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84542A -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84542A
CN114884542A CN202110159976.3A CN202110159976A CN114884542A CN 114884542 A CN114884542 A CN 114884542A CN 202110159976 A CN202110159976 A CN 202110159976A CN 114884542 A CN114884542 A CN 114884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ode
available
sta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599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凯
魏浩
郭晓江
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1599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8454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3712 priority patent/WO202216633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884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845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with predefined switching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该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包括:获取来自终端的波束标识信息,所述波束标识信息为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标识信息,所述目标发射波束由所述终端根据第一阈值从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得出;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以使所述终端与所述目标站点根据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使得网络侧能够根据波束标识信息确定目标站点,并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从而实现了通信模式的选择。

Description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但不限于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高频通信具有超大容量和超高速率的特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高频通信的损耗也相对较大,导致站点的覆盖范围较小,需要通过增加站点的数量来确保高频网络的覆盖。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很容易同时位于多个站点的覆盖范围内,而为了充分利用站点资源,在相关标准中,提出了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能够通过两个或以上的站点同时为终端提供通信服务。
但是,目前的相关标准中,都没有明确在怎样的条件下选择单站点通信模式,在怎样的条件下选择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以及不同的通信模式之间怎样进行切换。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能够确定具体的通信模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网络侧,包括:
获取来自终端的波束标识信息,所述波束标识信息为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标识信息,所述目标发射波束由所述终端根据第一阈值从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得出;
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
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以使所述终端与所述目标站点根据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根据第一阈值从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并获取所述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标识信息;
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上报至网络侧,以使所述网络侧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并且使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
通过所述目标发射波束,与所述目标站点基于所述网络侧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获取来自终端的波束标识信息,所述波束标识信息为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标识信息,所述目标发射波束由所述终端根据第一阈值从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得出;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以使所述终端与所述目标站点根据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使得网络侧能够根据波束标识信息确定目标站点,并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从而实现了通信模式的选择。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网络侧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下发第一阈值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更新目标站点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确定通信模式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向终端告知通信模式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终端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可用站点的第一阈值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目标发射波束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单波束终端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的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波束质量参数确定目标发射波束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波束终端确定目标发射波束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第二阈值的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和终端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示例流程图;
图1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装置图;
