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8150A -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8150A
CN115038150A CN202210541853.0A CN202210541853A CN115038150A CN 115038150 A CN115038150 A CN 115038150A CN 202210541853 A CN202210541853 A CN 202210541853A CN 115038150 A CN115038150 A CN 115038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base station
basic compensation
terminal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418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潇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4185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81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8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81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1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neighbour cel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22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handling the traff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涉及通信技术领域。一种基站节能方法,包括: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其中,同覆盖小区指该终端能够连接的其他小区;将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通过核心网与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基站补偿小区;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提升基础补偿小区的配置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术已经逐步成熟,5G技术相对于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具有低时延、带宽大、吞吐率高等优点,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5G技术并加大5G基站的商用力度。
目前基站节能的方法有深度休眠、载波关断、通道关断、符号关断等技术,其中深度休眠是最节约能耗的。在进入深度休眠前,驻留在节能小区中的终端需要从节能小区盲切到基础补偿小区中,如果未能全部切出将导致节能小区无法实现深度休眠的功能。
传统的深度休眠是通过管理员在网管上手动配置节能开关和节能时间段,手动配置节能小区对应的基础补偿小区。手动配置将消耗大量的时间,降低了组网配置的效率。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结合本说明书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节能方法,包括:
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其中,同覆盖小区指该终端能够连接的其他小区;
将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
通过核心网与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
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基站补偿小区;
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
进一步的,将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包括:
将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写入到相邻小区列表;
根据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对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
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
可选的,基础补偿小区设置有至少两个优先级;
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具体为:
将本小区的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到基础补偿小区列表中,并根据排序结果标记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的优先级;
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基站补偿小区,具体为:
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按照优先级,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对应优先级的基础补偿小区。
进一步的,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包括:
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以使终端检测同覆盖小区;
接收终端发送的测量反馈,其中,测量反馈中至少携带有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以及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
通过核心网与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包括:
向核心网发送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并接收核心网反馈的、基础补偿小区的地址信息;
向基础补偿小区发起链路建立请求,其中,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本小区的小区信息。
可选的,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具体为:
在节能时间到达前的预设时间,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
进一步的,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之后,还包括:
在通过与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所建立的链接接收到激活请求时,或者,超出节能时间时,退出节能状态。
结合本说明书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节能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其中,同覆盖小区指该终端能够连接的其他小区;
选择单元,用于将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
建立单元,用于通过核心网与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
切换单元,用于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基站补偿小区;
节能单元,用于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
进一步的,选择单元,包括:
写入模块,用于将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写入到相邻小区列表;
排序模块,用于根据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对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
可选的,基础补偿小区设置有至少两个优先级;
设置模块,具体用于将本小区的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到基础补偿小区列表中,并根据排序结果标记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的优先级;
