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0251B -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0251B
CN114900251B CN202210593020.9A CN202210593020A CN114900251B CN 114900251 B CN114900251 B CN 114900251B CN 202210593020 A CN202210593020 A CN 202210593020A CN 114900251 B CN114900251 B CN 1149002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data
test
tested
re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930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00251A (zh
Inventor
苗秀
涂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opsec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opsec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opsec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opse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9302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002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00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0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00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0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0082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 H04B17/0085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using test signal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5Performance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9Performance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所述测试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用于产生测试流量发送至待测试设备;其中,所述待测试设备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所述测试流量后生成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检测设备,至少用于获取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以至少根据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判断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本公开实施例的测试系统通过实时评估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来判断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能够提高对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时的执行效率,同时可以至少通过对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统计和分析,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率。

Description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设备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对NAT网络设备进行测试时,如图1所示,通常将待测试网络设备与客户端设备进行物理连接,利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测试报文。测试报文经过待测试网络设备时,将通过匹配待测试网络设备上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进行地址转换,之后向服务器端发送转换后的流量数据。服务器端通过抓包操作获取抓包数据,在流量数据发送完毕后,对抓包数据进行查看和分析,检查转换后的源IP地址是否在发夹地址转换策略所配置的地址池,若是,则待测试设备通过测试,若否,则未通过测试。
目前的测试系统及方法无法在测试报文发送的过程中进行实时测试,需测试流量数据全部发送完毕才能判断是否通过测试,测试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网络设备的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进行测试时执行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试系统,包括:
第一设备,用于产生测试流量发送至待测试设备;其中,所述待测试设备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所述测试流量后生成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
检测设备,至少用于获取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以至少根据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判断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检测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至少获取待测试设备生成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
所述待测试设备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测试流量生成相应的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包括待测试设备针对测试流量中的报文产生的会话信息;
至少通过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至少包括:
基于第一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获取第一会话集合;判断所述第一会话集合中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是否符合对端无关性条件;
若符合,则测试继续进行;
若不符合,则测试未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至少包括:
基于第二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获取第二会话集合;判断第二会话集合中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是否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
若符合,则测试继续进行;
若不符合,则测试未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第三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获取所述待测试设备的通信情况,以判断通信是否成功;
若通信成功,则测试继续进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符合预设条件时,测试流量发送结束后,获取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在测试流量的发送过程中,基于采样数据进行判断时,所述判断结果包括:
所述待测试设备的通信情况为通信成功;和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对端无关性条件;和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
至少在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表征进行地址转换后的转换地址信息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配置的情况下,判断测试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与所述回流数据对应的第一收包数据、以及与所述非回流数据对应的第二收包数据;
所述判断还包括:根据所述会话的统计信息、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其中,若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表征所述会话信息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的数量一致,则测试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其中,若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的地址信息均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配置,则测试通过。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配置为至少获取待测试设备生成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
所述待测试设备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测试流量生成相应的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包括待测试设备针对测试流量中的报文产生的会话信息;
测试模块,配置为至少通过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中任一项方法步骤。
第五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中任一项方法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系统及方法,通过实时评估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是否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若不符合则测试未通过,停止测试,能够提高对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的执行效率,同时至少还可以通过对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率。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公开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第一方面,为便于对本公开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测试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如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测试系统至少包括第一设备1、待测试设备4和检测设备5。其中,第一设备1可以根据测试需要通过软件构造相应的测试流量,发送至待测试设备4。待测试设备4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能够对测试流量中报文的源IP地址、源端口、以及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根据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进行相应地转换,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再进行转发。这里,待测试设备4可以包括能够进行NAT地址转换的防火墙设备等网络设备。检测设备5可以分别与第一设备1和待测试设备4进行远程通信连接,至少从待测试设备4获取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以至少根据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判断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
一些具体的测试过程中,第一设备1构造测试流量时,包括构造相同源IP和源端口,以及各种目的IP和目的端口的组合流量。组合流量中包括可回流至内网的流量和最终目的是外网的非回流流量。测试流量到达待测试设备后,待测试设备4基于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对测试流量中相关报文的源IP地址、源端口、以及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分别进行转换,以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示例性的,若目的IP地址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即该目的IP地址与一个转换后的源IP地址相同,可以直接回流内网,则将该目的IP地址转换为该转换后的源IP地址对应的内网IP地址,以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若目的地址不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则不进行回流,直接发送至外网,此时则不对目的IP地址进行转换,以生成相应的非回流数据。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中,所述测试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设备2和第三设备3,第二设备2和第三设备3分别与所述第一设备1通过待测试设备4进行通信连接,以使得第一设备1与第二设备2之间能够相互进行通信,以及第一设备1与第三设备3之间能够相互进行通信。进行测试时,第一设备1可以将测试流量通过待测试设备4发送至第二设备2或第三设备3。具体的,待测试设备4接收到测试流量后,根据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对测试流量的源IP地址、源端口、以及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进行转换后再转发出去。根据转换后的目的IP地址是否为内部地址,测试流量经过转换后可生成回流数据或非回流数据。第二设备2和第三设备3,分别用于接收经待测试设备4转发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以生成对应的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这样,检测设备5还可以通过分别与第二设备2和第三设备3进行远程通信连接,分别从第二设备2和第三设备3获取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从而能够进一步通过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来判断待测试设备4是否通过测试;或这结合所述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以及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来判断待测试设备4是否通过测试。这里仅作举例说明,在具体的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需求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以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对待测试设备4进行更加完整和充分的测试,获得更加准确的测试结果。
