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44877B -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44877B
CN114944877B CN202210309457.5A CN202210309457A CN114944877B CN 114944877 B CN114944877 B CN 114944877B CN 202210309457 A CN202210309457 A CN 202210309457A CN 114944877 B CN114944877 B CN 1149448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delay
detection signal
optical fiber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094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44877A (zh
Inventor
韩书君
刘原
董辰
许晓东
王碧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22103094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448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44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48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448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48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2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2Simulation models, e.g. distribution of spectral power density or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for a given geographic reg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94Packet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通过光纤延时稳定模拟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过程中的长延时效果,避免了采用发送端与基站的通信的方式检测高速移动物体的上行通信质量,从而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

Description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高铁列车在山区或海底中的隧道中通行时,由于无线信号在隧道环境内部的信号强度衰减很大,所以一般采用在隧道中铺设漏泄电缆的方式完成高铁列车的隧道无线覆盖。
由于隧道所在的山区交通不便,高铁列车上行通信过程中,漏泄电缆的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通信延时,在对高铁列车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时,需要通过基站接收发送端的检测信号,并通过基站将检测信号发送到信号接收端,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以解决或部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部分提供了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包括:
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
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
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
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
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
电缆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
信号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延迟模块,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
计算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方法。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通过光纤延时稳定模拟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过程中的长延时效果,避免了采用发送端与基站的通信的方式检测高速移动物体的上行通信质量,从而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并且发送端可以模拟不同功率的检测信号的通信延时,实现了多检测信号的延时,提高了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步骤105的步骤展开示意图;
图3为步骤1051的步骤展开示意图;
图4为步骤10512的步骤展开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背景技术所述,如背景技术所述,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移动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可靠的移动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高铁通信对高速率、大带宽且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数据业务要求提高了。高铁时速600公里以上通信面临诸多挑战,如快速变化的信道环境,多普勒频移,频繁的小区切换和波束赋型的跟踪速度。高速列车在固定轨道运行,利用车载运行监测系统与地面通信,可实时获取列车速度与位置信息,为高速列车宽带接入通信系统提供先验信息,利用列车状态信息可设计优化网络架构以解决快速切换问题;并且,高速列车宽带接入系统容量是可预知的,根据载客容量等信息可预先获得无线接入的容量,为通信设计提供先验知识。高铁中的移动基站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通常是依靠无线电传送,然而在隧道中,高铁无线通信用的电磁波传播效果不佳,同时隧道中利用天线传输信号通常也很困难,所以采用漏泄电缆将隧道外的无线电信号通过漏泄电缆的开口完成传输。
漏泄电缆分为辐射型和耦合型,辐射型电缆外导体预先等间隔开口,开口的间隔约等于1/2个工作频率波长,而且信号辐射的方向与电缆轴心垂直,使得耦合损耗在某一频段内保持稳定,适用于800-2200MHz频段。耦合型在低损耗的电缆的介质与外导体上连串相同的开口或开槽,在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DCS(Data Communication Subsystem,数据通信子系统)频段性能良好。耦合损耗是信号由电缆离开到外部空间的接受天线之间的损耗,一般是以2米与电缆间的距离损耗为准,以上指标为50%覆盖概率测得的耦合损耗。耦合型泄漏电缆一般有两类,一类耦合损耗小而线路损耗较大,另一类耦合损耗大而线路损耗小,可根据不同情况选取。
高铁车厢内包含移动基站,移动基站对车厢内有天线并且车内有基带射频处理单元。采取漏泄电缆进行信号覆盖时将会漏泄出电磁波,电磁波可以充满闭域空间形成漏泄电磁场。通过形成的电磁场,处在该区域内的列车移动基站天线上得信息可以沿漏泄电缆向外部传输,同时天线也可以接收到高速物理信道上的信息。漏泄电缆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由于天线难以覆盖而造成的通信盲区问题,通过漏泄电缆表面特殊的开口设计,可令漏泄电磁波实现均匀覆盖。通信时,车厢内部利用车厢局域网(有线或无线)汇聚通信数据至移动基站(车载中继),最后通过漏泄电缆传输至基站。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可以在由漏泄电缆、漏泄电缆的发送端和高速移动物体的移动基站构成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系统上执行。其中,高速移动物体通信系统通过移动基站接收高速移动物体中用户发送的信号,然后移动基站将信号通过漏泄电缆开口形成的电磁波传输到漏泄电缆中,然后漏泄电缆将信号传送到与漏泄电缆直接相连的发送端,发送端发送无线信号到基站,或通过基站发送无线信号到信号的接收端,从而完成高速移动物体的上行通信过程。其中,高速移动物体可以是隧道中运行的高铁列车、管道列车和高速井下矿车,本实施例优选的高速移动物体是隧道中运行的高铁列车。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101,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
