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6993A - 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家电产品 - Google Patents

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家电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66993A
CN114866993A CN202210050696.3A CN202210050696A CN114866993A CN 114866993 A CN114866993 A CN 114866993A CN 202210050696 A CN202210050696 A CN 202210050696A CN 114866993 A CN114866993 A CN 114866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fc
product
household appliance
module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506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作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66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69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07Exchang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n appliance services in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2012/284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medium used
    • H04L2012/2841Wirel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出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家电产品。通信模块集成了近场通信NFC芯片、NFC天线、无线保真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相当于为Wi‑Fi芯片配置了NFC功能,Wi‑Fi芯片可以直接从NFC芯片中获取配网信息,而不是由家电控制模块将NFC接收的配网信息传输至Wi‑Fi芯片,提升了配网信息传输的效率与可靠性。此外,用户利用用户移动设备的NFC功能与家电产品的NFC芯片建立NFC连接,并且,用户需要在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启动并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将配网信息写入NFC芯片。

Description

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家电产品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家电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些家电产品可以通过内置的无线保真Wi-Fi模块连接到网络。用户在首次使用具有联网功能的家电产品时,通常需要将用于接入网络的配网信息传输给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完成配网。
现有的配网方式为,用户触发家电产品将内置的Wi-Fi模块由终端Station模式切换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模式;Wi-Fi模块在AP模式下接收用户传输的配网信息。用户完成配网后,Wi-Fi模块需要再切换成Station模式,并在Station模式下根据配网信息接入网络。
然而,从用户开始配网到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过程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用户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家电产品,具有家电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集成了近场通信NFC芯片、NFC天线、无线保真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所述家电控制模块与所述通信模块之间通过接口相连;
所述通信模块,通过所述NFC天线,建立所述NFC芯片与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之间的NFC连接,以便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在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已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将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写入所述NFC芯片中;
所述Wi-Fi芯片,在终端Station模式下,从所述NFC芯片中读取配网信息,以便通过所述Wi-Fi天线接入网络。
通过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通信模块集成了近场通信NFC芯片、NFC天线、无线保真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相当于为Wi-Fi芯片配置了NFC功能,Wi-Fi芯片可以直接从NFC芯片中获取配网信息,而不是由家电控制模块将NFC接收的配网信息传输至Wi-Fi芯片,提升了配网信息传输的效率与可靠性。
此外,用户利用用户移动设备的NFC功能与家电产品的NFC芯片建立NFC连接,并且,用户需要在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启动并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将配网信息写入NFC芯片。
用户移动设备通过NFC连接向家电产品提供配网信息,意味着家电产品与用户移动设备处于同一家庭环境;而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意味着用户移动设备当前已经连接到该家庭环境中的路由器,那么必然说明家电产品也必然能够连接到该路由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用户移动设备传输给家电产品的配网信息,不需要再接受校验,这就意味着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不需要切换至AP模式,可以始终保持在Station模式。
在整个配网过程中,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不需要进行模式切换,配网信息也不需要经过家电控制模块才能传输给Wi-Fi芯片,对于用户来说,整个配网过程中等待的时间较短,用户体验好。
进一步地:
所述家电控制模块与所述通信模块之间通过异步收发传输器UART串口相连。模块间的接口可以是UART串口,也可以是其他协议的串口,还可以并口。
进一步地:
所述配网信息包括:无线网络标识与无线网络密码。在家电产品需要连接到路由器进而通过路由器接入网络的情况下,配网信息可以是无线网络标识与无线网络密码。
进一步地:
所述NFC芯片的数据区包括第一NFC记录,所述第一NFC记录具有URL类型的NFC数据交换格式;在所述产品应用向所述NFC芯片写入配网信息之前,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读取所述NFC芯片的数据区中的全部数据;所述产品应用,包括:产品客户端程序或产品轻应用;
所述第一NFC记录包含URL,用于触发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执行:在安装了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打开产品客户端程序,在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打开产品轻应用。
此处提供一种启动产品应用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触碰家电产品的NFC感应区的方式,启动产品应用,而不需要手动在应用列表中搜寻产品应用并打开。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NFC记录中还包含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家电产品对应的防串货码;
所述WIFI芯片对应的唯一标识;
通信故障标志;其中,所述家电控制模块,在监测到所述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故障时,将所述通信故障标志修改为表征故障;在监测到Wi-Fi芯片故障被修复时,将所述通信故障标志修改为表征未故障;
所述NFC芯片被触发的累计数量;其中,所述Wi-Fi芯片,每当监测到所述NFC芯片建立NFC连接时,将所述累计数量加1;
联网相关标志;其中,所述Wi-Fi芯片,每当接入网络时,将所述联网标志置为用于表征联网状态的标志,每当断开网络时,将所述联网标志置为用于表征未联网状态的标志。
第一NFC记录还可以携带一些产品相关信息,这些产品相关信息可以传递给产品应用,由产品应用进一步上传到产品服务端。
其中,对于家电产品的防串货码,产品服务端可以统计市面上家电产品的串货情况。
对于Wi-Fi芯片的唯一标识,可以起到唯一标识家电产品的作用。产品服务端可以明确上传该唯一标识的产品应用所绑定的用户标识,从而明确目前使用该唯一标识对应的家电产品的用户身份。
对于通信故障标志,产品应用可以根据读取的通信故障标志,判断家电产品当前能否进行配网。
对于NFC芯片被触发的累计数量,产品服务端可以根据累计数量,分析家电产品的NFC功能的被使用情况。
对于联网相关标志,产品应用可以根据读取的通信故障标志,判断是否需要对家电产品进行配网。
进一步地:
所述NFC芯片的数据区还包括第二NFC记录;所述第二NFC记录使用安卓应用类型的NFC数据交换格式;
所述第二NFC记录包含安卓应用标识,用于在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是安卓系统的情况下,触发该操作系统执行:在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进入安卓系统关联的下载途径,下载产品客户端程序,或者,打开安卓系统支持的产品轻应用。
安卓系统未安装产品应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第二NFC记录触发安卓系统打开产品客户端程序的下载途径,或者打开产品轻应用。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应用于包括用户移动设备与家电产品的系统;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安装了产品应用;所述家电产品具有家电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集成了近场通信NFC芯片、NFC天线、无线保真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所述家电控制模块与所述通信模块之间通过接口相连;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产品应用启动后,在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已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过自身的NFC模块,与所述NFC芯片建立NFC连接;
所述产品应用通过所述NFC连接,将确定的配网信息写入所述NFC芯片中;
所述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在Station模式下,从所述NFC芯片中读取所述配网信息,并根据所述配网信息接入网络。
进一步地:
所述产品应用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包括:
所述产品应用从所述操作系统获取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所连接的无线网络的无线网络标识,并接收用户输入的无线网络密码,将获取的无线网络标识与接收的无线网络密码作为配网信息。
另外,本说明书还提供其他技术方案:
第三方面,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应用于系统中的用户移动设备所安装的产品应用,所述系统还包括家电产品;所述家电产品具有家电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集成了近场通信NFC芯片、NFC天线、无线保真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所述家电控制模块与所述通信模块之间通过接口相连;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过自身的NFC模块,与所述NFC芯片建立NFC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产品应用启动后,在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并通过所述NFC连接,将确定的配网信息写入所述NFC芯片中;以使所述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在Station模式下,从所述NFC芯片中读取所述配网信息,并根据所述配网信息接入网络。
