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83878A - 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83878A
CN114883878A CN202210507735.8A CN202210507735A CN114883878A CN 114883878 A CN114883878 A CN 114883878A CN 202210507735 A CN202210507735 A CN 202210507735A CN 114883878 A CN114883878 A CN 114883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signal
network
coupled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077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宏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077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838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83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838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2Intermediate parts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in parallel, e.g. spl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客户前置设备包括前置本体,前置本体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转接器被配置有与第二信号处理模块耦合的电源接口、第二传输接口、网络接口,转接器的第二传输接口与前置本体的第一传输接口耦合,通过第二传输接口、第二信号处理模块、网络接口、电源接口可实现前置本体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及供电连接,从而,可以减少前置本体接口的数量,降低前置本体整机堆叠的难度、优化前置本体的空间布局,便于前置本体的移动和摆放;同时,转接器体积小,转接器与外部设备耦合的缆线容易隐藏,能够提高用户使用客户前置设备的总体审美感受。

Description

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背景技术
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用于实现网络接入功能,将运营商公网转换到用户家庭局域网。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CPE通常集成有多个接口,接口加大了CPE整机堆叠的难度且使得CPE与外部设备之间连接的线缆较多,导致CPE的移动困难,用户使用难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能够优化CPE的整机布局,降低用户的使用难度。
一种转接器,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所述客户前置设备包括前置本体,所述前置本体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其中:
所述转接器被配置有电源接口、第二传输接口及多个网络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传输接口耦合,所述网络接口用于与第一设备耦合;
所述转接器包括分别与所述电源接口、所述第二传输接口及多个所述网络接口耦合的第二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分别对从所述电源接口输入的供电信号、从所述网络接口输入的网络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并将转换处理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第二传输接口输出至所述第一传输接口,所述第一传输接口用于将转换后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信号处理模块。
此外,还提供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包括:
前置本体,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
如上所述的转接器。
上述转接器、客户前置设备中,客户前置设备包括前置本体,前置本体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转接器被配置有与第二信号处理模块耦合的电源接口、第二传输接口、网络接口,转接器的第二传输接口与前置本体的第一传输接口耦合,转接器通过第二传输接口、第二信号处理模块、网络接口、电源接口即可实现前置本体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及供电连接,从而,在转接器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时,可以减少前置本体接口的数量,降低前置本体整机堆叠的难度、优化前置本体的空间布局、增强前置本体外部的美观效果,减少前置本体与外部设备之间连接的线缆的数量,便于前置本体的移动和摆放;同时,转接器体积小,转接器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缆线容易隐藏,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使用客户前置设备的总体审美感受;此外,前置本体接口数量的减少时,还可以增强前置本体的通信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转接器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一实施例中相关技术的客户前置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转接器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一实施例中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一实施例中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一实施例中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一实施例中转接器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为一实施例中转接器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为一实施例中转接器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转接器可以应用到客户前置设备,客户前置设备是一种接收移动信号并以无线WI-FI信号转发出来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支持4G/5G等信号与WI-FI信号的双向转换,可实现信号中继与多终端同时接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客户前置设备包括前置本体10,前置本体10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120。转接器20被配置有电源接口210、第二传输接口220及多个网络接口230(图1中示出的各个接口之间的相对设置位置,仅为示例,不作限定),电源接口210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第二传输接口220用于与第一传输接口120耦合,网络接口230用于与第一设备耦合。
转接器20包括分别与电源接口210、第二传输接口220及多个网络接口230耦合的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用于分别对从电源接口210输入的供电信号、从网络接口230输入的网络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并将转换处理后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接口220输出至第一传输接口120,第一传输接口120用于将转换后的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
