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13061B -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13061B
CN115013061B CN202210582779.7A CN202210582779A CN115013061B CN 115013061 B CN115013061 B CN 115013061B CN 202210582779 A CN202210582779 A CN 202210582779A CN 115013061 B CN115013061 B CN 1150130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body
sleeve
early warning
anchor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827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13061A (zh
Inventor
薛翊国
刘秋实
李志强
傅康
郭壮壮
李雪冰
张微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58277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130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13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3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13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3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7/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use in mines or tunnels, not covered elsewhere
    • E21F17/18Special adaptations of signalling or alarm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20/00Setting anchoring-bolts
    • E21D20/02Setting anchoring-bolts with provisions for grou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包括:杆体,包括由连接套连接的多个子杆体;锚头,与所述杆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杆体靠近所述锚头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浆口;止浆塞,与所述杆体的第二端连接;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连接套的外壁上;本发明杆体通过连接套连接的多个子杆体连接而成,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连接套上,通过类锚杆的方式将传感器组件布置在隧道内预先开设的放置孔内,实现了隧道内地质灾害的智能监测,不需要各类支架和台车,操作方便;同时,设置了套筒,对传感器组件起到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川藏铁路沿线新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应力场复杂,地应力值相对较高,在高原与盆地过渡地带发育有多条活动断裂带,为中强地震多发区。地热和冻土等不良地质也较为发育。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多变,岩性复杂,且经过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和玉农希断裂等全新世活动断裂带,断裂活动性强,可诱发地表破裂、地震和软岩大变形等工程灾害,进而诱发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严重威胁着川藏铁路施工和人员安全,为保障川藏铁路安全施工与建设,亟待需要一种能够进行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实时监测和预警的装置系统。
发明人发现,目前所采用的隧道工程监测装置主要有各类环境仪表、收敛仪和位移计等,只能监测到地下洞室围岩表面的信息,且需要各类支架和台车;有监测到深部岩体信息的工具还需要大量钻孔,操作非常不方便,影响正常施工,无法进行不良地质断面地质信息的连续监测,并且监测信息量单一。此外,目前的隧道工程预警系统建立不完善,主要依靠前期地质勘察信息得出风险结论,而没有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预警,这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采用物探仪器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可能遭遇掉块、坍塌等地质灾害,这同样有着极大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本发明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采用类锚杆外形特点,深入围岩并和围岩固结的特性,智能监测装置自动采集围岩的位移、应力、渗透压力、温度和有害气体等多元前兆信息,来进行地质灾害灾变的智能识别和预警,是一种解决传统地质灾害诸多问题的智能识别与预警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包括:
杆体,包括由连接套连接的多个子杆体;
锚头,与所述杆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杆体靠近所述锚头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浆口;
止浆塞,与所述杆体的第二端连接;