图1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装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装置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装置中的模块划分,或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该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包括:获取来自终端的波束标识信息,所述波束标识信息为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标识信息,所述目标发射波束由所述终端根据第一阈值从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得出;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以使所述终端与所述目标站点根据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使得网络侧能够根据波束标识信息确定目标站点,并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从而实现了通信模式的选择。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网络侧,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10、步骤S120和步骤S130。
步骤S110,获取来自终端的波束标识信息,波束标识信息为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标识信息,目标发射波束由终端根据第一阈值从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得出。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侧可以是与终端通信连接的站点中的主基站,也可以是与所有可用站点通信连接的控制中心,具体形式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当网络侧采用基站作为硬件结构,在确定通信模式之后,可以通过信令交互等方式使得所有的基站知悉与终端对应的通信模式,基站之间的具体交互方式并非本申请作出的改进,在此不再赘述。例如,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网络侧为与多个站点通信连接的控制中心,终端与若干个站点通信连接,以下基于该结构进行本申请的原理阐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站点在下行时隙可以向终端发送同步信号和广播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PBCH Block,SSB),每个SSB信号对应一个波束方向,因此,可以根据波束方向和发射时隙生成波束序号,例如,基站在第m个下行时隙发送K个SSB信号,其中第k(1≤k≤K)个满足第一阈值,则该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序号记为Bm,k,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信息作为波束标识信息,能够使得网络侧根据波束标识信息确定所对应的可用站点即可,在此不多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阈值可以是与波束质量参数相关的阈值,将波束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发射波束确定为目标发射波束,波束质量参数可以采用表征波束传输性能的任意参数,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Indicator,CQI)或块误码率(Block Error Rate,BLER),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具体的参数类型即可,在此不多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阈值可以是由网络侧根据所有可用站点的通信能力自适应生成,当检测到终端进入可用站点的覆盖范围之后,向终端下发第一阈值,以触发终端执行后续操作,当然,第一阈值也可以由终端根据自身的通信能力生成,本实施例对第一阈值的生成方法并不作过多的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终端通过第一阈值确定目标发射波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可用站点的全部发射波束均不能满足第一阈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重复执行相同的步骤,直至确定出至少一个可用的目标发射波束为止。同理,在终端通过第一阈值确定目标发射波束的过程中,可能匹配出至少两个目标发射波束,此时终端可以按照先后顺序选取最先匹配出的发射波束作为目标发射波束,也可以选取波束质量最佳的发射波束作为目标发射波束,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同一个可用站点,终端可以上报任意数量的波束标识信息,例如从全部确定出的波束标识信息中选取一个上报至网络侧,也可以是将全部确定出的波束标识信息均上报至网络侧,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具体方案即可,本实施例不多作限定。
步骤S120,将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
值得注意的是,若由终端确定目标站点并告知网络侧,需要可用站点在终端可分辨,即终端能够通过标识信息区分不同的可用站点,但是对于超级小区等应用场景,多个可用站点的标识信息可能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并不能区分目标发射波束所对应的可用站点,因此,利用网络侧作为决策端,网络侧根据终端上报的波束标识信息进行目标站点的确定,能够确保在任何使用场景中均可以正确目标站点,提高系统的适用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终端检测到符合条件的目标发射波束之后,可以直接通过随机接入信号和目标发射波束与对应的可用站点建立连接,当网络侧接收到波束标识信息,实际上终端已经与对应的可用站点建立连接,因此,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在将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之后,再进行终端与目标站点之间的连接,而是可以在确定目标发射波束之后的任意时机建立连接,网络侧确定目标站点是出于确定通信模式的目的,后续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终端上报的波束标识信息,由网络侧确定目标站点,能够有效减少可用站点之间的信令交互,并且,终端在未能确定出波束标识信息的情况下,不与网络侧进行发射波束相关的信令交互,能够有效减少网络资源的占用。
步骤S130,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以使终端与目标站点根据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可用站点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终端通常需要逐一与可用站点建立连接,因此,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原理说明均以一个的可用站点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根据相同原理重复执行以实现多个可用站点的连接,后续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所确定的通信模式可以是单站点通信模式或者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具体通信模式的通信方式并非本实施例的改进,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当通信模式确定后,还可以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变化进行调整,例如从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回退到单站点通信模式,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地即可。
