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0545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60545A CN114760545A CN202210389814.3A CN202210389814A CN114760545A CN 114760545 A CN114760545 A CN 114760545A CN 202210389814 A CN202210389814 A CN 202210389814A CN 114760545 A CN114760545 A CN 1147605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packet
- packet
- network
- header
- addr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800 disodium phosph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7 frag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62 fragment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05—Switch and router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1—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TCP/IP or UDP/IP stack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of modified or new header fiel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7—Provisions for optical acces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e.g.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GE-PON), ATM-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ON), PON-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64—Arbitration, scheduling 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asp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该方法包括: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传输该第二数据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通过位于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后再进行传输,从而改变了OLT与BRAS之间的通信逻辑,使得网络包的传输可以满足业务灵活组网的需求,避免对现有运营商的网络结构进行频繁调整,对关键路由、访问策略等进行频繁修改,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网络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普通的上网用户目前解决特殊的网络需求时,例如:需要一个更快更稳定的游戏网络线路,目前可以选用的是一些基于最近节点选择的专用的游戏加速线路。由于对于目前的加速线路缺乏运营商的支持,加速的效果并不好,稳定性也比较差。
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是庞大并具有久远历史的固定资产,其中涉及的网络设备繁多,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产业环境和业务需求下建设的,其设备厂家能力参差不齐,后期维护和运行状况也有不同的状况。为了满足大众用户即时开通,按时按需使用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需求,如果进行大规模的设备升级和改造,需要对原有运营商的网络结构进行频繁调整、频繁修改关键路由、访问策略等,涉及到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都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该方法包括:
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
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位于BRAS的上联接口之上的三层设备;该方法包括:
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一数据包;
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执行数据传输的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该第一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执行数据传输的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为位于BRAS的上联接口之上的三层设备;该第二设备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一数据包;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
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后再进行传输,从而改变了OLT与BRAS之间的通信逻辑,使得网络包的传输可以满足业务灵活组网的需求,同时,避免了对现有运营商的网络结构进行频繁调整、对关键路由、访问策略等进行频繁修改,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相应相关技术中的网络通信示意图;
图2为实现本申请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网络通信示意图;
图3为实现本申请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网络通信示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执行数据传输的第一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执行数据传输的第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理解,下面结合附图所阐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解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描述,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制。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随着互联网产业往纵深方向发展,广大用户需要更加个性化的网络通道来支持更具未来感的游戏、娱乐、虚拟化应用。然而,目前并没有合适大众用户即时开通,按时按需使用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
通信运营商最接近的一种业务形态是网络专线,网络专线是一种高价值的专用通路,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专线,经过下工单,电信运营商经过网络专门配置一系列的开通过程,才能使用。为网络专线配备的套餐贵,计费周期长,普通上网用户一般不使用。
普通的上网用户目前解决特殊的网络需求的时候,举例来说,需要一个更快更稳定的游戏网络线路,目前可以选用的是一些基于最近节点选择的专用的游戏加速线路。如图1所示,由于对于目前的加速线路缺乏运营商的支持,加速的效果并不好,稳定性也比较差。