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连接套的外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渗透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固定在垫板上,并附有有害气体检测仪。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靠近所述锚头一端的侧壁上沿周向均匀开设多个出浆口。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套内两端分别开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分别与相互连接的两个子杆体上的外螺纹配合;所述锚头上的螺纹旋向与所述连接套远离所述锚头一端的螺纹旋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止浆塞为中空结构,所述止浆塞远离所述杆体的端面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垫板;所述垫板上位于所述止浆塞外侧的位置,开设有导线孔和排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上固定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伸向所述锚头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上套接有套筒;所述传感器组件、所述导线孔、所述排气孔和所述排气管均位于所述杆体外壁与所述套筒内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和所述导线孔位于所述杆体外壁与所述套筒内壁之间;所述排气孔和所述排气管均位于所述套筒外壁与所述垫板的边缘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垫板远离所述止浆塞的一侧固定有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沿隧道周向设置多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方法,采用了如第一方面中所述的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包括:
在隧道内,沿轴向开设多个放置孔;
将多个子杆体通过连接套连接;将锚头连接在杆体的第一端,将止浆塞连接到杆体的第二端;
将套筒和杆体同时插入放置孔内;转动杆体将锚头与放置孔固定;
从外部向杆体内部注浆,浆液经过杆体内部在出浆口流到杆体与套筒之间,以及流到套筒与放置孔之间;
当放置孔的外端有浆液排除时,停止注浆,将垫板固定到止浆塞上,将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固定在垫板上,连接传感器组件的导线穿过导线孔后与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连接;
自动采集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渗透压力、温度、有害气体前兆信息,经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无线传输至外界,再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三维隧道位移场应力场温度场反演成像分析,进行预警级别分析与预警信息反馈,进行地质灾害灾变的智能识别和预警;
进一步的,将套筒过盈固定在放置孔内;
将多个子杆体通过连接套连接;将锚头连接在杆体的第一端,将止浆塞连接到杆体的第二端;
将杆体插入放置孔内;转动杆体将锚头与放置孔固定;
从外部向杆体内部注浆,浆液经过杆体内部在出浆口流到杆体与套筒之间;
当放置孔的外端有浆液排除时,停止注浆,将垫板先连接到套筒上,然后固定到止浆塞上,将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固定在垫板上,连接传感器组件的导线穿过导线孔后与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连接;
自动采集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渗透压力、温度、有害气体前兆信息,经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无线传输至外界,再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三维隧道位移场应力场温度场反演成像分析,进行预警级别分析与预警信息反馈,进行地质灾害灾变的智能识别和预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杆体通过连接套连接的多个子杆体连接而成,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连接套上,通过类锚杆的方式将传感器组件布置在隧道内预先开设的放置孔内,实现了隧道内地质灾害的智能监测,不需要各类支架和台车,同时,在杆体上开设注浆口,可以实现浆液注入杆体后再流向杆体外部的目的,操作方便;
2、本发明中的传感器组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渗透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以及杆末端的有害气体检测仪,可以自动采集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渗透压力、温度、有害气体等多元前兆信息,经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无线传输至外界,再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三维隧道位移场应力场温度场反演成像分析,进行预警级别分析与预警信息反馈,来进行地质灾害灾变的智能识别和预警,对于实际隧道施工和运营维护有重大意义;同时,设置了套筒,对传感器组件起到保护作用;
3、本发明可以在川藏铁路隧道中的不良地质段局部代替普通锚杆,即能够发挥注浆的作用,又可以实时监测该不良地质断面的地层、围岩情况,还节省了大规模使用监测装置的工程造价;
4、本发明采用类锚杆式设计,以达到压力注浆和固结作用,同时浆液的存在进一步保护装置内的传感器等元件,其中元件所引出的导线经垫板上的导线孔无缝引出,保证气密性;
