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9162A - 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 Google Patents

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9162A
CN114979162A CN202210530728.XA CN202210530728A CN114979162A CN 114979162 A CN114979162 A CN 114979162A CN 202210530728 A CN202210530728 A CN 202210530728A CN 114979162 A CN114979162 A CN 114979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ata
target
network system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307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79162B (zh
Inventor
陈雪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Priority to CN20221053072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91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9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9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79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9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31Controlling of the operation of servers by a load balancer, e.g. adding or removing servers that serve reque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该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可用于金融领域或其他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网络系统包括多个网格区域,各网格区域包括主节点、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其中,目标节点数据为第二节点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第一节点在第二节点删除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通知其他节点第一节点已加入网络系统中。采用本方法能够及时动态调整系统中节点运行状态以合理化利用节点资源。

Description

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分布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节点指计算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企业中的各种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依赖于多个节点的运行。通常,各种网络系统通过增加节点数量以满足大量数据交易的需求。然而,节点数量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并且,在数据交易需求较低的情况下,节点资源会闲置,造成节点资源浪费。因此,及时动态调整系统中节点运行状态以合理化利用节点资源的问题亟需解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及时动态调整系统中节点运行状态以合理化利用节点资源的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点部署方法。该方法包括:
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该网络系统包括多个网格区域,各网格区域包括主节点、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其中,该目标节点数据为该第二节点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通知该其他节点该第一节点已加入该网络系统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该第一节点向该网络系统中的各主节点发送第一查询信标;该第一节点根据各主节点基于该第一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包括: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与该第二节点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部分从节点的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包括: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该第二节点所属网格区域的各从节点以及其他网格区域中的主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若该第一节点未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目标节点数据,则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一负载条件确定新的主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若不存在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则该第一节点向目标网格区域的各从节点发送第二查询信标,其中,该目标网格区域为该网络系统中的任一网格区域;该第一节点根据各从节点基于该第二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若该第一节点未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目标节点数据,则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二负载条件在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确定新的从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包括: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节点中存储的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包括: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的主节点、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的各从节点以及该目标节点数据中包含的各数据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若不存在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则该第一节点向目标网格区域的各数据节点发送第三查询信标;该第一节点根据各数据节点基于该第三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三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若该第一节点未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目标节点数据,则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三负载条件在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确定新的数据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包括: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节点中存储的部分业务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包括: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该目标网格区域中各数据节点以及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若该网络系统中的目标节点检测到该目标节点满足数据迁移条件,则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该目标节点将该目标节点中存储的节点数据发送至该同步节点;该同步节点在接收到该目标节点中存储的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在发送该迁移通知信息之后,该目标节点退出该网格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该目标节点为主节点,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该目标节点向该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主节点发送迁移请求;该目标节点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主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包括: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该迁移通知信息,该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从节点在接收到该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该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主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该目标节点为从节点,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该目标节点向该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从节点发送迁移请求;该目标节点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从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包括: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发送该迁移通知信息,该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在接收到该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该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从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该目标节点为数据节点,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该目标节点向该网络系统中的其他数据节点发送迁移请求;该目标节点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数据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包括: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该迁移通知信息,该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在接收到该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该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数据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该目标节点为主节点,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该目标节点获取与该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从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该