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3896A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63896A CN114763896A CN202110032301.2A CN202110032301A CN114763896A CN 114763896 A CN114763896 A CN 114763896A CN 202110032301 A CN202110032301 A CN 202110032301A CN 114763896 A CN114763896 A CN 1147638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gas
- annular
- channel
- inta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1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567 combus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15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D14/04—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900/00—Special features of, or arrangements for burners using fluid fuels or solid fuels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 F23D2900/14—Special features of gas burners
- F23D2900/14062—Special features of gas burners for cooking ranges having multiple flame 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燃烧器,其包括火盖组件,包括第一环形子火盖和第二环形子火盖,第二环形子火盖套设在第一环形子火盖的外周;分气组件,与第一环形子火盖配合限定出相互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和第二环形燃烧腔,并与第二环形子火盖配合限定出相互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和第四环形燃烧腔;其中,第一环形燃烧腔和第三环形燃烧腔相互连通,第二环形燃烧腔和第四环形燃烧腔相互连通。能够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燃气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今,燃气灶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烹饪用具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厨房环境中,燃气灶的燃烧器能够利用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进而可以迅速的加热烹饪锅具。就现有的燃烧器组成部件而言,一般包括燃烧器(涵盖炉头、分气盘和火盖等)、控制阀、点火器、引射管等,其工作过程是外接的燃气管或燃气罐供应的燃气经由控制阀和引射管输送至燃烧器,点火器在燃烧器处将燃气点燃产生热量,这一过程中,控制阀可以调节输送的燃气流量,进而可以实现对火力大小的控制。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燃烧器多为两环火或三环火,即火盖上设置由内向外的两圈火孔或者三圈火孔,每圈火孔燃烧时作为一环火,其中每环火分别对应一由一条燃气管、炉头炉腔和分气盘内部通道构成的独立供气流路,这种结构设计往往其不能满足不同烹饪场景下的加热需求,如在煎、烙等要求均匀加热的场景下,不同的食材用量对加热面积的需求不同,现有燃烧器如需对内外环火进行火力调节则必须同时控制多个控制阀,用户需要进行多步骤调节;而仅调节一个控制阀又仅能改变其对应环火的火力,其它环火的火力不变,这就容易造成锅底受热不均,食材受热不均匀。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能够提高燃烧器火力调节过程中的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器包括:火盖组件,包括第一环形子火盖和第二环形子火盖,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的外周;分气组件,与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配合限定出相互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和第二环形燃烧腔,并与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配合限定出相互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和第四环形燃烧腔;其中,所述第一环形燃烧腔和所述第三环形燃烧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二环形燃烧腔和所述第四环形燃烧腔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灶包括上述实施例示出的燃烧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及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通过火盖组件与分气组件配合组成多个独立的环形燃烧腔,并将不相邻的燃烧腔连通。这样,由于同一燃气流路可以向不相邻环线的多个燃烧腔输气送气,因此在该燃气流路的流量变化时,其对应的多个燃烧腔的燃气也会同步改变,同时由于对应该统一燃气流路的多个燃烧腔处于不同环线,因此可实现对燃烧器不同加热位置火力的同步调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下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下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下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的结构示意;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分气盘的连通关系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的结构爆炸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火盖组件;101、第一环形子火盖;102、第二环形子火盖;103、中心火盖;120、第一环形燃烧腔;130、第二环形燃烧腔;140、第三环形燃烧腔;150、第四环形燃烧腔;107外环气道;110、内环气道;1011第一内环壁;1012、第一火孔;1013第一外环壁;1016、第一分隔壁;1017、第二分隔壁;1018、第一气道;1019第二气道;
200、分气组件;2001、进气通道;2002、分气通道;201、内环进气口;202、中环形进气槽;2021、中环进气口;203、外环形进气槽;2031、外环进气口;204、内环分气口;205、第一分气通道;206、第二分气通道;207、第三分气通道;208、第四分气通道;209、中心分气通道;210、下分气盘;211、下盘体;2111、盘壁;212、内环形构件;213、中环形构件;214、外环形构件;220、进气分区构件;221、进气腔;2211、外侧进气通道;2212、内侧进气通道;2213、第二类进气通道;2214、第三类进气通道;222、分隔构件;230、第一进气分区;231、第一进气通道;2311、第一径向进气部;2312、第一周向进气部;232、第二进气通道;233、中心进气通道;2321、第二径向进气部;2322、第二周向进气部;240、第一分隔筋;241、第一弧线段;242、第一直线段;2421、第一侧第一直线段;2422、第二侧第一直线段;243、第一弯折段;244、第二弯折段;250、第二分隔筋;251、第二弧线段;252、第二直线段;260、第三环形分隔筋;261、第一凸筋;262、第二凸筋;270、空气补充通道;271、空气补充入口;272、内侧空气入口通道;273、外侧空气入口通道;274、空气出口侧通道;275、内侧空气补充出口;276、外侧空气补充出口;280、空气导流板;281、弧线导流板;282、直板;290、上分气盘;291、上盘体;292、配合构件;293、内环圈构件;294、第一环形分气构件;295、第二环形分气构件;296、第三环形分气构件;297、第四环形分气构件;298、斜坡结构;2901、第一出气口;2902、第二出气口;2903、第三出气口;2904、第四出气口;
300、炉头组件;310、混气腔;301、第一环形混气腔;302、第二环形混气腔;303、中心环形混气腔;320、引射管;
400、进气组件;410、进气管;420、切换装置;401、第一进气管;402、第二进气管;403、中心进气管;404、第一控制阀;405、第二控制阀;406、中心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燃烧器通常由火盖组件100和设置于火盖组件100下方,用于为燃烧器供气的供气结构组成。其中,供气结构用于将外部燃气输送至火盖组件100中的对应火盖。
一般地,供气结构包括分气组件200、炉头组件300、进气组件400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进气组件400用于将外部燃气引入燃烧器;炉头组件300用于实现外部燃气和空气的混合加压;分气组件200用于将引入燃烧器的燃气分配至与火盖对应的燃烧气路中。
现有燃烧器多为两环火或三环火,即火盖上设置由内向外的两圈火孔或者三圈火孔,每圈火孔燃烧时作为一环火,其中每环火分别对应一由一条进气管、炉头炉腔和分气组件内部通道构成的独立供气流路,这种结构设计出火形式单一,往往其不能满足不同烹饪场景下的加热需求。
如图2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包括火盖组件100、分气组件200。其中,火盖组件100包括第一环形子火盖101和第二环形子火盖102,第二环形子火盖102套设在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外周;分气组件200,与第一环形子火盖101配合限定出相互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120和第二环形燃烧腔130,并与第二环形子火盖102配合限定出相互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140和第四环形燃烧腔140;其中,第一环形燃烧腔120和第三环形燃烧腔140相互连通,第二环形燃烧腔130和第四环形燃烧腔140相互连通。
这里,分气组件200将燃气整流后进入相对应的环形燃烧腔中,同一环形子火盖内的环形燃烧腔互不影响,不同环形子火盖中相连通的环形燃烧腔可以同时燃烧,能够实现火盖组件100在燃烧器上的多种出火形式。
示例性的,若某一环形燃烧腔内没有燃气供应,则其对应的环形子火盖的环线上不会形成火焰;反之,若该环形燃烧腔内有燃气供应,则对应的环形子火盖的环线上能够形成火焰。同时,进入环形燃烧腔的燃气流量的高低,也能够决定对应环形子火盖上形成火焰的大小,一般的,燃气流量与火焰大小成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对环形燃烧强供气状态的调整,能够实现对火焰形成与否,以及火焰大小的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通过火盖组件100与分气组件200配合组成多个独立的环形燃烧腔,并将不相邻的燃烧腔连通。这样,由于同一燃气流路可以向不相邻环线的多个燃烧腔输气送气,因此在该燃气流路的流量变化时,其对应的多个燃烧腔的燃气也会同步改变,同时由于对应该同一燃气流路的多个燃烧腔处于不同环线,因此可实现对燃烧器不同加热位置火力的同步调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
可选地,分气组件200包括进气部,其包括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第一进气通道231的出气端与第一环形燃烧腔120和第三环形燃烧腔140连通;第二进气通道232的出气端与第二环形燃烧腔130和第四环形燃烧腔140连通。
这里,分气组件200整体被构造为与炉腔、火盖相适配的盘状半封闭的壳体,进气部和分气部均成型于该壳体。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该盘状壳体称之为分气盘。
进气部包括多个进气通道2001,每一进气通道2001由内向外延伸,以图中示出的分气盘200的结构为例,由内向外延伸是指进气通道2001大致是从圆心(或者靠近圆心)的位置向外圆周方向延伸的形式,实施例中示出的一种可选的延伸方向是沿分气盘的径向方向延伸。
一般的,进气通道的内外延伸长度由其对应的炉头组件300的炉腔和/或环形火盖的环线位置决定,以保证进气通道至少能够连通对应的炉头炉腔,并至少能够将燃气输送至一个或多个对应的环形子火盖的环线位置。
可选地,结合图16所示,分气组件200还包括分气部,设置于进气部的上方,包括与第一环形燃烧腔120对应的第一分气通道205,与第二环形燃烧腔130对应的第二分气通道206,与第三环形燃烧腔140对应的第三分气通道207,以及与第四环形燃烧腔140对应的第四分气通道208;其中,第一进气通道231与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三分气通道207连通;第二进气通道232与第二分气通道206、第四分气通道208连通。
如此,通过该分气组件200中相互连通的进气部和分气部,将外部燃气通过进气通道引入分气盘内并输送至对应连通的多个分气通道,多个分气通道将引入的燃气分别供应给对应的环形燃烧腔,使得对应环形子火盖上形成火焰。由于与同一进气通道相连通的为分气通道在分气盘上沿不相邻环线设置,因此针对单个进气通道的燃气流量调节就能够同时实现对内外不同加热位置的火力同步调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火盖组件100与分气组件200之间配合形成环形燃烧腔的结构关系,将形成结构主要分为三类。