在一些具体的测试过程中,检测设备5还可以用于获取待测试设备4的通信情况,例如包括其分别与第二设备2和第三设备3的通信情况,以判断待测试设备4与第二设2备和第三设备3是否存在通信失败的情况。若通信成功,则继续进行测试。若存在通信失败的情况,则测试结束,保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测试结果的正确性,提高测试的执行效率。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检测设备5可以作为测试脚本运行设备,通过远程通信连接的方式分别对第一设备1、第二设备2、第三设备3和待测试设备4下发相关命令,并搜集运行结果产生报告,以获取待测试设备4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以及第二设备2的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三设备3的第二收包数据,以自动通过相应的数据信息判断待测试设备4是否通过测试。
本公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5能够利用预先配置的测试脚本通过自动化方式对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进行判断,以实时评估待测试设备4针对相同源IP和源端口、而不同目的IP和目的端口的各种组合流量进行转换后,所生成的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中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是否符合对端无关性,以及需回流至内网的报文的目的IP地址是否转换为内网IP地址,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进行测试时不能实时分析,以及测试不充分的问题,提高测试效率;同时还可以对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全面、完整地进行分析,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率。
示例性的,本公开的测试系统在一些具体的应用中,为利用检测设备5对待测试设备4进行测试,执行流程可以包括:首先设计流量管理模块测试用例和编写相应测试脚本;之后初始化自动化测试系统;然后执行测试脚本,自动化实时统计与观测;最后,生成测试报告。
图3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本公开提供的测试方法应用于测试系统中的检测设备,如图3所示,其包括如下步骤S100-S200:
S100,至少获取待测试设备4生成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
所述待测试设备4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测试流量生成相应的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包括待测试设备4针对测试流量中的报文产生的会话信息;
S200,至少通过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4是否通过测试。
本公开中,对待测试设备4进行测试时,具体测试过程可通过测试脚本执行如下步骤:
S1,清除环境影响配置。本步骤中,先初始化自动化测试系统,清除一切干扰配置。
S2,分别配置第一设备1、第二设备2、第三设备3、待测试设备4和检测设备5,使第一设备1可通过待测试设备4分别与第二设备2和第三设备进行通信连接。检测设备5可与第一设备1、第二设备2、第三设备3和待测试设备4进行远程通信连接,以获取相应的消息。
S3,在被测网络设备3上进行发夹地址转换策略模块的相关的被测配置。配置发夹地址转换策略时,示例性的,转换前源IP地址(即内网IP地址)范围为10.1.1.0/24网段,目的地址为20.1.1.0/24网段,转换后的源IP地址为范围20.1.1.10-20.1.1.19(10个地址),后续构造测试流量时源IP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设计在10.1.1.0/24网段和20.1.1.0/24网段范围内即可。
S4,检测设备5中运行的测试脚本中设置有预期源转换“对端无关”的判断标准,即无论目的地址和端口如何变化,对应于同一源IP地址和源端口所转换后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均相同。例如,基于步骤S3中配置的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转换前的源IP地址为10.1.1.10,转换前的源端口为1025,目的地址分别为20.1.1.100和20.1.1.101,目的端口分别为1026和1027,但转换后的IP地址和端口均为20.1.1.10和50360。如果转换前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发生变化,那么转换后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但均在前述的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配置范围之内,例如,转换前源IP地址变为10.1.1.11,源端口仍为1025,无论目的地址和目的端口如何变化,转换后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分别为20.1.1.15和56784。预期判断标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进行具体设置,在此仅作为示例性阐述,不做任何限定。
S5,检测设备5中运行的测试脚本中设置有预期“回流有效性”的判断标准,符合回流条件的流量可以直接回流到内网设备。根据步骤4中预发送测试流量的转换前后的源IP地址构造EIM(对端无关)表项,具体可参照表1。如表1中所示,EIM表项中记载了转换前后的源IP地址(即内网IP地址)和源端口,以及所应用的网络协议。基于发夹地址转换策略,步骤4中的目的地址和端口与EIM表项中记载的转换后源IP地址和转换后源端口匹配时,则其符合预期的“回流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应直接回流到内网。
示例性的,测试流量中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20.1.1.100和20.1.1.101时,20.1.1.100和20.1.1.101与表1中记载的转换后源IP地址相匹配,则去往这两个IP地址的流量,预期直接回流至内网,即该目的IP地址应当转换为内网地址,即对应的转换前源IP地址和转换前源端口。例如,结合步骤S4和表1,10.1.1.10[1025]—>20.1.1.100[1024],应转换为20.1.1.10[50360]—>10.2.2.100[1024],即源IP地址[源端口]由10.1.1.10[1025]转换为20.1.1.10[50360],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20.1.1.100[1024]与EIM表项中记载的转换后源IP地址和转换后源端口相匹配,应转换为对应的转换前源IP地址和转换前源端口10.2.2.100[1024],以回流至内网设备。
表1基于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转换前后的EIM表项
示例性的,测试流量中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20.1.1.102时,其不在EIM表项中,无法进行匹配,则不进行回流,直接发送至外网。例如,结合步骤S4,10.1.1.10[1025]—>20.1.1.102[1024],应转换为20.1.1.10[50360]—>20.1.1.102[1024],即只转换源IP地址和源端口,而不转换目的地址和目的端口。
S6,第一设备1使用软件构造测试流量,以通过待测试设备4进行转换,生成回流数据或非回流数据。在一些具体的应用中,待测试设备4可将回流数据或非回流数据相应地发送至第二设备2或第三设备3。在一些实际的应用中,第一设备1可以分别构造相同源IP地址和源端口,以及各种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的组合流量,具体可以根据步骤S3中配置的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中所描述的流量进行构造。例如,源IP地址分别为10.1.1.10-10.1.1.19,源端口分别为1025-1034,那么转换前[源IP:源端口]的组合一共有100种,目的IP地址分别为20.1.1.100-20.1.1.199,目的端口分别为1027和1026,那么[目的IP:目的端口]的组合一共有200种,由此构造产生的测试流量总共为100*200=20000条;其中,设置预期回流的流量占总测试流量的二分之一。