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该目标节点根据各从节点的该负载信息以及该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从节点,并将该最优从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该目标节点为从节点,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该目标节点获取与该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该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该目标节点根据各数据节点的该负载信息以及该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并将该最优数据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该目标节点为数据节点,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该目标节点获取与该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该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该目标节点根据各数据节点的该负载信息以及该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并将该最优数据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包括多个网格区域,各网格区域包括主节点、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待加入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用于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该第一节点,还用于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其中,该目标节点数据为该第二节点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该第一节点,还用于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通知该其他节点该第一节点已加入该网络系统中。
上述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当网络系统中有待加入的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根据网络系统中已有的各节点的负载信息确定第二节点,并接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二节点所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以分担该第二节点的压力。同时,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并且通知与之关联的其他节点关于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使其他节点明确该第一节点加入该网络系统中。通过在网络系统中各节点压力较大时,使第一节点加入并分担该压力较大的第二节点的压力,以及时调整网络系统中节点的运行状态,避免第二节点因压力过大而崩溃,合理部署网络系统中的各节点,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节点部署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节点部署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种确定第二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种确定第二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种确定第二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目标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种主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种从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种数据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种主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种从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种数据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节点指计算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企业中的各种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依赖于多个节点的运行。对于金融系统来说,随着商用计算机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整个金融生态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智慧银行这一新型的金融科技体系,它属于一个集传统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若干场景融合在一起的范畴,其主要特征是更加智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安全和便捷的金融服务。金融行业的各种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依赖其中的各个节点的正常工作。
其中,网格计算属于分布式计算的一种,其本质上就是动态的,因此在网格中资源可以根据需要动态的添加或者删除。传统的集群部署仅是通过增加服务器数量来满足性能需求,然而这种方式给集群性能带来的提升是有限的,而且会大大浪费资源,因此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集群规模,而网格中节点是一个虚拟的计算机集群,它不受规模控制,因其动态特性而且有极大的扩展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节点部署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网络系统100中包括多个节点102,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103与网络系统中的各节点102进行交互,第一节点103通过获取各节点102的负载信息,确定第二节点,并接收存储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网络系统中的各个节点102可以为主节点、从节点或数据节点。图1中仅示例性的展示出了网络系统中包括3个节点10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节点102的数量不做限定。其中,节点102以及第一节点103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节点部署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应用环境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该网络系统包括多个网格区域,各网格区域包括主节点、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
其中,网络系统指包含多个节点的系统,该系统可通过所包含的多个节点之间的交互进行数据传输以及业务处理,其中,节点可以指计算机设备、终端或服务器等网络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节点对应的设备类型不做具体限定,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系统可以是各个行业或企业中的包含多个节点的系统。
其中,该网络系统中包括多个网格区域,各网格区域中包括多个节点,该各网格区域中的各节点可以为主节点、从节点或者数据节点,即该网络系统中包括多个主节点、多个从节点以及多个数据节点。可选的,可基于Kademlia(P2P重叠网络传输协议)算法将网络系统中的各节点关联起来,形成多个网格区域,其中,该网格区域相当于虚拟网格区域,相当于形成网格状网络,各节点位于该网格状网络中。具体地,该网络系统中,可用哈希值(hash值)标识各节点,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为节点的节点信息。在一个网格区域中,主节点与多个从节点关联,该从节点将所关联的从节点的哈希值以及该从节点的基本信息对应存储;与主节点相关联的每一从节点与多个数据节点相关联,并且,每一从节点中将所关联的从节点的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对应存储,同时,每一从节点将所关联的主节点以及该主节点所关联的其他从节点的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对应存储;与从节点关联的每一数据节点将所关联的从节点的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对应存储,同时,每一数据节点还存储所关联的从节点关联的其他数据节点的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因此,各节点中存储有所关联的其他节点的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与相关联的节点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可选的,各节点可以将所关联的其他节点的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通过分布式散列(hash)表存储。其中,节点的基本信息至少包括该节点的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以及路由表等信息,其中,路由表中存储有多个其他节点的MAC地址。
其中,网络系统中的主节点用于接收客户端的查询请求,该查询请求用于客户端向该网络系统查询指定数据。主节点在接收到该查询请求后,根据该查询请求中的关键字生成查询条件,并将该查询条件以信标的形成发送至相应的从节点,该从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查询条件确定存储有与该查询请求对应的指定数据的数据节点,并将该查询条线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至查询到的该数据节点,数据节点中存储有业务数据,在接收到查询条件后,根据查询条件查找对应的指定业务数据并将该指定业务数据发送至从节点,从节点在接收到该指定业务数据后可将该指定业务数据发送至主节点,以使主节点将该指定业务数据反馈给客户端;在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数据节点还可以在查询到指定业务数据后,将指定业务数据直接发送至客户端。
网络系统通过各节点的运行而进行正常的业务交互和操作。在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当网络系统中节点的运行压力过大时,意味着该网络系统中资源过载,需要加入新的节点以分担压力。
将新节点作为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首先获取网络系统中已经包括的各节点的负载信息,并根据该负载信息确定第二节点,其中,该第二节点为第一节点根据负载信息确定的需分担压力的节点。
步骤202,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其中,该目标节点数据为该第二节点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
第一节点在确定第二节点后,可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并存储,以根据该目标节点数据,加入该网络系统中进行工作。其中,该目标节点数据为第二节点存储的所有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对于每一节点来说,节点数据指该节点中存储的所关联的其他节点的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部分节点数据指该节点中存储的一部分所关联的其他节点的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
第一节点在接收到第二节点的部分节点数据后,可跟部分节点数据对应的各节点建立连接关系,从而可跟该部分节点对应的各节点进行交互,以实现分担第二节点的压力的目的。
步骤203,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通知该其他节点该第一节点已加入该网络系统中。
