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5629A - 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5629A
CN114825629A CN202210455339.5A CN202210455339A CN114825629A CN 114825629 A CN114825629 A CN 114825629A CN 202210455339 A CN202210455339 A CN 202210455339A CN 114825629 A CN114825629 A CN 1148256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power
optimization
information set
distribution sche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53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25629B (zh
Inventor
贲树俊
胡楠
季媛媛
张铃伟
朱亿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filed Critical Nanto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to CN20221045533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56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5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5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25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5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information or by user interaction, e.g.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SCADA] 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1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a wir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or a data transmission b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7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采集获取第一用电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获得第一用电信息集合;采集获取第一供电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获得第一供电信息集合;根据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和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获得第二供电信息集合;根据第一用电信息集合、第二供电信息集合,组合构建获得多种配电方案,获得第一配电方案集合;根据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在优化空间内,按照优化条件进行配电方案的优化,获得最优配电方案。解决了目前配电方案的制定不够智能,配电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网中需要通过制定配电方案,平衡多个供用电方之间的供电和用电用水,使城市、乡村中的家庭、企业、工厂等能够正常用电的前提下,不对电网的局部带来较大的供电负担,保证配电安全。
目前一般通过在局部区域的配电架和配电站中,通过监测各方用电水平以及供电负荷进行配电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的配电方案主要依靠设备监测和人工调整,人工参与度较大,存在着配电方案制定不智能,配电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配电方案的制定不够智能,配电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获取第一用电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获得第一用电信息集合;采集获取第一供电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获得第一供电信息集合;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和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获得第二供电信息集合;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组合构建获得多种配电方案,获得第一配电方案集合;根据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在所述优化空间内,按照所述优化条件进行所述配电方案的优化,获得最优配电方案。
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第一用电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获得第一用电信息集合;第二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第一供电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获得第一供电信息集合;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和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获得第二供电信息集合;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组合构建获得多种配电方案,获得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三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优化空间内,按照所述优化条件进行所述配电方案的优化,获得最优配电方案。
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电子设备以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集当前供电网络区域内的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以及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根据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的负荷强度以及多维度供电信息的供电能力,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根据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和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组合构建多种配电方案,在多种配电方案内根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配电方案,并进行实际的供配电。