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3099B - 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3099B
CN114953099B CN202210629063.8A CN202210629063A CN114953099B CN 114953099 B CN114953099 B CN 114953099B CN 202210629063 A CN202210629063 A CN 202210629063A CN 114953099 B CN114953099 B CN 1149530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ous
cement
water
pouring
add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90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53099A (zh
Inventor
刘睿
肖会刚
时睿智
刘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06290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530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53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3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53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30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00Producing shaped prefabricat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 B28B1/08Producing shaped prefabricat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by vibrating or jol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00008Obtaining or using nanotechnology related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同时制备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与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向模具中首先浇筑其他结构层,然后立即在其他结构层上浇筑多孔结构层,经过机械振动使多孔结构层分为厚度比为1:1的两层,硬化成型后脱模获得产品。其中,所述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减水剂、轻质多孔材料、外加剂和水,多孔夹杂层的水灰比为0.25‑0.45,轻质多孔材料的掺量为3×10‑5~1×10‑4g/mm3,多孔夹杂层减水剂用量为减水剂用量为5.05×10‑2‑1.21×10‑1g/mm3;所述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减水剂、外加剂和水。本发明通过成型方法的材料学研究,将水泥基材料的组成结构设计成传输性能与力学性能可独立调控的多层结构,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泥基材料制备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传输性能与力学性能是水泥基材料两项基本性能。其中,传输性能表征水泥基材料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能力,力学性能则代表外力承载水平。好的传输性能让水泥基材料内部与外部环境中的物质易于相互交换。如果氯离子、硫酸盐等物质侵入钢筋混凝土内部,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对其耐久性不利,此时好的传输性能对水泥基材料是有害的。对于素混凝土而言,好的传输性可增加其二氧化碳物理吸收能力,降低空气中的碳含量,同时对混凝土自身结构的危害较小,此时好的传输性能对混凝土外部环境是友好的。而优异的力学性能对水泥基材料承载外力及其自身耐久性有利。对于具有传统组成结构的水泥基材料来说,传输性能与力学性能是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获得传输性能较好的材料,相应的力学性能就可能降低,结果不尽如人意。
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某项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会考虑向水泥基材料中掺入相应的添加剂来实现,也有通过设置多层分层结构来达到对应的目的,如CN111348869A公开了一种多层梯度抗裂水泥基材料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准备模具,涂刷脱模剂;步骤二、在模具左边层注入普通砂浆层;步骤三、在模具中间层注入PVA纤维砂浆层;步骤四、在模具右边层注入自修复抗裂层;步骤五、所述步骤二、三、四中的普通砂浆层、PVA纤维砂浆层以及自修复抗裂层同步挤出,共同挤出8-10小时后将各层之间的有机玻璃板撤掉,静置,共同挤出24小时后取出制品,放入专用的养护模具内养护至特定龄期。该发明克服了传统水泥基材料易开裂和抗冻融破坏性能较差问题。
CN110482948B公开了一种纤维定向排列的功能梯度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复合材料采用三层梯度结构,下层由高强砂浆与成定向网格状排列的端勾钢纤维组成,中间层由纤维增强砂浆与高强粗骨料组成,上层由高强砂浆与成定向网格状排列的端勾钢纤维组成,并且定向端勾钢纤维经过混凝土功能修复液浸泡处理。本发明采用端勾纤维定向排布增强,同时末端端勾在混凝土中起到锚固作用,防止纤维受力拔脱。该发明的功能梯度结构有效改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网格纤维层增强混凝土的抗弯强度、韧性和延性,同时限制固定高强骨料,避免其震荡脱落,高强骨料层可以提高材料抗压和抗侵彻性能。
为了实现分层界面处较好的相容性和独立性,对于不同层的材料的配比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当添加料为较轻的材质,很容易在成型过程中形成自分层,添加料集中在上层,无法实现添加料均匀分散的目的,从而不能对该层性能有效调控。
CN112266267A公开了一种轻质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轻质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包括以下质量份数比的原料:稻壳灰30-80份、水泥200-400份、再生粗骨料1100-1500份、页岩陶粒150-250份、高吸水树脂0-5份、水100-150份、外加剂5-15份、增强剂5-15份。其利用稻壳灰、再生骨料等,解决了由于陶粒密度小而导致的陶粒混凝土分层的问题,制备出密度小于1600kg/m3的透水混凝土,具有强度离散性小,同时利用高吸水树脂在释水过程中形成的体积收缩,增加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和保水性,但其制备方法较为复杂。
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通过成型方法的材料学研究,将水泥基材料的组成结构设计成传输性能与力学性能可独立调控的多层结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需要克服两方面的技术问题:
(1)设计多孔夹杂层用于实现对传输性能的调控,同时要求多孔夹杂层无法在材料整体中自然形成单独一层,从而具有通过独立材料设计形成多孔夹杂结构层的可能性,实现传输性能的独立调控;
(2)协调多孔夹杂层和普通水泥层材料的流动性等性质,使两者可以稳定成型。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具体地,同时制备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与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向模具中首先浇筑其他结构层,然后立即在其他结构层上浇筑多孔结构层,经过机械振动使多孔结构层分为两层,硬化成型后脱模获得产品;其中,所述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包括水泥减水剂、轻质多孔材料和水,多孔夹杂层的水灰比为0.25-0.45,轻质多孔材料的掺量为3×10-5~1×10- 4g/mm3,减水剂用量为5.05×10-2~1.21×10-1g/mm3;所述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包括水泥、减水剂、外加剂和水,水灰比为0.18~0.45,减水剂用量为0~9.5×10-6g/mm3。其中,多孔结构层和其他结构层的厚度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其中,上述掺量或用量是相对于整个材料的体积而言,比如,做成的材料的体积是1mm3,多孔材料掺量为3×10-5~1×10-4g。
