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1999A -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 Google Patents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1999A
CN114811999A CN202210571418.2A CN202210571418A CN114811999A CN 114811999 A CN114811999 A CN 114811999A CN 202210571418 A CN202210571418 A CN 202210571418A CN 114811999 A CN114811999 A CN 1148119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ipe
liquid storage
assembly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14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11999B (zh
Inventor
黄玉优
林海佳
赖桃辉
赵敏娜
赵材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05714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19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1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1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11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19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6Lubri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该系统包括:平衡组件,设置在储液罐与集油罐之间;吸油组件,设置在储液罐的内部,用于浮在储液罐内部分层后的润滑油层上,且吸取润滑油;集油组件,设置在储液罐与集油罐之间,用于将吸油组件吸取到的润滑油收集至集油罐中;回油组件,用于在回油组件的管路接通、且集油组件的管路关断的情况下,将集油罐中收集到的润滑油输送回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中。该方案,通过在储液罐外部设置集油罐,根据油液密度设置储液罐的不同零部件,并对储液罐和集油罐进行控制,能够收集并回收储液罐内出现油液分层时的部分润滑油,有利于提升压缩机制冷运行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设置有各种数据处理设备。随着4G的大量应用以及5G的逐渐普及,各种数据处理设备的发热量越来越大,数据中心对空调设备的制冷量和节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采用过渡季节和寒冷冬季的室外自然冷源对数据中心进行冷却,能大幅度降低空调设备的运行费用。一些方案中,空调设备采用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如氟泵空调)。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如氟泵空调)中,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时,需要在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内配置一个较大的储液罐来调节两者之间的制冷剂循环量的差异。但氟泵热管运行时会造成储液罐内的油液分层现象,会造成压缩机启动阶段缺油,严重时会损坏压缩机,影响了压缩机制冷运行的可靠性。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以解决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氟泵热管运行时,会造成储液罐内的油液分层现象而造成压缩机启动阶段缺油甚至损坏压缩机,影响压缩机制冷运行的可靠性的问题,达到通过在储液罐外部设置集油罐,根据润滑油的密度、液体制冷剂的密度设置储液罐的不同零部件,并对储液罐和集油罐进行控制,能够收集并回收储液罐内出现油液分层时的部分润滑油,有利于提升压缩机制冷运行的可靠性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中,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能够运行于制冷模式或氟泵模式;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包括: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储液罐、集油罐、平衡组件、集油组件和回油组件;所述储液罐,包括:吸油组件;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连通;其中,所述平衡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与所述集油罐之间,用于实现所述储液罐的内部与所述集油罐的内部之间的压力平衡;所述吸油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的内部;所述吸油组件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吸油组件的进口连通至所述储液罐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组件的进口;所述吸油组件,用于在所述储液罐内部的油液混合体分层的情况下,浮在所述储液罐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层上,且通过所述吸油组件自身的进口至少部分地吸取所述储液罐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以通过所述吸油组件自身的出口将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出;所述储液罐内部的油液混合体,包括:润滑油和液体制冷剂;所述集油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与所述集油罐之间;所述集油组件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集油组件的进口能够连通至在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回油组件的进口;所述集油组件,用于在所述集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将所述吸油组件吸取到的所述储液罐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收集至所述集油罐中;所述回油组件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回油组件的进口能够连通至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所述回油组件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的回油口;所述回油组件,用于在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集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将所述集油罐中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送回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四通阀、第一节流元件、氟泵、第二换热器和第一单向单元;所述储液罐,具有第一出入管、油管和第二出入管;所述第一出入管和所述第二出入管,均能够伸入至所述罐体中的油液混合体中,并能够伸入至分层后的液体制冷剂中;所述第一出入管和所述第二出入管中的一个为进管时,另一个为出管;所述储液罐和所述集油罐并行设置;所述平衡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的顶部与所述集油罐的顶部之间;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具有吸油孔;所述油管,通过所述吸油孔,使所述吸油组件和所述集油组件连通;所述集油罐的底部,具有过油管;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过油管的第一端,所述过油管的第二端的部分伸入至所述集油罐的内部;其中,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出口和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均经所述第一换热器后,连通至所述储液罐的第一出入管;所述回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储液罐的第二出入管,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D口;所述四通阀的C口,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后,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进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四通阀的S口、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氟泵的出口共同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所述四通阀的E口,经所述氟泵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后,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进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平衡组件,包括:平衡管;所述储液罐的顶部具有平衡孔,所述集油罐的顶部也具有平衡孔;所述平衡管的端部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平衡管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储液罐顶部的平衡孔、且部分伸入所述储液罐的内部