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72557B -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72557B
CN114872557B CN202210615056.2A CN202210615056A CN114872557B CN 114872557 B CN114872557 B CN 114872557B CN 202210615056 A CN202210615056 A CN 202210615056A CN 114872557 B CN114872557 B CN 1148725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thermal management
power consum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50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72557A (zh
Inventor
汪爽
雍安姣
付永宏
张林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1505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725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72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2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72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25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12Recording operating variables ; Monitoring of operating variab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在电动汽车的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控制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子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动力电池模型用于为热管理系统模型和电机模型供电;根据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在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结合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消耗的电量来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使得测得的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更加准确。

Description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动力电池为动力,采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续航是制约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力的一大因素。
相关技术中,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包括:控制动力模型和用电器模型运行,其中,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用电器模型包括收音机、液晶显示屏、雨刮和照明灯灯等;根据电机模型的耗电量以及用电器模型的耗电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根据电机模型和用电器模型的耗电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测试得到的续航里程准确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能够提高测得的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的准确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电动汽车的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控制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子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所述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用于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和所述电机模型供电;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包括:根据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根据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确定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用于对对应的目标对象加热或者散热,所述目标子管理系统模型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多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目标对象为乘员舱模型、所述动力电池模型和所述电机模型中的至少一个;将所述电机模型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之和,确定为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温度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电机温度和电机工作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目标车速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目标车速对应的目标进风量,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车速与进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目标进风量和第三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计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第三功率;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之和,确定为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消耗的第二功率。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包括: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响应于确定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用于在电动汽车的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控制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子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所述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用于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和所述电机模型供电;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根据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确定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用于对对应的目标对象加热或者散热,所述目标子管理系统模型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多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目标对象为乘员舱模型、所述动力电池模型和所述电机模型中的至少一个;将所述电机模型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之和,确定为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温度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电机温度和电机工作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目标车速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目标车速对应的目标进风量,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车速与进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目标进风量和第三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计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第三功率;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之和,确定为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消耗的第二功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响应于确定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计算机设备能够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由于热管理系统用于在低温条件下对车辆的关键器件进行加热,高温条件下对车辆的关键器件进行散热,使车辆的关键器件始终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影响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在电动汽车实际运行过程中,热管理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需要散热的器件进行散热,或者对需要加热的器件进行加热,热管理系统运行会消耗较多电量。而普通的用电器模型在特定的场景下使用,且消耗电量较小。因此,在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结合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消耗的电量来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会使得测得的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动力电池模型耗电量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计算机设备执行,用于测试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模型耗电量。电动汽车指部分或者全部以动力电池模型作为动力源的,符合国家道路安全法规中的各项规定的汽车。示例性地,动力电池模型为锂电池。电动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汽车。
