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1451A - 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61451A
CN114861451A CN202210561585.9A CN202210561585A CN114861451A CN 114861451 A CN114861451 A CN 114861451A CN 202210561585 A CN202210561585 A CN 202210561585A CN 114861451 A CN114861451 A CN 114861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er
wind
typhoon
wind speed
coeffic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615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晓予
石建
徐晓立
宋平
林宇彬
杨迪珊
张劲波
程诺
陈学东
阮筱菲
陈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6158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614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61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14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4Power grid distribution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2Reliability analysis or reliability optimisation; Failure analysis, e.g. worst case scenario performanc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根据已知台风风速时程曲线,设计台风最大风速;步骤S2:根据杆塔抗台风设计时设计的风压高度系数计算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步骤S3:根据设计的台风最大风速和计算出的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计算杆塔导地线风荷载和杆塔塔身风荷载;本发明具有可以对输电线路进行防风技术指导、有效地提高输电线路抵御台风的能力的特点。

Description

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台风为代表的特殊气候引起的风灾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次数增多、受灾程度加剧的趋势。同时,近年来大量的现场实测研究结果表明,台风近地边界层风环境特性不同于良态气候模式。而输电杆塔作为一种对风荷载敏感的结构,台风过境地区输电杆塔倒塌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比较台风与常规风风场特性参数差异,明确台风作用下杆塔上作用的风荷载。
对于输电线路风荷载激计算,各国设计标准依据历史与经验各自不同;现有技术中的美标、欧标现线路设计标准的风荷载设计计算基于风工程理论,充分考虑了阵风效应,因此其设计风速即为其耐受风速,例如美标按60m/s(3s时距,33英尺高)风速设计的杆塔在设计使用条件下最大可抵御一个在10m高3秒阵风最大为60m/s的风灾,即当风灾10m高,3秒阵风风速远大于60m/s时,按此设计的铁塔破坏倒塌是正常的很可能发生的,而当风灾10m高,3秒阵风风速小于60m/s时,此铁塔倒塌的可能性不大。
而与美标、欧标相比,我国设计标准中阵风效应考虑并不充分,我国已建110kV~500kV输电线路设计时所采用的的行业规程规范有如下几个版本: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79,1979年颁布实施,下称“79规程”);设计安全系数1.5,不考虑阵风效应系数;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SDGJ94-90,1990年颁布实施,下称“90规定”);设计安全系数1.5,设计风速为30年一遇(500kV)与15年一遇(220kV及以下),杆塔塔身风荷载计算中阵风效应不充分的考虑,导地线风荷载计算不考虑阵风效应;
《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5092-1999,1999年颁布实施,下称“99规程”);设计安全系数相当于1.4(荷载分项系数)乘1.1(杆塔材料分项系数)为1.54,设计风速为30年一遇(500kV)与15年一遇(220kV及以下),阵风效应杆塔部分考虑,导地线阵风效应220kV及以下不考虑,500kV及以上相当于不充分考虑;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2010年颁布实施,下称“10规范”)。设计风速为50年一遇(500kV)与30年一遇(220kV及以下),阵风效应、安全系数考虑与99规程相同;
由上可以看出,各时期设计标准由于除设计风速外线路风荷载计算中的安全系数(分项系数)与阵风效应考虑不同,各时期相同标准设计的相同设计风速线路风荷载水平也并不相同,特别是阵风效应计算。阵风系数在1~2之间,不同时期对阵风效应考虑相差极大且均非精确推导,因此我国标准设计杆塔具体耐受风速并不能简单的从设计风速获得,不同设计标准下的杆塔结构需要一个与欧美标准相类似的充分考虑阵风效应的标准予以评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已知台风风速时程曲线,设计台风最大风速;
步骤S2:根据杆塔抗台风设计时设计的风压高度系数计算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步骤S3:根据设计的台风最大风速和计算出的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计算杆塔导地线风荷载和杆塔塔身风荷载。
进一步的,所述设计台风最大风速的方法包括根据已知台风风速时程曲线得到平均风速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21