其中,第二节点在将目标节点数据发送至第一节点后,可将该目标节点数据删除,从而减小压力。可选的,第二节点可在删除目标节点数据后向第一节点发送通知信息,以告知第一节点自身已删除目标节点数据。同时,第一节点在明确第二节点删除目标节点数据后,需要告知与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各其他节点,自身已加入该网络系统,因此,第一节点可根据目标节点数据,向目标节点数据对应的各与第二节点之前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节点新增信息,以通知其他节点,第一节点已加入该网络系统中,并且,接收到节点新增信息的其他节点也可明确自身与第一节点相关联,同时,可以更新自身存储的所关联节点的哈希值和基本信息。
上述节点部署方法,当网络系统中有待加入的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根据网络系统中已有的各节点的负载信息确定第二节点,并接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二节点所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以分担该第二节点的压力。同时,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并且通知与之关联的其他节点关于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使其他节点明确该第一节点加入该网络系统中。通过在网络系统中各节点压力较大时,使第一节点加入并分担该压力较大的第二节点的压力,以及时调整网络系统中节点的运行状态,避免第二节点因压力过大而崩溃,合理部署网络系统中的各节点,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确定第二节点的流程示意图。该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
步骤301,该第一节点向该网络系统中的各主节点发送第一查询信标。
其中,待加入网络系统的第一节点所确定的第二节点可以为主节点、从节点或者数据节点。优选的,该第一节点首先欲分担主节点的压力,因此,第一节点可向网络系统中的各主节点发送第一查询信标,即将查询信息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至各网格区域的主节点。其中,该查询信息用于指示各主节点反馈自身当前时刻的负载信息。对于各主节点,在接收到该查询信息后,将自身的负载信息发送至第一节点。
步骤302,该第一节点根据各主节点基于该第一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其中,可选的,当第一节点接收到各主节点基于第一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后,基于负载信息,根据第一负载条件,判断各主节点的负载压力是否过大,是否需要分担各主节点的压力。并将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作为第二节点。可选的,该负载信息可以为CPU利用率以及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相应的,该第一负载条件可以为一预设阈值,例如,第一负载条件可以为CPU利用率或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超过80%,若某一主节点的CPU利用率以及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超过80%,则可确定该主节点的压力过大,因此,可将该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作为第二节点。需要说明的是,该负载信息也可以为其他可反映节点自身资源利用率情况的信息,同时,该第一负载条件与该负载信息相关,本申请实施例对负载信息不做具体限定,可以反映节点自身资源利用率即可。可选的,当第一节点判断有多个主节点的负载信息满足第一负载条件时,可将时间上最先接收到负载信息的主节点作为第二节点。
步骤303,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与该第二节点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部分从节点的信息。
其中,当第一节点确定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并将其作为第二节点后,第一节点可向该第二节点发送请求信息,该请求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节点将自身的部分节点数据发送至第一节点。该第二节点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若同意被分担压力,则可将自身存储的部分节点数据作为目标节点数据,并发送至该第一节点,若该第二节点不同意被分担压力,则向该第一节点反馈拒绝信息,该拒绝信息用于使第一节点明确,该第二节点不同意发送自身的部分节点数据。
当第二节点为主节点时,第二节点发送的部分节点数据为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部分从节点的信息,该信息即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至少包括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等。第一节点在接收到该部分从节点的信息后,将该部分从节点的信息存储,同时,网格状网络将该第一节点规划在网络中,第一节点与部分从节点相关联,并形成一个网格区域。
第一节点在存储部分从节点的信息后,还向第二节点反馈已同步信息,该已同步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将发送给第一节点的部分从节点的信息删除。例如,该已同步信息的内容可以为:已同步完成,请删除这部分已经分享的从节点的信息。可选的,第二节点在删除后,可向第一节点反馈删除完成的响应信息。此时,第一节点在网络系统中作为主节点提供服务,可接收客户端的查询请求以及生成查询条件并将查询条件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至所关联的从节点。
步骤304,第一节点在第二节点删除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第二节点所属网格区域的各从节点以及其他网格区域中的主节点发送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其中,第一节点在第二节点删除目标节点数据后,还需通知其他节点自身已加入网络系统。因此,第一节点可向第二节点所述网格区域的各从节点以及其他网格区域的主节点发送关于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使接收到该节点新增信息的节点明确第一节点已作为主节点加入网络系统。第二节点还可向所关联的部分从节点发送节点新增信息,以使该部分从节点明确当前所关联的主节点为第一节点而非第二节点。可选的,该第一节点可以为闲置的设备。
通过确定合适的主节点作为第二节点,使得第一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及时分担第二节点的压力,充分利用节点资源,避免节点资源浪费,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提升网络系统对于数据处理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该第一节点未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目标节点数据,则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一负载条件确定新的主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其中,当第一节点欲作为主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并且已经确定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为第二节点,但是,在向该第二节点发送请求信息后,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反馈的拒绝信息,意味着该第二节点不同被分担压力。此时,若该存在多个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则该第一节点继续将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新的主节点作为第二节点,并向其发送请求信息,并在该新的主节点发送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将目标节点数据进行存储,并与目标节点数据对应的部分从节点相关联。即,若当前第二主节点不同意被分担压力,则第一节点轮询其他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新的主节点。通过确认每一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合理充分的利用第一节点的资源,对节点进行合理规划。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确定第二节点的流程示意图。该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
步骤401,若不存在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则该第一节点向目标网格区域的各从节点发送第二查询信标,其中,该目标网格区域为该网络系统中的任一网格区域。
其中,当第一节点在接收到各主节点的负载信息并判断不存在主节点的负载信息满足第一负载条件时,可退一步欲作为从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因此,需要寻找可以被分担压力的从节点。其中,网络系统中包括多个网格区域,每一网格区域均存在主节点、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第一节点可将网络系统中的任意一个网格区域作为目标网格区域,并向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的各从节点发送第二查询信标,即将查询信息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至各网格区域的从节点。其中,该查询信息用于指示各从节点反馈自身当前时刻的负载信息。对于各从节点,在接收到该查询信息后,将自身的负载信息发送至第一节点。
步骤402,该第一节点根据各从节点基于该第二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其中,可选的,当第一节点接收到各从节点基于第二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后,基于负载信息,根据第二负载条件,判断各从节点的负载压力是否过大,是否需要分担各从节点的压力。并将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作为第二节点。可选的,该负载信息可以为CPU利用率以及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相应的,该第二负载条件可以与第一负载条件类似或相同,例如,第二负载条件可以为CPU利用率或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超过预设阈值,若某一从节点的CPU利用率以及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超过预设阈值,则可确定该从节点的压力过大,因此,可将该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作为第二节点。需要说明的是,该负载信息也可以为其他可反映节点自身资源利用率情况的信息,同时,该第二负载条件与该负载信息相关,本申请实施例对负载信息不做具体限定,可以反映节点自身资源利用率即可。可选的,当第一节点判断有多个从节点的负载信息满足第二负载条件时,可将时间上最先接收到负载信息的从节点作为第二节点。
步骤403,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节点中存储的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
其中,当第一节点确定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并将其作为第二节点后,第一节点可向该第二节点发送请求信息,该请求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节点将自身的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发送至第一节点。该第二节点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若同意被分担压力,则可将自身存储的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作为目标节点数据,并发送至该第一节点,若该第二节点不同意被分担压力,则向该第一节点反馈拒绝信息,该拒绝信息用于使第一节点明确该第二节点不同意发送自身的部分节点数据。
