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8804A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8804A
CN114978804A CN202110217536.9A CN202110217536A CN114978804A CN 114978804 A CN114978804 A CN 114978804A CN 202110217536 A CN202110217536 A CN 202110217536A CN 114978804 A CN114978804 A CN 114978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node
network interface
ring network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175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启昌
查敏
贺冬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1753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880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6743 priority patent/WO2022179437A1/zh
Priority to EP22758802.7A priority patent/EP4283932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978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8804A/zh
Priority to US18/455,11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96464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37Ring fault isol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4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for recovering from a failure of a protocol instance or entity, e.g. service redundancy protocols, protocol state redundancy or protocol service re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涉及车载网络领域,解决了车载网络使用以太网在双环环形拓扑下数据传输的问题。该方法包括:每个环网接口关联一个环标识,上环的报文均携带其首次上环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当环网中的节点在传输报文的过程中检测到链路故障时,节点结合报文中携带的环标识和倒换标识共同判断实施折叠倒换或丢弃报文。该方法能够允许双环耦合环网的两个子环网分别独立的实施一次折叠倒换,从而提高了车载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载网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太网以其简洁、尽力而为的传输方式和标准化互通互联的机制受到网络厂商的极大欢迎。车内网络要求高可靠性的传输和快速的故障恢复机制,基于双环耦合组网拓扑的环形以太网可以具备提供高可靠性的传输能力。
但目前针对多环环网缺少跨环的转发机制,即如何允许一个环网的特定流量被转发至另一个环网中的目的设备且不会造成这些流量在两个环网之间来回传输造成广播风暴。此外,目前仅考虑了车载以太单环网传输中发生单点链路故障的情形,如图1所示,当网关4在一个环网接口上检测到链路故障后(也就是网关1和网关4之间无法进行报文传输),网关4在该环网接口实施端口级环回(把该端口的发送单元直接环回到接收单元),网关4会将报文沿与之前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继续进行传输。该方案可在单环环网中出现单点链路故障情况下,通过折叠倒换利用环网的另一个传输方向(非默认传输方向)传输报文至目的设备。在单环情况下,2点链路故障情况下(例如网关2和网关3之间也无法进行报文传输),由于报文无法抵达目的设备,需要在发生二次故障后丢弃倒换过的报文。如图2所示,如果不丢弃倒换过的报文,则经过倒换的报文会在网关4和网关3之间来回倒换,产生广播风暴,并导致网关4和网关3之间的带宽最后都会被耗尽。
该方案应用到多环环网时,会导致多环网络中对跨环的倒换过的数据报文被丢弃,导致报文中所承载的信息丢失。但在实际情况下,在另一个环网发生第二次故障时,经过跨环传输的倒换报文仍有可用路径抵达最终目的设备,丢弃报文会导致报文中所承载的信息丢失,影响智能和自动驾驶车辆的车身或驾驶控制决策。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解决了车载网络使用以太网在双环环形拓扑下数据传输的问题,以及能够允许双环耦合环网的两个子环网分别独立的实施折叠倒换,从而提高了车载网络内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应用于多环耦合环网中的第一节点,也可以应用于第一节点内的部件(例如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多环耦合环网包括多个子环,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接收第一数据报文,其中,第一节点为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一个节点,第一数据报文包括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倒换标识,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第一数据报文传输经过的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在第一节点在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且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的情况下,若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同,第一节点生成第二数据报文,第二数据报文是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设置为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后生成的报文,其中,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第一节点通过第一环网接口与第二节点相连,第一环网接口为第一节点将发送第一数据报文的接口,双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第一节点根据第一环网接口确定第二环网接口,其中,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且与第一环网接口具有相同环标识的环网接口;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转发第二数据报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在多环耦合环形以太网的车载网络内发生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环网节点结合报文中携带的环标识和倒换标识共同判断是否对报文实施折叠倒换。在数据报文为倒换报文且报文中的环标识与检测到链路故障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一致时,表示数据报文在检测到链路故障的环网接口所在的子环内还没经过折叠倒换,允许数据报文通过倒换继续在车载网络内传输,使得数据报文可以继续传输至目的设备,提高了车载网络内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若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第一节点丢弃第一数据报文。
在数据报文为倒换报文且报文中的环标识与检测到链路故障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一致时,表示数据报文在检测到链路故障的环网接口所在的子环内已经经过一个折叠倒换,则丢弃该数据报文,从而避免数据报文继续在环网中进行不必要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丢弃第一数据报文可以是指对第一数据报文不做处理,或删除第一数据报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倒换标识为第一数值时,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倒换标识为第二数值时,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方法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在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且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的情况下,第一节点生成第三数据报文,第三数据报文是第一数据报文的倒换标识设置为第二数值后生成的报文;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转发第三报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根据第一环网接口确定第二环网接口,包括:第一节点根据第一环网接口查询环网表,确定与第一环网接口对应的第二环网接口,环网表用于指示入接口与出接口的对应关系,入接口表示接收数据报文的接口,入接口为环网接口或业务接口,出接口表示在多环耦合环网内转发数据报文的环网接口。