另外,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阈值的数量与可用站点的数量相同,在执行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10之前,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310,将若干个第一阈值下发至终端,以使终端根据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确定与可用站点对应的第一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可用站点可以是任意数量,而且对于终端而言,与每个可用站点之间的通信质量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可用站点的数量确定第一阈值的数量,例如有N个可用站点的情况下,确定由N个第一阈值确定的阈值集合。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可用站点的波束质量互不相同,通常终端能够根据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建立连接,因此可以设定第一阈值根据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与可用站点进行对应,即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最强的可用站点与数值最大的第一阈值相对应。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阈值可以由网络侧自适应确定,例如,当根据当前的第一阈值无法确定出目标发射波束的情况下,适当减小第一阈值的数值;又如,在多站点覆盖的场景中,当根据若干个第一阈值确定出的目标站点数量为1,则可以减小排序为第二及其后的第一阈值的数值,从而使得网络侧能够确定出至少两个目标站点,从而实现多站点协同通行模式,有利于提高可用站点的使用率,提高通信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侧可以通过广播信号向覆盖范围内的终端下发若干个第一阈值,当然,也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DCI)将若干个第一阈值通知于终端,具体方法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即可,本实施例不多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网络侧下发的第一阈值可以作为通信模式选择方法的触发信号,当终端接收到第一阈值之后,开始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及后续流程,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在执行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30之后,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410,当检测到来自终端的触发信息,重新获取来自终端的波束标识信息,其中,触发信息由终端根据发射波束和第二阈值确定得出,第二阈值由网络侧下发至终端,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
步骤S420,根据重新获取的波束标识信息更新目标站点,并根据更新后的目标站点的数量重新确定通信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触发信息可以任意类型的信号,能够由终端上报至网络侧并触发目标站点的调整即可,例如,网络侧持续获取终端上报的波束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在终端与所有的可用站点建立连接后,终端不再上报波束标识信息,此时终端与目标站点之间维持所确定的通信模式,当终端检测到其中一个目标站点的波束质量不符合第二阈值,可以重新根据第一阈值进行该波束质量参数不符合第二阈值的目标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确定,当确定出新的波束标识信息后,直接上报至网络侧,以波束标识信息作为触发信息触发网络侧更新目标站点;当然,也可以是终端生成通知类的信息作为触发信息,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具体的信息类型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终端的接收范围内增加或者减少可用站点的情况,也可以生成触发信息并上报至网络侧,根据上述相同步骤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即可,若无特殊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用站点数量为确定且稳定,后续对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目标站点的发射波束也可以采用如上所述的波束质量参数与第二阈值进行比对,在此不再多作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420中所述的重新获取波束标识信息,可以全部可用站点的重新确定的波束标识信息,也可以根据目标站点的信号由强到弱的接入优先级,获取接入优先级低于该波束质量参数不符合第二阈值的目标站点的可用站点的波束标识信息,例如,在3站点协同通信模式下,当目标站点2的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不满足第二阈值的情况下,由终端重新确定目标站点2和目标站点3的目标发射波束,并执行后续操作,能够有效减少波束标识信息的数量,以提高恢复多站点协同通信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二阈值可以是表征满足通信需求的最小波束质量参数,因此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能够在根据第一阈值确定通信模式之后,通过第二阈值确定当前的所有目标站点的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满足通信需求,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第二阈值的数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多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阈值可以根据与第一阈值相同的时机下发至终端,也可以是在终端与所有的目标站点建立连接后下发,本实施例对此不多作限定。同时,第二阈值的确定方法也可以是采用自适应的方法或者是预先确定的方法,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即可。
另外,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通信模式包括单站点通信模式和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30之前,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510,当目标站点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确定通信模式为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
或者,
步骤S520,当目标站点的数量为一个,确定通信模式为单站点通信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单站点通信模式和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下的通信方法并非本实施例作出的改进,在此不多作赘述,本实施例仅对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进行阐述。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终端与多个目标站点之间是逐一建立连接,因此,通信模式的确定可以是动态的,即当检测到终端与首个目标站点建立连接后,确定通信模式为单站点通信模式,再进行第二个目标站点的确定,并在确定成功后,将通信模式切换成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重新更新目标站点之后,可以根据更新之后的目标站点数量重新判定是否需要切换通信模式,或者重新确定进行协同通信的多个目标站点,根据更新后的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即可。
另外,参照图6,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610,获取终端的波束能力,波束能力表征终端同一时刻可接收波束的数量;
步骤S620,当确定终端的波束能力至少为支持双波束,将通信模式告知终端。
