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01165A -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01165A
CN115001165A CN202210865543.4A CN202210865543A CN115001165A CN 115001165 A CN115001165 A CN 115001165A CN 202210865543 A CN202210865543 A CN 202210865543A CN 115001165 A CN115001165 A CN 1150011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power management
load switch
management circuit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655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杰
徐鑫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655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011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01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011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主控模块,电子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与电池,充电模块分别与主控模块和电池连接,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控制具有不同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的电子设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提高了对不同电子设备的兼容性,减少了适配不同设备类型的时间。

Description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快充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类型越来越多,其中,一些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反向无线充电。不同电子设备配置的硬件会存在差异,虽然可以通过不同的软件控制该电子设备配置的硬件实现反向无线充电。然而,不同的电子设备需要适配不同的软件,效率较低,增加了产品开发时适配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改善上述缺陷。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主控模块,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与电池,所述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主控模块,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与电池,所述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控模块、充电模块以及电池,所述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然后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针对具有不同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控制逻辑控制对应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从而实现无线反向充电。通过同一套方法,可以控制不同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提高了对不同电子设备的兼容性,减少了适配具有不同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的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而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步骤S120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2中步骤S120的又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2中步骤S120的还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9示出了图2中步骤S110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步骤S344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12示出了图10中步骤S345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13示出了图10中步骤S346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类型越来越多,其中,一些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反向无线充电。不同电子设备配置的硬件会存在差异,虽然可以通过不同的软件控制该电子设备配置的硬件实现反向无线充电。然而,不同的电子设备需要适配不同的软件,效率较低,增加了产品开发时适配的时间。因此,如何提高软件对具有不同硬件的电子设备的兼容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电子设备中,有部分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充电。其中,无线充电是基于电磁技术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具体的,电和磁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换,而无线充电即是通过电生磁,以及磁生电实现的。具体的,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设备,例如无线充电器,可以获取直流电,例如从市电中通过直流充电器获取到直流电,然后通过变频器将获取到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再通过电力输出将交流电转换成磁场输出。而无线充电的接收端,例如智能手机,可以通过电力接收线圈获取到电力输出线圈输出的磁场,然后将该磁场转换为交流电,再通过整流电路,例如全桥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从而可以通过转换后的直流电为而无线充电的接收端中的电池充电,从而实现了无线充电。
现有的无线充电方式一般存在两种耦合形式,即强耦合电感式无线输电(Tightly-coupled induction)以及弱耦合磁共振式无线输电(Loosely-coupledresonance)。其中,强耦合电感式无线输电的特点是传输距离短,使用强耦合电感式无线输电原理设计的无线充电输出端,在使用时,需要将无线充电接收端放置在输出端的指定位置,对位置的要求较高,位置不能产生过多的偏差;而弱耦合磁共振式无线输电的特点是传输距离远、效率高、功率大,使用弱耦合磁共振式无线输电原理设计的无线充电输出端,在使用时,不需要将无线充电接收端放置在输出端的指定位置,可以放置在与指定位置有少许偏差的位置,对位置的要求不高。
不难理解的是,不同厂商设计的无线充电输出端或无线充电接收端,其内部的元器件会有不同,可能存在互相之间无法兼容使用的情况。例如,厂商A设计的无线充电输出端无法为厂商B设计的无线充电接收端执行无线充电。因此,国际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Power Consortium,WPC),推出了无线充电标准QI。进而只要是符合该无线充电标准QI的无线充电输出端和无线充电接收端,就能执行无线充电,而不会出现兼容性问题。
容易理解的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其实质是对电子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而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其实质是通过电子设备的电池为其他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例如,该电子设备A为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B为待充电设备,则电子设备A可以通过电子设备A中的电池为电子设备B进行无线反向充电。现有的电子设备中,可以包括多种元器件的组合,从而使电子设备可以支持不同的充电协议,以及具有不同的充电功率。例如,电子设备可以支持基准功率配置文件(Baseline Power Profile,BPP)、扩展功率配置文件(Extended Power Profile,EPP)或无线闪充airvooc等。其中,基准功率配置文件BPP可以支持5w以下的无线充电功率,扩展功率配置文件EPP可以支持5W以上的无线充电功率,无线闪充airvooc可以支持65w的无线充电功率。
一般性的,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指定端口输入电信号,该电信号经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power management IC,PMIC)后再输入至电池实现有线充电。其中,集成电源管理电路PMIC可以对为电子设备执行有线充电时的电流或电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电压转换、稳压等。进一步的,电子设备中还可以配置有专用快充芯片,指定端口输入的电信号直接通过专用快充芯片,转换为电流较大电压较大的电信号,为电池充电。
容易理解的是,需要执行无线反向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一般也能够实现无线充电。一般的,该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电力接收输出线圈,接收无线充电发射端发出的磁场,然后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PMIC实现对电池充电。其中,容易理解的是,该电力接收输出线圈可以在该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作为发射磁场的发射端,也可以在该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作为接收磁场的接收端。
因此,可以基于电子设备中通常都会使用搭载的集成电源管理电路PMIC,实现无线反充。例如,在需要控制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可以通过电池提供输出,输入至集成电源管理电路PMIC中,再供能给电力接收输出线圈,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电子设备一般还可以支持即插即用(OnTheGo,OTG),即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指定端口,例如Type-c接口,实现其他电子设备和该电子设备的连接,通过该电子设备为其他电子设备供电,进而实现该电子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数据通信。例如,其他电子设备可以为u盘,该u盘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指定端口,和该电子设备实现数据通信。
然而,上述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PMIC,实现无线反充,无法在电子设备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PMIC进行有线充电时,同时进行无线反充。因此,还可以通过一种升压芯片,实现无线反充。例如,在需要控制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可以通过电池提供输出电信号,经过该升压芯片后,供能给电力接收输出线圈,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以此实现在电子设备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PMIC执行有线充电时,还可以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然而,该升压芯片能够提供的电压较低,因此,进一步的,还可以为电子设备配置专用的无线反向充电的专用升压芯片,从而实现无线反向充电。例如,在需要控制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可以通过电池提供输出,经由该专用升压芯片后,供能给电力接收输出线圈,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其中,该专用压芯片能够提供的电压高于前述升压芯片能够提供的电压。
然而,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电子设备可能存在不同的元器件配置,在需要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时需要对不同的元器件进行控制,因此在开发电子设备时需要对不同元器件的电子设备进行适配,增加了开发电子设备的时长。
因此,为了克服或部分克服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200。其中,电子设备200包括主控模块210、充电模块220以及电池230。所述充电模块220分别与所述电池230以及所述主控模块210连接。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主控模块210可以用于获取充电模块220中包括的设备类型,然后基于设备类型对应的控制逻辑控制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例如,获取充电模块220中包括的第一设备类型,则可以基于第一设备类型对应的控制逻辑A控制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主控模块210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后续方法实施例。
