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26902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26902A
CN114726902A CN202110005418.1A CN202110005418A CN114726902A CN 114726902 A CN114726902 A CN 114726902A CN 202110005418 A CN202110005418 A CN 202110005418A CN 114726902 A CN114726902 A CN 114726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pe
mobile network
terminal
network address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054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超
孙滔
陆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0541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269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26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269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实现方案包括:从基站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给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目的地址是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根据地址映射表以及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第一数据发送至CPE,由所述CPE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本申请中的方案,可以实现移动网络比如LAN内的终端和CPE下的终端间的通信。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同一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比如5G LAN内的终端,当终端1向终端2发送数据时,可以通过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实体将该数据转发至终端2。5G LAN内的终端有时以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的形式存在,CPE可以支持其下多个终端同时上网。这种情况下,由于UPF实体的本地交换功能只支持同一LAN内的终端间的数据转发,而无法识别CPE下的终端的地址,将会造成LAN内的终端和CPE下的终端间的通信不可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目前LAN内的终端和CPE下的终端间的通信不可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由用户面功能实体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给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的目的地址是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第二终端通过客户前置设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
根据地址映射表以及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其中,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CPE,由所述CPE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接收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由第一终端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将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基站发送给用户面功能实体,由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并由所述CPE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获取所述地址映射表;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请求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由CPE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从用户面功能实体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是第一终端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后,通过基站发送给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的;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地址映射表是由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用户面功能实体,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从基站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给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的目的地址是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地址映射表以及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其中,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CPE,由所述CPE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接收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基站发送给用户面功能实体,由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并由所述CPE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接收所述地址映射表;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请求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CPE,所述装置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从用户面功能实体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是第一终端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后,通过基站发送给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的;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地址映射表是由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UPF实体在从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之后,可以获知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并根据地址映射表和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CPE的移动网地址,该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一数据发送至CPE,以由CPE将第一数据发送至第二终端。由此,借助CPE的地址映射表,可以实现移动网络比如LAN内的终端和CPE下的终端间的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LAN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CPE的PDU会话建立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第5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Generation,6G)通信系统等。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以5G通信系统为例,但不以此为限。
基于服务的网络架构如5G网络架构中,若干个相对独立可被灵活调用的服务可以组成网络功能,这些功能通过统一的接口为任何许可的网络功能提供其服务。例如,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负责5G用户的会话的生命周期管理、IP地址分配、数据路由选择、业务连续性管理、策略规则匹配以及流量计费处理等功能。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负责用户数据报文的路由转发、业务识别与策略执行等功能。用户签约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负责5G用户的鉴权认证、移动性管理等功能。
5G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技术是现阶段最具市场前景的技术之一,可为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5G行业局域网,使得企业终端与企业云共处于同一个“局域网”中。主要面向企业云接入、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终端的灵活组管理、直接通信及随时随地接入企业云。
