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54872A - 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54872A
CN114754872A CN202011566298.4A CN202011566298A CN114754872A CN 114754872 A CN114754872 A CN 114754872A CN 202011566298 A CN202011566298 A CN 202011566298A CN 114754872 A CN114754872 A CN 114754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temperature
seat
face recognition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662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阳
沈远亮
王明君
符家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neng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neng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neng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neng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662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548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54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548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022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for sensing the radiation of moving bodies
    • G01J5/0025Living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包括:压力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设于车辆的座椅,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座椅受到的压力;人脸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用于确定车辆的乘员舱内人员的脸部信息;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用于确定乘员舱内人员的体温;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压力检测装置、人脸识别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通讯连接,控制装置设置成接收压力检测装置的压力信号后控制人脸识别装置工作,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装置的脸部信息后控制温度检测装置工作。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具有能过对车内乘员体温进行准确测量、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

Description

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车内的乘员测量体温时,一般需要使用手持式红外测温仪等设备进行测温操作,操作过程复杂繁琐,且在新冠病毒全球化蔓延时期,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载人体测温系统,该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具有能过对车内乘员体温进行准确测量、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载人体测温系统,所述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包括: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于车辆的座椅,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座椅受到的压力;人脸识别装置,所述人脸识别装置用于确定所述车辆的乘员舱内人员的脸部信息;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确定所述乘员舱内人员的体温;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和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讯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成接收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压力信号后控制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工作,在接收到所述人脸识别装置的脸部信息后控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工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具有能过对车内乘员体温进行准确测量、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人脸识别装置为红外人脸识别装置,所述红外人脸识别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为红外测温装置,红外测温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所述红外人脸识别装置与所述红外测温装置共用同一红外发射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和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均设于所述车辆的车内后视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人脸识别装置为红外人脸识别装置,所述红外人脸识别装置包括:发射模块,所述发射模块用于发射调制光信号;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调制光信号,并将接收的调制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发射模块或所述接收模块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车辆的车载显示屏显示所述乘员舱内人员的体温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人脸识别装置设置成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正确识别所述乘员舱内某一位置人员的脸部信息后,进入下一位置的人脸识别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座椅受到的压力持续第二预设时间为零后,控制所述车辆的车载显示屏对该座椅的体温信息清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车载人体测温系统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乘员舱内座椅的压力信息;确定第一座椅受到压力,获取所述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处有人员乘坐,获取所述人员的体温信息;根据所述体温信息控制车载显示屏显示所述人员的体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受到压力,获取所述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包括: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正确识别出人员的脸部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处有人员乘坐;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正确识别人员的脸部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处为不可测物体,停止获取所述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受到的压力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为零;控制所述车载显示屏对所述第一座椅的体温信息清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具有能过对车内乘员体温进行准确测量、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压力检测装置100、人脸识别装置200、温度检测装置300、控制装置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包括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压力检测装置100、人脸识别装置200、温度检测装置300、控制装置400。
