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2682A -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2682A
CN115032682A CN202210617461.8A CN202210617461A CN115032682A CN 115032682 A CN115032682 A CN 115032682A CN 202210617461 A CN202210617461 A CN 202210617461A CN 115032682 A CN115032682 A CN 115032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graph
seismic
matrix
parame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74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洪彬
黄永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61746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26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2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26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01Measuring or predicting earthquak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7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instantaneous phase or frequency, reflection strength or polar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3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polarity, instant pha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5Source localisation, e.g. faults, hypocenters or reservoi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将每个地震检测台站当作图的节点,从中截取一定时间长度的地震三分量波形数据,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抽取波形特征,当作节点的属性;对地震检测台站的位置进行编码,与提取的波形特征融合;运用震相拾取方法检测P波初至信息,将其当作图中边的属性,并且以其为基础构建图中的边;将节点和边运用图卷积操作进行融合,进行图中各个站台节点信息的交互;运用transformer结构对所有站台节点进行整体图属性的特征汇聚;用混合高斯密度网络得到对震源的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等的拟合估计。通过本发明可以基于多站台模型快速、准确地对地震震源参数进行估计预测。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早期预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地震预警系统的要求提高,越来越多的地震站台被建立,大量的地震波形数据被检测,传统的方法难以详尽地利用到其中的信息,因此本发明希望将深度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其中来解决震源参数估计问题。震源参数估计包括对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震中位置进行预警估计,目前传统的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大都基于单站台模型,而多站台的应用理论上能够带来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在多站台模型中,站台的排布一直是个难点,其稀疏的结构很难应用传统的欧氏对象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图这种数据结构在这里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能够进行一步发掘多站台模型的震源参数估计潜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将站台当作图节点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抽取波形特征,运用震相信息生成边的属性,运用图卷积进行站台信息的交互,并且采用transformer自注意力结构进行特征的汇聚,最后用混合高斯模型输出对震源参数的估计结果。通过本发明可以基于多站台准确地对震源参数进行估计,发掘了以震相信息构建边的图论方法在多站台震源参数估计模型中的潜力,在地震预警中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地震站台节点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抽取波形特征;
步骤2:对站台经纬度位置进行位置编码;
步骤3:运用震相拾取方法检测站台的P波初至时刻,转化为图中边的属性;
步骤4:运用图卷积进行图中节点和边的信息交互;
步骤5:使用transformer结构进行图节点的汇聚;
步骤6:运用混合高斯模型对震源参数拟合估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1中,对地震站台节点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抽取波形特征方法为:
假设站台数为N,截取波形时间长度为T,采样频率为f,因此每个样本的输入为(N,T*f,3),然后运用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卷积、池化和多层感知机等操作抽取到站台节点的特征为(N,M),从而得到地震波形数据更深层次的表达,该卷积层的结构设置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2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2中,对站台节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等进行位置编码的方法为正弦位置编码,假设k是N个站台中的一个,其位置向量生成方法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22
其中lat,lon,depth分别为每个站台的纬度、经度和海拔数值,dlat,dlon,ddepth分别是三个位置元素对应分配到的用于编码的向量维度,i是位置向量中元素的序号,PE是各个位置分量相应位置元素编码后的数值;
将生成的位置矩阵与节点特征矩阵融合,实现往节点站台波形信息中加入位置信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3中,震相拾取的方法采用现成的如今效果比较好的EQTransformer方法,该模型设计了一个深度编码器结构,其中结合残差卷积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与注意力机制来对检测P波初至时刻,其秒级的检测精度能够满足本发明中对震相拾取的要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4中,根据震相信息构建图中的边,计算两两站台P波初至时刻差值的绝对值,同时设置阈值,阈值定为3秒(结合采样频率为300个采样点),当两站台差值超过该阈值时,则不进行连接,否则用无向边进行连接,并将差值作为邻接矩阵中相应位置的元素值,然后对邻接矩阵按每行进行归一化,就完成了对邻接矩阵的创建。计算得到邻接矩阵用于与站台节点特征进行图卷积,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31
式中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32
是图卷积层中第l,l+1层的图中节点特征矩阵,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33
是邻接矩阵,加上单位矩阵IN避免邻接矩阵对角处元素为零,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34
是邻接矩阵的度矩阵,用来对其进行归一化,W(l)是可学习参数,σ(·)是激活函数;
按照上式进行图卷积操作,激活函数使用ReLU(·)=max(0,·),同时将可学习参数矩阵设为方阵,这样在进行图卷积后不会改变特征矩阵的维度。经过图卷积之后就完成了对站台节点信息的交互。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5中,运用tranformer结构对站台节点信息进行汇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自注意力和前馈神经网络和层归一化。其中自注意力机制公式如下:
Q=WQ*X,K=WK*X,V=WV*X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35
式中dk是向量维度,X是节点特征矩阵,WQ,WK,WV是可学习参数矩阵,Q,K,V分别是注意力机制中的查询(query),键值(key)和值(value),softmax是激活函数;根据所有站台特征分别计算查询Q,键值K和值V,然后计算注意力得分并计算输出值;
前馈神经网络提供非线性变换,对上一步得到的注意力数值序列都单独进行这个操作,非线化公式如下式所示:
FFN(x)=GELU(xW1+b1)W2+b2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36
式中W1,W2,b1,b2分别是可学习的权重和偏置参数,x是输入序列每个位置元素的特征向量;
层归一化用于处理序列数据,对批次中的单个样本序列中按照其序列顺序进行归一化,该过程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41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42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43
式中,z(l)是第l层神经元的输入,维度为n(l),μ(l),σ(l)是其均值和方差,γ,β是缩放和平移的可学习参数向量,∈是设置的小量,防止分母为零。
将站台节点当作一个序列,采用transformer结构中编码器的部分,在输入序列的首部加上一个空白的标志位(Token),将其作为输出序列中代表汇聚了所有信息的特征向量。将加入Token的输入序列按照说明书附图4中的步骤经过多头自注意力层、前馈网络层和层归一化,完成图中信息的汇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6中,使用混合高斯密度网络作为对震源参数估计的结果输出,将输入通过隐藏层DNN,然后通过全连接层得到混合高斯分布的相关参数,混合后就得到了概率输出模型,过程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44
式中x是输入特征,H(x)是隐藏层元素,W,b是可学习的权重和偏置参数,α(x)是混合分布中不同分量的权重,RELU,softmax是相应的激活函数,μ(x),σ(x)是高斯分布的均值和方差;
对震源的震级和位置分别进行估计,对于震级的估计,设置混合的高斯分布分量数为5,得到输出为维度(5,3)的混合分布参数,对于位置(深度、经度、纬度三个分量)的估计,设置混合的高斯分布分量为15,同时由于位置有三个元素,因此输出维度为(15,7)的混合分布参数;
模型输出的是混合高斯概率分布的相关参数,要从单个数据样本得到震源参数的结果,要从概率密度中导出条件均值,按下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到震源参数估计的结果;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51
式中x是输入特征,α(x)是混合分布中不同分量的权重,μ(x)是高斯分布的均值,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52