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应用于多环耦合环网中的第一节点,也可以应用于第一节点内的部件(例如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多环耦合环网包括相邻的第一子环和第二子环,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从第一环网接口接收第一数据报文,其中,第一节点为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一个节点,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第一节点通过第一环网接口与第二节点相连,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与第三节点相连,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第二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第一子环,第三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第二子环,第一环网接口属于第一子环,第二环网接口属于第二子环,第一数据报文包括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第一数据报文传输经过的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第一节点根据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和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在跨环表中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表项,其中,双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跨环表中包含多个表项,每个表项中包括报文环标识、MAC地址、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跨环环网接口的对应关系,每个表项中的跨环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若存在第一表项,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表项对应的跨环环网接口转发第一数据报文,其中,第一表项中的报文环标识与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相同,第一表项中的MAC地址与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相同,第一表项中的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在双环耦合环形以太网的车载网络内的跨环节点上引入一张跨环转发白名单表,通过该表控制使能特定流量的跨环通信。跨环转发白名单表仅针对环网接口接收到的流量进行匹配,出接口也仅为环网接口。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若不存在第一表项,第一节点结束第一数据报文的跨环转发流程。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应用于多环耦合环网中的第一节点,也可以应用于第一节点内的部件(例如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多环耦合环网包括N个子环,该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接收第一数据报文,其中,第一节点为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一个节点,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包括N个倒换标识,N个倒换标识与N个子环一一对应,N大于或等于2,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在对应的子环内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
第一节点在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时,若第一子环对应的倒换标识指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一子环中为非倒换数据报文,第一节点生成第二数据报文,第二数据报文是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一子环内的倒换数据报文,其中,第一子环为第一环网接口所属的子环,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第一节点通过第一环网接口与第二节点相连,第一环网接口为第一节点将发送第一数据报文的接口;
第一节点根据第一环网接口确定第二环网接口,其中,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且与第一环网接口具有相同环标识的环网接口;
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转发第二数据报文。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若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一子环中为倒换数据报文,所述第一节点丢弃所述第一数据报文。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倒换标识为第一数值时,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在对应的子环内为非倒换数据报文;倒换标识为第二数值时,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在对应的子环内为倒换数据报文;
第一节点生成第二数据报文,包括:
设置第一数据报文中第一子环对应的倒换标识的取值为第二数值,得到第二数据报文。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具有实现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或者具有实现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具有实现第二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从至少一个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方面中的第一节点。
在另一个示例中,该通信装置可以为安装在第一方面中的第一节点内的部件(例如:芯片或集成电路)。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从至少一个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二方面中的第一节点。
在另一个示例中,该通信装置可以为安装在第二方面中的第一节点内的部件(例如:芯片或集成电路)。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用于通过该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该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该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实现,或者该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实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用于通过该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该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该第二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实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如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二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如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二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处理所述信号,以使得如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如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处理所述信号,以使得如第二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第六方面中所述的通信设备和第七方面中所述的通信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载以太单环网中单点链路故障的折叠倒换的示意图。
图2是车载以太单环网中2点链路故障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的基于双环耦合组网拓扑的环形以太网的车载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帧的结构示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帧的结构示例图。
图8是双环耦合环网中ECU#1发给ECU#2的数据报文#1经过2个子环的2次折叠倒换后抵达ECU#2的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1000的示意性框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10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汽车内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Unit,ECU)也会越来越多,电子控制单元之间的相互通信也越来越频繁。如果采用点对点直接连线方式进行组网,车载网络内的线束会成倍的增多,还增加了汽车的重量和成本。此外,随着在车辆中部署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ed system,ADAS)的普及,传统的诸如控制区域网络(control area network,CAN)、本地互联网络(localinterconnect network,LIN)、FlexRay等低速率车载网络无法满足ADAS中的传感器对传输带宽的更高需求。传感器包括ADAS摄像头传感器和激光雷达传感器(laser-induced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等。因此,使用具备大带宽、拥有庞大产业生态圈的以太网作为下一代车载网络已经成为业界的一个主流共识。与使用同样规格速率端口的单环环网拓扑相比,双环耦合组网的环形网络拓扑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理解,多环耦合组网可以包括多个子环,多个子环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子环也可以归纳成双环两两相连组网,因此,多环耦合组网本质上也是双环耦合组网的场景。
本申请基于如下系统架构和组网场景实施,N个节点共同组建一个具有2个子环的双环耦合组网的环形网络拓扑。在一些实施例中,N为正整数,4<=N<=10。
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双环耦合组网拓扑的环形以太网的车载网络架构示意图。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根据图3首先对本申请中涉及的几个术语做简单介绍。
