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9172A - 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9172A
CN114659172A CN202210361389.7A CN202210361389A CN114659172A CN 114659172 A CN114659172 A CN 114659172A CN 202210361389 A CN202210361389 A CN 202210361389A CN 114659172 A CN114659172 A CN 1146591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ing
assembly
fan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13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星元
矫立涛
马玉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6138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9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riable-flow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17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 F24F8/125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60Energy consum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空调机组包括壳体、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位于壳体内,空调扇组件包括积水件和风机,积水件用于吸附水;壳体设有新风口和出风口,风机能够驱动新风从新风口流入流经积水件后经出风口流出,新风口设有第一风门,第一风门用于控制新风口的开闭,方法包括: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根据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控制第一风门和风机的工作,以使新风流经积水件后经出风口流出。这样既能够避免新风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影响,还能够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以增加室内用户的体验。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机组。

Description

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对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对于所处环境的高要求也渐显强烈,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及便捷性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采用的空调机组的柜机内机为上下结构,包括独立控制的上部空调及下部空调扇,上部空调包括蒸发器及第一贯流风叶,下部空调扇包括第二贯流风叶、过滤层,并具有积水盘承接蒸发器及过滤层上的水滴,控制方法包括多种空调机组制冷工作模式: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上部空调及下部空调扇同时开启;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空调机组作为空调使用,仅开启上部空调的蒸发器及第一贯流风叶;在第三种工作模式下,空调机组作为空调扇使用,开启下部空调扇的第二贯流风叶,在积水盘中加水,并将其中的水喷淋至过滤层;在第四种工作模式下,空调机组作为风扇使用,仅开启第二贯流风叶的电机。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空调机组在工作过程中,室内的门窗处于封闭状态。随着空调机组工作时长的增加,室内用户呼吸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变差,进而降低了用户的居住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以使空调机组能够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进入提高用户的居住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机组包括壳体、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空调扇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空调扇组件包括积水件和风机,所述积水件用于吸附水;所述壳体设有新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能够驱动新风从所述新风口流入流经所述积水件后经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新风口设有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用于控制所述新风口的开闭,所述方法包括: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根据所述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风机的工作,使新风流经积水件后经出风口流出。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机组,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运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如权利要求上述的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空调机组同时具有空调和空调扇的功能,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均能够调节室内的温度。第一风门能够控制新风进入壳体内部,风机能够驱动新风在壳体内流动。新风口流入的新风流经空调扇组件的积水件后,积水件内的水与新风换热,能够对新风降温。这样,既能够避免新风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影响,还能够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以增加室内用户的居住体验。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机组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机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机组的回风口和新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机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个空调机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机组的主出风口和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机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空调机组;10、壳体;101、容纳腔;102、上部空间;1021、进风口;103、下部空间;104、新风口;1041、新风管路;105、回风口;106、辅出风口106;1061、第二导板;107、主出风口;108、隔板;1081、通风口;109、第一导板;20、空调组件;201、第一风机;202、换热器;30、空调扇组件;301、水箱;3011、水箱本体;3012、拉手;3013、溢流管;3014、溢水口;303、第二风机;304、积水件;305、驱动装置;306、接水管;307、出水管路;308、进水管路;309、第二换热器;40、第一风门;50、第二风门;60、出风管路;601、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术语“对应”可以指的是一种关联关系或绑定关系,A与B相对应指的是A与B之间是一种关联关系或绑定关系。
附图19中箭头表示水路的流动方向,其他的附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动方向。
如图1至图2、图17至图2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机组1,空调机组1包括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空调组件20包括换热器202和第一风机201,第一风机201驱动气流流经换热器202后吹出,能够实现空调机组1调节温度的功能。
换热器202为室内换热器,室内换热器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202和电子膨胀阀通过冷媒管路相连通。第一风机201驱动气流流经室内换热器202,气流与室内换热器202发生热交换。然后再吹向室内,能够调节室内的温度,进而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
可选地,空调扇组件30包括水箱301和积水件304。水箱301用于盛放水,积水件304用于承接水箱301的水。
空调扇是一种风扇加空调模式的家用电器,兼具送风、制冷、加湿等多功能于一身。空调扇以水为介质,可送出低于室温的冷风,也可以送出温暖湿润的风。
可选地,空调扇组件30包括第一风机201。也就是说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共用第一风机201。第一风机201能够驱动气流依次流经积水件304和换热器202,能够与积水件304和/或换热器202换热。这样能够减少空调扇组件30占用的空调机组1内部的空间。
可选地,空调扇组件30包括第二风机303,第二风机303驱动气流流经积水件304并与积水件304换热后流出。也就是说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分别设有独立的风机,以分别驱动气流流经换热器202或者驱动气流流经积水件304。
