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0256A -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0256A
CN114650256A CN202011494770.8A CN202011494770A CN114650256A CN 114650256 A CN114650256 A CN 114650256A CN 202011494770 A CN202011494770 A CN 202011494770A CN 114650256 A CN114650256 A CN 114650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message
network
forwarding detection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947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少富
王玉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49477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025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4529 priority patent/WO20221275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0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02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报文处理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其中,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其中,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向第二网络发送第二转发检测报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当接收到报文格式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而后向第二网络发送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实现了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BFD报文或S‑BFD报文的传输,从而实现了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Description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标准草案中,如RFC5881和RFC5883,分别定义了IP网络中的单跳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BFD)机制与多跳BFD机制;RFC5884定义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网络的标签交换路径(LabelSwitched Path,LSP)的BFD机制;RFC5885定义了伪线(Pseudowire,PW)的BFD机制;RFC7881定义IP网络或MPLS网络的无缝双向转发检测(Seamless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Detection,S-BFD)机制;RFC7885定义了PW的S-BFD机制。即是说,当前的标准草案仅涉及单个网络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而针对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当前并没有相关的技术方案,因此,根据当前的相关技术,无法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所述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
根据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其中,所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
向所述第二网络发送所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节点,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报文处理方法。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上所述的报文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其中,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其中,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向第二网络发送第二转发检测报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从第一网络接收到报文格式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情况下,根据该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而后向第二网络发送该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实现了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转发检测报文的传输,例如在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BFD报文或者S-BFD报文的传输,从而能够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执行报文处理方法的网络拓扑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报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报文处理方法中转换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报文处理方法中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具体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Service TTL TLV的字段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报文处理方法中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具体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报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具体示例所提供的用于执行报文处理方法的网络拓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针对部署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的节点,当该节点从第一网络接收到报文格式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根据该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而后向第二网络发送该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实现了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转发检测报文的传输,例如在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BFD报文或者S-BFD报文的传输,从而能够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执行报文处理方法的网络拓扑的示意图。在图1的示例中,该网络拓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用户设备110、第一节点120、第三节点130、第二节点140和第二用户设备150。其中,第一节点120处于第一网络,第二节点140处于第二网络,第三节点130处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用以实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互通。