第四方面,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装置,应用于系统中的用户移动设备所安装的产品应用,所述系统还包括家电产品;所述家电产品具有家电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集成了近场通信NFC芯片、NFC天线、无线保真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所述家电控制模块与所述通信模块之间通过接口相连;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过自身的NFC模块与所述NFC天线,与所述NFC芯片建立NFC连接;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在所述产品应用启动后,在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并通过所述NFC连接,将确定的配网信息写入所述NFC芯片中;以使所述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在Station模式下,从所述NFC芯片中读取所述配网信息,并根据所述配网信息接入网络。
第五方面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三方面的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目前的配网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A型家电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配网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B型家电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B型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NFC数据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NFC数据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不同规格的NFC模块的感应信号电平变化的示意图;
图9是本说明书中提出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记载了多个不同构思的技术方案。在每个构思的技术方案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而不同构思的技术方案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成更多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之后,可以将不同构思的技术方案进行组合得到新的技术方案,这些新的技术方案也应当属于本说明书记载范围之内。
以下对这些不同构思的技术方案进行依次介绍。其中有些概念可能会出现在多个不同构思的技术方案中,对于这些概念,本文在其首次出现时进行解释说明,在后文中不再重复说明。
本文所述的家电产品一般是指应用于家庭环境中的各种用途的电器类产品,具体可以是具有某种烹饪功能的烹饪电器,如电压力锅、电炒锅等。此外,烹饪电器还可以是兼具各种烹饪功能的多功能烹饪电器。
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家电产品具有目前市面上的家电产品的常规结构与功能(如产品外壳、电源接口、基本的家电功能等),本文不再特别介绍。
目前市面上有些家电产品可以通过内置的Wi-Fi模块连接到网络。用户在首次使用具有联网功能的家电产品时,通常需要将用于接入网络的配网信息传输给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完成配网。本文所述的配网信息通常是指用于使具有Wi-Fi模块连接到路由器的认证信息,其通常是路由器对应的无线网络标识SSID与无线网络密码。
如图1所示,目前一种配网方式为,用户在需要为家电产品进行配网时,首先将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由出厂默认的Station模式切换为AP模式,在家电产品置于AP模式的情况下,用户就可以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例如手机,搜索到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的热点,进而将自己的移动设备连接到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的热点。如此,相当于在用户移动设备与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之间建立了信息传输通道,用户移动设备可以将配网信息传输给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
此处需要说明,用户移动设备获取配网信息的方式,可以是用户提供给用户移动设备的,例如,用户可以向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家电产品对应产品应用的界面中,输入配网信息。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用户移动设备往往已经被用户进行过配网,即用户移动设备已经连接到用户家中的路由器,这种情况下,用户移动设备实际上有已经获取过路由器对应的配网信息。如果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对产品应用开放了获取配网信息的权限,那么产品应用可以不需要用户输入配网信息,而是直接从操作系统获取配网信息。
继续参见图1,Wi-Fi模块接收到配网信息后,为了确保接收到的配网信息是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路由器的热点对应的配网信息,需要保持在AP模式下,检验配网信息,即检测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热点标识列表,并判断接收到的配网信息包含的无线网络标识是否在该热点列表中,如果存在,Wi-Fi模块才会再次切换到Station模式下,Wi-Fi模块才能够作为一个Station,根据配网信息连接到路由器,如果不存在,则意味着配网失败。
继续参见图1,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连接到路由器之后,路由器会为该家电产品分配内网IP地址,家电产品可以使用分配到的内网IP地址通过该路由器连接到外部网络。通常情况下,家电产品连接到外网的目的是与家电产品的产品服务端进行通信,以便向产品服务端上传家电产品上的一些数据(如产品使用记录),以及接收产品服务端下发的一些数据(如控制指令)。
在上述过程中,用户需要触发家电产品启动AP模式,才可以将配网信息传输至家电产品,在传输完成后,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又需要重启由AP模式切换成Station模式,才可以基于配网信息接入网络。整个过程,首先需要用户手动将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由Station模式切换成AP模式,接着,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获取到配网信息后,又会进行一次模式切换(由AP模式切换回Station),耗费一定的时间,对于用户来说,等待配网完成的时间较长。并且,上述过程中,用户往往还需要操作自己的移动设备暂时断开与路由器热点的连接,暂时与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的热点进行连接(以便传输配网信息),这对用户来说也比较麻烦。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本说明提供了一种配网方式,应用于一种改进型的家电产品上。为了描述的方便,将这种家电产品称为A型家电产品。A型家电产品具有家电控制模块、近场通信NFC模块与无线保真Wi-Fi模块;所述家电控制模块与所述NFC模块之间通过接口相连,所述家电控制模块与所述Wi-Fi模块之间通过接口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家电控制模块与NFC模块(Wi-Fi模块)之间可以通过串行接口相连,也可以通过并行接口相连。一方面,家电控制模块通过接口向NFC模块与Wi-Fi模块供电,另一方面,模块间也可以通过接口进行数据交互。
图2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A型家电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以基于电控板与电控板上的控制芯片构建家电控制模块,NFC模块(Wi-Fi模块)与电控板之间通过通用异步收发传输(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串口相连。
基于A型家电产品的配网方式可以如图3所示。首先,用户在需要为家电产品进行配网时,首先将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由出厂默认的Station模式切换为AP模式,具体地,用户可以将具有NFC功能的移动设备靠近家电设备的NFC模块,进而将触发Wi-Fi模块进入配网状态的控制指令发送给NFC模块,NFC模块接收到该指令后,通过UART串口传输给电控板,再由电控板通过UART串口传输给Wi-Fi模块,进而Wi-Fi模块可以进入配网状态,即由Station模式切换为AP模式,反馈结果给电控板,进而反馈结果被发送给移动设备。
继续参见图3,用户在确定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切换至AP模式之后,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将配网信息传输给家电产品的NFC模块,NFC模块通过UART串口,将配网信息传输给电控板MCU,由电控板MCU将该配置信息通过UART串口传输给Wi-Fi模块,Wi-Fi模块接收到配网信息后,保持在AP模式下,检验配网信息(与图1所示方法中的检验方式相同,不再赘述),从而在检验通过的情况下,连接到路由器。
图3所示的方式可以避免用户手动将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由默认的Station模式切换成AP模式,也避免用户操作移动设备暂时断开路由器连接并暂时与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建立连接来进行配网信息传输。用户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感应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碰一碰方式),触发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由默认的Station模式切换成AP模式,并通过NFC途径将配网信息传输给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然而,图3所示的方式中,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依然需要在AP模式下检验配网信息,这意味着,依然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用户在配网过程中依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
并且,图3所示的配网方式,利用家电产品的NFC模块到电控板MCU到Wi-Fi模块的路径来传输配网信息,路径过长,存在传输时间过长以及传输不可靠(例如,MCU可能传输错误的配网信息给Wi-Fi模块)的问题。
总结来说,不论是图1所示的配网方法还是图3所示的配网方法,都需要家电产品进行模式切换。而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之所以需要在配网过程中切换模式的原因在于,为了满足产品功能的可靠性要求,需要确保Wi-Fi模块处于路由器的热点覆盖范围之内,才能确保Wi-Fi基于该路由器对应的配网信息可以成功连接到该路由器(否则会连接失败,产品功能不可靠),这就需要Wi-Fi模块在连接到路由器之前,需要先切换到AP模式下来检测周围环境中可以连接到的热点列表,如果配网信息对应的路由器热点在热点列表中,才能确保可以连接成功,才会切换到Station模式进行连接。因此,现有的Wi-Fi模块的联网逻辑,一般被配置成必须经过模式切换与配网信息校验。
为了解决图1所示配网方法与图3所示配网方法存在的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又提出一种配网方法,该配网方法应用于另一种改进型的家电产品,称为B型家电产品。B型家电产品是在A型家电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的。
B型家电产品:具有家电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集成了NFC芯片、NFC天线、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所述家电控制模块与所述通信模块之间通过接口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家电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之间可以通过串行接口相连,也可以通过并行接口相连。一方面,家电控制模块通过接口向通信模块供电,另一方面,模块间也可以通过接口进行数据交互。
通信模块集成了NFC芯片、NFC天线、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可以理解为将NFC芯片、NFC天线、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集成于一个电路板,而Wi-Fi天线可以采用板载设计,也可以采用外置设计。将该电路板作为通信模块,暴露一个接口给家电控制板。在电路板布局设计上,尽量保证NFC天线与Wi-Fi天线互不干扰,并尽量保证NFC天线与Wi-Fi天线在该电路板规格尺寸的前提下性能最优。
通信模块中的NFC芯片可以采用有源NFC芯片,也可以采用双界面无源NFC芯片。
图4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B型家电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结构上保留了A型家电产品的家电控制模块,通信模块与电控板之间通过UART串口相连。
