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4993A -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4993A
CN114784993A CN202210563329.3A CN202210563329A CN114784993A CN 114784993 A CN114784993 A CN 114784993A CN 202210563329 A CN202210563329 A CN 202210563329A CN 114784993 A CN114784993 A CN 114784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output
coil
module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633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春森
刘巧
王智慧
左志平
李小飞
戴欣
孙跃
苏玉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56332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849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84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49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1Energy harvesting or scaven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多个能量输入线圈和一个能量输出线圈,每一个能量输入线圈均配置有DC/DC模块、DC/AC模块和原边补偿网络,在能量输出线圈上配置有副边补偿网络、AC/DC模块和并网/离网逆变器;DC/AC模块将DC/DC模块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变化为高频交流电压,且多个DC/AC模块输出的高频交流电压同频同相;多个能量输入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耦合到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上,AC/DC模块将高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通过并网/离网逆变器接入电网或用电设备实现系统输出。其效果是:可实现电能发射端移动过程中将其储存的能量通过耦合磁场无线传输到能量输出线圈,实现能量的收集或回收利用,且多组能量传输通道可以并行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新兴电能传输技术,它利用电磁感应技术实现电能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无线传输。相比于传统的导线传输方式,因其快捷性、高效性、安全性等独特优势,受到广大学者专家的关注。在工业车间等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传输电能较大以保证大量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式不但能够实现大量大功率工业设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高效电能传输,更是从源头上解决了线路磨损等安全问题。
现有技术中,有人针对物流分拣系统、移动吊装设备、行车等场景提出了长轨道式一对多无线电能传输耦合机构,实现电网对各移动设备的供电。发射线圈的轨道可以按照接收线圈运行轨迹的需要铺设,而接收线圈的结构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成不同结构形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耦合机构由于发射线圈轨道过长,单个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耦合作用是比较小的,也就是互感值较小。为了加强相互耦合,提高磁场能量密度和磁场强度,最普遍的做法就增加铁氧体磁芯。同时,为了尽量减小外界环境对耦合机构的磁场干扰和耦合机构的磁场对外界物体的影响,一般会增加屏蔽材料进行磁场屏蔽。
然而,针对废旧电池电能回收以及太阳能电池板阵列能量汇集等系统而言,常常需要在一条流水线上用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式实现多组能量同时收集利用,现有的长导轨系统还不能满足多源输入单输出的无线供电场景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一条流水线上并行收集多个物体的能量,实现能量接收端和发射端之间完全电气隔离,摆脱导线的束缚,实现多个发射端向同一电能接收端进行电能无线传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关键在于,包括多个能量输入线圈和一个能量输出线圈,每一个能量输入线圈均配置有DC/DC模块、DC/AC模块和原边补偿网络,在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上配置有副边补偿网络、AC/DC模块和并网/离网逆变器;所述DC/DC模块用于连接直流电源并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所述DC/AC模块用于将所述DC/DC模块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变化为高频交流电压,且多个所述DC/AC模块输出的高频交流电压同频同相;所述多个能量输入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耦合到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上,所述AC/DC模块将所述能量输出线圈拾取到的高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通过所述并网/离网逆变器接入电网或用电设备实现系统输出;所述原边补偿网络和副边补偿网络分别用于对原边和副边的阻抗进行调节,以提高电能传输能力。
