热器表面通过流动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进而实现对散热器的散热,但是,由于冷却液在散热器的长期流动又会由于分子结构与行为、分子体系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其流动过程的表面张力,并且液体与主板之间的摩擦和震动也会造成服务器器件的老化,因此,使用液冷服务器散热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也即高润湿特性,具体指冷却液分子在纳米表面的吸附能力,不能简单理解为水湿或油湿特性,因此在纳米尺度,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进行纳米表面的设计,其中在纳米表面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其他模拟手段,对此不予限定,在进行散热器纳米表面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表面纳米级吸附位点,可以有效掌握冷却液分子填充的纳米吸附孔,和占据固体表面的吸附位点,通过设计不同特性的纳米表面,从而实现精准调节冷却液分子在纳米表面的吸附能力,增加表面润湿能力,从而降低固液间的表面张力,增加导热特性。不同特性的纳米表面需要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实现。其次,通过分析两项界面与吸附层,调节冷却液和表面的吸附结果。在纳米尺度上,冷却液吸附层和流动层对导热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分析分子的动力学特性、热力学特性和结构模型,掌握导热效率、界面厚度和界面拓扑结构,归纳出热转换效率公式,此公式可以用于液冷冷却液设计,通过调节液冷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从而改变冷却液吸附分层和层间结构,以达到优化固液界面的结构的目的,从而设计出导热性能优异的固液界面,实现分子热能从固态到液态的完美过度,通过纳米尺度的设计,增加冷却液和固体表面的界面润湿能力,从而减小表面张力,以实现提高效热传导效率,通过纳米尺度设计,从而实现精准调节冷却液分子在纳米表面的吸附能力,增加表面润湿能力。
步骤S12: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
本实施例中,在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冷却装置的端口过程中,需要施加一定压强,利用压强差驱动目标冷却液,注入端给目标冷却液稳定的初速度,目标冷却液依靠动能流经散热器,散热器表面设计润湿梯度,目标冷却液会从低润湿到高润湿实现自驱动,不同的润湿梯度通过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实现。
可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包括: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由此可见,通过纳米尺度的设计,在微观尺度上模拟分子结构与行为、分子体系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冷却液和固体表面的界面润湿能力,从而减小表面张力,并且通过目标冷却液的流动方式流经散热器表面,实现服务器器件的快速冷却以实现提高热传导效率,维持服务器稳定性。
参照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体的服务器散热方法,相对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对技术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优化。具体的:
步骤S21: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可以理解的是,多相流体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相态或不同组分的物质共存并有明确分界面多种物质,也即不同气态、固态、液态物质的混合流动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包括:将多相流体添加至电子氟化液中,并通过高温/高压方式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可以理解的是,在电子氟化液加入多相流体,经过工艺处理达到混相溶解,从而实现界面消失,在不影响散热器表面张力的情况下,增加其热传导性能,电子氟化液是无色透明全氟且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电气绝缘性能、热传导性和独特的低表面张力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厂作为热传导介质。需要注意的是,工艺处理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高温、高压等方式。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过程中,还包括:基于热转换效率公式确定所述目标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热转换效率公式可以在设计目标冷却液的过程中,调整该目标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并且基于当前的目标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改变吸附分层和冷却液与散热器表面之间的层间结构,达到优化固液界面的结构的目的,进而设计出导热性能更强的固液界面,方便热能从散热器表面的固态界面到目标冷却液的液态界面的完美过度。并且通过分析纳米界、调节液冷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从而设计出导热性能优异的固液界面。
步骤S22: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
其中,步骤S22更加详细的处理过程请参照前述公开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23: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所述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包括:在所述散热器表面上设计微纳孔隙,以便所述目标冷却液穿过所述微纳孔隙进行流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目标冷却液流动过快,表面和目标冷却液直接必然会出现滑移现象,严重时拉大分子间距出现“分子真空层”,导致服务器中的产生的热能不能通过散热器表面进行有效传递。目标冷却液流动过慢,会导致能量堆积,不仅利于热量传递。所以必须要根据散热设备及机箱实际情况调节目标冷却液流动能力,固液表面是热传递的主要区域,不同的表面的流动设计会严重影响散热效果,对应维纳表面的设计采用两种方式:平面流和微纳孔隙流,平面流是常规设计,液体在固体上层,流体流动较快。微纳孔隙流是在固体表面设计微纳孔隙,冷却液穿过孔隙流动,增加接触面积,增强散热效率。固体表面的微纳孔隙可以通过纳米表面种植实现。设计完成的纳米表面、润湿梯度,以及固体表面的微纳孔隙都需要纳米种植技术实现,而此技术主要通过纳米表面修饰技术实现。本实施例通过在散热器表面的孔隙进行平面流和微纳孔隙流双重设计,增加接触面积,进而增强散热效率。
参照图3所示,首先对液冷冷却液进行设计,通过多相混合操作对电子氟化液以及其他掺杂流体进行混合操作得到目标冷却液,以提高目标冷却液的吸附能力和润湿性,其中吸附能力和润湿性决定了热能传递效率,然后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热传导设计,利用到的工具为分子动力学,所述分子动力学具体为一种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的方法。原子受到其他粒子的力,从而发生运动,反映社了宏观热点力学性质,通过分子动力学手段进行管那计算热转换效率,进而利用热转换效率指导设计多相混合操作时对其他掺杂流体的设计调整,然后对散热器表面的高润湿界面进行设计,首先分析两项界面与吸附层,可以提出适应的热转换效率公式,并且通过调整流体吸附分层和层间结构,进一步的提升固液间的热能转换效率;其次,分析散热器表面纳米级吸附位点,减低表面张力,实现精准调节,完成固态到液态的完美过度,其中精准调节所利用到了散热器纳米表面种植技术,最后对多相流动在散热器内部的具体流动方式进行控制,首先驱动方式为预先给目标冷却液一个初始的压力,在一定的压强作用下实现对目标冷却液的压力驱动,在压力驱动的同时又令目标冷却液有了一定的速率,也即初速度,以便驱动目标冷却液从低润湿梯度到高润湿梯度进行流动,实现自驱动,其中实现自驱动中所利用到的技术也是散热器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另外,当多相流体在散热器表面流动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方式流动,具体为,微纳孔隙流和平面流动,其中微纳孔隙流也即达西流,通过在散热器固体表面设计微纳孔隙,在目标冷却液流动散热器时,令目标冷却液穿过孔隙流动,增加接触面积,增强散热效率;平面流动是目标冷却液固定在散热器固体表面的上层,令目标冷却液通过在散热器表面上层流动,减少贾敏效应,提高流动速率,增强散热效率。