可以理解的是,波束接收能力是终端同一时刻能够接收的波束数量,对于单波束终端而言,无论是单站点通信模式还是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终端也只具有一个接收波束,因此,通信模式此时对于终端的解码操作并没有任何影响,此时可以将通信模式告知终端,也可以不告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即可;然而,当终端的波束能力至少为支持双波束,终端能够同时进行至少两个接收波束的解码,在这种情况下,若终端与多个目标站点之间基于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终端的接收波束会受到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因此,终端的解码需要根据接受波束的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基于此,网络侧需要将通信模式告知终端,以使终端根据接收波束的情况确定解码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解码方法并非本实施例的改进,在此不多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可以在首次上报波束标识信息的同时上报波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终端仅与一个目标站点建立了连接,因此,终端仅有一个接收波束,此时通信模式可以确定为单站点通信模式,终端的解码不会受到影响;也可以在上报第二个偶数标识信息的同时上报波束能力,网络侧根据波束能力确定是否将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告知终端,具体的上报时机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不影响终端的解码即可。
参照图7,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与S710、步骤S720和步骤S730。
步骤S710,根据第一阈值从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并获取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标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阈值的生成和下发的方法及原理可以参考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的描述,为了叙述简便在此不多作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终端在每个下行时隙可以完成一个或两个SSB信号的测量,为了叙述便利,在后续叙述中假定每个时隙中只完成一个SSB信号的测量,因此,终端可以根据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的数量确定与每个可用站点相对应下行时隙的数量,例如可用站点具有a个发射波束,则在连续的a个下行时隙内对所有发射波束依次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出满足第一阈值的目标发射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个可用站点可能存在至少两个满足第一阈值的目标发射波束,因此可以采用集合的方式保存确定出的波束标识信息,例如,终端设置与可用站点所对应的发射波束组,将从同一个可以站点确定出的满足第一阈值的发射波束的波束标识信息保存到同一个发射波束组,完成该可用站点的波束检测之后,既可以从发射波束组中随机选取一个发射波束作为目标发射波束,也可以选取波束质量参数最优的发射波束作为目标发射波束,通过确定的目标发射波束通过随机接入的方式与该可用站点建立连接,并且将对应的波束标识信息上报至网络侧。可以理解的是,终端仅在确定出目标发射波束之后才执行波束标识信息的上报,能够有效减少终端和网络侧之间的信令交互,节约网络资源。同时,利用网络侧进行通信模式的确定,无需可用站点在终端侧可分辨,提高了通信模式选择的适用性,能够应用于超级小区等场景。
步骤S720,将波束标识信息上报至网络侧,以使网络侧将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并且使网络侧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终端可以通过上行时隙将波束标识信息上报至基站,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发送方式,根据网络侧的具体结构确定即可,在此不多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波束标识信息的上报可以是在每确定出一个波束标识信息之后执行一次,也可以对全部的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确定之后进行上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具体方式即可。
步骤S730,通过目标发射波束,与目标站点基于网络侧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值得注意的是,确定出目标发射波束之后,终端可以通过随机接入的方式与目标站点建立连接,而并不需要等待网络侧确定具体的通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通信建立的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首次确定出波束标识信息之后,还可以如图6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将终端的波束能力上报至网络侧,在此不多作赘述。
另外,参照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阈值的数量与可用站点的数量相同,在执行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710之前,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810,根据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确定可用站点的排序;
步骤S820,根据可用站点的排序确定与可用站点对应的第一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阈值的确定和获取方法可以参考图3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多作重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终端进入到小区之后,当可用站点在终端侧可分辨,则可以进行可用站点的随机接入,对所有的发射波束进行扫描,根据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确定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当可用站点在终端侧不可分辨,例如多个可用站点的标识信息相同,则可以根据波束质量参数由高到底的顺序上报对应的波束标识信息,使得网络侧确定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并下发至终端,具体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由高到底的顺序,以及第一阈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对应,例如接入优先级最高的可用站点对应数值最大的第一阈值,由于接入优先级取决于可用站点的波束质量参数,因此波束质量参数越优,其能满足的第一阈值的数值也就越大,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对应关系,在此不多作限定。
另外,参照图9,在一实施例中,可用站点的数量为N,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710,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910,在确定与前N-1个目标站点的通信完成建立的情况下,根据与第N个可用站点所对应的第一阈值,从第N个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出第N个目标发射波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可用站点可以根据波束质量进行排序,根据该排序依次进行终端和可用站点的连接,为了确保优先接入波束质量更好的可用站点,通常终端每次与一个可用站点建立连接,即终端在确定第N-1个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之后,先与第N-1个可用站点建立连接,当连接建立成功,对第N个可用站点执行目标发射波束的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所处的小区仅有一个可用站点,并不会涉及多个站点之间的连接顺序,因此单站点场景并不属于本实施例讨论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参考图7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可以将从一个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出的多个目标发射波束以发射波束组的形式保存,则当有N个可用站点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出N个发射波束组,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参照图10,在一实施例中,终端的波束能力为支持单波束,在执行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920之前,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1010,将确定目标接收波束,目标接收波束为终端与第N-1个目标发射波束建立连接的接收波束;