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集当前供电网络区域内的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以及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能够作为配电方案调整处理的数据基础,进而准确的进行配电方案的制定的调整,通过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能够避免在用电负荷因紧急情况增加时出现供电稳定性问题,提升供配电的可靠性,并通过组合多种配电方案并设置优化条件进行优化,能够优化获得对多个用电端稳定配电的前提下,保证多个供电端供电负荷均衡的配电方案,从而智能化的制定和调整配电方案,提升电网中输配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中构建获得安全供电负荷空间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中获得优化条件和优化空间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示例性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获得单元11,第二获得单元12,第一处理单元13,第二处理单元14,第三处理单元15,第四处理单元16,电子设备300,存储器301,处理器302,通信接口303,总线架构304。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通过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配电方案的制定不够智能,配电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申请概述
在电网中需要通过制定配电方案,平衡多个供用电方之间的供电和用电用水,使城市、乡村中的家庭、企业、工厂等能够正常用电的前提下,不对电网的局部带来较大的供电负担,保证配电安全。
目前一般通过在局部区域的配电架和配电站中,通过监测各方用电水平以及供电负荷进行配电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的配电方案主要依靠设备监测和人工调整,人工参与度较大,存在着配电方案制定不智能,配电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集当前供电网络区域内的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以及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根据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的负荷强度以及多维度供电信息的供电能力,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根据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和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组合构建多种配电方案,在多种配电方案内根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配电方案,并进行实际的供配电。
在介绍了本申请基本原理后,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00:采集获取第一用电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获得第一用电信息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方法用于配电区域内的配电方案制定调整处理,该配电区域可为任意一地域内或一电网区域,该配电区域内包括多个用电端和供电端。示例性地,该地域可为城市,多个用电端包括该城市内的工厂、企业、小区、市政用电等,多个供电端包括多个发电厂、发电站等,多个供电端供电并通过包括多个配电站的配电系统供应多个用电端进行用电,并还可进行储电。
可选的,第一用电端集合内的多个用电端为当前的地域内或配电区域内需要用电的多个主体,例如可为小区、大型设备、工厂等。
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包括不同用电端的用电需求内包括的用电电压、电流、总功率等用电负荷参数,一个用电端的用电需求信息反映了该用电端的用电强度,在电网系统进行供配电的过程中,需要满足各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以保证各用电端能够稳定用电。
S200:采集获取第一供电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获得第一供电信息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供电端集合内的多个供电端为当前供配电的地域或配电区域内的进行供电的多个主体,例如可为火力发电厂、水电站、清洁能源等。其中,多个供电端自身也可为用电端,可作为用电端加入该第一用电端集合内进行配电方案的制定。
可选的,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包括不同供电端在供电时能够供电的供电负荷参数,例如最大发电功率、供电功率、供电负荷等,供电负荷包括机组压力温度等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供电的过程中,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反映了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在供电过程中,需要保证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处于稳定水平,若超过一定阈值,则会出现供电不稳定的情况,进而影响配电区域内用电端的用电可靠性。
S300: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和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获得第二供电信息集合;
根据该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可获知当前配电区域内多个用电端的用电需求,则可知在当前配电区域中,需要至少满足多个用电端的用电需求,保证可靠供电。
可选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优选为随着时间变化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示例性地,一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在早晨较低,在晚上较高,则需满足该用电端在晚上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即可满足该用电端在任意时间段的用电需求,保证可靠供电。
进一步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中,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需保证满足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内的用电需求,并设置安全供电负荷空间,以应对因突发因素导致的用电负荷增加情况。
因此,根据该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可获知多个用电端的用电负荷大小,进一步根据该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可获取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根据该用电负荷和功能能力的差值,设置一小于该差值的供电负荷空间,作为上述的安全供电负荷空间,用以应对突发的用电负荷增加情况。
可选地,而在进行配电时,以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减去该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得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作为评估当前供电负荷是否较大或较小的基础,以及作为配电方案制定调整的数据基础。安全供电负荷空间部分内的供电能力负荷不作为制定调整配电方案考虑的供电信息内,作为应急供电资源。