在5G LAN技术中,在5G网络中引入了组的概念,处于同一个“局域网”中的终端属于一个组。在用户签约数据中可以指定用户归属的组。基于当前的标准,为了减少数据传输的冗余,企业终端互通可以不绕经业务服务器,实现在5G UPF下的直接转发通信。通过增强UPF支持本地转发,可以实现5G LAN内数据的灵活互通。5G LAN可以支持本群组内的用户终端直接通信。
5G LAN内的终端有时候以CPE的形式存在。CPE是一种特殊的移动终端,内部插有运营商的SIM卡,是一种接收移动信号如5G信号,并以无线WIFI信号或者有线信号的方式转发出来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CPE可以将高速5G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或者有线信号,可支持多个移动终端同时上网。
特别说明的,CPE至少有两个地址/两个网卡,一个是移动网络为其分配的移动网地址,如图1中的地址1,另一个是本地配置的非移动网地址,如图1中的地址2。CPE与其下的终端处于同一非移动网网段内,且该终端通过CPE与移动网络通信。
在5G LAN内,UPF知道5G LAN内所有终端的IP地址以及该终端所在的基站gNB,所以当一个终端有目的地将另一个终端的数据包发送到UPF后,UPF可以清楚的知道将该数据包通过哪个gNB转到另一个终端。但是,当5G LAN内的终端和CPE下面的终端通信时,如图1中的终端1与CPE下的终端2或终端3通信时,基于目前的技术,UPF没法将数据包路由过去,因为UPF的本地交换功能只支持目的地址是终端1、CPE时的数据包的转发,而无法识别终端2和终端3的地址及其网段。
需指出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功能也可称为网络功能实体、网络功能模块。比如,SMF也可称为SMF实体、SMF模块;UPF也可称为UPF实体、UPF模块。
可选的,会话管理功能可以是SMF,用户面功能可以是UPF,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可以是AMF。下面以会话管理功能是SMF,用户面功能是UPF,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是AMF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由UPF实体执行,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从基站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给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
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的目的地址是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比如非移动网IP地址。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即第二终端为该CPE下的终端,第二终端与CPE处于同一非移动网网段。CPE与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
一种实施方式中,CPE与第一终端处于同一LAN。
步骤202:根据地址映射表以及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CPE的移动网地址。
本实施例中,此步骤中的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这样,UPF实体在获取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至后,可以获知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而由于第二终端与CPE处于同一非移动网网段,因此根据该地址映射表以及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即可确定出CPE的移动网地址。
可选的,上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CPE的非移动网地址、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步骤203:根据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一数据发送至CPE,由CPE将第一数据发送至第二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UPF实体在从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之后,可以获知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并根据地址映射表和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CPE的移动网地址,该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一数据发送至CPE,由CPE将第一数据发送至第二终端。由此,借助CPE的地址映射表,可以实现移动网络比如LAN内的终端和CPE下的终端间的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地址映射表可以是由UPF实体建立的。上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
从SMF实体接收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其中,该CPE的移动网地址可以是SMF实体为CPE分配的,比如是在CPE的分组数据单元(Packet Data Unit,PDU)会话建立过程中由SMF实体分配;该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可以是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实体,并由该AMF实体发送给SMF实体的。
这样,借助从SMF实体获取的CPE的移动网地址和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可以实现CPE的地址映射表的生成。
例如,以图1所示的企业园区LAN为例,在CPE的PDU会话建立时,CPE可以通过AMF实体将地址2/地址2所在的网段发送给SMF实体,SMF实体再将该地址2/地址2所在的网段转发送给UPF实体,在UPF实体中生成地址映射表,即地址2/地址2所在的网段与地址1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终端1在给CPE下的终端2发送数据包时,可以将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定为终端2的非移动网地址(此地址与地址2在同一网段内),然后通过基站发送给UPF实体,以使UPF实体根据地址映射表确定出CPE的地址1,并根据CPE的地址1将数据包发送给CPE,由CPE再将数据包发送给终端2。
下面结合图3对CPE的PDU会话建立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CPE的PDU会话建立过程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CPE向AMF发送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消息,请求PDU会话建立;该NAS消息中可以包括S-NSSAI(s)、DNN、PDU会话ID、请求类型、旧PDU会话ID、N1 SMcontainer(PDU会话建立请求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这里面包含该CPE的非移动网IP地址/该非移动网IP地址所在的网段)。需指出的,该非移动网IP地址是CPE自己的,是用于和其下面的其他终端通信的IP地址,该非移动网IP地址所在的网段是CPE和其下面的终端所在的地址段。
步骤2:AMF向NRF提供S-NSSAI、DNN等信息请求发现SMF(s),并结合SMF的负载、签约信息、本地策略等信息选择一个SMF。
步骤3:AMF发送创建SM上下文请求消息(Nsmf_PDUSession_CreateSMContextRequest)给SMF,其中携带用户信息,如用户位置信息(ULI),PDU会话状态通知的订阅、DNN选择模式、N1 SM container(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等。SMF中存储步骤1中CPE的非移动网IP地址/所在的网段。
步骤4:SMF与UDM交互会话管理订阅数据。
步骤5:SMF发送SM创建上下文响应Nsmf_PDUSession_CreateSMContext Response消息给AMF,其中携带了原因值和SM上下文等。
步骤6:初次建立PDU会话期间可执行二级身份验证/授权。
步骤7a:如果为PDU会话使用动态策略控制和计费(Policy Control andCharging,PCC),则SMF根据AMF的指示或本地配置选择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Function、PCF),否则,SMF使用本地策略选择PCF。
步骤7b:SMF可以执行SM策略关联建立过程,以便与PCF建立SM策略关联,并为PDU会话获得默认的PCC规则。
步骤8:SMF为CPE分配IP地址(此表示的是移动网IP地址,如图1中所示的地址1),SMF根据UPF的位置、DNN、权重信息等选择UPF。
步骤9:SMF可以执行SMF发起的SM策略关联修改过程,以提供关于已满足的策略控制请求触发条件的信息。如果请求类型为“初始请求”,并且部署了动态PCC,并且PDU会话类型为IPv4、IPv6或IPv4/v6,那么SMF将使用分配的IP地址/前缀通知PCF(如果满足策略控制请求触发条件)。
步骤10a:SMF发起N4会话建立/修改请求,将步骤8分配的IP地址发送给UPF,并请求UPF分配CN Tunnel Info,将上述IP地址/地址段发给UPF。
步骤10b:UPF本地存储,生成地址映射表,并向SMF返回N4会话建立/修改响应。
步骤11:SMF通过Namf_Communication_N1N2MessageTransfer,将CN Tunnel Info相关信息发送给AMF。
步骤12:AMF向RAN发送NAS消息,包含N2 PDU会话请求,携带从SMF得到的CNTunnel Info,此时用户面的上行GTP隧道已经打通。