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按照优先级,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对应优先级的基础补偿小区。
进一步的,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以使终端检测同覆盖小区;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测量反馈,其中,测量反馈中至少携带有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以及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
建立单元,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核心网发送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核心网反馈的、基础补偿小区的地址信息;
建立模块,用于向基础补偿小区发起链路建立请求,其中,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本小区的小区信息。
可选的,第一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节能时间到达前的预设时间,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
进一步的,节能单元,还用于在通过与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所建立的链接接收到激活请求时,或者,超出节能时间时,退出节能状态。
结合本说明书实施方式的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被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实现上述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结合本说明书实施方式的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处理器:实现上述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同覆盖小区,并从作为相邻小区的同覆盖小区中选取基础补偿小区,在需要进行盲切时,将本小区所连接的终端切换到选出的基础补偿小区,从而实现基础补偿小区的自动配置,提升了基础补偿小区的配置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所涉及的一种基站节能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所涉及的一种基站节能方法的组网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种基站节能方法的组网结构图,其中,终端连接与基站A;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种基站节能方法的组网结构图,其中,终端切换至基站B;
图5是本申请所涉及的一种基站节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所涉及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节能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00、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终端的同覆盖小区。
如图2所示的组网中设置有3个小区分别为小区A至小区C,终端位于这些小区中。在图2中,终端位于小区A、小区B和小区C的覆盖范围重叠的部分,并且终端连接到了小区A的基站。
在小区A的基站设置有节能时间,比如每天0点至3点,那么在基站中还可以设置有一个预设时间,并根据节能时间确定执行盲切的起始时间,比如30分钟。也就是说,在每天的23点30分开始,小区A的基站开始执行盲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区A的基站可以通过其连接的终端对小区A周围的小区进行检测,以确定同覆盖小区。其中,盲切指不考虑信号强度的、强制地切换,节能时间和预设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当然,在小区的基站中也可以不设置预设时间,而是由小区的基站周期性的检测同覆盖小区以及该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并在进行节能时间前进行终端的盲切。
同覆盖小区指该终端能够连接的其他小区,比如,如图2的组网中,终端在接收到小区A的基站所发送的检测通知后,可以接收小区的基站的广播的信令,从而确定出终端能够连接的小区,并获取该小区的小区信息。其中,小区信息包含有PCI(物理小区识别码,Physical Cell Identification)信息和CGI(全球小区识别码,Cell Global Identifier)信息等。在具体流程上,终端和小区A的基站A之间可能进行多次交互,在后述实施方式中进行描述,在此不做展开。
此后,终端可以将小区信息发送给小区A的基站。
S101、将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
在小区A的基站接收到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后,可以对小区信息进行记录,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小区为本小区(小区A)的相邻小区。由于终端反馈的同覆盖小区可能为一个或多个。在包含有一个同覆盖小区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该同覆盖小区设置为相邻小区,并作为基础补偿小区;在包含有多个同覆盖小区的情况下,可以参考信号强度等参数,从多个相邻小区中选出一个作为基础补偿小区,也可以允许多个基础补偿小区存在的时候,按照一定的筛选规则(比如信号强度),将多个同覆盖小区写入相邻小区列表,并将其中满足筛选规则的同覆盖小区作为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基础补偿小区列表。该基础补偿小区为基站对终端进行盲切时的对象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需要在基站中设置多个基础补偿小区,则可以通过信号强度等参数对这些基础补偿小区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为每一个基础补偿小区设置优先级。在基站进行对终端进行盲切时,基于优先级从高到低逐级选择基础补偿小区,实现对终端的盲切。
进一步的,步骤S101、将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包括:
S101A、将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写入到相邻小区列表。
在基站中维护有一张相邻小区列表,在通过终端检测到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后,可以将被检测到的小区信息写入到相邻小区列表中。被写入相邻小区列表的小区将被视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
S101B、根据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对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
S101C、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
在通过终端检测到多个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时,可以基于该信号强度对多个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
基于排序结果,能够确定多个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弱。为了能够提升对终端进行盲切的可靠性,则需要确定出多个同覆盖小区中信号强度最强的小区,因此,在基站根据信号强度对多个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后,可以更快地确认出信号强度最强的同覆盖小区,并将其设置为基础补偿小区。或者,可以预先确定出多各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基础补偿小区列表,并根据信号强度标识优先级,从而通过多个基础补偿小区的设置,提升盲切时的可靠性。
S102、通过核心网与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