(1)节点:组成图3所示的双环耦合组网中的任意一个节点。在本申请中,节点也可以称为车载通信计算网关、网关、环网节点或具备以太网转发能力的车载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2)子环:由至少3个环网节点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最小闭合环路。例如:节点1、节点2、节点5和节点6可以组成一个子环,节点2、节点3、节点4和节点5可以组成另一个子环。
(3)环编号值:分配给每个子环的不同环编号值。例如:为节点1、节点2、节点5和节点6组成的子环分配的环编号值为0,则对应的子环可以称为子环0,为节点2、节点3、节点4和节点5组成的子环分配的环编号值为1,则对应的子环可以称为子环1。
(4)环网接口:图3中的rA、rB、rA0、rB0示意性的表示与对应节点相连接的环网接口。环网接口可以用于在环网内转发数据报文,在本申请中,环网接口也可以称为以太网接口。
其中,环网接口的物理层可为遵循车规级的10GBASE-T1或25GBASE-T1物理层接口,应理解,环网接口为两个节点之间互连的接口,业务接口为节点与业务数据源设备、ECU设备、MDC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10GBASE-T1接口可以是指IEEE 802.3ch标准中的10G以太网车规级接口,使用一对双绞线传输10Gbps速率的以太网信号。
25GBASE-T1接口可以是指IEEE p802.3cy任务小组正在制定的25G以太网车规级标准,使用一对双绞线传输25Gbps速率的以太网信号。
(5)跨环节点:如果一个节点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网接口的环标识,那么该节点为跨环节点。例如:图3中的节点2和节点5为跨环节点。
应理解,图3只是示意性的给出一种双环耦合环网的组成结构图,本申请对双环环网中跨环节点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6)数据报文上环:车载网络还可以包括业务数据源设备(例如:ADAS摄像头传感器、LIDAR传感器、CAN总线数据信号等)、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设备和移动数据中心(mobile data center,MDC)。业务数据源设备、ECU设备和MDC根据部署区域位置就近接入到上述双环耦合组网的1个节点,数据源设备向1个节点发送非以太网格式或以太网格式的数据流,各个子环内的一个节点分别通过1个以太网接口与同1个MDC单元相连,在各个节点,如果接收到来自业务侧的数据流为非以太网格式的数据流,则由专门的数据流格式转换单元负责转换非以太网数据流为以太网格式的数据流。一般情况下,各个节点从业务数据源设备接收到数据报文,并把数据报文根据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发至环网接口上可以称为数据报文上环。图3中示意性的给出了3个ADAS摄像头传感器、2个激光雷达传感器、1个毫米波雷达、2个ECU设备接入到双环耦合环网的车内网络场景。
图3只是示意图,该车载网络中还可以包括其它数据源设备,如还可以包括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RADAR)传感器等,图3中未画出。本申请的实施例对该车载网络中包括的数据源设备和环网节点的数量不做限定。
如图3所示,该车载网络包括节点1至节点6,非跨环节点1、节点3、节点4、节点6分别通过1个以太网接口与相邻节点相连,跨环节点2、节点5分别通过1个或2个以太网接口与相邻节点相连,组建一个具有2个子环的双环耦合环网节点。例如:节点1、节点2、节点5和节点6组成的子环环网可以称为子环0,节点2、节点3、节点4和节点5组成的子环环网称为子环1。以节点1(非跨环节点)为例,节点1分别通过一个以太网接口与节点2和节点6相连。以节点2(跨环节点)为例,节点2分别通过一个以太网接口与节点1和节点3相连,同时节点2还使用2个以太网接口与节点5相连。
作为示例,正常无故障的情况下,本申请中2个子环中的报文均按顺时针方向传输。
如图3所示,双环网络可以提供20Gbps的带宽与MDC相连,而单环网络仅能提供10Gbps的单向传输带宽。在不增加节点的10Gbps端口数量的情况下,双环网络可以通过分别规划所有ADAS传感器的数据流量至2个子环,并由2个子环发送给MDC的2个10Gbps端口,从而达到20Gbps的传输带宽能力。
由于目前车内网络还没有基于多环耦合环网实现跨环通信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使得跨环的数据通信变得可能,同时相比单环环网为车内通信提供了更高的带宽。为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双环耦合环网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S410、第一节点从第一环网接口接收第一数据报文。
第一节点为双环耦合环网中的跨环节点。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第一节点通过第一环网接口与第二节点相连,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与第三节点相连,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第二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第一子环,第三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第二子环,第一环网接口属于第一子环,第二环网接口属于第二子环。第一数据报文包括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地址,第一数据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第一子环的环编号值。
应理解,本申请中以双环耦合环网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在多环耦合环网中,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可能为第一子环或第一数据报文传输至第一子环之前经过的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具体为多环耦合环网中哪个子环的环编号值可以参见图5实施中的描述,这里暂不展开叙述。
以图3所示的双环耦合环网为例,子环0的环编号值为0,子环1的环编号值为1。第一节点(即跨环节点)为图3中的节点2,则第一环网接口为节点2的rA0接口,第二环网接口为节点2的rB0接口,第二节点为节点1,第三节点为节点3,节点2通过rA0接口与节点1相连,节点2通过rB0接口与节点3相连,节点1的所有环网接口都属于子环0,节点3的所有环网接口都属于子环1。
S420、第一节点根据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和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在跨环表中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表项。
双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对应的环编号值。跨环表中包含多个表项,每个表项中包括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报文环标识、MAC地址与跨环环网接口的对应关系,每个表项中的跨环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
需要说明是,跨环表是针对不同的跨环节点预先配置好的,不同的跨环节点的跨环表是不相同的,跨环表仅针对跨环节点在环网接口上接收到的数据报文进行匹配。第一节点的跨环表中的跨环环网接口也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
示例的,节点2的跨环表如表1所示,其中,每个表项中包括:节点2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报文环标识、MAC地址以及跨环环网接口(即出环网接口)。其中,由于节点2做为跨环节点有多个环网接口,因此表1中入环网接口环标识有可能为0,也有可能为1,但每个表项中的入环网接口环标识与出环网接口为不同子环的环网接口(即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可以看出,表1的第一个表项中入环网接口环标识为0,出环网接口rA1的环标识为1,第二个表项中入环网接口环标识为1,出环网接口rA0的环标识为0。
表1
Figure BDA0002954441850000081
若存在第一表项,跳转S430;若不存在第一表项,跳转S440。
S430、若存在第一表项,第一节点将第一数据报文转发至第一表项对应的跨环环网接口。
其中,第一表项中的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第一表项中的报文环标识与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相同,第一表项中的MAC地址与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相同。
这样,第一数据报文从第一环网接口所在的子环被转发至进入跨环环网接口所在的子环,但第一数据报文在跨环转发时报文中携带的环标识仍保持不变。
S440、若不存在第一表项,第一节点结束第一数据报文的跨环转发流程。
上述方案允许使用双环耦合拓扑构建车载网络,通过在跨环节点上引入一张跨环转发白名单表,通过该表控制使能特定流量的跨环通信。跨环转发白名单表仅针对跨环节点的环网接口接收到的流量进行匹配,使得跨环的数据通信变得可能,从而能为车载网络提供更高的骨干带宽和物理流量隔离。
另外,由上可知,现有技术方案中仅考虑了车载以太单环网下发生单点链路故障的情形,不支持车载以太双环耦合环网两点链路故障的情形。
链路可以是指环网内相连的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单点链路故障可以是指相连的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上单个物理位置点发生的故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单点链路故障可以是指由于相连的两个节点中的任一个节点故障导致的相连的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故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节点可以向与其相连的节点周期性发送连通性检测报文,如果在预设时长内接收到连通性检测响应报文,表明相连的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正常;如果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连通性检测响应报文,表明相连的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故障。周期可以1毫秒或300微秒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双环耦合环网中的2个子环能够抵抗各自子环内发生的单点链路故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S510、第一节点接收第一数据报文。
第一节点为双环耦合环网中的一个节点。第一数据报文包括第一报文的环标识和倒换标识,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第一子环或第二子环对应的环编号值,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