5、本发明采用统一的螺纹设计,避免现场加工,组装式设计构件安装使用更加方便,便于运输和使用,连接套内部的螺纹可用于固定居中、加长杆体、保护智能监测装置;
6、本发明采用非线性回归算法,以一种预测性的建模技术,研究监测数据和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有一整套相匹配的制作、加工、安装、使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有效的帮助。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施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施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垫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套筒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装置使用状态;
其中,1、螺栓孔;2、止浆塞;3、排气孔;4、导线孔;5、垫板;6、杆体;7、连接套;8、排气管;9、出浆口;10、锚头;11、套筒;12、传感器组件;13、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4、预警提示灯;15、隧道衬砌;16、围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可用于发生破碎、软弱岩体或地下水发育区,锚杆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防止地层变形失稳,再通过压力注浆的方式将监测装置和围岩固结在一起,保证密实效果;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包括杆体6、连接套7、锚头10、止浆塞2、垫板5、传感器组件12、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和套筒等;
所述杆体1包括由连接套7连接的多个子杆体;所述子杆体可以设置为中空结构的杆体,中空设置是为了使用时可以向杆体6内进行注浆,材料可以采用制作锚杆的材料;
所述锚头10与所述杆体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杆体6靠近所述锚头10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浆口9;可以理解的,所述锚头10内部开设有内螺纹,所述杆体6的端部开设有外螺纹,所述锚头10与所述杆体6通过螺纹连接,当所述杆体6上的外螺纹向所述锚头10上的内螺纹旋近一定距离时,所述锚头10上的带有倒钩的外壳膨胀,与预设的放置孔固定,锚头10的结构和原理可以借鉴现有锚头或膨胀螺丝实现;
所述止浆塞2与所述杆体6的第二端连接;可以在所述浆塞2的一端外壁上开设外螺纹,在所述杆体6的第二端内部开设内螺纹,通过螺纹方式将所述浆塞2与所述杆体6进行连接固定;
所述传感器组件12固定在所述连接套7的外壁上;可以通过胶黏贴等方式将所述传感器组件12固定在所述连接套7的外壁上;还可以在所述连接套7的外壁上开设放置凹槽,将通过胶黏贴等方式将所述传感器组件12固定在凹槽内,连接套7保证装置不被损坏,在注浆后智能监测装置和围岩被浆液固结在一起,覆盖层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组件12可以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渗透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理解的,所述位移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可以通过应变片来实现,检测原理为应变片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将其牢固地粘贴固定点,杆体在外界应力作用下产生形变时,敏感栅也发生变形,进一步的,电阻值也会发生变化,即应变效应;所述渗透压力传感器可以通过孔隙水压力计来实现,所述检测原理为振动弦式传感元件固定在中空圆柱体两端之间,一个柔性膜片焊接在钢性圆柱体上,嵌入钻孔或小直径的管中,它由内装有压力传感器和热感应电阻的小直径圆形保护管组成,保护管的一端放置有高气压或低气压透水石的嵌口,另一端则引入密封的电缆线,透水石在保护管的前端用密封圈密封,经过透水石后,柔性膜就和固体颗粒隔离开而只承受要测量的液体压力。透水石很容易取下进行清洗与校正。端部装有螺纹适配器,可用来作压力传感器,且振弦式渗压计具有智能识别功能;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使用热电阻,检测原理为热电阻是采用金属导体材料,为正温度系数,即阻值随温度增加而升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在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上的有害气体传感器可以采用复合型气体检测仪,检测原理为电化学传感器,采用三电极不同催化剂的形式,当目标气体在工作电极上发生反应,确定气体类型,产生的电流可以得到气体浓度。
由于隧道围岩内部条件并非常温常压,存在应变温度漂移现象,于是采用半桥连接,准备一块不受载荷的相同岩土材料贴上应变片,集成到数据采集装置中作为补偿。
固定在连接套上的应变片发生变形、压力传感器识别到压力、热电阻的电阻值有明显改变时,信号传递至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再加上固定在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上的有害气体检测仪即可得到围岩实时监测数据,经过无线传输至外界,再将监测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三维隧道位移场应力场温度场反演成像分析,进行预警级别分析与预警信息自动发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杆体6靠近所述锚头10一端的侧壁上沿周向均匀开设多个出浆口9,可以保证在注浆时,浆液在多方向上同时被注入到放置孔内;可以理解的,所述出浆口9距离所述锚头10有一定的距离,使得所述锚头10膨胀时不阻挡出浆口9。