S400: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组合构建获得多种配电方案,获得第一配电方案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该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以及第二供电信息集合内根据安全供电负荷空间调整后的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根据各供电端在电网内可进行供电的多个用电端,进行随机的枚举组合,获得多种不同的配电方案,得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
其中,在配电网络支持的情况下,多种配电方案中同一供电端可对不同的多个用电端进行供电,如此,形成多种配电方案,每种配电方案中供电端均可对用电端进行供电,但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不同,以及供电端在对不同用电端进行供电时的负荷也不尽相同。
S500:根据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
具体地,由于不同配电方案中,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不同,以及供电端在对不同用电端进行供电时的负荷也不尽相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为在多种配电方案中寻找获得较优的配电方案,需要进行优化,优化的前提为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
根据该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条件,具体地设置的过程中,示例性地,根据该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以配电方案能稳定可靠地满足越多用电端的用电需求信息为优化条件,若一配电方案在配电时对多个用电端供电的可靠性越高,则该配电方案越优。
以及,根据该第二供电信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以配电方案能够最大程度适应性地平衡并降低各供电端的负荷为优化条件,若一配电方案能够使各供电端的负荷越为均衡,而不会导致某一供电端的负荷过高,则该配电方案越优。
根据该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空间的过程中,原始的优化空间内包括第一配电方案集合内全部的配电方案,进一步去除部分无法满足可靠性供电、以及部分供电站负荷超出供电站的供电信息的配电方案,得到初步符合配电需求的多个配电方案,作为优化空间,在该优化空间内进行优化。
示例性地,该无法满足可靠性供电可包括无法满足任一用电端的最大用电负荷需求。
S600:在所述优化空间内,按照所述优化条件进行所述配电方案的优化,获得最优配电方案。
具体地,在该优化空间内包括的多种配电方案中,依据上述的优化条件进行优化,具体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算法,例如遗传算法等,进行优化,获得在优化条件上最优的配电方案,进行配电。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集当前供电网络区域内的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以及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能够作为配电方案调整处理的数据基础,进而准确的进行配电方案的制定的调整,通过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能够避免在用电负荷因紧急情况增加时出现供电稳定性问题,提升供配电的可靠性,并通过组合多种配电方案并设置优化条件进行优化,能够优化获得对多个用电端稳定配电的前提下,保证多个供电端供电负荷均衡的配电方案,从而智能化的制定和调整配电方案,提升电网中输配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300包括:
S310: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获得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需求峰值信息;
S320: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获得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阈值信息;
S330:根据多个所述用电需求峰值信息和多个所述供电负荷阈值信息,计算获得多个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
S340:根据多个所述多维度供电信息,按照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S350:采用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分别对多个所述安全供电空间的大小进行调整;
S360:结合调整后的多个所述安全供电空间,获得所述安全供电负荷空间。
其中,步骤S340包括:
S341: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正序排序,获得供电端序列;
S342:获取所述供电端序列内相邻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比;
S343:对多个所述供电能力比进行赋值,获得多个供电能力比赋值;
S344:根据多个所述供电能力比赋值,计算获得多个所述供电端的权重值,得到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具体地,根据该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内各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获取各用电端在一定周期内的用电需求峰值信息,例如在一天内的用电功率需求峰值。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以满足用电端的用电需求峰值为基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的第一供电信息集合,获取各供电端的供电负荷阈值信息,该供电负荷阈值信息反映各供电端可进行供电的最大能力,若供电功率负荷超过该供电负荷阈值,则供电端可能会出现设备损坏等以外情况。
在实际的供电过程中,一供电端往往承载着多个用电端的供电任务。根据整体上的多个用电需求峰值信息和供电负荷阈值信息,在满足多个用电需求峰值信息的基础上,多个供电负荷阈值信息一般还具有一定的供电负荷余量,根据该供电负荷余量设置一小于其的安全供电空间,得到多个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安全供电空间的供电负荷大小可根据该供电负荷余量的大小进行具体设置。
每个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用以在每个供电端供电的过程中应对突发意外的用电负荷增加情况,作为储备供电资源进行使用,而不作为正常供电下评估供电端负荷情况的基础。
由于不同供电端的供电能力不同,不同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内的供电负荷大小也不同,而供电能力越大的供电端在电网系统中的重要性越大,在出现故障时影响也越大。因此,需要对各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大小进行调整,以提升重要性较大供电端在应对突发用电负荷增加情况下的能力。
根据多个所述多维度供电信息内各供电端的供电功率等信息,表征各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然后按照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权重分配。
在具体权重分配的过程中,根据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正序排序,即按照供电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获得第一供电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组成的供电端序列。