可选地,所述能量输出线圈按照单匝长轨道或多匝段轨道的形式沿预设路径铺设。
可选地,所述能量输入线圈设置滑动式能量发射座上,且设置为E形线圈、T形线圈或者平板线圈;所述滑动式能量发射座沿所述能量输出线圈的铺设路径滑行。
可选地,滑动式能量发射座滑行过程中,所述能量输入线圈和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之间的相对间距保持不变。
可选地,所述DC/DC模块包括两个交错并联Boost电路,所述DC/AC模块为全桥逆变器,针对每个能量输入线圈还配置有用于驱动所述DC/DC模块和所述DC/DC模块的控制器。
可选地,所述原边补偿网络和所述副边补偿网络均采用LCC补偿网络。
可选地,所述AC/DC模块采用全桥不可控整流电路或全桥同步整流电路,所述并网/离网逆变器采用三相逆变电路,系统输出端可以将直流电变换成380V/50Hz的三相交流电,满足三相工频交流用电需求。
可选地,所述能量输出线圈按照废旧电池剩余电量回收车间生产流水线布置,所述滑动式能量发射座上可拆卸安装废旧电池,且通过所述DC/DC模块与废旧电池的正负电极连接。
可选地,相邻两个能量输入线圈之间预留有预定距离的水平间隔。
可选地,在所述能量输入线圈上配置有开关元件,当废旧电池剩余电量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控制所述开关元件让所述能量输入线圈呈开路状态。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系统中电路回流,确保系统整体传输效率。
本发明的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从多源输入单输出的无线供电技术的实际需求出发,可实现待收集物体移动过程中多组能量收集利用通道并行,将收集的能量直接为负载供电或者传回到电网中,耦合机构设计新颖,通过对输出电压的限制,保证了系统的传输的效率,避免了多个发射线圈在副边造成电压叠加堆积的危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对一无线电能传输耦合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系统主电路原理图;
图4为能量输入级典型电压控制回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耦合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E型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7为发射线圈间距对耦合机构参数的影响折线图;
图8为能量输入级输出电压电流波形图;
图9为并网逆变器输入电压电流波形;
图10为流入电网的相电压和对应相电流波形图;
图11为不同输入线圈个数下的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折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如图1、图2所示,系统采用了多端发射单端接收的形式,在一条流水线上并行收集多个物体的能量,实现了能量接收端和发射端之间完全电气隔离,摆脱了导线的束缚,从而达到在发射端移动过程中电能传输的目的。通过图1可以看出,系统包括多个能量输入线圈(发射线圈)和一个能量输出线圈(接收线圈),每一个能量输入线圈均配置有DC/DC模块、DC/AC模块和原边补偿网络,在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上配置有副边补偿网络、AC/DC模块和并网/离网逆变器;所述DC/DC模块用于连接直流电源并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所述DC/AC模块用于将所述DC/DC模块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变化为高频交流电压,且多个所述DC/AC模块输出的高频交流电压同频同相;所述多个能量输入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耦合到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上,所述AC/DC模块将所述能量输出线圈拾取到的高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通过所述并网/离网逆变器接入电网或用电设备实现系统输出。
将多个待传输的物体等效成直流电源,也就是n个直流电源作为该系统输入。系统每个直流输入首先各自经过宽输入范围、高升压比的DC/DC电路输出稳定的固定电压;然后前级电路输出的直流电由DC/AC模块转化成高频交流电,该交流电通过原边补偿网络后,电能从各个发射端耦合传输到同一个接收端。接收端在接收到能量之后再次经过一个副边补偿网络,而DC/AC模块负责将高频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如果系统的输出直接与电网相连接,则需要用并网逆变的方式将前级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380V/50Hz的三相交流电;如果是接用电设备,则需要用离网逆变器将电能换成工频三相交流电直接输送至用电设备。由此可见,可以将整个系统分为:能量输入级、无线电能传输级以及能量输出级。每级电路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其中无线电能传输级是实现多组能量并行收集利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能收集传输的功率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能量输入级而言:n组直流电源的电压值未知且不同,该级电路的作用就是输出相同的恒定电压值,为无线电能传输级做准备。可以采用闭环的控制方式实现该功能。保证每个传输通道在能量输入级输出相同的恒定电压值也是为了保证无线电能传输级的传输效率。因为当每个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相等即k1=k2=…=kn=k以及每个发射端都有相同的电气参数时,只有每个无线电能传输级的输入电压值相同,流过各个发射线圈的电流才会相同,从而保证无线电能传输级的传输效率。