;所述平衡管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集油罐顶部的平衡孔、且部分伸入所述集油罐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油组件,包括:吸油件和集油软管;其中,所述吸油件,能够浮在所述储液罐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层上,且至少部分地吸取所述储液罐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所述集油软管,连通至所述吸油件的内部,能够至少部分地将所述吸油件吸取到的润滑油输出至所述储液罐底部;并在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开具有吸油孔的情况下,能够至少部分地将所述吸油件吸取到的润滑油输出至所述储液罐底部的吸油孔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油件,包括:浮球;所述浮球为中空球,且在所述中空球上开设有一个以上过油孔,以使所述储液罐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能够至少部分地通过以上所述过油孔进入所述浮球的内部;所述软管连通至所述浮球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油组件,包括:集油管;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管的进口;在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具有油管的情况下,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油管的进口;所述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管的进口;所述集油管的出口,能够分成两路:第一路连通至所述集油罐的内部,第二路连通至所述回油组件的进口;在所述集油罐的底部具有过油管的情况下,第一路连通至的所述集油罐底部的过油管的进口;所述集油罐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罐的底部并通向所述集油罐的内部;在所述集油管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管,能够在所述储液罐内部的压力作用下,将所述吸油组件吸取到的所述储液罐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收集至所述集油罐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集油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集油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油管的出口之间的管路的接通或关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组件,包括:回油管;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回油管的进口;在所述集油罐的底部具有过油管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罐底部的过油管的进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罐内部收集的润滑油;所述集油罐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回油管的进口;所述回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的回油口;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的情况下,所述回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油口;在所述回油管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与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之间的管路关断的情况下,所述回油管,能够在所述集油罐内部的压力作用下,将所述集油罐内部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送回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回油管上,设置有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回油管的进口与所述过油管的出口之间的管路的接通或关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回油管上,还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二单向单元中的至少之一;其中,在所述回油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罐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进口;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与上述装置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机房空调,包括:以上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
与上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10、确定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运行模式;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或氟泵模式;步骤S120、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制冷模式停止运行之后,在确定所述储液罐的静置时间达到设定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集油组件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直至将所述储液罐内部分层后的润滑油的设定比例部分收集至所述集油罐之后,控制所述集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并根据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中压缩机的油温过热度或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未进行回油控制的时长,确定是否需要执行回油操作;若需要执行回油操作,则控制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接通;若不需要执行回油操作,则控制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步骤S130、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运行于氟泵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与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的回油口之间的管路节流或关断,以防止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中的蒸发器出口处的制冷剂返回所述集液罐。
由此,本发明的方案,通过设置储液罐和集油罐,在储液罐中设置浮球,通过精准设计储液罐内部浮球的密度,利用浮油和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差,同时在储液罐与集油罐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在集油罐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磁阀,采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进行双电磁阀精准控制,使得分离收集的浮油进入集油罐,实现自动分离收集润滑油,从而,通过在储液罐外部设置集油罐,根据润滑油的密度、液体制冷剂的密度设置储液罐的不同零部件,并对储液罐和集油罐进行控制,能够收集并回收储液罐内出现油液分层时的部分润滑油,有利于提升压缩机制冷运行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在压缩模式下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即压缩机工作、氟泵停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在氟泵模式下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即压缩机停止、氟泵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20-第一风机(如室外风机);3-储液罐;31-进管;32-油管;33-出管;34-集油软管;35-浮球;4-四通阀;5-节流阀;6-氟泵;7-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0-第二风机(如室内风机);8-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9-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10-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1-毛细管;12-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3-集油罐;14-平衡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如氟泵空调),具有制冷模式和氟泵模式。在冬季或者过渡季节,室外冷空气很适合作为天然冷源,此时启用氟泵模式,在氟泵模式下,停止压缩机的运行,利用氟泵驱动制冷剂实现热管制冷运行,热管把冬季或者过渡季节的室外自然冷源(即冷空气)的冷量转移进入室内为数据中心降温,极大地降低了空调设备的运行费用。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如氟泵空调)作为分体式空调设备,通常采用机械驱动的分离式热管,比如采用液泵或者气泵等氟泵驱动热管。机械驱动的分离式热管,通常是指热管系统做出两个或者两个及以上部件,通常是把蒸发段和冷凝段分开制造和布置,现场再组装成整体,两者之间采用管道连接,可以实现远距离传热,管路上通常设置机械驱动的泵,以克服流动阻力过大的问题。通常是相对于整体式制造的热管来说,整体式热管一般都不能实现远距离传热。