进一步获取该供电端序列内两两相邻的供电端之间的供电能力比,如下:
Figure BDA0003620275380000121
其中,Km为第供电端序列内第m-1个供电端的供电能力与第m个供电端的供电能力之比,n为供电端的数量,为正整数。
根据多组两两相邻供电端的多个供电能力比,对多个供电能力比进行赋值,示例性地,可直接采用供电端的供电负荷能力进行赋值,例如实际上第m-1个供电端的供电能力为第m个供电端的供电能力的1.5倍,则两者的供电能力比为1.5。或者,也可通过专家赋权法,基于输配电领域专家,分析两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以及重要程度等,对两供电端的供电能力比进行赋值。如此,获得多个供电能力比赋值。
根据该多个供电能力比赋值,计算获得多个供电端的权重值,如下:
Figure BDA0003620275380000131
其中,ωn为第n个供电端的权重值。
基于上述内容,分别根据各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反映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权重分配,获得多个供电端的权重值,进而得到上述的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进一步地,根据该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对多个安全供电空间的大小进行调整,具体调整的过程中,对于权重值较大的供电端,则说明该供电端的供电能力较大,且重要性较高,将其对应的安全供电空间向较大的方向调整,且调整程度较大,具体的调整程度可通过权重值的大小以及该供电端的供电能力进行设置,以提升该供电端应对突发供电负荷增加时的能力,避免其出现异常情况。
以及,对于权重值较小的供电端,则说明该供电端的供电能力较小,且在整体的供电工作中重要性较低,可能应对的突发供电负荷增加的情况也比较少,将其对应的安全供电空间向较小的方向调整,且调整幅度较小,以避免供电资源的浪费,提升供电效率。
如此,完成各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的调整,综合各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获得上述的安全供电负荷空间。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各用电端的供电信息以及对应用电端的用电需求信息,设置安全供电空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用电负荷突然增加的情况,并根据各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以及重要性等进行权重分配,对安全供电空间进行调整,提升供电端应对用电负荷突然增加情况的能力,并提升供电效率,基于此进行配电方案的制定调整,能够保证供电在安全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配电,提升供配电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500包括:
S510: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根据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设置第一子优化条件;
S520: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大小设置第二子优化条件;
S530:根据所述第一子优化条件和所述第二子优化条件设置优化约束条件和所述优化条件;
S540:根据所述优化约束条件对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内的多种所述配电方案进行约束,获得所述优化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的优化条件包括第一子优化条件和第二子优化条件两个优化条件,其中,根据多个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设置第一子优化条件,根据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大小设置第二子优化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510包括:
S511:根据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二权重分配结果;
S512:在优化中,获取不同所述配电方案下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
S513:采用所述第二权重分配结果对多个所述用电稳定性参数进行加权,获得第一加权结果;
S514:将所述第一加权结果作为所述第一子优化条件。
具体地,根据多个用电端的用电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二权重分配结果,其中,若一用电端的用电重要程度较大,例如为市政用电,则该用电端的权重值相应较大。具体权重分配的过程可采用上述S340步骤中的方法,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AHP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权重分配,但不限于此。
在具体的优化中,会逐个随机选择配电方案,并基于上述的优化条件计算配电方案的优化效果。其中,第一子优化条件包括获取一配电方案中多个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该用电稳定性参数包括用电端在配电方案中被供电的供电负荷等信息,若该供电负荷能够保证该用电端的用电负荷峰值,例如电压、电流均满足,则该用电端在该配电方案中的用电稳定性较好,反之则较差。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的第二权重分配结果对某一配电方案中多个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进行加权处理,获得第一加权结果。第一加权结果中,放大了用电重要程度较大的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使用电重要程度较大的用电端的稳定性用于评估配电方案优化结果优劣的占比更大,能够结合实际供电业务更为准确地进行配电方案优劣的评估。
如此,在优化中,将各个配电方案的第一加权结果作为第一子优化条件,进行配电方案优化效果的评估。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不同配电方案下个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作为评估优化配电方案的优化条件,并根据各用电端的用电重要程度对用电稳定性参数进行加权,能够更为准确、智能地评估配电方案的优化,提升优化的效果,保证配电方案中较为重要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提升配电方案优化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520包括:
S521: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三权重分配结果;
S522:在优化中,获取不同所述配电方案下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
S523:采用所述第三权重分配结果对多个所述供电负荷参数进行加权,获得第二加权结果;
S524:将所述第二加权结果作为所述第二子优化条件。
具体地,根据多个供电端的供电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三权重分配结果。其中,根据供电端的供电重要程度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可基于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参数内的供电功率反应的供电能力信息进行权重分配,示例性地,也可采用上述内容中步骤S340步骤中的方法,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的权重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在优化配电方案的过程中,获取任一配电方案下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该供电负荷参数是相对于供电端的供电能力获得的,例如某一配电方案下某一供电端的负荷接近最大负荷,则该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较大。