S7,测试流量到达待测试设备4后,由于配置的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作用,待测试设备4针对命中该策略的流量进行地址转换,生成回流数据或非回流数据。在一些具体的应用中,待测试设备4可以将回流数据或非回流数据相应地发送至第二设备2或第三设备3。
S8,检测设备5通过远程通信连接的方式,基于第一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定期获取待测试设备4针对命中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报文所产生的第一会话信息集合。判断第一会话集合中对相同的预设源IP地址和预设源端口进行地址转换后得到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是否符合对端无关性条件;若符合,则测试继续进行;若不符合,则测试未通过。本实施例旨在通过对端无关性条件对待测试设备4进行测试,避免待测试设备4存在为同一内网IP地址分配多个端口的问题,能够对待测试设备4进行更充分的测试,同时可提前预判自动化测试结果,提升测试过程的执行效率。
本步骤中,以固定时间为第一预设采样周期即可,具体采样时间及时间间隔可以根据技术人员的经验或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例如,第一采样周期可以设置为50ms,以定期获取针对多个报文信息进行转换后的多个会话信息。转换前的[源IP:源端口]相同时,这里,[目的IP:目的端口]可以相同或不同,若转换后的[IP地址:端口]也相同,则符合预期的对端无关性判断标准,测试继续进行,否则,测试结束,直接生成测试不通过的报告。
示例性的,在50ms周期内一共采集会话信息2000条,分别对相同[源IP:源端口]的会话进行归类,获得对应的第一会话集合。例如,预设[源IP:源端口]为[10.1.1.10:1025]时,获得[10.1.1.10:1025]对应的第一会话集合为100条,那么,对比该第一会话集合中100条会话信息所转换后的[IP地址:端口],若上述100条会话转换后的[IP地址:端口]均为[20.1.1.10:50360],那么测试通过;若有任何一个会话转换后的[IP地址:端口]不为[20.1.1.10:50360],则测试结束,且测试不通过。在实际的应用中,检测设备5的测试脚本可以通过第一会话集合中第一次转换的会话信息获取第一源IP地址和第一源端口,根据第一源IP地址和第一源端口对后面针对相同源IP地址和源端口的转换结果进行对比,若存在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和所述第一端口不符的所述其他源IP地址和所述其他源端口,则测试未通过。
S9,或者,检测设备5可以基于第二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获取第二会话集合;判断第二会话集合中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是否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若符合,则测试继续进行;若不符合,则测试未通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第二预设采样周期可以与第一预设采样周期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采样时间及时间间隔可以根据技术人员的经验或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例如,第二采样周期可以设置为50ms,以定期获取针对多个报文信息进行转换后的多个会话信息,构成第二会话集合。第二会话集合中,参照步骤S5中设置的预期“回流有效性”的判断标准,若非回流数据中,存在与EIM表项中记载的[转换后源IP地址:转换后源端口]相匹配的[目的IP:目的端口],而未转化为[转换前源IP地址:转换前源端口]时,说明该[目的IP:目的端口]未基于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进行转换,不符合预期的“回流有效性”标准和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则测试未通过,此时,测试结束,直接生成测试不通过的报告,从而提前预判自动化测试结果,提升发夹地址转换策略测试过程中的执行效率。若非回流数据中不存在与EIM表项中记载的[转换后源IP地址:转换后源端口]相匹配的[目的IP:目的端口],则说明测试流量中与[转换后源IP地址:转换后源端口]相匹配的[目的IP:目的端口]已经基于发夹地址转换策略进行转换,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预期“回流有效性”,则测试可以继续进行。
S10,或者,检测设备5还可以基于第三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获取所述待测试设备4的通信情况,以判断通信是否成功;若通信成功,则测试继续进行。本实施例旨在通过对待测试设备4的通信情况进行判断,在待测试设备4发生通信失败的情况时,则结束测试,以避免待测试设备4因通信连接失败时导致发送的数据信息异常,由此通过数据信息进行判断时,保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中,第三预设采样周期可以与第一预设采样周期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采样时间及时间间隔可以根据技术人员的经验或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例如,第三采样周期可以设置为50ms,以定期获取待测试设备4的通信日志信息。若该第三采样周期内的日志信息中存在数据发送失败的信息时,则确定待测试设备4出现了通信失败的情况,此时,测试结束,生成测试不通过的报告。由此,本实施例能够保障检测设备5获取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保障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同时提高测试的执行效率。若该第三采样周期内的日志信息中记录了数据信息全部发送成功,表征待测试设备4通信成功,则测试继续进行。
S11,测试流量的发送过程中,基于各采样数据进行判断时,判断结果包括:所述待测试设备的通信情况为通信成功;和,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对端无关性条件;和,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预设条件下,则在第一设备1将测试流量发送结束后,检测设备5统计待测试设备4的相关日志,获取其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表征进行地址转换后的转换地址信息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配置的情况下,判断测试通过。本实施例中基于步骤S3中配置的发夹地址转换策略,检查会话信息中源IP地址的统计信息。示例性的若所有转换后源IP地址在20.1.1.10-20.1.1.19范围内,则通过测试;否则,测试未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对待测试设备3进行地址转换时的正确性进行测试,使得测试更加充分,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S12,检测设备5还可以在测试流量发送结束后,通过第二设备2获取与回流数据对应的第一收包数据,以及第三设备获取与非回流数据对于的第二收包数据。所述判断还包括:根据所述会话的统计信息、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其中,若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表征所述会话信息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的数量一致,则测试通过。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5可以根据待测试设备4的相关日志信息统计其接收测试流量后所生成的会话信息的数量,并根据第二设备2的相关日志信息统计第一收包数据对应的数量、以及第三设备3的相关日志信息统计第二收包数据的数据,检查会话信息的数量是否与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总共的数量一致,若一致则测试通过;否则,测试未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对待测试设备3的转发正确性进行测试,使得测试更加充分,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示判断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其中,若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的地址信息均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配置,则测试通过。