其中,该主控模块210可以为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主控模块2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2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控制充电模块220,从而控制充电模块220给电池充电的充电电流值。可选地,主控模块210可以采用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
充电模块220可以用于从该电子设备200的电池230中获取电信号,对该电信号执行指定操作后,以磁场的形式进行输出,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指定操作可以包括升压、降压、稳压等。具体的,不同的电子设备200所对应的不同的充电模块220的设备类型,其实质为充电模块220中可以包括不同的电子元件,例如充电模块220可以为第一设备类型,可以包括电子元件A;充电模块220也可以为第二设备类型,可以包括电子元件A以及电子元件B;充电模块220还可以为第三设备类型,可以包括电子元件A、电子元件B以及电子元件C。因此,可以基于充电模块220确定设备类型。进一步的,不同的设备类型还可以对应不同的控制逻辑,其中该控制逻辑用于对该设备类型对应的充电模块中包括的元器件进行控制,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地,充电模块220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后续方法实施例。
电池230可以为电子设备200提供电力,使电子设备200能够正常工作。电池230还可以为充电模块220提供电信号,使充电模块220从该电子设备200的电池230中获取电信号,对该电信号执行指定操作后,以磁场的形式进行输出,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电池230可以为锂离子电池,例如三元聚合物锂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200可以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平板等设备。
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200中的主控模块210,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220以及电池230,其中所述充电模块220分别与所述电池230以及所述主控模块210连接。具体的,该方法包括步骤S110和步骤S120。
步骤S110: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电子设备可以基于充电模块实现无线反向充电,其中无线反向充电即为由该电子设备以无线充电的方式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而由于不同的电子设备中充电模块可能存在区别,充电模块可以包括不同的电子元件,例如负载开关,芯片等。因此在需要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控制不同充电模块中的电子元件执行相应操作,该相应操作即为使该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而需要执行的操作。因而控制具有不同充电模块的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方式不同。因此,可以在需要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首先获取该电子设备中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再基于设备类型执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基于设备类型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方式,可以参阅后续实施例介绍。
进一步的,由于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需要由该电子设备中的电池提供电信号,而无线反向充电容易受到环境干扰,使电子设备发出的磁场被环境中的其他物体吸收,例如金属物体可以吸收电子设备无线反向充电发出的磁场,从而造成对电子设备的电池中存储的电能的浪费。因此还可以在执行无线反向充电前,确认是否获取到充电请求,仅在确认获取到充电请求的情况下,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从而可以确保仅在需要无线反向充电时,才通过电子设备的电池提供电信号,为其他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具体的,充电请求,可以为一种请求指令,用于指示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用户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指定界面,发出反向充电请求。例如,该指定界面可以为电子设备上运行的一种应用程序显示的界面,该指定界面上显示有指令开关对应的标识信息,例如该标识信息可以为“打开无线反向充电功能”或“关闭无线反向充电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针对该标识信息对应的指令开关进行操作,从而输入指令开关相对应的请求指令。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打开无线反向充电功能”对应的指令开关,从而发出充电请求;用户还可以通过触摸“关闭无线反向充电功能”对应的指令开关,从而发出停止充电请求,其中停止充电请求用于指示电子设备停止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另一种示例性的,该充电请求还可以为预先与该电子设备建立了通信连接的待充电设备发出的。例如,待充电设备可以通过蓝牙Bluetooth预先与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此时,待充电设备可以向电子设备发出充电请求,以指示该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的电子设备包括的充电模块可能存在不同,即充电模块包括的电子元件存在不同。其中,不同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指不同型号的同一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以为第一型号的智能手机和第二型号的智能手机。不同的电子设备还可以是指不类型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
因此,可以在获取到充电请求时,可以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其中,设备类型可以以该无线发现充电模块包括的电子元件进行区分。一种示例性的若充电模块包括电子元件A,则该设备类型可以为第一设备类型;若充电模块包括电子元件A以及电子元件B,则该设备类型可以为第二设备类型;若充电模块包括电子元件A、电子元件B以及电子元件C,则该设备类型可以为第三设备类型。需要说明的是,该设备类型仅是用于区分不同电子元件的充电模块的一种标识信息,而并非电子设备的实际类型,例如,该设备类型可以为以字符串表示的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确定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的方法,可以是获取预先存储在电子设备中的配置信息表,再基于该配置信息表获取到该充电模块包括的电子元件,基于电子元件确定设备类型。其中,该配置信息表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中不同模块包括的电子元件,例如主控模块包括的电子元件、充电模块包括的电子元件等。则此时可以直接从配置信息表中确认充电模块包括的电子元件。然后可以基于预先生成的电子元件设备类型对照表,确定设备类型。其中,该电子元件设备类型对照表可以包括多种电子元件的组合,以及每种组合对应的设备类型。例如,电子元件A构成第一组合,该第一组合对应第一设备类型;电子元件A、电子元件B构成第二组合,该第二组合对应第二设备类型;电子元件A、电子元件B以及电子元件C构成第三组合,该第三组合对应第三设备类型。其中,上述配置信息表可以为电子设备的生产厂商,在生成电子设备时,即将该电子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表存入该电子设备的存储模块。
步骤S120: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在确定所述设备类型后,可以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其中,控制逻辑用于对该设备类型对应的充电模块中包括的电子设备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对于另一些实施方式,还可以基于该设备类型对应的电子元件,确认目标元件。其中,目标元件为充电模块包括的所有电子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然后通过控制逻辑对目标元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容易理解的是,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需要从电子设备的电池获取电信号,通过充电模块将该电信号进行处理,例如升压,然后传输至电力接收输出线圈,将处理后的电信号以磁场的形式发射给待充电设备。因此,充电模块包括的目标元件,即为可以执行对电池传输的电信号进行处理的电子元件。
进一步的,在确定所述设备类型后,还可以确定该设备类型对应的控制逻辑。其中,该控制逻辑用于控制充电模块,具体的,可以用于控制充电模块中包括的不同电子元件,例如控制电子元件工作或不工作,或控制电子元件切换状态等。一种示例性的,充电模块可以包括负载开关,则控制逻辑可以用于控制该负载开关接通或断开;充电模块还可以包括升压电路,则控制逻辑可以用于控制该升压电路工作或不工作。具体的,该控制逻辑可以以字符串的形式发出,基于预先设定好的对该字符串中各个位置对应的字符的定义,控制充电模块。一种示例性的,该字符串可以为“101001”,可以预先设定字符串从最低位起,每三位字符为对充电模块中的一个电子元件的控制逻辑,因此,该“101001”即可以理解为以“001”对第一个电子元件进行控制的控制逻辑,“101”为对第二个电子元件进行控制的控制逻辑。
可选的,在确定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后,针对充电模块中的电子元件的控制逻辑可以基于使能信号确定,其中,该使能信号,是一种针对电子设备的指令信号。在本实施例中,该使能信号是用于电子设备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认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一种指令信号。一种示例性的,若获取到该使能信号,可以使充电模块工作,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则此时确定的控制逻辑可以控制充电模块工作。另一种示例性的,若未获取到该使能信号,可以使充电模块不工作,从而不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则此时确定的控制逻辑可以控制充电模块不工作。其中,该使能信号可以基于待充电设备发出。例如,当待充电设备与电子设备处于指定位置关系时,待充电设备即可发出使能信号,其中指定位置关系可以为待充电设备的背面和电子设备的背面相互接触。对于一些实施方式,可以使用EN=0表示未获取到该使能信号,使用EN=1表示获取到该使能信号。
可选的,通过前述分析可知,电子设备若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可能会对无线反向充电造成影响,例如对于一些设备类型,无法同时进行有线充电以及无线反向充电。因此,在确定充电模块后,针对充电模块的控制逻辑还可以根据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确定。具体的,可以参阅后续实施例的介绍。
通过前述步骤的分析可知,不同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可以对应有不同的控制逻辑;相同的充电模块,也可能对应有不同的控制逻辑,例如工作或不工作,导通或断开等。可以通过该控制逻辑对充电模块实现控制,从而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其中,待充电设备可以为其他支持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以为其他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等。
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然后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针对具有不同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控制逻辑控制对应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从而实现无线反向充电。通过同一套方法,可以控制不同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提高了对不同电子设备的兼容性,减少了适配具有不同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的时间。
由前述实施例可知,电子设备中的充电模块可以包括不同的电子元件,基于不同的电子元件可以确定不同的设备类型。其中,充电模块中的电子元件,可以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例如升压,然后将处理后的电信号传输至电子设备中的电力输入输出线圈,通过电力输入输出线圈将处理后的电信号转换为磁场,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力输入输出线圈可以作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时发送磁场的发送端,也可以作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接收磁场的接收端。