结合图2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燃烧腔形成结构,在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内部设有第一分隔壁1016,将第一环形子火盖101沿环线分隔为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120和第二环形燃烧腔130;和/或,第二环形子火盖102的内部设有第二分隔壁1017,将第二环形子火盖102沿环线分隔为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140和第四环形燃烧腔140。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环形子火盖内部设置分隔壁,并使得分隔壁与分气盘顶部相抵靠实现对环形火盖内燃烧空间的划分。该分隔壁设置于内环壁和外环壁之间,呈沿火盖的周向延伸的环形,从而将环形子火盖的燃烧空间分隔为独立的环形的内环燃烧空间和环形的外环燃烧空间,避免内环燃烧空间和外环燃烧空间共用一个气道。
结合图2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类燃烧腔形成结构,在分气部的顶部设有沿环线成型的第一凸筋261,第一凸筋261的顶部抵靠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顶壁内侧,与第一环形子火盖101配合限定出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120和第二环形燃烧腔130;和/或,分气部的顶部设有沿环线成型的第二凸筋262,第二凸筋262的顶部抵靠第二环形子火盖102的顶壁内侧,与第二环形子火盖102配合限定出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140和第四环形燃烧腔140;第二凸筋262设置在第一凸筋261的外周。
一般地,分气盘的分气通道开设于壳体的顶面,这里分气通道是起到分气盘的“燃气出口”作用,来自进气通道的燃气可从该进气通道对应的分气通道流出分气盘,继而进入与环形子火盖配合形成的燃烧腔内。
通过在分气部的顶部(即分气盘顶部)设置沿环线成型的凸筋,并使得凸筋与对应的环形子火盖的顶壁内侧相抵靠,实现对环形子火盖内部燃烧空间的分隔,从而将环形子火盖的燃烧空间分隔为独立的环形的内环燃烧空间和环形的外环燃烧空间,避免内环燃烧空间和外环燃烧空间共用一个气道。在第一凸筋261和/或第二凸筋262的顶部抵靠相应环形子火盖的顶壁内侧时,将该环形子火盖的燃烧空间分隔为独立的环形的内环燃烧空间和环形的外环燃烧空间,则第一环形子火盖101与第一凸筋261两侧的分气通道配合限定出两个独立的、沿相邻环线分布的环形燃烧腔;第二环形子火盖102与第二凸筋262两侧的分气通道配合限定出两个独立的、沿相邻环线分布的环形燃烧腔。
结合图2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类燃烧腔形成结构,在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内部设有第一分隔壁1016,分气部的顶部设有沿环线成型的第一凸筋261,第一分隔壁1016与第一凸筋261相抵靠,配合限定出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120和第二环形燃烧腔130;第二环形子火盖102的内部设有第二分隔壁1017,分气部的顶部设有沿环线成型的第二凸筋262,第二凸筋262设置在第一凸筋261的外周;第二分隔壁1017与第二凸筋262相抵靠,配合限定出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140和第四环形燃烧腔140。
这里,第一分隔壁1016在火盖上成型所沿的环线,与第一凸筋261在分气部的顶部成型所沿的环线相对应,使得二者在安装或使用时能够形成抵靠,使得第一环形子火盖101和分气部共同限定出独立的、沿相邻环线分布的第一环燃烧腔120和第二环燃烧腔130。第二分隔壁1017与第二凸筋262的设置同理。
结合上述三类燃烧腔的形成结构,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火盖组件100的环形子火盖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设计。
如图19所示,火盖组件100包括第一环形子火盖101和第二环形子火盖102,第二环形子火盖102套设在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外周。可选的,第一环形子火盖101内形成有分处内外两环线、相互分隔独立的环形燃烧腔,类似的,第二环形子火盖102内也形成有分处内外两环线、相互分隔独立的环形燃烧腔;这里,环形燃烧腔与对应的分气通道位置对应,分气盘200将燃气整流后进入相对应的环形燃烧腔中,同一环形子火盖内的环形燃烧腔互不影响,不同环形子火盖中相连通的环形燃烧腔可以同时燃烧,能够实现火盖组件100在燃烧器上的多种出火形式。
可选地,火盖组件100还包括中心火盖103,设置于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内部,并与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第二环形子火盖102同心设置;分气盘还与中心火盖103配合限定出中心燃烧腔。该中心火盖103与分气盘的中心进气通道233、中心分气通道209、炉腔组件的中心环形混气腔303以及进气组件的中心进气管403连通。
如图21、23所示,设置在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分隔壁107命名为第一分隔壁1016,第一分隔壁1016位于第一内环壁1011和第一外环壁1013之间,并与第一内环壁1011之间限定出第一气道1018(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内环气道110),与第一外环壁1013之间限定出第二气道1019(第一环形子火盖101的外环气道111),第一火孔1012与第一气道1018相连通,第二火孔1014与第二气道1019相连通。同理,将设置在第二环形子火盖102内的分隔壁命名为第二分隔壁,则第二环形子火盖102的内部也通过该第二分隔壁限定出互不连通的第三气道(内环)和第四气道(外环)。
则,将火盖组件100安装至分气组件200上,如图23所示,此时第一气道与第一分气通道共同配合限定出第一环形燃烧腔120;第二气道与第二分气通道共同配合限定出第二环形燃烧腔130;第三气道与第三分气通道共同配合限定出第三环形燃烧腔140;第四气道与第四分气通道共同配合限定出第四环形燃烧腔150;其中,第一环形燃烧腔120与第三环形燃烧腔140连通;第二环形燃烧腔130与第四环形燃烧腔连通150。
这样第一火孔与第三火孔共用同一气路供气,第二火孔与第四火孔用同一气路供气,从而实现相同气路供气的不相邻火孔的同时调节火力大小,不需要单独进行,降低燃烧器的调节复杂程度。进行火力调节时,同一环形子火盖两侧的火孔可以分别进行火力大小的调节,且可以分别进行开关,使得火盖能够适应加热面积多变且需要均与加热的场景,避免内环壁的火孔和外环壁的火孔共用一个气道导致的内环壁的火孔和外环壁的火孔火力调节时只能同大同小且同时开闭、不能适应加热面积多变且需要均匀加热的场景。
通过火盖组件100与分气组件200配合组成多个独立的环形燃烧腔,并将不相邻的燃烧腔连通。这样,由于同一燃气流路可以向不相邻环线的多个燃烧腔输气送气,因此在该燃气流路的流量变化时,其对应的多个燃烧腔的燃气也会同步改变,同时由于对应该同一燃气流路的多个燃烧腔处于不同环线,因此可实现对燃烧器不同加热位置火力的同步调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
可选地,共用同一气路供气的火孔中,位于内侧的火孔的开孔面积小于位于外侧的火孔的开孔面积,由于锅具上越往外加热面积越大,这样设计使得火孔更加适应锅具各处的加热面积。即:第一火孔与第三火孔共用同一气路供气,则第一火孔的开孔面积小于第三火孔的开孔面积。
可选地,由内向外,同一进气通道连通的分气通道所对应的燃烧通道,其出火面积之比为1:2-1:5。具体地,第一火孔的开孔面积和第三火孔的出火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2-1:3;第二火孔的开孔面积和第四火孔的出火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3-1:5。
为了实现本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稳定供气、均匀加热且出火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燃烧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分气组件的连通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该供气结构包括分气组件200和炉头组件300。炉头组件300包括同心设置的多个环形混气腔310;分气组件200设置于炉头组件300的上方;分气组件200包括进气通道2001和分气通道2002,进气通道2001的进气口连通相应的环形混气腔310,至少一个进气通道2001连通位于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2002;相邻进气通道2001的进气口设置分气组件200底部的不同环线上,且对应于相应的环形混气腔310错位设置。
这里,分气组件200设置在炉头组件300上,以实现将引入燃烧器的燃气分配至与火盖对应的燃烧气路中。外部燃气进入炉头组件中对应的环形混气腔310中,在环形混气腔310中混合均匀后通过分气组件200将燃气整流后进入相连通的分气通道中,为燃烧器上与分气通道对应的独立气路供气。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炉头组件300与分气组件200相配合,通过将进气通道2001的进气口错位设置,使得环形混气腔310内的燃气能够进入对应的进气通道2001并分流至不同环线上的分气通道2002内,同一环形混气腔310内的燃气可以向不相邻环线上的分气通道2002输气,扩大了燃气的分气面积,扩大了燃气的分流面积,增加了出火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加热面积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多种烹饪需求,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
可选地,环形混气腔310的数量与进气通道2001的数量相对应,连通相同分气通道2002的进气通道2001,其进气口与相同的环形混气腔310连通。
可选地,进气通道2001的进气口设置于分气组件200底部的圆心侧。分气通道是由内向外沿不同环线排布的,因此燃气自混气腔进入进气通道后,沿径向由内向外流动,进入与进气通道连通的一个或多个分气通道中。扩大了燃气的分气面积,扩大了燃气的分流面积,增加了出火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加热面积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多种烹饪需求,例如,煎、烙等烹饪加热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进气通道2001的进气口设置于分气盘200的圆心侧并且与各自对应的环形混气腔位置对应设置。示例性的,进气通道2001包括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其中第一进气通道对应炉头内侧的环形混气腔、第二进气通道对应炉头外侧的环形混气腔,则第一进气通道的进气口所在环线是设置于第二进气通道的进气口所在环线的内侧。
可选地,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环形混气腔310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设的中心环形混气腔303、第一环形混气腔301、第二环形混气腔302,或者根据进气通道的数量设置环形混气腔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混气腔301与第一进气通道231连通,第二环形混气腔302与第二进气通道232连通,中心环形混气腔303与中心进气通道233连通。由此,实现炉头组件300与分气组件200的对应连通。
另一方面,环形混气腔310的数量与进气管410的数量相对应,用于为相同分气通道2002供气的进气管410,其进气口与相同的环形混气腔310连通。
可选地,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的成组设置;多组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之间沿周向按等弧度间隔均匀排布,使得每一环线上分气通道输出的燃气可以在周向上更加均匀的分布,提高供气平稳性。
可选地,炉头组件300还包括多个引射管320,与环形混气腔310的进气口对应设置。一般地,引射管320用于将高能量的燃气和低能量的空气混合均匀,保证燃烧器所需的热流量。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本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稳定供气、均匀加热且出火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分气组件。这里,分气组件200整体被构造为与炉腔、火盖相适配的盘状半封闭的壳体,进气通道和分气通道均成型于该壳体。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该盘状壳体称之为分气盘。
一般的,分气盘是与燃烧器的炉头组件300和火盖组件100配合使用,其一种可选的装配方式为将分气盘设置于炉头300和火盖组件100中间并被构造为连通两者的燃气(或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燃气)中间流路,使得燃气自炉头300进入分气盘后再流入火盖组件100,并最终在火盖组件100的火孔处被引燃形成火焰。
这里,为提高燃烧器对置于火盖组件100上方的容器的加热面积及加热均匀性,可选的,火盖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形子火盖组成,不同环形子火盖同轴设置且自内向外依次套设,每一环形子火盖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火孔,多个火孔沿该环形子火盖周向的均匀排布,使得每一环形子火盖上的多个火孔可以分别形成有一环形火焰,多个环形火焰能够在其各自对应的环线位置对容器进行加热。
可选的,同一环形子火盖上设置有一组或多组分别位于不同环线的火孔,每一组火孔可分别在其所处环形上形成一环形火焰。
相应的,分气盘200具有供燃气流动的多个气流通道,燃气在经由炉头进入分气盘200后,可流经多个气流通道并最终被分流至火盖各自对应的环形子火盖中,以分别对处于不同环形位置的火孔进行供气。在本实施例中,炉头具有多个相互独立的环形混气腔,多个环形混气腔同心设置且自内向外依次套设,每一环形混气腔连通分气盘的一个或多个气流通道,也即炉头内各环形混气腔的供气有无状态,能够分别决定各自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气流通道内有无燃气供应,进而影响到各气流通道对应环形子火盖的是否能形成火焰。