当热管与热泵共用系统时,通常采用节流元件与电磁阀并联设计的方式。热泵运行时关闭电磁阀,制冷剂通过节流元件降压运行;热管运行时,打开电磁阀,制冷剂主要通过低阻力的电磁阀,以免节流元件的大阻力消耗掉大部分的重力作用或者氟泵的扬程。
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时,虽然能减少很多零部件,但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的调试和优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的可靠性运行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压缩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量就比氟泵热管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要大得多,通常都需要在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内配置一个较大的储液罐来调节两者之间的制冷剂循环量的差异。由于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的不同循环所需要的制冷剂量不同,但又共用一个系统,那就需要设置储液罐,可以把多余的制冷剂存储到储液罐内;如果不把多余的制冷剂存储到储液罐内,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内就会有过多的制冷剂,这会占用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的换热面积等,从而造成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的换热面积不足,导致热管与热泵相结合共用系统的换热效率下降。
氟泵热管在室外低温下运行,室外冷凝器返回的低温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在储液罐内容易发生油液分层现象,这时候的润滑油就不容易随液体制冷剂返回刚启动的压缩机,极有可能造成压缩机启动阶段缺油,严重时会损坏压缩机。
因此,需要重视氟泵热管运行时造成的储液罐内的油液分层现象,在压缩机制冷启动时保证分层的润滑油能及时返回压缩机油池,保证压缩制冷的可靠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的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能够运行于制冷模式或氟泵模式。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包括: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储液罐3、集油罐13、平衡组件、集油组件和回油组件。所述储液罐3,包括:吸油组件;所述储液罐3,与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连通。
其中,所述平衡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3与所述集油罐13之间,用于实现所述储液罐3的内部与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之间的压力平衡。
所述吸油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3的内部。所述吸油组件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吸油组件的进口连通至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组件的进口。所述吸油组件,用于在所述储液罐3内部的油液混合体分层的情况下,浮在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层上,且通过所述吸油组件自身的进口至少部分地吸取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以通过所述吸油组件自身的出口将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出,以实现对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的收集。所述储液罐3内部的油液混合体,包括:润滑油和液体制冷剂。
所述集油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3与所述集油罐13之间。所述集油组件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集油组件的进口能够连通至在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回油组件的进口。所述集油组件,用于在所述集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将所述吸油组件吸取到的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收集至所述集油罐13中,以进一步实现对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的收集。
所述回油组件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回油组件的进口能够连通至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所述回油组件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的回油口(如压缩机1的吸气口)。所述回油组件,用于在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集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将所述集油罐13中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送回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中,以实现对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的回油。
本发明的方案,通过设置储液罐和集油罐,在储液罐中设置浮球,通过精准设计储液罐内部浮球的密度,利用浮油和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差,同时在储液罐与集油罐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在集油罐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磁阀,采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进行双电磁阀精准控制,使得分离收集的浮油进入集油罐,实现自动分离收集润滑油。这样,通过自动分离润滑油并进行收集,无需复杂的机械结构,控制简单,解决了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在低温条件下储液罐内的油液分层时,润滑油的分离及收集问题。回油控制系统可以避免过量润滑油返回,解决了分离收集的润滑油返回压缩机的回油控制问题,提升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4、第一节流元件、氟泵6、第二换热器7和第一单向单元。所述储液罐3,具有第一出入管、油管32和第二出入管。所述第一出入管和所述第二出入管,均能够伸入至所述罐体中的油液混合体中,并能够伸入至分层后的液体制冷剂中。所述第一出入管和所述第二出入管中的一个为进管时,另一个为出管。
所述储液罐3和所述集油罐13并行设置。所述平衡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3的顶部与所述集油罐13的顶部之间。
所述储液罐3的底部,具有吸油孔。所述油管32,通过所述吸油孔,使所述吸油组件和所述集油组件连通。所述集油罐13的底部,具有过油管。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过油管的第一端,所述过油管的第二端的部分伸入至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
其中,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出口和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均经所述第一换热器2后,连通至所述储液罐3的第一出入管。所述回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所述储液罐3的第二出入管,连通至所述四通阀4的D口。所述四通阀4的C口,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后,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进口和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所述四通阀4的S口、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氟泵6的出口共同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器7的进口。所述四通阀4的E口,经所述氟泵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后,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进口和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图2为本发明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在压缩模式下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即压缩机工作、氟泵停止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在氟泵模式下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即压缩机停止、氟泵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2,与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2适配设置的第一风机(如室外风机)20,储液罐3,四通阀4,节流阀5,氟泵6,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与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适配设置的第二风机(如室内风机)70,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8,集油罐13,以及平衡组件、吸油组件、集油组件和回油组件。四通阀4,优选采用压差驱动式四通阀,如可以采用本发明的申请人的申请号为202111396002.3的在先申请中的压差驱动式四通阀。