本实施例中,基于步骤S3中配置的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对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进行统计和检查。示例性的,若所有转换后源IP地址在20.1.1.10-20.1.1.19范围内,则通过测试;否则,测试未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对待测试设备3进行地址转换时的正确性进行测试,使得测试更加充分,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S13,在一些实际的应用中,测试脚本中的预期判断标准可以基于以上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的源IP地址的统计信息、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的源IP地址的统计信息、以及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的统计信息与第一收包数据和第二收包数据的统计信息是否一致等多个维度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其中一个维度通过测试时,则生成待测试设备4通过测试的报告,而不用对其他两个维度是否通过测试进行检查,提高测试的判断过程的执行效率。或者,也可以设置其中两个维度通过测试时,生成待测试设备4通过测试的报告,仅不对另外一个维度是否通过测试进行检查;或者需在三个维度均通过测试时,才生成待测试设备4通过测试的报告,以使得测试更加全面,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本公开实施例的测试系统及方法,通过自动化的测试方式,在测试流量的发送过程中,即可通过待测试设备4获取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进行测试,在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不符合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时,可判断待测试设备4的测试未通过,无需测试流量发送结束即可以提前停止测试,提升测试效率,节省测试时间。并且,还能够至少根据待测试设备4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的统计信息判断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以整体上地对待测试设备地址转换的准确性进行测试,测试更加充分和完备,测试结果的准确率高。
第三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装置,如图4所示,所述测试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10,配置为至少获取待测试设备生成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
所述待测试设备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测试流量生成相应的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包括待测试设备针对测试流量中的报文产生的会话信息;
测试模块20,配置为至少通过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所述测试装置,通过其配置的数据获取模块10和测试模块20,能够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中任一项方法步骤,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501、处理器502和总线(未图示),其中,该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如图5所示,存储器501存储有处理器502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处理器502与存储器501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中任一项方法步骤。
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所介绍的电子设备,为设置有实施本公开实施例所公开的测试方法的存储器的电子设备,故而基于本公开实施例所介绍的测试方法,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公开实施例所介绍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及变形,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中任一项方法步骤。
本实施例中的存储介质可以是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电子设备中。上述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中任一项方法步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本公开任意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公开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公开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邻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以上对本公开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邻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构思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多种变型和修改实施例,这些变型和修改都应落入本公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测试系统,其中,包括:
第一设备,用于产生测试流量发送至待测试设备;其中,所述待测试设备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所述测试流量后生成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包括待测试设备针对测试流量中的报文产生的会话信息;
其中,测试流量到达待测试设备后,待测试设备基于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对测试流量中相关报文的源IP地址、源端口、以及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分别进行转换,以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若目的IP地址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即该目的IP地址与一个转换后的源IP地址相同,可以直接回流内网,则将该目的IP地址转换为该转换后的源IP地址对应的内网IP地址,以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若目的地址不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则不进行回流,直接发送至外网,此时则不对目的IP地址进行转换,以生成相应的非回流数据;
检测设备,至少用于获取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以至少根据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判断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