示例性的,若某一环形混气腔内没有燃气供应,则其对应的气流通道内也无燃气流经,使得其对应的环形子火盖的环线上不会形成火焰;反之,若该环形混气腔内有燃气供应,则对应的环形子火盖的环线上能够形成火焰。同时,来自环形混气腔的燃气流量的高低,也能够决定对应环形子火盖上形成火焰的大小,一般的,燃气流量与火焰大小成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对环形混气腔供气状态的调整,能够实现对火焰形成与否,以及火焰大小的控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有一种分气盘200,该分气盘包括相互连通的进气部和分气部。其中,进气部可用于与环形混气腔侧连通,以将来自环形混气腔的燃气引入分气盘200内并向分气部输送;分气部可用于与火盖侧连通,以将进气部引入的燃气分别供应给对应的环形子火盖。
本实施例中,进气部包括多个进气通道2001,每一进气通道2001由内向外延伸,以图中示出的分气盘200的结构为例,由内向外延伸是指进气通道2001大致是从圆心(或者靠近圆心)的位置向外圆周方向延伸的形式,实施例中示出的一种可选的延伸方向是沿分气盘的径向方向延伸。
一般的,进气通道2001的内外延伸长度由其对应的炉头环形混气腔和/或环形子火盖的环线位置决定,以保证进气通道2001至少能够连通对应的炉头环形混气腔,并至少能够将燃气输送至一个或多个对应的环形子火盖的环线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分气部包括位于由内向外不同环线的分气通道2002,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上的分气通道2002与同一进气通道2001的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气盘将分气部的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上的分气通道2002与同一进气通道2001的连通,使得至少一个进气通道2001能够分别向不同环线的分气通道2002各自对应的火孔圈分别输送燃气,这样在该进气通道2001的燃气流量改变时,其对应的分气通道2002、火孔圈的燃气也会同步改变,同时由于对应同一进气通道2001的火孔圈各自环线处于不同的内外加热位置,因此针对单个进气通道2001的燃气流量调节就能够同时实现对内外不同加热位置的火力同步调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
可选的,设置分气通道2002的环线数量与火盖上火孔环线数量一致,同时,分气通道2002分布的环线位置与火孔环线的位置相对应,使得每一分气通道2002能够向对应位置的一组火孔输送燃气。
可选的,每一环线对应的分气通道200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其中,同一环线对应的分气通道2002沿该环线均匀分布,使得燃气能够较为均匀的从该环线不同位置的分气通道2002进入环形子火盖内,以保障形成火焰的火力分布均匀性和稳定性。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分气盘200整体被构造为与环形混气腔、火盖相适配的盘状半封闭的壳体,进气部和分气部均成型于该壳体。
可选的,进气通道2001形成有该壳体内部,并且壳体底面上开设有用于连通环形混气腔的一个或多个进气口;可选的,每一进气通道2001对应一独立的进气口,使得各个进气通道2001能够通过该进气口与环形混气腔连通,燃气经由该进气口从环形混气腔进入进气通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进气通道2001的进气口设置于分气盘200的圆心侧并且与各自对应的环形混气腔位置对应设置。示例性的,进气通道2001包括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其中第一进气通道对应炉头内侧的环形混气腔、第二进气通道对应炉头外侧的环形混气腔,则第一进气通道的进气口所在环线是设置于第二进气通道的进气口所在环线的内侧。
图1、图4、图6和图8所示的分气盘200结构中,进气通道2001的进气口设置于分气盘200的圆心侧,这里将其定义为第一类进气通道,也即该第一类进气通道的进气端设置于圆心侧、出气端设置于圆周侧,燃气进入分气盘200后,其主要流动方向是从圆心侧流向圆周侧。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进气通道2001的进气形式还可以是第二类进气通道2213和/或第三类进气通道2214。
这里,第二类进气通道2213的进气端设置于圆周侧、出气端至少包括设置于圆心侧,也即燃气经由第二类进气通道2213流经分气盘的主要流动方向是从元周侧流向圆心侧。
第三类进气通道2214的进气端设置于中环、出气端至少包括圆心侧和圆周侧,也即燃气经由第三类进气通道2214流经分气盘的主要流动方向是从中环位置同时向圆心侧和圆周侧流动。
上述的第二类进气通道2213和第三类进气通道2214的进气端临近外周侧的位置设置,能够缩短燃气从进气端流向外周侧的流动距离,由于外周侧需求的燃气量更多,因此可以减少燃气在进气通道内流动的压力损失;并且,由于流动路径的减小,也能够缩短燃烧器开阀后燃气流向外环侧火孔圈的速度,进而提高燃烧器点火时处于外环侧的火孔圈的点火响应速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气盘设置有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进气通道结构形式,使得燃气能够以不同的进出气流动路径流经分气盘,进而向各自对应的不同环线的分气通道输送燃气,不同的进气通道结构形式可分别适配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气通道的差异化供气需求,提升向不同分气通道分流送气的均匀性及燃气流量、压力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有效保障燃气灶的燃烧效果。
可选的,如图13所示,进气通道被构造为圆心对称结构,这里,进气通道同一进气通道的各位置互相连通且共用同一进气端,燃气经由该同一进气端流入进气通道,继而流向进气通道的各个位置。
又一可选的,对于设置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进气通道的分气盘,如某一分气盘中同时设置有第一类进气通道和第二类进气通道2213,又或者,某一分气盘中同时设置有第一类进气通道、第二类进气通道2213和第三类进气通道2214;则不同进气通道沿周向交替排布,以尽可能的保障对应不同类别进气通道的火孔圈的燃烧均匀性。
可选的,对于上述第二类进气通道2213和第三类进气通道2214,由于其进气端距离分气盘的距离较远,如仍采用套环式环形混气腔供气方式则可能存在进气端无法与环形混气腔位置对应的问题,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燃烧器的多个引射管320与分气盘的不同进气通道一一对应连通设置,以通过引射管320直接向对应的进气通道供气。
可选的,进气通道的进气端被构造为与引射管320的燃气出口的口径相适配。
一般的,各引射管320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因此为降低上述引射管320直接连通分气盘的设置形式中各引射管320互相之间的结构干涉影响,至少两个引射管320之间呈夹角设置,夹角角度可以是20°、60°、90°、120°等等。
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共设置有3根引射管320,其中2根引射管320相互平行设置,该2根引射管分别向中心进气通道和第三类进气通道供气,由于第3根引射管对应的第二类进气通道的进气端的位置,会使得平行其它引射管320设置的第3根引射管320与向中心进气通道供气的引射管320发生结构干涉,因此将该第3根引射管320相对于另外2根引射管320呈90°夹角设置。
又一可选的,分气通道开设于壳体的顶面,这里分气通道是起到分气盘的“燃气出口”作用,来自进气通道的燃气可从该进气通道对应的分气通道流出分气盘,继而进入火盖内。
本公开实施例的分气盘,一般包括下分气盘210和上分气盘290,下分气盘210与上分气盘290可密封连接,以防止流经的燃气泄漏。可选地,将两者扣合后,可采用螺纹连接或焊接的连接方式。
可选地,下分气盘210与上分气盘290的连接端面呈平面。提高连接的密封性。
可选地,下分气盘210为铸件或锻压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依据下分气盘210的结构,将提供的分气盘主要分为三类。
结合图1-3所示,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分气盘,包括下分气盘210和上分气盘290,下分气盘210具有一个或多个进气分区,每一进气分区内设置有将该进气分区分隔为多个进气通道的分隔结构;上分气盘290包括位于由内向外不同环线的分气通道,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连通同一进气通道。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类分气盘,通过下分气盘210上进气分区的设置,使得由下分气盘210上的一个进气口进入的燃气能够分流至上分气盘290上的不同环线上的分气通道内,扩大了燃气的分气面积,扩大了燃气的分流面积,增加了出火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加热面积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多种烹饪需求,例如,煎、烙等烹饪加热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分气盘210,包括下盘体211、一个或多个进气分区构件和分隔构件222,下盘体211具有内环进气口201和多个环形进气槽;每一进气分区构件具有进气腔221,且沿下盘体211的径向设置于下盘体211上;分隔构件222设置于进气分区构件的进气腔221内,将该进气腔221分隔为多个进气通道;且一个进气通道对应与下盘体211的一个环形进气槽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炉头还包括一处于圆心处的环形混气腔,内环进气口201是作为分气盘连通该环形混气腔的中心进气通道,该中心进气通道是沿分气盘的中心轴线延伸成型,其下端为进气端、上端为出气端,燃气流经的方向是自下而上流动。
本实施例中,下盘体211的环形进气槽的数量与进气分区构件内分隔出的进气通道的数量一致,一个进气通道对应与一个环形进气槽连通。则,每个环形进气槽接入的燃气通过对应的进气通道流入不相邻环线上的分气通道内,实现了一对多的分气,增加了分气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盘体211包括盘壁2111和多个环形构件,盘壁2111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多个环形构件同心设置于盘壁2111上形成内环进气口201和多个环形进气槽。本实施例中,最内侧的环形构件围设盘壁2111上的通孔形成内环进气口201,其余环形构件同心设置,形成多个环形进气槽。本实施例中,下盘体211的盘壁2111上设置的多个环形进气槽与炉头的出气口对接以接入燃气。环形进气槽是数量依据实际需求确定即可。
可选地,环形构件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圆环肋板件。
可选地,环形进气槽数量为2个。如图2所示,内环形构件212围设盘壁2111上的通孔,中环形构件213和外环形构件214由内向外依次同心设置于盘壁2111上,且外环形构件214设置于盘壁2111的边缘,在下盘体211上依次形成内环进气口201、中环形进气槽202和外环形进气槽203。
可选地,进气分区构件的进气腔221被分隔构件222分隔为两个进气通道;分别定义为外侧进气通道2211和内侧进气通道2212。外侧进气通道2211与外环形进气槽203连通,内侧进气通道2212与中环形进气槽202连通。
可选地,下盘体211的盘壁2111呈弧面,在其呈内凹的壁面上设置多个环形构件,则进气分区构件设置于下盘体211的呈外凸的壁面上。
可选地,下盘体211的盘壁2111的部分外凸壁面与进气分区构件之间形成了空气补充通道270。如图1所示,下盘体211的盘壁2111的部分外凸壁面与两个相邻的进气分区构件的外壁之间形成了空气补充通道270。则在上分气盘290上的对应位置处设置空气补充出口即可。提高燃气在燃烧过程与空气的接触量,提高燃烧效率。
可选的,空气补充通道270包括第一空气补充通道和第二空气补充通道。
其中,第一空气补充通道被构造为从分气盘的底部由外向内延伸成型,其进气端设于分气盘的外周侧,出气端至少延伸至外环形构件214和中环形构件213之间;第一空气补充通道用于向第一分气通道和第二分气通道各自所在环线之间形成的间隔输送空气,第一空气补充通道沿其所在环线的周向延伸成型。
第二空气补充通道被构造为从分气盘的底部由外向内延伸成型,其进气端设于分气盘的外周侧,出气端至少延伸至内环形构件212和中环形构件213之间第二空气补充通道是用于向第二分气通道与第三分气通道各自所在环线之间形成的间隔输送空气,第二空气补充通道沿其所在环线的周向延伸成型。
这里,空气补充通道270能够增加其对应至少一侧火孔圈周围的空气量,以提升燃气能够更加充分的燃烧。
这里,多个进气通道沿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相邻的进气通道与外环形构件、中环形构件共同围设出第一空气补充通道的出气端;相邻的进气通道与内环形构件、中环形构件共同围设出第二空气补充通道的出气端。
又一可选的(未示出附图),第一空气补充通道相对于分气盘的底面内凹成型,且位于相邻的两个进气通道之间;类似的,第二空气补充通道相对于分气盘的底面内凹成型,且位于相邻的两个进气通道之间。内凹成型的方式可以减少下分气盘210的底面凸起,并可提高分气盘的抗压能力。
在本实施例,第一空气补充通道呈由外向内逐渐收拢的结构,第二空气补充通道呈由外向内逐渐收拢的结构。示例性的,第一空气补充通道主体呈喇叭形或锥形的内凹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空气补充通道沿分气盘的周向均匀排布,和/或,多个第二空气补充通道沿分气盘的周向均匀排布。以使空气可以从分气盘的周向多个位置均匀的向内侧补充空气,进一步保障火焰燃烧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进气分区构件的数量不限定,依据实际需求确定即可。可选地,进气分区构件为1个、2个、3个、4个或者更多个。当进气分区构件为多个时,围绕下盘体211的中心沿径向均布于下盘体211上。