此外值得强调,NFC模块可以是指主要由NFC芯片与NFC天线组成的模块,Wi-Fi模块可以是指主要由Wi-Fi芯片与Wi-Fi天线组成的模块。在本文的描述中,对家电产品的NFC模块进行读写,实际上是指对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的NFC芯片进行读写。本文为了描述的方便,在陈述“家电产品的NFC”时,表示并不对A型家电产品与B型家电产品进行区分;在陈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时,表示针对A型家电产品而言;在陈述“通信模块的NFC芯片”或单独陈述“NFC芯片”时,表示针对B型家电产品而言。
对于B型家电产品,之所以要将家电产品的NFC功能与Wi-Fi功能集成于同一模块,是为了实现,由Wi-Fi芯片直接从同一模块中的NFC芯片中获取配网信息,避免中间路径,降低将配网信息传输给Wi-Fi芯片的时长,并且提升将配网信息传输给Wi-Fi芯片的可靠性。
图5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B型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所示方法应用于包括用户移动设备与家电产品的系统;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安装了产品应用。
图5所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500:所述产品应用启动后,在确定所述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确定所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
应用于本说明书提供的各实施例中的用户移动设备需要具有NFC模块。用户的NFC模块通常是由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进行控制。用户将用户移动设备靠近家电产品的NFC感应区(即家电产品中的NFC芯片可以感应到区域),可以触发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与家电产品的NFC芯片建立NFC连接。在NFC连接建立后,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可以控制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作为读卡器,对家电产品的NFC芯片的数据区进行数据读写。
需要说明的是,在NFC连接建立后,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通常会先对家电产品的NFC芯片的数据区中的全部数据进行读取,至于之后是否向NFC芯片进行数据写入,取决于操作系统是否执行预设写入逻辑,或者操作系统是否接收到安装的某个应用发送的写入指令。
本文所述的应用,安装于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中(描述为应用安装于用户移动设备上,也是没有歧义的)。应用可以是客户端程序(例如手机上安装的APP),也可以是轻应用(例如,网页应用、安卓快应用等)。轻应用可以理解为不需要下载客户端的轻量化的程序。
本文所述的产品应用,是指家电产品的厂商开发的应用,用于在用户移动设备侧为用户提供与家电产品有关的服务。
本文所述的产品服务端,是指家电产品的厂商维护的服务端。一方面,产品应用可以与产品服务端进行网络交互,例如,用户操作移动设备启动产品应用后,可以通过产品应用登录到产品服务端,这种情况下,相当于产品应用于用户的用户标识具有绑定关系。另一方面,在家电产品连接到网络的情况下,产品服务端可以与家电产品进行交互,产品服务端可以通过获取家电产品上传的运行参数,监测家电产品的运行情况,也可以向家电产品下发控制指令,控制家电产品执行相应操作。
产品服务端可以是一个服务器或者服务器集群。并且,产品服务端可以在功能上区分为用于监控产品运行状态的服务端与业务层面的服务端。例如,用于监控产品运行状态的服务端可以是M2M平台,其与家电产品之间需要保持长连接,家电产品向M2M平台上报家电产品的状态变化。而业务层面的服务端可以是IOT平台,与家电产品之间通过短连接进行通信,负责账号管理、账号绑定、指令下发、推送消息下发等。
在有些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手动打开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中安装的产品应用。具体来说,如果用户移动设备安装了产品客户端程序,则用户通常手动打开产品客户端程序。在未安装产品应用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选择手动下载并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或者,或者手动打开产品轻应用。
所述产品应用在启动后,需要判断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是否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到网络。具体而言,产品应用可以判断用户移动设备的Wi-Fi模块是否启动、判断用户移动设备的Wi-Fi模块是否连接到路由器、路由器是否接入到互联网。
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应用在启动后,需要判断用户移动设备的Wi-Fi模块是否启动、判断用户移动设备的Wi-Fi模块是否连接到路由器,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利用用户移动设备的网络能力请求连接到产品服务端。产品应用如果成功连接到产品服务端,则说明用户移动设备连接的路由器已经接入互联网,在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可以获取到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
如果产品应用检测到用户移动设备是通过运营商的基站连接到网络,则产品应用可以提示用户将用户移动设备连接到路由器。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产品应用可以从所述操作系统获取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所连接的无线网络的无线网络标识,并接收用户输入的无线网络密码,将获取的无线网络标识与接收的无线网络密码作为配网信息。
S502: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过自身的NFC模块,与所述NFC芯片建立NFC连接。
S504:所述产品应用通过所述NFC连接,将确定的配网信息写入所述NFC芯片中。
为了兼容不同移动设备的NFC模块的规格,在产品的NFC中部署写入控制标志,同时,在产品应用中部署逻辑:写入控制标志为第一标志,不能写入;写入控制标志为第二标志,可以写入。
Wi-Fi芯片在监测到移动设备进场之后,将写入控制标志确定为第一标志,如此,产品应用不会执行信息写入,也就不会写入失败。Wi-Fi芯片从移动设备进场之后,进行延时,延时时长可以是第一指定时长,延时过后,将写入控制标志再修改为第二标志,如此,产品应用又会通过移动设备的NFC模块读取到第二标志,开始向产品的NFC写入信息。
其中,第一指定时长为N*10毫秒,N为整数,2≤N≤5。实验表明,各种不同移动设备的NFC模块虽然规格不同,但是从进场到电平平稳之间的时间通常在20毫秒至50毫秒之间,很多情况下不超过40毫秒。
S506:所述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在Station模式下,从所述NFC芯片中读取所述配网信息,并根据所述配网信息接入网络。
Wi-Fi芯片可以从将所述写入控制标志修改为第二标志的时间点开始,经过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从所述NFC芯片中获取配网信息,提升读取成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指定时长,是所述产品应用通过NFC连接向所述NFC芯片写入配网信息所需时长的估计值。
此外,Wi-Fi芯片也可以在将所述写入控制标志修改为第二标志之后,当监测到获取的感应信号由低电平变化为高电平时,从所述NFC芯片获取配网信息。
即Wi-Fi芯片可以在确定用户移动设备离场时(证明写入完成),再读取配网信息。
通过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通信模块集成了近场通信NFC芯片、NFC天线、无线保真Wi-Fi芯片以及Wi-Fi天线,相当于为Wi-Fi芯片配置了NFC功能,Wi-Fi芯片可以直接从NFC芯片中获取配网信息,而不是由家电控制模块将NFC接收的配网信息传输至Wi-Fi芯片,提升了配网信息传输的效率与可靠性。
此外,用户利用用户移动设备的NFC功能与家电产品的NFC芯片建立NFC连接,并且,用户需要在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启动并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将配网信息写入NFC芯片。
用户移动设备通过NFC连接向家电产品提供配网信息,意味着家电产品与用户移动设备处于同一家庭环境;而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启动并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意味着用户移动设备当前已经连接到该环境中的路由器,那么必然说明家电产品也能够连接到该路由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用户移动设备传输给家电产品的配网信息,不需要再接受校验,这就意味着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不需要切换至AP模式,可以始终保持在Station模式。
在整个配网过程中,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不需要进行模式切换,配网信息也不需要经过家电控制模块才能传输给Wi-Fi芯片,对于用户来说,整个配网过程中等待的时间较短,用户体验好。
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应用还可以将产品服务端的IP地址也写入到NFC中,Wi-Fi芯片可以从NFC中读取配网信息与IP地址,在配网成功后,通过网络访问产品服务端。
此处需要说明,由于在实际应用中,产品服务端的域名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DNS服务器上有可能会为产品服务端的域名更新新的IP地址,因此,在实践中很难将产品服务端的IP地址预先配置给出厂的家电产品。而在上述实施例中,产品应用在对家电产品进行配网时,可以获取当时的产品服务端的IP地址,从而可以将IP地址写入到产品的NFC中,使得产品在配网成功后,可以直接不经过DNS解析连接到产品服务端。
总而言之,应用本方案将家电产品连接到产品服务端的整个流程中,针对用户体验来说降低的等待时间进行说明。本方案一方面可以节省家电产品的Wi-Fi在配网过程中进行模式切换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家电产品在配网成功后访问产品服务端经过的DNS解析所需要的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家电产品的NFC通常至于卡模式。家电产品的NFC可以与任何具有NFC模块的用户移动设备建立NFC连接。家电产品的NFC对应的权限通常被设置为,家电产品侧可以进行数据读写。
在有些实施例中,如果不考虑家电产品的NFC中数据安全性,还可以将家电产品的NFC对应的权限通常被设置为,用户移动设备侧可读写(在软件层面,是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可以将用户标识写入家电产品的NFC的数据区中。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移动设备上可以不安装产品应用,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能够获取到持有用户移动设备的用户的用户标识即可。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NFC数据区通常包括若干NFC记录,NFC记录是NFC协议约定的数据结构,NFC记录使用NFC数据交换格式,即NDEF。现有的NFC协议规定了几种通用的NFC数据交换格式(如URL、图片),也允许设备厂商定义其他种类的NFC数据交换格式。
一般来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都会默认支持NFC协议,可以识别NFC数据区中具有通用的NFC数据交换格式的NFC记录。如果设备厂商定义了其他种类的NFC数据交换格式,那么也会在出厂设备的操作系统中内置用于识别该其他种类的NFC数据交换格式的NFC记录的逻辑。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家电产品的NFC中可能需要存储一些重要业务数据,家电产品的厂商出于重要业务数据安全的考虑,有时希望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由用户移动设备厂商维护)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对NFC中的数据仅可读,不可写。换言之,既需要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在默认情况下不能对家电产品的NFC中的数据进行改写,又需要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在家电产品厂商需要的情况,向家电产品的NFC中写入数据,如用户标识、用户提供的配网信息等。
为此,可以将家电产品的NFC的数据区中增加一段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无法识别的数据区,为了描述的方便,将增加的此数据区称为(家电产品厂商)自定义数据区,自定义数据区使用非NFC数据交换格式(家电产品厂商私有协议约定的数据交换格式,也可以成为私有数据交换格式)。此外,将家电产品的NFC的数据区中除自定义数据区以外的数据区称为标准数据区,如前所述,标准数据区中包含至少一个NFC记录。
同时,设置标准数据区只能被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读,不能被写;设置自定义数据区可被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读和写。由于自定义数据区使用的数据交换格式并不是NFC协议规定的NFC数据交换格式,因此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即便可以通过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读取到自定义数据中的数据,也无法识别自定义数据区中的数据。