在该步骤中,移动基站指的是高速移动物体完成接收无线信号的设备,同时移动基站还可以完成信号的转换以及数据的统计功能,通过移动基站完成对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的接收。这样为后续检测信号的数据统计提供了信号基础。
步骤102,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
在该步骤中,漏泄电缆指的是具有信号传输作用,又具有天线功能的电缆,通过对外导体开口的控制,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均匀的辐射出去及接收进来,实现对电磁场盲区的覆盖,以达到移动通信畅通的目的。这样为后续发送端接收移动基站发送的检测信号提供了通信信道。
步骤103,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
在该步骤中,发送端指的是将漏泄电缆中的信号发送到隧道外部基站的设备,其中,发送端与漏泄电缆在隧道外的部分相连。这样,完成了检测信号从隧道中的高速移动物体向隧道外发送端的传递过程。
步骤104,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在该步骤中,发送端接收到漏泄电缆传送的检测信号后,为了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发送端需要将检测信号传输到基站,或者将检测信号通过基站传送到信号接收端,由于隧道一般位于山区等偏远地带,无线通信资源贫瘠,所以隧道外的发送端在传送信号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信号延迟,为了检测延迟时间对信号传递带来的影响,需要将信号从移动基站经过漏泄电缆、发送端发送到基站或信号接收端以完成上行通信。
步骤105,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
在该步骤中,将信号从发送端发送到基站或信号接收端造成的通信延迟等效为光纤延迟,这样就避免了基站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检测信号的过程,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同时光纤可以对不同的检测信号同时完成稳定的延迟处理,提高了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的效率。
步骤106,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
在该步骤中,发送端可以完成信号的转换以及数据的统计功能,通过发送端完成对延迟信号的接收以及接收速率的统计。这样实现了检测信号的接收和统计,完成了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的检测过程。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光纤延时稳定模拟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过程中的长延时效果,避免了采用发送端与基站的通信的方式检测高速移动物体的上行通信质量,从而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并且发送端可以模拟不同功率的检测信号的通信延时,实现了多检测信号的延时,提高了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5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1051,将所述检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
步骤1052,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延迟时间;
步骤1053,基于所述延迟时间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高速移动物体所处的隧道所处的地点距离信号接收端较远,所以需要模拟出较长时间的延迟。但是,声表面波延迟线存在工作频带窄、温度对工作影响大的缺点,难以实现稳定的长延时。光纤延时指的是利用光信号经过一定长度的光纤传输后所产生的时间延迟。光纤延时技术利用了光传输的特性,具有较高抗干扰能力;带宽高,最高带宽可达到10Gb/s;延时范围大;随温度变化率小,常用G.522光纤延时温度系数约为0.05ns/(km·℃),通信检测的季节基本上不会对应用产生影响。
通过上述方案,完成了发送端发送检测信号的延迟过程,避免了基站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检测信号的过程,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同时光纤可以对不同功率的检测信号同时完成稳定的延迟处理,提高了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51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10511,接收预定衰减功率;
步骤10512,基于所述预定衰减功率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
步骤10513,将所述衰减信号转换为所述光信号。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光纤延时中进行电-光转换的直调激光器的输入功率范围较小,最大不超过15dBm,且在0dBm功率时的性能达到最佳,所以需要对检测信号的功率进行统一衰减。预定衰减功率指的是光纤工作的最佳功率,本实施例优选的预定衰减功率为0dBm。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使得检测信号满足光纤延迟的工作条件,并且,由于所有材料的折射率都随着光强的增大而增加,而通过输入衰减器将检测信号的功率保持在0dBm,还可以避免光纤的非线性折射率效应对延时精度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512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105121,获取所述检测信号的所述功率;
步骤105122,将所述功率减去所述预定衰减功率得到衰减量;
步骤105123,通过所述衰减量选择所述衰减器的量程;
步骤105124,基于所述量程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
在上述方案中,功率指的是高铁列车的发送端的发送信号的功率,发送端可以根据基站距离的远近调节不同的功率。由于发送端的发送信号为射频电信号,功率一般在30-50gBm,所以需要衰减器选择不同的量程对功率进行衰减。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了不同功率的检测信号的衰减,为后续通过光纤实现检测信号稳定的长延时提供了工作功率环境。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53具体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进行将所述延迟时间转换为光纤长度:
Figure GDA0004013225310000071
其中,t为所述延迟时间,L为光纤长度,n为介质折射率,v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基于所述光纤长度选择所述光纤;
将所述光信号输入所述光纤;
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
在上述方案中,为了实现对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不同距离的模拟,将不同的延时时长对应不同的光纤长度。例如,对于常用的G.652单模光纤,在1550nm波长下,常取介质折射率n=1.467。
通过上述方案,完成了发送端发送检测信号的延迟过程,避免了基站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检测信号的过程,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纤包括光开关和光纤环,所述光纤环通过所述光开关连接,步骤1053具体还包括:
基于所述光纤长度选择所述光开关,其中,所述光开关和所述光纤环构成所述光纤。
在上述方案中,光开关指的是将光纤按照一定距离分隔为光纤环的设备,其中,光纤环的长度是固定的。通过不同光开关的选择,可以实现不同距离延迟时间的切换。例如,使用光开关将光纤环分隔为137m,可以模拟检测信号100m的通信距离,由于高铁列车运行的隧道比较偏远,所以可以将光纤的长度通过光纤环设置为离散的形式。
通过上述方案,使用光纤实现了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距离的模拟,为后续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提供了检测信号的距离模拟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6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发送端中的路由器接收所述延迟信号;