所述连接套7内两端分别开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分别与相互连接的两个子杆体上的外螺纹配合,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子杆体的连接强度;所述锚头10上的螺纹旋向与所述连接套远离所述锚头一端的螺纹旋向相同,避免旋向不同时对所述锚头10进行膨胀操作。
所述止浆塞2为中空结构,所述止浆塞2远离所述杆体6的端面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垫板5,所述止浆塞2可以设置为锥形圆筒结构,直径较小的一端焊接开设有外螺纹的连接管,在所述杆体6的内壁上开设内螺纹,所述连接管通过螺纹配合设置在所述杆体6内,实现所述止浆塞2与所述杆体6的连接;所述垫板5上位于所述止浆塞2外侧的位置,开设有导线孔4和排气孔3,可以设置多个导线孔,并在所述导线孔4内设置柔性套,每个导线孔只有一根导线穿过,保证了密封性,所述垫板5可以采用有弹性的热轧成型垫板,可与岩体紧密贴合,均匀受力。
所述止浆塞2设置为锥形圆筒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注浆时浆液沿放置孔回返流出孔外。
所述止浆塞2的壁具有一定的厚度,用于与所述垫板5固定的端面上,沿周向开设多个螺栓孔,同时在所述垫板上开设多个螺栓孔1,通过螺栓将所述垫板5固定在所述止浆塞2上。
所述排气孔3上固定有排气管8,所述排气管8伸向所述锚头10方向,所述排气管8的作用是当排气管8插入放置孔内的浆液后,如果在所述出浆口流出浆液,则证明已注满放置孔,注浆管的一端可以通过焊接或螺纹配合连接等方式与所述排气孔3连接。比如,在达到预计不良地质断面时,使用凿岩机钻孔得到放置孔并清理之后,将带有锚头10的杆体6插入放置孔,将注浆机与中空锚杆体尾端连接进行注浆,直到放置孔有流出浆液且注浆压力达到设计值为止,注浆完成后取下注浆接头,立即安装垫板51,最后清洗设备。
所述杆体上套接有套筒11,所述套筒11的设置,可以保护所述传感器组件12;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组件12、所述导线孔4、所述排气孔3和所述排气管8均位于所述杆体6外壁与所述套筒11内壁之间,此时,安装时,先将所述套管11通过过盈连接的方式设置在放置孔内,然后再将所述杆体6放入套管11内,可以在所述垫板5上焊接套管,所述套管和所述套筒11分别开设内螺纹和外螺纹/外螺纹和内螺纹,通过所述垫板5与所述套筒11的连接实现杆体6与所述套管11的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垫板5与所述止浆塞2固定前,先通过旋转使得所述套管和所述套筒11连接,再通过螺栓将所述垫板5与所述止浆塞2进行固定。或者,在所述套筒11外壁上开设螺纹,当钻头钻进形成放置孔时,对壁面进行相同的螺纹处理,将所述套筒11通过螺纹配合固定在放置孔内,提升锚固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组件12和所述导线孔4位于所述杆体6外壁与所述套筒11内壁之间;所述排气孔3和所述排气管8均位于所述套筒11外壁与所述垫板5的边缘之间。
所述垫板5远离所述止浆塞2的一侧固定有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3;所述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可以报考数据采集装置、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及预警提示等,可以实现对传感器组件采集数据的采集、计算处理和向外传输等功能。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3集成信号接收、无线传输、灾害预警等功能于一体,在外界得到预警信息后,信号可以返回侧嵌有螺以亮起红灯作为洞内灾变预警。
如图5所示,使用时,在隧道衬砌周向上开设多个放置孔,在每个放置孔内安装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实现对隧道周向地质的分布式检测。
锚杆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能够很好的弥补地层的弱抗拉缺陷,防止地层变形失稳;通过压力注浆的方式将锚杆和围岩固结在一起,更好的保护杆体;因此本实施例中借助锚杆的优势,采用类锚杆外形的特点,在隧道不良地质断面布置智能监测装置,获取活动断裂带或高地应力的信息,采集地质灾害灾变中的各种信息数据,经过人工智能算法来进行灾害识别和预警。
所述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采用非线性回归算法,以一种预测性的建模技术,研究监测数据和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搜集以往的地质灾害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时间序列和LSTM模型进行灾害预测,LSTM是一种特殊的递归神经网络,处理长序列的数据预测具有明显优势,以相关系数R来评价预测精度,最终将其运用到本次预警系统中进行实时预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方法,采用了如第一方面中所述的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包括:
在隧道内,沿轴向开设多个放置孔;
将多个子杆体通过连接套7连接;将锚头10连接在杆体6的第一端,将止浆塞2连接到杆体的第二端;
将套筒11和杆体6同时插入放置孔内;转动杆体将锚头10与放置孔固定;此时,所述排气孔3和所述排气管8位于所述套筒11外侧;
从外部向杆体6内部注浆,浆液经过杆体6内部在出浆口9流到杆体6与套筒11之间,以及流到套筒11与放置孔之间;
当放置孔的外端有浆液排除时,停止注浆,将垫板5固定到止浆塞2上,将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3固定在垫板5上,连接传感器组件12的导线穿过导线孔4后与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3连接;
自动采集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渗透压力、温度、有害气体前兆信息,经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3无线传输至外界,再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三维隧道位移场应力场温度场反演成像分析,进行预警级别分析与预警信息反馈,进行地质灾害灾变的智能识别和预警;
