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15961B -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15961B
CN114915961B CN202110347162.2A CN202110347162A CN114915961B CN 114915961 B CN114915961 B CN 114915961B CN 202110347162 A CN202110347162 A CN 202110347162A CN 114915961 B CN114915961 B CN 1149159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ustom
apdu
card
inter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471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15961A (zh
Inventor
赵世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4716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15961B/zh
Priority to CN202311149491.1A priority patent/CN1171194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15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15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15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15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5Transfer to or from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10/00Economic sectors
    • G16Y10/75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20/0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 G16Y20/4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relating to personal data, e.g. biometric data, records or preference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30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属于物联网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在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模组中,物联网设备包括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该方法包括:生成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向控制芯片发送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方法,通过使用物联网设备中普遍存在的APDU控制消息,并将具体的控制信息携带在APDU控制消息的控制参数的方式,实现了在不同物联网设备中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统一控制。

Description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联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单运营商基站的信号完好率指标普遍仅有99.75%,加上传输光纤被挖断和核心网出现故障等原因,同一站点的单运营商网络的可靠性会更低,不能达到物联网应用所需要的高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该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可以应用在物联网设备中。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集成有控制芯片和多个不同类型的SIM卡(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用户身份识别卡),控制芯片用于对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这样,在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的通信状态异常时,控制芯片可以将其余通信状态正常的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从而实现了网络优选和网络备份,解决了物联网应用所需的高可靠性。
然而,物联网设备多种多样,软硬件差异很大,如何实现在不同物联网设备中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统一控制是个关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能够实现在不同物联网设备中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切换的统一控制。该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在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模组中,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所述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APDU(Application Protocol DataUnit,应用协议数据单元)控制消息,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
向所述控制芯片发送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在物联网设备的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控制芯片中,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通信模组和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所述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通信模组发送的APDU控制消息;
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所述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所述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的装置,所述装置位于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模组中,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所述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装置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控制芯片发送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对所述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或,
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对所述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包括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和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的类型,所述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对应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生成模块,用于:
生成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控制指令,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所述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协议标准,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
将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生成模块,用于:
接收所述物联网设备中的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发送的自定义控制指令,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所述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3GPP协议标准,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
将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属于AT指令中的CSIM指令、CLCK指令和CSCA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通信的装置,所述装置位于物联网设备的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控制芯片中,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通信模组和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所述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通信模组发送的APDU控制消息;
执行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所述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所述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执行模块,用于:
对所述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或,
对所述物联网设备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用于:
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属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向所述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所述APDU控制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APDU控制消息为ICCID(Integrate circuit cardidentity,集成电路卡识别码)查询消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的ICCID;
所述执行模块,还用于修改所述ICCID的目标特征位,修改后的ICCID用于指示所述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集成在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通信模组发送所述修改后的ICCID。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物联网设备,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
