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40547A -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40547A
CN114740547A CN202210395394.XA CN202210395394A CN114740547A CN 114740547 A CN114740547 A CN 114740547A CN 202210395394 A CN202210395394 A CN 202210395394A CN 114740547 A CN114740547 A CN 114740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ult
level
logging
layer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953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成华
权昊森
李朝纯
张峙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39539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405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40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05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方法先采用4步法和依靠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进行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然后对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采用差异化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技术分别解析主控二级断层,地震、测井特征明显的三、四、五级断层,以及仅有地震特征明显的三、四级断层;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根据分级分类解析结果,在角点网格系统中采用4步法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进行阶梯状网格建模,完成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的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本发明实现了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内各级、各类断层褶皱的准确识别、合理组合、可靠检验、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

Description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造地质与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广泛分布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比如,柴达木盆地的昆北断阶带、阿尔金山断裂带,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断阶带、天山断裂带,鄂尔多斯盆地的六盘水断裂带,四川盆地的龙门山断裂带,等等。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内不仅储存着石油、天然气等流体矿藏,还蕴藏煤、铁、铜等多类固体矿藏,是各类矿藏勘探开发的主要靶区,因此,逆冲走滑断裂褶皱解析、表征与建模,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还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应用价值。
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因受非对称性水平挤压而形成。在巨大的挤压应力形成逆冲推覆体的同时,非对称性水平挤压产生的压扭剪切分量,还将造成逆冲推覆体推覆过程出现走滑特性,产生逆冲走滑断裂褶皱。由此可见,复杂应力背景产生的复杂断裂褶皱体系,给逆冲走滑断裂褶皱相应的解析、表征与建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常用的断层识别技术包括钻井识别方法、测井识别方法、地震属性识别方法、自动追踪解释方法和图像处理识别方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断层识别方法,如相干体技术、曲率属性识别技术、方差体技术、蚂蚁追踪技术以及边缘检测技术。
常用的断层组合方法主要依据断层的构造样式来完成,具有较大的经验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完成对断层性质不同、几何形态与产状规模也存在较大差异的逆冲走滑断裂体系的科学合理组合。
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广泛分布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研究者采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基本厘清了这类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变形机制、成生机理,以及运动学、动力学过程,但限于这类断裂褶皱体系地层、断层破碎,主断层及其诱导的断层性质不同、几何形态与产状规模也存在较大差异,测井、地震响应杂乱,识别、组合、表征与建模困难,鲜有针对这类断层褶皱的准确识别、合理组合、可靠检验、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一体化技术,不能实现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内各级、各类断层褶皱的准确识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是将分级、分类、分区思想融入多视域、全景可视化技术手段中,建成了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等3项关键技术和8项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内各级、各类断层褶皱的准确识别、合理组合、可靠检验、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包括:
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采用4步法对破碎地层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和分区进行标定,并依靠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进行地层对比;
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采用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12步法解析主控二级断层,采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9步法解析三、四、五级断层,采用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特征明显的三、四级断层,采用测井-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五级断层;
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根据分级分类解析结果,在角点网格系统中采用4步法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进行阶梯状网格建模,完成对多尺度类型断裂褶皱的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具体的,所述采用4步法对破碎地层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和分区进行标定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建立:选取靶点区不同区域内地层完整,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完备井作为分区对比标准井;依靠有限的岩心资料分析得到沿各个标准井井筒的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四者间的转换关系,建立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转换模型,利用该转换模型,提取得到整个靶点区的地层层序结构及测井、录井响应特征,建立地层层序结构标准剖面,形成标志层划分方案;同时,依靠声波和密度曲线,结合靶点区优化的子波特征,建立标准井人工合成记录,建成靶点区不同区域内标准井时间域范围和深度域范围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形成靶点区破碎地层标志层分区对比标准;
S102,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建立:由于人工合成记录存在较大的人工操作和调试空间,具有极大的多解性和人为性,为了保证地震解释层位的准确可靠,需要利用VSP测试井资料或野外露头勘测剖面资料的时间-深度对应关系,制作合成记录,建立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形成地震剖面关键标志层引层基础;
S103,地层破碎带范围核定:利用破碎地层测井和地震响应杂乱典型特征,分别在测井连井剖面和地震解释剖面上识别出地层破碎带的顶底或左右范围,据此刻画出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地层破碎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及特征;
S104,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首先在二维平面上观察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地层破碎带范围三者间的位置关系;按照不经过或尽量少经过地层破碎带范围,同时保证行走路径最短的原则,按照主测线+联络测线十字交叉剖面的形式,优化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间的行走路径,建立该行走路径地震振幅剖面,把关键标志层的时间信息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经由该优化后的十字交叉地震振幅剖面,对比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所处的地震振幅剖面上,与此同时,把关键标志层的深度信息逆向传递到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从而实现靶点区内各个标准井区域时间域和深度域关键标志层界面的统一与闭合,形成关键标志层对比地层格架。