和标准差σν,之后根据以下计算公式并结合阈值法设计台风最大风速: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22
其中,V为台风最大风速,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23
为平均风速,v为脉动风速;
脉动风速根据下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v=gσν
其中,v为脉动风速,g为脉动峰值因子,σν为标准差。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方法包括据杆塔抗台风设计时设计的风压高度系数根据设计规范选取出对应的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杆塔导地线风荷载的方法包括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WX=βC·αL·W0·μZ·μSC·d·LP·B1·sin2θ
βC=γC(1+2g·IZ)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31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32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33
W0=V0 2/1600
其中,WX为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风荷载标准值,βc为导地线阵风系数,αL为档距折减系数,Wo为基准风压,μ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C为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d为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LP为杆塔的水平档距,B1为导地线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θ为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γC为导地线风荷载折减系数,g为峰值因子,IZ为导线平均高z处的湍流强度,I10为10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Z为导、地线平均高度,α为地面粗糙度指数,εc为导地线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δL为档距相关性积分因子,Lx为水平向相关函数的积分长度,e为自然常数,V0为基本风速。
进一步的,所述杆塔塔身风荷载的方法包括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34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41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42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43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44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45
其中,εt为输电线路杆塔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Bz为背景因子,R为共振因子,mi、mj、mj’分别为输电线路杆塔第i、j、j’段的质量,φ1为结构一阶振型系数,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46
为湍流强度沿高度的分布函数,Ai、Aj、Aj’分别为输电线路杆塔第i、j、j’段迎风面构件的投影面积计算值,cohz(Zj、Zj’)为竖向相干函数,Z为输电线路杆塔塔段离地高度,ζ1为结构一阶阻尼比,f1为结构一阶自振频率,kw为各地貌常数。
进一步的,所述设计方法还包括对杆塔整体结构进行验算,验算方法包括杆塔结构验算和杆塔基础结构验算。
进一步的,所述杆塔结构验算的方法包括根据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S(WV)≤R(fy)
其中,S为荷载标准组合效应,R为结构构件抗力,WV为风速为V下的风荷载及其它相应条件下相应荷载的标准组合,fy为结构构件强度标准值;
杆塔基础结构验算的方法包括根据设计规范进行附加分项系数的取值。
进一步的,所述设计方法还包括对杆塔进行可靠度评价,评价方法包括载荷因子推算和杆塔上输电线路可靠度评价。
进一步的,所述载荷因子推算的方法包括根据已知风荷载重现期与建筑荷载的关系进行推算;
杆塔上输电线路可靠度评价的方法包括根据推算出的载荷因子对杆塔上输电线路的可靠度进行评价。
较之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通过提出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考虑阵风效应,将脉动风速和平均风速进行叠加并结合阈值法设计出台风最大风速,并根据设计出的台风最大风速结合输电线路杆塔整体结构的验算结构以对输电线路可靠度评价进行评价,以此可以对输电线路进行防风技术指导,有效地提高输电线路抵御台风的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某沿海地区的极值风速图;
图3为本实施中杆塔风振系数βz计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进行整体杆塔风荷载的计算;杆塔风载荷计算的方法包括设计台风最大风速、计算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计算杆塔导地线风荷载和计算杆塔塔身风荷载;
其中,设计台风最大风速的方法包括获取已知台风风速时程曲线,由此台风时程曲线可得平均风速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61
和标准差σν,之后根据以下计算公式并结合阈值法设计台风最大风速: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62