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级而言:可以将电能从多个发射端耦合到接收端,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由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可知,实现该功能的前提就是在发射端将前级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高频的交流电。这就是无线电能传输级中DC/AC模块,而AC/DC模块的作用是将接收到的高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了使每个发射线圈的能量都能耦合到接收线圈,DC/AC模块的驱动电路必须同频同相,另外,为了避免线圈漏磁对电能传输的阻碍,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级的电能传输能力,往往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阻抗补偿,原边补偿网络和副边补偿网络的作用就在于此。
针对能量输出级而言:无线电能传输级输出的是直流电,而电网或用电设备需要的都是三相工频交流电,所以该级电路的主要功能就是将直流电变换成380V/50Hz的三相交流电。
设计过程中,耦合机构可以参考图2所示,能量输出线圈按照单匝或多匝长轨道的形式沿预设路径铺设,多个能量输入线圈设置在滑动式能量发射座上,且设置为E形线圈、T形线圈或者平板线圈,滑动式能量发射座沿所述能量输出线圈的铺设路径滑行,使待传输的直流电源在移动过程中能实现能量的传输和收集。
能量输出线圈设置成轨道式,每个能量输入线圈距离轨道的高度一致,且轨道相比于能量输入线圈足够长,所以每个能量输入线圈与轨道间的互感值大小相等且在一定滑行范围内是保持不变的,即M1=M2=…=Mn=M。
另外每个发射端都是相同的结构规格、线圈的匝数等都是一样的,这样就保证每个能量输入线圈的自感值和内阻值都是相同的,即L1=L2=…=Ln=LTx,R1=R2=…=Rn=RTx。这样也有利于发射端的批量生产,能量输入线圈间还可以相互替代。
耦合系数k的定义如式1所示:
Figure BDA0003653708490000061
式中,LTx、LRx和M分别表示能量输入线圈的自感、能量输出线圈的自感以及能量输入线圈与能量输出线圈之间的互感。
由式子(1),可知每个发射线圈的耦合系数是相等的,即k1=k2=…=kn=k;
轨道式接收线圈的长度、铺设形状可以根据实际运输路径来确定。不同的实际需求,可以设计不同形状的能量输出线圈。另外如果有实际需要且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增加磁芯材料来增大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或者利用铝板等材料来进行磁场屏蔽。
由互感的定义可知,它不仅仅与线圈匝数形状、大小有关,还和线圈的相对位置有关。对于本文所提及的多输入单输出系统来说,发射端不断移动,其绝对位置是在不断改变的。然而,一旦接收线圈的轨道足够长时,滑动式能量发射座滑行过程中,能量输入线圈沿着轨道在同一高度滑行,能量输入线圈和能量输出线圈之间的相对间距保持不变。这就从原理上保证了互感在发射线圈移动过程中是一个定值。当然,发射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也可能存在互感,但只要增大两者的间距d,发射线圈之间的交叉耦合是可以忽略的。
具体实施时,结合图3和图4可以看出,以能量输出级直接与电网相连为例,将图1中的系统结构框图用具体电路代替,能量输入级中的DC/DC模块包括两个交错并联Boost电路;无线电能传输级中的DC/AC模块可以是一个全桥逆变电路,原边补偿网络和副边补偿网络则需要电流型输出的谐振电路,AC/DC模块可以采用全桥不可控整流电路或者全桥同步整流电路,针对每个能量输入线圈还配置有用于驱动所述DC/DC模块和所述DC/AC模块的控制器,至于能量输出级的并网逆变器则可以用三相有源逆变电路代替。从而得到了如图3所示的主电路形式。
能量输入级需要输出恒定电压,所以每个能量输入都需要闭环控制,该闭环可以是电压控制回路或电压-电流控制回路等。图4就是一个典型电压控制回路。将无线电能传输级的输出电压V1与设定的参考电压Vref做比较,比较的结果作为控制器的输入。控制器可以是PID控制器或者其它。将控制器的输出调制成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给S1和S2的控制引脚。这样就实现了能量输入级的输出电压恒定。图4中f0为S1和S2的开关频率。
补偿电路则需要电流型的谐振网络,如果补偿网络为电压型,则随着发射线圈个数的增加,副边开路电压不断叠加从而形成一个很高的电压值,该高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考虑选用恒流输出谐振网络。此时,无线电能传输级的输出电流与负载无关,可以等效为一个恒流源,输出电流的大小近似等于单路输出电流的n倍。本实施例中原边补偿网络和副边补偿网络均采用LCC补偿网络。