在其他实施例中,将套筒11过盈固定在放置孔内;此时,所述排气孔3和所述排气管8位于所述套筒11内侧;
将多个子杆体通过连接套7连接;将锚头10连接在杆体6的第一端,将止浆塞2连接到杆体的第二端;
将杆体6插入放置孔内;转动杆体6将锚头10与放置孔固定;
从外部向杆体6内部注浆,浆液经过杆体6内部在出浆口9流到杆体6与套筒11之间;
当放置孔的外端有浆液排除时,停止注浆将垫板5先连接到套筒11上,然后固定到止浆塞2上,将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3固定在垫板11上,连接传感器组件12的导线穿过导线孔4后与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3连接;
自动采集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渗透压力、温度、有害气体前兆信息,经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13无线传输至外界,再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三维隧道位移场应力场温度场反演成像分析,进行预警级别分析与预警信息反馈,进行地质灾害灾变的智能识别和预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杆体,包括由连接套连接的多个子杆体;
锚头,与所述杆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杆体靠近所述锚头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浆口;
止浆塞,与所述杆体的第二端连接;
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连接套的外壁上;
所述止浆塞为中空结构,所述止浆塞远离所述杆体的端面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垫板;所述垫板上位于所述止浆塞外侧的位置,开设有导线孔和排气孔;
所述排气孔上固定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伸向所述锚头方向;
所述杆体上套接有套筒,所述传感器组件、所述导线孔、所述排气孔和所述排气管均位于所述杆体外壁与所述套筒内壁之间;
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渗透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所述垫板远离所述止浆塞的一侧固定有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所述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上固定有有害气体检测仪;
所述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沿隧道周向设置多个;
所述套筒外壁上开设螺纹,当钻头钻进形成放置孔时,对壁面进行相同的螺纹处理,所述套筒通过螺纹配合固定在放置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靠近所述锚头一端的侧壁上沿周向均匀开设多个出浆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内两端分别开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分别与相互连接的两个子杆体上的外螺纹配合;所述锚头上的螺纹旋向与所述连接套远离所述锚头一端的螺纹旋向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件和所述导线孔位于所述杆体外壁与所述套筒内壁之间;所述排气孔和所述排气管均位于所述套筒外壁与所述垫板的边缘之间。
5.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包括:
在隧道内,沿轴向开设多个放置孔;
将多个子杆体通过连接套连接;将锚头连接在杆体的第一端,将止浆塞连接到杆体的第二端;
将套筒和杆体同时插入放置孔内;转动杆体将锚头与放置孔固定;
从外部向杆体内部注浆,浆液经过杆体内部在出浆口流到杆体与套筒之间,以及流到套筒与放置孔之间;
当放置孔的外端有浆液排除时,停止注浆,将垫板固定到止浆塞上,将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固定在垫板上,连接传感器组件的导线穿过导线孔后与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连接;
自动采集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渗透压力、温度、有害气体前兆信息,经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无线传输至外界,再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三维隧道位移场应力场温度场反演成像分析,进行预警级别分析与预警信息反馈,进行地质灾害灾变的智能识别和预警。
6.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包括:
将套筒过盈固定在放置孔内;
将多个子杆体通过连接套连接;将锚头连接在杆体的第一端,将止浆塞连接到杆体的第二端;
将杆体插入放置孔内;转动杆体将锚头与放置孔固定;
从外部向杆体内部注浆,浆液经过杆体内部在出浆口流到杆体与套筒之间;
当放置孔的外端有浆液排除时,停止注浆,将垫板先连接到套筒上,然后固定到止浆塞上,将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固定在垫板上,连接传感器组件的导线穿过导线孔后与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连接;
自动采集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渗透压力、温度、有害气体前兆信息,经数据处理和预警系统无线传输至外界,再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三维隧道位移场应力场温度场反演成像分析,进行预警级别分析与预警信息反馈,进行地质灾害灾变的智能识别和预警。