具体的,所述依靠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进行地层对比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关键标志层地震网格化对比:利用XL测线和IL测线完成关键标志层地震网格化对比,在时间域内实现关键标志层在靶点区内的闭合对比,获得关键标志层时间数据;
S202,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下的多井对比:通过时深转换,将地震网格化对比获得的关键标志层时间数据转换为深度数据,并与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深度数据相匹配;利用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及地震网格化对比获得的关键标志层深度数据,将关键标志层对比到标准井临近的其它井,如此逐井对比,直到完成靶点区内所有井的关键标志层对比,并且按照网格化流程,反复闭合对比,直到所有井的关键标志层完全闭合,并与同位置处深度域地震关键标志层匹配一致为止;在关键标志层约束和控制下,依靠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利用标志层沉积旋回模式,将所有标志层对比到标准井临近的其它井,如此逐井对比,直到完成靶点区内所有井的所有标志层对比,然后按照网格化流程,反复闭合对比,直到所有井的所有标志层完全闭合为止。
具体的,所述采用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12步法解析主控二级断层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主控二级断层地质模式建立:结合靶点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地质、地震资料分析,确定主控二级断层的地质模式;
B.主控二级断层整体格架分析:依靠地震振幅通过Smooth、Apparentpolarity、Envelope、Chaos或蚂蚁体处理后的地震属性,截取水平切片,开展主控二级断层在不同时间深度位置的延伸格局,获得断裂整体格架;
C.主控二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规模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数据的规模突变,确定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范围和断点位置;
D.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范围核定:对比各个单井确定的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获得对破碎带纵横向分布范围的认识;
E.主控二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主控二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F.主控二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返回步骤E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
G.主控二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不属于同一断层;
H.主控二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外包络线初步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I.主控二级断层3D视窗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
J.主控二级断层3D视窗断点/断层线匹配组合与检验:将深度域地震解释断层线与测井解释断点放在同一3D视窗中检查该断层的合理可靠性,剔除其中的异常断点或断层线,同时将这些在该断层组合时出现的异常断点或断层线用于别的断层进行重新组合与检验,利用确定的断层线与断点的外包络线正式确定该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K.主控二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L.不同标志层的主控二级断层线的确定: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取得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与组合,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具体的,所述采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9步法解析三、四、五级断层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三、四、五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局部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数据的突变,确定三、四、五级断层断点位置;
S302,三、四、五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三、四、五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S303,三、四、五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返回步骤S302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
S304,三、四、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不属该断层,需要与其它断点重新组合并检验形成其它断层;
S305,三、四、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具体做法是: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的外包络线初步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S306,三、四、五级断层3D视窗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
S307,三、四、五级断层3D视窗断点/断层线匹配组合与检验:将深度域地震解释断层线与测井解释断点放在同一3D视窗中检查该断层的合理可靠性,剔除其中的异常断点或断层线,或者保留这些异常断点或断层线用于别的断层组合,,利用确定的断层线与断点的外包络线正式确定该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S308,三、四、五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S309,不同标志层的三、四、五级断层线的确定: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组合、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具体的,所述采用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特征明显的三、四级断层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三、四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三、四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S402,三、四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回到步骤S401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
S403,三、四级断层3D视窗深度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确定断层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范围;
S404,三、四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S405,不同标志层的三、四级断层线的确定: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断层线位置,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具体的,所述采用测井-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五级断层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501,五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局部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数据的突变,确定五级断层断点位置;
S502,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不属该断层,需要与其它断点组合成别的断层;
S503,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外包络线初步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S504,五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与外包络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S505,不同标志层的五级断层线的确定: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组合、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具体的,所述角点网格系统中采用4步法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进行阶梯状网格建模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601,采用平面制作多边形或确定三维空间坐标尺寸的方法建立模型边界;