可选地,如图2所示,空调机组1包括壳体10,壳体10限定出具有新风口104和出风口的容纳空间101。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均位于容纳空间101内。也就是说换热器202、水箱301和积水件304均位于容纳空间101内。水箱301用于承接换热器202产生的冷凝水,积水件304用于承接水箱301内的冷凝水。
本实施例中,空调扇组件30和空调组件20可以集成为一个整机。空调扇组件30内的水箱301承接空调组件20的换热器202产生的冷凝水,这样既能够降低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提高空调扇组件30的调温效果。还能够解决空调组件20排出冷凝水的问题,避免冷凝水滴落对用户造成困扰。
可选地,换热器202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接水管306流入水箱301内。空调机组1还包括接水盘,接水盘通过接水管306流入水箱301内。
可选地,空调扇组件30包括第一风机201或第二风机303(以下将空调扇组件30包含的风机统称为风机),风机能够驱动从新风口104流入的气流流经积水件304,以驱动气流与积水件304换热后流出。
本实施例中,容纳空间101设有新风口104,风机驱动室外的新风能够通过新风口104进入容纳空间101内。新风进入容纳空间101后,与积水件304进行换热后再经过出风口流入室内。这样能够不断地向补充新风,而且降低新风的温度。在空调扇组件30开启运行时,不仅能够调节室内温度,还可以向室内补充新风。通过新风的补充,能够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以避免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用户困顿、疲倦等。
空调机组1充分利用空调组件20在制冷时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冷凝水资源的再次回收利用。使空调组件20产生的潜热也可以充分发挥效力,最大化提升空调组件20的能效。同时空调扇组件30引入新风可以在净化室内空气的同时做到温湿双控,避免夏季长时间制冷后屋内过于干燥。满足用户三向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高了用户对空调机组1省电、净化空气及温湿双控的需求,也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的美观。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新风管路1041,新风管路1041与新风口104相连通。室外的新风经新风管路1041流入新风口104后,进入容纳空间101内。
可选地,容纳空间101包括上部空间102和下部空间103。换热器202和第一风机201均位于上部空间102,水箱301位于下部空间103。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换热器202位于水箱301的上方,便于换热器202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流至水箱301内。可选地,水箱301为敞口,从而便于积水件304的水流入水箱301内。
可选地,积水件304位于水箱301的上方。便于积水件304内多余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流至水箱301内,进而实现冷凝水的循环使用。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驱动装置305。驱动装置305与水箱301和积水件304均连通,能够驱动水箱301内的水流至积水件304处。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水箱301能够承接换热器202产生的冷凝水,驱动装置305将水箱301承接的冷凝水驱动至积水件304。积水件304能够吸收冷凝水,通过风机驱动将气流加湿。且加湿的气流流至室内,能够对室内进行加湿。不仅解决了空调组件20冷凝水排放的问题,还能够利用冷凝水通过空调扇组件30结构实现加湿功能,更加环保节能。驱动装置305可以为水泵等。
可选地,积水件304不仅能够吸收水分,蒸发水分。还能够过滤水中的杂质,增加水的洁净度。
积水件304可以为高密度纤维材料或湿帘,以便于对冷凝水的吸收。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积水件304位于上部空间102内。也就是说,空调扇组件30与空调组件20共用第一风机201。
沿上部空间102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积水件304、换热器202和第一风机201依次设置。第一风机201能够驱动新风口104流入的气流依次流经积水件304和换热器202。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01能够驱动新风口104流入的气流同时流经积水件304和换热器202。不需要额外设置空调扇组件30的第二风机303,能够减少空调机组1内的部件。这样使得空调机组1的结构更加简单,节省能耗。
可选地,积水件304贴靠在换热器202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贴靠指的是:贴合或靠近换热器202。积水件304贴靠在换热器202的表面便于积水件304与换热器202进行换热。以进一步降低积水件304的温度,从而保证流出空调机组1的气流的温度。
可选地,第一风机201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能够将空调机组1的出风送到较远的位置,提高空调机组1的出风范围。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空调组件包括第一风机201。积水件304位于下部空间103,空调扇组件30包括第二风机303,第二风机303也位于下部空间103。下部空间103设有新风口104和出风口,第二风机303能够驱动气流从新风口104流入流经积水件304后经出风口流出。
本实施例中,空调扇组件30设有独立的第二风机303,第二风机303能够驱动新风气流流经积水件304后经出风口流出。这样设置,空调扇组件30和空调组件20互不干扰,便于空调扇的独立运行。
可选地,沿下部空间103的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风机303和积水件304依次设置。以便于第二风机303能够高效率地驱动新风流经积水件304。
可选地,第二风机303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具有成本低,出风稳定的优点。能够保证空调扇组件30的正常出风,并降低空调机组1的成本。
可选地,出风口设有摆叶1061。摆叶1061用于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使空调扇组件30的出风范围更大。
可选地,如图17所示,空调机组1还包括第一风门40。第一风门40设于新风口104处,用于控制新风口104的开闭。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门40使得新风的进入可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空调机组1新风的流入或断开。
可选地,如图17和图18所示,壳体10还设有回风口105。回风口105与室内连通,风机能够驱动气流经回风口105流入后流经积水件304再从出风口流出。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105便于室内气流流入空调机组1。在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可以控制空调扇组件30通过回风口105进风。这样能够保证空调扇组件30的正常运行保证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的温度。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二风机303和积水件304均位于下部空间103的情况下,新风口104、回风口105和出风口均设于下部空间103对应的壳体10处。
本实施例中,空调扇组件30设有独立的新风口104、回风口105和出风口,能够保证空调扇组件30的独立运行,减少气流流动的距离,便于单独调节空调扇的进出风。
应当说明的是:新风口104、回风口105和出风口均设于下部空间103的情况下,上部空间102对应的壳体10处还设有主进风口和主出风口107。第一风机201能够驱动气流从主进风口流入与换热器202换热后,从主出风口流出,以满足空调组件20的正常运行。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积水件304位于上部空间102,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共用第一风机201的情况下,新风口104、回风口105和出风口也设于上部空间102。也就是说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共同新风口104、回风口105和出风口,这样能够增加空调扇组件30的出风面积。
可选地,在仅需要空调扇组件30开启的情况下,可以控制换热器202和/或压缩机关闭。第一风机201正常工作,以节省空调机组1的能耗。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第二风门50。第二风门50设于回风口105处,用于控制回风口105的开闭。
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门50的设置使得回风口105的开闭可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室内气流从回风口105流入空调扇组件30内或者从室外气流从新风口104流入空调扇组件30。