倒换可以是指环网拓扑下的故障相邻节点的指定接口发生数据传输翻转环回的折叠倒换,即所有抵达该接口的数据经过翻转传输后沿与原先传输方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在环形网络传输,从而避开了故障节点或故障链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包括第一业务接口。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业务接口接收第一数据报文。例如,第一节点通过第一业务接口与ADAS摄像头传感器相连。ADAS摄像头传感器采集到车辆周边环境信息后向移动数据中心传输车辆周边环境信息。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业务接口接收ADAS摄像头传感器发送的第一数据报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帧可兼容标准以太网帧格式,从而可以降低车载网络的成本和技术复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接收到的ADAS摄像头传感器发送的第一数据报文可以是IEEE 802.3定义的以太网帧格式。
参见图6,图6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帧的结构示例图。该以太网帧包括前导码字段、帧开始符字段、目的MAC地址字段、源MAC地址字段、第一以太类型字段、净荷字段和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字段。其中,目的MAC地址字段用于携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字段用于携带源MAC地址。第一以太类型字段用于携带以太类型。净荷字段用于携带数据。FCS字段用于携带校验码。例如,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check,CRC)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节点接收到ADAS摄像头传感器发送的第一数据报文之后,第一节点可以扩展第一数据报文,扩展后的第一数据报文的以太网帧格式沿用IEEE802.1cb的以太网帧格式,可以在IEEE 802.1cb的以太网帧格式中增加环标识字段和倒换字段。
扩展后的第一报文中的环标识字段的取值为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例如:第一节点接收到ADAS摄像头传感器发送的第一数据报文,第一节点将第一数据报文转发至第一环网接口上环时,如果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0,那么第一数据报文中环标识字段的取值为0。
扩展后的第一报文中的倒换字段的取值为第一数据报文的倒换标识。当倒换字段的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包含倒换字段的数据报文是非倒换数据报文。当倒换字段的取值为第二数值时,表示包含倒换字段的数据报文是倒换数据报文。从而,以便于双环耦合环网中的其他节点可以根据倒换字段来识别接收到的数据报文是否是倒换后的数据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倒换字段的取值为0时,表示包含倒换字段的数据报文是非倒换数据报文。当倒换字段的取值为1时,表示包含倒换字段的数据报文是倒换数据报文,反之亦可。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帧的结构示例图。该以太网帧在图6的基础上基础上增加了6个字节扩展字段,第二以太类型字段、第一保留字段、环标识、第二保留字段、倒换字段以及第三保留字段为以太网帧的扩展字段。其中,第二以太类型字段的长度为2个字节,第一保留字段的长度为1比特,环标识字段的长度为2比特,第二保留字段的长度为8比特,倒换字段的长度为1比特,第三保留字段的长度为20比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以太类型字段的取值可以是一个未被使用过的以太类型字段的取值,例如,0xF1C1。
S520、第一节点确定将在第一环网接口上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一数据报文,第一节点在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判断第一数据报文是否为倒换数据报文。
其中,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第一节点通过第一环网接口与第二节点相连。
当第一节点根据第一数据报文中的倒换标识确定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跳转S530;当第一节点根据第一数据报文中的倒换标识确定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跳转S580。
S530、当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继续判断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是否相同。其中,双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对应的环编号值。
当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时,跳转S540;
当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时,跳转S570;
S540、当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时,第一节点修改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生成第二数据报文。
当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表明第一数据报文在已经折叠倒换过,但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表明第一数据报文还没有在第一环网接口所在的子环进行折叠倒换过,因此,第一数据报文还可以在第一环网接口上进行依次折叠倒换。
S550、第一节点根据第一环网接口确定第二环网接口。
其中,所述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且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具有相同环标识的环网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环网接口控制第一环网接口的发送单元与第一环网接口的接收单元相连接,表明将第一环网接口实施端口级环回,即将第一环网接口从发送第一数据报文的接口转换为接收第一数据报文的接口。环回发生点可位于第一环网接口的MAC层的媒体独立接口(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MII)接口。以10G环网接口为例,同一接口上的发送单元与接收单元相连接,可以是将10G接口MAC层的XG MII(如:10G MII)接口上的32根数据发送线路(如:TXD<0>,TXD<1>,…,TXD<31>)连接到对应的32根数据接收线路上(如:RXD<0>,RXD<1>,…,RXD<31>)、4根控制信号发送线路(如:TXC<0>,TXC<1>,TXC<2>,TXC<3>)连接到对应的4根控制信号接收线路(如:RXC<0>,RXC<1>,RXC<2>,RXC<3>)。
第一环网节点可以根据第一环网接口查询环网转发表,确定与第一环网接口对应的第一节点的第二环网接口。环网转发表用于指示入接口与出接口的对应关系。入接口表示接收数据报文的接口。入接口为环网接口或业务接口。出接口表示在环网内转发数据报文的接口。在本申请中,环网转发表用于转发上环和环网过境的数据报文。环网接口转发表的表项可以是静态配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示例的,如S540和S550之间的前后顺序可以互换,即可先根据第一环网接口确定第二环网接口,再生成第二数据报文,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S560、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转发第二数据报文。
S570、当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时,第一节点丢弃第一数据报文。
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与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时,且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表明第一报文已经在第一环网接口所在的子环内环折叠倒换过1次,同一个子环只支持1次折叠倒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广播风暴,需要丢弃第一报文。
S580、当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第一节点生成第三数据报文。之后,执行S550和S56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报文包括倒换字段,设置倒换字段的取值为第二数值,得到第三数据报文。第三数据报文可以理解为第一数据报文的倒换数据报文。
此外,本申请还提出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与上述方案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数据报文可以携带第一倒换标识和第二倒换标识,其中第一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一子环内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第二倒换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二子环内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第一数据报文是否在第二环网中经过一次折叠倒换。本申请中,第一数据报文在对应的子环内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可以理解为第一数据报文在对应的子环中是否经过一次折叠倒换。例如:以第一数据报文中携带2比特信息00为例,其中,第一个0(即第一倒换标识的一例)表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一子环中还未经过一次折叠倒换,第二个0(即第二倒换标识的一例)表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二子环中还没有经过一次折叠倒换。当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一子环的传输过程中发生单点链路故障,第一数据报文在子环0中经过一次折叠倒换后由00变为10,此时,第一个1表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一子环中经过一次折叠倒换,第二个0表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二子环中还没有经过一次折叠倒换。当第一数据报文跨环传输至第二子环,当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二子环的传输过程中又发生单点链路故障,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二子环中经过一次折叠倒换后由10变为11,此时,第一个1表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一子环中经过一次折叠倒换,第二个1表示第一数据报文在第二子环中也经过了一次折叠倒换,如果在之后的传输中,第二子环有发生链路故障,由第一报文中携带的倒换标识11可以知道,第一数据报文已经经过了一次折叠倒换,这种情况下需要丢弃第一数据报文。扩展到多环耦合环网中,例如:4个多环耦合环网中,第一数据报文需要携带4比特信息(即4个子环分别对应一个倒换标识)来指示第一报文在经过每个子环时是否经过一次折叠倒换,关于报文的折叠倒换传输与上述实施例的过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能抵抗2个子环环网内各自的单点故障,一条数据流在各个子环中分别经过最多一次折叠倒换,充分利用了双环的物理拓扑的优势,提高了基于环形以太网的车载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此外,本方案基于单环的折叠倒换机制扩展,兼容已有的车载环网的单环拓扑车内网络,易于部署和硬件芯片实施。