步骤13:RAN向CPE发送AN-specific resource setup(PDU SessionEstablishment Accept),为CPE分配AN Tunnel Info。
步骤14:RAN发送N2 PDU会话响应消息给AMF,携带原因值和AN Tunnel Info等;N1和N2会话相关资源创建完成。
步骤15:AMF发送更新SM上下文Nsmf_PDUSession_UpdateSMContext请求给SMF,该请求包括SM上下文ID、N2 SM信息、请求类型等;且AMF将从(R)AN接收到的N2 SM信息(携带AN Tunnel Info等)转发给SMF。
步骤16a:SMF通过N4会话修改请求,向UPF提供AN Tunnel Info以及相应的转发规则,此时下行GTP隧道打通。
步骤16b:UPF返回N4会话修改响应至SMF。
步骤16c:UPF与UDM交互完成注册。
步骤17:SMF发送Nsmf_PDUSession_UpdateSMContext Response消息给AMF,会话建立完成。
步骤18:SMF发送Nsmf_PDUSession_SMContextstatusNotify消息给AMF。
步骤19:SMF为CPE进行IPv6地址配置。
步骤20:UPF与UDM交互完成退订。
请参见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由第一终端执行,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
本实施例中,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即第二终端为该CPE下的终端,第二终端与CPE处于同一非移动网网段。CPE与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比如,CPE与第一终端处于同一LAN。
上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该外层地址为CPE的移动网地址,该内层地址为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也就是说,第一终端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时,可以通过IP地址覆盖(over)IP地址的方式,将第二数据的外层目的地址设为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的内层目的地址为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
可选的,上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CPE的非移动网地址、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步骤402:将第二数据通过基站发送给UPF实体,由UPF实体根据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发送给CPE,并由CPE根据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
可理解的,UPF实体在接收到第二数据之后,即可根据第二数据的外层目的地址即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发送给CPE。CPE在接收到第二数据之后,可以将外层目的地址包解开,并根据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路由第二数据,即将第二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一终端可以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该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第二数据发送给UPF实体,以由UPF实体根据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发送给CPE,并由CPE根据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由此,借助CPE的地址映射表,可以实现移动网络比如LAN内的终端和CPE下的终端间的通信。
例如,以图1所示的企业园区LAN为例,在CPE的PDU会话建立时,CPE可以通过AMF实体将地址2/地址2所在的网段发送给SMF实体,且SMF实体为CPE分配地址1,并建立地址映射表,即地址2/地址2所在的网段与地址1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SMF实体可将地址映射表发送终端1,终端1在给CPE下的终端2发送数据包时,可通过IP地址覆盖IP地址的方式,将该数据包的外层目的地址设为地址1,且将该数据包的内层目的地址设为终端2的地址,并通过UPF实体转发至CPE,以在CPE接收到该数据包之后,将外层目的地址包解开,并根据终端2的地址路由至终端2。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地址映射表可以是由SMF实体生成后发送给第一终端的。上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
从SMF实体获取地址映射表。
可选的,对于该地址映射表,CPE的移动网地址可以是SMF实体为CPE分配的,比如是在CPE的PDU会话建立过程中由SMF实体分配;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可以是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AMF实体,并由该AMF实体发送给SMF实体的。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对于CPE的移动网地址的分配以及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的发送可以参见图3中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SMF实体发送地址映射表至CPE,可以通过图3中的步骤11至步骤13的请求过程实现。
请参见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由CPE执行,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从UPF实体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
本实施例中,第二数据是第一终端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后,通过基站发送给UPF实体的。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即第二终端为该CPE下的终端,第二终端与CPE处于同一非移动网网段。CPE与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比如,CPE与第一终端处于同一LAN。
上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该外层地址为CPE的移动网地址,该内层地址为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该CPE的移动网地址用于UPF实体将第二数据发送给CPE。该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用于CPE将第二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
也就是说,第一终端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时,可以通过IP地址覆盖(over)IP地址的方式,将第二数据的外层目的地址设为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的内层目的地址为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
可选的,上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CPE的非移动网地址、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步骤502:根据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一终端可以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该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CPE的移动网地址和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第二数据发送给UPF实体,以由UPF实体根据CPE的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发送给CPE,并由CPE根据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第二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由此,借助CPE的地址映射表,可以实现移动网络比如LAN内的终端和CPE下的终端间的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地址映射表可以是由SMF实体生成后发送给第一终端的。对于该地址映射表,CPE的移动网地址可以是SMF实体为CPE分配的,比如是在CPE的PDU会话建立过程中由SMF实体分配;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可以是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AMF实体,并由该AMF实体发送给SMF实体的。对于CPE的移动网地址的分配以及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的发送可以参见图3中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UPF实体,如图6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60可以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61,用于从基站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给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的目的地址是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