在优化中,更优的配电方案能够使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均较小,供电负荷较为均衡,减少某一或某一部分供电端的供电负荷接近极限的情况,进而避免负荷较大供电端出现供电失稳的情况,实现配电方案的优化。
进一步地,采用上述的第三权重分配结果对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进行加权,获得第二加权结果。第二加权结果中,供电重要程度更大的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对于评估配电方案优化效果的占比更大,而供电重要程度较小的配电端的占比较小。如此,能够更为智能准确地基于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大小评估配电方案的优化效果。
将该第二加权结果作为上述的第二子优化条件,结合上述的第一子优化条件进行配电方案的优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基于多个供电端在不同配电方案中的供电负荷参数进行配电方案优劣的评估分析,并根据各供电端的供电重要程度对供电负荷参数进行加权,达到了更为智能、准确评估配电方案优化效果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将该第一子优化条件和第二子优化条件设置为优化条件。并根据该第一子优化条件和第二子优化条件设置优化约束条件。示例性地,该优化约束条件包括用户端的用电稳定性约束条件和供电端的供电负荷约束条件。
具体地,该用电稳定性约束条件可包括用户端的供电需满足用电端在一定周期内的平均用电负荷,即各配电方案至少能够满足各用电端平均水平的用电负荷,进一步基于峰值用电功率进行优化。该供电负荷约束条件可包括各供电端的供电负荷不可达到满载负荷,进一步以降低均衡各供电端的供电负荷进行优化。
根据该优化约束条件,对第一配电方案集合内的多种所述配电方案进行约束,具体地,去除不满足该优化约束条件的若干较少的配电方案,并将满足该优化约束条件的配电方案进行集合,构建获得优化空间,该优化空间内包括多种符合该优化约束条件的配电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多个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设置第一子优化条件,根据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大小设置第二子优化条件,结合获得优化条件,并设置优化约束条件以及优化空间,提升优化效率,并保证配电方案优化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智能性,保证优化获得的配电方案在实际配电工作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600包括:
S610:在所述优化空间内随机选择一配电方案,作为第一配电方案,并作为历史最优解;
S620:基于所述优化条件计算所述第一配电方案的第一优化结果信息;
S630:在所述优化空间内随机再选择一配电方案,作为第二配电方案;
S640:基于所述优化条件计算所述第二配电方案的第二优化结果信息;
S650:分析判断所述第二优化结果信息和所述第一优化结果信息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将所述第二配电方案作为所述历史最优解;
S660:进行对此迭代优化,当所述历史最优解在预设次数的迭代中未发生变化时,将所述历史最优解作为所述最优配电方案。
具体地,在上述的优化空间内,按照该优化条件进行配电方案的寻优优化。随机在该优化空间内选择一配电方案,作为第一配电方案,且由于当前的优化进程在第一配电方案处,将该第一配电方案作为当前的历史最优解。
基于上述的优化条件计算该第一配电方案的第一优化结果信息。具体地,通过上述的第一子优化条件计算该第一配电方案下多个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并根据第二权重分配结果进行加权,以及,通过上述的第二子优化条件计算该第一配电方案下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并根据第三权重分配结果进行加权,结合两部分的加权结果,得到该第一优化结果信息。具体获得用电稳定性参数以及供电负荷参数的过程中,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网输配电仿真模拟模型技术进行模拟,从而计算获得。
进一步地,进行优化迭代,在该优化空间内再次随机选择一配电方案,作为第二配电方案,并基于上述步骤,采用优化条件计算该第二配电方案的第二优化结果信息。
分析判断该第二优化结果信息和第一优化结果信息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该第一预设条件包括,若第二优化结果信息优于第一优化结果信息,即第二配电方案下多个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和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均优于第一配电方案,则满足该第一预设条件,将第二配电方案取代第一配电方案,作为历史最优解。该第一预设条件还包括,若第二优化结果信息劣于第一优化结果信息,则按照概率将该第二配电方案取代第一配电方案,作为历史最优解,该概率由下式计算获得:
Figure BDA0003620275380000201
其中,R2为第二优化结果信息,R1为第一优化结果信息,K为优化速度因子。
可选的,K具体可为一可变化的常数,可随着优化迭代的次数减小,在优化的初期,第一配电方案大概率并非为最优配电方案,可能为局部最优,为避免优化进程停滞在第一配电方案处,K较大,以使P较大,以较大概率接受较劣的第二配电方案为历史最优解,以提升优化速率,快速迭代。而在优化的后期,当前的历史最优解大概率可能为最优配电方案,为提升优化的准确性,K较小,以使P较小,以较小概率接受较劣的配电方案为历史最优解,提升优化准确度。
示例性地,K减小的方式可为现有技术中任意的减小方式,例如为指数减小。
在计算获得P后,可随机生成一(0,1)范围内的数字,判断该数字是否小于P,若小于,则将该第二配电方案取代第一配电方案,作为历史最优解,若大于,则历史最优解不变。
如此,基于该第一预设条件和优化条件进行多次的迭代优化,当该历史最优解在预设次数的迭代中均为发生变化时,则认为难以找到更优的配电方案,且优化进行达到后期,将该历史最优解作为当前优化的最优配电方案。该预设次数以及K可基于优化空间内的配电方案的数量进行设置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基于设置特定的寻优优化方法,并根据优化条件和优化空间进行配电方案的全局寻优优化,获得多个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和多个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整体均处于较优的最优配电方案,且优化效率较高,准确性较高,达到了智能、准确制定调整配电方案的技术效果,提升输配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集当前供电网络区域内的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以及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能够作为配电方案调整处理的数据基础,进而准确的进行配电方案的制定的调整,通过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能够避免在用电负荷因紧急情况增加时出现供电稳定性问题,并根据各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动态调整安全供电负荷空间,提升供配电的可靠性,并通过组合多种配电方案并设置优化条件进行优化,设置特定的优化条件以及优化方法,能够优化获得对多个用电端稳定配电的前提下,保证多个供电端供电负荷均衡的配电方案,从而智能化的制定和调整配电方案,提升电网中输配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11,用于采集获取第一用电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获得第一用电信息集合;