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101中,在电动汽车的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控制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
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
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动力电池模型用于为热管理系统模型和电机模型供电。
在步骤102中,根据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在步骤103中,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由于热管理系统用于在低温条件下对车辆的关键器件进行加热,高温条件下对车辆的关键器件进行散热,使车辆的关键器件始终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影响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在电动汽车实际运行过程中,热管理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需要散热的器件进行散热,或者对需要加热的器件进行加热,热管理系统运行会消耗较多电量。而普通的用电器模型在特定的场景下使用,且消耗电量较小。因此,在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结合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消耗的电量来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会使得测得的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更加准确。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计算机设备执行。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201中,建立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模型和动力模型。
其中,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
在一些示例中,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压缩机模型、冷凝器总成模型、电子膨胀阀模型、电池冷却器(制冷剂侧)模型、第一热力膨胀阀模型、前蒸发器模型、第二热力膨胀阀模型和后蒸发器模型等。压缩机模型、冷凝器总成模型、第一热力膨胀阀模型和前蒸发器模型构成第一循环回路,用于为乘员舱模型的前部散热;压缩机模型、冷凝器模型总成、第二热力膨胀阀模型和后蒸发器模型构成第二循环回路,用于为乘员舱模型的后部散热。压缩机模型、冷凝器总成模型、电子膨胀阀模型和电池冷却器模型构成第三循环回路,电子膨胀阀模型用于调节第三循环回路中制冷剂的流量,以保证乘员舱制冷量的输出。当乘员舱模型温度较高,需要散热时,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为乘员舱模型散热。
乘员舱子热管理模型包括加热器模型、暖风水箱模型和鼓风机模型等。加热器模型对流经暖风水箱模型的冷却液加热,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暖风水箱附近的空气进行加热,鼓风机模型将加热后的空气吹到乘员舱模型中,从而为乘员舱模型加热。当乘员舱模型温度较低需要加热时,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为乘员舱加热。
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第一电子水泵模型和低温散热器模型等。第一电子水泵模型和低温散热器模型组成经过电机控制器模型、电机模型、CDU(Conversion&Distribution Unit,转换和分配装置)模型的第四循环回路。当电机控制器模型、电机模型或者CDU模型温度较高时,第一电子水泵模型工作。在第一电子水泵模型的带动下,冷却液流经低温散热器模型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液流经电机控制器模型、电机模型和CDU模型,从而实现电机控制器模型、电机模型或者CDU模型散热。
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第二电子水泵模型和电池冷却器(冷却液侧)模型等。第二电子水泵模型和电池冷却器(冷却液侧)模型组成经过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五循环回路。当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较高时,电池冷却器模型和第二电子水泵模型运行,电池冷却器模型蒸发进入电池冷却器(制冷剂侧)模型中的制冷剂,吸收电池冷却器(冷却液侧)模型中冷却液的热量,从而降低电池冷却器(冷却液侧)模型中冷却液的温度。在第二电子水泵模型的带动下,散热后的冷却液流经动力电池模型,从而实现动力电池模型散热。当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较低时,第二电子水泵模型和乘员舱子模型中的加热器模型运行,加热器模型对第五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液进行加热,在第二电子水泵模型的带动下,加热后的冷却液流经动力电池模型,从而实现动力电池模型加热。
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DC-DC(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converter,直流-直流转换器)模型和电机模型。
动力电池模型的一部分电量经DC-DC模型转换后,传递给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的第一耗电器件。示例性地,当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第一耗电器件包括压缩机模型和电子膨胀阀模型。当乘员舱子热管理模型运行时,乘员舱子热管理模型对应的第一耗电器件包括加热器模型和鼓风机模型。当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第一耗电器件包括第一电子水泵模型。当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第一耗电器件包括第二电子水泵模型、加热器模型和电池冷却器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热管理系统模型的多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可以独立运行。
动力电池模型的另一部分电量经过DC-DC转换后,传递给动力模型中的第二耗电器件。第二耗电器件包括电机模型。
在一些示例中,计算机设备中安装有第一热分析软件和动力学分析软件。计算机设备在第一热分析软件中建立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模型,在动力学分析软件中建立电动汽车的动力模型。示例性地,第一热分析软件为一维热分析软件,例如KULI(一种汽车热管理仿真软件)、GT-Suite(一种汽车仿真软件)或AMEsim(一种系统仿真软件)等。动力学分析软件为AVL Cruise(一种汽车系统仿真软件)等。
可选地,该步骤201为可选步骤,可以预先建立好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模型和动力模型,然后存储在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单元中。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1中各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的结构仅为举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步骤202中,控制动力模型运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照标准驾驶工况,控制动力模型的电机模型运行。标准驾驶工况用于描述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行驶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控制动力模型的电机模型运行,是指控制电机模型的输出,使得车辆的行驶速度与标准驾驶工况一致。
示例性地,标准驾驶工况包括但不限于CLTC(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Cycle,中国轻型汽车试验循环)工况、WLTC(World 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Test Cycle,全球统一轻型车辆试验循环)工况和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新欧洲驾驶循环)工况中的至少一种。
在步骤203中,在动力模型的运行过程中,控制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
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为热管理系统模型的多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的至少一个。示例性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为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或者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
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用于对对应的目标对象加热或者散热。目标对象为乘员舱模型、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中的至少一个。