可选地,当进气分区构件为多个时,多个进气分区构件的进气腔221的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该水平面即为下分气盘210的连接端面。提高与上分气盘290的连接端面的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分区构件沿下盘体211的径向延伸至下盘体211外。增大了分气盘的分气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中,进气分区构件的结构不限定,实现将进气引导至上分气盘290的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内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下盘体211的径向,进气分区构件的底壁向上分气盘290侧弯曲且进气腔221的周向宽度扩大。即,进气通道的底壁呈弧形靠近上分气盘290侧,引导进气向上分气盘290流动,并利用扩大的进气通道缓冲出气压力,使燃气更顺畅地进入上分气盘290的分气通道内。本实施例中,进气分区构件呈铲斗状,铲斗状进气分区构件的斗腔即为进气腔221。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分区构件的进气腔221包括径向部和周向部,周向部位于外侧且周向部的周向宽度大于径向部;由分隔构件222分隔形成的每一进气通道(内侧进气通道2212和外侧进气通道2211)包括连通的径向延伸部和周向延伸部。进气分区的外围周向结构增大,能够增加外圈的分气面积的同时,还增加了对上分气盘290的支撑面积,使分气盘的结构更稳定。
可选的,径向延伸部沿分气盘的径向由内向外延伸成型,各分气通道与对应的径向延伸部连通。
可选地,进气腔221整体呈“7”字形,进气通道也呈“7”字形。
可选的,多个进气通道沿周向按等弧度间隔均匀排布。以对应相同环线分气通道组合的进气通道为例,本实施例中对应设置的进气通道的数量为4个,4个进气通道由同一环形混气腔供气且向相同的多个环形的分气通道供气,因此将4个进气通道沿周向均匀排布且相互之间的弧度间隔相等,可以使得每一环线上分气通道输出的燃气可以在周向上更加均匀的分布,提高供气平稳性。
可选地,进气腔221的径向部也沿径向呈扩大趋势,每一进气通道的径向延伸部也由内向外逐渐扩张、通道截面积逐渐增大的通道结构,如将径向延伸部设置为喇叭形、锥形等。
这里,处于外侧环线的圆周长度要大于内侧环线的圆周长度,如要将内外两侧环线对应的火孔圈的火焰强度维持在相近范围内,则因外侧环线对应的火孔数量一般大于内环线对应的火孔数量,需求的燃气数量更多,因此扩张式结构能够增加位于径向延伸部的径向外侧的通道截面面积,以增大对应外侧环线的燃气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构件222呈“7”字形,将一个“7”字形的分隔构件222设置于进气腔221内分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气通道。
可选地,“7”字形的分隔构件222随形设置于“7”字形的进气腔221内,将进气腔221的径向部和周向部分为两部分,分隔形成两个呈“7”字形的进气通道。如图1所示,一个“7”字形的分隔构件222,横向部设置于进气腔221的周向部,竖向部设置于进气腔221的径向部,从而分隔出两个进气通道。
可选的,进气通道的径向延伸部的通道中线为弧线或直线。
可选地,分隔构件222为分隔筋板,其竖向设置于进气腔221内。减少分隔构件222在进气腔221内的体积,提高进气量。
可选地,竖向设置的分隔构件222的上端面与进气腔221的端面(上端面)平齐。提高下分气盘210与上分气盘290连接后构造的各个进气通道的密封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下分气盘210中,进气分区构件220与下盘体211上的环形进气槽的连通方式不限定,只要实现连通,保证燃气的流通即可。例如,每个环形进气槽对应的盘壁2111上设置有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口。如图3所示的中环进气口2021和外环进气口2031。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分区构件220的底壁设置于下盘体211的盘壁2111上,并在进气通道与环形进气槽相重叠的位置处的盘壁2111和底壁上开设连通的进气口。
可选的,进气通道的径向延伸部的进气口被构造为能够与环形混气腔平滑过渡的弧形内凹结构,以减少燃气从环形混气腔向分气盘流动的路径阻力,提升燃气进入的平滑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盘体211的盘壁2111呈弧形,以进气分区构件220的底壁与下盘体211的盘壁2111的外凸壁面相对的方式,插接入部分弧形盘壁2111上,使进气分区构件220的进气腔221的端面与弧形盘壁2111的外凸壁面的中心处平齐;并将与进气通道干涉的环形结构件去除,且保证一个进气通道仅对应于一个环形进气槽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周向延伸部连通其对应同一进气通道的径向延伸部的外端且沿圆周线延伸成型,这里,周向延伸部一般是指前文中“7”字形进气通道的短边段的部分。该周向延伸部与分气通道位置对应设置,也即周向延伸部所在圆周线与其对应的分气通道所在环线共线,使得周向延伸部能够至少向其对应连通的分气通道输送燃气,周向延伸部可增大进气通道与分气通道之间的周向对接口径面积,进而加快进气通道的径向延伸部的燃气流出速率。
应当理解的是,前文中以“7”字形表示进气通道结构形式并不涉及针对径向延伸部和周向延伸部之间长度大小的限定,也即径向延伸部的长度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对应周向延伸部的长度。
可选的,部分位于同一圆周线上相邻的周向延伸部相互连通,使得来自一进气通道的燃气可以经由周向延伸部输送至另一进气通道所属的周向延伸部,不仅可有效增加该圆周线周向延伸部的整体长度、提高向分气通道的燃气输送效率,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燃气周向出气的均匀性。
结合图4-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第二类分气盘,包括下分气盘210和上分气盘290,下分气盘210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进气分区230;上分气盘290包括位于由内向外不同环线的分气通道,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连通一个或多个第一进气分区230。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类分气盘,通过下分气盘210上第一进气分区230的设置,使得由下分气盘210上的一个进气口进入的燃气能够分流至上分气盘290上的不同环线上的分气通道内,扩大了燃气的分气面积,增加了出火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加热面积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多种烹饪需求,例如,煎、烙等烹饪加热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气盘的进气部至少包括形成于下分气盘210的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相应的,分气部至少包括形成于上分气盘290的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其中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与第一进气通道231相连通,第二分气通道206与第二进气通道232相连通,因而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对应火孔圈的燃烧状态可由第一进气通道231对应的供气流路统一控制,第二分气通道206对应火孔圈的燃烧状态可由第二进气通道232对应的供气流量控制,两者相互独立。
这样在各进气通道的燃气流量改变时,其对应的分气通道、火孔圈的燃气量也会同步改变,同时由于对应同一进气通道(如第一进气通道231)的火孔圈各自环线处于不同的内外加热位置,因此针对单个进气通道的燃气流量调节就能够同时实现对内外多个不同加热位置的火力同步调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
可选的,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的成组设置;多组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之间沿周向按等弧度间隔均匀排布,使得每一环线上分气通道输出的燃气可以在周向上更加均匀的分布,提高供气平稳性。
又一可选的,如图8所示,第一进气通道231的数量为多个,第二进气通道232的数量为多个;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沿周向交替排布,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的数量各2个,4个进气通道呈“十字形”排布在分气盘的下分气盘210上,并且两个第一进气通道231对称设置,两个第二进气通道232也相对设置。
可选的,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呈由内向外逐渐扩张、通道截面积逐渐增大的通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231同时向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供气,其供气对应的分气通道数量多于第二进气通道232,因此为保障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各自对应火孔圈的火焰强度,第一进气通道231的扩张幅度大于第二进气通道232,以适配第一进气通道231更大的燃气流量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分气盘210,包括下盘体211和第一分隔筋240。下盘体211的第一盘面的中心处设置有贯通的内环形构件212(形成内环进气口201),第二盘面上设置有围绕内环形构件212的多个环形进气槽。第一分隔筋240具有第一弧线段241和第一直线段242,第一弧线段241的两端上分别设置第一直线段242;第一分隔筋240设置于下盘体211的第一盘面上。第一直线段242的端部连接至内环形构件212上;第一分隔筋240与部分内环形构件212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进气分区230;第一进气分区230与一个环形进气槽连通。
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分隔筋240将下分气盘210分隔出第一进气分区230,使不相邻环线上的分气通道与该第一进气分区230连通,则可将一个环形进气槽的接入的燃气/预混燃气通过对应的进气通道流入不相邻环线上的分气通道内,实现了一对多的分气,增加了分气的灵活性。第一进气分区230的形状整体呈扇形。
可选地,第一进气分区230与内侧的环形进气槽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盘体211还包括多个环形构件,以内环形构件212为中心,由内向外设置于下盘体211的第二盘面上,形成多个环形进气槽。本实施例中,下盘体211的第二盘面上设置的多个环形进气槽与炉头的出气口对接以接入燃气/预混燃气。环形进气槽的数量依据实际需求确定即可。
可选地,环形进气槽数量为2个。如图5和图9所示,以内环形构件212为中心,中环形构件213和外环形构件214由内向外依次同心设置于第二盘面上,在下盘体211上形成内环进气口201、中环形进气槽202和外环形进气槽203。
可选地,第一进气分区230与中环形进气槽202连通。扩大了分气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中,内环形构件212、中环形构件213和外环形构件214均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圆环件。每个环形构件的高度可以不同,依据实际结构确定即可。可选地,内环形构件212与外环形构件214的位于下盘体211的第一盘面上的高度一样,使得下分气盘210的连接端面呈平面。可选地,位于第二盘面的外侧的环形构件的高度大于位于内侧的环形构件的高度。如图5和图9所示,外环形构件214的高度大于中环形构件213的高度。
可选地,第一分隔筋240包括第一分隔筋240Ⅰ和/或第一分隔筋240Ⅱ。其中,第一分隔筋240Ⅰ是指第一弧线段241为大于或等于半圆弧的弧线,第一分隔筋240Ⅱ是指第一弧线段241为小于半圆弧的弧线。
可选地,第一分隔筋24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第一分隔筋24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分隔筋240围绕内环形构件212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弧线段241位于同一环线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筋240的形状和设置数量均不限定,以将下分气盘210划分出一个或多个第一进气分区230为依据确定即可。
可选地,第一分隔筋240包括第一分隔筋240Ⅰ。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筋240的数量为一个,将下分气盘210划分出一个第一进气分区230。可选地,该第一分隔筋240Ⅰ的第一弧线段241的圆心角为120°~180°。可选地,该第一分隔筋240Ⅰ的第一弧线段241的圆心角为140°~160°。可选地,该第一分隔筋240Ⅰ的第一弧线段241的圆心角为150°。
可选地,第一分隔筋240包括第一分隔筋240Ⅱ。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筋240Ⅱ的数量为多个,为2个、3个、4个或更多个,以均匀进气为依据设置即可。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分隔筋240的数量为2个,对称地设置于内环形构件212周围。如图4和图10所示,第一分隔筋240的数量为4个,均匀地设置于内环形构件212周围。
可选地,第一分隔筋240包括第一分隔筋240Ⅰ和第一分隔筋240Ⅱ。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筋240Ⅰ为一个,第一分隔筋240Ⅱ为多个。该一个第一分隔筋240Ⅰ的圆心角为90°~120°。多个第一分隔筋240Ⅱ设置于第一分隔筋240Ⅰ是两个第一直线段24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分气盘210,还包括第二分隔筋250,具有第二弧线段251和第二直线段252,第二弧线段251的第一端上设置第二直线段252;第二分隔筋250设置于第一进气分区230内,且第二弧线段251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直线段242上,第二直线段252的端部连接至内环形构件212上;第二分隔筋250的外侧与第一分隔筋240之间形成第一进气通道231;第一进气通道231与内侧的环形进气槽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二分隔筋250的形状呈“7”字形,第二弧线段251沿下分气盘210的环线设置,第二直线段252不限定于沿下分气盘210的径向设置。则,将“7”字形的第二分隔筋250扣设于整体呈扇形的第一进气分区230的第一直线段242上,形成的第一进气通道231包括连通的第一径向进气部2311和第一周向进气部2312。而且,第二分隔筋250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