为便于理解,下面以图8所示的双环耦合环网中ECU#1向ECU#2发送数据报文#1详细介绍跨环通信以及报文折叠倒换传输的实现过程。
步骤1:为双环耦合组网中每个子环分配一个环编号值,为各个节点的每个环网接口分配一个环标识,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
应理解,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仅其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相关,不与数据报文(数据帧)在各个子环内的顺时针、逆时针传输方向相关。
作为示例,为节点1、节点2、节点5和节点6组成的子环分配一个环编号值0,为节点2、节点3、节点4和节点5组成的子环分配一个环编号值1,那么子环0中的每个节点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0,环网1中的每个节点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1。例如:节点1的环网接口rA的环标识为0,节点1的环网接口rB的环标识为1;节点2的环网接口rA0、rB0的环标识为0,节点2的环网接口rA1、rB1的环标识为1,其他节点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
步骤2:当ECU#1要发送报文#1至ECU#2,ECU#1的数据报文#1通过节点6进入子环0。
作为示例,节点1接收到的报文#1可以是IEEE 802.3定义的以太网帧格式。在节点6接收到数据报文#1之后,节点6可以扩展数据报文#1,将IEEE 802.3的以太网帧格式进行扩展。
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中以图5所示的扩展后的以太网帧结构为例进行描述。节点6按照顺时针传输方向,将数据报文#1转发至节点6的rB接口上环时,由于节点6的rB接口的环标识为0,则数据报文#1中的环标识字段的取值为00。由于数据报文#1还未经过倒换,数据报文#1中的倒换字段的取值为0。数据报文#1中的的目的MAC地址为ECU#2的MAC地址。
步骤3:节点6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转发数据报文#1至节点1。
步骤4:如图8所示,存在链路故障1:节点1在节点1的rB接口上检测到节点1与节点2之间发生链路故障,即节点1与节点2的链路中断,针对转发至节点1的rA1接口的数据报文#1,按照图5的数据传输流程确定折叠倒换或丢弃数据报文#1,具体判断过程参见S710~S730。
710、由于环网之前并未有链路故障,数据报文#1中的倒换字段为0,因此,数据报文#1为非倒换数据报文。
720、节点1设置数据报文#1中的倒换字段为1,用于指示数据报文#1为倒换数据报文,此时,数据报文#1中的环标识字段的取值仍为00,数据报文#1中的倒换字段的取值变为1。
730、节点1在节点1的rB接口上对数据报文#1实施端口级环回,即表示数据报文#1的在rB接口沿与原先传输方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进行传输。然后,节点1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将环回后的数据报文#1转发至与节点1的rB接口具有相同环标识(环标识为0)的节点1的环网接口rA。
步骤5:经过节点1倒换的报文又回到节点6,节点6作为非跨环的节点,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转发数据报文#1至节点5的环网接口rB0。
步骤6:跨环设备的节点5在节点5的环网接口rB0上接收到数据报文#1,节点5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转发数据报文#1至节点5的环网接口rA1上。随后使用节点5的环网接口rB0的环标识、数据报文#1的环标识以及数据报文#1的目的MAC地址作为键值查询预先配置好的节点5对应的跨环表。
示例的,节点5的跨环表如表2所示,关于跨环表中的参数的含义可以参见表1中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表2
Figure BDA0002954441850000131
应理解,表1和表2只是对节点2和节点5配置的跨环表示例性说明,实际应用中表1和表2需要根据节点2和节点5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假设环网接口rB0的环标识、数据报文#1的环标识以及数据报文#1的目的MAC地址与表2中的第一个表项匹配,即节点5的环网接口rB0的环标识(环标识为0)与第一个表项中的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0相同,数据报文#1的环标识与第一个表项中的报文环标识0相同,数据报文#1的目的MAC地址与第一个表项中的MAC地址d8:49:0b:c9:d9:d7相同,那么节点5按照查询结果,将数据报文#1复制一份后并转发至第一个表项对应的跨环环网接口rA1。应理解,这里的出环网接口rA1表示的是与节点5相连的rA1接口。
这样,环网0产生的数据报文#1被转发进入子环1,但数据报文#1仍然保留其来源环网(子环0)的环标识和当前的折叠倒换字段的取值,即跨环后数据报文#1中的环标识字段的取值仍为00,倒换字段的取值仍为1。
步骤7:跨环设备的节点2在节点2的环网接口rB1上接收到数据报文#1,节点2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转发数据报文#1至节点2的环网接口rA1。之后,与步骤6中描述的节点5的跨环流程相同,节点2使用节点2的环网接口rB1的环标识(环标识为1)、数据报文#1的环标识(环标识为0)以及数据报文#1的目的MAC地址作为键值查询如表1所示的节点2的跨环表,由于节点2的跨环表是预先配置的,所以这种情况下肯定是不能匹配,此时,节点2的跨环转发流程结束,即表示数据报文#1不能由当前子环1跨环传输到子环0。
步骤8:如图7所示:存在链路故障2:节点2在节点2的rA1接口上检测到节点2与节点3之间发生链路故障,即节点2与节点3的链路中断,针对转发至节点2的rA1接口的报文#1,按照图5的数据传输流程确定折叠倒换或丢弃数据报文#1,具体判断过程参见S810~S830。
810、由上可知,当前数据报文#1中的倒换字段已为1,表示数据报文#1为倒换数据报文。
820、数据报文#1的环标识0与节点2的rA1接口的环标识1不相同,节点2设置数据报文#1中环标识字段的取值为节点2的rA1接口的环标识1,此时,数据报文#1中的环标识字段的取值变为01,数据报文#1中的倒换字段的取值仍为1。
830、节点2在节点2的rA1接口上对已在子环0被折叠倒换过1次的数据报文#1再次实施端口级环回,即表示数据报文#1的在节点2的rA1接口上沿与原先传输方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进行传输。然后,节点2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将环回后的数据报文#1转发至与节点2的rA1接口具有相同环标识(环标识为1)的节点2的另一个环网接口rB1。
步骤9:经过节点2倒换的数据报文#1又回到节点5,节点5作为跨环的节点,在环网接口rA1上接收到数据报文#1,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转发数据报文#1至节点5的环网接口rB1。
随后使用节点5的环网接口rA1的环标识(环标识为1)、数据报文#1的环标识(环标识为1)、数据报文#1的目的MAC地址作为键值查询如表2所示的跨环表,未能匹配,节点5的跨环转发流程结束。
步骤10:节点4在节点4的环网接口rA上接收到数据报文#1,节点4作为非跨环的节点设备,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转发报文#1至节点4的环网接口rB。
步骤11:节点3在节点3的环网接口rA接收到报文#1,节点3作为非跨环的节点设备,按照车载环网的转发规则转发数据报文#1至ECU#2设备。
至此,经过2个子环2次报文倒换的跨环通信转发流程结束,完整的传输路径如图8中的虚线所示。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下面介绍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
参见图9,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1000的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应用于多环耦合环网中的第一节点,所述多环耦合环网包括多个子环,如图9,通信装置1000包括接收单元1100、处理单元1200和发送单元1300。