所述通信模组,用于生成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向所述控制芯片发送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所述控制芯片,用于接收所述通信模组发送的APDU控制消息;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所述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所述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
其中,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属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集。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计算机程序,该至少一条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数据通信的方法。
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或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一条或多条程序代码,所述一条或多条程序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物联网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能够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读取所述一条或多条程序代码,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一条或多条程序代码,使得物联网设备能够执行上述任一种可能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方法,将具体的控制信息携带在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中,并使用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进行控制。由于APDU格式的控制消息符合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内部通信机制,所以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可以在各种物联网设备中正常传输,且不需要对标准的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改动,该方法实现了在不同物联网设备中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切换的统一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云技术领域内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技术领域,因此,在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之前,首先引入一些云技术领域内的基本概念,下面进行介绍。
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也即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计算技术将变成云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网络系统的后台服务需要大量的计算、存储资源,如视频网站、图片类网站和更多的门户网站。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将来每个物品都有可能存在自己的识别标志,都需要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逻辑处理,不同程度级别的数据将会分开处理,各类行业数据皆需要强大的系统后盾支撑,均能通过云计算来实现。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云物联(Cloud IOT)旨在将传统物联网中传感设备感知的信息和接受的指令连入互联网中,真正实现网络化,并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和运算,由于物联网的特性是物与物相连接,实时感知各个“物体”当前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汇总,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取有用信息为后续发展做决策支持,这些已成为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基于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的物联云也因此成为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有力支持。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物联网设备包括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100、通信模组200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300。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300包括控制芯片301、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302、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303和第三用户身份识别卡304,这三个用户身份识别卡可以为三大运营商用户身份识别卡。微控制单元100与通信模组200电性连接,通信模组200与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300中的控制芯片301电性连接,控制芯片301分别与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302、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303、第三用户身份识别卡304电性连接。
其中,微控制单元100为物联网设备的控制中心。通信模组200为2/3/4/5G支持的模组,可以是独立封装的通信模组,也可以是物联网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方案中的各种蜂窝网络基带形态。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300中的各个用户身份识别卡可以是任何GSMA(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Assembly,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规定的用户身份识别卡物理形态,包括standard/micro/nano和5×6规格SMT(SurfaceMounted Technology,表面封装技术)贴片卡。
图1所示的物联网设备由于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引入,能够实现网络优选和网络备份,能够满足物联网应用所需的高可靠性。与此同时,也引入一些新的控制机制,然而,物联网设备多种多样,软硬件差异很大,如何实现在各种物联网设备中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统一控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在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模组中,该方法包括:
201、生成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APDU(Application Protocol DataUnit,应用协议数据单元)控制消息,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
其中,通信模组与用户身份识别卡之间的接口为7816接口,其中,7816接口为遵循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7816-4的智能卡接口,能够通过APDU在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卡之间直接传递各种读写指令。
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是指由于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引入而新增的APDU控制消息。与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相对的概念是标准APDU控制消息,标准APDU控制消息是指与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引入无关的APDU控制消息,这类APDU控制消息可以是在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引入之前存在的。
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的接收对象为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的控制芯片,标准APDU控制消息的接收对象为用户身份识别卡,该用户身份识别卡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集成在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
无论是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还是标准APDU控制消息,都符合7816接口规范,因此能够在通信模组和控制芯片之间正常传输。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和标准APDU控制消息的格式完全相同,不同点仅在于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同,其中,标准APDU控制消息中携带的是标准控制参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中携带的是自定义控制参数。
举例来说,一条标准APDU控制消息用于将用户身份标识卡锁卡,则该条标准APDU控制消息中携带的标准控制参数为用户身份标识卡的PIN码(Personal IdentificationNumber,用户身份识别卡的个人识别密码)。与之相对应的,一条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与该标准APDU控制消息其余部分可以完全相同,仅在携带PIN码的部分携带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中携带自定义控制参数的字段与标准APDU控制消息中PIN码所在的字段相同。
再举例来说,一条标准APDU控制消息用于修改用户身份识别卡对应的短信服务中心号码,则该条标准APDU控制消息中携带的控制参数为短信服务中心号码。与之相对应的,一条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与该标准APDU控制消息的其余部分可以完全相同,仅在携带短信服务中心号码的部分携带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中携带的自定义控制参数的字段与标准APDU控制消息中短信服务中心号码所在的字段相同。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复用通信模组与用户身份识别卡之间的7816接口,并改造标准APDU控制消息,建立了通信模组和控制芯片之间的私有通信控制机制,实现了在不同软硬件平台上通过统一的方式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例中,自定义控制参数指示的操作至少包括以下两种:
一种是指示控制芯片对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另一种是指示控制芯片对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其中,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是指物联网设备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在一些实例中,自定义控制参数包括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和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的类型,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对应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在一些实例中,通信模组生成的APDU控制消息可以是由自定义控制指令(例如,AT指令)转换成的。其中,自定义控制指令可以是由通信模组生成的,也可以是由MCU生成后发送给通信模组的。下面,分别对着两种情况进行介绍:
在一些实例中,自定义控制指令是由通信模组生成的,则通信模组首先生成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控制指令,该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协议标准,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然后,通信模组将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其中,自定义控制指令符合3GPP协议标准,因此能够通过通信模组的格式检查,并能正常转换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与自定义控制指令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标准控制指令,自定义控制指令和标准控制指令的格式可以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自定义控制指令携带的是自定义控制参数,而标准控制指令携带的是标准控制参数。
对于通信模组生成自定义控制指令的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在通信模组中集成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为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控制中枢,是为了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引入而新增的软件开发工具包。首先,SDK生成自定义控制指令,然后将自定义控制指令发送给通信模组中的AT指令处理模块,然后,AT指令处理模块对自定义控制指令进行格式检查,格式检查通过后,再将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其中,SDK和AT指令处理模块之间的接口一般为AT接口,AT接口遵循ETSI(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TS 127007/3GPP TS 27.007等一系列标准,能够通过规范定义好的AT指令在SDK和AT指令处理模块之间传递各种读写指令。因此,自定义控制指令和标准控制指令可以均为AT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定义控制指令也可以是由MCU生成后发送给通信模组的,则通信模组接收物联网设备中的MCU发送的自定义控制指令,该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3GPP协议标准,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然后,将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对于MCU生成自定义控制指令的情况,具体可以分为MCU自主生成和外部设备调用MCU生成,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MCU中安装有SDK(SDK相关说明可以参照上述内容),SDK生成自定义控制指令,并将自定义控制指令发送给通信模组。通信模组接收到自定义控制指令后,对自定义控制指令进行格式检查,格式检查通过后,再将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对于一些采用封闭系统的物联网设备,由于无法在通信模组或MCU中集成SDK,所以可以通过外部设备调用物联网设备私有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接口的方式,生成自定义控制指令。如图5所示,外部设备通过开放API接口将自定义控制参数发送至MCU,MCU基于自定义控制参数生成自定义控制指令,然后发送给通信模组。通信模组接收到自定义控制指令之后进行格式检查,格式检查通过后,转换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可以属于AT指令,示例性的,可以属于AT指令中的CSIM指令、CLCK指令和CSCA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下面,结合表1和表2,分别以自定义控制指令属于CSIM指令、CLCK指令和CSCA为例,对自定义控制指令进行介绍:
表1以自定义控制指令为当前用户识别卡切换指令为例,对自定义控制指令进行说明,表中示出了AT指令遵循的规范,以及AT指令转换后生成的APDU控制消息遵循的规范。
表1
(1)CSIM控制指令:
CSIM控制指令的结构为:AT+CSIM=”协议定义参数”,”自定义控制参数”。
AT+CSIM=”协议定义参数”表示控制指令的标准控制类型部分,该部分符合3GPP协议标准。协议定义参数部分均为3GPP TS27.007中规定的字段,这里可以按照协议规定取值,能够通过通信模组的格式检查即可。
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的为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控制参数至少包括两部分: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其中,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用于指示该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的类型,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对应的用户身份识别卡,此处的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将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哪一用户身份识别卡。
比如AT+CSIM=”8”,”FFFF8802”中,8是3GPP协议标准要求的参数,表示控制参数一共有8位。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中的FFFF没有实际意义,为预留位。88为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表示该条控制指令为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指令,01、02和03均为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分别表示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和第三用户身份识别卡。例如,8801表示将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
(2)CLCK控制指令:
CLCK控制指令的结构为:AT+CLCK=”协议定义参数1”,“协议定义参数2”,”自定义控制参数”。
AT+CLCK=”协议定义参数1”,“协议定义参数2”表示控制指令的标准控制类型部分,该部分符合3GPP协议标准。协议定义参数1和协议定义参数2部分均为3GPP TS27.007中规定的字段,这里可以按照协议规定取值,能够通过通信模组格式检查即可。
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的为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控制参数至少包括两部分: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其中,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用于指示该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的类型,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对应的用户身份识别卡,此处的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将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哪一个用户身份识别卡。
比如AT+CLCK=”SC”,”1”,”8802”中,”SC”和”1”均为3GPP TS27.007中规定的字段。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中的88为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表示该控制指令为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指令,01、02和03均为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分别表示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和第三用户身份识别卡。例如,8802表示将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
需要说明的是,标准AT+CLCK控制指令用于指示将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锁卡或解锁,标准AT+CLCK指令为:AT+CLCK=”协议定义参数1”,“协议定义参数2”,”PIN码”,而自定义AT+CLCK指令为:AT+CLCK=”协议定义参数1”,“协议定义参数2”,”自定义控制参数”。可见,自定义AT+CLCK指令与标准AT+CLCK指令的区别仅在于将“PIN码”修改为“自定义控制参数”,标准AT+CLCK指令指示的操作由AT+CLCK=”协议定义参数1”,“协议定义参数2”部分指示,”PIN码”表示操作所需要的密码,而自定义AT+CLCK指令指示的操作仅由“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指示,自定义AT+CLCK指令的其余部分的只要格式合规即可,不会对所指示的操作产生影响。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自定义AT+CLCK指令与标准AT+CLCK指令仅在于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同,所以由自定义AT+CLCK指令转换成的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如果下发到用户身份识别卡,则会被用户身份识别卡误识别为解卡或锁卡指令,但是由于携带的PIN码错误,用户身份识别卡可能会异常报错,甚至被锁死,因此,应当避免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下发至用户身份识别卡。
(3)CSCA控制指令:
CSCA控制指令的结构为:AT+CSCA=”自定义控制参数”,”协议定义参数”。
AT+CSCA以及”协议定义参数”为CSCA控制指令的标准控制类型部分,该部分符合3GPP协议标准。”协议定义参数”均为3GPP TS27.005中规定的字段,这里可以按照协议规定取值,能够通过通信模组格式检查即可。