其中,V为台风最大风速,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63
为平均风速,v为脉动风速;
脉动风速根据下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v=gσν
其中,v为脉动风速,g为脉动峰值因子,g的数值可以按极值概率分布来确定,g值建议取2~2.5较为适宜,对于一般结构的耐受荷载超越的能力而言,g取值为2.5已足够,因此,为与中国现行建筑荷载标准吻合,本实施中,g值取2.5,σν为标准差;
由于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一年范围内可能会有多次风暴现象出现,沿海地区出现次数可能更为明显。因此,只选取最大风速为样本进行极值分析的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如果采用比年更短的周期来增加样本数量,这就可能违背了极值分析种数据的独立统计性。比如,以周期为一天就无法保证极值样本的统计独立性这一重要条件。“阈值法”是一种仅采用与极值预测相关的数据的方法。它采用的所有风速都来自于相对独立的风暴,且均高于一个特定的最小临界风速v0,这种风速在一年中可能有多个,也可能一个都没有。这种方法为解决上述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阈值法能够考虑到不同的风速条件,并能得到不同风速条件下重现期与风速的关系。对风荷载计算中确定设计风速提供参考。
将阈值法应用到台风最大风速的设计上,以此来解决利用单一风速来设计的局限性;具体步骤包括:
第一步,设置风速基础值;根据本地区的风速情况以及设计要求,设置若干个不同的风速值为基础值,将其分别记为记为v0,v1,v2等。
第二步,确定最小风速v0和最小风暴发生次数n;参照设计经验,设定一个最小风速v0为每年的阈值,并将此值与所有值进行比较,得到最小风暴次数n。
第三步,计算风速偏差值和正偏差均值;将不同风暴下的风速与设置的基础值v0进行风速差值计算,计算公式为:v-v0,选择正的风速偏差值并计算平均值。
第四步,重复第一步至第三步,将基础值v0依次替换成v1,v2等,计算对应的风暴次数λ,差值以及正均值。
第五步,绘制线图;根据以上计算得到的结果,绘制基础值与平均超越次数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第六步,确定比例因子a和形状系数b。根据下述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71
则重现期为R年的风速VR
VR=v0+a[1-(nR)-v]/b (3.32)
其中,在式(3.32)中,形状系数b通常是正值(具体为0.1左右),当R逐渐增大至正无穷时,VR的上限则逐渐趋近于v0+(a/b);
当b=0时,代入式(3.32)可得:
VR=v0+a ln(nR) (3.33)
根据第一步至第六步提供的方法,可以将相对独立的风暴进行计算和判断,但在公式中不难看到,(3.32)和(3.33)有一定的相似性。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在设置最大临界风速时,应至少保证10次及以上风速大于最大临界风速,以确保具备有足够的风速数量超过最大临界风速;根据上述阈值法的特点,除了能够满足传统的极值风速重现去进行预测之外,还能够根据不同地区风速的特点进行混合风的预测,根据此方法,可以根据地区风速占比比重来确定使用何种极值风速作为设计的台风最大风速,为不同地区间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便于理解,进行下述举例:
表1某沿海地区各站点的数据总结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72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81
表2某沿海地区1950-1999年记录最大风速
日期 站点 风速(m/s) 类型
1983年1月18日 4 43.2 气候风
1974年12月20日 2 41.7 台风
1953年9月9日 1 40.1 气候风
1988年11月26日 3 39.6 台风
1984年1月13日 3 38.1 台风
1978年10月25日 4 37.0 台风
1961年7月4日 1 36.5 气候风
1976年3月27日 4 36.0 台风
1989年11月19日 3 36.0 台风
1952年7月8日 1 35.0 气候风
1958年8月12日 4 35.0 气候风
1987年1月28日 4 35.0 台风
1994年8月10日 3 35.0 气候风
根据表1可知,自1950年以来,在某沿海地区的4个不同站点独立记录了每天的阵风大小,分别记为站点1,2,3,4。此四个站点的风速计均安置在干扰较小的空旷地带,独立工作。通过多年来的数据显示,风速大于21m/s的台风每个站点发生的比例非常低(平均每年约1次),由表2可知,台风的出现不一定会带来极值阵风。
结合表1和表2,下面对某沿海地区进行数据的极值分析,具体步骤包括:
第一步,数据筛选;根据现有数据库当中的风速数据,统计数据大于21m/s的风速值并分开命名保存。
第二步,数据来源分类;将上述统计的值与当日气象图表的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该风速值由台风或气候风产生,并将两种风速类型情况分类汇总。
第三步,整合多站点数据;分别统计整理a,b,c,d四个站点的数据,将它们统一整理成气候风和台风两类。
第四步,风速修正;为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通过风洞试验得出各站点的修正因子,将气候风数据修正至10m处空旷地带的风速。
第五步,分析数据;按照汇总所得结果,分析“阈值”,即可得到重现期两种类型风速间的关系。
确定下式:
VR=v0+a[1-(nR)-v]/b (3.34)
其中a为比例因子,b为形状参数,v0为风速基础值,某沿海地区本次选择风速为21m/s,n为整合气候风和台风的数据后每年风速超过v0的阵风所占比例均值。
某沿海地区两种风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对于气候风,n取23.4,得:
VR=68.3-(39.3R1)-0.059 (3.35)
对于台风,n取0.97,得:
VR=69.0-(48.1R1)-0.108 (3.36)
给定某一极值风速,则能够得到重现期为R1和R2的不同风况组合下的重现期Rc,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91