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是庞大并具有久远历史的固定资产,其中涉及的网络设备繁多,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产业环境和业务需求下建设的,其设备厂家能力参差不齐,后期维护和运行状况也有不同的状况。如果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涉及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巨大,除非产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可以说是无法推动的。为了避免网络设备的大规模升级和改造,避免对原有运营商网络频繁的网络结构调整、频繁修改关键路由、访问策略,本发明引入OVERLAY虚拟网络的概念,如图2所示,在运营商原有的网络基础上叠加一层OVERLAY的虚拟专网,从而可以满足大众用户随时购买并实时使用个性化网络专线的需求。
虚拟网络OVERLAY技术是一种传统网络架构上叠加的虚拟化技术,在对基础网络不进行大规模修改的条件下,实现在原有网络上的虚拟承载,并能与其它网络业务分离。目前虚拟网络OVERLAY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在云服务商的虚拟机之间虚拟组网。
如图3所示,本申请在接入网靠近用户的用户侧边缘,引入二层设备(具体可以为下文中的第一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对上行流量导流进入不同的OVERLAY分片虚拟网。二层设备是OVERLAY分片虚拟网的用户侧的边缘设备。
下面以宽带固网接入网为例,对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组网结构进行说明。宽带用户上网的流量,网络包历经从运营商的光接入网到城域骨干网再到骨干网,因此,端到端的链路比较复杂。本申请在光接入网的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Line Terminal)上行接口串接透明的二层设备。OLT设备是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Optical Network)的关键设备。目前,PON光纤的接入技术被广泛使用,是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采用PON建设的光纤接入系统主要由光线路终端(OLT,局端设备)、光网络单元(ONU,用户端设备)和光分配网(ODN,光纤系统)组成。OLT是接入网的局端设备,通常安装在通信运营商的接入机房中,汇聚属下所有的ONU通信包,转换后送入上行的IP业务网中。在光接入网承载以太网或IP类的业务中,OLT定位在二层接入网络,上联IP城域网的业务接入控制层,例如:全业务路由器(Service Router,SR)或宽带接入服务器(Broadband RemoteAccess Server,BRAS)。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二层设备串接在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上,逻辑上可以视作二层网桥。
本申请中还引入了三层设备(具体可以为下文中的第二设备),作为OVERLAY分片虚拟专网的出口侧的边缘设备,二层设备和三层设备配合构成OVERLAY分片虚拟专网透明组网。从逻辑上看,对上行的流量,二层设备将流量分类汇聚到特定的三层设备,三层设备继续将流量导入其直连的分片专网,对下行的流量,三层设备将流量从虚拟网路由回到驻地的二层设备,返回给用户。
下面通过对几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下述实施方式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或结合,对于不同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术语、相似的特征以及相似的实施步骤等,不再重复描述。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
S102、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业务信息,预设的业务信息,物理链路的报文报头信息等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对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若第一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则重组得到的第二数据包可以路由至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其中,第二设备可以为位于BRAS的上联接口之上的三层设备或四层设备;若第一数据包为来自第二设备的下行数据包,则可以基于下行数据包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并进行路由。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法,通过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后再进行传输,从而改变了OLT与BRAS之间的通信逻辑,使得网络包的传输可以满足业务灵活组网的需求,例如:针对用户而言,可以满足用户即时开通,按时按需使用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需求;针对运营商而言,可以基于用户的订购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服务,以满足用户即时开通,按时按需使用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需求;针对内容提供商而言,可以为应用提供个性化网络通道的服务。
因此,本申请的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避免了对现有运营商的网络结构进行频繁调整、对关键路由、访问策略等进行频繁修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下面针对第一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和下行数据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种情况,若第一数据包为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上行数据包或者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上行数据包,S101具体可以包括: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将所述目标IP地址放入自定义报头中,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也就是说,利用第二设备的IP地址替换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使得数据包可以路由至第二设备,同时,将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携带自定义报头中,由第二设备获取后根据该目标IP地址将第一数据包传输出去。由于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构成了虚拟专用网络,因此,上行数据包先通过虚拟专用网络传输后经过物理路由路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自定义报头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可以识别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获取用户的业务信息以及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并在上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携带这些信息进行传输,可以实现对上行流量的分类以便将上行流量分发到相应的专用虚拟网络通道上,实现上行流量的导流,从而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定制化的虚拟专线服务!