当第二节点为从节点时,第二节点发送的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为与该第二节点存储的相关联的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该信息即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至少包括哈希值以及基本信息等。第一节点在接收到该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后,将该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存储,同时,网格状网络将该第一节点规划在第二节点所在网格区域中,第一节点与部分数据节点相关联。
第一节点在存储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后,还向第二节点反馈已同步信息,该已同步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将发送给第一节点的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删除。例如,该已同步信息的内容可以为:已同步完成,请删除这部分已经分享的数据节点的信息。可选的,第二节点在删除后,可向第一节点反馈删除完成的响应信息。此时,第一节点在网络系统中作为从节点提供服务,可接收主节点发送的查询条件并将查询条件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至所关联的数据节点。
步骤404,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的主节点、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的各从节点以及该目标节点数据中包含的各数据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其中,第一节点在第二节点删除目标节点数据后,还需通知与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自身已加入网络系统并承担第二节点的部分压力。对于作为从节点的第二节点来说,其与所在网格区域的主节点以及多个数据节点相关联,因此,第一节点可向第二节点所在网格区域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发送关于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使接收到该节点新增信息的节点明确第一节点已作为从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目标网格区域。第二节点还可向所关联的部分数据节点发送节点新增信息,以使该部分从节点明确当前所关联的从节点为第一节点而非第二节点。
通过确定合适的从节点作为第二节点,使得第一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及时分担第二节点的压力,充分利用节点资源,避免节点资源浪费,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提升网络系统对于数据处理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该第一节点未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目标节点数据,则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二负载条件在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确定新的从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其中,当第一节点欲作为从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并且已经确定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从节点为第二节点,但是,在向该第二节点发送请求信息后,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反馈的拒绝信息,意味着该第二节点不同被分担压力。此时,若该存在多个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则该第一节点继续将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新的从节点作为第二节点,并向其发送请求信息,并在该新的从节点发送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将目标节点数据进行存储,并与目标节点数据对应的部分从节点相关联。即,若当前第二从节点不同意被分担压力,则第一节点轮询其他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新的从节点。可选的,在目标网格区域中不存在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的情况下,将其他网格区域作为目标网格区域,并继续询问该新的目标网格区域中的从节点是否满足第二负载条件,以寻找合适的从节点作为第二节点。通过确认每一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合理充分的利用第一节点的资源,对节点进行合理规划。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确定第二节点的流程示意图。该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
步骤501,若不存在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则该第一节点向该目标网格区域的各数据节点发送第三查询信标。
其中,当第一节点在接收到各从节点的负载信息并判断不存在从节点的负载信息满足第二负载条件时,可退一步欲作为数据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因此,需要寻找可以被分担压力的数据节点。其中,第一节点可将网络系统中的任意一个网格区域作为目标网格区域,并向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的各数据节点发送第三查询信标,即将查询信息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至各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其中,该查询信息用于指示各数据节点反馈自身当前时刻的负载信息。对于各数据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三查询信标后,将自身的负载信息发送至第一节点。
步骤502,该第一节点根据各数据节点基于该第三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三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其中,可选的,当第一节点接收到各数据节点基于第三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后,基于负载信息,根据第三负载条件,判断各数据节点的负载压力是否过大,是否需要分担各数据节点的压力。并将满足第三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作为第二节点。可选的,该负载信息可以为CPU利用率以及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相应的,该第三负载条件可以与第一负载条件类似或相同,例如,第三负载条件可以为CPU利用率或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超过预设阈值,若某一数据节点的CPU利用率以及内存利用率中的至少一个超过预设阈值,则可确定该数据节点的压力过大,因此,可将该满足第三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作为第二节点。需要说明的是,该负载信息也可以为其他可反映节点自身资源利用率情况的信息,同时,该第三负载条件与该负载信息相关,本申请实施例对负载信息不做具体限定,可以反映节点自身资源利用率即可。可选的,当第一节点判断有多个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满足第三负载条件时,可将时间上最先接收到负载信息的数据节点作为第二节点。
步骤503,该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节点中存储的部分业务数据。
其中,当第一节点确定满足第三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并将其作为第二节点后,第一节点可向该第二节点发送请求信息,该请求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节点将自身的部分业务数据发送至第一节点。该第二节点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若同意被分担压力,则可将自身存储的部分业务数据作为目标节点数据,并发送至该第一节点,若该第二节点不同意被分担压力,则向该第一节点反馈拒绝信息,该拒绝信息用于使第一节点明确该第二节点不同意发送自身的部分业务数据。
当第二节点为数据节点时,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为业务数据,该业务数据可以为文件、表格等,第一节点在接收到该部分业务数据后,将该部分业务数据存储,同时,网格状网络将该第一节点规划在第二节点所在网格区域中。
第一节点在存储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后,还向第二节点反馈已同步信息,该已同步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将发送给第一节点的部分业务数据删除。例如,该已同步信息的内容可以为:已同步完成,请删除已被承担的业务数据。可选的,第二节点在删除后,可向第一节点反馈删除完成的响应信息。此时,第一节点在网络系统中作为数据节点提供服务,可接收从节点发送的查询条件并确定相应的业务数据,以将该确定的业务数据发送至所关联的从节点。
步骤504,该第一节点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该目标网格区域中各数据节点以及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其中,第一节点还可获取第二节点所存储的相关联的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的节点信息。第一节点在第二节点删除目标节点数据后,还需通知与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自身已加入网络系统并承担第二节点的部分压力。对于作为数据节点的第二节点来说,其从节点以及多个数据节点相关联,因此,第一节点可向第二节点关联的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发送关于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使接收到该节点新增信息的节点明确第一节点已作为数据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目标网格区域。
通过确定合适的数据节点作为第二节点,使得第一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及时分担第二节点的压力,充分利用节点资源,避免节点资源浪费,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提升网络系统对于数据处理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该第一节点未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目标节点数据,则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三负载条件在该目标网格区域中确定新的数据节点作为该第二节点。
其中,当第一节点欲作为数据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并且已经确定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为第二节点,但是,在向该第二节点发送请求信息后,接收到该第二节点反馈的拒绝信息,意味着该第二节点不同被分担压力。此时,若该存在多个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则该第一节点继续将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新的数据节点作为第二节点,并向其发送请求信息,并在该新的数据节点发送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将目标节点数据进行存储。即,若当前第二数据节点不同意被分担压力,则第一节点轮询其他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新的数据节点。可选的,在目标网格区域中不存在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的情况下,将其他网格区域作为目标网格区域,并继续询问该新的目标网格区域中的数据节点是否满足第二负载条件,以寻找合适的数据节点作为第二节点。可选的,在未确定到数据节点作为第二节点的情况下,该第一节点可处于休眠状态不加入该网络系统,等待下一次加入。通过确认每一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合理充分的利用第一节点的资源,对节点进行合理规划。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601,若该网络系统中的目标节点检测到该目标节点满足数据迁移条件,则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