CN202210582779.7A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150130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2779.7A CN115013061B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2779.7A CN115013061B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13061A CN115013061A (zh) 2022-09-06
CN115013061B true CN115013061B (zh) 2024-01-05

Family

ID=83070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82779.7A Active CN115013061B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1306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53610U (zh) * 2009-09-10 2011-03-0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可接式锚杆
CN102877870A (zh) * 2012-10-18 2013-01-16 湖南科技大学 动静组合智能预警锚杆
CN203856491U (zh) * 2014-05-15 2014-10-01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式锚杆结构
CN110630304A (zh) * 2019-10-10 2019-12-31 李顺良 一种具有地质探测和锚固功能的中空锚杆及其排气注浆方法
CN113107558A (zh) * 2021-04-26 2021-07-13 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仙项目管理分公司 一种公路隧道施工加固锚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53610U (zh) * 2009-09-10 2011-03-0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可接式锚杆
CN102877870A (zh) * 2012-10-18 2013-01-16 湖南科技大学 动静组合智能预警锚杆
CN203856491U (zh) * 2014-05-15 2014-10-01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式锚杆结构
CN110630304A (zh) * 2019-10-10 2019-12-31 李顺良 一种具有地质探测和锚固功能的中空锚杆及其排气注浆方法
CN113107558A (zh) * 2021-04-26 2021-07-13 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仙项目管理分公司 一种公路隧道施工加固锚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13061A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1902B (zh) 复合式地下深部灾害监测装置
CN103727911B (zh) 基于mems阵列的组装式深部位移监测设备及系统
BRPI0618246A2 (pt)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monitorar a pressão em uma formação atravessada por, pelo menos, um furo de poço
CN111577360B (zh) 一种采场围岩受力特性和振动特性实时观测的可回收式采集仪的使用方法
CN108196006B (zh) 一种关于隧道突水防突层厚度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2997886A (zh) 远程测控底板岩层破坏深度监测方法
CN110836651A (zh) 滑坡柔性监测装置及其方法
CN106223931A (zh) 一种监测预留煤柱沿空留巷底板裂隙发育的系统及方法
CN108397187A (zh) 用于煤层瓦斯动态压力测量的光纤传感阵列式采集系统
CN107870351B (zh) 一种孔内及孔外双重固定可回收式微震传感器安装方法
CN211478117U (zh) 一种便携式盐渍土现场原位冻胀及溶陷检测装置
CN114635754A (zh) 基于温度梯度的冲击地压/岩爆危险性预警评价方法
CN208347806U (zh) 一种多元信息智能型超前锚杆装置
CN115013061B (zh) 一种锚杆式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05863613A (zh) 套管式ct成像窥视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CN108442925A (zh) 一种适用于矿山超前地质预报的水压水温智能测量装置
CN209459732U (zh) 水位监测系统
KR100325373B1 (ko) 터널 콘크리트 라이닝의 코아홀용 탄성파 측정장치 및 그코아홀을 이용한 탄성파 측정방법
CN207894454U (zh) 一种同时测量水压、温度、采动应力的装置
CN111075119A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节点质量监测用的灌浆套筒、监测装置、监测系统、方法及应用
CN105806275B (zh) 围岩不同区域连续性变形实时监测装置及方法
CN206074155U (zh) 一种准分布式工作面底板多场测试装置
CN216081844U (zh) 新型采场围岩三维应力监测装置
CN207832739U (zh) 用于下埋式混凝土构件缺陷检测的非开挖装置
CN205743879U (zh) 套管式ct成像窥视测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