接收单元1100,用于接收第一数据报文,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倒换标识,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传输经过的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处理单元1200,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且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同,生成第二数据报文,所述第二数据报文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设置为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后生成的报文,其中,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为所述第一节点将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接口,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所述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所述处理单元120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确定第二环网接口,其中,所述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且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具有相同环标识的环网接口;发送单元1300,用于通过所述第二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二数据报文。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1200,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丢弃所述第一数据报文。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换标识为第一数值时,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所述倒换标识为第二数值时,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所述处理单元1200,还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且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的情况下,生成第三数据报文,所述第三数据报文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倒换标识设置为所述第二数值后生成的报文;所述发送单元1300,通过所述第二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三数据报文。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120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查询环网表,确定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对应的第二环网接口,所述环网表用于指示入接口与出接口的对应关系,所述入接口表示接收数据报文的接口,所述入接口为环网接口或业务接口,所述出接口表示在所述多环耦合环网内转发数据报文的环网接口。
在另一些方案中,通信装置1000应用于双多环耦合环网中的第一节点,所述双多环耦合环网包括相邻的第一子环和第二子环,通信装置1000的各单元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和/或操作。
接收单元1100,用于从第一环网接口接收第一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与第二节点相连,所述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与第三节点相连,所述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二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一子环,所述第三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二子环,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一子环,所述第二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二子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传输经过的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处理单元12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在跨环表中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表项,其中,所述双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所述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所述跨环表中包含多个表项,所述每个表项中包括报文环标识、MAC地址、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跨环环网接口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个表项中的跨环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若所述处理单元1200确定存在第一表项,所述发送单元1300,用于通过第一表项对应的跨环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表项中的报文环标识与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相同,所述第一表项中的MAC地址与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相同,所述第一表项中的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1200还用于,在不存在第一表项的情况下,结束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跨环转发流程
可选地,接收单元1100和发送单元1300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收发单元,同时具备接收和发送的功能,这里不作限定。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000可以为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节点。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发送单元1300可以为发射器,接收单元1100可以为接收器。接收器和发射器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收发器。处理单元1200可以为处理装置。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000可以为安装在第一节点中的芯片或集成电路。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发送单元1300和接收单元1100可以为通信接口或者接口电路。例如,发送单元1300为输出接口或输出电路,接收单元1100为输入接口或输入电路,处理单元1200可以为处理装置。
其中,处理装置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例如,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通信装置1000执行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可选地,处理装置可以仅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位于处理装置之外。处理器通过电路/电线与存储器连接,以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又例如,处理装置可以芯片或集成电路。
参见图10,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10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0,通信装置1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2以及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13。处理器11用于控制通信接口13收发信号,存储器1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1用于从存储器12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流程和/或操作被执行。
例如,处理器11可以具有图9中所示的处理单元1200的功能,通信接口13可以具有图9中所示的发送单元1300和/或接收单元1100的功能。具体地,处理器11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内部执行的处理或操作,通信接口13用于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动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0可以为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节点。在这种实现方式中,通信接口13可以为收发器。收发器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射器。
可选地,处理器11可以为基带装置,通信接口13可以为射频装置。
在另一种实现中,通信装置10可以为安装在第一节点中的芯片。在这种实现方式中,通信接口13可以为接口电路或者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的,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的处理器与存储器可以是物理上相互独立的单元,或者,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文不做限定。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操作和/或流程被执行。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操作和/或流程被执行。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独立于芯片而设置,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被执行。
进一步地,所述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也可以为接口电路等。进一步地,所述芯片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集成电路芯片,具有处理信号的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编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编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RAM,DR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以及C均可以为单数或者复数,不作限定。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应用于多环耦合环网中,所述多环耦合环网包括多个子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接收第一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一个节点,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倒换标识,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传输经过的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