其中,对于网络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各个节点在运行的同时,还可检测自身的运行状态,并通过判断自身的运行状态,在合适的情况下,寻找网络系统中合适的节点并将自身存储的数据迁移至该合适的节点,以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具体地,目标节点为网络系统中欲将数据迁移至其他合适节点的节点。该目标节点通过检测自身是否满足数据迁移条件而确定是否需寻找合适的节点以进行数据迁移。其中,该合适的节点即为同步节点。当目标节点检测到自身满足数据迁移条件时,在网络系统中包括的各个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
步骤602,该目标节点将该目标节点中存储的节点数据发送至该同步节点。
其中,当目标节点确定同步节点后,目标节点应将自身所存储的所有信息节点数据发送至同步节点,以使同步节点承担自身所有压力,避免因自身退出网格区域后影响网络系统的运行。
步骤603,该同步节点在接收到该目标节点中存储的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
其中,对于同步节点,在接收到目标节点发送的存储的节点数据后,需向与目标节点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以使所关联的节点明确:同步节点已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后续进行信息交互应与该同步节点进行而非目标节点。
步骤604,在发送该迁移通知信息之后,该目标节点退出该网格区域。
其中,当同步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后,目标节点已成功将自身负责的节点数据分担非同步节点并使其他节点明确此次迁移。目标节点则可以退出网格区域,在其退出后,网络系统仍正常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主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当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时,且该目标节点为主节点时,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步骤701,该目标节点向该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主节点发送迁移请求。
其中,网络系统中各节点不可能一直处于负载压力过大的状态,也存在交易量较小,各节点负载压力较小的状态。当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的资源利用率较小时,可选择休眠并退出,从而节省节点资源可用于其他作用。因此,数据迁移条件可以为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则该目标节点可以选择休眠。可选的,该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可以为CPU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该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可以为40%,即,当目标节点判断自身的CPU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均小于40%时,可确定同步节点,使同步节点承担自身节点数据并退出网格区域,节省目标节点的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负载信息不做限定,可以表示节点负载状态的信息均可,同时,本申请实施例对预先设定的该负载阈值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目标节点可以为主节点。当目标节点为主节点并想确定同步节点时,目标节点可向网络系统中各网格区域的其他主节点发送迁移请求。以使其他主节点承担自身的节点数据。其中,可选的,目标节点可以向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主节点同时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迁移请求,该迁移请求用于询问所接受到迁移请求的主节点是否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可选的,目标节点也可以获取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主节点的负载信息,并根据负载信息,将负载压力最小的主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并向该同步节点发送迁移请求。该迁移请求用于询问该同步节点是否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
步骤702,该目标节点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主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其中,对于接受到迁移请求的其他主节点,若自身负载压力较小,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则该主节点可以响应该目标节点,例如,可以向该目标节点发送响应信息。目标节点在接收到响应信息后,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主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并将自身存储的节点数据发送至该同步节点,其中,自身存储的节点数据指目标节点中存储的与之相关联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
步骤703,该目标节点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该迁移通知信息,该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从节点在接收到该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该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主节点。
其中,当确定同步节点后,目标节点所关联的从节点应与该同步节点相关联并将同步节点作为相关联的主节点。因此,目标节点可向与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以通过该迁移通知信息通知各从节点:将同步节点作为所关联的主节点。由此,作为主节点的目标节点,可将自身关联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分担至同步节点,并进入休眠,节省主节点的资源。
主节点通过判断自身是否满足休眠的数据迁移条件,并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确定合适的主节点作为同步节点,从而可以将自身所关联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分担至该同步节点,由于该同步节点自身负载压力较小,因此,同步节点完全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压力,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并且,目标节点进入休眠状态,退出网格区域,可以用于其他工作,节省节点资源,实现动态且合理的调整网络中的节点资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从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当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时,且该目标节点为从节点时,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步骤801,该目标节点向该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从节点发送迁移请求。
其中,当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的资源利用率较小时,可选择休眠并退出,从而节省节点资源可用于其他作用。因此,数据迁移条件可以为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则该目标节点可以选择休眠。可选的,该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可以为CPU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该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可以为40%,即,当目标节点判断自身的CPU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均小于40%时,可确定同步节点,使同步节点承担自身节点数据并退出网格区域,节省目标节点的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负载信息不做限定,可以表示节点负载状态的信息均可,同时,本申请实施例对预先设定的该负载阈值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目标节点可以为从节点。当目标节点为从节点并想确定同步节点时,目标节点可向所在网格区域的其他从节点发送迁移请求。以使其他从节点承担自身的节点数据。其中,可选的,目标节点可以向所在网格区域的其他从节点同时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迁移请求,该迁移请求用于询问所接受到迁移请求的从节点是否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可选的,目标节点也可以获取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从节点的负载信息,并根据负载信息,将负载压力最小的从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并向该同步节点发送迁移请求。该迁移请求用于询问该同步节点是否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
步骤802,该目标节点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从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其中,对于接受到迁移请求的其他从节点,若自身负载压力较小,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则该从节点可以响应该目标节点,例如,可以向该目标节点发送响应信息。目标节点在接收到响应信息后,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从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并将自身存储的节点数据发送至该同步节点,其中,自身存储的节点数据指目标节点中存储的与之相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的节点信息。
步骤803,该目标节点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发送该迁移通知信息,该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在接收到该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该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从节点。
其中,当确定同步节点后,目标节点所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应与该同步节点相关联并将同步节点作为相关联的从节点。因此,目标节点可向与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以通过该迁移通知信息通知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将同步节点作为所关联的从节点。由此,作为从节点的目标节点,可将自身关联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分担至同步节点,并进入休眠,节省从节点的资源。