是条件均值,p(y|x)是条件概率密度分布,y是输出震源参数变量预测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技术效果:针对地震震源参数估计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图论的多站台模型,该模型采用了图卷积神经网络,能够提取多个地震检测站台的波形信息,将拾取的P波初至时刻震相作为边的属性将多站台中包含的震源信息进行更好地发掘与交互,有效地提高了对震源位置参数估计的实时性与准确度;模型中应用的transformer自注意力机制,有效地汇聚到了与震源高度相关的信息,学习了对于多站台序列中的较长距离的站台之间的关系;混合高斯模型对地震震源参数估计结果通过查概率分布表示,便于分析模型的不确定度,提高了模型的拟合效率;将图论方法用于解决多站台模型信息交互提供了参考,提高了基于多站台的地震震源参数估计的准确度与实时性,对于多站台震源参数估计模型的应用展示了巨大的可发掘潜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采用的多台站震源参数估计模型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步骤三中所用震相拾取方法关键部分结构图;其中(a)为ResCNN结构图,(b)为LSTM结构图,(c)为Attention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步骤五中所用Transformer编码器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步骤六中所用混合高斯分布网络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的详细步骤为:
(1)对地震站台节点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抽取波形特征;
站台的原始波形数据量很大,为了更好地进行处理,先运用神经网络的方法提取特征,得到站台波形信息的更深度特征表达。
假设站台数为N,截取波形时间长度为T,采样频率为f,因此每个样本的输入为(N,T*f,3),然后运用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卷积、池化和多层感知机等操作抽取到站台节点的特征为(N,M),卷积层参数设置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61
由于地震波形长度为30s,根据地震P波的传播速度,计算其大致囊括范围,选取该范围内所包含的地震检测站台数目,最终确定本发明采用的站台数为25,对于震例中站台数大于等于25的情况,根据震相信息选取最近的25个站台;对于站台数小于25的情况,不足的站台数据用0补足。时间长度设为30s,采样频率为100hz,提取后特征维度设为500。
(2)对站台经纬度位置进行位置编码;
对站台节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等进行位置编码的方法为正弦位置编码,假设k是N个站台中的一个,其位置向量生成方法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71
其中lat,lon,depth分别为每个站台的纬度、经度和海拔数值,dlat,dlon,ddepth分别是三个位置元素对应分配到的用于编码的向量维度,i是位置向量中元素的序号,PE是各个位置分量相应位置元素编码后的数值。
首先生成位置矩阵(25,500),将500的维度按照200,200,100分配给站台位置经度、纬度和海拔,特征向量中每五个位置一个循环,例如位置0,1给经度,位置2,3为纬度,位置4为海拔,依次重复,每个元素都在相对位置上设置对应维度的等差序列,再进行正余弦运算,然后乘以站台的位置元素作为系数,按照以上公式编码。
将生成的位置矩阵与节点特征融合,实现往节点站台波形信息中加入位置信息。
(3)运用震相拾取方法检测站台的P波初至时刻,转化为图中边的属性;
震相拾取的方法采用现成的如今效果比较好的EQTransformer方法,该模型设计了一个深度编码器结构,其中结合残差卷积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与注意力机制来对检测P波初至时刻,其秒级的检测精度完全能够满足本发明中的要求,主要结构如下所示:
编码器中卷积层用来提取波形局部特征,利用局部结构并为模型提供更好的时间不变性,产生更好的泛化效果。由于越深的网络表达能力越强,为了能够扩展网络深度而不造成模型退化,该方法中编码器加入了带有残差连接的卷积层块(ResCNN,如说明书附图3(a)所示)。同时编码器中还加入了扩展的双向长短期记忆(LSTM)块(如说明书附图3(b)所示),用于对波形序列进行建模,其中记忆单元接收每个时间步的输入,输出隐藏状态,并基于门机制更新记忆单元,以帮助增加网络深度而不增加可学习参数的数量。在LSTM块之后,该方法将其输出序列通过注意力机制(如说明书附图3(c)所示),以便学习到序列中相对重要的部分,忽略相关性较弱的部分,注意力机制公式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81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82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83
式中ht,ht′分别是LSTM块在时间步t,t′输出的隐藏状态,W,b分别是权重矩阵和偏置向量,σ是sigmoid激活函数,αt,t′是表征序列元素之间相关程度的注意力分数,ct是相对于周围元素的上下文感知编码序列,根据邻域上下文定义每个时间步对特征应该给予的关注。
该方法的解码器中同样通过LSTM块、注意力机制和卷积层得到对P波初至时刻拾取的概率分布,将概率最大点当作对P波的拾取时刻。
(4)运用图卷积进行图中节点和边的信息交互;
根据震相信息构建图中的边,计算两两站台P波初至时刻差值的绝对值,同时设置阈值,阈值定为3秒(结合采样频率为300个采样点),当两站台差值超过该阈值时,则不进行连接,否则用无向边进行连接,并将差值作为邻接矩阵中相应位置的元素值,然后对邻接矩阵按每行进行归一化,就完成了对邻接矩阵的创建。计算得到邻接矩阵用于与站台节点特征进行图卷积,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84
式中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85
是图卷积层中第l,l+1层的图中节点特征矩阵,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86
是邻接矩阵,加上单位矩阵IN避免邻接矩阵对角处元素为零,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87
是邻接矩阵的度矩阵,用来对其进行归一化,W(l)是可学习参数,σ(·)是激活函数。
按照上式进行图卷积操作,激活函数使用ReLU(·)=max(0,·),同时将可学习参数矩阵设为方阵,这样在进行图卷积后不会改变特征矩阵的维度。经过图卷积之后就完成了对站台节点信息的交互。