公式(3.37)基于两种不同风况的极值风速相互独立时方能成立。
根据公式(3.37),将公式(3.35)和(3.36)代入公式(3.37)可得两种风超越某一给定风速的联合概率,结果如下: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092
结合以上分析和计算的内容,根据公式(3.35),(3.36)和(3.38)绘制出图2;参照图2可知,气候风与台风在大致30年重现期处相交;混合风速重现期曲线前期与气候风接近,但是差距逐渐拉大,在长重现期段逐步接近台风,最后差异很小,以将台风风速与气候风风速进行区分,若无可靠数据可采用100年重现期风速作为台风设计风速进行计算。
计算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方法包括根据杆塔抗台风设计时设计的风压高度系数根据设计规范选取出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本实施例中,设计规范选择现有技术中的《架空输电线路荷载规范》(DL/T 5551-2018),由此规范选择:风剖面指数α取为0.08,湍流强度I0取0.15。
计算输电线路导地线风荷载的方法包括根据设计出的台风最大风速和计算出的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并结合《架空输电线路荷载规范》(DL/T 5551-2018)中的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WX=βC·αL·W0·μZ·μSC·d·LP·B1·sin2θ (5.1.5-1)
βC=γC(1+2g·IZ) (5.1.5-2)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01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02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03
W0=V0 2/1600 (5.1.5-6)
其中,WX为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风荷载标准值;βc为导地线阵风系数;αL为档距折减系数;Wo为基准风压;μ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准高度为10m;μSC为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线径≥17mm时取1.0,线径<17mm时取1.1;d为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LP为杆塔的水平档距,B1为导地线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对于按有冰设计的各类情况,5mm冰区时取1.1,10mm冰区时取1.2,15mm冰区取1.3,对无冰情况取1.0;计算张力时取1.0;θ为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γC为导地线风荷载折减系数,取0.9;g为峰值因子,取2.5;IZ为导线平均高z处的湍流强度,应按式(5.1.5-3)计算;I10为10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度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Z为导、地线平均高度,α为地面粗糙度指数,对应A、B、C、D类地貌分别取0.12、0.15、0.22和0.3;εc为导地线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计算导地线张力时应取0;δL为档距相关性积分因子,计算跳线时可取1.0;Lx为水平向相关函数的积分长度,可取50m;e为自然常数,可取2.1858;V0为风速基础值;
计算输电线路杆塔塔身风荷载的方法包括根据设计出的台风最大风速和计算出的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并结合《架空输电线路荷载规范》(DL/T 5551-2018)中的以下公式且参照图2和表3内容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11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12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13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14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15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16
其中,εt为输电线路杆塔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可根据表3确定;Bz为背景因子,应按式(5.5.3-2)计算;R为共振因子,应按式(5.5.3-3)计算;mi、mj、mj’分别为输电线路杆塔第i、j、j’段的质量,φ1为结构一阶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分析确定;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17
为湍流强度沿高度的分布函数,可按式(5.5.3-4)计算;Ai、Aj、Aj’分别为输电线路杆塔第i、j、j’段迎风面构件的投影面积计算值,cohz(Zj、Zj’)为竖向相干函数,可按式(5.5.3-5)计算;Z为输电线路杆塔塔段离地高度;ζ1为结构一阶阻尼比,对钢结构输电线路杆塔可取0.02;f1为结构一阶自振频率;kw为各地貌常数,对应A、B、C和D类地貌分别取1.284、1.0、0.544和0.262;
表3杆塔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εt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18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21
注:1、H为杆塔全高;