当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为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或者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时,对应的目标对象为乘员舱模型;当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为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时,对应的目标对象为电机模型;当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为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时,对应的目标对象为动力电池模型。
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203包括:获取目标对象的温度;当目标对象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对象对应的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或者当目标对象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对象对应的目标子热管理系统运行。不同的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温度阈值相同或者不相同,不同的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二温度阈值相同或者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对象为乘员舱模型。当乘员舱模型的温度大于或等于乘员舱模型对应的第一温度阈值时,表示乘员舱模型的温度较高,此时,需要控制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为乘员舱模型散热。当乘员舱模型的温度小于或等于乘员舱模型对应的第二温度阈值时,表示乘员舱模型的温度较低,此时,需要控制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为乘员舱模型加热。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未运行时,乘员舱模型的温度可以根据车辆运行时间、车身结构属性(包括但不限于传热系数、乘员舱体积等)、环境温度以及车内人数等因素计算。当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乘员舱模型的温度可以根据车辆运行时间、车身结构属性(包括但不限于传热系数、乘员舱体积等)、环境温度、车内人数以及压缩机理论排量等因素计算。
示例性地,当控制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乘员舱模型的温度可以采用公式(1)进行计算,公式(1)如下:
公式(1)中,T表示乘员舱的温度;t表示压缩机模型的运行时间;ρ表示空气密度;V表示乘员舱体积;cp表示空气比热容;Q表示压缩机的理论排量;QE表示乘员舱热负荷,QE采用公式(2)计算得到。公式(2)如下:
QE=Qe+Qb+Qd+QP+Qa+Qg (2)
公式(2)中,Qe表示通过车身维护结构(包括车顶、车前围、车侧面、车底部和车后围)传入乘员舱的热负荷,Qe通过车身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面积、外部环境温度和车内干球温度计算得到。Qb表示通过车身玻璃传入乘员舱的热负荷,Qb通过玻璃内外温差产生的热负荷、太阳直射辐射透过玻璃产生的热负荷以及太阳散射辐射透过玻璃产生的热负荷得到。Qd表示通过车辆动力舱传入乘员舱的热负荷,Qd通过动力舱隔热板的传热系数、动力舱隔热板的面积和动力舱隔板表面温度计算得到。QP表示车内驾驶员及乘客散发的热量,Qa表示乘员舱新风传入的热负荷,Qg表示乘员舱内电器散发的热量,QP、Qa和Qg采用经验值。
乘员舱模型的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示例性地,乘员舱模型的第一温度阈值为30℃,乘员舱的第二温度阈值为5℃。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对象为电机模型。当电机模型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电机模型对应的第一温度阈值时,表示电机模型的温度较高,此时,需要控制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为电机模型散热。
电机模型的第一温度阈值根据电机模型的工作特性进行确定。示例性地,电机模型的第一温度阈值为70℃。
在一些示例中,当控制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确定电机模型的温度包括:确定电机模型的产热量;根据电机模型的产热量,确定电机模型的温度。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机模型的温度可以根据电机模型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环境温度以及电机的散热系数等因素计算。当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未运行时对应的电机的散热系数小于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对应的电机的散热系数。
示例性地,电机模型的产热量可以采用公式(3)进行计算,公式(3)如下:
Q1=P*(1-η) (3)
公式(3)中,Q1表示电机模型的产热量,P表示电机模型的额定功率,η表示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
电机模型的温度可以采用公式(4)进行计算,公式(4)如下:
公式(4)中,Q2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机模型的产热量,Q2由公式(3)中电机模型的产热量Q1得到。C表示电机的热容量。(T-T0)表示电机的温升,T表示电机的温度,T0表示环境温度。A表示电机模型的散热系数。C和A为设定值。由公式(4)即可计算出电机模型的温度T。
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对象为动力电池模型。当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大于或等于动力电池模型对应的第一温度阈值时,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较高,此时,需要控制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为动力电池模型散热。当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小于或等于动力电池模型对应的第二温度阈值时,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较低,此时,需要控制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为动力电池模型加热。
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工作特性进行确定。示例性地,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一温度阈值为40℃,第二温度阈值为10℃。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未运行时,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可以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计算。当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可以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以及动力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引入或者带走的热量计算。
在一些示例中,当控制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时,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
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可以采用公式(5)进行计算,公式(5)如下:
Q3=I2rt (5)
公式(5)中,Q3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I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放电电流,r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内阻,t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放电时间。
第二步,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和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一热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二热量。其中,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一热量指,冷却水对动力电池模型加热使得动力电池模型吸收的热量,或者冷却水对动力电池模型散热使得动力电池模型散发的热量。
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一热量可以采用公式(6)进行计算,公式(6)如下:
Q4=c1*m1*(t1-t2) (6)
公式(6)中,Q4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一热量,c1表示冷却水的比热容,m1表示冷却水的质量,t1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出水口的温度,t2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进水口的温度。
示例性地,将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和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一热量之和,确定为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二热量。冷却水对动力电池模型加热时,第一热量大于0;冷却水对动力电池模型散热时,第一热量小于0。
第三步,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二热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
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可以采用公式(7)进行计算,公式(7)如下:
Q5=c2*m2*(t-t') (7)