因此,请一并参阅图3、图5以及图7。可以规定所述设备类型包括第一设备类型、第二设备类型或第三设备类型。其中,图3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200中,充电模块220的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该充电模块220包括第一负载开关222和第一升压芯片221,其中,第一升压芯片221分别与所述第一负载开关222以及所述电池230连接。图5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200中,充电模块220的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该充电模块220包括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和第二负载开关241,其中,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分别与所述电池230以及所述第二负载开关241连接。图7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200中,充电模块220的设备类型为第三设备类型,该充电模块包括所述第三负载开关226、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以及第二升压芯片223,其中,第三负载开关226分别与所述第二升压芯片223以及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连接,所述第二升压芯片223与所述电池230连接,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与所述电池230连接。对不同设备类型的具体解释,可以参阅后续介绍。
一种示例性的,请继续参阅图3,具体的,图3中电子设备200包括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指定端口250、第一负载开关222、第一升压芯片221、电池230、第一电荷泵231、第四负载开关251以及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其中,第一升压芯片221可以为9v升压芯片,即可以将输入的电信号的电压升压至9v。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一般会使用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例如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为电子设备执行有线充电时的电流或电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电压转换、稳压等。例如图3中,可以通过电子设备200的指定端口250输入电信号,例如,指定端口250可以为Type-c接口,通过第四负载开关251,至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再输入至电池230实现有线充电。进一步的,在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之后,还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ChargePump,CP)231对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输出的电压进行调整,以适配电池230所需的输入电压。
通过前述的介绍可知,指定端口250可以用于连接有线电缆,例如充电线缆,从而对电子设备200进行有线充电,其中,指定端口250可以具有不同的外观形式,例如Type-c形式、Mircousb形式或lightning形式等。容易理解的是,充电线缆需要根据指定端口250的不同形式进行调整,此处不再赘述。具体的,指定端口250获取到的来自充电线缆输入的电信号,可以经由第四负载开关251的控制,输入至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其中,第四负载开关251可以控制流经该负载开关251的电信号的通断,例如第四负载开关251可以断开,从而使电子设备200无法通过指定端口250进行有线充电;第四负载开关251还可以导通,从而在指定端口250连接有充电线缆的情况下,对电子设备200中的电池230进行充电。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可以对输入的电信号变压后,直接对电池230进行充电。例如,通过指定端口250输入的电信号的电压可以为5v,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可以将5v的电压升压为9v,然后使用9v电压的电信号对电池230进行充电。可选的,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还可以将升压后的电信号输入第一电荷泵231,该第一电荷泵231可以进一步对电信号的电压进行处理,例如升压处理或降压处理,以使电信号的电压更符合电池230的要求,再通过第一电荷泵231以处理后的电信号为电池230充电。
请继续参阅图3,可以获知此时充电模块220中包括有第一负载开关222以及第一升压芯片221,因此图3中示出的充电模块220的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4,图4示出了步骤S120的一种实施方式图,包括步骤S121。
步骤S121:若所述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通过所述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一控制逻辑控制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若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可以将第一负载开关222和第一升压芯片221作为第一目标元件。则可以基于第一设备类型获取对应的第一控制逻辑,而第一控制逻辑是用于控制第一目标元件的,即第一控制逻辑可以用于控制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一种示例性的,请继续参阅图3,电池230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231输出电信号,该电信号输入第一升压芯片221进行升压后,通过第一负载开关222输入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通过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磁场进行辐射,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此时第一控制逻辑可以为控制第一目标元件中的第一负载开关222导通,并控制第一升压芯片221工作。
进一步的,可以根据使能信号确定第一控制逻辑。其中,关于使能信号的含义和发出该使能信号的设备,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对于一些实施方式,在确认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后,还可以确定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其中,该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可以基于设备类型以及使能信号确定,该状态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控制逻辑,例如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可以为字符串构成的变量,基于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的变化,可以确定出另一种第一控制逻辑,从而实现对第一目标元件的控制。
一种示例性的,请继续参阅图3,若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则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可以包括默认状态、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以及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其中,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可以通过一个变量进行存储,在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改变时,可以对该变量赋予新的值。例如,可以将POWER作为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其中,默认状态可以为在确认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后,对设备类型状态信息赋予的默认字符串,例如DEFAULT。在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处于默认状态时,可以不生成第一控制逻辑,从而也不对第一目标元件进行控制。进一步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处于默认状态时,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即EN=1,则可以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然后基于该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确认第一控制逻辑。其中,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表征电子设备基于第一目标元件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可以表示为POWER=ENABLE_BY_TX_BOOST。具体的,该第一控制逻辑可以包括控制第一目标元件中的第一负载开关222导通,并控制第一升压芯片221工作从而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具体的,请继续参阅图3,基于所述第一控制逻辑控制第一目标元件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可以为控制所述第一升压芯片221对所述电池230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一升压处理。其中,第一升压处理可以将电信号升压至9V。控制所述第一负载开关222导通,以将经第一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一负载开关222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可以将经第一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一负载开关222输出至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通过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3,由于该电子设备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是通过第一负载开关222以及第一升压芯片221,所以此时并不会对第四负载开关251以及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造成影响。因此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时,该电子设备200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该电子设备还可以通过指定端口250输入电信号,通过第四负载开关251,至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再输入至电池230实现有线充电。
可选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时,还可以持续监测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例如,每间隔指定时长就确认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例如指定时长为10s。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保持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不变;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然后基于该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确认另一种第一控制逻辑。其中,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表征电子设备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可以表示为POWER=DISABLE_BY_TX_BOOST。具体的,该另一种第一控制逻辑可以包括控制第一目标元件中的第一负载开关222断开,并控制第一升压芯片221不工作,从而停止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时,和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时类似,电子设备200对电池230进行有线充电不会受到影响,即该电子设备200还可以通过指定端口250输入电信号,通过第四负载开关251,至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再输入至电池230实现有线充电。