在确定基础补偿小区后,为了实现本小区与基础补偿小区之间的切换和激活,需要建立本小区的基站与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之间的链路。该链路通过基站的XN接口建立,在建立链路时需要本小区根据获取到的、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从核心网获取基础补偿小区的地址信息,并根据该地址信息向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发起链路建立请求。
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根据接收到的链路建立请求,可以获取到本小区(小区A)的小区信息以及基站的地址信息,基于小区信息和地址信息建立二者之间的链路,并将本小区设置为相邻小区。
也就是说,步骤S100、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包括:
S100A、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以使终端检测同覆盖小区。
具体的,步骤S100A、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具体为:
在节能时间到达前的预设时间,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
该节能时间和预设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S100B、接收终端发送的测量反馈。
其中,测量反馈中至少携带有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以及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终端测量到的同覆盖小区只有一个小区的情况下,可以不检测信号强度,直接将检测到的同覆盖小区作为基础补偿小区,或者,如果在本小区的基站中设置了先后顺序,即使检测到了多个同覆盖小区,也可以将第一个检测到的同覆盖小区作为基础补偿小区,而无需检测信号强度。
步骤S102、通过核心网与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包括:
S102A、向核心网发送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并接收核心网反馈的、基础补偿小区的地址信息。
该地址信息可以包含有IP(互联网,Internet Protocol)地址,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等,在建立XN接口之间的XN链路时,至少需要包含有IP地址。
S102B、向基础补偿小区发起链路建立请求。
其中,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本小区的小区信息。
S103、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基站补偿小区。
在到达节能时间之前,即上述举例的0点前,本小区的基站向终端和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发送与切换相关的信令,并在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和终端反馈确认信令后,确定完成盲切过程。
为了进入深度休眠,本小区的基站需要将已连接的全部终端切换至基础补偿小区,并在这段时间内禁止新的终端连接本小区的基站。
由于基站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测量反馈,并从中确定出基础补偿小区至基站完成对终端的盲切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被选出的基础补偿小区可能因为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故障,无法对终端提供接入服务。
那么,如果仅选出一个基础补偿小区则可能在该小区故障的情况下导致盲切失败,基站无法正常地进入深度休眠的节能状态。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可选的,基础补偿小区设置有至少两个优先级。
步骤S101C、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具体为:
将本小区的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到基础补偿小区列表中,并根据排序结果标记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的优先级。
在本小区的基站中,还可以维护有基础补偿小区列表,在该列表中存储有多个可以被作为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
在终端向本小区的基站反馈多个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和信号强度后,基于排序获得的排序结果,可以确定出多个基础补偿小区的优先顺序。其中信号强度最强的作为优先级最高的基础补偿小区,依次类推,所选出的基础补偿小区的个数可以根据优先级的数量进行划分。
在确定各基础补偿小区的优先级后,可以在基础补偿小区列表中进行标记。
步骤103、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基站补偿小区,具体为:
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按照优先级,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对应优先级的基础补偿小区。
在需要实现盲切时,本小区的基站可以从最高优先级的基础补偿小区开始执行切换。
此时,如果所选定的基础补偿小区切换失败(比如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没有在本小区的基站发送切换通知后反馈),则本小区的基站可以选定下一个优先级的基础补偿小区继续执行切换。
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一个基础补偿小区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完成终端的盲切,从而导致基站无法进入深度休眠的问题,提升了基站节能的效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源基站(即终端当前连接的基站A)而言,其可能连接有多个终端,多个终端可以分别向基站反馈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此时,基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定基础补偿小区。比如,在终端向基站反馈小区信息时,基站可以根据终端的标识信息(地址信息或其他信息)在相邻小区列表中进行标记,确定每一个终端能够检测到的同覆盖小区。
在确定基础补偿小区时,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确定:
方式1、基站可以从多个终端所反馈的小区信息中确定出存在交集的小区作为基础补偿小区。
方式2、基站可以从多个终端反馈的小区信息中确定出每一个同覆盖小区所连接的终端数量,按照连接数量从大到小排序,确定出排序前若干名的同覆盖小区。此后,对于未能够检测到这些小区的终端,分别针对每一个终端确定出一个能够实现该终端盲切的小区作为该终端的基础补偿小区。
当然,具体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还可以包含其他的选择方式,不再一一举例。
在小区内存在多个终端的情况下,在终端接入到小区的基站时,基站会为接入成功的终端分配C-RNTI(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在一个终端向基站发送小区信息(即PCI信息和CGI信息)时,在基站中记录相邻小区列表和基础补偿小区列表时,可以在这两个列表中加入该终端的C-RNTI,从而使基站能够区分终端所对应的相邻小区和基站补偿小区。这样一来,在进行盲切时,基站即可以向终端以及该终端对应的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进行通知。
S104、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
在本小区的基站进入深度休眠后,基础补偿小区持续工作,对终端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转发。基础补偿小区除了自身需要进行的处理和转发外,还需要承接盲切后,从本小区切换至基础补偿小区的终端。此时,基础补偿小区在某一时间点的处理或转发的数据量可能超过阈值(该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或者,连接的终端超出预设数量,那么,本小区的基站继续处于深度休眠的话,将可能导致基础补偿小区中的终端数据丢失。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进一步的,步骤S104、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之后,还包括:
S105、在通过与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所建立的链接接收到激活请求时,或者,超出节能时间时,退出节能状态。
在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确定自身所连接的终端超出预设数量,或者,检测到自身所处理、转发的数据量超出阈值时,说明基础补偿小区已经难以继续承载这些终端。此时,基础补偿小区的终端可以通过链接向本小区的基站发送激活请求。
在本小区的基站接收到激活请求后,基站进行激活,使能终端接入,进入本小区的覆盖范围中的终端可以检测到本小区的基站,并进行连接。这样一来,本小区的基站则可以对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进行分担,从而避免了更多的终端向基础补偿小区发起接入,导致基础补偿小区的数据处理和转发出现损失。
另外,在超出节能时间时,即每天3点,本小区的基站可以自动退出深度休眠的节能状态,从而允许终端的接入,从而缓解基础补偿小区的负担。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对本申请所涉及的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的组网所示,包含有小区A至小区G共7个小区,这7个小区中对应设置有基站A至基站G共7个基站。7个基站的上行方向连接有核心网的网络设备,在该核心网的网络设备中记录有小区A至小区G的小区信息,包括地址信息(IP地址和MAC地址等)和CGI,其中,CGI至少由PLMN(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s Mobile Network)、gNBID(5G节点B标识)和CellID(小区标识)组成。
另外,基站A至基站G还可以连接一台服务器作为网管设备,在网管设备上运行有网管系统,可以对所连接的基站进行配置和管理。针对基站A可以设置有两个使能开关,分别是基础补偿小区自动设置的第一使能开关和基础补偿小区优化的第二使能开关。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包括:
S1、源基站的系统时间到达预设时间,向终端发送PCI测量通知。
基站A开启了第一使能开关和第二使能开关。终端(UE,User Equipment)连接至小区A的基站A,基站A的节能时间为0点至3点,预设时间设置为30分钟。在基站A的系统时间为23点30分时,向终端发送PCI测量通知。
S2、终端监听基站广播的同步信令,从同步信令中获取到同覆盖小区的PCI,并检测基站的信号强度。
S3、终端向当前连接的源基站发送PCI测量报告,源基站在接收到PCI测量报告后进行记录PCI信息,并向终端发送CGI测量通知。
S4、终端向所探测到的同覆盖小区的基站发送CGI测量通知,获取与同覆盖小区相关的CGI。
在图3所示的网络中,终端位于基站A、基站B、基站C和基站D所对应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因此,终端监听基站广播的同步信令时,除当前已经连接的基站A之外,还可以确定出基站B、基站C和基站D。该同步信令可以包含有PSS(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和SSS(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通过PSS获得
Figure BDA0003650455430000121
通过SSS获得
Figure BDA0003650455430000122
根据
Figure BDA0003650455430000123
Figure BDA0003650455430000124
可以计算出PCI信息。并且,在此过程中,终端可以确定各基站的信号强度,即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其中,基站B的信号强度为-65dBm,基站C的信号强度为-85dBm,基站D的信号强度为-105dBm。终端在获取到PCI信息后,向当前连接的基站A发送PCI测量报告。基站A在接收到PCI测量报告后,对该PCI信息进行记录,并向终端发送CGI测量通知。终端继而监听已经探测到的同覆盖小区的基站广播的SIB1(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基站B、基站C和基站D向终端反馈CGI信息,其中包含有PLMN、gNBID和CellID。其中,信号强度、CGI信息和PCI信息可以称为小区信息。
S5、源基站接收到的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记录到相邻小区列表中。
在基站A接收到终端发送的、基站B、基站C和基站D的PCI信息、CGI信息和信号强度后,可以将这些信息记录到相邻小区列表中,从而将基站B、基站C和基站D作为基站A的相邻小区。
S6、源基站根据信号强度对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基于排序结果对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
基站B、基站C和基站D的进行排序后,基站B>基站C>基站D,并且,在基站A中还可以设置有一个默认信号强度,仅在信号强度大于该默认信号强度的情况下,才会被作为基础补偿小区。
S7、源基站基于排序结果,从同覆盖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基础补偿小区列表,并为各基础补偿小区设置优先级。
基于排序结果,将基站B和基站C写入基础补偿小区列表,并将基站B的优先级标记为1,将基站C的优先级标记为2,即基站B优先于基站C。
S8、源基站分别将相邻小区列表中的基站以及基础补偿小区列表中的基站发送至服务器。
作为网管设备的服务器记录基站A所发送的相邻小区列表和基础补偿小区列表记录在网管设备中,通过上述记录,工作人员可以在网管设备中查看基站A的相邻小区和基础补偿小区。
S9、源基站向核心网中的网络设备发送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核心网中的网络设备向源基站反馈地址信息。
基站A可以通过核心网中的网络设备获取到基站B和基站C的地址信息。
S10、源基站向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发送链路建立请求,建立二者之间的链路。
基站A在获取的地址信息后,向基站B和基站C发送XN链路建立请求,基站B和基站C在获取到基站A的相关信息后,将基站A设置为自身的相邻小区,建立基站A和基站B以及基站A和基站C之间的XN链路。该链路可以用于源基站向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发送切换请求,还可以用于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在超出负荷后向已进入深度休眠的源基站发送激活请求。
S11、源基站在与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建立链接后,向终端发起切换准备请求,并向选出的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发起切换请求。
在切换准备请求中,携带有选出的同覆盖小区的基站(即优先级最高的基站B)的地址信息,在切换请求中携带有终端的上下文信息等。
S12、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对切换请求进行校验,通过校验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确认。
S13、源基站在接收到切换确认后,向终端发送重配信令。
S14、在终端进行小区切换后,向源基站发送重配完成信令。
S15、源基站在确认本小区中的终端切换出本小区后,进行深度休眠。
根据接收到的重配完成信令,在源基站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终端都切换出本小区后,比如终端切换至基站B,如图4所示,源基站进行深度休眠,进入节能状态。
S16、若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数量,或者,处理能力到达阈值时,通过链路向源基站发送激活请求。
S17、源基站接收到激活请求后,结束深度休眠,退出节能状态。
S18、若源基站的系统时间超出节能时间,源基站结束深度休眠,退出节能状态。
通过上述流程,可以实现基站的自动配置基础补偿小区。
相对应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节能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其中,同覆盖小区指该终端能够连接的其他小区;
选择单元,用于将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
建立单元,用于通过核心网与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
切换单元,用于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基站补偿小区;
节能单元,用于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