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均可以为MPLS网络或者SRv6网络,具体地,当第一网络为MPLS网络,则第二网络为SRv6网络;而当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则第二网络为MPLS网络。
从第一节点120通过第三节点130至第二节点140,或者从第二节点140通过第三节点130至第一节点120,可以建立有三层虚拟私有网络(Layer 3Virtual PrivateNetworks,L3VPN)链路、二层虚拟私有网络(Layer 2Virtual Private Network,L2VPN)链路或者以太虚拟私有网络(Eht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EVPN)链路等通信链路。
第一节点120、第三节点130和第二节点140均可以是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能够对报文进行转发。在第一节点120中,可以将数据报文封装成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的报文格式,从而使得数据报文能够在第一网络中传输;在第三节点130中,可以将来自第一节点120的数据报文重新封装成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的报文格式,从而使得重新封装后的数据报文能够在第二网络中传输;在第二节点140中,可以对来自第三节点130的数据报文进行相关的处理,例如,当第二节点140为目的节点,第二节点140可以对来自第三节点130的数据报文的载荷进行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拓扑以及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拓扑的演变和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示出的拓扑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基于上述网络拓扑的结构,提出本发明的报文处理方法的各个实施例。
如图2所示,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报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报文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网络拓扑中的第三节点130,该报文处理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00、步骤S200和步骤S300。
步骤S100,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其中,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可以为BFD报文或者S-BFD报文,而且,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以具体示例对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进行说明。
假设第一网络为MPLS网络,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为BFD报文,则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可以为如下之一:
(1)MPLS标签栈|内层IPv6 Header|UDP Header|BFD payload
(2)MPLS标签栈|PW-ACH|BFD payload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报文格式中,符号“|”仅表示分隔各个报文字段,并不含有特殊含义。另外,在上述报文格式中,MPLS标签栈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MPLS标签栈,内层IPv6 Header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内层IPv6报文头,UDP Header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Protocol,UDP)报文头,BFD payload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BFD载荷,PW-ACH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伪线关联通道头(PW Associated ChannelHeader,PW-ACH)。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MPLS标签栈报文字段中,底层标签的标签值指向接收到该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当前节点(例如图1所示的第三节点130),并且,该底层标签中的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字段可设置为255,或者,该TTL字段的值可根据实际转发路径中发生的标签交换次数而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假设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为BFD报文,则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可以为如下之一:
(3)外层IPv6 Header|内层IPv6 Header|UDP Header|BFD payload
(4)外层IPv6 Header|SRH|内层IPv6 Header|UDP Header|BFD payload
(5)外层IPv6 Header|UDP Header|BFD payload
(6)外层IPv6 Header|SRH|UDP Header|BFD payload
(7)外层IPv6 Header|PW-ACH|BFD payload
(8)外层IPv6 Header|SRH|PW-ACH|BFD payload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报文格式中,符号“|”仅表示分隔各个报文字段,并不含有特殊含义。另外,在上述报文格式中,外层IPv6 Header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外层IPv6报文头,内层IPv6 Header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内层IPv6报文头,UDP Header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UDP报文头,BFD payload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BFD载荷,SRH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分段路由头(Segment Routing Header,SRH),PW-ACH报文字段表示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PW-ACH报文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报文格式(4)中的SRH、报文格式(6)中的SRH和报文格式(8)中的SRH,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为其他的类似的报文扩展头,本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含有内层IPv6 Header报文字段时,该内层IPv6Header报文字段中的目的地址字段的值,设置为0:0:0:0:0:FFFF:7F00/104范围内的地址值,使得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在到达目的节点时能够终结而不再继续转发。此外,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Hop Limit字段的数值可以设置为255。