步骤S1020,从第N个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根据第一阈值确定出与目标接收波束所对应的第N个目标发射波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单波束终端只有一个接收波束,因此在多个可用站点的情况下,需要确保确定出的多个目标发射波束能够与同一个接收波束建立连接。以下以N为2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在与目标站点1建立连接之后,确定目标接收波束,从可用站点2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出能够与目标接收波束建立连接的发射波束,再进一步根据第一阈值确定出目标发射波束,当有N个可用站点时依次执行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确定目标接收波束的情况下,当进行第N个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确定时,可以采用波束管理中的P2扫描策略,即终端的目标接收波束保持不变,第N个目标站点的发射波束进行轮流扫描,以确保目标接收波束保持不变。
另外,参照图11,在一实施例中,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710,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1110,获取可用站点发送的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波束质量参数表征发射波束的传输性能;
步骤S1120,根据波束质量参数和与可用站点对应的第一阈值从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波束质量参数可以从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的SSB信号中获取,具体的波束质量参数也可以参考图1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多作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可以是多个,且终端在每个下行时隙只能确定一个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因此,当通过多个下行时隙对一个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扫描之后,未能确定符合第一阈值的发射波束,可以对该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重新进行扫描,直至确定出符合第一阈值的目标发射波束。
值得注意的是,若不同的目标站点的波束质量相差较大,或者均比较差,采用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反而会给终端造成负增益,导致通信质量的下降,因此通过第一阈值对发射波束的质量进行筛选,能够确保与终端连接的目标站点的波束质量能够满足传输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RSRQ或BLER等指标,其数值越大代表波束质量越优,因此可以将波束质量参数大于第一阈值的发射波束确定为目标发射波束,能够根据第一阈值确定出波束质量更优的发射波束即可。
另外,参照图12,在一实施例中,终端的波束能力至少为支持双波束,在执行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730之后,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1210,根据波束能力,同时确定可用站点发送的至少两个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波束能力至少为支持双波束的终端与通信模式的原理可以参考图6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多作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终端可以根据其波束能力确定同时测量的发射波束的数量,例如对于双波束终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确定,也可以只对一个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进行确定,具体的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即可。
另外,参照图13,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1310,获取网络侧下发的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
步骤S1320,当检测到根据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生成触发信息,并将触发信息上报至网络侧;
步骤S1330,重新根据第一阈值从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并获取重新确定的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标识信息;
步骤S1340,将重新获取的波束标识信息上报至网络侧,以使网络侧根据触发信息和重新上报的波束标识信息更新目标站点,并根据更新后的目标站点的数量重新确定通信模式;
步骤S1350,通过重新确定的目标发射波束,与更新后的目标站点基于网络侧重新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阈值和触发信号的确定以及获取方法可以参考图4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多作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RSRQ或BLER等指标,其数值越小代表波束质量越差,因此当波束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可以确定对应的发射波束无法满足通信需求,此时可以断开与该目标站点的连接,并对目标发射波束进行重新确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阈值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并且小于或等于全部的第一阈值,由于第一阈值的作用是从发射波束中筛选出符合传输性能需求的目标发射波束,而对于多个可用站点,其发射波束的质量是不同的,因此多个第一阈值之间的数值可以不同,基于此,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全部的第一阈值,能够避免对目标发射波束的确定造成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在步骤S1330中,可以是对全部的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进行重新确定,也可以根据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确定接入优先级小于或等于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的目标站点开始重新确定,例如,检测到第m(1≤m≤N,其中,N为可用站点的数量)个目标站点的波束质量参数小于第二阈值,从第m个可用站点开始,执行图10所示实施例的步骤,以重新确定第m,m+1···N个可用站点所对应的目标发射波束,采用上述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乒乓效应导致的短时间通信质量下降,确保终端能够得到最佳的通信质