可选地,在空调组件包括第一风机201和第二风机303的情况下,出风口包括主出风口107和辅出风口106。主出风口107与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均连通,辅出风口106与空调扇组件30连通。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能够流至主风口107处与空调组件20流出的气流混合形成匀风后后流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01能够驱动室内气流从进风口1021流入后,从主出风口107流出。以实现空调组件20的调温功能。新风口104连通外界与容纳腔101,且新风口104与空调扇组件30相连通。第二风机303能够驱动外界气流从新风口104和/或回风口105流入容纳腔101,然后流经积水件304,与积水件304换热后流至主出风口107处。这样,空调组件20的出风和空调扇组件30的出风能够在主出风口107处混合形成匀风。匀风提高了空调机组1的出风温度,而且出风较为柔和,使得空调机组1的出风凉而不冷。这样能够避免空调机组1的出风直吹用户,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避免用户患上空调病。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风机303驱动新风流入容纳腔101后与空调组件20流出的气流混合形成匀风。这样使得空调机组1具有主动匀风的功能,增加了空调机组1的使用体验。新风流经积水件304,积水件304承接了水箱301的水,所以流经积水件304的新风内含水量增加。当空调扇组件30与空调组件20流出的气流混合后,还能够增加流出的匀风的湿度。这样能够避免空调长期开启导致室内干燥,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空调扇组件30和空调组件20形成匀风的原理为空气射流技术。空气射流技术包括射流引射原理。射流引射原理为流体高速流动时,由于速度较周围的流体快而带动周围的流体一起流动,高速流体周边压力的变化对周围的流体产生了引流作用。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隔板108。隔板108设于容纳腔101内,将容纳腔101分隔为上部空间102和下部空间103。主出风口107设于上部空间102对应的壳体10处。其中,隔板108设有通风口1081,以使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能够经通风口1081流向主出风口107处。
本实施例中,隔板108将容纳腔101分隔为上部空间102和下部空间103,分别放置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这样能够避免第一风机201和/或第二风机303工作时,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的气流紊乱。通风口1081的设置,便于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仅能够通过通风口1081流至主出风口107处形成匀风。这样便于主出风口107处匀风形成的稳定性。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第一导板109。第一导板109活动盖设于通风口1081处,以连通或隔断上部空间102和下部空间103。也就是说,第一导板109能够控制空调扇组件30与主出风口17的连通或断开。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板109使得上部空间102和下部空间103的连通或隔断可控。用户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导板109来控制上部空间102和下部空间103的连通或隔断,进而实现空调机组1开启匀风或者不开启匀风。
可选地,第一导板109为密闭导板,以提高上部空间102和下部空间103的相对独立性。进而可以避免两个空间的气流发生流动。
可选地,空调机组1包括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与第一导板109驱动连接,能够驱动第一导板109运动,以打开或关闭通风口1081。
具体地,第三驱动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电机和齿轮,齿轮与第一导板109相啮合。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第一导板109运动,以打开或关闭通风口1081。
可选地,空调机组1可以为柜式空调、壁挂式空调或者窗式空调。
在空调机组1为柜式空调的情况下,上部空间102位于下部空间103上方。也就是说空调组件20位于壳体10的上部。空调扇组件30位于壳体10的下部。这样空调扇组件30充分利用了柜式空调下部的空间,增加了空调机组1的结构紧凑性。
可选地,通风口1081设于隔板108靠近主出风口107的一端。这样能够减少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流至主出风口107的距离,减少气流的损失。
空调机组1还包括第二导板1061。第二导板1061活动设于辅出风口106处,用于控制辅出风口106开启或者关闭。
本实施例中,辅出风口106的设置使得空调扇组件30能够独立向室内吹风。也就是说,空调扇组件30和空调组件20也可以独立工作。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较小时,可以控制空调扇组件30独立工作,以节省空调机组1的能源。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差值较大时,可以控制空调组件20独立工作,以实现室内的快速升温和降温。当室内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空调机组1开启匀风模式,以增加室内用户的体验。
当空调机组1开启匀风模式时,第一导板109开启,第二导板1061关闭。辅出风口106关闭,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仅能过够流向主出风口107出处。这样增加了匀风效果,避免气流外泄,影响匀风效果。
当仅需要空调扇组件30工作时,关闭第一导板109,开启第二导板1061。这样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仅能够通过辅出风口106流至室内,以实现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
在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共用第一风机201的情况下,空调组件20开启时,第一风机201、换热器202和压缩机均工作。空调组件20关闭时,压缩机和/或换热器202关闭。空调扇组件30开启时,第一风机201和驱动装置305均工作。空调扇组件30关闭时,驱动装置305关闭,以使积水件304没有水。第一风机201关闭时,空调扇组件30和空调组件20同时关闭。
在空调组件20具有第一风机201,空调扇组件30具有第二风机303的情况下,空调组件20和空调扇组件30分开独立工作。空调组件20开启时,第一风机201、换热器202和压缩机均开启。空调组件20关闭时,第一风机201关闭,压缩机和/或换热器202可以开启也可以关闭。空调扇组件30开启时,第二风机303和驱动装置305均开启。当空调扇组件30关闭时,驱动装置305关闭.第二风机303可以开启以驱动新风流动或者作为风扇使用,也可以关闭。
结合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01、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
S02、根据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风机的工作,使新风流经积水件后经出风口流出。
本公开实施例中,空调机组根据室内空气质量信息控制第一风门的开闭。这样能够在室内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风门和风机,向室内补充新风。在室内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关闭第一风门和风机,保证室内的温度。
可选地,空气质量信息包括二氧化碳的浓度。
结合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11、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12、在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浓度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风机开启。
本实施例中,用户在室内时间较长后,会导致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用户困顿、疲倦。在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控制第一风门和风机开启,风机能够驱动新风流入室内。
在空调扇组件与空调组件共用第一风机时,上述控制方法中的风机指的是第一风机。
当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分别设有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情况下,上述方法中的风机指的是第二风机。
可选地,浓度阈值可以为600ppm、650ppm、700ppm、750ppm等。
可选地,空调机组根据室内的湿度和温度,控制驱动装置的工作。在室内的湿度较高时,控制驱动装置关闭,使得流经积水件的新风不与积水件换热,以避免增加湿度。在室内的湿度合适或者较低时,控制驱动装置工作,以使流经新风能够与积水件换热,以降低新风的温度,并增加新风的湿度。
结合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21、检测室内温度。
S2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23、根据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的工作。
本实施例中,室内温度较高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这样能够降低室内温度。同时根据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空调机组分别控制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的工作,以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处于用于需求的范围内。这样能够提高室内用户的体验。
结合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31、检测室内温度。
S3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3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34;否则,执行S35。
S3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35、根据室内的湿度,空调机组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空调扇组件的开闭。
本实施例中,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也就是说,室内温度远高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空调组件开启利用换热器和第一风机能够快速为室内降温,以满足室内用户的调温需求。