当采用多路双边LCC谐振补偿网络后,我们可以将能量输入级和能量传输级等效为一个恒流源,为了避免能量传输级输出电压的不断攀升,并网逆变器的控制回路需要将该处的电压VDC控制为一个定值,让能量输出级和电网对能量传输级而言为一个恒压特性负载。又由于并网逆变器直接与电网连接,该控制回路还需要实时跟踪电网电压相位,使传输给电网的无功功率为零,这里可以通过dq旋转坐标系变换实现有功功率(d通道)和无功功率(q通道)的控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能量输出线圈可以按照废旧电池剩余电量回收车间生产流水线布置,滑动式能量发射座上可拆卸安装废旧电池,且通过DC/DC模块与废旧电池的正负电极连接,相邻两个能量输入线圈之间预留有预定距离的水平间隔。同时,为了避免低电压废旧电池接入时系统回流问题,在能量输入线圈上配置有开关元件,当废旧电池剩余电量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控制所述开关元件让所述能量输入线圈呈开路状态。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能量输出线圈可以按照光伏面板追日运行轨迹布置,每一块光伏面板对应设置在滑动式能量发射座上,多块光伏面板所产生的电能通过能量输出线圈进行汇集,最后为电网供电。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所提系统的可行性,特在Comsol和Matlab上搭建仿真模型和电路。将仿真验证分为耦合机构验证和电路结构验证两个部分。
针对耦合机构仿真而言,为得到耦合机构的参数,验证发射线圈在轨道上移动时,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仍能保持稳定,以图1所示系统架构为基础设计了规格形状如图5和图6所示的耦合机构形式。以2个E形发射线圈为例,磁芯的长宽高分别为0.95dm、0.5dm和0.3dm,导线绕制在磁芯的中间引脚,匝数为8,线径为2mm的铜线。接收线圈长度为26dm,宽为10dm,匝数为1,线径为1cm的铜线绕制而成的U形轨道。
在COMSOL中搭建了耦合机构模型,仿真设置发射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d不断改变,观察线圈的互感自感变化规律,得到如图7所示的折线图。
可以看到,不论是发射线圈还是接收线圈,其自感都能在移动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分别为11.89uH、4.68uH,这也验证了线圈自感和相对位置无关这一结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M0i(i=1,2)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当d在0到1.5dm变化时,可以判断M0i(i=1,2)是增加的趋势;当d在1.5dm到6dm变化时,M0i(i=1,2)几乎稳定在1.01uH。也就是说即使发射线圈在不断移动,M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由此可以得到,想要M保持稳定,接收线圈越长,发射线圈可移动的距离就越大。由互感的定义可知,在该耦合机构的形式下,即使发射线圈的绝对位置在不断改变,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通过接收线圈的磁通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发射线圈也始终在接收线圈的正上方且在同一高度。可见,发射线圈的沿着轨道移动不会带来互感的。线圈的互感值保持为定值,这也就保证了每个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相同且是一个定值。
发射线圈1与发射线圈2之间的互感M12也就是交叉耦合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当d不断增大时,M12的互感绝对值从0.15uH不断减小,在d大于2.5dm之后约等于零。这里的正负仅仅表示方向。可见,只要保证发射线圈的间距大于一定范围,则交叉耦合就几乎不存在了。
综上,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仿真结果。该耦合机构的耦合系数k0i为0.14,是一个松耦合机构。每个相同规格的发射线圈与长轨道接收线圈各自的自感和相应互感值都为4.68uH、11.89uH以及1.01uH,且当发射线圈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时互感是不变的。发射线圈间的间距大于2.5dm从而可以忽略交叉耦合。
表1 COMSOL仿真结果参数表(i=1,2;j=1,2;i≠j)
Figure BDA0003653708490000101
针对电路仿真而言,按照图3所示电路结构在simulink中搭建仿真电路图,以发射线圈个数n=1为例,耦合机构参数如表1所示,输入电压Ui为70-480V间任意值,逆变器工作频率为85kHz,能量输入级输出电压参考值为500V。
在图1中,能量输出级分为接电网和用电设备两种情况,这里以直接与电网相连为例,将图1中的系统结构图框图用具体电路代替。另外,为验证上诉系统在输入直流电流源的电压Ui=70-480V之间的任意值都能达到预计效果,这里取最极端情况Ui=70V来仿真,忽略了发射线圈之间的耦合,能量输出级的并网逆变器参考电压VDCref为600V。
当只有一个发射线圈在工作时,能量输入级的输出电压在t=0.5s左右达到稳定值500V,此时对应的电流平均值为16.6A且电压纹波(ΔV)≤0.05V,如图8所示。可见能量输入级能够稳定工作。
如图9所示,流入并网逆变器的电流IDC和其对应的电压VDC平均值分别为12.9A和599.2V。可以看到,在系统稳定之前,IDC会时而为正时而为负。当IDC电为正时,能量是从直流电流源传送至电网。反之则是从电网传输至电流源中。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为能量输入级升压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当前级电压小于后级电压时,能量就会反向流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解决能量倒灌的问题,我们可以实时监测能量传输级的输出电流正负,当该电流值为负时,可以断开电网。并网逆变器流入电网的电流、电压在t=0.5s左右达到相电流相电压几乎同向,有效值分别为13.0A和379V,频率为50Hz,如图10所示。此时流入电网电流的THD为0.2%。经过计算,整个系统传输效率(η)为83.7%。