其中,电源接口210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输入供电信号,第二传输接口220用于与第一传输接口120耦合以传输供电信号,从而通过电源接口210可以向转接器20供电,通过第二传输接口220、第一传输接口120可以向前置本体10供电,保证转接器20、前置本体10的正常工作。可选地,电源接口210可以通过供电线缆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或者,通过适配器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其中,网络接口230用于与第一设备耦合以传输网络信号,第二传输接口220用于与第一传输接口120耦合以传输网络信号,从而转接器20可以实现前置本体10与第一设备之间的网络信号的收发处理,以实现信号中继。当网络接口230的数量为多个时,转接器20还可以实现前置本体10与多设备同时接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传输接口220还可以接收从第一传输接口120输出的网络信号,以将网络信号通过网络接口230传输至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以是家庭网关、交换机、移动基站、光纤设备、用户话机等电信号/光信号设备。
其中,电源接口210、第二传输接口220及多个网络接口230均设置在转接器20上,从而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前置本体10的体积,降低CPE整机堆叠的难度;其中,第二传输接口220和第一传输接口120耦合,第二传输接口220、第一传输接口120均既可以用于传输经处理后的供电信号,又可以传输经处理后的网络信号,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转接器20和前置本体10之间的耦合接口的数量,同时减少前置本体10、转接器20的体积。
其中,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分别与电源接口210、第二传输接口220及多个网络接口230耦合,用于分别对从电源接口210输入的供电信号、从网络接口230输入的网络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并将转换处理后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接口220输出至第一传输接口120,第一传输接口120用于将转换后的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可用于解析网络信号,并将解析后的网络信号转发至前置本体10的其他模块中,便于其他模块的转换处理;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还可用于解析前置本体10中其他模块的网络信号,并将解析后的网络信号通过第一传输接接口、第二传输接口220、转接器20、网络接口230传输至第一设备。
可选地,电源接口210为AC接口,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用于通过AC接口输入外部电源的交流供电信号,将交流供电信号转换为直流供电信号,例如12V的直流供电信号,以对转接器20本身及前置设备进行供电,保证转接器20本身及前置设备的正常工作。可以理解,若电源接口210为DC接口,则电源接口210除了向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供电外,可以直接与第二传输接口220耦合以传输直流供电信号,而不需要经过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的转换处理。
如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的CPE(如图2中的30)通常集成有多个接口(如图2中的310),各个接口通过独立的线缆与外部设备耦合,从而使得CPE与外部设备之间连接的线缆较多,导致CPE的移动困难,用户使用难度较高;且受限于CPE的体积,较多的线缆也不容易隐藏,影响用户对CPE外观的审美感受。此外,接口引脚通常为金属材质,而金属材质通常会影响CPE内部设置的天线或外部连接的天线的场图,从而影响CPE的通信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器20,应用于包括前置本体10的客户前置设备,前置本体10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120,转接器20被配置有与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耦合的电源接口210、第二传输接口220、网络接口230,转接器20的第二传输接口220与前置本体10的第一传输接口120耦合,转接器20通过第二传输接口220、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网络接口230、电源接口210即可实现前置本体10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及供电连接,从而,在转接器20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时,可以减少前置本体10接口的数量,降低前置本体10整机堆叠的难度、优化前置本体10的空间布局、增强前置本体10外部的美观效果,减少前置本体10与外部设备之间连接的线缆的数量,便于前置本体10的移动和摆放;同时,转接器20体积小,转接器20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缆线容易隐藏,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使用客户前置设备的总体审美感受;此外,前置本体10接口数量的减少时,还可以增强前置本体10的通信性能。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传输接口120包括第一供电引脚121和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第二传输接口220包括第二供电引脚221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第一供电引脚121与第二供电引脚221耦合,第一供电引脚121与第二供电引脚221均用于传输供电信号,通过第一供电引脚121与第二供电引脚221的耦合,可以使得转接器20向前置本体10供电。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耦合,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均用于传输网络信号,通过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可以使得转接器20与前置本体10之间进行网络信号的双向传输,实现前置本体10的信号中继。具体地,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用于接收从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输出的网络信号,将网络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以供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进行处理;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还用于将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处理后的网络信号传输至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以供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处理后输出至网络接口230。可以理解,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的数量和类型对应相同,当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多个第一供电引脚121与多个第二供电引脚221一一对应耦合。
可选地,第一传输接口120与第二传输接口220通过连接线缆耦合,连接线缆包括电源线和数据线,电源线用于电连接第一供电引脚121和第二供电引脚221,数据线用于电连接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其中,第一供电引脚121和第二供电引脚221通过电源线耦合,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通过数据线耦合,且电源线和数据线合成一线缆,从而,连接线缆既能传输网络信号,又能传输供电信号,使得转接器20和前置本体10之间通过单一线缆的连接即可实现供电、信号中继及多设备同时接入。