确定模块62,用于根据地址映射表以及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其中,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第一发送模块63,用于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CPE,由所述CPE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装置60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从SMF实体接收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SMF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AMF实体,并由所述AMF实体发送给所述SMF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可理解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60,可实现上述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第一终端,如图7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70可以包括:
生成模块71,用于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第二发送模块72,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基站发送给UPF实体,由所述UPF实体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并由所述CPE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装置70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从SMF实体获取所述地址映射表;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SMF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请求会话建立时发送给AMF实体,并由所述AMF实体发送给所述SMF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可理解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70,可实现上述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CPE,如图8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80可以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81,用于从UPF实体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是第一终端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后,通过基站发送给所述UPF实体的;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用于所述UPF实体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
第三发送模块8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可选的,所述地址映射表是由SMF实体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SMF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AMF实体,并由所述AMF实体发送给所述SMF实体的。
可选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可理解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80,可实现上述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90,包括处理器91,存储器92,存储在存储器9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9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90为UPF实体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91执行时实现上述图2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该通信设备90为第一终端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91执行时实现上述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该通信设备90为CPE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91执行时实现上述图5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服务分类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用户面功能实体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给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的目的地址是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第二终端通过客户前置设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
根据地址映射表以及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其中,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CPE,由所述CPE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接收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4.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终端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将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基站发送给用户面功能实体,由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并由所述CPE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获取所述地址映射表;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请求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由CPE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从用户面功能实体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是第一终端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后,通过基站发送给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的;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址映射表是由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1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面功能实体,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从基站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给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的目的地址是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地址映射表以及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确定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其中,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CPE,由所述CPE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接收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所在的网段、与所述CPE处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的地址。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基站发送给用户面功能实体,由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根据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并由所述CPE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接收所述地址映射表;