2、20m<H<40m时可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同时,由于台风与常规风相比,其平均风剖面及湍流强度差异显著,由于风场特性参数取值的影响,导致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z和风荷载调整系数β存在显著差异。
在台风时段内,风剖面系数α变化范围大、特异性较强,通过分析实测台风数据,得到范围风剖面系数α的范围为0.073~0.174,因为风剖面指数越小越偏于不安全,在进行分析时,风剖面指数α取为0.08,在台风时段内,湍流强度值变化比较大,通过对比分析实测台风数据,湍流强度I0取0.15。
为进一步保证杆塔抗台风的可靠性,该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还包括对杆塔整体结构进行验算,验算方法包括对杆塔结构验算和对杆塔基础结构验算;
其中,对杆塔结构验算的方法包括根据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S(WV)≤R(fy)
其中,S为荷载标准组合效应,R为结构构件抗力,WV为风速为V下的风荷载及其它相应条件下相应荷载的标准组合,fy为结构构件强度标准值,角钢、钢管杆件、节点板取屈服值,螺栓强度标准值按设计值的1.2倍计算;
对杆塔基础结构验算的方法包括根据设计规范进行附加分项系数的取值;目前杆塔线路设计标准中可靠性选择高低排序是耐张塔基础-耐张塔-直线塔基础-直线塔,铁塔基础(包括基础连接)抗风可靠性高于铁塔,这个可靠性选择安排也是考虑到基础破坏修复难度高于杆塔,相当于设计标准已对基础留了一定的余度,因此基础抗风能力不能简单采用设计标准评价。
基础钢材与杆塔上部结构一致,其标准组合验算中应采用强度标准值即钢筋屈服值。
对于大风下的杆塔基础稳定,最重要的是基础上拔稳定,大风灾害下的杆塔基础破坏基本都为上拔隆起,但相对于杆塔结构破坏,风灾下杆塔基础破坏相对较少。
按现行《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9-2014》,基础上拔附加分项系数如下表4所示,规范未明确对于台风验算工况下的附加分项系数取值,考虑到基础设计中实际采用了基础强于上部的设计原则及风灾实际情况反映,大风验算中基础附加分项系数采用略低于设计情况数值。
表4基础上拔附加分项系数γf取值表
塔型 直线塔 0°耐张与悬垂转角塔 耐张塔、大跨越塔
规范设计情况 1.1 1.3 1.6
台风验算情况 0.95 1.1 1.3
为进一步保证杆塔抗台风的可靠性,该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还包括对杆塔进行可靠度评价,评价方法包括载荷因子推算和杆塔上输电线路可靠度评价;
其中,载荷因子推算包括根据我国《建筑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风荷载重现期与荷载的关系进行推算,推算结果为: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31
依据建筑荷载规范中各沿海城市100年与10基本风压值x100与x10,对全国沿海所有台风大风区进行统计计算,可知全国地区β的平均值为0.223,广东、广西、海南三地沿海β平均值为0.253。现取β值为0.25,可以得到与美标相似的可靠度及相关荷载因子表5如下所述:
表5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32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41
杆塔上输电线路可靠度评价的方法包括根据推算出的载荷因子β对杆塔上输电线路的可靠度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为:50年一遇为欧美、IEC确定的除临时线路外的最低线路可靠度水平,因此耐受风荷载(风速)为50年一遇以下的可定义为不可靠,低于30年一遇的甚至已经低于欧美对临时线路可靠度水平要求,因此定义为极不可靠。在欧州、IEC标准中,可靠度中位水平为150年一遇,标准中建议230kV以上线路及重要骨干线路可靠度水平选择应至少达到此可靠度。抵御100年一遇灾害为基本可靠已基本满足我国社会对基础设施安全可靠要求的心里期望,因此将100年一遇确定为基本可靠,200年一遇确定为可靠。耐受风荷载达到50年但达不到100年的,仅是欧美线路的起步可靠度水平,考虑到沿海台风地区一般为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其主网线路宜高于起步可靠度水平,因此定义为不太可靠。对于400年一遇的相当于欧美最高可靠度水平的耐受风荷载可评价为非常可靠。由于我国电网规模大于欧美,风灾中线路破坏引起的线路停电社会经济影响甚至大于欧美,另外特高压线路也是欧美国家没有的,因此设定800年一遇为电网乃至中国行业最高电网可靠度水平并定义为极可靠。依据上述分析设定如下表6所示的可靠度水平对应评价
表6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42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51
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密度特别是用电密度已接近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而我国电网网架复杂且为大电网,线路灾害停电对系统冲击影响较大,台风中伴随的洪涝灾害又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以予以应对,因此沿海大风区的线路防风可靠度水平应达到欧美标准所建议的水平,即除临时线路外架空线路最低抗风可靠度不得低于于50年一遇,230kV以上及重要线路抗风可靠度水平不得低于150年一遇水平。
依据以上的可靠度级别,依据我国线路可靠度级别应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的构想及我国电网建设现状水平,依据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议沿海新建线路应达到的可靠度如下表7所示:
表7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52
对于已建线路,由于线路原设计抗风标准较低,而线路改造重建涉及征地、停电等复杂问题即较大的建设工期成本,因此已建线路抗风可靠度要求宜较新建线路可靠度要求低1~2个级别,具体如下表8所示:
表8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53