公式(7)中,Q5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第二热量,c2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比热容,t’表示动力电池模型上一时刻的温度,根据公式(7)可求的动力电池模型当前时刻的温度t。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乘员舱模型的温度、电机模型的温度以及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的具体计算方式仅为示例。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计算,本公开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控制策略控制目标子热管理系统运行。这里控制策略用于控制目标子热管理系统中热管理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电机的转速、水泵的转速、风扇的转速和阀门的开度等。
在步骤204中,确定动力模型中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204包括:根据电机模型的温度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根据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确定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
第一对应关系为电机温度和电机工作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示例性地,第一对应关系中,不同的温度区间对应不同的电机的工作效率,或者不同的温度对应不同的电机的工作效率。示例性地,第一对应关系根据实验进行确定,然后存储在计算设备的存储单元中。
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可以采用公式(8)进行计算,公式(8)如下:
P1=P/η (8)
公式(8)中,P1表示电机模型实时消耗的第一功率,P为电机模型的额定功率,η表示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η是根据电机模型的温度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出的。
由于温度会影响电机的工作效率,根据电机模型的温度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以及根据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确定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可以使得确定出的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更加准确。
在步骤205中,确定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
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目标车速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目标车速对应的目标进风量(或者目标进风速度)。
目标车速为电动汽车的实时车速。在一些示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根据电机模型的运行时间和标准行驶工况,确定与电机模型的运行时间对应的目标车速。标准驾驶工况的相关内容参见前述步骤202,在此省略详细描述。
第二对应关系为车速与进风量(或者进风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一些示例中,计算机设备中还安装有第二热分析软件。计算机设备在第二热分析软件中,根据电动汽车的前端模块的结构参数建立前端模块模型,仿真模拟得到不同车速下对应的进风量(或者进风速度),即第二对应关系。示例性地,第二热分析软件为三维热分析软件,例如STAR CCM+(一种流体力学分析软件)等。
第二步,根据目标进风量(或者目标进风速度)和第三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
工作运行参数的相关内容参见前述步骤203,在此省略详细描述。
第三对应关系为前端模块的进风量(或者进风速度)和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三对应关系根据试验进行确定,然后存储在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单元中。
本公开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模型的正常运行与前端模块的进风量(或者进风速度)有关。例如,不同进风量(或者进风速度)下,风扇转速、水泵转速等所能够降低的温度或者带走的热量是不同的。也即是,前端模块的进风量(或者进风速度)会影响前述的控制策略,即影响热管理系统中各热管理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从而影响各热管理器件的功率,进而影响整车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在不同进风量(或者进风速度)下,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对应的控制策略控制目标子热管理系统运行。
第三步,根据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计算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功率计算方式,将第一耗电器件划分为第一类器件、第二类器件、第三类器件和第四类器件。第一类器件、第二类器件、第三类器件和第四类器件的功率的计算方式不相同。其中,第一类器件为动力器件,包括鼓风机模型、第一电子水泵模型和第二电子水泵模型;第二类器件为阀门型器件,包括电子膨胀阀模型;第三类器件包括加热器模型和电池冷却器模型;第四类器件包括压缩机模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第一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包括:根据第一类器件的转速和第四对应关系,确定第一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第四对应关系为转速与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的第一类器件,对应的第四对应关系不同。示例性地,每个第一类器件的第四对应关系根据实验确定,然后存储在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单元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第二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包括:根据第二类器件的开度和第五对应关系,确定第二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第五对应关系为阀门开度与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示例性地,第二类器件的第五对应关系根据实验确定,然后存储在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单元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即为第三类器件的额定功率。计算机设备中存储有每个第三类器件的第三功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类器件(压缩机模型)消耗的第三功率可以采用公式(9)进行计算,公式(9)如下:
公式(9)中,P表示压缩机模型消耗的第三功率;ηv表示压缩机容积效率;Vth表示压缩机理论排气量;rcom表示压缩机转速;vsuc表示吸气比热容;hdis表示排气焓;hsuc表示吸气焓;fQ表示热损系数,其数值在0.9~1之间。
第四步,将目标子热管理系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之和,确定为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消耗的第二功率。
在步骤206中,根据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和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206包括:根据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确定电机模型的耗电量;根据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确定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将电机模型和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之和,确定为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示例性地,采用公式(10)计算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公式(10)如下:
公式(10)中,t表示电机模型的运行时间,P1表示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表示电机模型的耗电量,P2表示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表示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Q’表示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步骤204至步骤206中,由于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的至少一个,空调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乘员舱模型进行散热、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乘员舱模型进行加热、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电机模型进行散热,以及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动力电池模型进行加热或者散热,在计算电机模型的耗电量的同时,结合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来计算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可以使得计算出的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更加准确。