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的为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控制参数至少包括两部分: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其中,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用于指示该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的类型,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对应的用户身份识别卡,此处的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将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哪一个用户身份识别卡。
比如AT+CSCA=”8802”145中,145为3GPP TS27.005中规定的字段。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中的88为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表示该条控制指令为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指令,01、02和03均为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分别表示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和第三用户身份识别卡。例如,8803表示将第三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
需要说明的是,标准AT+CSCA指令用于修改用户身份识别卡对应的短信服务中心号码,标准AT+CSCA指令为:AT+CSCA=”短信服务中心号码”,”协议定义参数”,而自定义AT+CSCA指令为:AT+CSCA=”自定义控制参数”,”协议定义参数”。可见,自定义AT+CSCA指令与标准AT+CSCA指令的区别仅在于将“短信服务中心号码”修改为“自定义控制参数”,标准AT+CSCA指令指示的操作由AT+CSCA以及”协议定义参数”部分指示,”短信服务中心号码”表示操作所需的短信服务中心号码,而自定义AT+CSCA指令指示的操作仅由“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指示,自定义AT+CSCA指令的其余部分的只要格式合规即可,不会对所指示的操作产生影响。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自定义AT+CSCA指令与标准AT+CSCA指令仅在于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同,所以,由自定义AT+CSCA指令转换成的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如果下发到用户身份识别卡,则会被用户身份识别卡误识别为修改短信服务中心号码的指令,但是由于携带的短信服务中心号码错误,所以用户身份识别卡可能会异常报错,甚至被锁死,因此,应当避免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下发至用户身份识别卡。
表2以自定义控制指令为上电优先级切换指令为例,对自定义控制指令进行说明:
表2
有关CSIM控制指令、CLCK控制指令和CSCA控制指令的相关说明,详见上文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举例来说,9902、9902和9903分别表示将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和第三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优先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9904表示将物联网设备上次断电前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优先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于物联网设备内部不集成SDK,而是由外部设备调用物联网设备私有API接口的实现方式,下面提供一些可能的调用代码实例。
如图5所示,MCU与通信模组之间通过内部接口通信。MCU与外部设备之间通过开放接口通信,其中,开放接口一般是终端厂家用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功能的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一般使用的为REST(REsourceRepresentational State)API,由REST操作标识+资源URL+鉴权参数等组成,一般格式如下:
REST操作标识:GET(GET标识为查询),PUT(PUT标识编辑修改)
资源URL:https://192.168.X.X/resource1/resource2/)
鉴权参数:一般是用户名密码加设备鉴权KEY通过加密算法组成的一段字符串,该字段可选。
由于封闭式系统的物联网设备一般仅支持开启关闭PIN的功能,该功能开启后,正常情况在物联网设备开机时会提示输入PIN码,否则会拒绝服务。本质上亦即调用AT指令中的CLCK指令,只不过由终端厂家实现AT指令的REST封装,外部程序无法直接调用。本申请实施例服用了该功能的通信机制,利用该功能通信通道完成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控制。
终端REST API自定义参数,和主机IP参数等由终端厂家自定义,各个厂家实现方式不同,但REST接口主要结构如下:
查询API示例:
curl-X GET https://(终端设备主机IP)/(终端自定义资源路径)/(操作类型:Qurey ICCID)/(查询参数)-H(鉴权参数)
执行API实例:(curl-X PUT https://(终端设备主机IP)/(终端自定义资源路径)/(操作类型:enable PIN)/(激活密码)-H(鉴权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的外部设备在调用物联网设备内部的AT指令时,可以将执行API中的“激活密码”修改为自定义控制参数,这样,生成的自定义AT指令中,原本携带“激活密码”的部分替换为了“自定义控制参数”。由于本质上调用的为AT指令中的CLCK指令,所以关于生成的AT指令的相关说明可以参照上文关于AT+CLCK指令的说明。如表3所示,示出了几种可能的代码实例。
表3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通信模组除了可以生成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之外,还可以生成标准APDU控制消息,例如,ICCID查询消息。
ICCID查询消息可以是由ICCID查询指令转换成的,例如,可以是AT指令转换成的。下面,对ICCID查询指令进行示例性说明。
表4
对于外部设备调用物联网设备内部的AT+CCID指令的情况,如表5所示,示出了一种具体的代码示例。
表5
202、向控制芯片发送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生成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之后,即可以向控制芯片发送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能够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方法,将具体的控制信息携带在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中,并使用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进行控制。由于APDU格式的控制消息符合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内部通信机制,所以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可以在各种物联网设备中正常传输,且不需要对标准的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改动,该方法实现了在不同物联网设备中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统一控制。
上述数据通信的方法,通过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实现了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统一控制。然而,由于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与标准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同,所以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的用户身份识别卡无法识别这些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如果强行将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下发给用户身份识别卡,则用户身份识别卡可能会异常报错甚至被锁死。因此,需要避免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下发到用户身份识别卡。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在物联网设备的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控制芯片中,能够实现避免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下发到用户身份识别卡中,该方法包括:
601、接收通信模组发送的APDU控制消息。
其中,通信模组发送的APDU控制消息包括上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和标准APDU控制消息。
有关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和标准APDU控制消息的说明请参照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602、当确定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
其中,上述自定义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自定义控制参数集中包括的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自定义控制参数集可以存储在控制芯片中。
在接收到APDU控制消息之后,控制芯片将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中的控制参数进行对比。如图7所示,当确定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说明该APDU控制消息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由于不能被用户身份识别卡识别,所以不能下发给用户身份识别卡,以避免用户身份识别卡异常报错甚至被锁死。因此,控制芯片拦截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自定义控制参数指示的操作。
在一些实例中,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可以是对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也可以是对物联网设备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举例来说,自定义控制参数为8801,其中,88为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表示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操作,01表示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则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为,将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