步骤S200,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其中,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当接收到来自第一网络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后,可以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成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从而便于后续步骤中可以将该第二转发检测报文转发至第二网络,以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的报文头移除,然后封装上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的报文头,从而实现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成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操作。
假设第一网络为MPLS网络,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为BFD报文,并且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采用上述报文格式(1),那么,转换得到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可以为上述的报文格式(3)、报文格式(4)、报文格式(5)和报文格式(6)中的任何一个。
假设第一网络为MPLS网络,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为BFD报文,并且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采用上述报文格式(2),那么,转换得到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可以为上述的报文格式(7)或报文格式(8)。
假设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为BFD报文,并且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采用上述的报文格式(3)、报文格式(4)、报文格式(5)和报文格式(6)中的任何一个,那么,转换得到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可以为上述的报文格式(1)。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采用上述的报文格式(5)或报文格式(6)时,在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成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过程中,需要将第二转发检测报文中的内层IPv6报文头的目的地址字段的值设置为0:0:0:0:0:FFFF:7F00/104范围内的地址值,使得第二转发检测报文能够在到达目的节点时可以被终结而不再继续转发。
假设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为BFD报文,并且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采用上述的报文格式(7)或报文格式(8),那么,转换得到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可以为上述的报文格式(2)。
步骤S300,向第二网络发送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当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成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后,即可将转换得到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转发至第二网络,从而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通过采用包括有上述步骤S100、步骤S200和步骤S300的报文处理方法,使得在从第一网络接收到报文格式匹配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该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从而能够向第二网络发送该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实现在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转发检测报文的传输,例如在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BFD报文或者S-BFD报文的传输,从而能够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S200中的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210,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和本地的转发表项,更改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为来自MPLS网络的报文时,本地的转发表项可以为标签转发表项;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为来自SRv6网络的报文时,本地的转发表项可以为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当接收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后,可以先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和本地的转发表项确定重新封装后的报文格式,然后更改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为该重新封装后的报文格式,从而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可以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和本地的转发表项而更改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以得到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因此能够实现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转发检测报文的传输,例如在不同网络互通情况下的BFD报文或者S-BFD报文的传输,从而能够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网络为MPLS网络,第二网络为SRv6网络,此时,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第一MPLS标签栈,而本地的转发表项为标签转发表项。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步骤S2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211,根据标签转发表项和第一MPLS标签栈的底层标签字段中的标签值,得到与标签值对应的段标识;
步骤S212,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更改为匹配SRv6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目标报文格式;