不难理解的是,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时,还可以持续监测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则保持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不变;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再基于更新后的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确定第一控制逻辑。
其中,上述示出的第一负载开关和第四负载开关可以用于使电路导通或断开,具体的,负载开关可以由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MOSFET)组成,也可以为一种集成式的开关电源,例如一种集成式芯片,该芯片内部封装有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该负载开关可以以较低的功耗控制电子设备中一些电路的导通或断开。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图5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图5中电子设备200包括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指定端口250、第二负载开关241、电池230、第一电荷泵231、第四负载开关251以及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其中,图5中示出的电子设备200同样可以通过指定端口250进行有线充电,具体的,和图3中示出的电子设备200进行有线充电的方法类似,通过电子设备200的指定端口250输入电信号,通过第四负载开关251,至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再输入至电池230实现有线充电。
进一步的,该电子设备200还可以与无线充电设备相耦合,例如电子设备200可以置于无线充电设备的指定区域,实现和该无线充电设备的无线耦合,从而对电子设备200进行无线充电。具体的,可以通过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耦合无线充电设备辐射的磁场,将该磁场转换为电信号,通过第二负载开关241控制,输入集成电源管理电力252,再实现对电池230进行充电。其中,集成电源管理电力252对电池230进行充电的过程,和前述有线充电中集成电源管理电力252对电池230进行充电的过程类似,此处就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5,可以获知此时充电模块220中包括有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和第二负载开关241,因此图5中示出的充电模块220的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步骤S120的一种实施方式图,包括步骤S122和步骤S123。
步骤S122:通过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
步骤S123: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二设备类型的第二控制逻辑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5,在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时,可以看出电池230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231输出电信号,该电信号输入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进行升压后,通过第二负载开关241输入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通过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磁场进行辐射,从而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又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可以用于为电池230进行有线充电。不难得知,当电子设备200进行有线充电时,该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是向电池230输出电信号,而当电子设备200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时,该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是获取电池230输出的电信号。因此,由于在执行有线充电和无线反向充电时,都需要使用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且执行有线充电和无线反向充电时该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输出电信号的方向相反,即在执行有线充电时该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是向电池230输入电信号,而在执行无线反向充电时,该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是从电池230获取电信号,因此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无法同时对电池进行输入电信号以及获取电信号,所以电子设备200不能同时进行有线充电以及无线反向充电。
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电子设备若进行有线充电,一般可能表明该电子设备电池的剩余电量较少,因此需要进行充电,而在剩余电量较少的情况下,再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可能会造成电子设备快速消耗完剩余电流而关机,可能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若在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可以将有线充电作为优先级较高的事件响应,此时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仅在检测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才将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作为所述目标元件,并获取所述目标元件对应的控制逻辑。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的,可以通过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其中,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即为该电子设备当前正在执行有线充电。一种示例性的,可以通过一个变量表示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例如,变量可以为USB_IN,当USB_IN=0时,表示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当USB_IN=1时,表示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
可选的,在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还可以生成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有线充电,无线反向充电无法开启。例如,可以在电子设备的显示模块上显示该提示信息。又例如,还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扬声器以语音的形式播放该提示信息对应的语音内容。本申请不对此做限定。
因此,当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可以首先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具体的,可以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例如,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可以将获取当前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再上报给主控模块,而电流大小和方向,即可以确定出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对于另一些实施方式,主控模块还可以检测指定端口是否有电信号输出,当检测到有电信号输出时,可以确定检测到该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另一种示例性的,电子设备中一些存储单元可以用于表征电子设备是否进行有线充电,因此主控模块可以直接获取相应存储单元的状态,即可确认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
进一步的,由于此时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则此时充电模块包括继承电源管理电路以及第二负载开关当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可以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将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作为所述第二目标元件,则可以基于第二设备类型获取对应的第二控制逻辑,而第二控制逻辑是用于控制第二目标元件的,即第二控制逻辑可以用于控制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例如,请继续参阅图5,第二控制逻辑可以为控制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工作,以及第二负载开关241导通,从而实现无线反向充电;第二控制逻辑还可以为控制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不工作,以及控制第二负载开关241断开,从而不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前述已经详细描述,此处就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可以根据使能信号确定第二控制逻辑。在确认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后,还可以确定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再基于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的变化,可以确定出另一种第二控制逻辑,从而实现对第二目标元件的控制。其中,关于使能信号以及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的介绍,前述实施例中已经详细描述,此处就不再赘述。
一种示例性的,请继续参阅图5,若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则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可以包括默认状态、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以及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其中,默认状态和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类似,在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处于默认状态时,可以不生成第二控制逻辑,从而也不对第二目标元件进行控制。进一步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处于“默认”时,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可以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然后基于该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确认第二控制逻辑。其中,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可以表征电子设备基于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以及第二负载开关241,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可以表示为POWER=ENABLE_BY_PMIC。具体的,该第二控制逻辑可以包括控制第二目标元件中的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工作,以及第二负载开关241导通,从而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具体的,请继续参阅图5,基于第二控制逻辑控制第二目标元件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可以为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对所述电池230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三升压处理。其中,第三升压处理可以将电信号升压至9V。控制所述第二负载开关241导通,以将经第三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负载开关241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可以将经第三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负载开关241输出至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通过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可选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时,还可以持续监测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例如,每间隔指定时长就确认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例如指定时长为10s。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保持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不变;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然后基于该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确认另一种第二控制逻辑。其中,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可以表征电子设备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可以表示为POWER=DISABLE_BY_PMIC。具体的,该另一种第二控制逻辑可以包括控制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不工作,以及控制第二负载开关241断开,从而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不难理解的是,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时,还可以持续监测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则保持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不变;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再基于更新后的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确定第二控制逻辑。