可选地,如图4和图10所示,在每一第一分隔筋240内设置的第二分隔筋250的设置数量为一个,则第二弧线段251的第二端与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二侧第一直线段2422连接,第二直线段252靠近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侧第一直线段2421以形成第一径向进气部2311,第二弧线段251与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弧线段241之间形成第一周向进气部2312。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231呈“7”字形。
可选地,如图8所示,在每一第一分隔筋240内设置的第二分隔筋250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分隔筋250的第二弧线段25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分隔筋240的两侧的第一直线段242上,两个第二分隔筋250的第二弧线段251位于同一环线上,并与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弧线段241之间形成第一周向进气部2312;第二直线段252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第一径向进气部2311。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231呈“T”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形成第一进气通道231的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直线段242的端部弯折形成第一弯折段243,第一弯折段243与相邻的第一直线段242连接;内环形构件212与第一弯折段243之间的下盘体211上开设连通口,与内侧的环形进气槽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段243与内环形构件212之间形成弧形通道,该弧形通道与内侧的环形进气槽(如,中环形进气槽202)对应,在该弧形通道上开设连通口构成中环进气口2021。相比于如图7所示的第一直线段242的端部未弯折的结构相比,增加了中环进气口2021的进气面积,提高了进气量。
如图4和图5所示,下分气盘,包括4个第一分隔筋240,且每个第一分隔筋240内设置一个第二分隔筋250,其中,第一侧第一直线段2421与第二分隔筋250形成第一进气通道231的第一径向进气部2311。因此,其中一个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侧第一直线段2421的端部弯折形成第一弯折段243,第一弯折段243与相邻的第一直线段242(如,相邻的另一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二侧第一直线段2422)连接。
可选地,第一进气通道231与中环形进气槽202连通。可选地,第一进气通道231的第一径向进气部2311与中环形进气槽202连通。提高分气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筋240将下盘体211的第一盘面分隔成两个区域,一个是前述的第一进气分区230,其余的区域定义为第二进气分区。第一进气分区230连通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其余的分气通道则与第二进气分区连通,实现上分气盘290上的所有分气通道的供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分气盘21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进气分区,第二进气分区内构造有第二进气通道232;第二进气通道232与上分气盘290的部分分气通道连通。本实施例中,通过构造第二进气通道232将进气引流至设定的部分分气通道内,进一步提高分气的灵活性。
可选地,下分气盘210包括第一分隔筋240时,下分气盘210还包括第三环形分隔筋260,围设于第一分隔筋240外侧;第一分隔筋240与第三环形分隔筋260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二进气通道232;且第二进气通道232包括连通的第二径向进气部2321和第二周向进气部2322。第二进气通道232与外侧的环形进气槽连通,以接入燃气。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弧线段241与第三环形分隔筋260之间为第二周向进气部2322,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线段242之间(可以不同第一分隔筋240的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线段242,也可以是一个第一分隔筋240的两个第一直线段242)形成第二径向进气部2321,依据第一分隔筋240的数量,第二径向进气部232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增加进气口的数量,提高进气量,还提高进气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分隔筋240的数量为多个时,在每一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弧线段241与第三环形分隔筋260之间沿径向设置一隔板,将第二周向进气部2322分隔为多段,每段周向进气部与一个第二径向进气部2321连通。形成多个第二进气通道232。
可选地,第二进气通道232与外环形进气槽203连通。可选地,第二进气通道232的第二径向进气部2321与外环形进气槽203连通。提高分气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中,依据是否设置空气补充通道270,还提供了第三类分气盘,结合图4至图12所示,包括下分气盘210和上分气盘290,下分气盘210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进气分区230,第一进气分区230内设有将其分隔出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空气补充区域的分隔结构;上分气盘290包括位于由内向外不同环线的分气通道,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连通一个或多个第一进气分区230。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类分气盘中,在下分气盘210上设置有空气补充区域,用于进行空气补充,以提高燃气的燃烧率。本实施例中,上分气盘290上在与空气补充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空气补充入口结构,配合完成空气补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类下分气盘210,包括下盘体211、第一分隔筋240和第二分隔筋250。下盘体211的第一盘面的中心处设置有贯通的内环形构件212,第二盘面上设置有围绕内环形构件212的多个环形进气槽。第一分隔筋240具有第一弧线段241和第一直线段242,第一弧线段241的两端上分别设置第一直线段242;第一分隔筋240设置于下盘体211的第一盘面上。第一直线段242的端部连接至内环形构件212上;第一分隔筋240与部分内环形构件212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进气分区230;第一进气分区230与一个环形进气槽连通。第二分隔筋250,具有第二弧线段251和第二直线段252,第二弧线段251的第一端上设置第二直线段252;第二分隔筋250设置于第一进气分区230,且第二弧线段251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直线段242上,第二直线段252的端部连接至内环形构件212上;第二分隔筋250将第一进气分区230分隔为独立的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空气补充区域;空气补充区域的下盘体211上开设有空气补充入口271。
即,第三类分气盘是在第二类分气盘的基础上,将第二分隔筋250扣设的与第一分隔筋240的部分第一直线段242围设的区域限定为空气补充区域,并在该区域的下盘体211上开设空气补充入口271,配合上分气盘290上设置的空气补充出口,且在空气补充入口271与空气补充出口之间构成出空气通道,使由空气补充入口271进入的空气由空气补充出口流出并与燃气混合燃烧,增加空气量,提高燃烧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类分气盘中,与第二类分气盘相同部件的结构内容参见前述第二类分气盘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空气补充入口271设置于下盘体211的环形进气槽外侧。实现将空气由外部引入分气盘的内侧,提高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形成空气补充区域的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直线段242的端部弯折形成第二弯折段244,第二弯折段244与相邻的第一直线段242/第二弯折段244连接;内环形构件212与第二弯折段244之间形成空气出口侧通道274。本实施例中,空气出口侧通道274与空气补充区域的空气补充入口271连通,形成空气通道,从而可以将空气引入内环火与中环火/中环火与外环火之间,且还可以增加空气补充量,提高燃烧效率。
本实施例中,针对第二分隔筋250的设置数量不同,形成空气出口侧通道274的方式和形成的结构有所不同。
可选地,如图8中所示的下分气盘,在每一第一分隔筋240内设置有两个第二分隔筋250。第一分隔筋240的两侧的第一直线段(2421,2422)分别与一个第二分隔筋250扣合形成空气补充区域;将该两侧的第一直线段(2421,2422)的端部均向外弯折形成第二弯折段244,两个第二弯折段244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第二弯折段244,该整体的第二弯折段244与内环形构件212之间形成空气出口侧通道274。增加了空气补充量。
可选地,参考图7所示的一种下分气盘,在每一第一分隔筋240内设置有一个第二分隔筋250。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二侧第一直线段2422与该一个第二分隔筋250扣合形成空气补充区域;可通过将该第二侧第一直线段2422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第二弯折段244,并与相邻的另一第一分隔筋240的第一侧第一直线段2421连接,该第二弯折段244与内环形构件212之间形成空气出口侧通道274。增加了空气补充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下分气盘210,还包括空气导流板280,设置于空气补充入口271处,用于引导空气流动。本实施例中,空气导流板280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不限定,只要能够引导空气流动至上分气盘290的不同分气通道之间即可。
可选地,空气导流板280包括弧线导流板281,弧线导流板281沿下盘体211的环形且由外侧向内侧倾斜的方式设置于空气补充入口271处。将分气盘外部的空气引流至内部。本实施例中,空气导流板280的弧线导流板281与下盘体211的环形构件同心设置,且位于多个环形构件的外侧。
可选地,弧线导流板281设置于空气补充入口271的内侧边沿上或者径向上的中部;当弧线导流板281设置于空气补充入口271的径向上的中部时,将空气补充入口271分隔为内空气补充入口271和外空气补充入口271。分别用于为内侧分气通道和外侧分气通道上的燃气补充空气,提高燃烧效果。
可选地,弧线导流板281设置于空气补充入口271的径向上的中部,弧线导流板281的上端沿向上延伸至与第一分隔筋240的上端沿平齐;下端沿向下延伸的高度不超过外侧的环形构件的高度。从而空气补充入口271分隔为内空气补充入口271和外空气补充入口271。
可选地,弧线导流板281设置于空气补充入口271的内侧边沿上,且弧线导流板281向下延伸的高度与外侧的环形构件高度一致。起到引流作用的同时,还配合外侧的环形构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可选的,弧线导流板281是沿中环形构件的外环线延伸成型。
上述实施例中,“高度”是指距离下盘体211的第二盘面的高度。
可选地,空气导流板280还包括直板282,沿径向向外延伸地设置于下盘体211的第二盘面上且其一端与弧线导流板281的两端连接,直板的外端延伸至分气盘的外周侧。针对弧线导流板281设置于空气补充入口271的径向上的中部的实施例,直板282的设置将下盘体211的下方沿周向分隔出对应第二空气补充通道的内侧空气入口通道272和对应第一空气补充通道的外侧空气入口通道273。一个弧线导流板281两端的两个直板282之间限定出外侧空气入口通道273,相邻两个弧线导流板281的临近端部的两个直板282之间限定出内侧空气入口通道272。促进空气气流的稳定和均匀。
可选的,直板的外侧设置有锥形的加强肋板,加强肋板能够增加直板自身的抗变形强度,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可选的,上述空气导流板与分气盘为一体成型结构。
同前述的第二类分气盘,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类分气盘中,第一分隔筋240将下盘体211的第一盘面分隔成两个区域,一个是前述的第一进气分区230,其余的区域定义为第二进气分区。第一进气分区230连通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其余的分气通道则与第二进气分区连通,实现上分气盘290上的所有分气通道的供气。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分气盘21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进气分区,第二进气分区内构造有第二进气通道232;第二进气通道232与上分气盘290的部分分气通道连通。本实施例中,通过构造第二进气通道232将进气引流至设定的部分分气通道内,进一步提高分气的灵活性。本实施例中,第二进气通道232的构造和实现结构参见前述第二类分气盘相应部分的内容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的分气盘中,上述的三类分气盘中,上分气盘290的结构形式一致,即下述的各实施例中的上分气盘290均可适用于前述的各下分气盘210上,构成一种分气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11所示,上分气盘290,包括上盘体291和多个环形分气构件,上盘体291的中心设置有贯穿通孔(作为内环分气口204);多个环形分气构件由内向外且同轴地设置于上盘体291的一侧盘面(如,第二盘面)上,每个环形分气构件上构造有分气通道。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的环形分气构件的分气通道与下分气盘210上的同一进气结构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中,下分气盘210上的同一进气结构依据前述的第一类至第三类分气盘而有所差别。