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输入直流电源电压Ui在70-480V之间改变时,系统的输出功率都是8.5kw,即当传输通道数不变,发射线圈的个数不变时,系统为一个恒功率系统。
为了验证在不同的发射线圈个数n下系统的仍能正常工作,特做了如下仿真。因为系统能量输入级功能已经得到验证,为简化系统,将系统的能量输入级等效为一个500V直流电源。在这种条件下得到了系统的输入输出功率(Pin、Pout)和传输效率(η),画出了相应的折线图,如图11所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传输效率受发射线圈个数的影响不大,每增加n个发射线圈,传输功率就会增加n倍。在没有能量输入级的情况下,系统整体工作效率能够大于85%。
综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从多源输入单输出的无线供电技术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工业上一对多无线电能传输为基础,改进设计了一种能量收集利用的多对一无线电能传输流水线系统,实现了待收集物体移动过程中多组能量收集利用通道并行,将收集的能量直接为负载供电或者传回到电网中。该系统首先从耦合机构上创新,将传统工业上轨道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交换,接着提出系统的电路总体结构框架,从原理上分析了系统运行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式以保证系统的传输的效率和避免了多个发射线圈在副边造成电压叠加堆积的危险。最后在将以上系统设计举例具体化,分别在comsol和simulink中进行仿真,验证了系统能够实现多源输入单输出能量传输收集的功能,系统的传输效率能大于85%。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这样的变换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能量输入线圈和一个能量输出线圈,每一个能量输入线圈均配置有DC/DC模块、DC/AC模块和原边补偿网络,在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上配置有副边补偿网络、AC/DC模块和并网/离网逆变器;所述DC/DC模块用于连接直流电源并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所述DC/AC模块用于将所述DC/DC模块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变化为高频交流电压,且多个所述DC/AC模块输出的高频交流电压同频同相;所述多个能量输入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耦合到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上,所述AC/DC模块将所述能量输出线圈拾取到的高频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通过所述并网/离网逆变器接入电网或用电设备实现系统输出;所述原边补偿网络和副边补偿网络分别用于对原边和副边的阻抗进行调节,以提高电能传输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输出线圈按照单匝或多匝长轨道的形式沿预设路径铺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输入线圈设置滑动式能量发射座上,且设置为E形线圈、T形线圈、U形线圈或者平板线圈形式;所述滑动式能量发射座沿所述能量输出线圈的铺设路径滑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滑动式能量发射座滑行过程中,所述能量输入线圈和所述能量输出线圈之间的相对间距保持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模块包括两个交错并联Boost电路,所述DC/AC模块为全桥逆变器,针对每个能量输入线圈还配置有用于驱动所述DC/DC模块和所述DC/AC模块的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补偿网络和所述副边补偿网络均采用LCC补偿网络。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模块采用全桥不可控整流电路或全桥同步整流电路,所述并网/离网逆变器采用三相逆变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输出线圈按照废旧电池剩余电量回收车间生产流水线布置,所述滑动式能量发射座上可拆卸安装废旧电池,且通过所述DC/DC模块与废旧电池的正负电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能量输入线圈之间预留有预定距离的水平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能量输入线圈上配置有开关元件,当废旧电池剩余电量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控制所述开关元件让所述能量输入线圈呈开路状态。