其中,第二负载开关和第一负载开关类似,可以由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组成,也可以为一种集成式的开关电源,例如一种集成式芯片,该芯片内部封装有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请参阅图7,图7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图7中电子设备200包括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指定端口250、第三负载开关226、第二升压芯片223、电池230、第一电荷泵231、第四负载开关251以及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其中,图7中示出的电子设备200同样可以通过指定端口250进行有线充电,具体的,和图3中示出的电子设备200进行有线充电的方法类似,通过电子设备200的指定端口250输入电信号,通过第四负载开关251,至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再输入至电池230实现有线充电。其中,第二升压芯片221可以为5v升压芯片,即可以将输入的电信号的电压升压至5v。
进一步的,该电子设备200还可以支持即插即用OTG,即可以通过电子设备200的指定端口250,实现其他电子设备和该电子设备200的连接,通过该电子设备200为其他电子设备供电,进而实现该电子设备200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数据通信。例如,其他电子设备可以为u盘,该u盘可以和电子设备的指定端口250连接,进而和该电子设备200实现数据通信。具体的,电池230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231输出电信号,该电信号输入第二升压芯片223进行升压后,传输至指定端口250为其他电子设备供电。
基于图7不难得出,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或第二升压芯片223,实现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电池230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231输出电信号,该电信号可以输入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进行升压后,然后通过第三负载开关226输入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电池230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231输出电信号,该电信号还可以输入第二升压芯片223进行升压后,然后通过第三负载开关226输入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
可以获知,此时充电模块220中包括第三负载开关226、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以及第二升压芯片223,因此图7中示出的充电模块220的设备类型为第三设备类型。具体的,请参阅图8,图8示出了步骤S120的一种实施方式图,具体的,包括步骤S124至步骤S126。
步骤S124:通过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步骤S125: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第四控制逻辑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第二升压芯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步骤S126: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第三控制逻辑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对电信号进行第三升压处理而提高电压的幅度,一般大于第二升压芯片223对电信号进行第二升压处理而提高电压的幅度。例如,电池通过第一电荷泵231输出的电信号电压为3.3v,电源管理电路252可以将电信号通过第三升压处理升压至9v电压,而第二升压芯片223可以通过第二升压处理对电信号升压至5v。而通过更大电压的电信号,一般能获得更大功率的无线反向充电功率。因此,可以优先通过电源管理电路252进行无线反向充电。然而,由于电源管理电路252在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无法再通过电源管理电路252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前述实施例已经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因此,对于图7中示出的具有第三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220的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在电子设备200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通过第二升压芯片223实现无线反向充电,从而可以实现同时执行有线充电和无线反向充电。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当设备类型为第三设备类型,可以首先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其中,通过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的方法,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的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可以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实现无线反向充电,从而尽可能达到较大的无线反向充电功率。请继续参阅图7,此时可以将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以及第三负载开关226作为第三目标元件,并获取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对应的第三控制逻辑,其中第三控制逻辑用于控制第三目标元件,即第三控制逻辑可以用于控制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第二升压芯片。例如,第三控制逻辑可以为控制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工作,以及控制第三负载开关226导通,从而实现无线反向充电;另一种第三控制逻辑还可以为控制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不工作,以及控制第三负载开关226不导通,从而不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可以通过第二升压芯片实现无线反向充电,从而在不能使用集成电源管理电路进行无线反向充电时,还可以通过第二升压芯片实现无线反向充电。请继续参阅图7,此时可以将第二升压芯片223以及第三负载开关226作为第四目标元件,并获取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充电模块对应的第四控制逻辑,其中,第四控制逻辑用于控制第四目标元件,即第四控制逻辑可以用于控制第三负载开关和第二升压芯片。例如,第四控制逻辑可以为控制第二升压芯片223工作,以及控制第三负载开关226导通,从而实现无线反向充电;另一种第四控制逻辑还可以为控制第二升压芯片223不工作,以及控制第三负载开关226不导通,从而不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具体的,请继续参阅图7,若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可以控制所述第二升压芯片223对所述电池230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二升压处,其中,第二升压处理可以将电信号升压至5V。然后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226导通,以将经第二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226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可以将经第二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226输出至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通过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还可以根据使能信号确定控制逻辑。在确认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后,还可以确定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再基于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的变化,可以确定出不同的控制逻辑,从而实现对目标元件的控制。其中,关于使能信号以及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的介绍,前述实施例中已经详细描述,此处就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7,若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可以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对所述电池230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三升压处理,其中第三升压处理可以将电信号升压至9。然后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226导通,以将经第三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226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可以将经第三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226输出至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通过电力输入输出线圈240为待充电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一种示例性的,请继续参阅图7,若设备类型为第三设备类型,则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可以包括默认状态、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以及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其中,默认状态和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类似,在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处于默认状态时,可以不生成第三控制逻辑,也不对第三目标元件进行控制;也可以不生成第四控制逻辑,也不对第四目标元件进行控制。进一步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处于“默认”时,若获取到使能信号,且此时电子设备200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可以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然后基于该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确认第三控制逻辑。其中,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可以表征电子设备基于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以及第三负载开关226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可以表示为POWER=ENABLE_BY_PMIC。具体的,该第三控制逻辑可以控制目标元件中的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工作,以及控制第三负载开关226导通,从而实现无线反向充电。