由此可见,本申请首先通过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增加目标冷却液的热传导性能,其次,对目标冷却液在散热器表面的流动方式进行设计,进一步增加接触面积或提高流动速率,最终增强散热器表面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包括:
表面设计模块11,用于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
服务器散热模块12,用于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
所述表面设计模块11,具体用于确定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位点,通过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并基于所述吸附位点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吸附层和流动层的表面设计,并确定出热转换效率公式。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纳米尺度的设计是在微观尺度上模拟分子结构与行为,又由于液冷服务器的散热的原理就是通过冷却液在散热器表面通过流动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进而实现对散热器的散热,但是,由于冷却液在散热器的长期流动又会由于分子结构与行为、分子体系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其流动过程的表面张力,并且液体与主板之间的摩擦和震动也会造成服务器器件的老化,因此,使用液冷服务器散热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也即高润湿特性,具体指冷却液分子在纳米表面的吸附能力,不能简单理解为水湿或油湿特性,因此在纳米尺度,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进行纳米表面的设计,其中在纳米表面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其他模拟手段,对此不予限定,在进行散热器纳米表面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表面纳米级吸附位点,可以有效掌握冷却液分子填充的纳米吸附孔,和占据固体表面的吸附位点,通过设计不同特性的纳米表面,从而实现精准调节冷却液分子在纳米表面的吸附能力,增加表面润湿能力,从而降低固液间的表面张力,增加导热特性。不同特性的纳米表面需要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实现。其次,通过分析两项界面与吸附层,调节冷却液和表面的吸附结果。在纳米尺度上,冷却液吸附层和流动层对导热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分析分子的动力学特性、热力学特性和结构模型,掌握导热效率、界面厚度和界面拓扑结构,归纳出热转换效率公式,此公式可以用于液冷冷却液设计,通过调节液冷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从而改变冷却液吸附分层和层间结构,以达到优化固液界面的结构的目的,从而设计出导热性能优异的固液界面,实现分子热能从固态到液态的完美过度,通过纳米尺度的设计,增加冷却液和固体表面的界面润湿能力,从而减小表面张力,以实现提高效热传导效率,通过纳米尺度设计,从而实现精准调节冷却液分子在纳米表面的吸附能力,增加表面润湿能力。还包括通过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可以理解的是,多相流体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相态或不同组分的物质共存并有明确分界面多种物质,也即不同气态、固态、液态物质的混合流动体。其中,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包括:将多相流体添加至电子氟化液中,并通过高温/高压方式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可以理解的是,在电子氟化液加入多相流体,经过工艺处理达到混相溶解,从而实现界面消失,在不影响散热器表面张力的情况下,增加其热传导性能,电子氟化液是无色透明全氟且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电气绝缘性能、热传导性和独特的低表面张力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厂作为热传导介质。需要注意的是,工艺处理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高温、高压等方式。
所述服务器散热模块12,具体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包括:在所述散热器表面上设计微纳孔隙,以便所述目标冷却液穿过所述微纳孔隙进行流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目标冷却液流动过快,表面和目标冷却液直接必然会出现滑移现象,严重时拉大分子间距出现“分子真空层”,导致服务器中的产生的热能不能通过散热器表面进行有效传递。目标冷却液流动过慢,会导致能量堆积,不仅利于热量传递。所以必须要根据散热设备及机箱实际情况调节目标冷却液流动能力,固液表面是热传递的主要区域,不同的表面的流动设计会严重影响散热效果,对应维纳表面的设计采用两种方式:平面流和微纳孔隙流,平面流是常规设计,液体在固体上层,流体流动较快。微纳孔隙流是在固体表面设计微纳孔隙,冷却液穿过孔隙流动,增加接触面积,增强散热效率。固体表面的微纳孔隙可以通过纳米表面种植实现。设计完成的纳米表面、润湿梯度,以及固体表面的微纳孔隙都需要纳米种植技术实现,而此技术主要通过纳米表面修饰技术实现。本实施例通过在散热器表面的孔隙进行平面流和微纳孔隙流双重设计,增加接触面积,进而增强散热效率。
可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包括: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由此可见,通过纳米尺度的设计,在微观尺度上模拟分子结构与行为、分子体系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冷却液和固体表面的界面润湿能力,从而减小表面张力,并且通过目标冷却液的流动方式流经散热器表面,实现服务器器件的快速冷却以实现提高热传导效率,维持服务器稳定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表面设计模块11,包括:
纳米设计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位点,通过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并基于所述吸附位点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表面设计模块11,包括:
公式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吸附层和流动层的表面设计,并确定出热转换效率公式。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服务器散热模块12,包括:
冷却液获取子模块,用于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液获取子模块,包括:
状态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热转换效率公式确定所述目标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液获取子模块,包括:
冷却液获取单元,用于将多相流体添加至电子氟化液中,并通过高温/高压方式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服务器散热模块12,包括:
流动方式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散热器表面上设计微纳孔隙,以便所述目标冷却液穿过所述微纳孔隙进行流动。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20结构图,图中的内容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的使用范围的任何限制。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20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20,具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1、至少一个存储器22、电源23、通信接口24、输入输出接口25和通信总线26。其中,所述存储器2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所述处理器21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服务器散热方法中的相关步骤。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20具体可以为电子计算机。
本实施例中,电源23用于为电子设备20上的各硬件设备提供工作电压;通信接口24能够为电子设备20创建与外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其所遵循的通信协议是能够适用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任意通信协议,在此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定;输入输出接口25,用于获取外界输入数据或向外界输出数据,其具体的接口类型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要进行选取,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其中,处理器2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21可以采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 Logic 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2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
另外,存储器22作为资源存储的载体,可以是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磁盘或者光盘等,其上所存储的资源可以包括操作系统221、计算机程序222等,存储方式可以是短暂存储或者永久存储。
其中,操作系统221用于管理与控制电子设备20上的各硬件设备以及计算机程序222,以实现处理器21对存储器22中海量数据223的运算与处理,其可以是Windows Server、Netware、Unix、Linux等。计算机程序222除了包括能够用于完成前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由电子设备20执行的服务器散热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能够用于完成其他特定工作的计算机程序。数据223除了可以包括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由外部设备传输进来的数据,也可以包括由自身输入输出接口25采集到的数据等。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公开的服务器散热方法。关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
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
所述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包括:
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吸附层和流动层的表面设计,并确定出热转换效率公式;
所述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包括:
调节冷却液分子在纳米表面的吸附能力,增加表面润湿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包括:
确定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位点,通过纳米表面种植技术并基于所述吸附位点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服务器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之前,还包括:
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服务器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过程中,还包括:
基于热转换效率公式确定所述目标冷却液的多相混合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服务器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多相流体以及电子氟化液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包括:
将多相流体添加至电子氟化液中,并通过高温/高压方式进行混相溶解操作,以获取目标冷却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包括:
在所述散热器表面上设计微纳孔隙,以便所述目标冷却液穿过所述微纳孔隙进行流动。
7.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表面设计模块,用于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纳米表面设计,调整所述散热器表面的润湿能力;其中,所述润湿能力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器表面的吸附能力;
服务器散热模块,用于在预设压强的条件下将目标冷却液注入服务器端口,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通过预设流动方式流经所述散热器表面,基于湿润梯度控制所述目标冷却液从低湿润梯度区域流向高湿润梯度区域,完成服务器散热;
所述表面设计模块,具体用于对所述散热器表面进行吸附层和流动层的表面设计,并确定出热转换效率公式;
所述表面设计模块,具体还用于调节冷却液分子在纳米表面的吸附能力,增加表面润湿能力。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保存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散热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散热方法的步骤。
CN202210883325.3A 2022-07-26 2022-07-26 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0479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83325.3A CN115047964B (zh) 2022-07-26 2022-07-26 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83325.3A CN115047964B (zh) 2022-07-26 2022-07-26 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7964A CN115047964A (zh) 2022-09-13
CN115047964B true CN115047964B (zh) 2023-08-11

Family

ID=83167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83325.3A Active CN115047964B (zh) 2022-07-26 2022-07-26 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4796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517667U (zh) * 2017-11-08 2018-06-19 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微纳结构阵列散热表面