相应的,对于自定义数据区中的重要业务数据,只有产品厂商开发的软件(产品服务端系统、产品应用、家电产品中固件)才可以识别。因此,在家电产品的NFC具有自定义数据区的情况下,用户移动设备需要安装产品应用,在启动产品应用之后,由产品应用识别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读取的自定义数据区中的数据,此外,还可以由产品应用指令用户移动的操作系统对自定义数据区进行数据写入。
如此,通过以上一系列技术设定,用户移动设备需要写入到产品NFC中的数据,一律写入自定义数据区。就实现了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在默认情况下不能对家电产品的NFC中的数据进行改写,而又可以在安装的产品应用的控制下,向家电产品的NFC中写入数据。例如,在图5所示的方法中,可以将配网信息写入产品NFC中的自定义数据区中。
在有些实施例中,NFC芯片的数据区可以包括第一NFC记录,所述第一NFC记录具有URL类型的NFC数据交换格式。在所述产品应用向所述NFC芯片写入配网信息之前,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读取所述NFC芯片的数据区中的全部数据。所述第一NFC记录包含URL,用于触发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执行:在安装了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打开产品客户端程序,在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打开产品轻应用。
进一步地,NFC芯片的数据区还包括第二NFC记录;所述第二NFC记录使用安卓应用类型(Android PKG)的NFC数据交换格式。所述第二NFC记录包含安卓应用标识,用于在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是安卓系统的情况下,触发该操作系统执行:在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进入安卓系统关联的下载途径,下载产品客户端程序,或者,打开安卓系统支持的产品轻应用。
也就是说,在此实施例中,在步骤S500之前,用户在还没有启动产品应用的情况下,可以先将用户移动设备靠近家电产品的NFC感应区,从家电产品的NFC的数据区中读取全部数据,其中包括第一NFC记录。如此,可以触发产品应用的启动。需要说明的是,在NFC芯片的数据区不包括自定义数据区的情况下,也可以包括第一NFC记录、第二NFC记录以及更多的NFC记录。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的方便,在NFC芯片的数据区不包括自定义数据区的情况下,将包含若干NFC记录的数据区称为标准数据区。
此外,如果用户在步骤S500之前,通过NFC触发产品应用启动,那么,存在两种情况:
一、步骤S502是在步骤S500之前执行的,用户移动设备在与家电产品建立NFC连接之后,先从家电产品的NFC中读取数据,触发启动产品应用之后,产品应用将配网信息写入NFC。在此过程中,用户移动设备不能离开家电产品的NFC感应区,否则会导致连接中断。
二、步骤S502中,用户实际上是第二次将用户移动设备。用户首次将用户移动设备靠近产品的NFC感应区,读取NFC中数据,然后用户移动设备离开感应区,产品应用启动后确定获取到配网信息之后,用户将用户移动设备靠近家电产品的NFC感应区,以实现步骤S502。
另外,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FC记录中还包含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家电产品对应的防串货码;
所述WIFI芯片对应的唯一标识;
通信故障标志;其中,所述家电控制模块,在监测到所述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故障时,将所述通信故障标志修改为表征故障;在监测到Wi-Fi芯片故障被修复时,将所述通信故障标志修改为表征未故障;
所述NFC芯片被触发的累计数量;其中,所述Wi-Fi芯片,每当监测到所述NFC芯片建立NFC连接时,将所述累计数量加1;
联网相关标志;其中,所述Wi-Fi芯片,每当接入网络时,将所述联网标志置为用于表征联网状态的标志,每当断开网络时,将所述联网标志置为用于表征未联网状态的标志。
第一NFC记录还可以携带一些产品相关信息,这些产品相关信息可以传递给产品应用,由产品应用进一步上传到产品服务端。
其中,对于家电产品的防串货码,产品服务端可以统计市面上家电产品的串货情况。
对于Wi-Fi芯片的唯一标识,可以起到唯一标识家电产品的作用。产品服务端可以明确上传该唯一标识的产品应用所绑定的用户标识,从而明确目前使用该唯一标识对应的家电产品的用户身份。
对于通信故障标志,产品应用可以根据读取的通信故障标志,判断家电产品当前能否进行配网。
对于NFC芯片被触发的累计数量,产品服务端可以根据累计数量,分析家电产品的NFC功能的被使用情况。
对于联网相关标志,产品应用可以根据读取的通信故障标志,判断是否需要对家电产品进行配网。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产品应用启动后,在确定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确定所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并通过用户移动设备与家电产品之间的NFC连接,向家电产品的NFC写入配网信息”的技术手段应用在A型家电产品上,如此,A型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在配网过程中也可以不需要切换模式。
此处对NFC的数据区的结构进行更详细说明。图6是NFC数据区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NFC的数据区包括NFC头数据区、标准数据区以及自定义数据区,其中标准数据区,可以包括多个NFC记录(record1-N)。需要说明的是,在有些实施例中,如果不考虑产品厂商的数据安全需求,NFC数据区可以不包括自定义数据区。
NFC头数据区一般存有NFC芯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锁定标志信息,数据锁定标志信息,分静态锁定和动态锁定。锁定标志信息的作用是,锁定标准数据区中的数据,以确保用户移动设备侧只能读不能写,保障数据安全性,以及对用户移动设备侧开放自定义数据区权限,用户移动设备侧可读可写。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家电产品侧(家电控制模块以及B型家电产品的Wi-Fi芯片)可以对NFC数据区都具有可读可写权限。
标准数据区是指使用NFC协议约定的数据交换格式(NDEF格式)的数据区,由于具有NFC功能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通常内置了NFC协议,可以识别标准数据区中的数据,因此为了数据安全,才需要不对用户移动设备侧开放针对标准数据区的写权限。
标准数据区包括一个或多个NFC记录。本文为了描述的方便,将标准数据区中的NFC记录按顺序称为第一NFC记录、第二NFC记录,除了第一NFC记录与第二NFC记录之外,标准数据区如果还包含更多的NFC记录,称为其他NFC记录,标准数据区可以包含第一NFC记录、第二NFC记录与至少一个其他NFC记录。
自定义数据区是使用非NDEF格式的数据区,具体采用家电产品厂商的私有协议。由于具有NFC功能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不会内置家电产品厂商的私有协议,因此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即便有权限对自定义数据区中的数据进行写,也实际上没有能力对自定义数据区中的数据进行写。而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是家电产品厂商开发的,因此可以内置私有协议,有能力识别自定义数据区,也就有能力执行写操作。自定义数据区中的数据可以明文存储,也可以加密存储。
图7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NFC数据区的结构示意图。
此外,以下表1示例性给出了一种自定义数据区的内部结构。
Figure BDA0003473995080000141
表1
其中,SSID和PWD分别是无线网络标识与无线网络密码,二者组成配网信息。配网标志的作用是标志自定义数据区中的配网信息是否被Wi-Fi芯片读取过。配网标志具体可以为第一标志(如0)或第二标志(如1)。所述产品应用在将所述配网信息写入所述自定义数据区之后,将所述第一标志修改为第二标志;所述Wi-Fi芯片在从所述NFC芯片中读取所述配网信息之后,将所述第二标志修改为第一标志。Wi-Fi芯片在第二标志的情况下才会从自定义数据区中读取配网信息,如此可以避免读取脏数据。
此外,IP为家电产品服务端的IP地址。所述产品应用向所述自定义数据区写入产品服务端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所述Wi-Fi芯片从所述自定义数据区中获取产品服务端的IP地址,并在接入网络之后,基于获取的IP地址,向产品服务端发送连接请求。
其中SSID、PWD以及IP均按KLV来操作,K(key)即标识,L即字节长度(Key与vlaue总长度),V为value值。其中,N1和N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自定义数据区中也可以被产品应用写入产品应用绑定的用户标识(最近一次写入自定义数据区中的用户标识,代表当前使用产品的主用户),以及,自定义数据区也可以被产品应用写入产品应用对应的用户移动设备所连接到的5GHZ接入点的BSSID,参见表2。
Figure BDA0003473995080000151
表2
其中,N3、N4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此处介绍一种对于用户来说比较便捷的产品应用的启动方法。该产品应用启动方法可以结合本说明书中介绍的A型家电设备与B型家电产品进行实现,也可以集合其他具有NFC的家电产品进行实现。
具体来说,家电产品具有NFC模块;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的数据区包括第一NFC记录与至少一个其他NFC记录;所述第一NFC记录具有URL类型的NFC数据交换格式,不同的其他NFC记录具有不同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专用的NFC数据交换格式。
各其他NFC记录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第一类产品轻应用;针对每个其他NFC记录,该记录包含对应的第一类产品轻应用的识别标识;所述第一NFC记录包含URL。
在需要启动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时,将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靠近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使得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与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建立NFC连接。
如此,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1、通过所述NFC连接,读取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的数据区中全部数据;
2、针对每个其他NFC记录,在确定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针对每个其他NFC记录,判断该记录中的识别标识是否具有所述操作系统专用的NFC数据交换格式,若是,则启动对应的第一类产品轻应用;
3、根据所述第一NFC记录中的URL,在确定安装了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启动产品客户端程序;在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且未从所述至少一个其他NFC记录中识别出具有所述操作系统专用的NFC数据交换格式的识别标识情况下,启动基于通用开发协议开发的第二类产品轻应用。
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移动设备厂商开发了自己的轻应用(第一类产品轻应用),并为自己的轻应用的启动操作定义了专用于自己的操作系统的NFC数据交换格式,因此,在家电产品的NFC数据区中除了存储有用于启动产品客户端程序与启动通用的产品轻应用(第二类产品轻应用)的第一NFC记录之外,还存储有至少一个其他NFC记录。不同NFC记录对应于不同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专用的NFC数据交换格式,也就对应于不同的第一类产品轻应用。
如此,在操作系统具有专用的NFC数据交换格式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启动移动设备的厂商为自己开发的专用的第一类产品轻应用(往往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此外,家电产品可以具体是A型家电产品。这种情况下,每个其他NFC记录被初始化配置为包含噪声信息,该噪声信息使得:以该记录包含的识别标识的数据交换格式为专用数据交换格式的操作系统,无法识别出该识别标识。所述Wi-Fi模块可以从产品服务端接收第一配置指令并发送给所述家电控制模块。所述家电控制模块可以根据所述第一配置指令,对所述NFC模块中至少一个其他NFC记录中的噪声信息进行删除。
考虑到有些用户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通用的产品应用,即第二类产品轻应用,因此,在家电产品出厂时,可以将每个其他NFC记录中的识别标识进行加噪,使得操作系统无法识别出自己专用的识别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Wi-Fi模块可以从产品服务端接收第二配置指令并发送给所述家电控制模块。所述家电控制模块可以根据所述第二配置指令,对向所述NFC模块中至少一个其他NFC记录中添加噪声信息。