其中,所述轻质多孔材料为轻质骨料或生物碳材料。
具体地,轻质骨料可以为天然轻骨料,如浮石、火山渣;工业废料,如粉煤灰陶粒,膨胀矿渣珠;人造轻骨料,如页岩陶粒、粘土陶粒、膨胀珍珠岩。同时,轻骨料可分为轻粗骨料和轻细骨料。凡粒径大于4.75mm,堆积密度小于1100kg/m3的轻质骨料,称为轻粗骨料;凡粒径不大于4.75mm,堆积密度小于1200kg/m3的轻质骨料,称为轻细骨料。根据《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T17431.1-2010)的规定,轻骨料按其来源可分为:工业废渣轻骨料。如粉煤灰陶粒、自燃煤矸石、膨胀矿渣珠、煤渣及其轻砂;天然轻骨料,如浮石、火山渣及其轻砂;人造轻骨料,如页岩陶粒、黏士陶粒、膨胀珍珠岩及其轻砂。轻骨料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堆积密度、强度、颗粒级配和吸水率四项。此外,对耐久性、安定性、有害杂质含量也提出了要求。
所述生物炭是一种作为土壤改良剂的木炭,能帮助植物生长,可应用于农业用途以及碳收集及储存使用,有别于一般用于燃料之传统木炭。来源为木材、稻草、种壳、麦秆、农作物废弃物等生物质材料。轻骨料和生物炭的主要特点为孔结构丰富、密度比水小、吸附性能强。
具体地,所述生物炭材料为生物炭颗粒、片状生物炭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优选地,所述生物炭颗粒粒径为500μm~4mm,片状生物炭的粒径为2~4mm。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生物炭材料为生物炭颗粒时,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中减水剂的用量为5.05×10-2~8.08×10-2g/mm3;当生物炭材料为片状生物炭时,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中减水剂用量为9.09×10-2~1.21×10-1g/mm3
当轻质多孔材料为生物炭颗粒时,多孔夹杂结构层的水灰比为0.25~0.4,优选地,为0.26~0.35;当轻质多孔材料为片状生物炭时,多孔夹杂结构层的水灰比为0.25~0.4,优选地,为0.3~0.38。
当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选用生物炭颗粒时,机械振动次数为55-65次;选用片状生物炭时,机械振动次数为75-95次。
所述外加剂为纳米二氧化硅、锐钛矿相纳米二氧化钛或α相纳米三氧化二铝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具体地,当所述外加剂为纳米二氧化硅时,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0.5%~2.5%;当所述外加剂为锐钛矿相纳米二氧化钛时,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0.1%~1.5%;当所述外加剂为α相纳米三氧化二铝时,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0.05%~0.15%。其中,上述取代水泥质量的含义为:若原水泥为100g,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的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0.5%,即水泥用量99.5g,纳米硅0.5g。
其中,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和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加入轻质多孔材料搅拌,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
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获得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
优选地,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6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5~20分钟,加入轻质多孔材料搅拌2~5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2~5分钟,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6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5~10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2~5分钟获得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调控主动性:本发明提出的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避免了多孔夹杂相在材料整体中自然形成单独一层,从而为多孔夹杂结构层及其他材料层的独立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让各层性能调控具有独立性与主动性。
(2)性能协同提升:通过本发明方法,可实现传输与力学性能的独立调控,使这两项基本性能互不影响,从而研发出传输与力学性能协同提升的材料,并为此类材料的深度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3)环境友好:本发明中的多孔夹杂相具有选择多样性,例如再生轻骨料等废弃物。在满足材料性能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对多孔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因此,本发明是具备环境友好属性的一种成型方法。
(4)应用性强:制备的材料可作为预制构件应用于预制板房,因为吸附性能强、能承重,可用于调节预制板房内的空气温湿度、气体含量等,比如吸附二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碳捕获能力测试方法:将干燥14天后的试件放到HYT-THX-9全自动混凝土碳化试验箱中。碳化箱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20±3)%,湿度保持在(70±5)%,温度保持在(20±2)℃。测试前与测试3天后称量试件的重量。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根据GB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标准》,采用HJ-300型微机控制全自动水泥压折试验机进行生物炭水泥石双层结构的强度试验。试验过程中,加载速度不超过0.6kN/s,测试龄期为28天的试件,先进行抗折强度测试,再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每个配合比共3个试件。抗折强度测试得到的数值取3个试件的平均值,对于测量的数值超过平均值10%的,舍去后重新测量平均值;抗压强度选取所测6个测试值的平均值,对于测量的数值超过平均值10%的,舍去后重新测量平均值。
实施例1
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的制备: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20分钟,加入轻质多孔材料搅拌5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5分钟,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其中,轻质多孔材料采用粒径为500μm~4mm的生物炭颗粒,用量为3×10-5g/mm3。水灰比为0.25,减水剂采用聚羧酸减水剂,用量为8.08×10-1g/mm3。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的制备: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10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5分钟获得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其中,水灰比为0.18,减水剂采用聚羧酸减水剂,用量为9.5×10-6g/mm3。外加剂采用纳米二氧化硅,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2.5%。