再举例来说,自定义控制参数为9902,其中,99为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表示物联网设备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优先级选择操作,02表示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则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为,将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切换为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优先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如图7所示,当确定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说明该APDU控制消息为标准APDU控制消息,则控制芯片向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如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该APDU控制消息,以保证物联网设备内部正常的交互控制。
另外,物联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能会将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更换为普通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这时,如果通信模组仍然下发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则由于用户身份识别卡不识别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所以用户身份识别卡可能会异常报错甚至被锁死。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通信模组可以生成ICCID查询消息,并向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或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ICCID查询消息。有关通信模组生成ICCID查询消息的说明请参照上文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如果物联网设备插入的是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则控制芯片接收ICCID查询消息,由于ICCID查询消息属于标准APDU控制消息,所以控制芯片会向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转发ICCID查询消息。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识别ICCID查询消息,并向控制芯片发送对应的ICCID。控制芯片接收ICCID,并修改ICCID的目标特征位,其中,修改后的ICCID为非标准的ICCID,用于指示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集成在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之后,控制芯片向通信模组发送修改后的ICCID。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目标特征位可以是ICCID的第一位。
例如,标准的ICCID为89865678901234567879,则将其第一位修改为9,得到99865678901234567879。并且,这种修改方式也不会影响物联网设备内部正常的ICCID查询,因为在查询ICCID时主要使用的是ICCID的后18位的内容,所以仅修改第一位的方式,不会影响物联网设备内部正常的ICCID查询。
如果物联网设备插入的是普通的用户身份识别卡,则用户身份识别卡直接接收ICCID查询消息,并向通信模组返回对应的ICCID。
通信模组接收到返回的ICCID之后,对其进行判断,如果确定接收到的是标准的ICCID,则说明物联网设备中插入的是普通的用户身份识别卡,后续不会生成并发送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以避免用户身份识别卡异常报错。
而如果确定接收到的不是标准的ICCID,则说明物联网设备插入的是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则可以按照实际需求正常的生成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并向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下发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能够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方法,通过对接收的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进行识别,并在确定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APDU控制消息,可以避免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发送至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的用户身份识别卡中,避免用户身份识别卡异常报错甚至被锁死。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位于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模组中,包括:
生成模块901,用于生成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
发送模块902,用于向控制芯片发送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装置,将具体的控制信息携带在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中,并使用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进行控制。由于APDU格式的控制消息符合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内部通信机制,所以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可以在各种物联网设备中正常传输,且不需要对标准的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改动,该方法实现了在不同物联网设备中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统一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对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或,
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对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自定义控制参数包括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和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的类型,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对应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生成模块901,用于:
生成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控制指令,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3GPP协议标准,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
将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生成模块901,用于:
接收物联网设备中的MCU发送的自定义控制指令,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3GPP协议标准,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
将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自定义控制指令属于AT指令中的CSIM指令、CLCK指令和CSCA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能够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装置在数据通信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能够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物联网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装置与上述第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数据通信的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通信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位于物联网设备的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控制芯片中,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通信模组发送的APDU控制消息;
执行模块1002,用于当确定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装置,通过对接收的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进行识别,并在确定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APDU控制消息,可以避免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发送至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的用户身份识别卡中,避免用户身份识别卡异常报错甚至被锁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执行模块1002,用于:
对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或,
对物联网设备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用于:
当确定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向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APDU控制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APDU控制消息为ICCID查询消息;
接收模块1001,还用于接收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的ICCID;
执行模块1002,还用于修改ICCID的目标特征位,修改后的ICCID用于指示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集成在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