用户如果想要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的厂商开发的第一类产品轻应用,则可以请求产品服务端将加入到某个其他NFC记录中的噪声信息删除。
另外,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的数据区还包括第二NFC记录;
所述第二NFC记录可以包含安卓识别标识,用于在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是安卓系统的情况下,触发该操作系统执行:在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进入安卓系统关联的下载途径,下载产品客户端程序,或者,打开安卓系统支持的产品轻应用。
NFC数据区中还可以包括第二NFC记录,用于针对安卓操作系统,提供安卓操作系统官方的下载途径,或者打开安卓操作系统的通用的产品轻应用。
上述的产品应用启动方法应用于B型家电产品的实施例,也遵循上述技术原理,不再赘述。
此处,本说明书提出一种成功率较高的产品应用向产品的NFC中写入信息的方法。
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的规格不一,有些规格NFC模块的移动设备恩在与家电产品建立NFC连接之后,感应信号的电平的波动情况存在差异。而另一方面,如果移动设备侧想要向家电产品的NFC中写入信息,则需要在感应信号平稳的情况下写入,否则很容易写入失败,打扰到用户,用户不得不将移动设备拿离产品的NFC感应区,再重新尝试建立NFC连接。
这意味着,如果移动设备在建立NFC连接之后就很快开始向产品的NFC写入信息,则此时感应信号的电平可能不平稳,容易写入失败。
具体而言,为了防止有的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在与家电产品的NFC建立连接之后,感应信号不稳定导致写入配网信息失败的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手段:家电产品侧的Wi-Fi芯片可以修改NFC芯片中的写入控制标志,在监测到用户移动设备进场时(获取的感应信号首次由高电平变化为低电平时),将写入控制标志置为第一标志,使得产品应用在读取到第一标志的时候,暂不写入配网信息;Wi-Fi芯片在延时第一指定时长之后,修改为第二标志,使得产品应用在读取到第二标志的时候,开始写入配网信息。如此,可以实现对于产品应用写入配网信息时机的延时,在电平更稳定的时候再执行写入,提升了写入成功率,降低了对用户的打扰。
图8是本说明书提供的不同规格的NFC模块的感应信号电平变化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苹果手机的NFC模块进场时(与产品NFC建立NFC连接),电平由高变低一次之后,就会平稳较长时间,因此,对于苹果手机,在连接NFC连接之后,产品应用就向产品NFC写入信息,成功率很高。而对于另外两种安卓手机来说,从进场开始,会经历一个电平反复高低变化的波动期,之后才会保持平稳,尤其对于最后一种安卓手机,在连接NFC连接之后,产品应用就向产品NFC写入信息,成功率很低。
为此,为了兼容不同移动设备的NFC模块的规格,在产品的NFC中部署写入控制标志,同时,在产品应用中部署逻辑:写入控制标志为第一标志,不能写入;写入控制标志为第二标志,可以写入。
产品侧在监测到移动设备进场之后,将写入控制标志确定为第一标志,如此,产品应用不会执行信息写入,也就不会写入失败。产品侧从移动设备进场之后,进行延时,延时时长可以是第一指定时长,延时过后,将写入控制标志再修改为第二标志,如此,产品应用又会通过移动设备的NFC模块读取到第二标志,开始向产品的NFC写入信息。
其中,第一指定时长为N*10毫秒,N为整数,2≤N≤5。实验表明,各种不同移动设备的NFC模块虽然规格不同,但是从进场到电平平稳之间的时间通常在20毫秒至50毫秒之间,很多情况下不超过40毫秒。
进一步地,如果产品侧需要获取产品应用写入到NFC中的信息,则可以从将所述写入控制标志修改为第二标志的时间点开始,经过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从所述NFC芯片中获取配网信息。
产品侧可以从产品应用写入配网信息的时间点起,等待第二指定时长之后,再从NFC芯片读取配网信息,提升读取成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指定时长,所述产品应用通过NFC连接向所述NFC芯片写入配网信息所需时长的估计值。
此外,产品侧也可以在将所述写入控制标志修改为第二标志之后,当监测到获取的感应信号由低电平变化为高电平时,从所述NFC芯片获取配网信息。
即产品侧可以在确定用户移动设备离场时(证明写入完成),再读取配网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产品应用向产品的NFC中写入信息的方法,可以具体应用于A型家电产品或B型家电产品。当应用于A型家电产品时,由家电控制模块参与实现,当应用于B型家电产品时,可以由家电控制模块或Wi-Fi芯片参与实现。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用户的家电产品可能发生故障,这种情况下,家电产品的家电控制模块通常会将检测到的故障对应的故障类型标识提醒给用户。用户可以根据故障类型标识查询产品说明书了解故障详情。
然而,这种了解家电产品故障详情的方式对于用户来说比较繁琐。
此处,本说明书提出一种家电产品的故障详情信息获取方法。该方法应用在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该方法中的家电产品,可以是具有家电控制模块与NFC模块的家电产品,也可以是A型家电产品或B型家电产品。
具体而言,家电控制模块在检测到所述家电产品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获取相应的故障类型标识,并通过所述接口,将所述故障类型标识写入所述NFC芯片。进一步地,可以写入NFC芯片的自定义数据区中。
产品应用可以通过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从所述家电产品的NFC中读取所述故障类型标识;将读取的所述故障类型标识上传给产品服务端,并接收所述产品服务端下发的所述故障类型标识对应的故障详情信息。
上述的故障详情信息获取方法,通过利用NFC,使得家电产品可以将故障类型标识发送到用户移动设备上的产品应用,借助用户移动设备的产品应用获取并展示故障详情信息,不需要用户根据故障类型标识查询产品说明书,提升用户体验。另外,此技术方案也可以应用于不具有联网功能或者具有联网功能但未联网的家电产品上,也可以应用于展示功能比较简单的家电产品。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故障详情信息,包括:用于描述故障原因的信息,和/或,用于描述故障解决方案的信息。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故障详情信息,包括:多媒体形式的故障详情信息。
此外,本说明书还提出了一种家电产品连接路由器的技术方案,具体说明如下:
在实际应用中,产品应用获取用户移动设备当前连接到的路由器的无线网络标识SSID与无线网络密码,然后通过用户移动设备与家电产品之间的通信连接,将无线网络标识与无线网络密码传递给家电产品进行配网。此处的通信连接可以是前文所述的用户移动设备的Wi-Fi模块与家电产品的Wi-Fi(AP模式)之间的通信连接,也可以是前文所述的NFC连接。
目前市面上的路由器往往支持双频信道(2.4GHZ与5GHZ)。有的路由器会为2.4GHZ信道与5GHZ的信道设置统一的SSID,这种情况下,将SSID与密码传输给家电产品的Wi-Fi,家电产品的Wi-Fi可以通过2.4GHZ信道顺利连接到路由器的2.4GHZ接入点。
而有的路由器会分别为2.4GHZ信道与5GHZ的信道设置不同的SSID,例如,2.4GHZ信道对应的SSID为“XXY”,5GHZ信道对应的SSID为“XXY-5G”。这种情况下,用户移动设备往往连接的是路由器的5GHZ接入点,因此产品应用获取到的SSID并不是2.4GHZ信道对应的SSID,而是5GHZ信道对应的SSID。由于成本考虑,家电产品的Wi-Fi往往仅支持通过2.4GHZ信道连接到路由器的2.4GHZ接入点,因此,家电产品根据5GHZ信道对应的SSID无法连接成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解决方案是,家电产品的Wi-Fi在根据产品应用传输的SSID失败时,意味着当前需要连接的路由器分别为2.4GHZ信道与5GHZ的信道设置不同的SSID,因此,家电产品的Wi-Fi可以从周围环境扫描获取SSID列表,其中不仅包括当前需要连接的路由器(即用户的家庭中的路由器)的2.4GHZ信道对应的SSID与5GHZ信道对应的SSID,还包括周围环境中的其他路由器(如用户周围邻居的路由器)的SSID。很多情况下,同一个路由器的两个SSID是相似的,因此,可以从扫描获取的SSID列表中确定与产品应用传输的SSID相似的SSID,认定其为同一路由器的2.4GHZ信道对应的SSID,从而家电产品的Wi-Fi可以根据该相似的SSID,连接路由器。
然而,此方案的配网成功率并不高。原因在于,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款式的双频路由器的两个SSID的命名规则往往是不确定的,同一路由器的两个SSID不一定相似。并且,用户是可以随意修改自己的路由器的两个SSID的,这就导致更加难以利用此方案成功对家电产品配网。
为此,本说明书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对于仅支持通过2.4GHZ信号连接路由器的家电产品,在进行配网时,产品应用可以将用户移动设备所连接的路由器的5GHZ接入点的BSSID与路由器对应的无线网络密码传输给家电产品,家电产品的具有Wi-Fi功能的目标模块可以扫描获取周围环境中的多个2.4GHZ接入点的BSSID,在扫描结果中确定与路由器的5GHZ接入点的BSSID相似的2.4GHZ接入点的BSSID,然后通过确定的2.4GHZ接入点的BSSID连接到所述路由器。
上述方案的原理在于,市面上各种款式的双频路由器,SSID命名规则虽然不确定,用户也可以修改SSID,但是,路由器的各无线接入点的物理地址BSSID的命名规则却比较统一,并且用户没有能力修改BSSID。在实际应用中,双频路由器即便分别为2.4GHZ信道与5GHZ信道设置不同的接入点,但是,不同接入点的BSSID往往非常相似。如此,可以确保对家电产品成功配网。
具体来说,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家电产品连接路由器的方法,用户移动设备通过5GHZ信道连接到路由器的5GHZ接入点,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有产品应用,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产品应用获取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所连接的5GHZ接入点的物理地址BSSID,并获取所述路由器对应的无线网络密码;
所述产品应用通过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与所述家电产品之间的通信连接,将所述5GHZ接入点的BSSID与所述密码传输给所述家电产品的目标模块;所述目标模块具有Wi-Fi功能,仅支持2.4GHZ信道;
所述目标模块在确定满足指定条件的情况下,利用Wi-Fi功能扫描获取周围环境中的多个2.4GHZ接入点的BSSID,并在扫描获取的BSSID中,确定与所述5GHZ接入点的BSSID相似的BSSID;
所述目标模块根据确定的2.4GHZ接入点的BSSID以及所述无线网络密码,通过2.4GHZ信道,连接到所述路由器的2.4GHZ接入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连接路由器的方法中的家电产品可以是任何具有Wi-Fi功能的家电产品,例如可以是A型家电产品、B型家电产品。当是A型家电产品时,家电产品的目标模块具体是独立的Wi-Fi模块;当是B型家电产品时,家电产品的目标模块具体是前文所述的集成了NFC功能与Wi-Fi功能的一体化的通信模块。
在有些实施例中,上述的通信连接可以是:在所述家电产品的目标模块的Wi-Fi功能置于AP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Wi-Fi模块与所述目标模块之间的通信连接。当然,上述的通信连接也可以是:所述家电产品与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在有些实施例中,任一BSSID的格式为:48位二进制标识符;同一路由器的5GHZ接入点的BSSID与2.4GHZ接入点的BSSID的至少前40位二进制标识符相同。如此,所述目标模块可以在扫描获取的BSSID中,确定至少前40位二进制标识符与所述5GHZ接入点的BSSID的2.4GHZ接入点的BSSID。
目前市面上的各品牌的双频信道路由器的5GHZ接入点的BSSID与2.4GHZ接入点的BSSID的至少前40位二进制字符是相同的,因此,利用此标准来认定“相似”,可以比较精确地匹配到与产品应用传输的5GHZ接入点的BSSID同属于一个路由器的2.4GHZ接入点的BSSID。
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规则来判定5GHZ接入点的BSSID与2.4GHZ接入点的BSSID是否相似,本文不再赘述。
在有些实施例中,目标模块可能确定出不止一个相似的2.4GHZ接入点的BSSID。如此,可以依次根据确定的每个2.4GHZ接入点的BSSID以及所述无线网络密码,通过2.4GHZ信道进行连接,直至连接到所述路由器的2.4GHZ接入点。
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应用还可以获取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所连接的所述路由器对应的无线网络标识SSID,通过所述通信连接,将所述SSID传输给所述目标模块。
有的双频信道的路由器会将5GHZ接入点与2.4GHZ接入点都通过统一的SSID进行连接,这种情况下,家电产品直接使用SSID就可以成功连接到路由器的2.4GHZ接入点,不需要扫描周围环境的2.4GHZ的BSSID列表,可以提升了配网速度。在基于SSID配网失败之后,再扫描获取BSSID列表,基于相似的BSSID来进行连接,可以确保配网成功。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模块在扫描获取周围环境中的多个2.4GHZ接入点的BSSID之前,基于所述SSID与所述无线网络密码,连接所述路由器;若连接失败,则确定满足指定条件。
家电产品可以先使用SSID连接路由器,如果连接失败,再扫描周围环境的2.4GHZ接入点的BSSID,使用近似的BSSID连接路由器。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模块在扫描获取周围环境中的多个2.4GHZ接入点的BSSID之前,可以判断所述SSID是否仅包含ASCII编码。若确定判断结果为是,则基于所述SSID与所述无线网络密码,连接所述路由器,若确定连接失败,则确定满足指定条件。若确定判断结果为否,则也确定满足指定条件。