步骤S213,将段标识填充至第一目标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MPLS标签栈的底层标签字段中的标签值指向接收到该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当前节点(例如图1所示的第三节点130),因此,在当前节点接收到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并且根据第一MPLS标签栈的底层标签字段中的标签值命中了本地的标签转发表项的情况下,可以在该标签转发表项中获取到与该标签值对应的段标识,接着,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更改为匹配SRv6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目标报文格式,然后将该段标识填充至该第一目标报文格式,从而可以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更改为匹配SRv6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目标报文格式,可以为先移除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第一MPLS标签栈,然后封装上外层IPv6报文头,从而得到匹配SRv6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目标报文格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封装上外层IPv6报文头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策略选择是否需要携带SRH,本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目标报文格式仅包括外层IPv6报文头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段标识填充至该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字段;而在第一目标报文格式包括外层IPv6报文头和SRH的情况下,则需要将该段标识分别填充至该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字段和该SRH中。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目标报文格式包括外层IPv6报文头和第一报文扩展头(例如SRH)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报文扩展头中新增第一TTL字段以携带与业务所经过的网络域的个数相对应的TTL值。例如,可以在SRH中新增一个可选的Service TTL TLV作为该第一TTL字段。该Service TTL TLV的结构如图5所示,在图5中,该Service TTL TLV包括有如下字段结构:
Type:占8比特,表示本TLV为Service TTL TLV;
Length:占8比特,表示不包括Type字段和Length字段的本TLV的长度;
TTL:占8比特,表示SRH中逻辑上最后一个段标识自身的TTL值。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报文到达了与SRH中逻辑上最后一个段标识对应的节点,Service TTL TLV中的TTL字段的值不会发生变化,而当报文到达了与SRH中逻辑上最后一个段标识对应的节点,则Service TTL TLV中的TTL字段的值会减一,此时,该节点会读取该TTL字段的值并做进一步的处理,例如,当确认该TTL字段的值为0,则不允许继续转发该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SRH(或者其他类似的报文扩展头)中新增一个第一TTL字段(即Service TTL TLV)以携带与业务所经过的网络域的个数相对应的TTL值,能够克服当前的SRv6 VPN技术中的缺失携带TTL值的能力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目标报文格式包括有外层IPv6报文头和第一报文扩展头(例如SRH),并且第一报文扩展头包括有上述新增的第一TTL字段的情况下,步骤S21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将段标识分别填充至第一外层IPv6报文头和第一报文扩展头,并将底层标签字段中的TTL值减一后填充至第一TTL字段,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当根据标签转发表项和第一MPLS标签栈的底层标签字段中的标签值得到与该标签值对应的段标识后,可以将该段标识分别填充至该第一外层IPv6报文头和该第一报文扩展头,并且将该底层标签字段中的TTL值减一后填充至该第一TTL字段,从而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传输到如图1中的第三节点130时,第三节点130可以根据标签转发表项和第一MPLS标签栈的底层标签字段中的标签值,得到与该标签值对应的段标识,此时,说明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已经经过了一个网络域,因此,需要将该底层标签字段中的TTL值减一后再填充至该第一TTL字段。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第二网络为MPLS网络,此时,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而本地的转发表项为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步骤S2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214,根据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和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得到与目的地址信息对应的标签信息;
步骤S215,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更改为匹配MPLS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目标报文格式;
步骤S216,将标签信息填充至第二目标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指向接收到该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当前节点(例如图1所示的第三节点130),因此,在当前节点接收到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并且根据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命中了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的情况下,可以在该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中获取到与该目的地址信息对应的标签信息,接着,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更改为匹配MPLS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目标报文格式,然后将该标签信息填充至该第二目标报文格式,从而可以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更改为匹配MPLS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目标报文格式,可以为先移除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的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然后封装上MPLS标签栈,从而得到匹配MPLS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目标报文格式。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还包括有SRH,则在移除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时,还需要移除该SRH。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还包括有SRH的情况下,可以在SRH中新增第二TTL字段以携带与业务所需要经过的网络域的个数相对应的TTL值。例如,可以在SRH中新增一个如图5所示的Service TTL TLV作为该第二TTL字段。通过在SRH中新增一个第二TTL字段(如图5所示的Service TTL TLV)以携带与业务所需要经过的网络域的个数相对应的TTL值,能够克服当前的SRv6 VPN技术中的缺失携带TTL值的能力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TTL字段(即如图5所示的Service TTL TLV)中的TTL值,反映了业务数据传输过程中自身的跳数,具体地,该跳数取决于通过边界网关协议(BorderGateway Protocol,BGP)路由报文创建虚拟私有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s,VPN)标签交换路径(Label Switch Path,LSP)时所经过的锚点数量。