结合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41、检测室内温度。
S4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4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44;否则,执行S45。
S4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45、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46;否则,执行S47。
S46、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工作,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47、在室内的湿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
本实施例中,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差不大时,此时室内温度较为适宜。空调机组能够根据室内湿度控制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的工作,空调组件具有除湿的功能,空调扇组件具有加湿的功能。通过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的配合工作,能够调节室内的湿度,使得室内的湿度达到用户的需求。具体的,在室内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时,说明室内湿度较高。这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工作,空调扇组件关闭。空调组件能够对室内除湿,且空调扇组件不会向室内加湿,这样能够减少室内的湿度。在室内的湿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时,说明室内湿度较低。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控制空调扇组件工作。这样能够增加室内的温度。以使得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均处于适宜范围,增加室内用户的体验。
结合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51、检测室内温度。
S5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5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54;否则,执行S55。
S5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55、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6;否则,执行S57。
S56、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57、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8;否则,执行S59。
S58、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
S59、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并根据室内的温度控制空调组件的开闭。
本实施例中,在室内湿度大于第二阈值并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说明室内湿度较为适宜。空调机组再根据室内温度对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的温度能够尽量接近设定温度。
结合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51、检测室内温度。
S5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5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54;否则,执行S55。
S5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55、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6;否则,执行S57。
S56、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57、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8;否则,执行S59。
S58、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工作;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
S59、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并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执行S59;否则,执行S60。
S60、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61、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阈值并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三阈值。
S62、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63、在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浓度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风机开启。
本实施例中,在室内湿度大于第二湿度阈值并小于第一湿度阈值的情况下,室内湿度处于适宜的范围内。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工作,以保持室内的湿度。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说明室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这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以加速降低室内的温度。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阈值并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说明室内温度比较接近设定温度。空调机组进控制空调扇组件工作就可以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这样不仅能够调节室内温度,还能够节省能耗。
可选地,空调机组也可以先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然后再检测室内温度,结合图10,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62、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63、在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浓度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风机开启。
S51、检测室内温度。
S5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5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54;否则,执行S55。
S5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55、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6;否则,执行S57。
S56、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57、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8;否则,执行S59。
S58、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工作;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
S59、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并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执行S59;否则,执行S60。
S60、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61、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阈值并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三阈值。
可选地,空调机组也可以同步检测室内的温度和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本申请在此不对检测步骤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阈值为3℃,第二阈值为1℃,第三阈值为0℃。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3℃时,不能满足用户的调温需求。可以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快速降温。当室内温度与设定的温度大于1℃并小于3℃时,室内温度较为适宜。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小于1℃并大于0℃,室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室内温度最为适宜。