可选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处于“默认”时,若获取到使能信号,且此时电子设备200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可以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然后基于该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确认第四控制逻辑。其中,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可以表征电子设备基于第二升压芯片223以及第三负载开关226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可以表示为POWER=ENABLE_BY_OTG_BOOST。具体的,该第四控制逻辑可以控制目标元件中的第二升压芯片223工作,以及控制第三负载开关226导通,从而实现无线反向充电。
可选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时,还可以持续监测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例如,每间隔指定时长就确认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例如指定时长为10s。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保持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不变;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然后基于该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确认另一种第三控制逻辑。其中,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可以表征电子设备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可以表示为POWER=DISABLE_BY_PIMC具体的,该另一种第三控制逻辑可以包括控制集成电源管理电路252不工作,以及控制第三负载开关226断开,从而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可选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时,还可以持续监测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保持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不变;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然后基于该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确认另一种第四控制逻辑。其中,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可以表征电子设备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一种示例性的,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可以表示为POWER=DISABLE_BY_OTG_BOOST。具体的,该另一种第四控制逻辑可以包括控制目标元件中的第二升压芯片223不工作,以及控制第三负载开关226断开,从而不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可选的,由于第二升压芯片223还可以用于为通过指定端口250连接电子设备200的其他电子设备供电,即电子设备200通过指定端口250连接了即插即用OTG设备。此时第二升压芯片223为该其他电子设备供电以及实现无线反向充电,都是从电池230获取电信号。因此,第二升压芯片223可能同时为其他电子设备供电,且为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供电。从而在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时,基于第四控制逻辑控制第二升压芯片223不工作之前,还可以获取此时电子设备200的指定端口250是否连接有即插即用设备。仅在未连接其他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才使第二升压芯片223不工作,从而使得在使用中的其他电子设备不会中断从第二升压芯片223获取供电,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一种示例性的,可以通过一个变量表示电子设备是否连接有即插即用OTG设备,例如,变量可以为OTG_ONLINE,当OTG_ONLINE=0时,表示电子设备未连接即插即用OTG设备,当OTG_ONLINE=1时,表示电子设备连接即插即用OTG设备。
不难理解的是,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时,还可以持续监测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以及检测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则保持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不变;若获取到使能信号,且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再基于更新后的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确定第三控制逻辑;若获取到使能信号,且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再基于更新后的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确定第四控制逻辑。
可选的,当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时,还可以持续监测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以及检测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则保持设备类型状态信息为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不变;若获取到使能信号,且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再基于更新后的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确定第三控制逻辑;若获取到使能信号,且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时,则控制设备类型状态信息更新为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再基于更新后的设备类型状态信息确定第四控制逻辑。
其中,第三负载开关和第一负载开关类似,可以由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组成,也可以为一种集成式的开关电源,例如一种集成式芯片,该芯片内部封装有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
可选的,还可以在检测到电子设备有线充电状态发生变化时,判断当前电子设备是否正在执行无线反向充电。若是,则可以根据设备类型对应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具体的,请参阅图9,图9示出了步骤S110的一种实施方式图,包括步骤S211至步骤S219。
步骤S211:有线充电状态改变。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电子设备有线充电状态发生改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由有线充电状态变为未进行有线充电的状态,或从未进行有线充电的状态变为有线充电状态。两种情况任意一种都可以视为检测到了有线充电状态改变,此时可以跳转步骤S212。否则,则跳转步骤S211。
步骤S212:是否执行无线反向充电。
由于是基于电子设备有线充电状态的改变,进而进一步控制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充电模块,因此,仅需要在电子设备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情况下,才跳转步骤S213,否则,回到步骤S211。
步骤S213:确定设备类型。
其中,对于一些实施方式,设备类型可以包括上述示出的第一设备类型、第二设备类型或第三设备类型。其中,由于此时已经判断过设备类型并在执行无线反向充电,因此此时不需要如前述实施例再去基于电子元件确定设备类型,而可以直接获取前述实施例中判断设备类型的结果,再依据设备类型,跳转至步骤S214、步骤S215或步骤S216。
步骤S214:第一设备类型。
步骤S215:第三设备类型。
步骤S216:第二设备类型。
步骤S217:基于连接状态确定第三目标元件和第三控制逻辑,或确定第四目标元件和第四控制逻辑,并基于第三控制逻辑控制第三目标元件,或基于第四控制逻辑控制第四目标元件。
其中,当设备类型为第三设备类型时,若电子设备由有线充电状态变为未进行有线充电的状态,则可以确定目标元件变为第三负载开关和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并通过第三控制逻辑控制该第三目标元件,实现无线反向充电。若从未进行有线充电的状态变为有线充电状态,则可以确定目标元件变为第三负载开关和第二升压芯片,并通过第四控制逻辑控制该第四目标元件,实现无线反向充电。
可选的,在第二升压芯片和集成电源管理电路之间进行切换时,若先关闭正在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第三目标元件,再打开更新后的第四目标元件,或先关闭第四目标元件,再打开第三目标元件,会导致待充电设备一段时间内无法进行充电,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还可以在第二设备类型需要切换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目标元件时,先控制更新后的目标元件工作,再控制正在执行无线反向充电的目标元件关闭,从而为待充电设备提供不间断充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更新后的目标元件,是指基于有线充电状态改变而确定的新的目标元件。例如,需要从第三目标元件切换至第四目标元件时,可以先控制第四目标元件工作,再关闭第三目标元件。
步骤S218:停止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执行反向无线充电。
通过前述的介绍可知,当为第二设备类型时,无线反向充电和有线充电状态不能兼容,因此此时可以停止通过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执行反向无线充电。
步骤S219:不基于连接状态对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进行控制。
通过前述介绍可知,当为第一设备类型时,无线反向充电和有线充电状态可以兼容,因此此时可以不基于连接状态对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进行控制,即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对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没有影响。
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在获取到充电请求时,获取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再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具体的,可以基于使能信号以及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确定不同的目标元件以及用于控制不同目标元件的对应的控制逻辑。针对具有不同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的电子设备,可以控制设备类型相对应的目标元件,实现无线反向充电,提高了对不同电子设备的兼容性,减少了适配具有不同设备类型的电子设备的时间。
请一并参阅图10、图11、图12以及图13,其中,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200中的主控模块210,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220以及电池230,其中所述充电模块220分别与所述电池230以及所述主控模块210连接。
步骤S301:是否获取到充电请求。
对于一些实施方式,可以在获取到充电请求时,确定设备类型,即跳转执行步骤S302。若否,则跳转继续执行步骤S301。
步骤S302:确定设备类型。
如前述实施例中介绍可知,设备类型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类型、第二设备类型以及第三设备类型。
步骤S303:第一设备类型。
若为第一设备类型,则可跳转执行步骤S344。
步骤S304:第三设备类型。
若为第三设备类型,则可跳转执行步骤S345。
步骤S305:第二设备类型。
若为第二设备类型,则可跳转执行步骤S306。
步骤S306: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
由于为第二设备类型时,无法同时进行有线充电和无线反向充电,因此若处于无线反向充电状态,则跳转执行步骤S307,若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跳转执行步骤S346。