其中,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为用于识别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的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Point to 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以太网上的点对点协议)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S102具体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路由至所述第二设备。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分发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再通过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至所述第二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可以将第二数据包通过一个网络专用通道传输至第二设备。若第一设备接收到多个上行数据包,可以将经报文重组后的多个上行数据包分发到不同的网络专用通道上进行传输,以便分别传输至相应的第二设备上。
例如:假设用户A使用手机访问百度APP,访问过程产生的一条TCP数据连接是TCP:192.168.253.122:2334--163.177.151.110:443,其中,192.168.253.122是手机设备的源IP,163.177.151.110是百度APP的目标IP,2334是TCP协议的源端口,443是百度APP的TCP服务端口。
通信时,当上行数据包(即为用户的手机设备发出的网络数据包,比如,TCP首个数据包SYN(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包是上行的数据包)到达第一设备,第一设备作为二层网络设备除了获取上述TCP五元组的信息外,还从数据包的二层报头中获取源MAC地址、QINQ外层VLAN号及内层VLAN号、PPPOE会话信息。第一设备根据预设的用户信息(例如:用户的订购信息)、预设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上述TCP五元组信息,以及从二层报头中获取的信息,确定网络包的转发逻辑,以将数据包分发到某一个快速通道上。该快速通道由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以及第二设备的直连快速出口组成。第二设备具有承载网络可达的内部互联IP:10.10.253.1。
第一设备将此数据包进行重组,将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第二设备的互联IP10.10.253.1,并生成自定义的UDP扩充报头,插入在原来数据包的IP报头的结尾TCP报头的前面。此UDP的扩充报头将原来的数据包的目标IP 163.177.151.110存储在自定义的字段里,并将从二层报头中获取的信息(比如:源MAC地址)存储在其他自定义字段里。重组后的上行数据包从网络第四层上看,变成了UDP:192.168.253.122:20003--10.10.253.1:1536。原数据包的TCP报文载荷被封装在UDP的报文载荷里,故,整个报文看起来是UDP的报文。其中,20003是自定义UDP报头中的源端口,1536是自定义UDP报头中的目的端口。
第二设备接收到在绑定10.10.253.1IP的网络接口上接收到此数据包,判断是来自第一设备的自定义UDP报头的特殊数据包,提取UDP自定义报头中的目标IP163.177.151.110和自定义UDP报头信息,并存储起来。第二设备丢弃数据包中额外插入的UDP自定义报头,将数据包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并路由出去。也就是说在路由之前,数据包从TCP层面看恢复成:TCP:192.168.253.122:2334--163.177.151.110:443。
为了让下行回复包路由经过第二设备,第二设备的出口处通常需要配置SNAT(Source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源网络地址转换)。
第二设备收到来自百度APP服务器163.177.151.110的下行回复包,比如说收到TCPSYN的ACK下行回复包:TCP:163.177.151.110:443--192.168.253.122:2334,根据IP五元组的对应信息能够获取到对应TCP上行数据包路由处理时存储的自定义UDP报头信息,因此,可以确定数据包应该交由第一设备进行处理。
第二设备将回复的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第二设备的互联IP10.10.253.1,并生成自定义的UDP扩充报头,插入在原来数据包的IP报头的结尾TCP报头的前面。此UDP的扩充报头将原来的数据包的源IP163.177.151.110存储在自定义的字段里,并将上述从二层报头中获取的信息(比如源MAC地址)存储在其他自定义字段里。重组后的下行回复数据包从网络第四分层上看,UDP:10.10.253.1:1536--192.168.253.122:20003。
第一设备收到下行回复包,判断是来自第二设备的自定义UDP报头的特殊数据包,提取UDP自定义报头中的源IP 163.177.151.110和自定义UDP报头信息。第一设备丢弃数据包中额外插入的UDP自定义报头,将数据包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并执行二层转发出去。也就是说在转发之前,数据包从TCP层面看恢复成:TCP:163.177.151.110:443--192.168.253.122:2334。
转发前,可以根据自定义UDP报头提供的信息执行QOS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从组网结构上看,第一设备可以不是单一设备,而是一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也可以不是单一设备,而是一组第二设备,每一个第二设备有单独的互联IP。由不同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以及第二设备的直连快速出口组成的快速通道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例如:游戏类、直播类、实时通讯类等等的业务对应由不同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以及第二设备的直连快速出口构成的快速通道(即上文中的第一网络专用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端到端的专用链路的具体实现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获知现有相关技术来实现,为了描述的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种情况,若第一数据包为来自第二设备的下行数据包,该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S101具体可以包括:
S1011、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源IP地址;
S1012、丢掉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S1013、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源IP地址。
也就是说,若第一设备接收到下行数据包时,第一设备可以从下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源IP地址并基于此进行传输。下行数据包为某一上行数据包的回包,第一设备可以通过下行数据包的源IP地址传输该下行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1012之前,还可以包括:
S1010、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其中,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S102具体可以包括:
基于获取的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调度到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上。
其中,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VLAN策略和QoS策略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若第一设备接收下行数据包时,可以从下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源IP地址以及从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其他信息,确定下行数据包的传输方式。下行数据包为某一上行数据包的回包,第一设备可以基于下行数据包的源IP地址传输该下行数据包。若考虑到流量限速、传输优先级等用户需求,则可以基于获取的信息为下行数据包分配网络专用通道。
例如:假设用户A通过手机访问某游戏APP,且用户A订购了游戏应用优化业务,则在用户游戏过程中,手机游戏APP的上行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为游戏APP服务器的IP地址,第二设备将上行数据包传输至游戏服务器的网络服务端口上,随后,第二设备接收到来自游戏服务器的下行回复数据包,则该下行数据包的源IP地址为游戏服务器的IP地址,为了确保用户A的下行游戏流量的优先传输,第一设备将来自游戏服务器的下行数据包通过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传输,将用户A的游戏流量优先转发至用户A的手机APP上。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基于VLAN策略和QoS策略形成端到端的专用链路的具体实现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获知现有相关技术来实现,为了描述的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自定义报头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
自定义UDP扩充报头;
自定义TCP扩充报头;
自定义IP扩充报头;
自定义GRE(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通用路由封装协议)扩充报头。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后传输至第二设备,还可以对来自第二设备的针对该上行数据包返回的下行数据包(该下行数据包被第二设备进行了报文重组),进行报文重组还原至原始的下行数据包。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通过同一个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上行数据包和相应的下行数据包。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为位于BRAS的上联接口之上的三层设备或四层设备。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一数据包。