在实际应用中,家电产品的目标模块往往可以解析ASCII编码,但是对于其他编码不一定可以成功解析。而有的路由器的SSID可能不是纯ASCII编码的形式,对于家电产品来说很容易解析SSID失败从而不能连接到路由器。因此,家电产品的目标模块可以先判断SSID是否仅包含ASCII编码,从而决定是否优先基于SSID连接路由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家电产品连接路由器的方法,可以与图5所示的方法进行结合。如此,产品应用可以将BSSID也写入产品的NFC中,在有些实施例中,可以写入产品的NFC的自定义数据区中。
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一种用户确定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NFC功能的家电产品。具体说明如下:
有时,家电产品的产品服务端需要明确目前使用该家电产品的用户身份,以便针对目前使用该家电产品的用户进行一些业务上的处理。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同一家电产品可能会被不止一个用户轮番使用(例如,一个家庭的多个家庭成员共同使用一个家电产品)。可见,产品服务端很难区分目前使用家电产品的不同用户的身份。
为此,可以在家电产品的NFC数据区中存储用于累计家电产品建立NFC连接的次数的累计值,这相当于用户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触发家电产品的NFC功能的次数。任一用户想要使用家电时,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触发家电产品的NFC功能,可以从家电产品的NFC数据区中读取一个最新累计值,进而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将包含读取的累计值与用户标识的主用户确认通知发送给产品服务端。对于产品服务端而言,包含的累计值最大的主用户确认通知,就是目前使用家电产品的用户的移动设备发送的主用户确认通知,该主用户确认通知中的用户标识,就代表目前使用家电产品的用户。
如此,利用NFC连接的近场性质与累计值的单向递增性质,产品服务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确定目前使用产品的用户身份。
上述的用户确定方法应用于包括具有NFC功能的家电产品、产品服务端与至少两个具有NFC功能的用户移动设备的系统中,不同用户移动设备归属于不同的用户。
家电产品的NFC数据区存储有累计值,所述家电产品每当监测到建立NFC连接时,将所述累计值加M,M为大于0的自然数。作为一种选择,M可以设置为1。
任一用户在需要使用所述家电产品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的移动设备靠近所述家电产品,可以理解,此处是指将移动设备的NFC感应区靠近家电产品的NFC感应区。
具体而言,上述的用户确定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任一用户的移动设备与所述家电产品建立NFC连接之后,通过建立的NFC连接读取家电产品的NFC数据区中的累计值。
2、所述任一用户的移动设备将主用户确认通知发送给所述产品服务端。
3、产品服务端确定包含的累计值最大的主用户确认,并将确定的主用户通知包含的用户标识,确定为目前使用所述家电产品的用户标识。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NFC数据区包括使用NFC数据交换格式的标准数据区,所述标准数据区包括至少一个NFC记录,用于触发读取到所述至少一个NFC记录的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启动安装的产品应用;所述累计值存储于一个NFC记录中。
在所述任一用户的移动设备将主用户确认通知发送给所述产品服务端之前,还可以包括:任一用户的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基于所述至少一个NFC记录,启动安装的产品应用,并将读取的累计值提供给该产品应用。如此,在该产品应用在启动后,接收所述操作系统提供的累计值,获取该产品应用绑定的用户标识,之后构建主用户确认通知并发送给所述产品服务端。
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服务端可以针对任一用户标识,统计接收到的包含该用户标识的主用户确认通知的数量;所述产品服务端基于统计得到的数量,分析所述任一用户标识对应的产品使用频率。
如此,可以统计每个用户对家电产品的使用频率,可以基于每个用户的使用频率进行营销推广。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家电产品在被使用过程中,确定产品使用记录并发送给所述产品服务端;所述产品服务端当接收到产品使用记录时,建立该产品使用记录与目前使用所述家电产品的用户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此,产品服务端可以区分不同用户在同一家电产品上产生的产品使用记录,以便于根据每个用户的产品使用记录,精确分析该用户的产品使用习惯。
此外,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服务端可以针对任一用户标识,确定该用户标识对应的产品使用记录。基于确定的产品使用记录,分析该用户标识对应的产品使用习惯。例如,所述家电产品为烹饪电器,所述家电产品产生的产品使用记录为,烹饪记录。产品服务端可以基于确定的烹饪记录,分析该用户标识对应的烹饪习惯,进而可以根据烹饪习惯,向用户推送菜谱。
进一步地,产品服务端可以根据该用户标识对应的产品使用习惯,向绑定该用户标识的产品进行消息推送,或者向所述家电产品下发服务信息。
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一种消息推送方法,其可以由A型家电产品参与实现,也可以由B型家电产品参见实现。对于该服务信息展示方法,说明如下:
目前,市面上有些家电产品具有消息提醒功能。例如,用户使用家电产品(一种家电产品)进行烹饪时,如果烹饪完成,家电产品可以通过声音播报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
然而,目前这种向用户推送消息的方式过于依赖家电产品端,对用户来说不够便利。
为了,上述的消息推送方法,可以实现向当前使用家电产品的用户推送消息,不仅接触了消息推送对于产品的依赖,不需要用户待在产品旁边,并且,在一个家庭有多个用户都有可能使用该家电产品的情况下,将消息准确推送给当前使用家电产品的主用户。
具体来说,上述的消息推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任一产品应用通过安装了该产品应用的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向所述家电产品的NFC写入该产品应用绑定的用户标识。
为了描述的方便,家电产品的NFC,既可以表达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的含义(A型家电产品),也可以表达家电产品的通信模块中的NFC芯片的含义(B型家电产品)。家电产品的Wi-Fi,既可以表达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A型家电产品),也可以表达家电产品的通信模块中的Wi-Fi芯片。
为了描述的方便,将安装了所述任一产品应用的用户移动设备称为任一用户移动设备。
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产品应用在启动后,可以获取绑定的用户标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产品应用在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中首次启动,那么通常需要用户向产品应用输入用户标识,由产品应用与产品服务端进行交互,对用户标识完成身份认证,身份认证通过后,确认该用户标识登录,从而完成产品应用与该用户标识的绑定;如果产品应用在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中非首次启动,则通常已经绑定过用户标识。
产品应用可以在确定满足写入条件的情况下,将绑定的用户标识提供给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所述写入条件可以是,家电产品的NFC不包含所述产品应用绑定的用户标识。如此,任一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通过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向家电产品的NFC写入所述产品应用提供的用户标识。
在有些实施例中,上述任一产品应用可以将用户标识写入家电产品的NFC中的标准数据区。在有些实施例中,上述任一产品应用可以将用户标识写入家电产品的NFC中的自定义数据区。
可以理解,最近写入家电产品的NFC中的用户标识,可以视为目前位于家电产品旁边的用户的用户标识,即代表目前使用家电产品的用户。
进一步地,若所述自定义数据区包含除所述产品应用提供的用户标识之外的其他用户标识,则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通过所述任一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将所述产品应用提供的用户标识替换所述自定义数据区中的该其他用户标识。如此,自定义数据区中仅仅包含一个用户标识,该用户标识总是目前使用家电产品的用户的用户标识。
2、家电控制模块从所述家电产品的NFC中获取最近一次写入的用户标识。
在家电产品的NFC具有自定义数据区且自定义数据区中仅仅包含一个用户标识的实施例中,家电控制模块直接从家电产品的NFC中读取用户标识,自然可以获得最近一次写入的用户标识。
在其他实施例中,家电控制模块需要判断最近写入的是哪个用户标识。
3、家电控制模块将包含获取的用户标识的主用户确认通知发送给家电产品的Wi-Fi。
4、家电产品的Wi-Fi将接收到的主用户确认通知上传给产品服务端。
最近写入家电产品的NFC中的用户标识,代表目前使用家电产品的用户。一般而言,凡是通过自己的用户移动设备向家电产品传输过用户标识的用户,可以都属于家电产品绑定的用户,而目前使用家电产品的用户,是家电产品绑定的各用户中的主用户。
家电产品侧将目前的主用户的用户标识通知给产品服务端,以便产品服务端明确目前使用家电产品的用户身份。
5、家电控制模块当确定需要进行消息推送时,将推送请求发送给家电产品的Wi-Fi。
6、家电产品的Wi-Fi将接收到的推送请求上传给所述产品服务端。
7、产品服务端针对家电产品的Wi-Fi发送的任一推送请求,当接收到该推送请求时,执行消息推送。
所述产品服务端针对家电产品的Wi-Fi发送的任一推送请求,当接收到该推送请求时,在该时间点,具体执行:
确定相应的待推送消息,并针对最近一次从家电产品的Wi-Fi接收到的主用户确认通知中的用户标识,向相应的产品应用推送确定的待推送消息。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产品服务端可以将接收到每个主用户确认请求通知中的用户标识添加到对应于所述家电产品的用户列表;向所述用户列表中除最近接收到的用户标识以外的至少一个其他用户标识所绑定的产品应用,推送确定的的待推送消息。
如此,可以实现向共同使用同一家电产品的各用户推送消息。例如,向同一家庭中各家庭成员同时推送消息。
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服务端可以接收权限用户标识所绑定的产品应用发送的列表配置指令,根据所述列表配置指令,从所述用户列表中删除用户标识;所述权限用户标识是具有配置权限的用户的用户标识。
如此,可以实现权限用户对于用户列表的更新。例如,权限用户不允许用户列表中有的用户再使用家电产品,因此可以将该用户从用户列表中删除。
另外,产品服务端也可以针对用户列表中的每个用户,如果监测到该用户超过一定时间未使用过家电产品,则将该用户从用户列表中删除。
此外,权限用户可以是购买该家电产品的用户,也可以是使用该家电产品次数最多的用户。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每次使用家电产品时,可以都使用移动设备的NFC功能触发将家电产品绑定的主用户切换成自己。如此,产品服务端以针对每个用户标识,统计接收到包含该用户标识的主用户确认通知的次数,将次数最多的用户标识确定为权限用户标识。
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服务端可以接收权限用户标识所绑定的产品应用发送的策略配置指令,根据所述策略配置指令,确定消息推送策略,并基于确定的消息推送策略进行消息推送;所述权限用户标识是具有配置权限的用户的用户标识。
如此,可以实现权限用户对于产品服务端消息推送策略的配置。
一种实现方式是,所述产品服务端可以根据所述消息推送策略,确定包含于所述用户列表的用户子列表与所述用户子列表对应的推送条件;当接收到推送请求时,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推送条件,若是,则向所述用户子列表中的每个用户标识所绑定的产品应用进行消息推送。如此,可以实现有条件地向用户列表中的部分用户进行消息推送。
例如,可以设置子用户列表中家庭中的小孩,将对应的推送条件设置为每天早上8-10点,烹饪电器确定完成烹饪的情况。如此,可以每天早上8-10点向家庭中的小孩的用户移动设备上的产品应用推送早餐完成通知,通知小孩吃早餐。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家电控制模块可以当监测到家电产品的Wi-Fi连接到网络时,确定需要进行消息推送,以提醒用户配网成功。
在家电产品是烹饪电器的情况下,所述家电控制模块可以当监测到所述家电产品开始烹饪时,确定需要进行消息推送,以提醒用户烹饪开始,以及提醒用户还有多久烹饪完成。也可以当监测到所述家电产品结束烹饪时,确定需要进行消息推送,以提醒用户烹饪结束,以及提醒用户烹饪完成的菜品是什么。此处需要说明,为了排除用户误触的情况,家电控制模块可以在监测到烹饪电器开始工作一段时间(如菜谱中第一个烹饪步骤的一半时间)后,才会确定烹饪电器开始烹饪。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家电控制模块可以当确定需要进行消息推送时,利用所述家电产品的声音播报功能进行消息推送。
本文中的待推送消息可以包括:多媒体形式的消息,和/或,文本形式的消息。
在有些实施例中,任一产品应用可以获取对应的用户移动设备采集的环境信息,并将获取的环境信息发送给所述产品服务端;所述环境信息包括地理位置信息、天气信息、时间信息中的至少一种。而所述产品服务端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环境信息,确定匹配于所述环境信息的菜谱,并将确定的菜谱推送给该产品应用。