通过所述路由器将所述延迟信号转换为数据包;
基于所述数据包计算所述接收速率。
在上述方案中,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衡量的指标是通过数据包的接收速率来反映的,例如,一个512KB的数据包的接收速率是50Kbps(bits per second,比特/秒),相当于512KB的数据包的接收时间是10.24秒。
通过上述方案,在发送端实现了检测信号的接收和统计,完成了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的检测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装置。
参考图5,所述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201,被配置为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
发送模块202,被配置为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
电缆接收模块203,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
信号接收模块204,被配置为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延迟模块205,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
计算模块206,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迟模块205包括:
转换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检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
时间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延迟时间;
光纤延迟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延迟时间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换单元具体包括:
功率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预定衰减功率;
衰减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预定衰减功率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
信号转换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衰减信号转换为所述光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衰减单元具体被配置为:
获取所述检测信号的所述功率;
将所述功率减去所述预定衰减功率得到衰减量;
通过所述衰减量选择所述衰减器的量程;
基于所述量程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延迟单元具体被配置为:
根据如下公式进行将所述延迟时间转换为光纤长度:
Figure GDA0004013225310000091
其中,t为所述延迟时间,L为光纤长度,n为介质折射率,v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基于所述光纤长度选择所述光纤;
将所述光信号输入所述光纤;
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纤包括光开关和光纤环,所述光纤环通过所述光开关连接,光纤延迟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光纤长度选择所述光开关,其中,所述光开关和所述光纤环构成所述光纤。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模块206具体被配置为:
通过所述发送端中的路由器接收所述延迟信号;
通过所述路由器将所述延迟信号转换为数据包;
基于所述数据包计算所述接收速率。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
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电子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
上述实施例的存储介质存储的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申请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高速移动物体通信系统,所述高速移动物体通信系统包括:漏泄电缆、漏泄电缆的发送端和高速移动物体的移动基站,所述发送端、所述漏泄电缆和所述移动基站之间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
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
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
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
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
其中,所述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包括:
将所述检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
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延迟时间;
基于所述延迟时间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延迟时间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进行将所述延迟时间转换为光纤长度:
Figure FDA0004013225300000011
其中,t为所述延迟时间,L为光纤长度,n为介质折射率,v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基于所述光纤长度选择所述光纤;
将所述光信号输入所述光纤;
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检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包括:
接收预定衰减功率;
基于所述预定衰减功率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
将所述衰减信号转换为所述光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预定衰减功率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包括:
获取所述检测信号的所述功率;
将所述功率减去所述预定衰减功率得到衰减量;
通过所述衰减量选择所述衰减器的量程;
基于所述量程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包括光开关和光纤环,所述光纤环通过所述光开关连接,所述基于所述光纤长度选择所述光纤,包括:
基于所述光纤长度选择所述光开关,其中,所述光开关和所述光纤环构成所述光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包括:
通过所述发送端中的路由器接收所述延迟信号;
通过所述路由器将所述延迟信号转换为数据包;
基于所述数据包计算所述接收速率。
6.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高速移动物体的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
电缆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漏泄 电缆的发送端;
信号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延迟模块,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
计算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
其中,所述延迟模块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检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
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延迟时间;
基于所述延迟时间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延迟时间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进行将所述延迟时间转换为光纤长度:
Figure FDA0004013225300000031
其中,t为所述延迟时间,L为光纤长度,n为介质折射率,v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基于所述光纤长度选择所述光纤;