可选地,第一阈值也可以为2.5℃、3.5℃、4℃、5℃等。第二阈值可以为1.5℃、2℃等,第三阈值也可以为0.5℃、0.6℃、0.7℃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用户的耐热能力设定对应的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湿度阈值为45%,第二湿度阈值为60%。室内湿度大于60%时,室内空气湿度较高,空调机组开启空调组件进行除湿。在室内湿度小于45%时,室内空气湿度较低,空调机组开启空调扇组件进行加湿。在室内湿度位于45%-60%范围内时,室内湿度较为适宜。空调机组可以根据室内的温度控制空调机组和空调扇组件对室内温度进行微调。
可选地,第一湿度阈值也可以为40%、41%、43%、46%、47%等。第二湿度阈值也可以为58%、59%、61%、62%等。
下面以第一阈值为3℃,第二阈值为1℃,第三阈值为0℃,第一湿度阈值为45%,第二湿度阈值为60%,浓度阈值为700ppm为例,对空调机组的运行进行说明:
空调机组接受运行指令时,检测室内温度。在室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空调机组检测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大于3℃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这样能够加速降低室内温度,以调节室内的温度。空调机组检测到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3℃时,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湿度。在室内的湿度大于60%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这样利用空调组件降低室内的湿度并避免空调扇组件加湿。在室内湿度小于45%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组件关闭。这样能够利用空调扇组件向室内加湿,并避免空调组件除湿。在室内的湿度大于45%并小于60%时,说明室内湿度适宜,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工作以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空调机组再检测室内的温度,控制空调组件对室内温度进行微调。这样使得室内温度更接近设定温度,以提高用户的体验。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3℃并大于1℃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以加速室内温度的降温。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大于0℃并小于1℃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仅保持空调扇组件开启。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室内的温度,还能够减少空调机组的能耗。空调机组在温度和湿度均调节至适宜范围内后,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700ppm时,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风机开启。新风经过新风口进入壳体内。同时空调机组控制风机工作,以驱动新风流入室内。应当说明的是;风机为第二风机的情况下,第二风机工作时,空调扇组件不一定开启。第二风机和驱动装置同时工作时,空调扇组件才会开启。仅第二风机或驱动装置工作,空调扇组件并不能够实现开启。因此,第一风门开启时,第二风机工作,驱动装置不一定工作。需要根据上述的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驱动装置工作。
结合图11所示,在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时,空调扇组件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风机能够驱动气流流经积水件后流向主出风口和/或辅出风口10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51、检测室内温度。
S5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5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54;否则,执行S55。
S5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55、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6;否则,执行S57。
S56、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57、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8;否则,执行S59。
S58、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
S59、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并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执行S60;否则,执行S61。
S60、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61、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阈值并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三阈值。
S62、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63、在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浓度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机开启。
S64、在空调组件和第二风机同时开启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导板开启,并控制第二导板关闭。
本实施例中,在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同时开启时,空调机组控制第一导板开启,并控制第二导板关闭。这样使得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的出风能够在主出风口处形成匀风后流出,以实现空调机组的出风凉而不冷。
可选地,空调机组对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的控制可以在检测室内温度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检测二氧化碳浓度之前或之后。或者三者同时进行。上述实施例只是本申请中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也就是说,空调机组控制第一导板开启,并控制第一导板关闭的过程与空调机组检测室内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之间的顺序,本申请也不做具体限定。
结合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51、检测室内温度。
S5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5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54;否则,执行S55。
S5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55、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6;否则,执行S57。
S56、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57、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8;否则,执行S59。
S58、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
S59、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并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执行S60;否则,执行S61。
S60、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61、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阈值并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三阈值。
S62、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63、在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浓度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风机开启。
S71、空调扇组件开启时,空调机组检测出风口的出风量。
S72、根据出风口的出风量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开闭。
本实施例中,空调扇组件工作时,新风口的进风量不一定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空调机组能够根据出风口的出风量,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开闭,以使空调机组的出风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当空调扇组件经辅出风口出风时,空调机组检测辅出风口的出风量。通过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开闭,以使辅出风口的出风量满足设定风量。当空调扇组件经主出风口流出时,空调机组检测主出风口的出风量。通过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开闭,以使出风口的出风量满足设定风量。
可选地,空调机组对根据出风量对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控制,可以在检测室内温度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检测二氧化碳浓度之前或之后。或者三者同时进行。上述实施例只是本申请中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也就是说,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开闭的过程与空调机组检测室内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之间的顺序,本申请也不做具体限定。