第二获得单元12,用于采集获取第一供电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获得第一供电信息集合;
第一处理单元1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和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获得第二供电信息集合;
第二处理单元1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组合构建获得多种配电方案,获得第一配电方案集合;
第三处理单元1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
第四处理单元16,用于在所述优化空间内,按照所述优化条件进行所述配电方案的优化,获得最优配电方案。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三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获得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需求峰值信息;
第四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获得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阈值信息;
第五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所述用电需求峰值信息和多个所述供电负荷阈值信息,计算获得多个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
第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所述多维度供电信息,按照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第七处理单元,用于采用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分别对多个所述安全供电空间的大小进行调整;
第五获得单元,用于结合调整后的多个所述安全供电空间,获得所述安全供电负荷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六获得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正序排序,获得供电端序列;
第七获得单元,用于获取所述供电端序列内相邻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比;
第八处理单元,用于对多个所述供电能力比进行赋值,获得多个供电能力比赋值;
第九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所述供电能力比赋值,计算获得多个所述供电端的权重值,得到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十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根据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设置第一子优化条件;
第十一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大小设置第二子优化条件;
第十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子优化条件和所述第二子优化条件设置优化约束条件和所述优化条件;
第十三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优化约束条件对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内的多种所述配电方案进行约束,获得所述优化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十四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二权重分配结果;
第八获得单元,用于在优化中,获取不同所述配电方案下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
第十五处理单元,用于采用所述第二权重分配结果对多个所述用电稳定性参数进行加权,获得第一加权结果;
第九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加权结果作为所述第一子优化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十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三权重分配结果;
第十获得单元,用于在优化中,获取不同所述配电方案下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
第十七处理单元,用于采用所述第三权重分配结果对多个所述供电负荷参数进行加权,获得第二加权结果;
第十一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加权结果作为所述第二子优化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十二获得单元,用于在所述优化空间内随机选择一配电方案,作为第一配电方案,并作为历史最优解;
第十八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优化条件计算所述第一配电方案的第一优化结果信息;
第十三获得单元,用于在所述优化空间内随机再选择一配电方案,作为第二配电方案;
第十九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优化条件计算所述第二配电方案的第二优化结果信息;
第二十处理单元,用于分析判断所述第二优化结果信息和所述第一优化结果信息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将所述第二配电方案作为所述历史最优解;
第二十一处理单元,用于进行对此迭代优化,当所述历史最优解在预设次数的迭代中未发生变化时,将所述历史最优解作为所述最优配电方案。
实施例三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一内的方法。
示例性电子设备
下面参考图5来描述本申请的电子设备,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以执行实施例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该电子设备300包括:处理器302、通信接口303、存储器301。可选的,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总线架构304。其中,通信接口303、处理器302以及存储器301可以通过总线架构304相互连接;总线架构3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架构3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处理器302可以是一个CPU,微处理器,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30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networks,WLAN),有线接入网等。