将所述光信号输入所述光纤;
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方法。
CN202210309457.5A 2022-03-25 2022-03-25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149448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9457.5A CN114944877B (zh) 2022-03-25 2022-03-25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9457.5A CN114944877B (zh) 2022-03-25 2022-03-25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44877A CN114944877A (zh) 2022-08-26
CN114944877B true CN114944877B (zh) 2023-02-28

Family

ID=82906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9457.5A Active CN114944877B (zh) 2022-03-25 2022-03-25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4487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122759U (zh) * 2015-11-19 2016-03-30 陕西思普瑞通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高铁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系统
CN108055218A (zh) * 2017-10-18 2018-05-18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基于频率选择性编码多载波调制技术的泄漏电缆入侵探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68761C (zh) * 2005-01-31 2009-12-09 株式会社日立国际电气 基站间同步系统及方法
US9912377B2 (en) * 2013-12-13 2018-03-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network node and leaky cable
US11877275B2 (en) * 2018-06-08 2024-01-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daptively setting reference signal patter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122759U (zh) * 2015-11-19 2016-03-30 陕西思普瑞通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高铁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系统
CN108055218A (zh) * 2017-10-18 2018-05-18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基于频率选择性编码多载波调制技术的泄漏电缆入侵探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Radio Coverage in Tunnel Boring Machine;Zhiwen Long等;《202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and USNC-URSI Radio Science Meeting (APS/URSI)》;20220216;第447-448页 *
漏泄通信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魏运锋等;《电声技术》;20161117(第11期);第53-5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44877A (zh) 2022-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etrov et al. On unified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and radar sensing in millimeter-wave and low terahertz bands
Xia et al. Radio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line-of-sight microcellular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CN109862505A (zh) 基于车路协同的隧道内车辆追踪定位系统及追踪定位方法
Hsiao et al. Ray tracing simulations for millimeter wave propagation in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3691273B (zh) 射频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944877B (zh)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8566646B (zh) 用于覆盖高铁线路的无线网络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Zhao et al.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of rail traffic tunnel scenarios based on ray-tracing simulator
González-Plaza et al. Propagation at mmW band in metropolitan railway tunnels
Radhakrishna et al. Study of Obstacles Effect on Mobile Network and WLAN Signal Strength
KR102584996B1 (ko) 무선 네트워크 디자인 방법, 저장매체 및 전자 장치
CN114938253B (zh) 高速移动物体通信质量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Omak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ray-tracing accuracy in street cell environment for high-SHF and EHF bands
CN101686475B (zh) 干扰检测方法和干扰检测设备
Santos et al.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in V2I system inside a tunnel in 5.8 GHz
Taira et al. Propagation loss characteristics for micro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microwave band
Jakborvornphan Analysis of path loss propagation model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TWI489838B (zh) 天線控制方法與系統
Eras et al.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for indoor environments analysis at 10 GHz for 5G
CN102448097A (zh) 一种对等外场测试环境的构建方法和装置
Phaebua et al. Short-distance and near-ground signal measurements in a car park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ystem at 433 MHz
Sahoo et al. Path Loss-A parameter that affects channel performan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CN116528273B (zh) 接收功率计算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KR102308079B1 (ko) RRH(Remote Radio Head)의 전압 정재파비(VSWR)를 고려한 단말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JP4055652B2 (ja) マイクロ波帯移動電波伝搬推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