进一步的,选择单元,包括:
写入模块,用于将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写入到相邻小区列表;
排序模块,用于根据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对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
可选的,基础补偿小区设置有至少两个优先级;
设置模块,具体用于将本小区的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到基础补偿小区列表中,并根据排序结果标记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的优先级;
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按照优先级,通过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对应优先级的基础补偿小区。
进一步的,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以使终端检测同覆盖小区;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测量反馈,其中,测量反馈中至少携带有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以及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
建立单元,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核心网发送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核心网反馈的、基础补偿小区的地址信息;
建立模块,用于向基础补偿小区发起链路建立请求,其中,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本小区的小区信息。
可选的,第一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节能时间到达前的预设时间,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
进一步的,节能单元,还用于在通过与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所建立的链接接收到激活请求时,或者,超出节能时间时,退出节能状态。
相对应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如图6所示,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被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实现上述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相对应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处理器:实现上述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同覆盖小区,并从作为相邻小区的同覆盖小区中选取基础补偿小区,在需要进行盲切时,将本小区所连接的终端切换到选出的基础补偿小区,从而实现基础补偿小区的自动配置,提升了基础补偿小区的配置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基站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所述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其中,所述同覆盖小区指该终端能够连接的其他小区;
将所述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所述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
通过核心网与所述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
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所述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所述基站补偿小区;
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所述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包括:
将所述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写入到相邻小区列表;
根据所述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对所述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
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补偿小区设置有至少两个优先级;
所述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具体为:
将本小区的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到基础补偿小区列表中,并根据排序结果标记所述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的优先级;
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所述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所述基站补偿小区,具体为:
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按照所述优先级,通过所述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对应优先级的基础补偿小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所述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包括:
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以使所述终端检测同覆盖小区;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测量反馈,其中,所述测量反馈中至少携带有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以及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
所述通过核心网与所述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包括:
向核心网发送所述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并接收所述核心网反馈的、所述基础补偿小区的地址信息;
向所述基础补偿小区发起链路建立请求,其中,所述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本小区的小区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具体为:
在节能时间到达前的预设时间,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之后,还包括:
在通过与所述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所建立的链接接收到激活请求时,或者,超出所述节能时间时,退出所述节能状态。
7.一种基站节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通过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确定所述终端的同覆盖小区,其中,所述同覆盖小区指该终端能够连接的其他小区;
选择单元,用于将所述同覆盖小区设置为本小区的相邻小区,并从所述相邻小区中选择基础补偿小区;
建立单元,用于通过核心网与所述基础补偿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链路;
切换单元,用于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通过所述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所述基站补偿小区;
节能单元,用于在本小区的基站未连接终端时,进入节能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单元,包括:
写入模块,用于将所述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写入到相邻小区列表;