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202至步骤206是在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时进行的。当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时,例如,当电动汽车在极端寒冷天气下运行时,动力电池模型可能因为温度较低而无法启动。此时,不执行步骤202至步骤206。示例性地,第三温度阈值为-20℃。
在步骤207中,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
在一些示例中,步骤207包括: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初始电量;将动力电池模型的初始电量与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之差,确定为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这里,动力电池模型的初始电量为电机模型开始运行时动力电池模型的电量。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单元中存储有动力电池模型的初始电量。
在步骤208中,判断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如果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执行步骤209。如果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大于电量阈值,则执行步骤208。
电量阈值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当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时,动力电池模型的电量不足,无法为电机模型或者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供电。
在步骤209中,确定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动力模型运行后,计算机设备中实时计算并存储电机模型的运行时间,并将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时对应的电机模型的运行时间,确定为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
在步骤210中,根据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确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采用公式(11)进行计算。公式(11)如下:
公式(11)中,S表示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T表示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v表示电动汽车的实时车速,t表示电机模型的运行时间。
步骤207至步骤210中,由于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时,动力电池模型的电量无法为电机模型或者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供电,也即是,电动汽车无法正常行驶。因此,将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时对应的续航里程确定为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进一步提高续航里程的准确度。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确定出在前述至少一种工况下的续航里程。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电动汽车实际运行过程中,热管理系统的多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会根据实际情况运行,对目标对象进行加热或者散热,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也会消耗动力电池模型的电量。因此,根据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和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进而提高确定的续航里程的准确度。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确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第一热分析软件10、动力学分析软件20和第二热分析软件30三个分析软件。第一热分析软件10、动力学分析软件20和第二热分析软件30通过MATLAB(matrix&laboratory,矩阵实验室)的simulink(仿真)模块进行数据传递。第一热分析软件10和动力学分析软件20的具体内容参见前述步骤201,第二热分析软件30的具体内容参见前述步骤205,在此省略详细描述。
热管理系统模型在第一热分析软件10中运行,动力学模型在动力学分析软件20中运行,前端模块模型在第二热分析软件30中建立。
第二热分析软件30用于,通过建立的前端模块模型仿真得到第二对应关系,并向第一热分析软件10发送第二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的相关内容,参见前述步骤205,在此省略详细描述。
动力学分析软件20用于,向第一热分析软件10发送电动汽车的车速,电机模型的产热量和动力电池模型的放电电流。
第一热分析软件用于10,根据电机模型的产热量,确定电机模型的温度;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放电电流,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根据动力电池模型的产热量,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根据乘员舱模型的温度、电机模型的温度和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控制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根据目标车速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目标车速对应的目标进风量(或者目标进风速度);根据目标进风量(或者目标进风速度)和第三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根据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计算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向动力学分析软件发送电机模型的温度、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以及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这里,确定乘员舱模型的温度、电机模型的温度和动力电池模型的温度,以及控制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的相关内容,参见前述步骤203。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对应的第三功率的相关内容,参见前述步骤205,在此省略详细描述。
动力学分析软件20还用于,根据电机模型的温度,确定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根据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确定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根据第一功率、第二功率以及动力电池的温度,确定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根据动力电池的耗电量,确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相关内容参见前述步骤204至步骤210,在此省略详细描述。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热分析软件10为一维热分析软件,适用于车辆热管理仿真;动力学分析软件20为动力分析软件,适用于车辆动力系统仿真;第二热分析软件30为三维热分析软件,适用于流体力学仿真。分别在第一热分析软件10中建立热管理系统模型、在动力学分析软件20中建立动力模型以及在第二热分析软件30中建立前端模块模型,并进行数据仿真,可以使得建立的热管理系统模型、动力模型和前端模块模型更加准确、传递的数据更加准确,进而使得测得的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更加准确。
并且,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软件仿真确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可以在车辆开发阶段获得各种复杂公开下的续航里程仿真结果,了解整车的续航情况。便于后续整车零部件选型、优化整车性能以及热管理系统架构,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开发成本。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装置400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控制模块401、第一确定模块402和第二确定模块403。