压力检测装置100设于车辆的座椅,压力检测装置100用于检测座椅受到的压力。人脸识别装置200用于确定车辆的乘员舱内人员的脸部信息。温度检测装置300用于确定乘员舱内人员的体温。控制装置400分别与压力检测装置100、人脸识别装置200和温度检测装置300通讯连接,控制装置400设置成接收压力检测装置100的压力信号后控制人脸识别装置200工作,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装置200的脸部信息后控制温度检测装置300工作。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用于检测车内乘员的体温,压力检测装置100可以通过检测座椅是否受到压力,来判断座椅上是否座人或放置物品,压力检测装置100可以为压力传感器。在确定某一座椅受到压力后,人脸识别装置200可以识别有压力处座椅上是否乘坐有乘员,以判断该处是坐有人员还是放置有物品,并在确定坐有乘员时确定乘员头部的位置,人脸识别装置200通过3D呈像进行人脸识别,具体采用的方案可以为结构光、双目测距和TOF(飞行时间技术)三种方式。之后,温度检测装置300可以通过对乘员头部进行检查来获得乘员的体温信息,温度检测装置300可以为红外测温仪。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通过设置压力检测装置100、人脸识别装置200、温度检测装置300和控制装置400,可以顺畅地实现对车内人员的定位、识别和体温检测的过程,可以在压力检测装置100准确判定受压座椅位置后,再对受压座椅进行人脸识别来判断是否坐有人员,之后再利用温度检测装置300测量人员的体温。
由此,车辆可以自动对乘员舱内的乘员进行体温检测,不仅便于简化测温操作过程,不需要额外准备测温工具,便于提高测温的便捷性,提高测温效率,而且可以避免检测人员与待测温乘员近距离接触,特别是在新冠病毒全球化蔓延时期,便于提高测温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能够在车上对乘员进行检测,可以更精确地进行筛选,相比在地铁、商场、医院等人员更加密集的区域进行测温,可以进一步减小病毒的传染风险。
并且,利用控制装置400控制压力检测装置100、人脸识别装置200、温度检测装置300的工作顺序,不仅可以准确地对座椅上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而且可以避免人脸识别装置200和温度检测装置300在无需工作时始终处于开启状态,便于延长人脸识别装置200和温度检测装置300的使用寿命,减小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的能耗,并对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进行保护。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具有能过对车内乘员体温进行准确测量、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包括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压力检测装置100、人脸识别装置200、温度检测装置300、控制装置400。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脸识别装置200为红外人脸识别装置,红外人脸识别装置200包括红外发射模块,温度检测装置300为红外测温装置,红外测温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红外人脸识别装置与红外测温装置共用同一红外发射模块。也就是说,温度检测装置300和人脸识别装置200使用同一个红外发射模块。这样可以减少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内零部件的设置数量,提高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的集成化水平,便于控制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的整体尺寸,降低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的成本。
举例而言,红外测温装置为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仪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准确地测定其表面温度,具有响应快,非接触,使用安全等突出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人脸识别装置200采用TOF(飞行时间技术)进行3D呈像,通过传感器发射出红外光,红外光在物体表面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通过发射和反射光之间的相位差换算出深度信息,结合摄像头提取到的平面2D信息,形成3D人脸识别技术,并可以与之前录入系统的个人信息进行对比判定。且TOF方案相对采用结构光、双目测距的方案,具有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低光下影响小,测试距离远,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具体地,人脸识别装置200和温度检测装置300均设于车辆的车内后视镜。这样不仅便于人脸识别装置200和温度检测装置300的安装设置,而且便于人脸识别装置200和温度检测装置300具有合适的检测范围,以便于对乘员舱内所有座椅上的人员进行检测。同时,人脸识别装置200和温度检测装置300还可以随车内后视镜的转动而调整检测角度,以便于提高检测效果。
可选地,人脸识别装置200为红外人脸识别装置,红外人脸识别装置200包括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和驱动模块,发射模块用于发射调制光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调制光信号,并将接收的调制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驱动模块用于驱动发射模块或接收模块活动。这样可以调节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工作角度,以便于发射模块可以具有合适的发光角度,接收模块可以具有合适的接收角度,从而提高人脸识别装置20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举例而言,人脸识别装置200为红外人脸识别装置,红外人脸识别装置200包括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和驱动模块,其中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发射模块用于发射调制光信号,第一驱动电机与发射模块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发射模块转动,以调整发射模块的发光角度。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调制光信号,并将接收的调制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第二驱动电机与接收模块传动连接,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接收模块转动,以调整接收模块的接收反射光的角度。