在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且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同,所述第一节点生成第二数据报文,所述第二数据报文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设置为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后生成的报文,其中,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为所述第一节点将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接口,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所述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确定第二环网接口,其中,所述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且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具有相同环标识的环网接口;
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二数据报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所述第一节点丢弃所述第一数据报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换标识为第一数值时,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
所述倒换标识为第二数值时,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且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生成第三数据报文,所述第三数据报文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倒换标识设置为所述第二数值后生成的报文;
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三数据报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确定所述第二环网接口,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查询环网表,确定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对应的第二环网接口,所述环网表用于指示入接口与出接口的对应关系,所述入接口表示接收数据报文的接口,所述入接口为环网接口或业务接口,所述出接口表示在所述多环耦合环网内转发数据报文的环网接口。
5.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应用于多环耦合环网中,所述多环耦合环网包括相邻的第一子环和第二子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从第一环网接口接收第一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一个节点,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与第二节点相连,所述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与第三节点相连,所述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二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一子环,所述第三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二子环,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一子环,所述第二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二子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传输经过的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在跨环表中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表项,其中,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所述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所述跨环表中包含多个表项,所述每个表项中包括报文环标识、MAC地址、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跨环环网接口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个表项中的跨环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
若存在第一表项,所述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表项对应的跨环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表项中的报文环标识与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相同,所述第一表项中的MAC地址与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相同,所述第一表项中的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不存在第一表项,所述第一节点结束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跨环转发流程。
7.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多环耦合环网中的第一节点,所述多环耦合环网包括多个子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数据报文,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倒换标识,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传输经过的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或非倒换数据报文;
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且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同的情况下,生成第二数据报文,所述第二数据报文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设置为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后生成的报文,其中,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为所述第一节点将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接口,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所述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确定第二环网接口,其中,所述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且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具有相同环标识的环网接口;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二数据报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丢弃所述第一数据报文。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换标识为第一数值时,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
所述倒换标识为第二数值时,所述倒换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为倒换数据报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上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存在故障,且第一数据报文为非倒换数据报文的情况下,生成第三数据报文,所述第三数据报文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倒换标识设置为所述第二数值后生成的报文;
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所述第二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三数据报文。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查询环网表,确定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对应的第二环网接口,所述环网表用于指示入接口与出接口的对应关系,所述入接口表示接收数据报文的接口,所述入接口为环网接口或业务接口,所述出接口表示在所述多环耦合环网内转发数据报文的环网接口。