存储器301可以是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架构304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301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302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2用于执行存储器301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 Disk,SSD))等。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获取第一用电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获得第一用电信息集合;
采集获取第一供电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获得第一供电信息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和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获得第二供电信息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组合构建获得多种配电方案,获得第一配电方案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
在所述优化空间内,按照所述优化条件进行所述配电方案的优化,获得最优配电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和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获得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需求峰值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获得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阈值信息;
根据多个所述用电需求峰值信息和多个所述供电负荷阈值信息,计算获得多个供电端的安全供电空间;
根据多个所述多维度供电信息,按照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采用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分别对多个所述安全供电空间的大小进行调整;
结合调整后的多个所述安全供电空间,获得所述安全供电负荷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权重分配,包括:
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大小进行正序排序,获得供电端序列;
获取所述供电端序列内相邻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能力比;
对多个所述供电能力比进行赋值,获得多个供电能力比赋值;
根据多个所述供电能力比赋值,计算获得多个所述供电端的权重值,得到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根据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设置第一子优化条件;
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大小设置第二子优化条件;
根据所述第一子优化条件和所述第二子优化条件设置优化约束条件和所述优化条件;
根据所述优化约束条件对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内的多种所述配电方案进行约束,获得所述优化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设置第一子优化条件,包括:
根据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二权重分配结果;
在优化中,获取不同所述配电方案下多个所述用电端的用电稳定性参数;
采用所述第二权重分配结果对多个所述用电稳定性参数进行加权,获得第一加权结果;
将所述第一加权结果作为所述第一子优化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大小设置第二子优化条件,包括:
根据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三权重分配结果;
在优化中,获取不同所述配电方案下多个所述供电端的供电负荷参数;
采用所述第三权重分配结果对多个所述供电负荷参数进行加权,获得第二加权结果;
将所述第二加权结果作为所述第二子优化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优化空间内,按照所述优化条件进行所述配电方案的优化,包括:
在所述优化空间内随机选择一配电方案,作为第一配电方案,并作为历史最优解;
基于所述优化条件计算所述第一配电方案的第一优化结果信息;
在所述优化空间内随机再选择一配电方案,作为第二配电方案;
基于所述优化条件计算所述第二配电方案的第二优化结果信息;
分析判断所述第二优化结果信息和所述第一优化结果信息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将所述第二配电方案作为所述历史最优解;
进行对此迭代优化,当所述历史最优解在预设次数的迭代中未发生变化时,将所述历史最优解作为所述最优配电方案。
8.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第一用电端集合内多个用电端的多维度用电需求信息,获得第一用电信息集合;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第一供电端集合内多个供电端的多维度供电信息,获得第一供电信息集合;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供电信息集合和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构建安全供电负荷空间,并获得第二供电信息集合;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电信息集合、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组合构建获得多种配电方案,获得第一配电方案集合;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配电方案集合、第一用电信息集合和所述第二供电信息集合设置优化条件及优化空间;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优化空间内,按照所述优化条件进行所述配电方案的优化,获得最优配电方案。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电子设备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455339.5A 2022-04-28 2022-04-28 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48256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5339.5A CN114825629B (zh) 2022-04-28 2022-04-28 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5339.5A CN114825629B (zh) 2022-04-28 2022-04-28 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5629A true CN114825629A (zh) 2022-07-29
CN114825629B CN114825629B (zh) 2023-04-11

Family

ID=82510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5339.5A Active CN114825629B (zh) 2022-04-28 2022-04-28 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562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10366A1 (en) * 2012-11-09 2015-10-29 Tianjin University Security region based security-constrained economic dispatching method