S602,利用测井解释断点或地震解释断层线,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断面模型,并依靠建立的各级断层的断面模型,以及对不同断层间关系的地质认识,切割整合相交断层,建立断层切割关系模型;
S603,将地震解释或多井对比获得的标志层地层数据输入模型中,厘清各个断层与各个标志层间的切割关系,采用角点网格系统,建立断裂褶皱关系模型;
S604,在断裂褶皱关系模型基础上,依据现场实际需要,设定模型纵向网格数目,插值建立断裂褶皱三维网格模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将分级、分类、分区思想融入多视域、全景可视化技术手段中,建成了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等3项关键技术和8项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内各级、各类断层褶皱的准确识别、合理组合、可靠检验、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流程框图;
图2是靶点区沿某标准井井筒的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转换模型;
图3是靶点区完整地层层序结构标准剖面图;
图4是靶点区某浅部地层区域内(Q区)标准井标志层深度对比剖面图;
图5是靶点区某浅部地层区域内(Q区)标准井标志层时间-深度对比剖面图;
图6是靶点区某深部地层区域内(S区)标准井标志层深度对比剖面图;
图7是靶点区某深部地层区域内(S区)标准井标志层时间-深度对比剖面图;
图8是靶点区基于VSP测试井资料优化子波建立的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图(Sh区);
图9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某井区破碎带连井剖面图(部分);
图10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破碎带典型地震剖面图(上左)与平面分布图(上右),以及关键标志层交叉分区引层优化路径示意图;
图11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井震网格化对比地震剖面位置图;
图12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某XL测线6个关键标志层地层追踪和断层解释成果图;
图13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某IL测线6个关键标志层地层追踪和断层解释成果图;
图14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标志层多井对比剖面图;
图15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F1主控二级断层的平面整体格架图;
图16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F1主控二级断层的测井断点识别案例;
图17是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图;
图18是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图;
图19是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2D初判图;
图20是3D视窗断点/断层线匹配组合与检验图;
图21是断面模型建立示意图;
图22是断面模型与标志层地层面相交线的求取示意图;
图23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Fxn-2三级断层的测井断点识别案例图;
图24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K4标志层断层体系平面分布图;
图25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断层分布三维模型;
图26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阶梯状网格三维模型图。
图27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局部地层与断层2D连井剖面模型图;
图28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三维模型剖面图;
图29是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局部断层三维模型(左)和局部断层-地层褶皱三维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精选以下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案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可实施范围的限定。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包括:
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采用4步法对破碎地层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和分区进行标定,并依靠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进行地层对比;
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采用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12步法解析主控二级断层,采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9步法解析三、四、五级断层,采用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特征明显的三、四级断层,采用测井-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五级断层;
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根据分级分类解析结果,在角点网格系统中采用4步法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进行阶梯状网格建模,完成对多尺度类型断裂褶皱的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本发明针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地层、断层破碎,测井、地震响应杂乱,识别、组合、表征与建模困难等共性特点,将分级、分类、分区思想融入多视域、全景可视化技术手段中,建成了一种适用于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准确识别、合理组合、可靠检验、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3项关键技术和8项关键技术环节。
关键技术1: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该技术包括破碎地层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下的地层对比等2项关键技术环节。采用该技术及关键技术环节,能实现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破碎地层的分区梳理,保证各个层组在三维空间的准确划分与闭合对比,为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提供可靠的层组分层数据。
关键技术2: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该技术包括采用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12步法解析主控二级断层,采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9步法解析三、四、五级断层,采用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特征明显的三、四级断层,采用测井-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五级断层等4项关键技术环节。采用该技术及关键技术环节,能实现对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内各级断层的准确可靠识别、分类合理组合与时空一致性检验,完成对各级、各类断层几何形态与特征要素的精确描述,并对不同断层间的切割关系精细准确刻画,同时为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提供三维断层模型。
关键技术3: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该技术包括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的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的的4步法阶梯状网格建模等2项关键技术环节。采用该技术及关键技术环节,能实现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剖面—平面—三维立体空间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同时完成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在角点网格系统中的阶梯状网格建模,形成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在三维空间的定量表达。详细的技术方案流程框图见图1所示。
(1)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
①采用4步法完成破碎地层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
针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地层破碎,测井、地震响应杂乱等共性特点,提出采用如下的4步法开展破碎地层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实现对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破碎地层的分区、分级梳理,保证各个层组在三维空间的准确划分与闭合对比,为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提供可靠的层组分层数据。