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乒乓效应为站点与终端之间的通信质量在短期内变化的情况,例如受到移动障碍物的遮挡导致通信质量下降,在障碍物离开后通信质量恢复的情况,在此不多作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确定一个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时,若无法得出满足第一阈值的目标发射波束,可以是重复扫描直至确定出目标发射波束为止,为了避免可用站点与终端之间的在执行上述示例的步骤之前,还可以对第m至N个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进行重新确定,步骤还包括调整站点的优先级,例如第m个可用站点发生故障,导致无法满足通信需求,此时可以重新确定第m至N个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具体方法可以参考图8所示实施例,在此不多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340和步骤S1350的具体原理可以参考图4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参考图14所示的结构,网络侧中设置有阈值模块和工作模式选择模块,其中,阈值模块用于确定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并下发至终端;工作模式选择模块用于根据终端上报的波束标识信息确定目标站点,并根据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终端中设置有波束测量上报模块,用于测量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根据第一阈值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及其对应的波束标识信息,并将波束标识信息上报至网络侧。
基于上述结构,以下以两个可用站点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五个具体示例进行举例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为了便于描述,两个可用站点根据接入优先级分别记为可用站点一和可用站点二,两个第一阈值记作T11和T12,第二阈值记作T2;为了便于叙述,波束质量参数以RSRP为例,波束标识信息以波束序号为例,后续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步骤S1510至步骤S1542为五个具体示例的共同前序步骤,为了叙述简便,不再分别进行重复描述,共同前序步骤包括:
步骤S1510,网络侧确定第一阈值T11、T12和第二阈值T2;
步骤S1520,终端与可用站点一进行发射波束的扫描测量,其中,可用站点一在第m个下行时隙发送K个SSB信号,其中每个SSB信号对应一个波束方向;
步骤S1530,终端对SSB信号的RSRP值进行测量,当检测到第k(1≤k≤K)个SSB信号的RSRP值记为Pnm,当Pnm大于或等于T11,执行步骤S1541,当Pnm小于T11,执行步骤S1542;
步骤S1541,将该SSB信号所对应的发射波束确定为目标发射波束,获取其波束序号Bm,k,并将该波束序号添加到发射波束组1,终端在上行时隙采用与Bm,k所对应的波束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与可用站点一建立连接,将可用站点一确定为目标站点一;
步骤S1542,将Pnm对应的发射波束丢弃。
基于上述共同的前序步骤,通过以下五个具体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示例一,单波束终端和单站点通信模式,在步骤S1510至步骤S1542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551,终端在后续的第m+i(i≥1)个下行时隙,采用与Bm,k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接收并测量可用站点二的发射波束;
步骤S1561,终端确定可用站点二的发射波束的RSRP值Rnm,执行步骤S1571;
步骤S1571,当Rnm的值小于第一阈值T12,网络侧确定通信模式为单站点通信模式,并重复执行步骤S1551。
示例二,双波束终端和单站点通信模式,在步骤S1510至步骤S1542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552,终端在后续的第m+i(i≥1)个下行时隙,接收并测量可用站点二的发射波束;
步骤S1562,终端确定可用站点二的发射波束的RSRP值Rnm,执行步骤S1574;
步骤S1574,当Rnm的值小于第一阈值T12,网络侧确定通信模式为单站点通信模式,并将该通信模式告知终端,重复执行步骤S1552。
示例三,单波束终端和双站点模式,在步骤S1510至步骤S1542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551,终端在后续的第m+i(i≥1)个下行时隙,采用与Bm,k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接收并测量可用站点二的发射波束;
步骤S1561,终端确定可用站点二的发射波束的RSRP值Rnm,执行步骤S1572;
步骤S1572,当第n(1≤n≤N)个发射波束所对应的Rnm的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T12,将Rnm对应的波束序号记为Bm+i,n,终端采用与Bm+i,n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与可用站点二建立连接,同时网络侧将可用站点二确定为目标站点二,并选择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且不告知终端;
步骤S1580,终端在后续的第m+i+j(i≥1,j≥1)个下行时隙,采用与Bm,k和Bm+i,n都对应的目标接收波束,测量目标站点一和目标站点二的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记P1和P2,当P1和P2均大于第二阈值T2,执行步骤S1591,当P1和P2中存在一个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T2,执行步骤S1592;
步骤S1591,网络侧维持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并重复执行步骤S1580;
步骤S1592,网络侧将通信模式调整为单站点通信模式,并重复执行步骤S1561。
示例四,双波束终端和双站点模式,在步骤S1510至步骤S1542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552,终端在后续的第m+i(i≥1)个下行时隙,接收并测量可用站点二的发射波束;
步骤S1562,终端确定可用站点二的发射波束的RSRP值Rnm,执行步骤S1573;
步骤S1573,当第n(1≤n≤N)个发射波束所对应的Rnm的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T12,将Rnm对应的波束序号记为Bm+i,n,终端采用与Bm+i,n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与可用站点二建立连接,同时网络侧将可用站点二确定为目标站点二,并选择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并将通信模式告知终端;
步骤S1580,终端在后续的第m+i+j(i≥1,j≥1)个下行时隙,采用与Bm,k和Bm+i,n都对应的目标接收波束,测量目标站点一和目标站点二的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记P1和P2,当P1和P2均大于第二阈值T2,执行步骤S1591,当P1和P2中存在一个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T2,执行步骤S1592;
步骤S1591,网络侧维持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并重复执行步骤S1580;
步骤S1592,网络侧将通信模式调整为单站点通信模式,并重复执行步骤S1561。
示例五,单波束终端和三站点模式,该场景与示例3的原理大致相同,仅在执行完步骤S1572之后,根据可用站点三执行一次类似步骤S1561和步骤S1572的操作,在此不多作赘述。