S202、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业务信息,预设的业务信息,物理链路的报文报头信息等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对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若第二数据包为来自第一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则重组得到的第一数据包可以传输至相应的网络端口上,该第一设备与第而设备构成虚拟网络,其中,该第一设备可以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若第二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则可以将重组得到的第一数据包路由至第一设备。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法,通过位于BRAS的上联接口之上的三层设备或四层设备,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后再进行传输,从而可以改变了OLT与BRAS之间的通信逻辑,使得网络包的传输可以满足业务灵活组网的需求,例如:针对用户而言,可以满足用户即时开通,按时按需使用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需求;针对运营商而言,可以基于用户的订购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服务,以满足用户即时开通,按时按需使用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需求;针对内容提供商而言,可以为应用提供个性化网络通道的服务。
因此,本申请的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避免了对现有运营商的网络结构进行频繁调整、对关键路由、访问策略等进行频繁修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下面针对第二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和下行数据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种情况,若第二数据包为来自第一设备的UDP上行数据包或者TCP上行数据包,S201具体可以包括:
S2011、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目标IP地址;
S2012、丢掉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
S2013、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目标IP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也就是说,若第二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时,第二设备可以从上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目标IP地址,并将上行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从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目标IP地址,然后基于此传输该上行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2012之前,还可以包括:
S2010、获取并存储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其中,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为用于识别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的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也就是说,第二设备还可以从上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其他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存储,以便在接收到与该上行数据包相对应的下行数据包时,利用获取的信息对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以使其可以经第一设备进行传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S200、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UDP上行数据包或者TCP上行数据包。
其中,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可以通过一个网络专用通道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上行数据包。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S202具体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调度到相应的网络出口上。
例如: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为百度服务器的IP地址,则将上行数据包传输至连接百度服务器的网络端口上。
第二种情况,若第二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S201具体可以包括: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所述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将所述源IP地址放入自定义报头中,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
也就是说,利用第二设备的IP地址替换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同时,将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隐藏至自定义报头中,以便第一设备获取后将第二数据包传输出去。由于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构成了虚拟专用网络,因此,下行数据包先通过物理路由路径传输后经过虚拟专用网络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自定义报头中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其中,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为用于识别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的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为接收到的某一上行数据包的回包,为了使得下行数据包可以顺利传输,需要将从上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信息携带在回包的自定义报头中。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S202具体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路由至第一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至所述第一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可以通过一个网络专用通道向第一设备传输下行数据包。若下行数据包1为与上行数据包1对应的数据包,则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通过同一个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上行数据包1和相应的下行数据包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自定义报头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
自定义UDP扩充报头;
自定义TCP扩充报头;
自定义IP扩充报头;
自定义GRE扩充报头。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时,若为下行数据包,也可以将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放入TOS字段或COS字段,同时利用自定义报头携带其他信息;若为上行数据包,则可以从TOS字段或COS字段中获取第二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并从自定义报头中获取其他信息。应理解,这里的其他信息可以为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用户的业务信息和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包(该上行数据包被第一设备进行了报文重组),进行报文重组还原至原始的上行数据包后传输至相应网络端口上,还可以对接收到的针对该上行数据包返回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后传输至第一设备。
还应理解,若将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七层网络协议中,则第一设备为数据链路层设备,第二设备为网络层设备,也可以为传输层设备。
上文中分别结合附图4和图5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描述,下面结合附图6和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过程示意图。该方法针对上行数据包的传输过程,如图6所示,该包括:
S301、第一设备接收上行数据包。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上行数据包可以为UDP上行数据包或者TCP上行数据包。
S302、对上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行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将该目标IP地址放入自定义报头中,得到第二数据包。
另外,自定义报头中还可以包括: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用户的业务信息、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信息。其中,接入网用户设备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S303、第一设备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将第二数据包传输给第二设备。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其分发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再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至第二设备。