Figure BDA0003656804230000161
以上只是本发明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已知台风风速时程曲线,设计台风最大风速;
步骤S2:根据杆塔抗台风设计时设计的风压高度系数计算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步骤S3:根据设计的台风最大风速和计算出的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计算杆塔导地线风荷载和杆塔塔身风荷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台风最大风速的方法包括根据已知台风风速时程曲线得到平均风速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11
和标准差σν,之后根据以下计算公式并结合阈值法设计台风最大风速: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12
其中,V为台风最大风速,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13
为平均风速,v为脉动风速;
脉动风速根据下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v=gσν
其中,v为脉动风速,g为脉动峰值因子,σν为标准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方法包括据杆塔抗台风设计时设计的风压高度系数根据设计规范选取出对应的杆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杆塔导地线风荷载的方法包括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WX=βC·αL·W0·μZ·μSC·d·LP·B1·sin2θ
βC=γC(1+2g·IZ)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14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15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16
W0=V0 2/1600
其中,WX为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风荷载标准值,βc为导地线阵风系数,αL为档距折减系数,Wo为基准风压,μ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C为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d为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LP为杆塔的水平档距,B1为导地线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θ为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γC为导地线风荷载折减系数,g为峰值因子,IZ为导线平均高z处的湍流强度,I10为10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Z为导、地线平均高度,α为地面粗糙度指数,εc为导地线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δL为档距相关性积分因子,Lx为水平向相关函数的积分长度,e为自然常数,V0为基本风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塔塔身风荷载的方法包括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21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22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23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24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25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26
其中,εt为输电线路杆塔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Bz为背景因子,R为共振因子,mi、mj、mj’分别为输电线路杆塔第i、j、j’段的质量,φ1为结构一阶振型系数,
Figure FDA0003656804220000027
为湍流强度沿高度的分布函数,Ai、Aj、Aj’分别为输电线路杆塔第i、j、j’段迎风面构件的投影面积计算值,cohz(Zj、Zj’)为竖向相干函数,Z为输电线路杆塔塔段离地高度,ζ1为结构一阶阻尼比,f1为结构一阶自振频率,kw为各地貌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方法还包括对杆塔整体结构进行验算,验算方法包括杆塔结构验算和杆塔基础结构验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塔结构验算的方法包括根据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S(WV)≤R(fy)
其中,S为荷载标准组合效应,R为结构构件抗力,WV为风速为V下的风荷载及其它相应条件下相应荷载的标准组合,fy为结构构件强度标准值;
杆塔基础结构验算的方法包括根据设计规范进行附加分项系数的取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方法还包括对杆塔进行可靠度评价,评价方法包括载荷因子推算和杆塔上输电线路可靠度评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因子推算的方法包括根据已知风荷载重现期与建筑荷载的关系进行推算;
杆塔上输电线路可靠度评价的方法包括根据推算出的载荷因子对杆塔上输电线路的可靠度进行评价。