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压缩机1与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8并联,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8的流向由压缩机1的吸气口指向压缩机1的排气口,具体是压缩机1的吸气口所在管路与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8的进口所在管路连通,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在管路与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8的出口所在管路连通。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在管路连通至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2的进口所在管路,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2的出口所在管路连通至储液罐3的进口所在管路(如储液罐3的进管31),储液罐3的出口所在管路(如储液罐3的出管33)连通至四通阀4的D口。
其中,储液罐3的罐体中具有液体制冷剂,集油罐13位于储液罐3的外部、且位于储油罐3的旁边。储液罐3具有进管31、油管32和出管33。储液罐3的进管31、储液罐3的油管32设置在储液罐3的顶部。储液罐3的油管32设置在储液罐3的底部。优选地,储液罐3的进管31和储液罐3的出管33,可以不进行区分(如结构和设置位置相同、作用一个为进时另一个为出),以避免连接出错,有利于提高使用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平衡组件,包括:平衡管14。所述储液罐3的顶部具有平衡孔,所述集油罐13的顶部也具有平衡孔。所述平衡管14的端部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平衡管14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储液罐3顶部的平衡孔、且部分伸入所述储液罐3的内部。所述平衡管14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集油罐13顶部的平衡孔、且部分伸入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还包括:平衡管14。平衡管14,设置在储液罐3的顶部与集油罐13的顶部之间。平衡管14可以保证集油罐13与储液罐3之间的压力平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油组件,包括:吸油件和集油软管34。吸油件如浮球35。
其中,所述吸油件,能够浮在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层上,且至少部分地吸取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
所述集油软管34,连通至所述吸油件的内部,能够至少部分地将所述吸油件吸取到的润滑油输出至所述储液罐3底部。并在所述储液罐3的底部开具有吸油孔的情况下,能够至少部分地将所述吸油件吸取到的润滑油输出至所述储液罐3底部的吸油孔处,以通过所述吸油组件自身的出口将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出。
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储液罐3中设置有浮球35,浮球35能够浮在储液罐3中的液体制冷剂上,浮球35也能够浮在储液罐3中油液混合体中,浮球35还能浮在储液罐3中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上。浮球3通过集油软管34连通至储液罐3底部油管32。储液罐3的油管32所在管路,经集油组件和回油组件后,连通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
这样,通过吸油件和集油软管34,可以将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进行吸收并最终至少部分地输送回压缩机1,使压缩机1不至于缺油运行,有利于保障压缩机1运行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油件,包括:浮球35。所述浮球35为中空球,且在所述中空球上开设有一个以上过油孔,以使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能够至少部分地通过以上所述过油孔进入所述浮球35的内部。所述软管连通至所述浮球35的内部。
其中,浮球35的密度较小,能够浮于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的液面上,也能够浮于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层的液面上。浮球35可以是用轻质塑料、橡胶等材料,做成中空球。在该中空球的球壁上,内外贯通开具有若干个进油小孔,集油软管34能够连接到浮球35的内部。这样,主要靠浮球35浮在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液面上,由于润滑油的密度小于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润滑油可以通过浮球35上的小孔进入浮球35的内部,以使润滑油能够达到集油软管34的管口,保证集油软管34吸收的是富含润滑油的液体。
储液罐3内部有软管(即集油软管34)连接浮球35和储液罐3的油管32,浮球35的密度和集油软管34密度小于浮油(润滑油)的密度,这可以保证浮球35收集到高浓度的浮油。
相关方案中,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结构比较复杂,工作时容易受到压力波动、液面波动等影响,回油的连续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而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不同密度的材料设计储液罐3的零部件,用于浮油的收集分离,与回油控制系统结合实现可靠的回油功能,结构简单、控制可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油组件,包括:集油管,如储液罐3底部油管32与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之间的管路。
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管的进口。在所述储液罐3的底部具有油管32的情况下,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油管32的进口。所述油管32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管的进口。
所述集油管的出口,能够分成两路:第一路连通至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第二路连通至所述回油组件的进口。在所述集油罐13的底部具有过油管的情况下,第一路连通至的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进口。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罐13的底部并通向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
在所述集油管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管,能够在所述储液罐3内部的压力作用下,将所述吸油组件吸取到的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收集至所述集油罐13中,以进一步实现对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的收集。
这样,通过设置在储液罐3底部与集油罐13底部之间的集油管,能够在储液罐13内部的高压压力下,使储液罐3内部浮球35吸取的润滑油通过集油软管34输出后,经集油管输送回集油罐13,以将储液罐3中分层后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收集至集油罐13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集油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如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集油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油管的出口之间的管路的接通或关断。
如图2和图3所示,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集油组件,设置在油管32与集油罐13的底部的集油孔之间。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设置在集油组件中的集油管路上。
这样,通过第一开关单元控制集油管自身管路的接通或关断,能够实现对集油组件集油过程的灵活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组件,包括:回油管,如集油罐13底部过油管与压缩机1吸气口之间的管路。
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回油管的进口。在所述集油罐13的底部具有过油管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进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罐13内部收集的润滑油。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回油管的进口。