可选地,针对第一类分气盘,上分气盘290上的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的环形分气构件的分气通道与下分气盘210上的同一进气通道连通。本实施例中,同一进气通道为内侧进气通道2212或者外侧进气通道2211。
可选地,针对第二类分气盘,上分气盘290上的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的环形分气构件的分气通道与下分气盘210上的第一进气分区230连通。且,当下分气盘210包括第二进气通道232时,其余环形分气构件的分气通道与第二进气通道232连通。
可选地,针对第三类分气盘,上分气盘290上的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的环形分气构件的分气通道与下分气盘210上的第一进气通道231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的上分气盘290中,上盘体291的另一侧盘面(如,第一盘面)为上分气盘290与下分气盘210的连接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简图11所示,上盘体291的另一侧盘面为平面。下分气盘210的连接端面也为平面,两者对接后,固定连接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盘体291的另一侧盘面上还设置有配合构件292,配合构件292与下分气盘210上的进气分区(即进气分区构件220)配合对接,构造出多个进气通道。提高进气通道的密封性,防止漏气。
可选地,配合构件292包括肋筋,以与下分气盘210上的分气结构适配的方式,设置于上盘体291的另一侧盘面上。
如图2所示的第一类分气盘中,上盘体291的另一侧盘面上设置的肋筋的形状与下分气盘210上的进气分区构件220和其内设置的分隔构件222的形状一致。
可选地,配合构件292凸出于上盘体291的另一侧盘面上。使上盘体291的水平位置适当提高,增加了空气补充通道270的截面积,提高空气补充量。
本公开实施例中,上盘体291上设置的贯穿通孔即为内环分气口204,其与下分气盘210上的内环进气口201连通,形成内环气体通道。
可选地,上盘体291的贯穿通孔的圆周上设置有上内环圈构件293,使内环气体通道的出气面与各环形分气构件的上端面平齐。当然,如图4和图8所示,也可以不设置该上内环圈构件293,依据实际需求确定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的上分气盘290中,环形分气构件的数量不限定,依据实际需求确定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环形分气构件的数量为4个,在上分气盘290上由内而外依次为第一环形分气构件294、第二环形分气构件295、第三环形分气构件296和第四环形分气构件297,分布对应构造有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二分气通道206、第三分气通道207和第四分气通道208。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的环形分气构件均与进气结构连通。
可选地,针对第一类分气盘,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均与前述的内侧进气通道2212连通,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均与外侧进气通道2211连通。
可选地,针对第二类分气盘,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均与前述的第一进气分区230连通,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均与第二进气通道232连通。
可选地,针对第三类分气盘,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均与前述的第一进气分区230连通,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均与第二进气通道232连通。
可选的,同一环线的第一分气通道205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其所在环线的周向按第一等弧度间隔设置;类似的,同一环线的第二分气通道206的数量为多个,且同样沿其所在环线的周向按第二等弧度间隔设置;类似的,同一环线的第三分气通道207的数量为多个,其沿其所在环线的周向按第三等弧度间隔设置。这里,同一环线的多个第一分气通道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燃气从该环线的多个位置同时流出,以提高燃气在该环线周向上的出气均匀性。
多个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三分气通道207与多个第一进气通道231一一对应设置;以及,多个第二分气通道206与多个第二进气通道232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的,第一等弧度、第二等弧度和第三等弧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可选地,每一环形分气构件包括两个环形肋筋,两个环形肋筋之间的环形通道即为分气通道。
本公开实施例的上分气盘290中,多个环形分气构件围绕贯穿通孔由内向外地设置于上盘体291的一侧盘面(如,第二盘面)上,多个环形分气构件可以沿径向均匀地分布设置于第二盘面上,也可以非均匀地以设定布局设置于第二盘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上分气盘290的径向,由内向外以顺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形分气构件邻接形成一组气体通道的形式,使多个环形分气构件在上盘体291的不同环区内形成一组或多组气体通道。下分气盘210上的同一进气通道(内侧进气通道或外侧进气通道,第一类分气盘)/第一进气分区230(第二类分气盘)/第一进气通道231(第三类分气盘)分别与每组气体通道中的内侧分气通道或者外侧分气通道连通。本实施例中,分气通道的整合,简化了火盖的数量,一组气体通道上设置一个火盖,依据该组气体通道上的分气通道数量,在相应的火盖上设置同等数量的出火孔环即可。
本实施例中,上盘体291的环区的设定依据加热面积确定即可。环区划分为内环区、中环区和外环区。将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二分气通道206邻接形成一组位于中环区的中环气体通道,将第三分气通道207和第四分气通道208邻接形成一组位于外环区的外环气体通道。即,在仅有下分气盘210的中环形进气槽202进气时,经进气分区构件220的内侧进气通道2212/第一进气分区230/第一进气通道231可将燃气输送至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扩大了分气面积。其中,内环气体通道为内环区的气体通道。
本公开实施例中,上分气盘290的上盘体291上还设置有空气补充出口,尤其是针对第一类分气盘和第三类分气盘。以在燃烧过程中将空气引入内部,提高燃烧效率。空气补充出口的设置位置和形状不限定,结合下分气盘210上的空气补充入口271/空气通道的设置进行设计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补充出口包括内侧空气补充出口275,内侧空气补充出口275,设置于上盘体291的贯穿通孔与内侧第一个环形分气构件(第一环形分气构件294)之间,且与下分气盘210上构造的空气补充入口271/空气补充通道270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补充出口还包括外侧空气补充出口276,设置于相邻环形分气构件之间的且与下分气盘210上设置的空气补充入口271对应的上盘体291上。
本实施例中,上分气盘290与下分气盘210对接后,内侧空气补充出口275和外侧空气补充出口276可以与同一空气补充通道270连通(如图1、图4和图8所示);也可以连通于不同的空气补充通道270。
如图10所示,针对第三类分气盘中,内侧空气补充出口275与内侧空气入口通道272连通,外侧空气补充出口276与外侧空气入口通道273连通。
可选地,空气补充出口设置于上盘体291的不同环线上,且位于同一环线上的多个空气补充出口均匀分布。
可选地,内侧空气补充出口275设置于上盘体291的贯穿通孔与内侧第一个环形分气构件之间的环线上。
可选地,外侧空气补充出口276设置于第二分气通道206与第三分气通道207之间的下盘体211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空气补充出口的形状不限定,以其设置位置与空气通道的最大限度连通为依据进行设置,提高空气补充量。
可选地,内侧空气补充出口275设置为三角形。
可选地,外侧空气补充出口276设置为沿环线的弧形。
当然,本公开实施例的上分气盘290上,在每个环形分气构件的分气通道内的上盘体291上均开设有用于与进气通道连通的出气口结构,出气口与其所在的分气通道所需连通的内侧进气通道2212/第一进气分区230/第一进气通道231或第二进气通道232连通/外侧进气通道2211。设置数量和形状不限定,依据实际需要确定即可。依据所在的分气通道,分别将出气口定义为第一出气口2901、第二出气口2902、第三出气口2903和第四出气口2904,第一出气口2901开设于第一分气通道205内,第二出气口2902开设于第二分气通道206内,第三出气口2903开设于第三分气通道207内,第四出气口2904开设于第四分气通道208内。
可选地,出气口随形开设于分气通道内的下盘体211上,且位于同一分气通道内的出气口沿周向均匀设置。提高出气的均匀性。本实施例中,在保证上分气盘290结构强度和满足出气量的前提下,出气口周向长度尽可能的大,提高出气量。
可选地,沿径向,位于外侧的分气通道上的出气口的在周向上的长度大于位于内侧的分气通道上的出气口的在周向上的长度。提高外侧分气通道上的分气量,提高外侧分气通道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在同一分气通道上的多个出气口的周向上的同侧边沿设置有斜坡结构298。可促进燃气进入分气通道后同向流动,提高出气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分气盘290包括圆盘状本体(同上盘体291),圆盘状本体上构造有贯穿通孔和多个出气口;多个分气口分布在圆盘状本体的不同环线上形成分气通道。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上分气盘290。结构简单,成型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第二类分气盘和第三类分气盘,下分气盘210的第二进气通道232的第二周向进气部2322与上分气盘290的最外侧的环形分气构件(第四环形分气构件297)对应设置使分气盘外周面平齐,便于密封连接,以及便于与燃烧器的其他结构件配合装配等。
可选地,下分气盘210的第一进气通道231的第一周向进气部2312与上分气盘290的次外侧的环形分气构件(第三环形分气构件296)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其余环形分气构件的设置只要能与所对应连通的内侧进气通道2212/第一进气分区230/第一进气通道231或者外侧进气通道2211/第二进气通道232具有重叠区域,并在该重叠区域的上盘体291上开设出气口结构进行连通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中,下分气盘210和上分气盘290的对应位置上还开设有让位结构,用于设置引射管320、点火针和热电偶等结构件。让位结构可以是让位孔,也可以是让位缺口。让位结构的具体设置位置依据炉头上设置的引射管320、点火针和热电偶等结构件的位置确定即可。还开设有多个固装孔,用于上分气盘290和下分气盘210的螺栓固定连接,固装孔包括圆形孔。
本公开实施例中,每类分气盘中只是下分气盘210上的进气分区的构造方式有所不同,其所采用的上分气盘290是可以通用的,即如图4所示的上分气盘290结构也均使适用于其他类的下分气盘210上,形成多个分气盘。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本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稳定供气、均匀加热且出火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图19示出了该供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进气组件400、炉头组件300和分气组件200。其中,炉头组件300设置于进气组件400与分气组件200之间,用于将进气管410道引入的外部燃气进行匀气、加压后输入分气组件200的进气通道中。分气组件200设置在炉头组件300上,以实现将引入燃烧器的燃气分配至与火盖对应的燃烧气路中。
这里,外部燃气通过不同的进气管410进入炉头组件300中对应的混气腔310中,在环形混气腔中混合均匀后经过分气组件200的进气通道2001将燃气整流后进入相连通的分气通道2002中,为燃烧器上与分气通道2002对应的独立气路供气。
这里,环形混气腔310的数量与进气管410的数量相对应,用于为相同分气通道2002供气的进气管410,其进气端与相同的环形混气腔310连通。
可选地,结合上述实施例中的环形混气腔,这里,第一环形混气腔301与第一进气管401连通,第二环形混气腔302与第二进气管402连通,中心环形混气腔303与中心进气管403连通。由此,实现炉头组件300与进气组件400的对应连通。
如图15、16所示,分气组件200包括进气通道2001和分气通道2002,至少一个进气通道2001连通位于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2002;进气组件400,包括切换装置420以及与进气通道2001对应设置的进气管410;切换装置420用于控制进气管410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以调节各分气通道2002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的燃烧状态。