其中,匹配于环境信息的菜谱,可以是从营养学角度,在该环境信息对应的环境下适合进食的菜品的菜谱。
此外,产品服务端也可以根据烹饪电器上传的每个用户的烹饪记录,分析每个用户的饮食习惯,向每个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菜谱。
另外,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创建改良菜谱的方法。具体说明如下:
目前,用户常常可以从网络途径获取菜谱,并根据菜谱,利用烹饪电器进行烹饪。在烹饪过程中,用户往往会基于自己的偏好,对菜品的烹饪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良。
然而,用户日后想要复现上一次改良的菜品时,往往会忘记改良细节,从而难以复现改良的菜品。
为此,提供一种可自动烹饪的烹饪电器(可以具有A型家电产品或者B型家电产品的结构),烹饪电器可以接收产品服务端下发的菜谱与用于实现菜谱的控制参数集合,用户利用烹饪电器实现菜谱过程中,可以对烹饪过程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便根据自己的偏好对菜品进行改良。烹饪电器可以监测到用户对烹饪电器的控制参数进行了调整,并将调整后的控制参数记录下来,上传给产品服务端。产品服务端根据用户调整后的控制参数,在原菜谱的基础上创建改良菜谱,并建立所述改良菜谱与所述用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此,烹饪电器可以及时捕捉用户在使用烹饪电器进行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烹饪灵感,将这种用户后续很难回忆的烹饪灵感记录下来,并反馈给产品服务端形成改良菜谱。用户后续可以直接请求产品服务端将历史上产生的改良菜谱推送给自己,用户可以轻松复现改良的菜品。
上述的创建改良菜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产品服务端向所述烹饪电器下发菜谱与用于控制所述烹饪电器实现所述菜谱的控制参数集合。
上述改良菜谱的方法应用于烹饪系统。烹饪系统包括烹饪电器、烹饪电器对应的产品服务端。烹饪电器可以通过菜谱展示功能,向用户展示菜谱清单,供用户浏览。用户可以从烹饪电器展示的菜谱清单中选择想要实现的菜谱。
在有些实施例中,烹饪系统还可以包括烹饪电器对应的产品应用。产品应用安装于用户移动设备,用户可以通过产品应用与产品服务端进行交互,从产品服务端推送的菜谱中选择要实现的菜谱。
在实际应用中,菜谱通常是以页面序列的方式进行展示的,一个页面对应一个烹饪步骤。在菜谱的各烹饪步骤中,有的烹饪步骤可能不需要烹饪电器参与,例如提示用户准备哪些食材的步骤,有些烹饪步骤可能需要烹饪电器来执行,例如煎炒煮炸等类型的步骤。
用于实现菜谱的控制参数集合,是指菜谱的每个需要由烹饪电器执行的烹饪步骤对应的控制参数。烹饪电器正是根据控制参数来执行烹饪步骤的。
用于控制所述烹饪电器实现所述菜谱的控制参数集合,包括以下至少一个类型的参数:温度、功率、转速、时长。
对于加热型的烹饪电器,温度是其一个重要的控制参数。一般而言,烹饪电器的功率决定了烹饪电器的操作幅度(如电炒锅的翻炒幅度),而操作幅度会影响菜品口味或口感。有的烹饪电器具有转动器件,如用于实现搅拌功能的搅拌头,而转动器件的转速也会影响菜品口味或口感。烹饪电器执行一个烹饪步骤的时长(如煮炖时长),也开会影响菜品口味或口感。
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服务端预先向所述烹饪电器下发所述菜谱与用于控制所述烹饪电器实现所述菜谱的控制参数集合。也就是说,可以预先在烹饪电器本地存储很多菜谱,不需要用户想要实现菜谱时才临时下发给烹饪电器。
进一步地,烹饪电器可以向用户展示包含所述菜谱的菜谱推荐清单。烹饪电器当监测到所述用户输入的针对所述菜谱的烹饪请求后,确定所述烹饪电器确定用户请求实现所述菜谱。
在实际应用中,烹饪电器可以具有菜谱展示功能,由烹饪电器向用户推荐菜谱,用户可以通过与烹饪电器进行交互,从推荐的菜谱中选择菜谱进行烹饪。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烹饪系统包括产品应用的情况下,产品应用可以向所述用户展示包含所述菜谱的菜谱推荐清单,并在监测到所述用户输入的针对所述菜谱的烹饪请求后,将所述烹饪请求发送给产品服务端。如此,产品服务端可以将所述烹饪请求发送给所述烹饪电器。进而,烹饪电器可以当接收到针对所述菜谱的烹饪请求后,确定用户请求实现所述菜谱。进一步地,产品服务端也可以根据所述烹饪请求,临时向所述烹饪电器下发所述菜谱与用于控制所述烹饪电器实现所述菜谱的控制参数集合。
2、烹饪电器在确定用户请求实现所述菜谱之后,依次针对所述菜谱对应的每个需要由所述烹饪电器执行的烹饪步骤,根据用于实现该烹饪步骤的控制参数,执行该烹饪步骤。
3、烹饪电器在实现所述菜谱过程中,如果监测到所述用户调整了用于实现任一烹饪步骤的控制参数,则记录对应于该烹饪步骤的调整后的控制参数。
例如,用户可以转动烹饪电器的旋钮,设置烹饪电器执行煮炖的烹饪步骤的时长。
4、烹饪电器将在烹饪所述菜谱过程中记录的调整后的控制参数上传给所述产品服务端。
5、产品服务端根据所述烹饪电器在烹饪所述菜谱过程中记录的调整后的控制参数,在所述菜谱的基础上创建改良菜谱,并建立所述改良菜谱与所述用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有些实施例中,用户有时尝试的改良可能是失败,这种情况下,用户其实并不希望保留改良菜谱。因此,产品服务端可以获取在所述烹饪电器实现所述菜谱之后所述用户给出的菜品评价,所述产品服务端在确定所述菜品评价表征好评的情况下,在所述菜谱的基础上创建改良菜谱。
具体来说,用户可以通过产品应用或者烹饪电器,向产品服务端反馈菜品评价。
在有些实施例中,产品服务端将所述改良菜谱与用于实现所述改良菜谱的控制参数集合下发给到烹饪电器,以便所述用户在使用所述烹饪电器时,调用所述改良菜谱。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产品应用可以响应于所述用户的请求,从所述产品服务端获取所述改良菜谱并展示给所述用户。
另外,用户可能根据自己的偏好,认为菜谱中的有些烹饪步骤是不必要的,和/或想要增加烹饪步骤,这种情况下,烹饪电器也会记录并反馈给产品服务端,用于构建改良菜谱。
具体而言,烹饪电器在实现所述菜谱过程中,如果监测到所述用户跳过了用于实现所述菜谱的任一烹饪步骤和/或增加了烹饪步骤,则可以记录该被跳过和/或增加的烹饪步骤。烹饪电器可以将在烹饪所述菜谱过程中记录的被跳过和/或增加的烹饪步骤反馈给所述产品服务端。
所述产品服务端根据所述烹饪电器在烹饪所述菜谱过程中记录的调整后的控制参数与目标烹饪步骤;在所述菜谱的基础上创建改良菜谱。所述目标烹饪步骤包括:被跳过和/或增加的烹饪步骤。
此外,用户可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没有使用有些食材和/或配料不合适,或者更改了食材和/或配料,烹饪电器可以记录并反馈给产品服务端,用于构建改良菜谱。其中,将食材和/或配料称为烹饪对象。
具体而言,烹饪电器在实现所述菜谱过程中,如果监测到所述用户修改了所述菜谱指定的烹饪对象和/或烹饪对象用量,则可以记录修改后的烹饪对象和/或烹饪对象用量。然后,烹饪电器可以将在烹饪所述菜谱过程中记录的修改后的烹饪对象和/或烹饪对象用量,反馈给所述产品服务端。
产品服务端根据所述烹饪电器在烹饪所述菜谱过程中记录的调整后的控制参数与修改后的烹饪对象和/或烹饪对象用量,在所述菜谱的基础上创建改良菜谱。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其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产品应用或产品服务端的功能。
图9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计算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产品应用或产品服务端的功能。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说明书实施例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说明书实施例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在实施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说明书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在确定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之间的NFC连接,将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写入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
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在保持终端Station模式下执行: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在不执行可用性校验的情况下,默认校验通过,并根据读取的配网信息接入网络;
其中,所述可用性校验包括:根据在AP模式下扫描到的热点标识列表,校验所述配网信息的可用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网信息包括:无线网络标识与无线网络密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网信息还包括:产品服务器的IP地址,所述IP地址是所述产品应用预先根据所述产品服务端的域名进行DNS解析得到的;
所述方法还包括:
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在接入网络之后,根据所述IP地址,连接到产品服务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包括:
监测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与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之间感应信号的电平,当监测到由低电平向高电平变化时,从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在保持终端Station模式下执行:当首次监测到由高电平向低电平变化时,将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的写入控制标志置为第一标志,并在经过指定时长后,将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的写入控制标志由第一标志置为第二标志;
其中,所述产品应用在满足写入条件时,将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写入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所述写入条件包括: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的写入控制标志为第二标志。
6.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监测到由低电平向高电平变化时,从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包括:
在将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的写入控制标志由第一标志置为第二标志之后,当监测到由低电平向高电平变化时,从所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具有自定义数据区,所述自定义数据区被配置为使用所述产品应用可识别的非NFC数据交换格式,并且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对所述自定义数据区可读可写,以便于所述产品应用通过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之间的NFC连接,将输入写入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的自定义数据区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电产品,其特征在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的数据区包括第一NFC记录,所述第一NFC记录具有URL类型的NFC数据交换格式;在所述产品应用向所述NFC芯片写入配网信息之前,所述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读取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的数据区中的全部数据;所述产品应用包括产品客户端程序或产品轻应用;
所述第一NFC记录包含URL,用于触发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执行:在安装了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打开产品客户端程序,在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打开产品轻应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FC记录中还包含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家电产品对应的防串货码;
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对应的唯一标识;
通信故障标志;其中,家电产品的家电控制模块在监测到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故障时,将所述通信故障标志修改为表征故障;在监测到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故障被修复时,将所述通信故障标志修改为表征未故障;
家电产品的NFC模块被触发的累计数量;其中,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每当监测到家电产品的NFC模块建立NFC连接时,将所述累计数量加1;