步骤S307:显示提示信息。
步骤S344:基于第一设备类型控制第一目标元件。
步骤S345:基于第三设备类型控制第三目标元件或第四目标元件。
步骤S346:基于第二设备类型控制第二目标元件。
请继续参阅图11,其中图11示出了步骤S344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步骤S344:基于第一设备类型控制第一目标元件。
步骤S310:默认状态。
步骤S311: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当处于默认状态时,可以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仅在获取到使能信号时,才跳转执行步骤S331,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310。
步骤S331: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
在处于第一设备类型第一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逻辑控制第一目标元件,即执行步骤S336。还可以执行步骤S332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步骤S332: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说明可以停止无线反向充电,即跳转执行步骤S334。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继续跳转执行步骤S331。
步骤S333: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说明可以停止无线反向充电,即跳转执行步骤S334。若获取到使能信号,则跳转执行步骤S331。
步骤S334: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
在处于第一设备类型第二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逻辑控制第一目标元件,即执行步骤S335。还可以执行步骤S333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步骤S335:第一负载开关断开,第一升压芯片不工作。
步骤S336:第一负载开关导通,第一升压芯片工作。
请继续参阅图12,其中图12示出了步骤S345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步骤S345:基于第三设备类型控制第三目标元件或第四目标元件。
步骤S308:默认状态。
步骤S309: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当处于默认状态时,可以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仅在获取到使能信号时,才跳转执行步骤S309,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312。
步骤S312:是否处于有线充电状态。
若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跳转执行步骤S316,若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跳转执行步骤S314。
步骤S314: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
在处于第三设备类型第一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三控制逻辑控制第三目标元件,即执行步骤S330。还可以执行步骤S317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步骤S315: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且处于有线充电状态。
若获取到使能信号且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跳转执行步骤S316。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324。
步骤S316: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
在处于第三设备类型第二状态时,可以通过第四控制逻辑控制第四目标元件,即执行步骤S325。还可以执行步骤S320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步骤S317: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24。若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14。
步骤S318: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24。若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14。
步骤S319: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且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
若获取到使能信号且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跳转执行步骤S314。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322。
步骤S320: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22。若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16。
步骤S321: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若未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22。若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16。
步骤S322: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
在处于第三设备类型第四状态时,可以通过第四控制逻辑控制第四目标元件,即执行步骤S323。还可以执行步骤S321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或执行步骤S319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且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
步骤S323:第三负载开关断开。
进一步的,还可以判断是否连接即插即用设备,是时,执行步骤S329;否时,执行步骤S328。
步骤S324: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
在处于第三设备类型第三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三控制逻辑控制第三目标元件,即执行步骤S326。还可以执行步骤S318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或执行步骤S315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且处于有线充电状态。
步骤S325:第二升压芯片工作,第三负载开关导通。
步骤S326:集成电源管理电路不工作,第三负载开关断开。
步骤S327:是否连接即插即用设备。
步骤S328:第二升压芯片不工作。
步骤S329:第二升压芯片工作。
步骤S330: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工作,第三负载开关导通。
请继续参阅图13,其中图13示出了步骤S346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步骤S346:基于第二设备类型控制第二目标元件。
步骤S313:默认状态。
步骤S337: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当处于默认状态时,可以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仅在获取到使能信号时,才跳转执行步骤S338,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313。
步骤S338: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
在处于第二设备类型第一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二控制逻辑控制第二目标元件,即执行步骤S343。还可以执行步骤S339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步骤S339: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若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38,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341。
步骤S340: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若获取到使能信号,跳转执行步骤S338,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341。
步骤S341: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
在处于第二设备类型第二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二控制逻辑控制第二目标元件,即执行步骤S342。还可以执行步骤S340判断是否获取到使能信号。
步骤S342:集成电源管理电路不工作,第二负载开关断开。
步骤S343: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工作,第二负载开关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0至图13中包括的步骤S301至步骤S343,仅为简要说明步骤之间的执行逻辑与关系,关于其中步骤的详细介绍,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此处就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4,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反向充电装置1400的结构框图,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主控模块,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与电池,所述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1410以及控制单元1420。
获取单元1410,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
控制单元1420,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420还用于若所述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通过所述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一控制逻辑控制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420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升压芯片对所述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一升压处理;控制所述第一负载开关导通,以将经第一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一负载开关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其中,所述第一升压芯片为9伏升压芯片。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420还用于通过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二设备类型的第二控制逻辑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420还用于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所述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三升压处理;控制所述第二负载开关导通,以将经第三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负载开关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420还用于通过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第四控制逻辑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第二升压芯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420还用于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二升压芯片对所述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二升压处理;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导通,以将经第二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其中,所述第二升压芯片为5伏升压芯片。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420还用于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第三控制逻辑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420还用于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所述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三升压处理;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导通,以将经第三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单元相互之间的耦合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形式的耦合。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请参考图15,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可读介质1500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500可以是诸如闪存、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硬盘或者ROM之类的电子存储器。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500包括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500具有执行上述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步骤的程序代码1510的存储空间。这些程序代码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读出或者写入到这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程序代码1510可以例如以适当形式进行压缩。