这里,进气组件400将外部燃气输送至分气组件200的进气通道中,分气组件200将燃气整流后进入相连通的分气通道中,为燃烧器上与分气通道对应的独立气路供气。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供气结构,将分气组件200的部分或全部不相邻环线的分气通道与同一进气通道连通,同时在与进气通道对应的进气管410上设置切换装置420,使得至少一个进气管410可以通过进气通道分别向不相邻的多个环线的分气通道输气供气,来调节燃烧器上对应于分气通道的气路的燃烧状态。如此,在多个进气管410处于不同状态时,通过与同一导通状态的进气管410连通的多个分气通道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均衡供气,使得热量能够均匀分布,从而有效提高加热均匀性,降低操作的繁琐性,并且实现燃气灶出火形式的多样性变化。
图17-1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三种用于为燃烧器供气的供气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6、图17-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进气通道2001与分气通道2002的连通关系,将供气结构主要分为三类。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供气结构,其分气组件200包括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以及位于由内向外不同环线的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三分气通道207;第一进气通道231分别连通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第二进气通道232连通第二分气通道206;进气组件400包括分别与第一进气通道231和第二进气通道232对应设置的第一进气管401和第二进气管402。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供气结构,通过将分气组件200设置为三环分气通道结构,实现第一进气通道231与不相邻的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三分气通道207的连通。如此,在调节与第一进气通道231对应的第一进气管401的进气流量和/或导通状态时,可对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的同步调节,以实现燃烧器形成具有一定间距且可以火力同步的两环火,相比单环出火,能够有效扩大加热区域,提升加热的均匀性。
这里,切换装置可以是设置在进气管410上的机械阀结构,也可以是可以通过输入端控制的电子阀结构。输入端可以是按键、面板、移动终端或其他智能家电等。
可选地,在第一类供气结构中,设置于进气管410上的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控制阀404和第二控制阀405。第一控制阀404用于调节第一进气管401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以同时调节第一分气通道和第三分气通道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的燃烧状态;第二控制阀405用于控制第二进气管402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以调节第二分气通道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的燃烧状态。
这里,利用两个控制阀来分别调节第一进气管401和第二进气管402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例如是,在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进气管401关闭,第一进气通道231无进气,则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不向燃烧器供气;在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进气管401导通,将外部燃气引入第一进气通道231,则与其连通的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同时向燃烧器供气,燃烧器上分别与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对应的气路燃烧供热。可选地,第一控制阀404在第一状态至第二状态之间,还可以设置多个档位来调整第一进气管401的进气流量。也可以通过在进气管410上单独设置燃气调节阀来实现对进气流量的调整。
同理,在第二控制阀405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进气管402关闭,第二进气通道232无进气,则第二分气通道206不向燃烧器供气;在第二控制阀405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进气管402导通,将外部燃气引入第二进气通道232,则与其连通的第二分气通道206向燃烧器供气,燃烧器上与第二分气通道206对应的气路燃烧供热。可选地,第二控制阀405在第一状态至第二状态之间,还可以设置多个档位来调节第二进气管402的进气流量。
如此,在第一类供气结构中,通过第一控制阀404和第二控制阀405,可实现对于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三分气通道207供气状态的调节,以实现燃烧器多样化的燃烧状态。当第一控制阀404对应的第一进气管401与第二控制阀405对应的第二进气管402均导通时,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均向燃烧器供气,则燃烧器上与上述沿环线由内向外排布的分气通道所对应的三环气路同时燃烧供热,为燃烧器提供大火力的三环供气模式,加热面积大,均匀性好。
在第一控制阀404对应的第一进气管401导通,第二控制阀405对应的第二进气管402关闭时,与第一进气通道231连通的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同时向燃烧器供气,与第二进气通道232连通的第二分气通道206不向燃烧器供气,则燃烧器上与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三分气通道207相对应的两环气路同时燃烧供热,设置于该两环气路之间的,与第二分气通道206相对应的气路停止燃烧,供气结构为燃烧器提供内环和外环均匀且同步的双环供气模式。由于第一分气通道205与第三分气通道207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双环供气模式的加热更均匀。
在第一控制阀404对应的第一进气管401关闭,第二控制阀405对应的第二进气管402导通时,第二分气通道206向燃烧器供气,燃烧腔上与第二分气通道206对应的中环气路燃烧供热,供气结构为燃烧器提供中环供气模式。由于第二分气通道206位于第一分气通道205与第三分气通道207之间,因此相对于单内环或单外环的供气模式,中环供气模式的加热面积更大,均匀性更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类供气结构,其分气组件200在上述第一类供气结构的基础上,还包括设置在第三分气通道207外围环线上的第四分气通道208;第二进气通道232还连通第四分气通道208。
该第二类供气结构,通过将分气组件200设置为四环分气通道结构,实现第一进气通道231与不相邻的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三分气通道207连通,第二进气通道232与不相邻的第二分气通道206、第四分气通道208连通。如此,在调节与第一进气通道231对应的第一进气管401的进气流量和/或导通状态时,可对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的同步调节;在调节与第二进气通道232对应的第二进气管402的进气流量和/或导通状态时,可对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的同步调节。如此,能够为燃烧器提供三种供气模式,相比单环调节,能够有效扩大加热区域,提升加热的均匀性。
可选地,在第二类供气结构中,设置于进气管410上的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控制阀404和第二控制阀405。其中,第一控制阀404的功能与上述第一类供气结构中相同,能够同时调节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的燃烧状态。第二控制阀405在第二类供气结构中则通过调节第二进气管402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以同时调节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的燃烧状态。
这里,在第二控制阀405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进气管402关闭,第二进气通道232无进气,则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不向燃烧器供气;在第二控制阀405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进气管402导通,将外部燃气引入第二进气通道232,则与其连通的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同时向燃烧器供气,在燃烧器分别与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对应的气路燃烧供热。可选地,第二控制阀405在第一状态至第二状态之间,还可以设置多个档位来调整第二进气管402的进气流量。也可以通过在进气管410上单独设置燃气调节阀来实现对进气流量的调整。
如此,在第二类供气结构中,通过第一控制阀404和第二控制阀405,可实现对于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二分气通道206、第三分气通道207和第四分气通道208供气状态的调节,以实现燃烧器多样化的燃烧状态。如,在第一控制阀404和第二控制阀405分别控制第一进气管401和第二进气管402导通时,四环分气通道同时向燃烧器供气,则燃烧器上与上述沿环线由内向外排布的分气通道所对应的四环气路同时燃烧供热,为燃烧器提供大火力的四环供气模式,加热面积大,均匀性好。
在第一控制阀404或第二控制阀405单独控制对应的进气管410导通,另一进气管410关闭时,则实现间隔的双环分气通道同时向燃烧器供气,燃烧器上与供气的分气通道所对应的两环气路同时燃烧供热。供气结构为燃烧器提供两种均匀且同步的双环供气模式。由于第一分气通道205与第三分气通道207,或第二分气通道206与第四分气通道208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双环供气模式的加热更均匀。由于第二分气通道206在燃烧器上对应气路的加热面积相对于第一分气通道205更大,第四分气通道208在燃烧器上对应气路的加热面积相对于第三行分气通道更大,因此第二控制阀405控制第二进气管402单独导通时的加热效果相对于第一控制阀404控制第一进气管401单独导通时的加热效果更好,提供的热量更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类供气结构,其分气组件200在上述第二类供气结构的基础上,其分气组件200还包括中心进气通道233以及设置在第一分气通道205以内环线上的中心分气通道209;进气组件400还包括与中心进气通道233对应的中心进气管403。
该第三类供气结构,通过增加中心分气通道209,将分气组件200设置为五环分气通道结构,实现中心进气通道233与中心分气通道209的连通,第一进气通道231与不相邻的第一分气通道205、第三分气通道207连通,第二进气通道232与不相邻的第二分气通道206、第四分气通道208连通,为燃烧器提供五环供气模式。如此,扩大了供气的分气面积,扩大了燃气在燃烧器上的分流面积,通过多环供气模式,增加了出火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加热面积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多种烹饪需求。
可选地,如图17所示,在上述第二类供气结构的基础上,在第三类供气结构中,切换装置还包括中心控制阀406,用于控制中心进气管403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以调节中心分气通道209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的燃烧状态。
这里,在中心控制阀406处于第一状态时,中心进气管403关闭,中心进气通道233无进气,则中心分气通道209不向燃烧器供气;在中心控制阀406处于第二状态时,中心进气管403导通,将外部燃气引入中心进气通道233,则与其连通的中心分气通道209向燃烧器供气,在燃烧器该中心分气通道209对应的气路燃烧供热。可选地,中心控制阀406在第一状态至第二状态之间,还可以设置多个档位来调整中心进气管403的进气流量。也可以通过在进气管410上单独设置燃气调节阀来实现对进气流量的调整。
如此,采用中心控制阀406、第一控制阀404、第二控制阀405分别控制中心进气管403、第一进气管401和第二进气管402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以调节与进气管410相对应的分气通道的导通状态。
可选地,如图18所示,在上述第二类供气结构的基础上,在第三类供气结构中,切换装置的第二控制阀405在调节第二进气管402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的基础上,还用于调节中心进气管403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在实现对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的同时调节的基础上,第二控制阀405还能够调节中心分气通道209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的燃烧状态。
这里,第二控制阀405,在用于调节中心进气管403和第二进气管402的导通状态和/或进气流量时,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的燃烧状态至少包括:
在第二控制阀405处于第一状态时,中心进气管403导通,第二进气管402关闭。中心进气管403将外部燃气引入中心进气通道233,则与其连通的中心分气通道209向燃烧器供气,则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燃烧;第二进气通道232无进气,与其所连通的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不向燃烧器供气。该状态下,结合第一控制阀404的状态,供气结构可实现仅为燃烧器的中心环路供气模式(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一状态,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不向燃烧器供气),或小三环供气模式(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二状态,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同时向燃烧器供气)。
在第二控制阀405处于第二状态时,中心进气管403和第二进气管402均导通,将外部燃气引入中心进气通道233、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此时,中心分气通道209、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同时燃烧。该状态下,结合第一控制阀404的状态,供气结构可实现燃烧器的大三环供气模式(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一状态,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不向燃烧器供气),或五环供气模式(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二状态,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同时向燃烧器供气)。在该状态下的大三环供气模式,相对于小三环供气模式,由于开启的气路在燃烧器上的燃烧面积更大,加热面积更广,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
在第二控制阀405处于第三状态时,中心进气管403关闭,与其对应的中心进气通道233不供气;第二进气管402导通,与其连通的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同时向燃烧器供气。此时,中心分气通道209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停止燃烧,第二分气通道206和第四分气通道208在燃烧器上对应的独立气路同时燃烧。该状态下,结合第一控制阀404的状态,供气结构可实现燃烧器的大双环供气模式(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一状态,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不向燃烧器供气),或四环供气模式(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二状态,第一分气通道205和第三分气通道207同时向燃烧器供气)。
在第二控制阀405处于关闭状态时,中心进气管403和第二进气管402同时关闭,对应的中心进气通道233和第二进气通道232均不为燃烧器供气。此时,在第一控制阀404处于第二状态时,燃烧器呈现小双环供气模式。在该状态下的小三环供气模式,相对于大三环供气模式,能够实现小火力的稳定、均匀的加热效果。
如此,通过切换装置,能够调节供气结构对燃烧器的供气状态,以实现对燃烧器上对应气路的燃烧状态,通过供气通路的进气改变,实现多种供气模式,使得燃烧器具有多种出火形式,能够适应不同的烹饪需求。
本公开实施例中,依据分气盘的结构,燃烧器包括前述的第一类分气盘、第二类分气盘或者第三类分气盘,相应地,获得第一类燃烧器、第二类燃烧器或者第三类燃烧器。
本公开实施例中,依据分气盘的结构,燃烧器包括前述的第一类分气盘、第二类分气盘或者第三类分气盘,相应地,获得第一类燃烧器、第二类燃烧器或者第三类燃烧器。
本公开实施例中,依据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燃烧器包括前述的第一类供气结构、第二类供气结构或者第三类供气结构,相应地,获得多种具有不同供气结构的燃烧器。
本公开实施例的燃烧器,能够提供灵活多变的加热面积,且加热面积大,适用于多种烹饪要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前述的燃烧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气灶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前述的燃烧器。当燃气灶包括多个前述的燃烧器,采用的燃烧器可不同。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火盖组件,包括第一环形子火盖和第二环形子火盖,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的外周;
分气组件,与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配合限定出相互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和第二环形燃烧腔,并与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配合限定出相互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和第四环形燃烧腔;
其中,所述第一环形燃烧腔和所述第三环形燃烧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二环形燃烧腔和所述第四环形燃烧腔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组件包括:
进气部,包括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环形燃烧腔和所述第三环形燃烧腔连通;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环形燃烧腔和所述第四环形燃烧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组件还包括:
分气部,设置于所述进气部的上方,包括与所述第一环形燃烧腔对应的第一分气通道,与所述第二环形燃烧腔对应的第二分气通道,与所述第三环形燃烧腔对应的第三分气通道,以及与所述第四环形燃烧腔对应的第四分气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与所述第一分气通道、第三分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分气通道、第四分气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的内部设有第一分隔壁,将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沿环线分隔为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和第二环形燃烧腔;和/或,
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的内部设有第二分隔壁,将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沿环线分隔为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和第四环形燃烧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气部的顶部设有沿环线成型的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的顶部抵靠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的顶壁内侧,与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配合限定出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和第二环形燃烧腔;和/或,
所述分气部的顶部设有沿环线成型的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的顶部抵靠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的顶壁内侧,与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配合限定出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和第四环形燃烧腔;
所述第二凸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筋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的内部设有第一分隔壁,所述分气部的顶部设有沿环线成型的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分隔壁与所述第一凸筋相抵靠,配合限定出独立的第一环形燃烧腔和第二环形燃烧腔;
所述第二环形子火盖的内部设有第二分隔壁,所述分气部的顶部设有沿环线成型的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筋的外周;所述第二分隔壁与所述第二凸筋相抵靠,配合限定出独立的第三环形燃烧腔和第四环形燃烧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燃烧腔与所述第三环形燃烧腔的出火面积比为1:2-1: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燃烧腔与所述第四环形燃烧腔的出火面积比为1:3-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盖组件还包括中心火盖,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环形子火盖、第二环形子火盖同心设置;
所述分气组件还与所述中心火盖配合限定出中心燃烧腔。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燃烧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32301.2A CN114763896A (zh) | 2021-01-11 | 2021-01-11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32301.2A CN114763896A (zh) | 2021-01-11 | 2021-01-11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63896A true CN114763896A (zh) | 2022-07-19 |
Family
ID=82363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32301.2A Pending CN114763896A (zh) | 2021-01-11 | 2021-01-11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763896A (zh) |
-
2021
- 2021-01-11 CN CN202110032301.2A patent/CN11476389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336314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5336320U (zh) | 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7464428U (zh) |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4891180U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5336319U (zh) | 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4891183U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4891179U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4891181U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4581078U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4891184U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1256129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214891182U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896A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897A (zh) | 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902A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901A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904A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900A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903A (zh) | 用于燃烧器的供气结构、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899A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4763898A (zh) | 分气盘、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5597265U (zh) |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5637162U (zh) | 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0657430A (zh) |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 |
CN214094465U (zh) | 一种分体式高效红外燃烧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