A.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建立。选取靶点区不同区域内地层完整,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完备井作为分区对比标准井;依靠有限的岩心资料分析得到沿各个标准井井筒的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四者间的转换关系,建立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转换模型,利用该转换模型,提取得到整个靶点区的地层层序结构及测井、录井响应特征,建立地层层序结构标准剖面,形成标志层划分方案;与此同时,依靠声波和密度曲线,结合靶点区优化的子波特征,建立标准井人工合成记录,建成靶点区不同区域内标准井时间域范围和深度域范围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形成靶点区破碎地层标志层分区对比标准。
图2给出了中国西北部某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利用有限的岩心资料分析得到沿某标准井井筒的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四者间的转换关系,建立的局部地层的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转换模型。
表1为利用建立的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转换模型,结合收集到的到中国西北部某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内其它标准井岩心分析成果,提取并建立的整个地层层序,31个标志层的沉积旋回、沉积微相相序与测井响应变化特征模式。
利用表1提供的特征模式,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中国西北部某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的地层层序结构标准剖面。
依靠图3所示的地层层序结构标准剖面,建立形成了如表2所示的中国西北部某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分层方案。
与此同时,依靠声波和密度曲线,结合中国西北部某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优化的子波特征,建立了标准井人工合成记录,建成靶点区不同区域内标准井标志层时间域范围和深度域范围对比结构剖面,形成靶点区破碎地层标志层分区对比标准。图4和图5代表中国西北部某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某浅部地层区域内(简称Q区,下同)标准井标志层时间域范围和深度域范围对比结构剖面。图6和图7代表中国西北部某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某深部地层区域内(简称S区,下同)标准井标志层时间域范围和深度域范围对比结构剖面。
表1靶点区地层层序标志层沉积旋回、沉积微相相序与测井响应变化特征模式
Figure BDA0003597157680000101
Figure BDA0003597157680000111
Figure BDA0003597157680000121
表2靶点区地层划分方案
Figure BDA0003597157680000122
Figure BDA0003597157680000131
B.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建立。由于人工合成记录存在较大的人工操作和调试空间,具有极大的多解性和人为性,为了保证地震解释层位的准确可靠,需要利用VSP测试井资料或野外露头勘测剖面资料的时间-深度对应关系,制作合成记录,建立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形成地震剖面关键标志层引层基础。
图8是中国西北部某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基于VSP测试井资料优化子波特征,建立获得的VSP合成记录,形成的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位置简称Sh区,下同)。
C.地层破碎带范围核定。利用破碎地层测井(倾角、电阻率、密度、声波时差等)和地震(振幅剖面)响应杂乱等典型特征,分别在测井连井剖面和地震解释剖面上识别出地层破碎带的顶底(或左右)范围,据此刻画出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地层破碎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及特征。
图9是利用倾角、电阻率、密度、声波时差等测井资料识别出地层破碎带顶底范围,通过多井对比,制作而成的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某井区破碎带连井剖面图,展示了地层破碎带在不同井点位置及其井间的发布几何形态与变化特征。
图10中上左部分内容是利用地震振幅剖面上同相轴破碎杂乱等反射特征,识别得到的地层破碎带顶底范围,图10上右部分内容是不同地震振幅剖面解释地层破碎带顶底范围的平面展布特征。
图9和图10上从不同资料角度刻画了地层破碎带的空间范围与分布特征,为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分析提供了地层样式解释成果。
D.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
若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与靶点区内各个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间的连线均不通过地层破碎带范围,表明两者间地层连续性好,可以直接利用两者间连线地震振幅剖面,把关键标志层的时间信息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直接对比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所处的地震振幅剖面上,与此同时,把关键标志层的深度信息逆向传递到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实现靶点区内各个标准井区域时间域和深度域关键标志层界面的统一与闭合,形成关键标志层对比地层格架,为利用地震剖面开展关键标志层追层,以及利用测井连井剖面开展标志层对比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地层破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与靶点区内各个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间的连线往往要穿过地层破碎带范围,这时,就不能进行两者间的直线引层,而必须采用交叉引层法,以完成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间的关键标志层核定。
具体做法是:首先在二维平面上观察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地层破碎带范围三者间的位置关系;按照不经过或尽量少经过地层破碎带范围,同时保证行走路径最短的原则,按照主测线+联络测线十字交叉剖面的形式,优化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间的行走路径,建立该行走路径地震振幅剖面,把关键标志层的时间信息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经由该优化后的十字交叉地震振幅剖面,对比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所处的地震振幅剖面上,与此同时,把关键标志层的深度信息逆向传递到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从而实现靶点区内各个标准井区域时间域和深度域关键标志层界面的统一与闭合,形成关键标志层对比地层格架。
图10给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关键标志层交叉分区引层案例。该案例中,引层结构剖面所在的Sh区处于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破碎地层之外,若将Sh区的地层时间-深度信息通过直线地震剖面直接引到Q区或S区,引层路径都需要经过破碎地层范围,该范围内地震振幅剖面目标层同相轴错乱不堪(参见图10上左的破碎地层范围的同相轴特征),势必导致引层失败。
为此,首先将引层结构剖面所在的Sh区关键标志层信息通过IL测线引到XL测线(图10上右过Sh区的IL测线上箭头方向),通过两者间的交点A(图10上右)开展关键标志层信息转换,将关键标志层信息从过Sh区的IL测线转换到XL测线(图10下地震剖面的绿色线上A点),经由XL测线引到B点(图10上右XL测线箭头方向,图10下沿XL测线绿色线从A点到B点),B点为XL测线与经过S区的IL测线的交点,利用B点转换,将关键标志层信息由XL测线转换到经过S区的IL测线(图10下和图10上左的B点),再经由通过S区的IL测线将关键标志层信息转载到S区(图10上左经过S区的IL测线上的箭头),通过上述的两条IL测线和一条XL测线的交叉引层,最终建立了从引层结构剖面Sh区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S区之间的关键标志层信息联结通道,实现了关键标志层信息在该联结通道上的正向传递,用以实时调整S区的人工地震合成记录,确保S区的关键标志层时间-深度信息与Sh区VSP测试井的关键标志层时间-深度信息的一致。
与此类似(具体操作不再赘述),可将Sh区VSP测试井的关键标志层通过交叉剖面引层方法引到Q区(图10上左),实现Q区与Sh区关键标志层时间-深度信息匹配一致。
②依靠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完成地层对比
A.关键标志层地震网格化对比
采用上述关键标志层交叉分区引层方法,实现了覆盖整个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内众多标准井的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的分区引层,确保引层结构剖面关键标志层信息在全区的有效传递,从而完成靶点区关键标志层地层格架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即可按照地震追层的常用技术流程,利用XL测线和IL测线完成关键标志层地震网格化对比,在时间域内实现关键标志层在靶点区内的闭合对比。
图11展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内,完成的29口标准井的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的分区引层,以及由8条XL测线、31条IL测线和1条斜交随机测线组成的网格化对比地震剖面线位置,由此完成了满覆盖靶点区全区的6个关键标志层的闭合对比。图12和图13分别展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内其中1条XL测线和1条IL测线,6个关键标志层的地层追踪成果,限于篇幅,其余剖面略。