可选地,第一传输接口120与第二传输接口220通过连接线缆固定耦合,从而连接线缆与第一传输接口120、第二传输接口220连接时不需要进行插拔,可靠性更高,且接口部分可以实现更好的屏蔽效果。
可选地,第一传输接口120与第二传输接口220通过连接线缆可拆卸耦合,从而可以实现转接器20与前置本体10的连接自由,提高用户选择的灵活性,更适用于用户的不同需求,例如拆卸、更换及收纳等需求。
可选地,在转接器20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时,转接器20与前置本体10间隔放置,以实现转接器20和前置本体10之间的空间隔离,可以进一步减少对转接器20对前置本体10可能存在的干扰,从而进一步提高客户前置设备的通信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传输接口120包括第一供电引脚121和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第二传输接口220包括第二供电引脚221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包括:电源转换单元241和通信处理单元242。
电源转换单元241,分别与电源接口210、第二供电引脚221耦合,用于对供电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第二供电引脚221输出至第一供电引脚121;通信处理单元242,分别与电源转换单元241、网络接口230、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耦合,用于对网络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通过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输出至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
其中,电源转换单元241分别与电源接口210、第二供电引脚221、通信处理单元242耦合,用于通过电源接口210与外部电源耦合,接收外部电源输入的供电信号,并将供电信号进行处理,例如是直流转换处理,以将直流转换后的供电信号输出至通信处理单元242、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可选地,电源转换单元241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对处理后的供电信号进行电压调节处理,以输出分别适用于通信处理单元242、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的供电电压。
其中,通信处理单元242分别与电源转换单元241、网络接口230、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耦合,用于通过电源转接单元接收转换后的供电信号,通过网络接口230接收第一设备的网络信号,通过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将处理后的网络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还可用于通过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接收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的网络信号,对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的网络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至第一设备。
可选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的数量为多个,网络信号包括电话信号和以太网信号,如图4所示,网络接口230包括网线接口231和电话线接口232。其中,电话线接口232可用于与用户话机等设备耦合,网线接口231可用于与家庭网关、交换机、光纤设备等设备耦合。通信处理单元242可以包括: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和电话接口电路2422。
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分别与一个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网线接口231、电源转换单元241耦合,用于通过通信协议支持对以太网信号的收发处理;电话接口电路2422,分别与另一个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电话线接口232、电源转换单元241耦合,用于支持对电话信号的收发处理。
其中,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用于通过网线接口231与通信设备耦合,通过第二传输引脚、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耦合,从而将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与电信号/光信号设备进行通信。可选地,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可以为以太网PHY芯片,以太网PHY芯片可以定义信号收发处理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等,例如,以太网PHY芯片通过RGMII协议或SGMII协议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通信,通过TRX信号与电信号/光信号设备通信。进一步可选地,以太网PHY芯片可以选用。
可选地,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可以工作在3种模式类别下:电口模式、光口模式、光电转换器模式,通过配置网线接口231的引脚电平可以将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配置到不同的工作模式。
可选地,电话线接口232、网线接口231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不同的接口可以耦合不同的设备,已实现多设备同时接入;不同的接口可以支持不同速率的网络,例如分别支持10/100/1000M bps速率网络。其中,多个网线接口231包括至少一个WAN(Wide AreaNetwork,广域网)口和至少一个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口,例如,如图5所示(图5仅示出WAN口、LAN口与电话线接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未示出其他接口和模块),可以包括一个WAN口和三个LAN口,进一步可选地,WAN口和LAN口可以设置在转接器20相对的两侧上,其中,可选地,WAN口可以与电话线接口232设于同一侧;可选地,电源接口210和第二传输接口220可以设于与WAN口和LAN口不同侧的两侧上。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各接口的数量,且其中的网络接口230可以既作为WAN口也作为LAN口。当网络接口230作为WAN口时,可以与交换机的网线耦合,通过交换机耦合上网。可选地,网线接口231可以为RJ45接口;电话线接口232可以为RJ11接口。
可选地,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的数量为多个,不同的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通过不同的通信协议支持对输入的以太网信号的收发处理,从而可以定义与不同设备耦合时所需要的不同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等,使得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与电信号/光信号设备之间、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之间的通信协议更加适配。