US10684661B1 (en) * 2019-03-19 2020-06-16 Cisco Technology, Inc. Closed loop hybrid cooling
CN111654998A (zh) * 2020-05-25 2020-09-11 南京理工大学 柔性电子器件的超薄柔性散热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50373A (zh) * 2020-12-04 2021-04-1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 一种带半导体除湿装置的异构液冷服务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517667U (zh) * 2017-11-08 2018-06-19 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微纳结构阵列散热表面
US10684661B1 (en) * 2019-03-19 2020-06-16 Cisco Technology, Inc. Closed loop hybrid cooling
CN111654998A (zh) * 2020-05-25 2020-09-11 南京理工大学 柔性电子器件的超薄柔性散热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50373A (zh) * 2020-12-04 2021-04-1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 一种带半导体除湿装置的异构液冷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7964A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hasemi et al. Periodic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nanofluid-filled enclosure with oscillating heat flux
Nithyadevi et al. Double diffusive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partially heated enclosure with Soret and Dufour effects
Bhuvaneswari et al. Magnetoconvection in a square enclosure with sinusoid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both side walls
Bhavnani et al. Boiling augmentation with micro/nanostructured surfaces: current status and research outlook
Poulikakos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confined fluid-filled space driven by a single vertical wall with warm and cold regions
Li et al. Self-driven electronic cooling based on thermosyphon effect of room temperature liquid metal
Khalifa et al. Energy optimization of air-cooled data centers
Son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MHD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rectangular enclosure with an insulated block
Fe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on melting of solid gallium in a bottom-heated rectangular cavity using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Garimella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 of nonconventional heat pipes
Yang et al. Probing the Rayleigh–Benard convection phase change mechanism of low-melting-point metal via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Saha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eat sinks with phase-change materials subjected to transient and cyclic heating
Lan et al. Shape design for heat conduction problems using curvilinear grid generation, conjugate gradient, and redistribution methods
Li et al. Correlations for boiling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high-velocity circular jet impingement on the nano-characteristic stagnation zone
CN115047964B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Lian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suspension applied to liquid cold plates
Amalfi et al. Design of passive two-phase thermosyphons for server cooling
Mohamad et al. Enhance of heat transfer on unsteady Hiemenz flow of nanofluid over a porous wedge with heat source/sink due to solar energy radiation with variable stream condition
Öğüt Magnetohydrodynamic natural convection flow in an enclosure with a finite length heater using the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DQ) method
Suszko et al. Bubbles transient growth in saturation boiling of PF-5060 dielectric liquid on dimpled Cu surfaces
Aghili Yegane et al. Role of entropy generation on thermal management of a porous solar collector using Al2O3–Cu/water nanofluid and magnetic field
Greengard Immersion cooling heats up
Liu et al. Optim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iquid cooling tank for single-phase immersion cooling data center
Baïri et al. Porous media to intensify natural convection in rectangular enclosures used in building techniques
Furberg Enhanced boiling heat transfer on a dendritic and micro-porous copper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