所述回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的回油口。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1的情况下,所述回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油口。
在所述回油管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与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之间的管路关断的情况下,
所述回油管,能够在所述集油罐13内部的压力作用下,将所述集油罐13内部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送回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以实现对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的回油。
这样,通过设置在集油罐13底部与压缩机1吸气口之间的回油管,能够在集油罐13内部的高压压力下,使集油罐13内部收集到的润滑油经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输出后,经回油管输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以将储液罐3中分层后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回油至压缩机1中,以避免压缩机1缺油运行,能够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回油管上,设置有第二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如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回油管的进口与所述过油管的出口之间的管路的接通或关断。
如图2和图3所示,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设置在回油组件中的回油管路上。
具体地,储液罐3的油管32的出口连接到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的进口,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的出口和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的进口共同连接到集油罐13底部进口,集油罐13顶部用平衡管14连接到储液罐3顶部,平衡管14可以保证集油罐13与储液罐3之间的压力平衡,在回油时可以利用储液罐3的高压压力,在迁移分层浮油时可以让浮油进入集油罐13。其中,迁移,就是打开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通过平衡管14的压力平衡,让储液罐3内部的浮油迁移到集油罐13,避免储液罐3内部的液面波动太大影响浮油迁移。
这样,通过第二开关单元控制回油管自身管路的接通或关断,能够实现对回油组件回油过程的灵活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回油管上,还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二单向单元中的至少之一。
其中,在所述回油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进口。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其中,这里的能够连通,是指直接连通,或中间间隔其它部件后的间接连通。
如图2和图3所示,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毛细管11。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和毛细管11,也设置在回油组件中的回油管路上。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的出口连接到回油用的毛细管11的进口,毛细管11的出口连接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的进口,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的出口连接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与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的出口之间的管路处。
具体地,储液罐3的油管32所在管路,经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所在管路、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所在管路、毛细管11所在管路后,连通至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的进口所在管路。集油罐13底部的集油孔,通过管路连通至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和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之间的管路处。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的出口所在管路,连通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所在管路。四通阀4的C口所在管路,连通至节流阀5的进口所在管路。节流阀5的出口所在管路,连通至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的进口所在管路。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的出口所在管路,连通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所在管路。四通阀4的S口所在管路,连通至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的进口所在管路。四通阀4的E口所在管路,连通至氟泵6的进口所在管路。氟泵6的出口所在管路,连通至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的进口所在管路。
也就是说,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四通阀4的C口连接节流阀5的进口,四通阀4的E口连接氟泵6的进口。四通阀4的S口、节流阀5和氟泵6的出口共同连接到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的进口,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出口连接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和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8的进口。储液罐3的油管32的出口经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和回油用的毛细管11后连接到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的进口,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的出口连接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与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的出口之间。集油罐13的底部,设置有部分伸进集油罐13底部内部、部分伸出集油罐13底部外部的过油管,该过油管连通至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和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之间的管路处。
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制冷剂的流路和状态不同,集油罐13和储液罐3、四通阀4的状态也不同。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制冷剂自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后,经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储液罐3后进入四通阀4的D口,进而自四通阀4的C口排出后,经节流阀5和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后回流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氟泵6启动以抽取储液罐3中的液体制冷剂,使储液罐3中的液体制冷剂经储液罐3的出管33流入四通阀4的进口,进而经四通阀4的E口流入氟泵6的进口,抽取的液体制冷剂经氟泵6的出口流出后,经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8和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2后,再经储液罐3的进管31流回储液罐3的罐体中。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热管循环方式是一种分离式热管循环方式,具体循环路径为:氟泵6→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蒸发段)→第一单向阀(如单向阀A)8→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2(冷凝段)→储液罐3→四通阀4→氟泵6。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案,设置储液罐3和集油罐13,集油罐13顶部与储液罐3顶部连接有平衡管14,在储液罐14内设置浮球35和集油软管34,利用密度较小的浮球(浮球处于液面上层)使得集油软管34进口,收集储液罐3中的浮油或者富油液体,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开启并且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关闭时,油液通过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所在管路进入集油罐13,实现自动分离收集润滑油,有利于提升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关闭并且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开启时,润滑油通过毛细管11节流降压后返回压缩机1吸气口,可以避免过量润滑油返回,有利于提升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储液罐和集油罐,在储液罐中设置浮球,通过精准设计储液罐内部浮球的密度,利用浮油和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差,同时在储液罐与集油罐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在集油罐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磁阀,采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进行双电磁阀精准控制,使得分离收集的浮油进入集油罐,实现自动分离收集润滑油,从而,通过在储液罐外部设置集油罐,根据润滑油的密度、液体制冷剂的密度设置储液罐的不同零部件,并对储液罐和集油罐进行控制,能够收集并回收储液罐内出现油液分层时的部分润滑油,有利于提升压缩机制冷运行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的一种机房空调。该机房空调可以包括:以上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