其中,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S304、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还原,得到上行数据包。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获取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目标IP地址。另外,还可以获取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用户的业务信息、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信息,并存储获取的信息。丢掉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得到上行数据包。
S305、第二设备将该上行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从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目标IP地址,并将该上行数据包传输到网络端口上。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根据获取的目标IP地址将上行数据包传输到相应的网络端口上。
例如:用户A通过用户设备要访问百度,则上行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为百度服务器的IP地址,第二设备将上行数据包传输至连接百度服务器的网络端口上。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过程示意图。该方法针对下行数据包的传输过程,如图7所示,该包括:
S401,第二设备接收下行数据包。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下行数据包可以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上行数据包的回包。
S402,第二设备对下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一数据包。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将下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将源IP地址放入自定义报头中,得到第一数据包。另外,自定义报头中还可以包括: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用户的业务信息、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信息。其中,接入网用户设备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也就是说,作为针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包的回包,需要将从上行数据包中获取的信息重新放入回包中传输回去。
S403,第二设备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将第一数据包传输给第一设备。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若上行数据包是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1传输的,则相应的下行数据包也通过该第一网络专用通道1传输回去。
S404,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还原,得到下行数据包。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获取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源IP地址;另外,还可以获取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用户的业务信息、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信息,并存储获取的信息。丢掉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得到下行数据包。
S405,第一设备将该下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从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源IP地址,并将该下行数据包调度到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上。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将下行数据包调度到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上。其中,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VLAN策略和QoS策略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也就是说,假设用户A通过用户设备访问了百度,则下行数据包的源IP地址为百度服务器的IP地址,第一设备将来自百度服务器的下行数据包通过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传输至用户A的用户设备。
综上,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使用overlay的虚拟网络技术实现针对内容提供商、应用提供商、普通上网用户的个性化分片虚拟组网的方法,可以为用户提供灵活可用的实时购买并使用的服务,同时,可以避免对现有运营商的网络结构进行频繁调整、对关键路由、访问策略等进行频繁修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执行数据传输的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如图8所示,该第一设备50可以包括:第一处理模块501和第一传输模块502。其中,
第一处理模块501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
第一传输模块502用于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为UDP上行数据包或者TCP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一处理模块501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将所述目标IP地址放入自定义报头中,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自定义报头中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输模块502,具体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路由至所述第二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输模块502在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路由至所述第二设备时,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分发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
通过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至所述第二设备。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为来自第二设备的下行数据包,所述第一处理模块501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源IP地址;
丢掉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源IP地址;
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501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输模块502具体用于:基于获取的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调度到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上。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VLAN策略和QoS策略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自定义报头包括以下任一项:
自定义UDP扩充报头;
自定义TCP扩充报头;
自定义IP扩充报头;
自定义GRE扩充报头。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设备可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能够达到的效果相类似,本申请各实施例的第一设备中的各模块所执行的动作是与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步骤相对应的,对于装置的各模块的详细功能描述具体可以参见前文中所示的对应方法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执行数据传输的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为位于BRAS的上联接口之上的三层设备;如图9所示,该第二设备60可以包括:第二处理模块601和第二传输模块602。其中,
第二处理模块601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一数据包。
第二传输模块602用于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二数据包为来自第一设备的UDP上行数据包或者TCP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二处理模块601,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目标IP地址;
丢掉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目标IP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处理模块601还用于:获取并存储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进一步地,该第二设备60还包括:接收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UDP上行数据包或者TCP上行数据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输模块602,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调度到相应的网络出口上。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所述第二处理模块601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所述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将所述源IP地址放入自定义报头中,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