其中,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请求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CPE,所述装置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从用户面功能实体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是第一终端根据地址映射表生成后,通过基站发送给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的;所述第二终端通过CPE与所述第一终端通信;所述CPE与所述第一终端处于同一移动网络;所述地址映射表用于表征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和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在同一个网段;所述第二数据的目的地址包括外层地址和内层地址,所述外层地址为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所述内层地址为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实体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CPE;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非移动网地址,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址映射表是由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CPE的移动网地址是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为所述CPE分配的;所述CPE的非移动网地址信息是所述CPE在会话建立时发送给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并由所述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发送给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的。
17.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CN202110005418.1A 2021-01-05 2021-01-0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7269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05418.1A CN114726902A (zh) 2021-01-05 2021-01-0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05418.1A CN114726902A (zh) 2021-01-05 2021-01-0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6902A true CN114726902A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34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05418.1A Pending CN114726902A (zh) 2021-01-05 2021-01-0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26902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28087A1 (en) * 2017-06-20 2020-04-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e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00163012A1 (en) * 2017-08-02 2020-05-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etwork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1432439A (zh) * 2020-03-27 2020-07-17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upf数据面扩展及其系统
CN112104757A (zh) * 2019-06-18 2020-12-1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Ip地址的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28087A1 (en) * 2017-06-20 2020-04-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e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00163012A1 (en) * 2017-08-02 2020-05-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etwork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2104757A (zh) * 2019-06-18 2020-12-1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Ip地址的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432439A (zh) * 2020-03-27 2020-07-17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upf数据面扩展及其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23716-010_rm"", 3GPP SPECS\\23_SERIES, 4 September 2017 (2017-09-04) *
""SD-407 5G Fixed Mobile Convergence Study-v46-20170810_draft"", 3GPP INBOX\\LSS_FROM_EXTERNAL_BODIES, 17 August 2017 (2017-08-17) *
""TR-470_Final_Ballot"", 3GPP TSG_CT\\WG4_PROTOCOLLARS_EX-CN4, 4 August 2020 (2020-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5189B2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13630749B (zh) 一种获取边缘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EP4240043A2 (en) Privacy managing entity selec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2019177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aging identifier of ue in edge computing service
CN114902634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应用服务器的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CN111615844B (zh) 用于选择服务无线通信设备的会话管理实体的方法和装置
US11863519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DNS messages
EP402477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0366204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EP413210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local data network information to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hetty 5G Mobile Core Network
CN113473569B (zh) 应用服务器的发现方法及相关装置
US2023009107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2583880B (zh) 一种服务器发现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19500819A (ja)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を介して通信端末の通信接続を確立する方法
WO2022022322A1 (zh) 访问本地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KR2021005553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로컬 프로세싱을 위한 트래픽 스티어링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4726902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49585A (zh) 应用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374649A (zh) 混合路由方法、装置和网络设备
CN113766040B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85098A (zh) 网络能力调用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8055099A (zh) Ip地址分配方法、装置、网元及存储介质
WO2023060172A1 (en) Evolved packet core to 5g core roaming using n9 interface
CN117793054A (zh) 网关信息的使用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