从节点通过判断自身是否满足休眠的数据迁移条件,并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确定合适的从节点作为同步节点,从而可以将自身所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的节点信息分担至该同步节点,由于该同步节点自身负载压力较小,因此,同步节点完全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压力,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并且,目标节点进入休眠状态,退出网格区域,可以用于其他工作,节省节点资源,实现动态且合理的调整网络中的节点资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数据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当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时,且该目标节点为数据节点时,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步骤901,该目标节点向该网络系统中的其他数据节点发送迁移请求。
其中,目标节点可以为数据节点。当目标节点为数据节点并想确定同步节点时,目标节点可向所在网格区域的其他数据节点发送迁移请求。以使其他数据节点承担自身的节点数据。其中,可选的,目标节点可以向所在网格区域中的其他数据节点同时以信标的形式发送迁移请求,该迁移请求用于询问所接受到迁移请求的数据节点是否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可选的,目标节点也可以获取所在网格区域中的其他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并根据负载信息,将负载压力最小的数据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并向该同步节点发送迁移请求。该迁移请求用于询问该同步节点是否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
步骤902,该目标节点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数据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其中,对于接受到迁移请求的其他数据节点,若自身负载压力较小,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则该数据节点可以响应该目标节点,例如,可以向该目标节点发送响应信息。目标节点在接收到响应信息后,将响应该迁移请求的数据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并将自身存储的业务数据发送至该同步节点。
步骤903,该目标节点向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该迁移通知信息,该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与该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在接收到该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该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数据节点。
其中,当确定同步节点后,目标节点所关联的从节点应与该同步节点相关联并将同步节点作为相关联的数据节点。因此,目标节点可向与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以通过该迁移通知信息通知从节点:将同步节点作为所关联的数据节点。由此,作为数据节点的目标节点,可将自身存储的业务数据分担至同步节点,并进入休眠,节省数据节点的资源。
数据节点通过判断自身是否满足休眠的数据迁移条件,并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确定合适的数据节点作为同步节点,从而可以将自身所存储的业务数据发送至同步节点,由于该同步节点自身负载压力较小,因此,同步节点完全可以承担目标节点的压力,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并且,目标节点进入休眠状态,退出网格区域,可以用于其他工作,节省节点资源,实现动态且合理的调整网络中的节点资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主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当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时,且该目标节点为主节点时,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步骤1001,该目标节点获取与该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从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该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
其中,网络系统中各节点也可能存在需要下线的情况,该下线情况例如为节点硬件故障或需要被替换等情况,在该节点下线并退出网格区域之前,需寻找同步节点以承担自身的节点数据,此时,对于需下线的目标节点,需寻找合适的节点作为同步节点。优选的,目标节点可选择与目标节点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节点作为同步节点。
当目标节点为主节点时,目标节点可获取与目标节点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从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各从节点位于所在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各从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确定合适的从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可选的,该负载信息可以为节点的CPU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亦或者二者之一。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负载信息不做限定,可以表示节点负载状态的信息均可。可选的,节点的位置信息为部署网格状网络时确定好的,该位置信息可以为数值或坐标等参数值。可选的,目标节点可向所在网格区域中的各从节点以信标的形式发送查询信息,该查询信息用于指示各从节点反馈自身当前时刻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
步骤1002,该目标节点根据各从节点的该负载信息以及该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从节点,并将该最优从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其中,目标节点在获取到各从节点的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后,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从各从节点中确定最优从节点,并将最优从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其中,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决策出的最优从节点为压力最小的从节点,因此,可将其作为同步节点,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
在确定同步节点后,目标节点可将自身存储的所关联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发送至该同步节点并下线。该同步节点在接收到目标节点发送的所关联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后,可根据所关联的各从节点的MAC地址,以信标的形式向所关联的各从节点发送同步通知,以使所关联的各从节点明确此后所关联的主节点为同步节点而非目标节点,并更新自身存储的关于目标节点的节点信息。同时,同步节点还向其他网格区域的主节点发送同步通知以及同步节点的节点信息,以使其他主节点可以存储同步节点的节点信息。
通过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从节点,充分发挥网格区域中各节点的最优性能,充分利用资源不平衡的节点,为网络系统提供长期持久的高并发服务,避免节点资源浪费并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从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当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时,且该目标节点为从节点时,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步骤1101,该目标节点获取与该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该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
其中,网络系统中各节点也可能存在需要下线的情况,该下线情况例如为节点硬件故障或需要被替换等情况,在该节点下线并退出网格区域之前,需寻找同步节点以承担自身的节点数据,此时,对于需下线的目标节点,需寻找合适的节点作为同步节点。优选的,目标节点可选择与目标节点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节点作为同步节点。
当目标节点为从节点时,目标节点可获取与目标节点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各数据节点位于所在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确定合适的数据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可选的,该负载信息可以为节点的CPU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亦或者二者之一。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负载信息不做限定,可以表示节点负载状态的信息均可。可选的,该位置信息可以为数值或坐标等参数值。可选的,目标节点可向所在网格区域中的各数据节点以信标的形式发送查询信息,该查询信息用于指示各数据节点反馈自身当前时刻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
步骤1102,该目标节点根据各数据节点的该负载信息以及该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并将该最优数据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其中,目标节点在获取到各数据节点的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后,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从各数据节点中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并将最优数据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其中,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决策出的最优数据节点为压力最小的数据节点,因此,可将其作为同步节点,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
在确定同步节点后,目标节点可将自身存储的所关联的数据节点的节点信息发送至该同步节点并下线。该同步节点在接收到目标节点发送的所关联的数据节点的节点信息后,可根据所关联的各数据节点的MAC地址,以信标的形式向所关联的主节点以及各数据节点发送同步通知,以使所关联的各数据节点明确此后所关联的从节点为同步节点而非该目标节点,并更新自身存储的关于目标节点的节点信息。
通过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充分发挥网格区域中各节点的最优性能,充分利用资源不平衡的节点,为网络系统提供长期持久的高并发服务,避免节点资源浪费并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数据节点确定同步节点的流程示意图。当该数据迁移条件为该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时,且该目标节点为数据节点时,该目标节点在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步骤1201,该目标节点获取与该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该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