11.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多环耦合环网中的第一节点,所述多环耦合环网包括相邻的第一子环和第二子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从第一环网接口接收第一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环网接口与第二节点相连,所述第一节点通过第二环网接口与第三节点相连,所述第二环网接口是属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环网接口,所述第二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一子环,所述第三节点的所有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二子环,所述第一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一子环,所述第二环网接口属于所述第二子环,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和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为所述第一数据报文传输经过的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任意一个子环的环编号值;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和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在跨环表中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表项,其中,所述多环耦合环网中的每个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为所述每个环网接口所属子环的环编号值,所述跨环表中包含多个表项,所述每个表项中包括报文环标识、MAC地址、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跨环环网接口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个表项中的跨环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不相同;
若所述处理单元确定存在第一表项,所述发送单元通过第一表项对应的跨环环网接口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表项中的报文环标识与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环标识相同,所述第一表项中的MAC地址与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相同,所述第一表项中的第一节点接收报文的环网接口的环标识与所述第一环网接口的环标识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不存在第一表项的情况下,结束所述第一数据报文的跨环转发流程。
1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5或6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17.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1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110217536.9A 2021-02-26 2021-02-26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49788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7536.9A CN114978804A (zh) 2021-02-26 2021-02-26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PCT/CN2022/076743 WO2022179437A1 (zh) 2021-02-26 2022-02-18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EP22758802.7A EP4283932A1 (en) 2021-02-26 2022-02-18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8/455,111 US20230396464A1 (en) 2021-02-26 2023-08-24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7536.9A CN114978804A (zh) 2021-02-26 2021-02-26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8804A true CN114978804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74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17536.9A Pending CN114978804A (zh) 2021-02-26 2021-02-26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96464A1 (zh)
EP (1) EP4283932A1 (zh)
CN (1) CN114978804A (zh)
WO (1) WO20221794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96955B (zh) * 2022-07-29 2023-07-25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环倒换实现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81819C (zh) * 2006-04-14 2009-04-2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弹性分组环网中跨环报文转发的方法和设备
CN101106516A (zh) * 2006-07-14 2008-0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弹性分组相交环广播风暴的相交节点及方法
CN100450063C (zh) * 2007-02-02 2009-01-07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环标识路由的弹性分组环多环互连传输方法
JP5254914B2 (ja) * 2009-09-09 2013-08-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仮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サーバ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83932A1 (en) 2023-11-29
US20230396464A1 (en) 2023-12-07
WO2022179437A1 (zh)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33841B2 (en) Vehicle network with time slotted access and method
US5469432A (en) High-speed digit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139319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necting virtual circuits across an ethernet switch
JP5345942B2 (ja) Pbtネットワークの中間ノードにおけるイーサネットoam
US11343117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via a serial communication bus, correspondingly designed bus interface, and correspondingly designed computer program
EP0164000B1 (en)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ing frames in a multi-ring local area network
CN113302885A (zh) 车载网络的以太网和控制器区域网络协议转换
JPH09507731A (ja) コンピュータ通信ネットワーク
US8306004B2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having high-ranking network and low-ranking networks, interchange terminal connecting high-ranking network and low-ranking network, microcomputer controlling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mission line of low-ranking network and transmission line of high-ranking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transmitter-receiver connected with transmission line of low-ranking network and transmission line of high-ranking network
US20230396464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100300905B1 (ko) 네트워크 시스템
US20060045097A1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a device address to a substation in a network as well as a substation and a main station for a network
CN112887182A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5225426A (zh) 一种组建网络的方法、以太网系统和车辆
US2022018226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080279209A1 (en) Time-space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JPH10511826A (ja) 安全な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プログラム可能な遅延毀損
Kern et al. An automated data structure migration concept—From CAN to Ethernet/IP in automotive embedded systems (CANoverIP)
EP4254880A1 (en) Hardware ethernet header verification
JP2003324463A (ja) 通信経路切替装置
US6940858B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route via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2024066775A1 (zh)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7082013A (zh) 一种车载以太网交换机通讯控制方法及以太网交换机
CN118138397A (zh) 车辆通信系统、方法、控制器、网关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6346751A (zh) 一种车载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络以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