B.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下的多井对比
通过时深转换,将地震网格化对比获得的关键标志层时间数据转换为深度数据,并与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深度数据相匹配;在此基础上,结合利用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及地震网格化对比获得的关键标志层深度数据,将关键标志层对比到标准井临近的其它井,如此逐井对比,直到完成靶点区内所有井的关键标志层对比,并且按照网格化流程,反复闭合对比,直到所有井的关键标志层完全闭合,并与同位置处深度域地震关键标志层匹配一致为止。
在关键标志层约束和控制下,依靠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利用标志层沉积旋回模式,将所有标志层对比到标准井临近的其它井,如此逐井对比,直到完成靶点区内所有井的所有标志层对比,然后按照网格化流程,反复闭合对比,直到所有井的所有标志层完全闭合为止。
表1和图2提供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内31个标志层沉积旋回模式。图14展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内部分个标志层多井对比成果,其余多井对比剖面与此类似,限于篇幅,略。
(2)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
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因受非对称性水平挤压而形成,在巨大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逆冲推覆体,而非对称水平挤压产生的压扭剪切作用,将造成逆冲推覆体推覆过程出现走滑分量,产生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常见的逆冲走滑断裂体系一般包括1到2条主控二级断层,受主控二级断层诱导将产生一定数量的三级断层,三级断层进一步诱导将产生更多的四、五级低级序断层。在逆冲走滑断裂褶皱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基础上,本发明围绕断层级别差异与表征断层的资料特点,研制了如下四套技术流程,以满足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释(包括识别、组合与检验)的实际需要。
①采用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12步法解析主控二级断层
主控二级断层具有规模大、延伸范围大、地质、测井、地震特征明显,纵横向展布复杂等特征,需要完整运用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12步法,才能准确识别,并完成其空间位置及形态的组合与检验。
A.主控二级断层地质模式建立。具体做法是:结合靶点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地质、地震资料分析,确定主控二级断层的地质模式。
图13展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F1主控二级断层的逆冲走滑铲式断层的地质模式,呈现出明显的上部陡峭、中间过渡、下部平缓的剖面分段样式。
B.主控二级断层整体格架分析。具体做法是:依靠地震振幅通过Smooth、Apparentpolarity、Envelope、Chaos或蚂蚁体处理后的地震属性,截取水平切片,开展主控二级断层在不同时间深度位置的延伸格局,获得断裂整体格架。
图15展示利用地震振幅属性嵌套Smooth属性和Apparent polarity属性获得的组合地震属性,该属性很好地展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F1主控二级断层分别在K3和K4标志层上的平面整体格架。
C.主控二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具体做法是: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等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规模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等数据的规模突变,确定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范围和断点位置。
图16展示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等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规模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的规模突变,确定的某井点处F1主控二级断层造成的实际破碎带范围(标志F1断层位置以上深度范围)和实际断点位置。
D.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范围核定。具体做法是:对比各个单井确定的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获得对破碎带纵横向分布范围的认识。
图9已经展示了利用多口测井资料核定的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F1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纵横向分布范围特征,此处不再赘述。
E.主控二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具体做法是: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主控二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地震追层方法和过程详见(1)所示,此处不再赘述。F1主控二级断层地震响应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图12和图13分别展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某XL测线和某IL测线F1主控二级断层解释结果。
F.主控二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回到E步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图17)。
G.主控二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面(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可以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可能不属同一断层(图18)。
H.主控二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具体做法是: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外包络线初步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图19)。
I.主控二级断层3D视窗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
J.主控二级断层3D视窗断点/断层线匹配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将深度域地震解释断层线与测井解释断点放在同一3D视窗中检查该断层的合理可靠性,剔除其中的异常断点或断层线,或者保留这些异常断点或断层线用于别的断层组合,利用确定的断层线与断点的外包络线正式确定该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图20)。
K.主控二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具体做法是: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图21)。
L.不同标志层的主控二级断层线的确定。具体做法是: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组合、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图22)。
②采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9步法解析三、四、五级断层
主控二级断层诱导下,将产生大量三、四、五级断层,这些断层具有规模小、延伸范围小、纵横向展布简单等特征,测井有响应,三、四级断层地震有响应,五级断层地震响应微弱,只需要运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9步法,就能准确识别,并完成其空间位置及形态的组合与检验。
A.三、四、五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具体做法是: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等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局部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等数据的突变,确定三、四、五级断层断点位置。
图23展示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等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局部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的突变,确定的某井点处Fxn-2三级断层实际断点位置。
B.三、四、五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具体做法是: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三、四、五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地震追层方法和过程详见(1)所示,此处不再赘述。三、四、五级断层地震响应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图12和图13分别展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某XL测线和某IL测线三、四、五级断层解释结果。
C.三、四、五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回到B步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