发送模块,还用于向通信模组发送修改后的ICCID。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能够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装置在数据通信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能够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物联网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的装置与上述第二种数据通信的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数据通信的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物联网设备,如图1所示,物联网设备包括通信模组200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300,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300包括控制芯片301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在一些实例中,物联网设备还包括微控制单元100。
通信模组200,用于生成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300的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向控制芯片301发送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控制芯片301,用于接收通信模组200发送的APDU控制消息;当确定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其中,自定义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设备,将具体的控制信息携带在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中,并使用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进行控制。由于APDU格式的控制消息符合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内部通信机制,所以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可以在各种物联网设备中正常传输,且不需要对标准的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改动,该方法实现了在不同物联网设备中对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统一控制。
并且,通过控制芯片301对接收的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进行识别,并在确定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APDU控制消息,可以避免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发送至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300中的用户身份识别卡中,避免用户身份识别卡异常报错甚至被锁死。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至少一条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上述至少一条计算机程序可由物联网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数据通信的方法。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CD-ROM(Compact DiscRead-Only Memory,只读光盘)、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一条或多条程序代码,该一条或多条程序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物联网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能够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读取该一条或多条程序代码,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该一条或多条程序代码,使得物联网设备能够执行以完成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通信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能够通过硬件来完成,也能够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可选地,该程序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可选地,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在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模组中,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所述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控制指令,或者,接收所述物联网设备中的微控制单元MCU发送的自定义控制指令;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所述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协议标准,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
将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控制消息,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所述 自定义控制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
向所述控制芯片发送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对所述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或,
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对所述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包括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和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的类型,所述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对应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属于AT指令中的CSIM指令、CLCK指令和CSCA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5.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在物联网设备的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控制芯片中,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通信模组和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所述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通信模组发送的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控制消息;
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所述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所述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
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属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向所述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所述APDU控制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所述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包括:
对所述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或,
对所述物联网设备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DU控制消息为集成电路卡识别码ICCID查询消息,所述向所述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所述APDU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的ICCID;
修改所述ICCID的目标特征位,修改后的ICCID用于指示所述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集成在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
向所述通信模组发送所述修改后的ICCID。
8.一种数据通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位于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模组中,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所述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装置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控制指令,或者,接收所述物联网设备中的微控制单元MCU发送的自定义控制指令;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所述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协议标准,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将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控制消息,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控制芯片发送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对所述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或,
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对所述物联网设备每次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包括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和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类型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的类型,所述自定义控制具体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的操作对应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属于AT指令中的CSIM指令、CLCK指令和CSCA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12.一种数据通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位于物联网设备的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控制芯片中,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通信模组和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所述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通信模组发送的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控制消息;