(5)使用transformer结构进行图节点的汇聚;
运用tranformer结构对站台节点信息进行汇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自注意力和前馈神经网络和层归一化。其中自注意力机制公式如下:
Q=WQ*X,K=WK*X,V=WV*X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88
式中dk是向量维度,X是节点特征矩阵,WQ,WK,WV是可学习参数矩阵,Q,K,V分别是注意力机制中的查询(query),键值(key)和值(value),softmax是激活函数。
首先根据所有站台特征分别计算查询Q,键值K和值V,然后计算注意力得分并计算输出值。前馈神经网络提供非线性变换,对上一步得到的注意力数值序列都单独进行这个操作,非线化公式如下式所示。
FFN(x)=GELU(xW1+b1)W2+b2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91
层归一化用于处理序列数据,对批次中的单个样本序列中按照其序列顺序进行归一化,该过程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92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93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94
式中,z(l)是第l层神经元的输入,维度为n(l),μ(l),σ(l)是其均值和方差,γ,β是缩放和平移的可学习参数向量,∈是设置的小量,防止分母为零。
为了能够完成汇聚,借鉴NLP领域的方法,将站台节点当作一个序列,采用transformer结构中编码器的部分,在输入序列的首部加上一个空白的标志位(Token),将其作为输出序列中代表汇聚了所有信息的特征向量。将加入Token的输入序列按照说明书附图4中的步骤经过多头自注意力层、前馈网络层和层归一化,完成图中信息的汇聚。
(6)运用混合高斯模型对震源参数拟合估计。
高斯混合理论上能够模拟任意的概率密度函数,其条件概率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95
式中C是混合分量的个数,αc是各个分量的权重系数,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096
是分量的高斯分布模型,μc(x),σc(x)是高斯分布的均值和方差。
使用混合高斯密度网络作为对震源参数估计的结果输出,混合密度网络(MDN)是结合深度神经网络(DNN)和分布的混合,深度神经网络为多个分布提供参数,然后通过一些权重进行混合,这些权重也由其提供。由此产生的条件概率分布有助于对现实世界数据中的复杂模型进行建模,帮助更好地预测某些值的可能性,其结构如说明书附图5所示。
将输入通过隐藏层DNN,然后通过全连接层得到混合高斯分布的相关参数,混合后就得到了概率输出模型,过程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101
式中x是输入特征,H(x)是隐藏层元素,W,b是可学习的权重和偏置参数,α(x)是混合分布中不同分量的权重,RELU,softmax是相应的激活函数,μ(x),σ(x)是高斯分布的均值和方差。
对震源的震级和位置分别进行估计,对于震级的估计,设置混合的高斯分布分量数为5,得到输出为维度(5,3)的混合分布参数,对于位置(深度、经度、纬度三个分量)的估计,设置混合的高斯分布分量为15,同时由于位置有三个元素,因此输出维度为(15,7)的混合分布参数。
模型输出的是混合高斯概率分布的相关参数,要从单个数据样本得到震源参数的结果,要从概率密度中导出条件均值,按下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到震源参数估计的结果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102
式中x是输入特征,α(x)是混合分布中不同分量的权重,μ(x)是高斯分布的均值,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103
是条件均值,p(y|x)是条件概率密度分布,y是模型预测地震震源参数变量分布值。
模型的损失函数使用平均负对数似然函数,间接地对混合高斯概率分布参数进行优化,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104
式中p(y|x)是条件概率密度值,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105
是输入变量x和输出预测值y的分布范围,Θ是模型中所有需要估计的参数。
训练模型时损失函数定义如下式所示,一共有四个分量(震级、经度、纬度、震源深度)需要估计,其中震级混合密度网络中高斯分布数量为5,损失权重为1,位置混合密度网络中高斯分布数量为15,损失权重为0.3,因为位置有三个分量,它们共享分布权重,但是其高斯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并不相同。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111
式中
Figure BDA0003675007920000112
是震级和位置的权重参数,ymag,ylat,ylon,ydepth分别是地震震源震级、纬度、经度和深度的真实值,μmag(x),μlat(x),μlon(x),μdepth(x)分别是地震震源震级、纬度、经度和深度高斯分布的均值估计值,σmag(x)σlat(x),σlon(x)σdepth(x)分别是地震震源震级、纬度、经度和深度高斯分布的方差的估计值,loss是损失函数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没有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做出的等同替换或者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地震站台节点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抽取波形特征;
步骤2:对站台经纬度位置进行位置编码;
步骤3:运用震相拾取方法检测站台的P波初至时刻,转化为图中边的属性;
步骤4:运用图卷积进行图中节点和边的信息交互;
步骤5:使用transformer结构进行图节点的汇聚;
步骤6:运用混合高斯密度网络对震源参数拟合估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对地震站台节点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抽取波形特征为:
假设站台数为N,截取波形时间长度为T,采样频率为f,因此每个样本的输入为(N,T*f,3),然后运用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卷积、池化和多层感知机等操作抽取到站台节点的特征为(N,M),从而得到地震波形数据更深层次的表达,该卷积层的结构设置如下表所示: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对站台节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等进行位置编码的方法为正弦位置编码,假设k是N个站台中的一个,其位置向量生成方法为: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21
其中lat,lon,depth分别为每个站台的纬度、经度和海拔数值,dlat,dlon,ddepth分别是三个位置元素对应分配到的用于编码的向量维度,i是位置向量中元素的序号,PE是各个位置分量相应位置元素编码后的数值;
将生成的位置矩阵与节点特征矩阵融合,实现往节点站台波形信息中加入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震相拾取的方法采用EQTransformer方法,该模型设计了一个深度编码器结构,其中结合残差卷积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与注意力机制来对检测P波初至时刻,其秒级的检测精度能够满足本发明对震相拾取的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根据震相信息构建图中的边,计算两两站台P波初至时刻差值的绝对值,同时设置阈值,阈值定为3秒(结合采样频率为300个采样点),当两站台差值超过该阈值时,则不进行连接,否则用无向边进行连接,并将差值作为邻接矩阵中相应位置的元素值,然后对邻接矩阵按每行进行归一化,就完成了对邻接矩阵的创建,计算得到邻接矩阵用于与站台节点特征进行图卷积,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22
式中H(l)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23
是图卷积层中第l,l+1层的图中节点特征矩阵,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24
是邻接矩阵,加上单位矩阵IN避免邻接矩阵对角处元素为零,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25
是邻接矩阵的度矩阵,用来对其进行归一化,W(l)是图卷积第l层可学习参数,σ(·)是激活函数;
按照上式进行图卷积操作,激活函数使用ReLU(·)=max(0,·),同时将可学习参数矩阵设为方阵,在进行图卷积后不会改变特征矩阵的维度,经过图卷积之后就完成了对站台节点信息的交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运用tranformer结构对站台节点信息进行汇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自注意力和前馈神经网络和层归一化;其中自注意力机制公式如下:
Q=WQ*X,K=WK*X,V=WV*X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31
式中dk是向量维度,X是节点特征矩阵,WQ,WK,WV是可学习参数矩阵,Q,K,V分别是注意力机制中的查询(query),键值(key)和值(value),softmax是激活函数;根据所有站台特征分别计算查询Q,键值K和值V,然后计算注意力得分并计算输出值;
前馈神经网络提供非线性变换,对上一步得到的注意力数值序列都单独进行这个操作,非线化公式如下式所示:
FFN(x)=GELU(xW1+b1)W2+b2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32
式中W1,W2,b1,b2分别是可学习的权重和偏置参数,x是输入序列每个位置元素的特征向量;
层归一化用于处理序列数据,对批次中的单个样本序列中按照其序列顺序进行归一化,该过程如下式所示: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33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34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35
式中,z(l)是第l层神经元的输入,维度为n(l),μ(l),σ(l)是其均值和方差,γ,β是缩放和平移的可学习参数向量,∈是设置的小量,防止分母为零;
将站台节点当作一个序列,采用transformer结构中编码器的部分,在输入序列的首部加上一个空白的标志位(Token),将其作为输出序列中代表汇聚了所有信息的特征向量;将加入Token的输入序列按照说明书附图5中的步骤经过多头自注意力层、前馈网络层和层归一化,完成图中信息的汇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使用混合高斯密度网络作为对震源参数估计的结果输出,将输入通过隐藏层DNN,然后通过全连接层得到混合高斯分布的相关参数,混合后就得到了概率输出模型,过程如下式所示: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41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42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43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44
式中x是输入特征,H(x)是隐藏层元素,W,b是可学习的权重和偏置参数,α(x)是混合分布中不同分量的权重,RELU,softmax是相应的激活函数,μ(x),σ(x)是高斯分布的均值和方差;
对震源的震级和位置分别进行估计,对于震级的估计,设置混合的高斯分布分量数为5,得到输出为维度(5,3)的混合分布参数,对于位置(深度、经度、纬度三个分量)的估计,设置混合的高斯分布分量为15,同时由于位置有三个元素,因此输出维度为(15,7)的混合分布参数;
模型输出的是混合高斯概率分布的相关参数,要从单个数据样本得到震源参数的结果,要从概率密度中导出条件均值,按下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到震源参数估计的结果;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45