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网络拓扑中,假设于第一节点120为业务数据传输的首节点,第二节点140为业务数据传输的尾节点,由于第一节点120处于第一网络,第二节点140处于第二网络,第三节点130处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因此,当业务数据从第一节点120传输至第三节点130时,可以认为业务数据经过了一跳,而当业务数据从第三节点130传输至第二节点140时,也可以认为业务数据经过了一跳,即,在业务数据从第一节点120传输至第二节点140的过程中,业务数据自身的跳数为2,因此,当第一节点120向第二节点140发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时,可以将第二TTL字段的值设置为2。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目标报文格式包括有第二MPLS标签栈,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还包括有第二报文扩展头(例如SRH),并且第二报文扩展头包括有上述新增的第二TTL字段的情况下,步骤S216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将标签信息填充至第二MPLS标签栈中的目的标签字段,并将第二TTL字段的TTL值减一后填充至目的标签字段中的TTL字段,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当根据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和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得到与该目的地址信息对应的标签信息后,可以将该标签信息填充至该第二MPLS标签栈中的目的标签字段,并且将该第二TTL字段的TTL值减一后填充至该目的标签字段中的TTL字段,从而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传输到如图1中的第三节点130时,第三节点130可以根据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和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得到与该目的地址信息对应的标签信息,此时,说明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已经经过了一个网络域,因此,需要将该第二TTL字段的TTL值减一后再填充至该目的标签字段中的TTL字段。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第二网络为MPLS网络,则在执行步骤S216中的将标签信息填充至第二目标报文格式之前,该报文处理方法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当确定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UDP报文头,并且UDP报文头中的目的端口号表示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载荷类型为BFD报文或S-BFD报文,在UDP报文头的前面封装内层IPv6报文头。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标签信息填充至第二目标报文格式之前,需要对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载荷类型进行判断。当确定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UDP报文头,即,当判断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载荷类型为UDP,并且该UDP报文头中的目的端口号表示该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载荷为BFD报文或S-BFD报文,则在UDP报文头的前面封装内层IPv6报文头。需要说明的是,在UDP报文头的前面封装了内层IPv6报文头后,可以将该内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字段的值,设置为0:0:0:0:0:FFFF:7F00/104范围内的地址值,使得在后续步骤中得到的第二转发检测报文,能够在到达目的节点时可以被终结而不再继续转发。需要说明的是,将内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字段的值设置为0:0:0:0:0:FFFF:7F00/104范围内的地址值,是RFC5884标准中的规定,此处并不展开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一转发检测报文所采用的报文格式的不同,判断第一转发检测报文是否包括有UDP报文头,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携带有SRH,可以通过SRH中的Next Header字段的值判断是否包括有UDP报文头,当SRH中的NextHeader字段的值为17(现有标准规定的值),即表明SRH的下一层封装头为UDP报文头,因此,可以确定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UDP报文头。又如,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不携带SRH,则可以通过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Next Header字段的值判断是否包括有UDP报文头,当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Next Header字段的值为17(现有标准规定的值),即表明外层IPv6报文头的下一层封装头为UDP报文头,因此,可以确定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UDP报文头。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和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均包括有PW-ACH报文头,例如,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采用上述报文格式(2),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采用上述报文格式(7)或报文格式(8),则在这种情况下,参照图7,在执行步骤S100中的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之前,该报文处理方法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步骤S400,获取由第一节点通告的第一路由信息,其中,第一节点归属于第一网络,第一路由信息包括第一标志信息,第一标志信息表征第一节点支持解析报文中的PW控制字;
步骤S500,将第一路由信息中的第一标志信息填充至与第一路由信息对应的第二路由信息,其中,第二路由信息包括用于填充第一标志信息的标志位;