可选地,发射模块由VSCEL、LED等发光器器件组成,用于发射调制光信号。接收模块包括基于飞行时间法的CCD/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负责将受到的调制光转化为电信号,以及包括窄带滤光片和光学镜头,还包括光电探测器,光电探测器用于将红外辐射能力聚焦并转换为相应的电压信号。驱动模块包括微型电机,微型电机用于带动发射模块及接收模块的转动角度。进一步地,人脸识别装置200还包括控制系统处理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400根据温度检测装置300的检测结果控制车辆的车载显示屏显示乘员舱内人员的体温信息。这样能够对驾驶员和乘客的体温状态进行直观的呈现,方便相关用户直观地获取乘员舱内人员的体温情况。
举例而言,车载显示屏可以显示乘员舱内所有座椅的位置信息,显示座椅上是否乘坐有人员,并显示每个人员的体温信息。
可选地,人脸识别装置200设置成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正确识别乘员舱内某一位置人员的脸部信息后,进入下一位置的人脸识别工作。这样可以通过识别过程较快速地判断出该座椅位置是否坐有人员,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
举例而言,人脸识别装置200设置成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正确识别乘员舱内第一座椅位置上人员的脸部信息时,发送识别失败信号给控制装置400,控制装置400判断该处座椅上有无法识别物体,控制装置400控制人脸识别装置200对下一个座椅上有压力的第二座椅位置进行脸部识别工作,并控制车载显示屏显示第一座椅位置上承载有无法识别物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400在压力检测装置100检测到座椅受到的压力持续第二预设时间为零后,控制车辆的车载显示屏对该座椅的体温信息清零。这样可以在座椅上人员离开座椅或物体被拿走后,及时使该座椅的信息恢复至初始状态,以便于再下次有人员坐在该座椅上时,可以及时地进行测温工作和进行显示。同时,可以避免乘员挪动乘坐位置或短时间起身而造成误判。
举例而言,压力检测装置100检测到第一座椅位置受到的压力在第二预设时间内连续变为零后,压力检测装置100向控制装置400发出无压力信号,控制装置400判断该处第一座椅位置已无人员乘坐,控制装置400控制车载显示屏显示该第一座椅位置为空置状态,并将原人员的体温信息清零。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首先,当乘客或驾驶员上车后,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根据车辆座椅上的压力传感器,确定乘坐人员的相对位置后,通过微型电机带动温度检测装置300按照一定顺序对准被测对象,根据人脸识别功能确定脸部位置,红外温度检测装置300测量温度。温度信息将会通过控制装置400传输到车载显示屏,若测量温度超过正常温度,则向车载显示屏发送温度异常提示。若一定时间内人脸识别装置200无法正确识别脸部,则判定为不可测物体,取消该位置温度测试,并向车载显示屏发送该位置测量失败,直接进入下一位置测量。然后,温度测试完成后,温度检测装置300进入休眠,减少能耗。当座椅上压力传感器变为初始值且持续一定时间后,则车载显示屏对应该座椅位置的显示温度数据清零,数值熄灭。直至座椅压力传感器重新一定发生变化,重复上述步骤。之后,所有温度测试数据,根据人脸识别记录保存在相应的个人信息里,同时数据会通过车载T-BOX同步至车主手机APP。
由此,本发明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可以根据车内人员所坐位置,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自动识别人脸识别并记录人体温度,生成专属个人健康档案,对于温度异常时,给与驾驶员及乘坐人员提醒。且不会对非人物体进行测温。同时,设备可以智能间歇性测试温度,减少能耗。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车载人体测温系统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如图2-图5所示,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乘员舱内座椅的压力信息。
具体地,车载人体测温系统设有压力检测装置,通过压力检测装置获取乘员舱内各座椅的压力信息,以确定各座椅是否受压,从而判断哪些座椅可能坐有人员,并且压力检测装置将检测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
S2,确定第一座椅受到压力,获取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
具体地,控制装置确定第一座椅受到压力,则第一座椅可能坐有人员或放有物品,控制装置控制人脸识别装置对第一座椅处进行识别,以判断该处是否乘坐有人员,并且人脸识别装置将检测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
S3,确定第一座椅处有人员乘坐,获取人员的体温信息。
具体地,控制装置确定第一座椅乘坐有人员,则控制温度检测装置对该处人员的体温进行检测,并且温度检测装置将检测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
S4,根据体温信息控制车载显示屏显示人员的体温。
具体地,控制装置接收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车载显示屏对该检测结果进行显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1,具有能过对车内乘员体温进行准确测量、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确定第一座椅受到压力,获取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201,判断是否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正确识别出人员的脸部信息。
具体地,人脸识别装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对第一座椅持续进行识别检测。
S202,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正确识别出人员的脸部信息,确定第一座椅处有人员乘坐。
具体地,如果人脸识别装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正确识别出人员的脸部信息,将该人员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则可以确定第一座椅处有人员乘坐。
S203,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正确识别人员的脸部信息,确定第一座椅处为不可测物体,停止获取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
具体地,如果人脸识别装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正确识别人员的脸部信息,将该识别失败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则可以确定第一座椅处为不可测物体,控制装置控制人脸识别装置停止对第一座椅处的识别,然后控制人脸识别装置对下一处受到压力的第二座椅进行识别检测。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301,确定第一座椅受到的压力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为零。
具体地,压力检测装置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对第一座椅进行压力检测,检测到第一座椅处始终没有受到压力作用,则发送无压力信号至控制装置。
S302,控制车载显示屏对第一座椅的体温信息清零。
具体地,控制装置接收无压力信号,判断第一座椅处人员已离开,则控制车载显示屏对第一座椅的体温信息清零,车载显示屏显示第一座椅处于空置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于车辆的座椅,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座椅受到的压力;
人脸识别装置,所述人脸识别装置用于确定所述车辆的乘员舱内人员的脸部信息;