式中x是输入特征,α(x)是混合分布中不同分量的权重,μ(x)是高斯分布的均值,
Figure FDA0003675007910000046
是条件均值,p(y|x)是条件概率密度分布,y是模型预测的地震震源参数变量分布值。
CN202210617461.8A 2022-06-01 2022-06-01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Pending CN1150326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7461.8A CN115032682A (zh) 2022-06-01 2022-06-01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7461.8A CN115032682A (zh) 2022-06-01 2022-06-01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2682A true CN115032682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23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7461.8A Pending CN115032682A (zh) 2022-06-01 2022-06-01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268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11612A (zh) * 2022-11-02 2023-02-2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波浪有效波高的预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11612A (zh) * 2022-11-02 2023-02-2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波浪有效波高的预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05188B (zh) 一种基于特征重标定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分类方法
CN109993280B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下声源定位方法
CN108875807B (zh) 一种基于多注意力多尺度的图像描述方法
CN109948029B (zh) 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的深度哈希图像搜索方法
CN108596327B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速度谱人工智能拾取方法
CN114092832B (zh) 一种基于并联混合卷积网络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CN105718532B (zh) 一种基于多深度网络结构的跨媒体排序方法
Wu et al. A hybrid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approach for rainfall forecasting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projection pursuit technology
CN112818969B (zh) 一种基于知识蒸馏的人脸姿态估计方法及系统
CN111008337B (zh) 一种基于三元特征的深度注意力谣言鉴别方法及装置
CN111784041A (zh) 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风电功率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3468817B (zh) 一种基于igoa优化elm的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方法
CN108171119B (zh) 基于残差网络的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CN115659254A (zh) 一种双模态特征融合的配电网电能质量扰动分析方法
CN114282646A (zh) 基于两阶段特征提取和改进BiLSTM的光功率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0223342B (zh) 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空间目标尺寸估计方法
CN115032682A (zh) 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站台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
Peng et al. Stochastic simulation of velocity pulses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multivariate copula modeling
CN108985385A (zh) 基于生成对抗学习的快速弱监督目标检测方法
CN114814776B (zh) 基于图注意力网络和迁移学习的pd雷达目标检测方法
CN110956221A (zh) 基于深度递归网络下小样本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类方法
CN114239948B (zh) 基于时序分解单元的深度交通流预测方法、介质及其设备
CN115983094A (zh) 基于S-CNN-Bi-GRU网络测井曲线生成方法、处理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66537B (zh)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化合物分类方法
CN111736127B (zh) 面向未知海域海杂波的源域生成和分布参数泛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