以空调扇组件经辅出风口出风为例,空调机组对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控制进行说明:
辅出风口设定出风量为200m3/h,新风出风量为40m3/h,回风量为160m3/h。空调扇组件开启分为高低两个挡位,新风一个挡位。当只开启新风时,第一风门打开,第二风门处于关闭状态(可同时开启空调扇组件低挡位),辅出风口出风量为40m3/h。当空调扇组件开启高挡位时,第一风门关闭,第二风门打开,出风量为160m3/h。当同时开启新风及空调扇高挡位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同时开启,辅出风口出风量为200m3/h。
结合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51、检测室内温度。
S5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5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54;否则,执行S55。
S5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55、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6;否则,执行S57。
S56、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57、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8;否则,执行S59。
S58、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工作;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
S59、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并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执行S60;否则,执行S61。
S60、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61、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阈值并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三阈值。
S62、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63、在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浓度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机开启。
S71、空调扇组件开启时,空调机组检测出风口的出风量。
S72、根据出风口的出风量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开闭。
S64、在空调组件和第二风机均开启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导板开启,并控制第二导板关闭。
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可以在调节出风口的出风量后,再调节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的开闭。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51、检测室内温度。
S52、在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S53、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执行S54;否则,执行S55。
S54、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55、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6;否则,执行S57。
S56、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57、空调机组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如果是,执行S58;否则,执行S59。
S58、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
S59、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并判断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执行S60;否则,执行S61。
S60、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开启。
S61、在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阈值并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空调组件关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三阈值。
S62、空调机组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63、在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浓度阈值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机开启。
S64、在空调组件和第二风机均开启的情况下,空调机组控制第一导板开启,并控制第二导板关闭。
S71、空调扇组件开启时,空调机组检测出风口的出风量。
S72、根据出风口的出风量控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开闭。
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可以在调节出风口的出风量前,调节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的开闭。
空调机组对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的控制可以在空调机组对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控制之前,也可以在之后,或者同时进行,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结合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S81、检测室内湿度。
S82、在室内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关闭。
S83、在室内的湿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空调扇组件开启;其中,所述第一湿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
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可以仅根据室内湿度控制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的开闭。
综上所述,空调机组检测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可以依次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本申请对于空调机组对检测的步骤的先后顺序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如图20至图22所示,空调机组1还包括出风管路60,出风管路60设于主出风口107的至少一侧。出风管路60的一端与通风口1081连通,且出风管路60沿主出风口107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出风管路60开设有多个出口601,多个出口601沿主出风口107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以使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经出口601流至主出风口107处。
本实施例中,出风管路60设有多个出口601,且出风管路60沿主出风口107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空调机组1流出的换热后的新风通过通风口1081流至出风管路60内,出风管路60能够将空调机组1流出的换热的新风引导至主出风口107处。多个出口601沿主出风口107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多个出口601沿出风管路60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能够增加出风管路60流出的换热后的新风与空调组件20流出的气流的混合面积,以提高匀风效果。
出风管路60设于主出风口107的至少一侧,以便于实现空调机组1流出的气流与空调机组1的匀风效果。
可选地,出风管路60与主出风口107的长度相匹配,也就是说出风管路60与主出风口107的长度相同或相近。以增加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与空调组件20流出的气流的混合面积,进一步增加匀风效果。
具体的,出风管路60可以位于主出风口107的一侧,也可以位于主出风口107的两侧。或者,主出风口107存在多个时,出风管路60位于相邻的两个主出风口107之间,以进一步增加匀风效果。
在空调机组1为柜式空调时,主出风口107的长度方向可以为高度方向。也就是说主出风口107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出风管路60也沿主出风口107的高度方向延伸,以增加与主出风口107的混风面积。
可选地,每一出口601的延伸方向与主出风口107的延伸方向存在夹角,以实现空调扇组件30流出的气流与空调组件20流出的气流的混合。
本实施例中,每一出口601的延伸方向与主出风口107的延伸方向存在夹角。这样从出风管路60的出口601流出的新风能够将空调组件20流出的气流打散,并增加与主出风口107的混合效果,以增加匀风效果。