请参考图16,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1600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程序产品1600中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1610,该计算机程序/指令1610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主控模块,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与电池,所述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
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类型包括第一设备类型,所述第一设备类型对应的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所述第一升压芯片分别与所述第一负载开关以及所述电池连接,所述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包括:
若所述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通过所述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一控制逻辑控制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一控制逻辑控制第一负载开关和第一升压芯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升压芯片对所述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一升压处理;
控制所述第一负载开关导通,以将经第一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一负载开关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类型包括第二设备类型,所述第二设备类型对应的所述充电模块包括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二负载开关连接,所述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包括:
通过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
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二设备类型的第二控制逻辑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二设备类型的第二控制逻辑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和第二负载开关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包括:
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所述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三升压处理;
控制所述第二负载开关导通,以将经第三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负载开关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类型包括第三设备类型,所述第三设备类型对应的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第三负载开关、集成电源管理电路以及第二升压芯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升压芯片以及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连接,所述第二升压芯片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包括:
通过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状态;
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第四控制逻辑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第二升压芯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第四控制逻辑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第二升压芯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包括:
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二升压芯片对所述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二升压处理;
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导通,以将经第二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第三控制逻辑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三设备类型的第三控制逻辑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和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包括:
响应于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有线充电状态,则控制所述集成电源管理电路对所述电池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第三升压处理;
控制所述第三负载开关导通,以将经第三升压处理后的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负载开关输出,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压芯片为9伏升压芯片。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压芯片为5伏升压芯片。
12.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主控模块,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与电池,所述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的充电请求,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设备类型;
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设备类型的控制逻辑,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反向充电。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充电模块以及电池,所述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865543.4A 2022-07-21 2022-07-21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0011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5543.4A CN115001165A (zh) 2022-07-21 2022-07-21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5543.4A CN115001165A (zh) 2022-07-21 2022-07-21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01165A true CN115001165A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20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5543.4A Pending CN115001165A (zh) 2022-07-21 2022-07-21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0116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85969A1 (en) Battery charg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577452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for
CN110829523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反向充电方法
JP6884266B2 (ja) モバイル端末、周辺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らの充電方法
KR102158288B1 (ko) 배터리를 충전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US20120194124A1 (en) Wireless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EP2493051A2 (en) Wireless charging of mobile device
US20100060233A1 (en) Charger with USB detection
CN105226742A (zh)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以及方法
CN107465227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20190054334A (ko) 전력의 경로를 조정하는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11176078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input/output interfac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9525012B (zh) 充电装置、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
EP3327891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KR20150001194A (ko) 충전을 제어하는 휴대 단말 및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충전기
JP5058083B2 (ja) インタフェース装置
KR20210014356A (ko) Usb 장치의 손상을 방지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CN107885683B (zh) 一种终端及终端的电流测试方法
US20160126777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ntenna system thereof
CN115001165A (zh)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7834639B (zh) 供电方法、供电装置、电子烟以及智能电源
CN110764023A (zh) 一种整流芯片及终端设备
KR20200058986A (ko) 변압기 코일에 기반한 유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장치
CN113030794B (zh) 设备检测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7346905B (zh) 供电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