由于本实施例的机房空调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装置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储液罐和集油罐,在储液罐中设置浮球,通过精准设计储液罐内部浮球的密度,利用浮油和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差,同时在储液罐与集油罐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在集油罐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磁阀,采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进行双电磁阀精准控制,使得分离收集的浮油进入集油罐,实现自动分离收集润滑油,解决了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在低温条件下储液罐内的油液分层时,润滑油的分离及收集问题,有利于提升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机房空调的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的控制方法,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10至步骤S130。
在步骤S110处,确定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运行模式。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或氟泵模式。
在步骤S120处,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制冷模式停止运行之后,在确定所述储液罐3的静置时间达到设定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集油组件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直至将所述储液罐3内部分层后的润滑油的设定比例部分收集至所述集油罐13之后,控制所述集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并根据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中压缩机的油温过热度或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未进行回油控制的时长,确定是否需要执行回油操作。若需要执行回油操作,则控制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接通。若不需要执行回油操作,则控制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
在步骤S130处,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运行于氟泵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与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的回油口之间的管路节流或关断,以防止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中的蒸发器出口处的制冷剂返回所述集液罐13。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控制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种回油过程:正常的压缩制冷模式(即压缩机1开启、氟泵6关闭时的制冷模式)下,润滑油会有稳定的回流,储液罐3内不会出现油液分层现象,但停机时间过长时储液罐3内的油液才可能出现油液分层。因此压缩机1启动阶段要密切注意油温过热度,防止压缩机1缺油运行。
其中,停机时间过长,是指压缩机1停止时间过长,通常都是过渡季节或者冬季采用了氟泵6模式,此时候压缩机1停机,那么重新启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就算是压缩机1停机时间过长。
当判断得知储液罐3内液体静置时间满足条件时,开启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同时关闭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如图2所示,此时分层的浮油进入浮球35和集油软管34通过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最后存储到集油罐13内,分层浮油分离完毕后关闭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集油罐13内存储的润滑油等待回油控制返回压缩机1。其中,判断得知储液罐3内液体静置时间满足条件,可以是依据实验数据确定的。氟泵6和压缩机1都停机后,制冷剂就是停止不动的,为静置状态,停机开始时计算静置时间。
当压缩机1油温过热度较高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进行回油控制时,润滑油很可能不足(如图3所示润滑油大量堆积于储液罐3和集油罐13内),需要执行回油操作。此时打开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则集油罐13内的浮油(润滑油)在高低压压差作用下通过毛细管11,再经过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后返回压缩机1。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的开启时间和时长与压差大小、具体的压缩机1型号、系统管路设计等因素有关,能够根据实验情况进行确定。
第二种回油情况:启动氟泵模式(即压缩机1关闭、氟泵6启动时的氟泵模式)时,第二单向阀(如单向阀B)9、第一电磁阀(如电磁阀A)12、第二电磁阀(如电磁阀B)10和毛细管11,都可以防止第二换热器(如蒸发器)7出口处的制冷剂从它们所在的管路上旁通返回储液罐3,从而保证了第一换热器(如冷凝器)2处有足够的制冷剂流量经过。
本发明的方案,通过设置储液罐和集油罐,在储液罐中设置浮球,通过精准设计储液罐内部浮球的密度,利用浮油和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差,同时在储液罐与集油罐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在集油罐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磁阀,采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进行双电磁阀精准控制,使得分离收集的浮油进入集油罐,实现自动分离收集润滑油。这样,通过自动分离润滑油并进行收集,无需复杂的机械结构,控制简单,解决了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在低温条件下储液罐内的油液分层时,润滑油的分离及收集问题。回油控制系统可以避免过量润滑油返回,解决了分离收集的润滑油返回压缩机的回油控制问题,提升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
由于本实施例的方法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机房空调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储液罐和集油罐,在储液罐中设置浮球,通过精准设计储液罐内部浮球的密度,利用浮油和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差,同时在储液罐与集油罐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在集油罐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磁阀,采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进行双电磁阀精准控制,使得分离收集的浮油进入集油罐,实现自动分离收集润滑油,解决了分离收集的润滑油返回压缩机的回油控制问题,提升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能够运行于制冷模式或氟泵模式;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包括: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储液罐(3)、集油罐(13)、平衡组件、集油组件和回油组件;所述储液罐(3),包括:吸油组件;所述储液罐(3),与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连通;其中,
所述平衡组件,用于实现所述储液罐(3)的内部与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之间的压力平衡;