执行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所述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所述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不属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向所述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中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所述APDU控制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模块,用于:
对所述物联网设备的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切换操作;或,
对所述物联网设备上电时启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进行优先级选择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PDU控制消息为集成电路卡识别码ICCID查询消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发送的ICCID;
所述执行模块,还用于修改所述ICCID的目标特征位,修改后的ICCID用于指示所述当前用户身份识别卡集成在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中;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通信模组发送所述修改后的ICCID。
15.一种物联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通信模组和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包括控制芯片和多个用户身份识别卡;
所述通信模组,用于生成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控制指令,或者,接收所述物联网设备中的微控制单元MCU发送的自定义控制指令;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包括标准控制类型部分和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所述标准控制类型部分符合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协议标准,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部分携带有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将所述自定义控制指令转换为所述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的自定义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控制消息,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携带有自定义控制参数,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用于指示所述控制芯片执行对应的操作;向所述控制芯片发送所述自定义APDU控制消息;
所述控制芯片,用于接收所述通信模组发送的APDU控制消息;当确定所述APDU控制消息携带的控制参数属于自定义控制参数集时,拦截所述APDU控制消息,并执行所述控制参数对应的操作;
其中,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属于所述自定义控制参数集。
CN202110347162.2A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Active CN1149159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7162.2A CN114915961B (zh)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CN202311149491.1A CN117119436A (zh)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7162.2A CN114915961B (zh)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49491.1A Division CN117119436A (zh)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15961A CN114915961A (zh) 2022-08-16
CN114915961B true CN114915961B (zh) 2023-08-25

Family

ID=827618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47162.2A Active CN114915961B (zh)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CN202311149491.1A Pending CN117119436A (zh)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49491.1A Pending CN117119436A (zh)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91596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8098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控制方法、sim 卡、通信模块和终端
CN209949085U (zh) * 2019-06-28 2020-01-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数据通信设备及系统
CN112152657A (zh) * 2019-06-28 2020-12-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数据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03959B2 (en) * 2015-07-30 2018-06-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IM) access profile (SAP)
US10009410B2 (en) * 2016-08-04 2018-06-26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Description files and web service protocols for tasking capability on internet of thing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8098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控制方法、sim 卡、通信模块和终端
CN209949085U (zh) * 2019-06-28 2020-01-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数据通信设备及系统
CN112152657A (zh) * 2019-06-28 2020-12-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身份识别集成卡、数据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15961A (zh) 2022-08-16
CN117119436A (zh) 2023-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16161B1 (en) Security unit management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7439027B (zh) 用于电子用户身份模块(esim)安装和互操作的装置和方法
US8814051B2 (en) Personal token having enhanced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for a hosted application
CN111479259B (zh) Sim卡配置分发方法及系统
EP2611226B1 (en) Process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over-the-air bootstrap
US2022011677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bundles of smart secure platform
CN111787521B (zh) 终端应用权限获取方法、终端设备和usim
CN111541956B (zh) 光口自适应方法、装置、交换机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1514753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에 저장되는 중요 금융 정보의 보안 저장소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918274B (zh) 码号配置、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86591A (zh) 配网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和物联网设备
CN114556977B (zh) 即时eSIM测试简档生成器
AU2010288520B2 (en) A chip card, an electronic system, a method being implemented by a chip card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14915961B (zh)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物联网设备
CN101868049B (zh) 主机与无线上网模块的通信方法和主机通信模块
CN113840276B (zh) 5g标识隐藏兼容配置方法、用户识别模块及终端
CN112367661B (zh) Usat应用匹配实现方法、usim、终端、设备及介质
CN113079514A (zh) 一种入网校验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528493B (zh) 一种基于用户识别模块的虚拟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1800848B (zh) 智能卡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11577B (zh) 异常情况处理方法及装置、移动设备、用户设备、系统
CN111563248B (zh) 安全芯片访问系统
CN111970697B (zh) 基于外置式sim卡槽的移动通信系统
EP4093076A1 (en) Method, mobile equipment, and system for vulnerability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in a sim, and storage media
CN116472728A (zh) 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36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