CN110443401A (zh) * 2019-06-17 2019-11-1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网的优化调度方法
CN111555283A (zh) * 2020-05-29 2020-08-18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供电公司 一种不确定因素下配电网可用供电能力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2598313A (zh) * 2020-12-29 2021-04-02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天牛须搜索算法的用电调度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3890039A (zh) * 2021-10-09 2022-01-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潮流调度优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10366A1 (en) * 2012-11-09 2015-10-29 Tianjin University Security region based security-constrained economic dispatching method
CN110443401A (zh) * 2019-06-17 2019-11-1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网的优化调度方法
CN111555283A (zh) * 2020-05-29 2020-08-18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供电公司 一种不确定因素下配电网可用供电能力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2598313A (zh) * 2020-12-29 2021-04-02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天牛须搜索算法的用电调度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3890039A (zh) * 2021-10-09 2022-01-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潮流调度优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MING XIA: "Stability-Constrained Optimal Power Flow Based on a Novel Transient Stability Margin",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
魏鹏飞等: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配电网供电能力模糊综合评估", 《水电能源科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5629B (zh) 202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u et al. A chance constrained transmission network expansion planning method with consideration of load and wind farm uncertainties
CN107316113B (zh) 一种输电网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2398151B (zh) 海上风电储能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067074B (zh) 一种通过优化链路的开关状态来提升电网系统鲁棒性的方法
Ghatak et al. Optimal allocation of DG using exponentential PSO with reduced search space
Wang et al. Coordinated dispatch of networke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loading management in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
CN114825629B (zh) 一种智能输配电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9193779B (zh) 一种分布式风力发电最大容量评估方法
CN116316589A (zh) 一种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配网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评估方法
CN109888847A (zh) 多馈入交直流混联电网的优化运行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795756A (zh) 光伏电站的区域划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313519A (zh) 一种配电网储能优化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86764B (zh) 一种配电网设备的接入优化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05830A (zh) 一种智能电网通信网规划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12191A (zh) 一种配电网的快速恢复供电方法及装置
Doagou-Mojarrad et al. Probabilistic interactive fuzzy satisfying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expansion planning using fuzzy adaptive chaotic binary PSO algorithm
CN116436057B (zh) 一种储能站运行策略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887005B (zh) 一种交直流电力系统仿真建模方法、装置
CN114362263B (zh) 配电网光伏功率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17096962B (zh) 考虑光伏的电网动态无功补偿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7117876B (zh) 电网全要素资源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7709651A (zh) 一种区域电网多点布局储能系统规划配置方法及系统
Liu et al. Distributed assimilation of grid conditions and load integration via social learning
CN117932830A (zh) 一种储能系统的选址定容方法及系统
CN117458466A (zh) 风光火打捆外送比例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Ben Shujun

Inventor after: Hu Nan

Inventor after: Ji Yuanyuan

Inventor after: Zhang Lingwei

Inventor after: Zhu Yiyang

Inventor before: Ben Shujun

Inventor before: Hu Nan

Inventor before: Ji Yuanyuan

Inventor before: Zhang Lingwei

Inventor before: Zhu Yi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