可选地,主出风口107设有出风摆叶。出风摆叶能够调节主出风口107的出风方向,进而增加空调机组1的出风范围。
可选地,出风管路60能够相对于壳体10转动。以实现主出风口107的出风方向改变时,出风管路60的出口601仍然与主出风口107的出风方向存在夹角。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与出风管路60驱动连接,以驱动出风管路60转动,进而调节出风管路60的出风方向。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进水管路308和出水管路307。进水管路308连通在换热器202和水箱301之间,以引导换热器202产生的冷凝水流入水箱301内。出水管路307连通在水箱301和积水件304之间,用于将水箱301的水引流至积水件304处。进水管路308与出水管路307相接触或者相连接,以使进水管路308内的水能够与出水管路307内的水换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进水管路308连通在换热器202与水箱301之间,所以进水管路308内水的温度接近换热器202的温度。出水管路307连通在水箱301与积水件304之间。因此,出水管路307的温度接近水箱301内水的温度。冷凝水在水箱301内存放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水箱301内的水与外界环境不断换热。水箱301内的水的温度接近室温,也使得出水管路307的水的温度接近室温。进水管路308和出水管路307相连接或相接触,且进水管路308和出水管路307能够换热,使得出水管路307的水通过与进水管路308换热后能够接近换热器202的温度。这样设置,出水管路307的水流至积水件304时,积水件304的温度接近换热器202的温度。风机驱动气流流经积水件304后气流的温度与气流流经换热器202的温度接近,能够节省空调的能耗。同时使得空调机组1流出的气流的温度能够达到用户设定的温度,不会影响用户的调温体验,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09。进水管路308和出水管路307通过第二换热器309连接,进水管路308和出水管路307能够在第二换热器309内换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二换热器309用于连接进水管路308和出水管路307。进水管路308和出水管路307通过第二换热器309能够更好地实现换热,避免能量的流失。
可选地,第二换热器309为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
可选地,沿下部空间103的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风机303和积水件304依次设置。这样便于第二风机303能够高效率地驱动新风流经积水件304。
可选地,水箱301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水箱301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一方面,便于水箱301的安装、拆卸和维修等工作。另一方面,在空调组件20不工作,也就是换热器202不产生冷凝水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水箱301内有足够的水,可以将水箱301拆卸下来,手动加入水。使得空调扇组件30能够正常工作,以使空调机组1具有节能加湿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1同时具有空调和空调扇的功能。用户不需要额外安装空调扇,解决用户对于空调机组1省电、净化空气及温湿双控的需求。提高房间的空间利用率,针对小户型的房间能够实现电器功能更加齐全,提高了用户智能居家的体验。而且空调和空调扇均工作时,空调扇能够充分利用冷凝水,做到温湿双控,解决空调长时间制冷后房间过于干燥的问题。同时,冷凝水的温度较低,比普通的空调扇的出风温度更低,耗电量低,兼具环保与健康,实用性强。
可选地,水箱301还包括水箱本体3011和拉手3012。拉手3012设于水箱本体3011,用于推拉水箱301。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拉手3012用于拉动水箱本体3011。以便于将水箱301从壳体10拉出,从而向水箱301内加水。也便于水箱301加水后,将水箱301推回至壳体10内部。
可选地,水箱301设有溢水口3014,溢水口3014通过溢流管3013与外界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当冷凝水的量较多时,水箱301内多余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溢水口3014和溢流管3013流向外界。
具体地,溢流管3013为空调的冷凝水管相连通。水箱301内多余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空调的冷凝水管排出,不需要额外设置排水管路。使得空调组件20与空调扇组件30的结合更加紧凑和完善。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水洗模块,水洗模块位于水箱301内。风机能够驱动气流流经水箱301后再流出容纳腔101,水洗模块用于净化流入水箱301内的气流。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水箱301用于承接换热器202产生的冷凝水,能够对空调组件20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回收再利用。水箱301内设有水洗模块,水洗模块可以对流经水箱301的气流进行净化。经过净化的气流流出水箱301,然后流出容纳空间流至室内。通过水箱301和水洗模块的配合,不仅能够保证空调机组1流出的气流能够增加室内的湿度,还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这样能够保证空气的洁净度,提供用户的使用体验。
水洗模块能够对新风口104流入的气流进行充分的净化,以净化新风中的杂质或者细颗粒。进而提高流入室内的气流的质量,保护用户的健康。
可选地,水洗模块包括转动轴、多个叶片和第四驱动装置。多个叶片沿转动轴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转动轴上。第四驱动装置与转动轴连接,能够驱动转动轴转动,以带动多个叶片转动。其中,叶片转动时,每相邻的两个叶片之间形成水膜,水膜能够净化流经水膜的气流内的杂质。通过水膜能够实现对气流的净化和/或加湿。
可选地,空调机组1还包括进风格栅,进风格栅设于新风口104和/或回风口105处。空调机组1还包括初效过滤网,初效过滤网设于进风格栅处。
本实施例中,初效过滤网可以避免灰尘或杂质等进入容纳空间内,进而可以避免积水件304受到污染,保护积水件304。
结合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机组,包括处理器(processor)100和存储器(memory)101。可选地,该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102和总线103。其中,处理器100、通信接口102、存储器101可以通过总线1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102可以用于信息传输。处理器100可以调用存储器101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101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存储器10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0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01中的程序指令/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用于空调机组的方法。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而且,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词仅用于描述实施例并且不用于限制权利要求。如在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的描述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明,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a)、“一个”(an)和“所述”(the)旨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类似地,如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列出的任何以及所有可能的组合。另外,当用于本申请中时,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变型“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comprising)等指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这些的分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可以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可以互相参见。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产品等而言,如果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部分相对应,那么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方法部分的描述。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在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所对应的描述中,不同的方框所对应的操作或步骤也可以以不同于描述中所披露的顺序发生,有时不同的操作或步骤之间不存在特定的顺序。例如,两个连续的操作或步骤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包括壳体、空调组件和空调扇组件,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空调扇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空调扇组件包括积水件和风机,所述积水件用于吸附水;所述壳体设有新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能够驱动新风从所述新风口流入流经所述积水件后经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新风口设有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用于控制所述新风口的开闭;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