CN202210561585.9A 2022-05-23 2022-05-23 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Pending CN1148614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1585.9A CN114861451A (zh) 2022-05-23 2022-05-23 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1585.9A CN114861451A (zh) 2022-05-23 2022-05-23 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1451A true CN114861451A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38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61585.9A Pending CN114861451A (zh) 2022-05-23 2022-05-23 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6145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14873A (zh) * 2022-08-31 2022-09-27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环境重现期设计标准推算方法与系统
CN116244793A (zh) * 2022-12-30 2023-06-09 重庆科技学院 基于glf法计算弯扭柱螺旋梁景观塔设计风荷载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14873A (zh) * 2022-08-31 2022-09-27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环境重现期设计标准推算方法与系统
CN116244793A (zh) * 2022-12-30 2023-06-09 重庆科技学院 基于glf法计算弯扭柱螺旋梁景观塔设计风荷载的方法
CN116244793B (zh) * 2022-12-30 2023-09-22 重庆科技学院 基于glf法计算弯扭柱螺旋梁景观塔设计风荷载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2755B (zh) 一种基于多维度集合信息山洪灾害综合风险动态评估方法
CN114861451A (zh) 沿海地区杆塔抗台风设计方法
Uematsu et al. Wind pressures acting on low-rise buildings
Raziei et al. Annual rainfall trend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Iran
CN102629294B (zh) 台风引发输电线路故障的概率评估方法
Kasperski A new wind zone map of Germany
He et al.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offshore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y potential in Hong Kong
Rousta et al. Analysi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atterns of heavy and super-heavy rainfall in Iran
CN109359896B (zh) 一种基于svm的电网线路故障风险预警方法
Miller et al. Topographic speed-up effects and observed roof damage on Bermuda following Hurricane Fabian (2003)
Harper Numerical modelling of extreme tropical cyclone winds
CN107403004B (zh) 一种基于地形数据的遥测雨量站点可疑数值检验方法
CN114021858A (zh) 一种输电线路的精细化风速预测方法
CN107944466A (zh) 一种基于分段思想的降雨偏差纠正方法
CN113704849B (zh) 一种输变电工程边坡失稳风险程度的评价方法
Duncan et 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ffshore wind resource up to high altitudes (≤ 315 m)
Ahmed et al. Collapse and pull–down analysis of high voltage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towers subjected to cyclonic wind
Singh et al.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 line tower subjected to wind loading
CN110109195B (zh) 一种基于雷达和探空资料的雷电临近预报方法
Qi et al. Comparison on wind load prediction of transmission line between Chinese new code and other standards
Schofield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tropical cyclone Tracy on residential building stock—1974 and 2008
Alnuaimi et al. A basic wind speed map for Oman
CN115907463A (zh) 一种电力通道故障率计算方法
Liu et al. A case study of gust factor characteristics for typhoon Morakat observed by distributed sites
Milford Annual maximum wind speeds for South Afric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