另外,参照图16,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1600包括:存储器1610、处理器1620及存储在存储器1610上并可在处理器162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620和存储器1610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上述实施例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所需的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指令存储在存储器1610中,当被处理器1620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应用于网络侧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中的方法步骤S110至步骤S130、图3中的方法步骤S310、图4中的方法步骤S410至步骤S420、图5中的方法步骤S510至步骤S520、图6中的方法步骤S610至步骤S620。
另外,参照图1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1700包括:存储器1710、处理器1720及存储在存储器1710上并可在处理器172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720和存储器1710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上述实施例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所需的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指令存储在存储器1710中,当被处理器1720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应用于终端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7中的方法步骤S710至步骤S730、图8中的方法步骤S810至步骤S820、图9中的方法步骤S910、图10中的方法步骤S1010至步骤S1020、图11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步骤S11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121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步骤S1350。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例如,被上述电子设备实施例中的一个处理器执行,可使得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应用于网络侧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中的方法步骤S110至步骤S130、图3中的方法步骤S310、图4中的方法步骤S410至步骤S420、图5中的方法步骤S510至步骤S520、图6中的方法步骤S610至步骤S620;或者,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应用于终端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7中的方法步骤S710至步骤S730、图8中的方法步骤S810至步骤S820、图9中的方法步骤S910、图10中的方法步骤S1010至步骤S1020、图11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步骤S11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121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步骤S1350。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网络侧,包括:
获取来自终端的波束标识信息,所述波束标识信息为可用站点的目标发射波束的标识信息,所述目标发射波束由所述终端根据第一阈值从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得出;
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
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以使所述终端与所述目标站点根据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数量与所述可用站点的数量相同,在所述获取来自终端的波束标识信息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将若干个所述第一阈值下发至所述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确定与所述可用站点对应的所述第一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来自所述终端的触发信息,重新获取来自所述终端的所述波束标识信息,其中,所述触发信息由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发射波束和第二阈值确定得出,所述第二阈值由所述网络侧下发至所述终端,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根据重新获取的波束标识信息更新目标站点,并根据更新后的目标站点的数量重新确定通信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式包括单站点通信模式和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确定所述通信模式为多站点协同通信模式;
或者,
当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为一个,确定所述通信模式为单站点通信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的波束能力,所述波束能力表征所述终端同一时刻可接收波束的数量;
在所述确定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终端的所述波束能力至少为支持双波束,将所确定的所述通信模式告知所述终端。
6.一种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
根据第一阈值从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并获取所述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标识信息;
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上报至网络侧,以使所述网络侧将所述波束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用站点确定为目标站点,并且使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目标站点的数量确定通信模式;
通过所述目标发射波束,与所述目标站点基于所述网络侧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数量与所述可用站点的数量相同,在所述根据第一阈值从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可用站点的接入优先级确定所述可用站点的排序;
根据所述可用站点的排序确定与所述可用站点对应的所述第一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用站点的数量为N,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根据第一阈值从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所述方法包括:
在确定与前N-1个所述可用站点的通信完成建立的情况下,根据与第N个所述可用站点所对应的所述第一阈值,从第N个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出第N个目标发射波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波束能力为支持单波束,在所述从第N个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出目标发射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确定目标接收波束,所述目标接收波束为所述终端与第N-1个所述目标发射波束建立连接的接收波束;
从第N个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根据所述第一阈值确定出与所述目标接收波束所对应的第N个目标发射波束。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阈值从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包括:
获取所述可用站点发送的所述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所述波束质量参数表征发射波束的传输性能;
根据所述波束质量参数和与所述可用站点对应的所述第一阈值从所述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波束能力至少为支持双波束,所述获取所述可用站点发送的所述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波束能力,同时确定所述可用站点发送的至少两个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网络侧下发的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所述与所述目标站点基于所述网络侧所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之后,还包括:
当检测到根据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生成触发信息,并将所述触发信息上报至所述网络侧;
重新根据第一阈值从所述可用站点的发射波束中确定目标发射波束,并获取重新确定的目标发射波束的波束标识信息;
将重新获取的波束标识信息上报至所述网络侧,以使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触发信息和重新上报的所述波束标识信息更新目标站点,并根据更新后的目标站点的数量重新确定通信模式;
通过重新确定的所述目标发射波束,与更新后的所述目标站点基于所述网络侧重新确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13.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
14.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6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模式选择方法。
CN202110159976.3A 2021-02-05 2021-02-05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8845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9976.3A CN114884542A (zh) 2021-02-05 2021-02-05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PCT/CN2021/133712 WO2022166337A1 (zh) 2021-02-05 2021-11-26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9976.3A CN114884542A (zh) 2021-02-05 2021-02-05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4542A true CN114884542A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66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59976.3A Pending CN114884542A (zh) 2021-02-05 2021-02-05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84542A (zh)
WO (1) WO2022166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20748B (zh) * 2023-11-08 2024-03-12 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医疗遥测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医疗遥测系统、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25401B2 (en) * 2011-05-13 2016-04-26 Fujitsu Limited Beamforming from multiple transmission sites
GB2538772B (en) * 2015-05-28 2018-12-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eam scheduling
CN109391413B (zh) * 2017-08-10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0831020B (zh) * 2018-08-10 2022-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dci的方法、配置pdcch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66337A1 (zh)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163074A1 (en) Beam sel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111286B (zh)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US8548378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relay
CN107948987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150362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78046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53843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ity management, and user equipment
CN110022611B (zh) 实现波束失败恢复的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US8055188B2 (en) Relay system and data frame structure for the relay system
CN107615864B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KR20150097939A (ko) 우선 순위를 갖는 송신 빔 인덱스 선택 및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06374984A (zh) 一种波束更新的方法和装置
CN113301596A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2740386A (zh)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和基站
CN112751599B (zh) 基于多天线面板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CN101808410B (zh) 资源管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4884542A (zh) 通信模式选择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1031975B2 (en) Transceiver point,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eallocating transmission of beams
US2011010695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gram
US20230126765A1 (en) Channel access procedure
CN111818536B (zh) 自组织网络覆盖增强的方法及系统
KR102160878B1 (ko) 공간 재사용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181587A1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周波数割当方法
WO2016181588A1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送信電力設定方法
WO2021049305A1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