进一步地,所述自定义报头中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输模块602,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路由至第一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输模块602在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路由至第一设备时,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至所述第一设备。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自定义报头包括以下任一项:
自定义UDP扩充报头;
自定义TCP扩充报头;
自定义IP扩充报头;
自定义GRE扩充报头。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设备可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能够达到的效果相类似,本申请各实施例的第二设备中的各模块所执行的动作是与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步骤相对应的,对于装置的各模块的详细功能描述具体可以参见前文中所示的对应方法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上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实现:通过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后再进行传输,从而改变了OLT与BRAS之间的通信逻辑,使得网络包的传输可以满足业务灵活组网的需求,例如:针对用户而言,可以满足用户即时开通,按时按需使用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需求;针对运营商而言,可以基于用户的订购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服务,以满足用户即时开通,按时按需使用个性化网络通道业务的需求;针对内容提供商而言,可以为应用提供个性化网络通道的服务。
同时,可以避免对现有运营商的网络结构进行频繁调整、对关键路由、访问策略等进行频繁修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可选的,该电子设备可以实现为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中包含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本申请任一可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由第一设备执行的方法。可选的,该电子设备可以实现为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中包含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本申请任一可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由第二设备执行的方法。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0所示,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700包括: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3。其中,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3相连,如通过总线702相连。
处理器701可以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通用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据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70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
总线7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总线702可以是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总线702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存储器703可以是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计算机程序并能够由计算机读取的任何其他介质,在此不做限定。
存储器7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并由处理器7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701用于执行存储器703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及相应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申请实施例的流程图中通过箭头指示各个操作步骤,但是这些步骤的实施顺序并不受限于箭头所指示的顺序。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否则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场景中,各流程图中的实施步骤可以按照需求以其他的顺序执行。此外,各流程图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基于实际的实施场景,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在同一时刻被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中的每个子步骤或者阶段也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时刻被执行。在执行时刻不同的场景下,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部分实施场景的可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方案技术构思的前提下,采用基于本申请技术思想的其他类似实施手段,同样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畴。
Claims (2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
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为TCP上行数据包或者UDP上行数据包,所述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将所述目标IP地址放入自定义报头中,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报头中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路由至所述第二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路由至所述第二设备,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分发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
通过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至所述第二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为来自第二设备的下行数据包,所述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源IP地址;
丢掉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源IP地址;
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丢掉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的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
基于获取的信息,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调度到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VLAN策略和QoS策略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的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12.根据权利要求2、3、5-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报头包括以下任一项:
自定义UDP扩充报头;
自定义TCP扩充报头;
自定义IP扩充报头;
自定义GRE扩充报头。
1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位于BRAS的上联接口之上的三层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一数据包;
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数据包为来自第一设备的UDP上行数据包或者TCP上行数据包,所述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目标IP地址;
丢掉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替换为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获取的目标IP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丢掉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并存储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自定义报头中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UDP上行数据包或者TCP上行数据包。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调度到相应的网络出口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所述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替换为所述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将所述源IP地址放入自定义报头中,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报头中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
用户业务信息;
应用服务商的配置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路由至第一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构成虚拟网络。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路由至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报头信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传输至所述第一设备。