其中,控制模块401,用于在电动汽车的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控制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子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所述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用于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和所述电机模型供电。第一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第二确定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401用于,根据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根据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确定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用于对对应的目标对象加热或者散热,所述目标子管理系统模型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多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目标对象为乘员舱模型、所述动力电池模型和所述电机模型中的至少一个;将所述电机模型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之和,确定为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401还用于,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温度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电机温度和电机工作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401还用于,根据目标车速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目标车速对应的目标进风量,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车速与进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目标进风量和第三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计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第三功率;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之和,确定为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消耗的第二功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响应于确定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装置在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进行测试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装置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设备500包括: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
处理器5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5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501可以采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 Logic 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5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
存储器5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5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5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该至少一个指令用于被处理器501所执行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计算机设备5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计算机设备能够执行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电动汽车的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控制热管理系统模型的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子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用于对对应的目标对象加热或者散热,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多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目标对象为乘员舱模型、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是根据所述动力模型的运行过程中所述目标对象的温度确定的,所述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用于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和所述电机模型供电;
根据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
根据目标车速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目标车速对应的目标进风量,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车速与进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目标进风量和第三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为进风量和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计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第三功率:
当所述第一耗电器件为第一类器件时,根据第一类器件的转速和第四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所述第四对应关系为转速与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类器件为动力器件,
当所述第一耗电器件为第二类器件时,根据第二类器件的开度和第五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所述第五对应关系为阀门开度与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类器件为阀门型器件,
当所述第一耗电器件为第三类器件时,将所述第三类器件的额定功率作为所述第三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所述第三类器件包括加热器模型和电池冷却器模型,
当所述第一耗电器件为压缩机模型时,根据压缩机容积效率、压缩机理论排气量、压缩机转速、吸热比热容、排气焓、吸气焓和热损系数确定所述压缩机模型消耗的第三功率;
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之和,确定为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消耗的第二功率;
根据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确定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
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包括:
将所述电机模型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之和,确定为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温度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电机温度和电机工作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工作效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包括:
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剩余电量;
响应于确定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
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总运行时间,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5.一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控制模块,用于在电动汽车的动力模型运行的过程中,控制热管理系统模型的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运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空调子热管理系统子模型、电机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电池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和乘员舱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用于对对应的目标对象加热或者散热,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多个子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目标对象为乘员舱模型、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是根据所述动力模型的运行过程中所述目标对象的温度确定的,所述动力模型包括动力电池模型和电机模型,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用于为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和所述电机模型供电;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机模型消耗的第一功率,确定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根据目标车速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目标车速对应的目标进风量,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车速与进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目标进风量和第三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为进风量和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工作运行参数,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计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的第三功率:当所述第一耗电器件为第一类器件时,根据第一类器件的转速和第四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所述第四对应关系为转速与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类器件为动力器件,当所述第一耗电器件为第二类器件时,根据第二类器件的开度和第五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所述第五对应关系为阀门开度与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类器件为阀门型器件,当所述第一耗电器件为第三类器件时,将所述第三类器件的额定功率作为所述第三类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所述第三类器件包括加热器模型和电池冷却器模型,当所述第一耗电器件为压缩机模型时,根据压缩机容积效率、压缩机理论排气量、压缩机转速、吸热比热容、排气焓、吸气焓和热损系数确定所述压缩机模型消耗的第三功率;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耗电器件消耗的第三功率之和,确定为所述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消耗的第二功率;根据目标子热管理系统模型消耗的第二功率,确定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根据所述电机模型的耗电量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确定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电机模型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模型的耗电量之和,确定为所述动力电池模型的耗电量。