所述吸油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3)的内部;所述吸油组件,用于浮在分层后的润滑油层上,且通过所述吸油组件自身的进口至少部分地吸取分层后的润滑油,以通过所述吸油组件自身的出口将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出;所述储液罐(3)内部的油液混合体,包括:润滑油和液体制冷剂;
所述集油组件,用于在所述集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将所述吸油组件吸取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收集至所述集油罐(13)中;
所述回油组件,用于在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集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将所述集油罐(13)中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送回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4)、第一节流元件、氟泵(6)、第二换热器(7)和第一单向单元;
所述储液罐(3),具有第一出入管、油管(32)和第二出入管;所述第一出入管和所述第二出入管,均能够伸入至所述罐体中的油液混合体中,并能够伸入至分层后的液体制冷剂中;所述第一出入管和所述第二出入管中的一个为进管时,另一个为出管;
所述储液罐(3)和所述集油罐(13)并行设置;所述平衡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罐(3)的顶部与所述集油罐(13)的顶部之间;
所述储液罐(3)的底部,具有吸油孔;所述油管(32),通过所述吸油孔,使所述吸油组件和所述集油组件连通;所述集油罐(13)的底部,具有过油管;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过油管的第一端,所述过油管的第二端的部分伸入至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
其中,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出口和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均经所述第一换热器(2)后,连通至所述储液罐(3)的第一出入管;所述回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所述储液罐(3)的第二出入管,连通至所述四通阀(4)的D口;所述四通阀(4)的C口,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后,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进口和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所述四通阀(4)的S口、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氟泵(6)的出口共同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器(7)的进口;所述四通阀(4)的E口,经所述氟泵(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后,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单向单元的进口和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组件,包括:平衡管(14);
所述储液罐(3)的顶部具有平衡孔,所述集油罐(13)的顶部也具有平衡孔;所述平衡管(14)的端部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平衡管(14)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储液罐(3)顶部的平衡孔、且部分伸入所述储液罐(3)的内部;所述平衡管(14)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集油罐(13)顶部的平衡孔、且部分伸入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组件,包括:吸油件和集油软管(34);其中,
所述吸油件,能够浮在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层上,且至少部分地吸取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
所述集油软管(34),连通至所述吸油件的内部,能够至少部分地将所述吸油件吸取到的润滑油输出至所述储液罐(3)底部;并在所述储液罐(3)的底部开具有吸油孔的情况下,能够至少部分地将所述吸油件吸取到的润滑油输出至所述储液罐(3)底部的吸油孔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件,包括:浮球(35);所述浮球(35)为中空球,且在所述中空球上开设有一个以上过油孔,以使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能够至少部分地通过以上所述过油孔进入所述浮球(35)的内部;所述软管连通至所述浮球(35)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组件,包括:集油管;
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管的进口;在所述储液罐(3)的底部具有油管(32)的情况下,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油管(32)的进口;所述油管(32)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管的进口;
所述集油管的出口,能够分成两路:第一路连通至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第二路连通至所述回油组件的进口;在所述集油罐(13)的底部具有过油管的情况下,第一路连通至的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进口;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罐(13)的底部并通向所述集油罐(13)的内部;
在所述集油管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自身所在管路关断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管,能够在所述储液罐(3)内部的压力作用下,将所述吸油组件吸取到的所述储液罐(3)内部油液混合体分层后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收集至所述集油罐(13)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油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关单元;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集油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油管的出口之间的管路的接通或关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组件,包括:回油管;
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回油管的进口;在所述集油罐(13)的底部具有过油管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进口,连通至所述集油罐(13)内部收集的润滑油;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回油管的进口;
所述回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的回油口;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1)的情况下,所述回油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油口;
在所述回油管自身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吸油组件的出口与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之间的管路关断的情况下,
所述回油管,能够在所述集油罐(13)内部的压力作用下,将所述集油罐(13)内部收集到的润滑油,至少部分地输送回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油管上,设置有第二开关单元;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回油管的进口与所述过油管的出口之间的管路的接通或关断。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油管上,还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二单向单元中的至少之一;其中,
在所述回油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情况下,所述集油罐(13)底部的过油管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进口;所述第二单向单元的出口,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11.一种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
12.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10、确定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运行模式;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或氟泵模式;