在同一时间点同时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与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先向模具中浇筑其他结构层,浇筑后立即再在其他结构层上浇筑多孔结构层,两层厚度比为1:1。经过机械振动65次使多孔结构层分为两层,两层厚度比为1:1。48小时硬化成型后脱模获得产品。碳捕获后材料增重5.47×10-2g/cm3,不加轻骨料的对照样品增重1.95×10-2g/cm3,碳捕获能力提升了180%。材料抗压强度为80MPa,水灰比为0.25的均匀结构样品抗压强度为40Mpa,提升了100%。
实施例2
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的制备: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5分钟,加入轻质多孔材料搅拌2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2分钟,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其中,轻质多孔材料采用粒径为2~4mm的片状生物炭,用量为1×10- 4g/mm3。水灰比为0.45,减水剂采用聚羧酸减水剂,用量为9.09×10-2g/mm3。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的制备: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10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5分钟获得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其中,水灰比为0.18,外加剂采用锐钛矿相纳米二氧化钛,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1.5%。减水剂采用聚羧酸减水剂,用量为5.5×10-6g/mm3
在同一时间点同时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与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先向模具中浇筑其他结构层,浇筑后立即再在其他结构层上浇筑多孔结构层,两层厚度比为1:1。经过机械振动75次使多孔结构层分为两层,两层厚度比为1:1。36小时硬化成型后脱模获得产品。碳捕获后样品增重5.47×10-2g/cm3,不加轻骨料的对照样品增重1.95×10-2g/cm3,碳捕获能力同比提升了200%。材料抗压强度为49MPa,水灰比为0.45的均匀结构样品抗压强度为27Mpa,提升了80%。
实施例3
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的制备: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20分钟,加入轻质多孔材料搅拌5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5分钟,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其中,轻质多孔材料采用粒径为500μm~4mm的生物炭颗粒,用量为2×10-4g/mm3。水灰比为0.18,减水剂采用聚羧酸减水剂,用量为1×10-2g/mm3。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的制备: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10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5分钟获得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其中,水灰比为0.18,减水剂采用聚羧酸减水剂,用量为9.5×10-6g/mm3。外加剂采用纳米二氧化硅,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2.5%。
在同一时间点同时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与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先向模具中浇筑其他结构层,浇筑后立即再在其他结构层上浇筑多孔结构层。经过机械振动10次,24小时后脱模。多孔结构层成型很差,生物炭从水泥基材料脱落严重,也无法形成双层结构,大大影响了传输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自不分层成型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2)

1.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时制备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与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向模具中首先浇筑其他结构层,然后立即在其他结构层上浇筑多孔结构层,经过机械振动使多孔结构层分为厚度比为1:1的两层,硬化成型后脱模获得产品;其中,所述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包括水泥、减水剂、轻质多孔材料、外加剂和水,多孔夹杂层的水灰比为0.25-0.45,轻质多孔材料的掺量为3×10-5~1×10-4g/mm3,减水剂用量为5.05×10-2-1.21×10-1g/mm3;所述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包括水泥、减水剂、外加剂和水,水灰比为0.18~0.45,减水剂用量为0~9.5×10-6g/mm3
所述轻质多孔材料为轻质骨料或生物炭材料;
所述生物炭材料为生物炭颗粒、片状生物炭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当生物炭材料为生物炭颗粒时,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中减水剂的用量为5.05×10-2~8.08×10-2g/mm3;当生物炭材料为片状生物炭时,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中减水剂用量为9.09×10-2~1.21×10-1g/mm3
当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选用生物炭颗粒时,机械振动次数为55-65次;选用片状生物炭时,机械振动次数为75-95次;
所述外加剂为纳米二氧化硅、锐钛矿相纳米二氧化钛或α相纳米三氧化二铝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当所述外加剂为纳米二氧化硅时,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0.5%~2.5%;当所述外加剂为锐钛矿相纳米二氧化钛时,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0.1%~1.5%;
当所述外加剂为α相纳米三氧化二铝时,掺量为取代水泥质量的0.05%~0.15%;
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6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5~20分钟,加入轻质多孔材料搅拌2~5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2~5分钟,获得多孔夹杂层浇筑材料;
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进行均匀搅拌5~6分钟,然后加入减水剂继续搅拌5~10分钟,最后加入外加剂搅拌2~5分钟获得其他结构层浇筑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炭颗粒粒径为500μm~4mm,片状生物炭的粒径为2~4mm。
CN202210629063.8A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Active CN1149530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9063.8A CN114953099B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9063.8A CN114953099B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3099A CN114953099A (zh) 2022-08-30