22.根据权利要求16或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专用通道为基于IP路由和访问规则、VLAN策略、QoS策略和VPN配置形成的端到端的专用链路。
23.根据权利要求15或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户设备的MAC地址;
VLAN信息;
QINQ双层VLAN信息;
PPPOE会话字段;
用户设备的IP地址;
用户设备TCP端口或者UDP端口。
24.根据权利要求14-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定义报头包括以下任一项:
自定义UDP扩充报头;
自定义TCP扩充报头;
自定义IP扩充报头;
自定义GRE扩充报头。
25.一种执行数据传输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位于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IP城域网方向上联接口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下联接口之间的二层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二数据包;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26.一种执行数据传输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位于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的上联接口之上的三层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报文重组,得到第一数据包;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
2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
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89814.3A CN114760545B (zh) | 2022-04-13 | 2022-04-13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89814.3A CN114760545B (zh) | 2022-04-13 | 2022-04-13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60545A true CN114760545A (zh) | 2022-07-15 |
CN114760545B CN114760545B (zh) | 2024-09-03 |
Family
ID=82331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89814.3A Active CN114760545B (zh) | 2022-04-13 | 2022-04-13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760545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78235A1 (zh) * | 2014-11-18 | 2016-05-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PNAT向IPv6过渡的网络转换实现方法、装置 |
US20160373273A1 (en) * | 2014-02-28 | 2016-12-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unnel, apparatus, and access network system |
US20200136967A1 (en) * | 2017-05-31 | 2020-04-30 |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 Forwarding packet |
CN113055240A (zh) * | 2019-12-27 | 2021-06-29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3452686A (zh) * | 2021-06-23 | 2021-09-28 | 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代理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
2022
- 2022-04-13 CN CN202210389814.3A patent/CN1147605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373273A1 (en) * | 2014-02-28 | 2016-12-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unnel, apparatus, and access network system |
WO2016078235A1 (zh) * | 2014-11-18 | 2016-05-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PNAT向IPv6过渡的网络转换实现方法、装置 |
US20200136967A1 (en) * | 2017-05-31 | 2020-04-30 |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 Forwarding packet |
CN113055240A (zh) * | 2019-12-27 | 2021-06-29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3452686A (zh) * | 2021-06-23 | 2021-09-28 | 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代理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IAN WANG; JIAN GU; FANG MEI; ZHE ZHANG; YANHENG LIU: "One New BRAS Model Based on Trusted Network",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ECURITY, 22 August 2008 (2008-08-22) * |
温兰: "IPTV承载网络方案设计",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 April 2016 (2016-04-10)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60545B (zh) | 2024-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93985B2 (en) | Technique for dispatching data packets to service control engines | |
US8121126B1 (en) | Layer two (L2) network access node having data plane MPLS | |
CN114980250A (zh) | 基于SRv6的算力路由系统及方法 | |
CN106411664B (zh) | 一种城域网系统 | |
CN110557332B (zh) | 网络构建方法、系统及路由设备 | |
RU2299516C2 (ru) | Ограничение трафика для сети с передачей с уровнями качества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 |
JP2002530939A (ja) | インターネット・プロトコル・コネクション指向サービスの管理方法 | |
JP2013009406A (ja) | インターネットにアクセスする加入者への所望のサービス・ポリシーの提供 | |
CN107566286B (zh) | 用于有效的内容递送网络对等的分散式宽带网络网关功能 | |
JPWO2006046577A1 (ja) | パケット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 |
CN112202930B (zh) | 一种移动设备接入sd-wan网络方法、pop和系统 | |
CN103503380A (zh) | 用于多模网络互联连接的设备和方法 | |
JP7110243B2 (ja) |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サービスの提供 | |
US8543727B2 (e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outing a unit of data in a network | |
CN106572009A (zh) | 一种多运营商链路环境下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 |
US8718092B2 (en) |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network switch and bandwidth control, for site-to-site communications | |
CN102170394B (zh) |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其装置 | |
US8305918B2 (en) | Method of configuring the quality-of-service profile of a given stream at an access node of a packet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CN114760545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EP1443717A1 (en) | Bandwidth broker for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
Maksic et al. |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oad balanced shortest path routing | |
US20020133718A1 (en) | Private enterprise network incorporating digital subscriber lines | |
AU2010201307B2 (e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outeing a unit of data in a network | |
AU2005234094B2 (e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outeing a unit of data in a network | |
CN118353837A (zh) | 一种网关配置方法、系统及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