其中,当目标节点为数据节点时,目标节点可获取与目标节点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各数据节点位于所在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确定合适的数据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可选的,该负载信息可以为节点的CPU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亦或者二者之一。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负载信息不做限定,可以表示节点负载状态的信息均可。可选的,该位置信息可以为数值或坐标等参数值。可选的,目标节点可向所在网格区域中的各数据节点以信标的形式发送查询信息,该查询信息用于指示各数据节点反馈自身当前时刻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
步骤1202,该目标节点根据各数据节点的该负载信息以及该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并将该最优数据节点作为该同步节点。
其中,目标节点在获取到各数据节点的的负载信息以及位置信息后,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从各数据节点中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并将最优数据节点作为同步节点。其中,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决策出的最优数据节点为压力最小的数据节点,因此,可将其作为同步节点,以承担目标节点的节点数据。
在确定同步节点后,目标节点可将自身存储的所关联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以及业务数据发送至该同步节点并下线。该同步节点在接收到目标节点发送的所关联的从节点的节点信息以及业务数据后,可根据所关联的各数据节点的MAC地址,以信标的形式向所关联的各数据节点发送同步通知,以使所关联的各数据节点明确此后所关联的从节点为同步节点而非该目标节点,并更新自身存储的关于目标节点的节点信息。
通过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充分发挥网格区域中各节点的最优性能,充分利用资源不平衡的节点,为网络系统提供长期持久的高并发服务,避免节点资源浪费并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包括多个网格区域,各网格区域包括主节点、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待加入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用于根据该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该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该第一节点,还用于接收并存储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其中,该目标节点数据为该第二节点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该第一节点,还用于在该第二节点删除该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该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该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通知该其他节点该第一节点已加入该网络系统中。该网络系统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节点部署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网络系统以及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节点部署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3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网络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网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节点数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3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可用于金融领域中实现数据交互和业务处理等的各种包括多个节点的系统中,也可用于除金融领域之外的任意领域,本申请提供的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的应用领域不做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4)

1.一种节点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所述网络系统包括多个网格区域,各所述网格区域包括主节点、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其中,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为所述第二节点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
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删除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所述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通知所述其他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已加入所述网络系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网络系统中的各主节点发送第一查询信标;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各所述主节点基于所述第一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作为所述第二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与所述第二节点属于同一网格区域的部分从节点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删除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所述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删除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所述第二节点所属网格区域的各从节点以及其他网格区域中的主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节点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目标节点数据,则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负载条件确定新的主节点作为所述第二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
若不存在满足第一负载条件的主节点,则所述第一节点向目标网格区域的各从节点发送第二查询信标,其中,所述目标网格区域为所述网络系统中的任一网格区域;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各所述从节点基于所述第二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作为所述第二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节点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目标节点数据,则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二负载条件在所述目标网格区域中确定新的从节点作为所述第二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节点中存储的部分数据节点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删除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所述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删除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所述目标网格区域中的主节点、所述目标网格区域中的各从节点以及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中包含的各数据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加入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包括:
若不存在满足第二负载条件的从节点,则所述第一节点向目标网格区域的各数据节点发送第三查询信标;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各所述数据节点基于所述第三查询信标反馈的负载信息,确定满足第三负载条件的数据节点作为所述第二节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节点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目标节点数据,则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三负载条件在所述目标网格区域中确定新的数据节点作为所述第二节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并存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节点中存储的部分业务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删除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所述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删除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所述目标网格区域中各所述数据节点以及与所述第二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网络系统中的目标节点检测到所述目标节点满足数据迁移条件,则所述目标节点在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
所述目标节点将所述目标节点中存储的节点数据发送至所述同步节点;
所述同步节点在接收到所述目标节点中存储的节点数据之后,向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
在发送所述迁移通知信息之后,所述目标节点退出所述网格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迁移条件为所述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所述目标节点为主节点,所述目标节点在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所述目标节点向所述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主节点发送迁移请求;
所述目标节点将响应所述迁移请求的主节点作为所述同步节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包括:
向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所述迁移通知信息,所述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从节点在接收到所述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所述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主节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迁移条件为所述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所述目标节点为从节点,所述目标节点在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所述目标节点向所述网络系统中的其他从节点发送迁移请求;
所述目标节点将响应所述迁移请求的从节点作为所述同步节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包括:
向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发送所述迁移通知信息,所述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主节点以及数据节点在接收到所述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所述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从节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迁移条件为所述目标节点的负载信息小于预先设定的负载阈值,所述目标节点为数据节点,所述目标节点在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所述目标节点向所述网络系统中的其他数据节点发送迁移请求;
所述目标节点将响应所述迁移请求的数据节点作为所述同步节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节点发送迁移通知信息,包括:
向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发送所述迁移通知信息,所述迁移通知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节点相关联的从节点在接收到所述迁移通知信息之后,将所述同步节点作为新的相关联的数据节点。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迁移条件为所述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所述目标节点为主节点,所述目标节点在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所述目标节点获取与所述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从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所述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
所述目标节点根据各所述从节点的所述负载信息以及所述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从节点,并将所述最优从节点作为所述同步节点。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迁移条件为所述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所述目标节点为从节点,所述目标节点在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所述目标节点获取与所述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所述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
所述目标节点根据各所述数据节点的所述负载信息以及所述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并将所述最优数据节点作为所述同步节点。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迁移条件为所述目标节点需要下线的条件,所述目标节点为数据节点,所述目标节点在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同步节点,包括:
所述目标节点获取与所述目标节点位于同一网格区域的数据节点的负载信息以及位于所述网格区域的位置信息;
所述目标节点根据各所述数据节点的所述负载信息以及所述位置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最优数据节点,并将所述最优数据节点作为所述同步节点。
24.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系统包括多个网格区域,各所述网格区域包括主节点、从节点以及数据节点;
待加入所述网络系统中的第一节点,用于根据所述网络系统中包括的节点的负载信息,从所述网络系统包括的节点中确定第二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接收并存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节点数据,其中,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为所述第二节点存储的节点数据中的部分节点数据;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节点删除所述目标节点数据之后,向与所述第二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新增信息,以通知所述其他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已加入所述网络系统中。
CN202210530728.XA 2022-05-16 2022-05-16 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Active CN1149791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0728.XA CN114979162B (zh) 2022-05-16 2022-05-16 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0728.XA CN114979162B (zh) 2022-05-16 2022-05-16 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9162A true CN114979162A (zh) 2022-08-30
CN114979162B CN114979162B (zh) 2024-02-09

Family

ID=82982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30728.XA Active CN114979162B (zh) 2022-05-16 2022-05-16 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916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9703A (zh) * 2011-04-02 2012-10-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等网络中数据迁移的方法及系统
CN104077423A (zh) * 2014-07-23 2014-10-01 山东大学(威海) 一种基于一致性散列的结构化数据存储、查询和迁移方法
CN110213358A (zh) * 2019-05-23 2019-09-06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集群资源调度的方法、节点、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213326A (zh) * 2019-04-15 2019-09-0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元数据节点集群的扩容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382040A (zh) * 2021-05-08 2021-09-10 深圳市科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9703A (zh) * 2011-04-02 2012-10-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等网络中数据迁移的方法及系统
CN104077423A (zh) * 2014-07-23 2014-10-01 山东大学(威海) 一种基于一致性散列的结构化数据存储、查询和迁移方法
CN110213326A (zh) * 2019-04-15 2019-09-0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元数据节点集群的扩容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213358A (zh) * 2019-05-23 2019-09-06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集群资源调度的方法、节点、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382040A (zh) * 2021-05-08 2021-09-10 深圳市科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9162B (zh) 2024-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60854B2 (en) Storage cluster configuration change method, storage cluster, and computer system
CN108810100B (zh) 一种主节点的选举方法、装置及设备
US8484510B2 (en) Enhanced cluster failover management
EP3163446B1 (en) Data storage method and data storage management server
CN103516744A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应用服务器及集群
US20200050479A1 (en) Blockchain network and task scheduling method therefor
US1139480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mote network topology discovery
US11102284B2 (e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s and systems based on a consortium blockchain network
CN110784498A (zh) 一种个性化数据容灾方法及装置
CN111614577B (zh) 一种多通信任务管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4979162B (zh) 节点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
WO2023124743A1 (zh) 区块同步
CN114338714B (zh) 一种区块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914404A (zh) 集群流量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KR100492167B1 (ko) 비공유 구조의 데이터베이스 클러스터 서버 시스템과온라인 확장 방법
CN113434290A (zh) 基于raft协议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63031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US11172021B2 (en) File objects download and file objects data exchange
CN115617574B (zh) 多电力调度系统、数据传输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478299B (zh) 区块链共识算法切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Takemoto et al. Distributed algorithms for balanced zone partitioning in content-addressable networks
CN114205363B (zh) 分布式数据库的集群管理方法及分布式管理系统集群
WO2024002349A1 (zh) 文件管理方法、服务器、存储节点、文件存储系统、客户端
CN117472537A (zh) 金融业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041061A (zh) 分区的调整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