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确定所述乘员舱内人员的体温;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和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讯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成接收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压力信号后控制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工作,在接收到所述人脸识别装置的脸部信息后控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装置为红外人脸识别装置,所述红外人脸识别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为红外测温装置,红外测温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所述红外人脸识别装置与所述红外测温装置共用同一红外发射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和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均设于所述车辆的车内后视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装置为红外人脸识别装置,所述红外人脸识别装置包括:
发射模块,所述发射模块用于发射调制光信号;
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调制光信号,并将接收的调制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发射模块或所述接收模块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车辆的车载显示屏显示所述乘员舱内人员的体温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装置设置成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正确识别所述乘员舱内某一位置人员的脸部信息后,进入下一位置的人脸识别工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座椅受到的压力持续第二预设时间为零后,控制所述车辆的车载显示屏对该座椅的体温信息清零。
8.一种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人体测温系统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乘员舱内座椅的压力信息;
确定第一座椅受到压力,获取所述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
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处有人员乘坐,获取所述人员的体温信息;
根据所述体温信息控制车载显示屏显示所述人员的体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受到压力,获取所述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包括:
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正确识别出人员的脸部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处有人员乘坐;
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正确识别人员的脸部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处为不可测物体,停止获取所述第一座椅处的脸部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人体测温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座椅受到的压力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为零;
控制所述车载显示屏对所述第一座椅的体温信息清零。
CN202011566298.4A 2020-12-25 2020-12-25 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47548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6298.4A CN114754872A (zh) 2020-12-25 2020-12-25 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6298.4A CN114754872A (zh) 2020-12-25 2020-12-25 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54872A true CN114754872A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24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66298.4A Pending CN114754872A (zh) 2020-12-25 2020-12-25 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5487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3172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the alertness of a vehicle driver
CN110114246B (zh) 3d飞行时间有源反射感测系统和方法
US11077792B2 (en) Driver focus analyzer
CN102975719A (zh) 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检测驾驶者状况的装置和方法
CN101958009B (zh) 车辆用无线开关触发黑匣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0434966B2 (en) Gap based airbag deployment
US20150360617A1 (en) Automated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s for a Vehicle
JP2020166541A (ja) 事故責任特定方法、運行支援方法、事故責任特定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20000058196A (ko) 차량 내부의 사람 또는 물체를 감지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089454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vehicle impairment detection with driver verification
CN105163977B (zh) 用来运行无接触式充电装置、用来无干扰运行无线闭锁系统的方法和设备
JP5182566B2 (ja) 監視装置
CN106458092B (zh) 用于车辆的用于借助电子显示器的后视视觉的装置和方法
KR101406208B1 (ko) 차량용 센서의 페일 세이프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4754872A (zh) 车载人体测温系统和控制方法
KR101726835B1 (ko) 차량의 후방영상 표시장치
CN209373742U (zh) 一种汽车防偷油装置
US20150371458A1 (en) Mobile computer peripheral
KR101311112B1 (ko) 차량 사고 판단 장치 및 그 방법
WO201817053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capturing true gaze position data
CN108460355A (zh) 驾驶员状态及行为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8482302A (zh) 安全带状态提醒系统和提醒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KR102077785B1 (ko) 음주운전 판별장치
JP5902051B2 (ja) 画像監視装置、車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故障判別方法
EP389101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erting a user to the presence of a person in a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