排序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对所述同覆盖小区进行排序;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排序结果,设置本小区的基础补偿小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补偿小区设置有至少两个优先级;
所述设置模块,具体用于将本小区的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写入到基础补偿小区列表中,并根据排序结果标记所述至少两个基础补偿小区的优先级;
所述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在到达预设的节能时间前,按照所述优先级,通过所述链路将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切换至对应优先级的基础补偿小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以使所述终端检测同覆盖小区;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测量反馈,其中,所述测量反馈中至少携带有同覆盖小区的小区信息以及同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
所述建立单元,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核心网发送所述基础补偿小区的小区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核心网反馈的、所述基础补偿小区的地址信息;
建立模块,用于向所述基础补偿小区发起链路建立请求,其中,所述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本小区的小区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节能时间到达前的预设时间,向本小区的基站所连接的终端下发测量通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单元,还用于在通过与所述基础补偿小区的基站所建立的链接接收到激活请求时,或者,超出所述节能时间时,退出所述节能状态。
1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被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14.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CN202210541853.0A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Pending CN1150381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1853.0A CN115038150A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1853.0A CN115038150A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8150A true CN115038150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21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41853.0A Pending CN115038150A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装置以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81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70110B2 (en) Session setup in an energy-efficient cellular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5684538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终端执行的d2d操作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CN10646536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执行的装置对装置(d2d)操作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CN111885658B (zh) 一种小区选择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1765058B (zh) 用于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的频率选择方法及其移动终端
KR101323077B1 (ko) 폐쇄된 가입자 그룹 셀들을 검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4871595B (zh) 支持多址接入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以及支持该方法的设备
US20190045379A1 (en) On-demand system information for wireless terminal in connected state
CN104885525B (zh) 用于在支持多接入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的方法和支持其的装置
EP2861021B1 (en) Radio base station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851591B (zh) 信令发送关于在其他频率载波上正在进行和开始广播服务会话
WO2016185285A1 (en) Method for selecting a ue-to-network relay and synchronization method for relay discovery
EP242922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neighbor cells
CN10468595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延迟容忍信息处理操作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设备
CN105981432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导向业务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CN104081815A (zh) 用于无线网络的请求-响应过程
CN103975628A (zh) 多载波多无线接入技术网络中的信道选择
CN104737615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拒绝连接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设备
WO2012171174A1 (zh) 运营商公共陆地移动网标识下发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EP2083595A1 (en) Method, apparatuses and system for network self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at reduced signaling
CN10610535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执行的装置对装置(d2d)操作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US20180213469A1 (en) Session Setup In An Energy-Efficient Cellular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7079244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用户设备使用例外资源执行设备到设备(d2d)操作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用户设备
WO2012126383A1 (zh) 一种业务建立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5003613A1 (zh) 一种信息发送及小区搜索的方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