CN114953099B true CN114953099B (zh) 2024-02-20

Family

ID=82959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9063.8A Active CN114953099B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530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03058A (zh) * 2022-12-27 2023-04-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电磁屏蔽水泥基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6003057A (zh) * 2022-12-27 2023-04-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碳吸收效率可优化的水泥基材料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50130A (ja) * 2014-08-29 2016-04-11 太平洋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現場打ちポーラスコンクリ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現場打ちポーラスコンクリート
CN108623248A (zh) * 2018-04-03 2018-10-09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生物炭改性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00086A (zh) * 2018-10-24 2019-03-01 河北工程大学 一种生物碳水泥
CN109629377A (zh) * 2018-12-27 2019-04-16 江苏诚意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施工方法
CN113356100A (zh) * 2021-07-19 2021-09-07 中建西部建设建材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轻质双层复合结构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55738A (zh) * 2021-11-12 2022-01-2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50130A (ja) * 2014-08-29 2016-04-11 太平洋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現場打ちポーラスコンクリ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現場打ちポーラスコンクリート
CN108623248A (zh) * 2018-04-03 2018-10-09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生物炭改性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00086A (zh) * 2018-10-24 2019-03-01 河北工程大学 一种生物碳水泥
CN109629377A (zh) * 2018-12-27 2019-04-16 江苏诚意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施工方法
CN113356100A (zh) * 2021-07-19 2021-09-07 中建西部建设建材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轻质双层复合结构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55738A (zh) * 2021-11-12 2022-01-2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纳米氧化物种类对水泥基材料化学收缩的影响;董双快; 王红; 郭爽; 杨秋怡; 吴福飞;四川建材;第47卷(第07期);1-2、4 *
轻质水泥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基本性能研究;郭盼盼;张云升;宁瑶瑶;;新型建筑材料(第10期);147-15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3099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53099B (zh) 一种实现水泥基材料传输与力学性能独立调控的成型方法
CN113024189B (zh) 高韧高粘结性c250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1099866B (zh) 一种利用植物纤维改性弃土制备的保温砌块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92133A (zh) 一种柔性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28083B (zh) 一种基于人工砂的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445548A (zh) 一种c6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24211B (zh) 高韧高粘结性c150强度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Oladele et al. Development of fibre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for ceiling application
CN113024182A (zh) 一种高韧高粘结性c80强度的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34384A (zh) 一种c5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24142B (zh) 高韧高粘结性c210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3185211B (zh) 高韧高粘结性c120强度的高强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3024212B (zh) 高韧高粘结性c140强度的高强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3233832B (zh) 高韧高粘结性c180强度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4180989B (zh) 一种自制轻骨料、轻质超高强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WO2019065226A1 (ja) 無機質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285710A (zh) 一种c7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85209A (zh) 高韧高粘结性c220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3024187A (zh) 一种高韧高粘结性c50强度的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76075A (zh) 一种多尺度纤维复合增强煤矸石陶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24186A (zh) 一种高韧高粘结性c60强度的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85212A (zh) 一种高韧高粘结性c70强度的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24184B (zh) 高韧高粘结性c240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3233862B (zh) 高韧高粘结性c230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3024183B (zh) 高韧高粘结性c110强度的高强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