其中,在符合预设条件时,测试流量发送结束后,获取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在测试流量的发送过程中,基于采样数据进行判断时,所述判断结果包括:
所述待测试设备的通信情况为通信成功;和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对端无关性条件;和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
至少在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表征进行地址转换后的转换地址信息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配置的情况下,判断测试通过。
2.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检测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至少获取待测试设备生成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
所述待测试设备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测试流量生成相应的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包括待测试设备针对测试流量中的报文产生的会话信息;其中,测试流量到达待测试设备后,待测试设备基于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对测试流量中相关报文的源IP地址、源端口、以及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分别进行转换,以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若目的IP地址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即该目的IP地址与一个转换后的源IP地址相同,可以直接回流内网,则将该目的IP地址转换为该转换后的源IP地址对应的内网IP地址,以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若目的地址不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则不进行回流,直接发送至外网,此时则不对目的IP地址进行转换,以生成相应的非回流数据;
至少通过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
其中,在符合预设条件时,测试流量发送结束后,获取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在测试流量的发送过程中,基于采样数据进行判断时,所述判断结果包括:
所述待测试设备的通信情况为通信成功;和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对端无关性条件;和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
至少在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表征进行地址转换后的转换地址信息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配置的情况下,判断测试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方法,其中,所述判断至少包括:
基于第一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获取第一会话集合;判断所述第一会话集合中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是否符合对端无关性条件;
若符合,则测试继续进行;
若不符合,则测试未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方法,其中,所述判断至少包括:
基于第二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获取第二会话集合;判断第二会话集合中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是否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
若符合,则测试继续进行;
若不符合,则测试未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方法,其中,还包括:
基于第三预设采样周期进行采样,获取所述待测试设备的通信情况,以判断通信是否成功;
若通信成功,则测试继续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获取与所述回流数据对应的第一收包数据、以及与所述非回流数据对应的第二收包数据;
所述判断还包括:根据所述会话的统计信息、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其中,若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表征所述会话信息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的数量一致,则测试通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断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其中,若所述第一收包数据和所述第二收包数据的地址信息均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配置,则测试通过。
8.一种测试装置,其中,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配置为至少获取待测试设备生成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
所述待测试设备配置有发夹地址转换策略,以接收测试流量生成相应的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
其中,测试流量到达待测试设备后,待测试设备基于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对测试流量中相关报文的源IP地址、源端口、以及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分别进行转换,以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和非回流数据;其中,若目的IP地址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即该目的IP地址与一个转换后的源IP地址相同,可以直接回流内网,则将该目的IP地址转换为该转换后的源IP地址对应的内网IP地址,以生成相应的回流数据;若目的地址不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则不进行回流,直接发送至外网,此时则不对目的IP地址进行转换,以生成相应的非回流数据;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包括待测试设备针对测试流量中的报文产生的会话信息;
测试模块,配置为至少通过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进行判断,以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通过测试;
其中,在符合预设条件时,测试流量发送结束后,获取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在测试流量的发送过程中,基于采样数据进行判断时,所述判断结果包括:
所述待测试设备的通信情况为通信成功;和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对端无关性条件;和
所述回流数据和所述非回流数据符合发夹地址转换策略;
至少在所述会话信息的统计信息表征进行地址转换后的转换地址信息符合所述发夹地址转换策略的地址池配置的情况下,判断测试通过。
9.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210593020.9A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9002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93020.9A CN114900251B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93020.9A CN114900251B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0251A CN114900251A (zh) 2022-08-12