根据所述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风机的工作,使新风流经积水件后经出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质量信息包括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所述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风机的工作,包括:
在所述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浓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风门开启,并控制所述风机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室内温度;
在所述室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组件运行制冷模式,并检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根据所述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空调扇组件的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空调扇组件的工作,包括:
在所述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开启;
在所述室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室内的湿度,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空调扇组件的开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室内的湿度,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空调扇组件的开闭,包括:
在所述室内的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所述空调扇组件关闭;
在所述室内的湿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所述空调扇组件开启;其中,所述第一湿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室内的湿度大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并小于所述第一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扇组件开启,并根据所述室内的温度控制所述空调组件的开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室内的温度控制所述空调组件的开闭,包括:
在所述室内的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并大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开启;
在所述室内的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并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关闭;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三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口包括主出风口和辅出风口,所述主风口与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空调扇组件均连通,所述辅出风口与所述空调扇组件连通;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所述空调组件内的气流流动至所述主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所述空调扇组件内的气流流经所述积水件后流动至所述主出风口和/或所述辅出风口处;其中,所述空调扇组件流出的气流能够流至所述主风口处与所述空调组件流出的气流混合形成匀风后流出,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所述第一导板用于控制所述空调扇组件与所述主风口的连通或关闭;所述第二导板设于所述辅出风口处,用于控制所述辅出风口的开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空调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均开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导板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二导板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室内湿度;
在所述室内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开启,并控制所述空调扇组件关闭;
在所述室内的湿度小于第二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组件关闭,并控制所述空调扇组件开启;其中,所述第一湿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
10.一种空调机组,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运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CN202210361389.7A 2022-04-07 2022-04-07 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Pending CN1146591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1389.7A CN114659172A (zh) 2022-04-07 2022-04-07 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1389.7A CN114659172A (zh) 2022-04-07 2022-04-07 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9172A true CN114659172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35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1389.7A Pending CN114659172A (zh) 2022-04-07 2022-04-07 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917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54427A (zh) * 2022-11-28 2023-03-28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中央空调外机散热负荷齿轮齿条驱动调节装置和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54427A (zh) * 2022-11-28 2023-03-28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中央空调外机散热负荷齿轮齿条驱动调节装置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07603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에너지 절감형 공조시스템
KR100587315B1 (ko) 환기시스템
KR20090048245A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에너지 절감형 공조시스템
CN106642435B (zh) 空调器
CN114659172A (zh) 用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1706919A (zh) 双贯流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09147322U (zh) 一种高效节能空调机组
CN102374601B (zh)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系统
CN20709481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16667913U (zh) 一种新风一体机
CN217357164U (zh) 空调机组
CN217357166U (zh) 空调机组
CN213901338U (zh) 一种净化型空气调节扇
CN111121173A (zh) 一种新风空调机
CN214891407U (zh) 油烟空调一体机
CN217357165U (zh) 空调机组
CN21240886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480476U (zh) 新风机
CN21240886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801397U (zh) 新风空调
CN217235853U (zh) 空调机组
KR100587313B1 (ko) 공기청정장치 일체형 환기시스템
CN217685440U (zh) 空调机组
CN202303760U (zh)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系统
CN215336794U (zh) 调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