CN202210563329.3A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Pending CN1147849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3329.3A CN114784993A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3329.3A CN114784993A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4993A true CN114784993A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08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63329.3A Pending CN114784993A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499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76266A (zh) * 2022-09-28 2022-11-01 天津大学 具有多发射线圈的恒功率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76266A (zh) * 2022-09-28 2022-11-01 天津大学 具有多发射线圈的恒功率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276266B (zh) * 2022-09-28 2023-02-03 天津大学 具有多发射线圈的恒功率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ai et al. Maximum efficiency tracking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dynamic coupling coefficient estimation
Ramezani et al. Optimized LCC-series compensated resonant network for stationary wireless EV chargers
Nagatsuka et al. Compact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9130903B (zh) 一种双侧lccl-t拓扑的低压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
Huang et al. Design of a single-stage inductive-power-transfer converter for efficient EV battery charging
KR101851995B1 (ko) 무선 충전기용 공진 컨버터 및 그 구현방법
CN110422061B (zh) 一种无线双向电能变换拓扑及其控制方法
CN102598472A (zh) 发电系统及发电单元
CN102403906B (zh) 升压变换器
Yao et al. A novel misalignment tolerant magnetic coupler for 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CN109687604B (zh) 适用于有序负载的一对多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aadi et al.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for charging the electric vehicle batteries
Hui et 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 paradigm shif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CN114784993A (zh) 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Wang et al. Constant-Current and Constant-Voltage Output Using Hybrid Compensated Single-Stage Resonant Converte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12865328B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效率优化方法
CN108667300A (zh) 一种激磁电感可变llc谐振变压器
CN208571618U (zh) 一种多绕组谐振独立电流控制的电池储能系统
CN113078741A (zh) 多端分布式均匀等功率无线供电系统
Prasad et al. A novel dual-lcc hybrid compensation network for high-efficiency cc-cv wireless charging of an ev battery considering weak communication
Yi et 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P and S/SP compens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AGV charging
Raabe et al. A high power coaxial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pickup
Zhu et al. SiC-Based Wireless Power Transformation for Data Centers and Medium Voltage Applications
Zhang et al. Research on constant current and constant voltage control method for UAV based on switching of coupling structure
CN112701804A (zh) 具有变耦合系数稳定性的非线性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