进一步可选地,当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是多个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各对应耦合一个网线接口231,从而转接器20通过多个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可以同时与多个第一设备耦合,实现多个第一设备的同时接入;当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的数量为多个时,也可以是至少两个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对应同一个网线接口231,通过在至少两个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和网线接口231之间设置选通电路,以实现网线接口231与某一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的耦合,选通电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通信处理单元242还包括:网络变压器2423。
网络变压器2423,分别与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网线接口231耦合,用于对以太网信号进行信号电平耦合,从而可以增强以太网信号,使其传输距离更远;同时使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与外部隔离,提高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的抗干扰能力及抗雷击等防护能力;同时,当第一设备耦合到不同电平(如有的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耦合的引脚电平是2.5V,有的物理层接口电路2421耦合的引脚电平是3.3V)的网络接口230时,通过网络变压器2423进行信号电平耦合,不会对彼此设备造成影响。可选地,网络变压器2423还可以具备信号传输、阻抗匹配、波形修复、信号杂波抑制和高电压隔离等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的数量为多个;转接器20还配置有SIM卡接口,SIM卡接口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与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耦合。
其中,SIM卡接口用于插入SIM卡,例如USIM卡或eSIM卡。SIM卡接口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与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耦合,以将USIM卡或eSIM卡的数据信息传输至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以供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识别用户身份,接入不同用户对应的运营商网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包括:前置本体10和转接器20(请辅助参见图1)。
前置本体10,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120;及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转接器。其中,前置本体10和转接器20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客户前置设备,包括前置本体10和转接器20,前置本体10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120,转接器20被配置有与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耦合的电源接口210、第二传输接口220、网络接口230,转接器20的第二传输接口220与前置本体10的第一传输接口120耦合,转接器20通过第二传输接口220、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网络接口230、电源接口210即可实现前置本体10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及供电连接,从而,可以减少客户前置设备中的前置本体10接口的数量,降低前置本体10整机堆叠的难度、优化前置本体10的空间布局、增强前置本体10外部的美观效果,减少前置本体10与外部设备之间耦合的线缆的数量,便于前置本体10的移动和摆放;同时,转接器20体积小,转接器20与外部设备耦合的缆线容易隐藏,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使用客户前置设备的总体审美感受;此外,前置本体10接口数量的减少时,还可以增强前置本体10的通信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信号处理模块110包括:电源管理单元111和数据处理单元112。
电源管理单元111,与第一传输接口120耦合,用于接收经转接器20中的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转换处理后的供电信号;数据处理单元112,分别与第一传输接口120、电源管理单元111耦合,用于通过第一传输接口120支持对来自转接器20的网络信号的收发处理。
其中,电源管理单元111分别与第一传输接口120、数据处理单元112耦合,用于通过第一传输接口120接收转接器20转换的供电信号,并对供电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后,输出适用于数据处理单元112工作的供电电压。具体地,电源管理单元111与第一传输接口120中的第一供电引脚121耦合,通过第一供电引脚121、第二供电引脚221、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及电源接口210接收外部电源提供的供电信号,并将供电信号转换为进行电压转换以输出适用于前置本体10中各模块的工作电压,例如,将12V的供电信号转换为1V、3.5V的供电信号,以向数据处理单元112供电。其中,第一供电引脚121、第二供电引脚221、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及电源接口210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数据处理单元112分别与第一传输接口120、电源管理单元111耦合,用于通过第一传输接口120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网络信号,将该网络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至前置本体10的其他模块,或接收前置本体10的其他模块输出的网络信号,对网络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第一传输接口120传输至转接器20,通过转接器20传输至第一设备。具体地,数据处理单元112与第一传输接口120中的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耦合,通过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及网络接口230接收第一设备的网络信号。其中,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第二信号处理模块240及网络接口230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前置本体10还包括:第一通信模块130。
第一通信模块130,用于与第二设备通信耦合,接收第二设备输出的下行网络信号;数据处理单元112,还与第一通信模块130耦合,用于将下行网络信号通过第一传输接口120、第二传输接口220、网络接口230输出至与转接器20中的网络接口耦合的第一设备;还用于通过第一传输接口120接收第一设备的上行网络信号,将上行网络信号转发至第一通信模块130,以使第一通信模块130将上行网络信号发送至第二设备。
其中,第二设备可以是基站或核心网,第一通信模块130可用于与第二设备通信耦合,接收第二设备输出的下行网络信号,并将下行网络信号输出至数据处理单元112。可选地,第一通信模块130通过天线与第二设备通信耦合,实现无线的网络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天线可以内置于前置本体10中,也可以外置于前置本体10。可选地,第一通信模块130可以支持NSA和SA两种网络,支持2G、3G、4G、5G网络。
其中,数据处理单元112还与第一通信模块130耦合,用于将下行网络信号通过第一传输接口120、第二传输接口220、网络接口230输出至与转接器20中的网络接口耦合的第一设备,以使得第一设备能够接收到第二设备输出的下行网络信号;还用于通过第一传输接口120接收第一设备的上行网络信号,将上行网络信号转发至第一通信模块130,以使第一通信模块130将上行网络信号发送至第二设备,以使得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第一设备输出的上行网络信号,从而,通过数据处理单元112、第一通信模块130、转接器20可以实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耦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前置本体10还包括:第二通信模块140。