联网相关标志;其中,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每当接入网络时,将所述联网相关标志置为用于表征联网状态的标志,每当断开网络时,将所述联网相关标志置为用于表征未联网状态的标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家电产品,其特征在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的数据区还包括第二NFC记录;所述第二NFC记录使用安卓应用类型的NFC数据交换格式;
所述第二NFC记录包含安卓应用标识,用于在用户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是安卓系统的情况下,触发该操作系统执行:在未安装产品客户端程序的情况下,进入安卓系统关联的下载途径,下载产品客户端程序,或者,打开安卓系统支持的产品轻应用。
11.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所述方法包括:
在确定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之间的NFC连接,将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写入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以使得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在保持终端Station模式下执行: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在不执行可用性校验的情况下,默认校验通过,并根据读取的配网信息接入网络;
其中,所述可用性校验包括:根据在AP模式下扫描到的热点标识列表,校验所述配网信息的可用性。
12.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在确定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之间的NFC连接,将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写入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所述方法应用于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在保持终端Station模式下执行: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在不执行可用性校验的情况下,默认校验通过,并根据读取的配网信息接入网络;其中,所述可用性校验包括:根据在AP模式下扫描到的热点标识列表,校验所述配网信息的可用性。
13.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所述装置包括:
写入模块,在确定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之间的NFC连接,将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写入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以使得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在保持终端Station模式下执行: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在不执行可用性校验的情况下,默认校验通过,并根据读取的配网信息接入网络;
其中,所述可用性校验包括:根据在AP模式下扫描到的热点标识列表,校验所述配网信息的可用性。
14.一种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产品应用在确定用户移动设备已通过自身的Wi-Fi模块接入网络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移动设备的NFC模块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之间的NFC连接,将用户移动设备使用的配网信息写入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所述方法应用于家电产品的Wi-Fi模块,所述装置包括:
执行模块,在保持终端Station模式下执行:从家电产品的NFC模块中读取配网信息,在不执行可用性校验的情况下,默认校验通过,并根据读取的配网信息接入网络;其中,所述可用性校验包括:根据在AP模式下扫描到的热点标识列表,校验所述配网信息的可用性。
15.一种家电产品,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方法。
CN202210050696.3A 2021-03-16 2021-06-17 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家电产品 Pending CN1148669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18645 2021-03-16
CN202110281864 2021-03-16
CN202110673874.3A CN113259920B (zh) 2021-03-16 2021-06-17 一种家电产品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73874.3A Division CN113259920B (zh) 2021-03-16 2021-06-17 一种家电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6993A true CN114866993A (zh) 2022-08-05

Family

ID=771885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50696.3A Pending CN114866993A (zh) 2021-03-16 2021-06-17 家电产品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家电产品
CN202110673874.3A Active CN113259920B (zh) 2021-03-16 2021-06-17 一种家电产品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73874.3A Active CN113259920B (zh) 2021-03-16 2021-06-17 一种家电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86699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0651A (zh) * 2021-08-23 2021-11-16 安徽众家云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NFC技术辅助电器配置wifi参数的方法
CN113709713A (zh) * 2021-08-30 2021-11-26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WiFi芯片的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242572B (zh) * 2022-03-31 2024-02-27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家电产品及家电产品与用户间的数据交互方法
CN115348123A (zh) * 2022-04-27 2022-11-15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家电产品连接到产品服务端的方法
CN115150800A (zh) * 2022-06-30 2022-10-04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nfc技术的智能家电配网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13587B1 (en) * 2012-05-24 2020-03-18 BlackBerry Limited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gg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tag interactions
CN105657647B (zh) * 2016-03-18 2019-04-2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nfc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5785786B (zh) * 2016-04-22 2019-01-22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nfc控制的智能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
CN105898830A (zh) * 2016-06-16 2016-08-24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电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6358147A (zh) * 2016-09-28 2017-01-25 美的智慧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无线网络的方法及系统、家用电器和用户终端
CN107465584A (zh) * 2017-07-21 2017-12-12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智能家电的网络接入方法及装置、智能家电
CN109996260B (zh) * 2018-01-02 2021-01-1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配置系统、客户端设备、嵌入式设备配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0557305B (zh) * 2018-05-31 2021-10-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无线路由器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48116B (zh) * 2018-11-16 2021-06-29 深圳绿米联创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NFC的ZigBee网关设备批量入网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784865A (zh) * 2019-12-16 2020-02-1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终端、物联网设备及配网系统
CN111130957A (zh) * 2019-12-17 2020-05-0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家电设备配网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9920A (zh) 2021-08-13
CN113259920B (zh)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9920B (zh) 一种家电产品
CN113259921B (zh) 一种家电产品
JP6941679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スライス選択方法、ユーザ機器、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EP3195691B1 (en) Providing network service to an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US20190124499A1 (en) Method of changing profile using identification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mplementing same
CN108781473B (zh) 一种在不同终端间共享文件的方法及设备
CN102612052A (zh) 无线通信装置、程序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4917762A (zh) 一种权限分配方法、第一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09725543B (zh) 设备控制码配置方法、装置、云服务器及网络系统
CN113923067A (zh) 一种家电产品连接到产品服务端的方法
CN104507141A (zh) 客户端接收文件的方法及接收方客户端
CN114205796A (zh) 一种家电产品连接到网络的方法
CN108476462A (zh)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通信方法及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US2023007685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ing plurality of sims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for
CN115086930A (zh) 一种家电产品
CN115086926A (zh) 一种家电产品
CN115086931A (zh) 一种家电产品
CN115086927A (zh) 一种消息推送系统
CN115150793A (zh) 一种家电产品
CN115080841A (zh) 一种创建改良菜谱的方法
CN115150794A (zh) 一种家电产品
CN115086929A (zh) 一种用户确定方法
CN114124595A (zh) 一种家电产品连接到网络的方法
CN115086928A (zh) 一种家电产品
CN115150792A (zh) 一种烹饪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