D.三、四、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面(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可以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可能不属同一断层。
E.三、四、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具体做法是: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外包络线初步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F.三、四、五级断层3D视窗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
G.三、四、五级断层3D视窗断点/断层线匹配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将深度域地震解释断层线与测井解释断点放在同一3D视窗中检查该断层的合理可靠性,剔除其中的异常断点或断层线,或者保留这些异常断点或断层线用于别的断层组合,利用确定的断层线与断点的外包络线正式确定该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H.三、四、五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具体做法是: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I.不同标志层的三、四、五级断层线的确定。具体做法是: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组合、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③采用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特征明显的三、四级断层
主控二级断层诱导下,将产生大量三、四断层,这些断层具有规模小、延伸范围小、纵横向展布简单等特征,地震有响应,但没有井钻遇,只需要运用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就能准确识别,并完成其空间位置及形态的组合与检验。
A.三、四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具体做法是: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三、四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地震追层方法和过程详见(1)所示,此处不再赘述。三、四级断层地震响应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图12和图13分别展示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某XL测线和某IL测线三、四级断层解释结果。
B.三、四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回到A步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
C.三、四级断层3D视窗深度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
D.三、四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具体做法是: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E.不同标志层的三、四级断层线的确定。具体做法是: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断层线位置,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④采用测井-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五级断层
三、四级断层诱导下,将产生微小的部分五级断层,这些断层具有规模很小、延伸范围很小,纵横向展布简单等特征,测井有响应,但地震无响应,需要运用测井-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才能准确识别,并完成其空间位置及形态的组合与检验。
A.五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具体做法是: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等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局部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等数据的突变,确定五级断层断点位置。
B.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面(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可以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可能不属同一断层。
C.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具体做法是: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外包络线初步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D.五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具体做法是: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E.不同标志层的五级断层线的确定。具体做法是: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组合、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图24展示了采用上述不同方法流程,通过识别、组合和检验后解释得到的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K4标志层断层体系平面分布图(限于篇幅,其余标志层略),该图中包括1条2级断层F1、3条三级断层Fxn-2、Fx-4和Fx-5,以及17条四、五级断层。
(3)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
①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的4步法阶梯状网格建模
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具有地层跨度大(高达千米)、断层性质差异大(正、逆断层同存)、断层尺度差异大,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复杂等多尺度多类型特征,需要依靠4步法阶梯状网格建模,完成断裂褶皱三维模型的建立。
A.采用平面制作多边形或确定三维空间坐标尺寸的方法建立模型边界;
B.利用测井解释断点或地震解释断层线,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断面模型,并依靠对不同断层间关系的地质认识,切割整合相交断层,建立断层切割关系模型;
C.将地震解释或多井对比获得的标志层地层数据输入模型中,厘清各个断层与各个标志层间的切割关系,采用角点网格系统,建立断裂褶皱关系模型;
D.在断裂褶皱关系模型基础上,依据现场实际需要,设定模型纵向网格数目,插值建立断裂褶皱三维网格模型。
图25为依靠上述AB两步法建立的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断层分布三维模型。
图26为依靠上述4步法建立的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靶点区阶梯状网格三维模型。
②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的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依靠各种2D/3D视窗,完成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的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图27采用2D视窗,表征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局部地层与部分断层的连井剖面模型,揭示了不同断层的性质不同(F1、Fx10为逆断层,fxn-28、fxn-52为正断层),倾角、倾向、断距、错断规模等产状差异,以及各个断层与不同地层间的切割关系差异等。
图28采用2D视窗,表征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三维模型的局部剖面特征。采用阶梯状网格形式,揭示了不同断层的性质不同(F1、Fx10为逆断层,fxn-42、fxn-28、fxn-52为正断层)、倾角、倾向、断距、错断规模等产状差异,以及各个断层与不同地层间的切割关系差异等;同时还采用地层倾角域分析和褶皱轴面分析技术刻画了局部背斜和向斜褶皱的斜向逆冲特征(黑色点划线)。上述特征刻画证实了靶点区所具有的逆冲走滑断裂褶皱特征。
图29采用3D视窗,表征了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局部断层三维分布特征,以及局部断层-地层褶皱三维分布特征。在三维空间内揭示了不同断层几何分布特征与相互切割关系,断层的倾角、倾向,各个断层与地层间的切割关系、断距、错断规模等。
依靠图27、图28、图29的各种2D/3D视窗,实现了对中国西北部某典型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的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破碎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采用4步法对破碎地层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和分区进行标定,并依靠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进行地层对比;
逆冲走滑断裂体系分级分类解析:采用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12步法解析主控二级断层,采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9步法解析三、四、五级断层,采用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没有井钻遇、地震特征明显的三、四级断层,采用测井-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五级断层;