第二通信模块140,用于与第三设备通信耦合,支持对WI-FI信号的收发处理;数据处理单元112,还与第二通信模块140耦合,用于将下行网络信号转发至第二通信模块140,以使第二通信模块140根据下行网络信号向第三设备输出WI-FI信号;还用于将第二通信模块140接收的WI-FI信号转发至第一通信模块130,以使第一通信模块130根据WI-FI信号向第二设备输出上行网络信号。
其中,第二通信模块140用于与第三设备通信耦合,支持对WI-FI信号的收发处理,以使第三设备实现上网功能。第三设备可以为具有无线网络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可选地,第二通信模块140可用于提供2.4G WI-FI网络和/或5G WI-FI网络,进一步可选地,第二通信模块14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为提供2.4G WI-FI网络的通信模块、提供5G WI-FI网络的通信模块。可选地,第二通信模块140可以支持4T4R的MIMO(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以提高网络总吞吐量和总容量。
其中,数据处理单元112还与第二通信模块140耦合,用于将下行网络信号转发至第二通信模块140,以使第二通信模块140根据下行网络信号向第三设备输出WI-FI信号;还用于将第二通信模块140接收的WI-FI信号转发至第一通信模块130,以使第一通信模块130根据WI-FI信号向第二设备输出上行网络信号。从而,通过数据处理单元112、第一通信模块130与第二通信模块140,可以实现第三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耦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置本体10还包括:存储模块。
存储模块与数据处理单元112耦合,可以存储数据处理单元112需要运行的程序,以供数据处理单元112调用;还可以存储数据处理单元112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所产生的日志等。存储模块包括但不限于DDR(Double Data Rate,双倍速率)内存芯片或FLASH闪存芯片。
可选地,如图9所示,上述实施例的数据处理单元112可以包括蜂窝处理器和数据处理器,蜂窝处理器和数据处理器之间可以相互传输不同类型的信号,基于传输信号的不同,蜂窝处理器和数据处理器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接口传输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可以通过PCIE接口、UART接口、GPIO接口、USB接口等。其中,蜂窝处理器可以通过SPI/PCM类型的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与SPI/PCM类型的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耦合,数据处理器可以通过SGMII类型的第一数据传输引脚122与SGMII类型的第二数据传输引脚222耦合。
可选地,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源管理单元111可以包括DCDC电路、电源芯片、时钟驱动电路。DCDC电路第一供电引脚121耦合以输入经处理后的供电信号,用于对供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至电源芯片,电源芯片在时钟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将供电电压输出至各模块。其中,电源芯片可以通过SPMI接口与蜂窝处理器耦合,时钟驱动电路可以通过BB CLK接口与蜂窝处理器耦合。
可选地,如图9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模块130可以包括射频电路及天线,可选地,射频电路可以通过Ctrol/Qlink类型的引脚与蜂窝处理器耦合,射频电路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图9以两个为例);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通信模块140可以包括WI-FI处理器、前端电路(FEMs)及天线,还可以包括射频收发电路(2xDIPs)及天线,可选地,WI-FI处理器可以通过PCIE2.0*2类型的引脚与数据处理器耦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转接器20、前置本体10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转接器20、前置本体10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转接器20、前置本体10的全部或部分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转接器20、前置本体10还可以包括其他辅助的功能模块、接口,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给出的示例。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客户前置设备,所述客户前置设备包括前置本体,所述前置本体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其中:
所述转接器被配置有电源接口、第二传输接口及多个网络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传输接口耦合,所述网络接口用于与第一设备耦合;
所述转接器包括分别与所述电源接口、所述第二传输接口及多个所述网络接口耦合的第二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分别对从所述电源接口输入的供电信号、从所述网络接口输入的网络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并将转换处理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第二传输接口输出至所述第一传输接口,所述第一传输接口用于将转换后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信号处理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接口包括第一供电引脚和第一数据传输引脚,所述第二传输接口包括第二供电引脚和第二数据传输引脚;
所述第二信号处理模块包括:
电源转换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接口、所述第二供电引脚耦合,用于对所述供电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所述第二供电引脚输出至所述第一供电引脚;
通信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单元、所述网络接口、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耦合,用于对所述网络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输出至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引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网络信号包括电话信号和以太网信号,所述网络接口包括电话线接口和网线接口;
所述通信处理单元包括:
物理层接口电路,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所述网线接口、所述电源转换单元耦合,用于支持对所述以太网信号的收发处理;
电话接口电路,分别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所述电话线接口、所述电源转换单元耦合,用于支持对所述电话信号的收发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接口电路的数量为多个,不同的所述物理层接口电路通过不同的通信协议支持对输入的所述以太网信号的收发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还包括:
网络变压器,分别与所述物理层接口电路、所述网线接口耦合,用于对所述以太网信号进行信号电平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转接器还配置有SIM卡接口,所述SIM卡接口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引脚耦合。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接口与所述第二传输接口通过连接线缆耦合,所述连接线缆包括电源线和数据线,所述电源线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供电引脚和所述第二供电引脚,所述数据线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引脚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引脚。
8.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置本体,被配置有与第一信号处理模块耦合的第一传输接口;及
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客户前置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处理模块包括:
电源管理单元,与所述第一传输接口耦合,用于接收经所述转接器中的所述第二信号处理模块转换处理后的所述供电信号;
数据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接口、所述电源管理单元耦合,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接口支持对来自所述转接器的所述网络信号的收发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客户前置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本体还包括第一通信模块,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用于与第二设备通信耦合,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输出的下行网络信号;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还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耦合,用于将所述下行网络信号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接口、所述第二传输接口、所述网络接口输出至与所述转接器中的所述网络接口耦合的第一设备;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接口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网络信号,将所述上行网络信号转发至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使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将所述上行网络信号发送至第二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客户前置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本体还包括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用于与第三设备通信耦合,支持对WI-FI信号的收发处理;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还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耦合,用于将所述下行网络信号转发至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以使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根据所述下行网络信号向第三设备输出所述WI-FI信号;还用于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接收的所述WI-FI信号转发至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使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根据所述WI-FI信号向第二设备输出上行网络信号。
CN202210507735.8A 2022-05-11 2022-05-11 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Pending CN1148838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07735.8A CN114883878A (zh) 2022-05-11 2022-05-11 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07735.8A CN114883878A (zh) 2022-05-11 2022-05-11 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3878A true CN114883878A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76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07735.8A Pending CN114883878A (zh) 2022-05-11 2022-05-11 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838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92378B (zh) 有源天线系统、移动终端及天线系统的配置方法
CN10221514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US20080039130A1 (en) Power- and Bandwidth-Adaptive In-Hom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Power-Grid-Powered Agents and Battery-Powered Clients
US20050152337A1 (en) Apparatus for allowing handheld wireless devices to communicate voice and information over preexisting telephone lines
CN102136851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US20030069996A1 (en) Infrared to radio frequency adapter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CN101860495A (zh) 整合移动通信及电力线上网功能的网关
CN210807309U (zh) 一种具有语音交互功能的便携式无线cpe装置
CN220210468U (zh) 移动通信透传装置
CN202679654U (zh) 3.5g无线宽带路由器
CN103580844A (zh) 手机软件和基于标准蓝牙耳机接口的外设全双工数字通讯方法
CN101114956A (zh) WiFi无线接入面板
CN114883878A (zh) 转接器及客户前置设备
CN216122732U (zh) 一种vpx形态的无线自组网设备
CN215990864U (zh) 物联网网关系统及物联网系统
CN214675198U (zh) 多频段无线扩展器和wifi通信系统
CN214338107U (zh) 创新型的tws头戴式耳机
CN212628214U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路由器
CN201563134U (zh) 网关设备及转接器
CN211352191U (zh) 一种具有无线组网模块的插座系统
KR100606717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듀얼 uart회로
KR20120003289A (ko) 인터넷전화기
CN202602913U (zh) 一种通过td-scdma网络传输的无线局域网接入点
CN218387928U (zh) 多功能通信电路和多功能通信设备
CN212969698U (zh) 一种5g无线路由器开发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