步骤S120、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制冷模式停止运行之后,在确定所述储液罐(3)的静置时间达到设定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集油组件所在管路接通、且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直至将所述储液罐(3)内部分层后的润滑油的设定比例部分收集至所述集油罐(13)之后,控制所述集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并根据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中压缩机的油温过热度或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未进行回油控制的时长,确定是否需要执行回油操作;若需要执行回油操作,则控制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接通;若不需要执行回油操作,则控制所述回油组件所在管路关断;
步骤S130、在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运行于氟泵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集油组件的出口与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组件的回油口之间的管路节流或关断,以防止所述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中的蒸发器出口处的制冷剂返回所述集液罐(13)。
CN202210571418.2A 2022-05-24 2022-05-24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Active CN1148119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1418.2A CN114811999B (zh) 2022-05-24 2022-05-24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1418.2A CN114811999B (zh) 2022-05-24 2022-05-24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1999A true CN114811999A (zh) 2022-07-29
CN114811999B CN114811999B (zh) 2023-05-02

Family

ID=82518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1418.2A Active CN114811999B (zh) 2022-05-24 2022-05-24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1999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63948Y (zh) * 2009-02-27 2009-12-16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远东制冷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氟泵供液的制冷机
CN102338505A (zh) * 2011-09-30 2012-02-01 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 多联机压缩机回油流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23917A (zh) * 2013-07-10 2013-12-04 湖南富利来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空气源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热泵机组
CN105371532A (zh) * 2015-12-24 2016-03-02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514832A (zh) * 2017-09-21 2017-12-2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低温风冷螺杆热泵系统
CN108088012A (zh) * 2018-01-16 2018-05-29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热管复合型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14718A (zh) * 2018-09-27 2019-01-01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机房用复合型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45564A (zh) * 2019-03-22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压缩机的回油方法和回油装置
CN111720901A (zh) * 2020-06-19 2020-09-29 北京创意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设备及控制方法
CN214701339U (zh) * 2020-12-30 2021-11-12 厦门华睿晟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数据中心空调压缩机的回油系统、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63948Y (zh) * 2009-02-27 2009-12-16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远东制冷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氟泵供液的制冷机
CN102338505A (zh) * 2011-09-30 2012-02-01 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 多联机压缩机回油流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23917A (zh) * 2013-07-10 2013-12-04 湖南富利来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空气源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热泵机组
CN105371532A (zh) * 2015-12-24 2016-03-02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514832A (zh) * 2017-09-21 2017-12-2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低温风冷螺杆热泵系统
CN108088012A (zh) * 2018-01-16 2018-05-29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热管复合型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14718A (zh) * 2018-09-27 2019-01-01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机房用复合型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45564A (zh) * 2019-03-22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压缩机的回油方法和回油装置
CN111720901A (zh) * 2020-06-19 2020-09-29 北京创意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设备及控制方法
CN214701339U (zh) * 2020-12-30 2021-11-12 厦门华睿晟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数据中心空调压缩机的回油系统、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1999B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9990B (zh) 基于超疏水翅片换热器的具有脱离式除霜装置的空气源热泵及其工作方法
JP4013261B2 (ja) 冷凍装置
KR100846567B1 (ko) 냉동장치
CN205279502U (zh) 高温水源热泵机组
CN111623558B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3503653B (zh) 多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100504248C (zh) 多机组并联式热泵系统
US9791176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112648754B (zh) 一种空调循环系统及其循环方法
JP4415451B2 (ja) 冷凍装置
CN114811999A (zh) 双模式氟泵制冷装置的回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CN217057999U (zh) 空调系统
CN217031671U (zh) 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CN114812000B (zh) 双模式氟泵制冷系统的回油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CN114811998A (zh) 双模式氟泵制冷系统的吸油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CN114251870A (zh) 一种多合一空调机组
CN114992929B (zh) 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95185C (zh) 一种能提供热水的地热空调系统
CN111351143A (zh) 一种整体式房间空调器
CN207335217U (zh) 高效并联螺杆冷水系统
CN214406557U (zh) 一种多合一空调机组
CN218544701U (zh) 制冷系统
CN217442001U (zh) 一种整体式地源热泵机组
KR100511980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CN113479036B (zh) 双模驻车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