7.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计算机设备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615056.2A 2022-05-31 2022-05-31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8725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5056.2A CN114872557B (zh) 2022-05-31 2022-05-31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5056.2A CN114872557B (zh) 2022-05-31 2022-05-31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2557A CN114872557A (zh) 2022-08-09
CN114872557B true CN114872557B (zh) 2023-11-24

Family

ID=82679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5056.2A Active CN114872557B (zh) 2022-05-31 2022-05-31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725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30711A (zh) * 2022-12-07 2023-05-16 大连擎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AMESim的燃料电池热管理建模仿真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3343A (zh) * 2018-12-12 2019-03-2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仿真方法
CN111079316A (zh) * 2020-01-04 2020-04-28 上海冯卡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低温续驶里程衰减整车热管理设计目标分解模型与分析方法
CN111890948A (zh) * 2020-07-23 2020-11-06 北京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面向纯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电流控制方法
CN113029549A (zh) * 2021-04-29 2021-06-25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试验装置
CN114239133A (zh) * 2021-11-26 2022-03-25 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一维联合仿真建模方法
CN114254521A (zh) * 2021-12-29 2022-03-29 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能耗仿真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44366B1 (ko) * 2018-08-27 2024-03-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엔진 가상시험환경 시스템 및 ems 매핑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3343A (zh) * 2018-12-12 2019-03-2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仿真方法
CN111079316A (zh) * 2020-01-04 2020-04-28 上海冯卡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低温续驶里程衰减整车热管理设计目标分解模型与分析方法
CN111890948A (zh) * 2020-07-23 2020-11-06 北京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面向纯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电流控制方法
CN113029549A (zh) * 2021-04-29 2021-06-25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试验装置
CN114239133A (zh) * 2021-11-26 2022-03-25 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一维联合仿真建模方法
CN114254521A (zh) * 2021-12-29 2022-03-29 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能耗仿真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2557A (zh) 202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owdhury et al. Total Thermal management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BEVs)
CN211765062U (zh) 一种用于增程式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3472754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08827529U (zh)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114872557B (zh)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757866A (zh) 一种电动卡车整车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13071506A (zh) 考虑座舱温度的燃料电池汽车能耗优化系统
Yang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vehicle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fuel cell hybrid vehicle
Pham et al. On-line energy and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for hybrid electric heavy-duty truck
CN112909383A (zh) 一种用于冷却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1079316A (zh) 低温续驶里程衰减整车热管理设计目标分解模型与分析方法
Zhao et al. A two-stage eco-cool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electric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nsidering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CN113002292A (zh) 主动进气格栅控制方法、装置、整车控制器及新能源汽车
CN113517454A (zh)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热管理控制方法及系统
Peng et al. Distributed multi-heat-source hybrid heating system based on waste heat recovery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13147321A (zh) 一种车载空调与可再生制动协调控制方法
Wang et al. Driving range evalu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with transcritical CO2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different battery temperature controls
CN112060980B (zh) 一种燃料电池车辆的冷却模块总成及冷却系统
CN208664884U (zh) 可远程控制的车载辅助空调系统
CN208484579U (zh) 一种基于热泵原理的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12060979A (zh) 一种燃料电池车辆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1164176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余热制冷装置
CN108511840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度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8515412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和新能源汽车
CN112360787A (zh) 一种插电混动车型的风扇管理策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