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三维建模与全景表征:根据分级分类解析结果,在角点网格系统中采用4步法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进行阶梯状网格建模,完成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的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4步法对破碎地层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和分区进行标定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建立:选取靶点区不同区域内地层完整,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完备井作为分区对比标准井;依靠有限的岩心资料分析得到沿各个标准井井筒的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四者间的转换关系,建立地层结构-沉积微相-沉积旋回-测井响应转换模型,利用该转换模型,提取得到整个靶点区的地层层序结构及测井、录井响应特征,建立地层层序结构标准剖面,形成标志层划分方案;同时,依靠声波和密度曲线,结合靶点区优化的子波特征,建立标准井人工合成记录,建成靶点区不同区域内标准井时间域范围和深度域范围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形成靶点区破碎地层标志层分区对比标准;
S102,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建立:由于人工合成记录存在较大的人工操作和调试空间,具有极大的多解性和人为性,为了保证地震解释层位的准确可靠,需要利用VSP测试井资料或野外露头勘测剖面资料的时间-深度对应关系,制作合成记录,建立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形成地震剖面关键标志层引层基础;
S103,地层破碎带范围核定:利用破碎地层测井和地震响应杂乱典型特征,分别在测井连井剖面和地震解释剖面上识别出地层破碎带的顶底或左右范围,据此刻画出逆冲走滑断裂褶皱体系地层破碎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及特征;
S104,关键标志层地震测线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首先在二维平面上观察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地层破碎带范围三者间的位置关系;按照不经过或尽量少经过地层破碎带范围,同时保证行走路径最短的原则,按照主测线+联络测线十字交叉剖面的形式,优化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间的行走路径,建立该行走路径地震振幅剖面,把关键标志层的时间信息从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经由该优化后的十字交叉地震振幅剖面,对比到标准井标志层对比结构剖面所处的地震振幅剖面上,与此同时,把关键标志层的深度信息逆向传递到标志层引层结构剖面,从而实现靶点区内各个标准井区域时间域和深度域关键标志层界面的统一与闭合,形成关键标志层对比地层格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靠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进行地层对比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关键标志层地震网格化对比:利用XL测线和IL测线完成关键标志层地震网格化对比,在时间域内实现关键标志层在靶点区内的闭合对比,获得关键标志层时间数据;
S202,沉积旋回与关键标志层双约束下的多井对比:通过时深转换,将地震网格化对比获得的关键标志层时间数据转换为深度数据,并与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深度数据相匹配;利用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及地震网格化对比获得的关键标志层深度数据,将关键标志层对比到标准井临近的其它井,如此逐井对比,直到完成靶点区内所有井的关键标志层对比,并且按照网格化流程,反复闭合对比,直到所有井的关键标志层完全闭合,并与同位置处深度域地震关键标志层匹配一致为止;在关键标志层约束和控制下,依靠标准井标志层分区对比结构剖面,利用标志层沉积旋回模式,将所有标志层对比到标准井临近的其它井,如此逐井对比,直到完成靶点区内所有井的所有标志层对比,然后按照网格化流程,反复闭合对比,直到所有井的所有标志层完全闭合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地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12步法解析主控二级断层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主控二级断层地质模式建立:结合靶点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地质、地震资料分析,确定主控二级断层的地质模式;
B.主控二级断层整体格架分析:依靠地震振幅通过Smooth、Apparent polarity、Envelope、Chaos或蚂蚁体处理后的地震属性,截取水平切片,开展主控二级断层在不同时间深度位置的延伸格局,获得断裂整体格架;
C.主控二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规模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数据的规模突变,确定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范围和断点位置;
D.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范围核定:对比各个单井确定的主控二级断层破碎带,获得对破碎带纵横向分布范围的认识;
E.主控二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主控二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F.主控二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返回步骤E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
G.主控二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可以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不属该断层,需要与其它断点重新组合与检验形成别的断层;
H.主控二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外包络线初步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I.主控二级断层3D视窗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
J.主控二级断层3D视窗断点/断层线匹配组合与检验:将深度域地震解释断层线与测井解释断点放在同一3D视窗中检查该断层的合理可靠性,剔除其中的异常断点或断层线,同时将这些在该断层组合时出现的异常断点或断层线用于别的断层进行重新组合与检验,利用确定的断层线与断点的外包络线正式确定该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K.主控二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L.不同标志层的主控二级断层线的确定: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取得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与组合,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测井-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9步法解析三、四、五级断层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 三、四、五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局部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数据的突变,确定三、四、五级断层断点位置;
S302,三、四、五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三、四、五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S303,三、四、五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返回步骤S302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
S304,三、四、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具体做法是: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不属该断层,需要与其它断点重新组合并检验形成其它断层;
S305,三、四、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具体做法是: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的外包络线初步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S306,三、四、五级断层3D视窗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
S307,三、四、五级断层3D视窗断点/断层线匹配组合与检验:将深度域地震解释断层线与测井解释断点放在同一3D视窗中检查该断层的合理可靠性,剔除其中的异常断点或断层线,或者保留这些异常断点或断层线用于别的断层组合,利用确定的断层线与断点的外包络线正式确定该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S308,三、四、五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S309,不同标志层的三、四、五级断层线的确定: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组合、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地震-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特征明显的三、四级断层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三、四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利用测井标定地震,在2D地震剖面上开展地震追层和三、四级断层2D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上各个地震剖面上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