CN114900251B true CN114900251B (zh) 2023-11-28

Family

ID=82726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93020.9A Active CN114900251B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0025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43231A (zh) * 2019-02-22 2019-05-10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cl功能测试方法和装置
CN112527568A (zh) * 2020-12-24 2021-03-19 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数据流量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04220A (zh) * 2020-12-31 2021-05-14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火墙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98733A (zh) * 2021-03-26 2021-07-09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地址转换设备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3271255A (zh) * 2021-06-23 2021-08-17 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地址转换回环的方法、装置
CN113472917A (zh) * 2021-07-27 2021-10-01 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报文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4124773A (zh) * 2021-11-24 2022-03-01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端口块地址转换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15386B2 (en) * 2007-03-15 2010-05-11 Microsoft Corporation Reducing network traffic to teredo server
CN104115473B (zh) * 2011-12-14 2018-05-25 皇家Kpn公司 网络网关及其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43231A (zh) * 2019-02-22 2019-05-10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cl功能测试方法和装置
CN112527568A (zh) * 2020-12-24 2021-03-19 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数据流量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04220A (zh) * 2020-12-31 2021-05-14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火墙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98733A (zh) * 2021-03-26 2021-07-09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地址转换设备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3271255A (zh) * 2021-06-23 2021-08-17 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地址转换回环的方法、装置
CN113472917A (zh) * 2021-07-27 2021-10-01 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报文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4124773A (zh) * 2021-11-24 2022-03-01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端口块地址转换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0251A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28664B2 (en) Protocol replay system
CN109067938B (zh) 一种测试dns服务器的方法及装置
US2007029734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100095370A1 (en) Selective packet cap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kernel probe
EP169548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5306246B (zh) 一种自动应答网络类投诉的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WO2018214928A1 (zh) 一种定位解析故障的方法和装置及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3938395B (zh) 数据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4001773A1 (en) Resolution of address translations
CN107347016B (zh) 一种信令流程模型识别方法及异常信令流程辨识方法
CN114124773B (zh) 一种端口块地址转换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0474814B (zh) 电力局域网故障诊断方法、装置
CN114900251B (zh)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1130936B (zh) 一种负载均衡算法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3067395B (zh) 诊断网络防火墙的方法及装置
CN115002010A (zh) 一种测试系统及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2571928B (zh) 根据应用识别选择应用代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14640596B (zh) 一种实现自动对两个实体间所有交互报文进行网络损伤模拟的系统和方法
CN111787110B (zh) 一种Socks代理发现方法及系统
CN114205218A (zh) 一种容器网络故障的诊断方法和系统
CN110661677B (zh) 一种dns测试方法、装置和系统
RU2381550C2 (ru) Способ мониторинг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web-сервера
CN115426301B (zh) 基于自生报文的设备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412472B (zh) 网络故障的排查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106980A (zh) 一种带宽捆绑检测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