S402,三、四级断层解释时间线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利用十字交叉剖面动态核实解释所得的关键标志层地层时间线和断层时间线的空间分布合理性,回到步骤S401修改完善其中奇异的地层线与断层线,或奇异的断层线;
S403,三、四级断层3D视窗深度断层线组合与检验:制作速度场模型,将地震解释的断层时间线转化为断层深度线,并利用3D视窗再次检查地震解释断层的合理性,确定断层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范围;
S404,三、四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结合断层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S405,不同标志层的三、四级断层线的确定: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断层线位置,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测井-2D/3D视窗融合的5步法解析五级断层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501,五级断层测井断点识别: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伽马、声波、密度、电阻与上下地层相比出现的局部异常,以及倾角测井展现出来的倾角及方位角数据的突变,确定五级断层断点位置;
S502,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的3D视窗组合与检验:在3D视窗中,检查测井解释断点是否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上,若是,则将这些断点视作同一断层,若不是,则这些断点不属该断层,需要与其它断点组合成别的断层;
S503,五级断层测井解释断点形态和范围的初步确定:在2D视窗中,依靠测井解释断点外包络线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和范围;
S504,五级断层断面模型建立:利用检查可靠的断点与外包络线建立断层曲面模型;
S505,不同标志层的五级断层线的确定:将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与不同标志层的地层面相交,求取不同地层面上的断层位置,组合、并确定形成该地层面的断层体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点网格系统中采用4步法对多尺度多类型断裂褶皱进行阶梯状网格建模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601,采用平面制作多边形或确定三维空间坐标尺寸的方法建立模型边界;
S602,依靠建立的各级断层的断面模型,以及对不同断层间关系的地质认识,切割整合相交断层,建立断层切割关系模型;
S603,将地震解释或多井对比获得的标志层地层数据输入模型中,厘清各个断层与各个标志层间的切割关系,采用角点网格系统,建立断裂褶皱关系模型;
S604,在断裂褶皱关系模型基础上,依据现场实际需要,设定模型纵向网格数目,插值建立断裂褶皱三维网格模型。
CN202210395394.XA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Pending CN1147405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5394.XA CN114740547A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5394.XA CN114740547A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0547A true CN114740547A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81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95394.XA Pending CN114740547A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4054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4083A (zh) * 2022-11-03 2022-12-02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一种用于水文地质勘察的褶皱地层分析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4083A (zh) * 2022-11-03 2022-12-02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一种用于水文地质勘察的褶皱地层分析系统
CN115424083B (zh) * 2022-11-03 2023-05-16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一种用于水文地质勘察的褶皱地层分析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0465B2 (en) Heterogeneous earth models for a reservoir field
CN102918423B (zh) 用于地震烃体系分析的方法
RU2661489C1 (ru) Способ комплексирования исходных данных для уточнения фильтрационного строения неоднородных карбонатных коллекторов
Gauthier et al. Integrated fracture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 case study in a North Africa field
CN109100790B (zh) 一种人工裂缝的模拟方法及装置
CN104747180A (zh) 一种用于注水开发的缝洞型油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RU2601733C2 (ru)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геолого-гид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их моделей двойной среды залежей баженовской свиты
CN109375269B (zh) 一种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信息建立油/气藏模式的方法
CN114740547A (zh) 一种逆冲走滑断裂褶皱分级分区解析与三维表征方法
CN115877447A (zh) 一种直平联合井网条件下地震约束三维地质建模的储层预测方法
Ahmed et al. Geological Model for Mauddud Reservoir Khabaz Oil Field, Kirkuk, Northern Iraq
CN115857047B (zh) 一种地震储层综合预测方法
Lyu et al. Classification, mode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rine carbonate paleokarst reservoirs in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China
CN114114411B (zh) 三维断层疏导性的定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Rotimi et 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lateral heterogeneity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Erzeybek Balan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paleokarst reservoirs using multiple-point statistics on a non-gridded basis
Luo et al. A Transient-Pressure-Based Numerical Approach for Interlayer Identification in Sand Reservoirs
CN114594518B (zh) 基于井震交替的开发后期复杂断块精细地层对比方法
Bu et al. Geological modeling of combined incised channel system in deep-water gravity flow sedimentation: the case of OML130 in Niger delta basin, West Africa
Shepherd 3-D geocellular modeling
Bounoua et al. Applied Natural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using combination of imagery and transient information: Case studies from Cambro-Ordovician tight sandstones of Algeria
Tamulonis A methodology for integrating unconventional geologic and engineering data into a geocellular model
Shakiba Multiscale spati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fracture arrangements
Haris et al. Reservoir Compartment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Bangko And Bekasap Formation, Central Sumatra Basin Indonesia
Zeynalov et al. Petro physical Modeling of the Tertiary Reservoirs in the Small Giant Bai Hassan Oil Field, Northern Iraq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