步骤S600,向第二节点通告第二路由信息,其中,第二节点归属于第二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当获取到由第一节点通告的包括有第一标志信息的第一路由信息,即可以确定第一节点能够支持解析报文中的PW控制字(PW控制字的定义参考标准RFC4385,此处不再赘述),此时,可以将该第一路由信息中的第一标志信息填充至与第一路由信息对应的第二路由信息,接着,向第二节点通告该第二路由信息,使得第二节点在获取并解析该第二路由信息时,能够根据第一标志信息确定第一节点能够支持解析报文中的PW控制字,从而能够为后续步骤中实现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跨网络的转发检测报文的传输,从而能够实现异构网络互通状态下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第二网络为MPLS网络,则在第一路由信息中,包括有在draft-ietf-bess-srv6-services-05中定义的SRv6 SID Information Sub-TLV。为了支持带有PW-ACH报文头的BFD检测或S-BFD检测的实现,可以在SRv6 SIDInformation Sub-TLV的SRv6 SID Flags字段中新增一个标志位,记为C-flag,以表示通告该第一路由信息的第一节点是否支持解析报文中的PW控制字。此时,在第二路由信息中,包括有相应的标志位(例如在标准RFC8614中定义的控制字标志C-bit),因此,当从第一路由信息中获取到第一标志信息后,可以将该第一标志信息填充至第二路由信息的上述标志位(即控制字标志C-bit)中,然后再向第二节点通告携带了该第一标志信息的第二路由信息。类似的,当第一网络为MPLS网络,第二网络为SRv6网络,则在由第一节点所通告的第一路由信息中,包括有如在标准RFC8614中定义的控制字标志C-bit,该控制字标志C-bit携带第一标志信息。此时,第二路由信息中的用于填充第一标志信息的标志位,则为在SRv6 SIDInformation Sub-TLV的SRv6 SID Flags字段中新增的标志位C-flag。因此,当从第一路由信息中获取到第一标志信息后,可以将该第一标志信息填充至第二路由信息的新增标志位C-flag中,然后再向第二节点通告携带了该第一标志信息的第二路由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C-flag表示PW控制字标志,当C-flag设置为1时,表明通告该第一路由信息的第一节点支持解析报文中的PW控制字;当C-flag设置为0时,表明通告该第一路由信息的第一节点不支持解析报文中的PW控制字。
需要说明的是,当完成上述步骤S400、步骤S500和步骤S600关于路由信息的通告的处理后,在本地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路由信息而构建的本地转发表项(如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中,会记录有是否支持PW控制字的相关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并且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包括有PW-ACH的情况下,该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可以为第三外层IPv6报文头或者第三报文扩展头(如SRH),当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为第三外层IPv6报文头,则该第三外层IPv6报文头中携带有用于指示该第三外层IPv6报文头的下一个封装头为该PW-ACH的指示信息;当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为第三报文扩展头,则该第三报文扩展头中携带有用于指示该第三报文扩展头的下一个封装头为该PW-ACH的指示信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网络为SRv6网络,并且第二转发检测报文中包括有PW-ACH的情况下,该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可以为第四外层IPv6报文头或者第四报文扩展头(如SRH),当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为第四外层IPv6报文头,则该第四外层IPv6报文头中携带有用于指示该第四外层IPv6报文头的下一个封装头为该PW-ACH的指示信息;当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为第四报文扩展头,则该第四报文扩展头中携带有用于指示该第四报文扩展头的下一个封装头为该PW-ACH的指示信息。
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报文处理方法的处理流程,下面以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
示例一
在如图8所示的网络拓扑中,第一用户设备110和第二用户设备150之间建立有L3VPN链路,该L3VPN链路跨越SRv6网络和MPLS网络,该L3VPN链路依次通过第一节点120、第三节点130和第二节点140,其中,第一节点120处于SRv6网络内,第二节点140处于MPLS网络内,第三节点130处于SRv6网络和MPLS网络之间用以实现SRv6网络和MPLS网络的互通。
第一节点120为第一用户设备110分配END.DX4类型的VPN段标识(记为sid_dx4_ce1),并且,第一节点120将该VPN段标识随着第一BGP路由通告至第三节点130,第三节点130在接收到该第一BGP路由后,为该第一BGP路由重新分配VPN标签(记为label_br_100),并将该VPN标签随着第二BGP路由通告至第二节点140,因此,第一节点120和第二节点140之间可以建立起一条从第二节点140至第一节点120的VPN LSP。另外,第二节点140为第二用户设备150分配END.DX4类型的VPN标签(记为label_ce2),并且,第二节点140将该VPN标签随着第三BGP路由通告至第三节点130,第三节点130在接收到该第三BGP路由后,为该第三BGP路由重新分配VPN段标识(记为sid_br_200),并将该VPN段标识随着第四BGP路由通告至第一节点120,因此,第一节点120和第二节点140之间可以建立起一条从第一节点120至第二节点140的VPN LSP。
基于上述网络情况,从第一节点120至第二节点140的VPN LSP的BFD检测流程如下:
在第一节点120中:
第一节点120构建BFD报文,并将该BFD报文发送至第三节点130。第一节点120在构建BFD报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地策略选择在该BFD报文中携带SRH以对该BFD报文进行优化。该BFD报文的封装信息从外至内依次为:“外层IPv6 Header|SRH|UDP Header|BFDpayload”,其中,外层IPv6 Header的目的地址字段设置为第一VPN段标识,其值为sid_br_200,并且,该第一VPN段标识也作为单个元素填充于SRH中逻辑上最后一个段标识字段内。另外,SRH还包含有Service TTL TLV,该Service TTL TLV的TTL字段设置为255。
在第三节点130中:
当第三节点130接收到该BFD报文,并且根据该BFD报文命中相应的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则第三节点130根据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将该BFD报文中的sid_br_200交换成label_ce2,并将该BFD报文的整个外层IPv6 Header及其可选的SRH移除,另外,第三节点130还根据SRH中的Next Header字段判断该BFD报文的载荷类型,当确定SRH的下一层封装头为UDP报文头,并且UDP报文头中的目的端口号表示载荷为BFD报文,则在UDP报文头的前面封装上内层IPv6报文头,并将该内层IPv6报文头的目的地址字段设置为0:0:0:0:0:FFFF:7F00/104范围内的地址值。此外,第三节点130在封装上内层IPv6报文头后,封装外层的MPLS标签栈,并将label_ce2填充至该MPLS标签栈中的底层标签,而且,从原BFD报文的SRH所携带的Service TTL TLV中获取TTL值,将该TTL值减1后赋值到该底层标签的TTL字段中,此时,第三节点130获得封装信息从外至内依次为“MPLS标签栈|内层IPv6 Header|UDPHeader|BFD payload”的新的BFD报文,接着,第三节点130将该新的BFD报文发送至第二节点140。
在第二节点140中:
当第二节点140接收到该新的BFD报文,第二节点140解析该新的BFD报文,得到内层的BFD payload,并执行BFD处理流程。
从第二节点140至第一节点120的VPN LSP的BFD检测流程如下:
在第二节点140中:
第二节点140构建BFD报文,并将该BFD报文发送至第三节点130。该BFD报文的封装信息从外至内依次为:“MPLS标签栈|内层IPv6 Header|UDP Header|BFD payload”,其中,MPLS标签栈的底层标签设置为第一VPN标签,其值为label_br_100,并且,该底层标签的TTL字段设置为255。
在第三节点130中:
当第三节点130接收到该BFD报文,并且根据该BFD报文命中相应的标签转发表项,则第三节点130根据标签转发表项将该BFD报文中的label_br_100交换成sid_dx4_ce1,此时,第三节点130可以根据本地策略选择在BFD报文中携带SRH以对该BFD报文进行优化,例如,移除目的地址处于0:0:0:0:0:FFFF:7F00/104范围内的内层IPv6 Header,即,将原报文格式“MPLS标签栈|内层IPv6 Header|UDP Header|BFD payload”转换成新的报文格式“外层IPv6 Header|SRH|UDP Header|BFD payload”,其中,将外层IPv6 Header的目的地址字段设置为sid_dx4_ce1,并且,也将sid_dx4_ce1填充至SRH中逻辑上最后一个段标识字段内,此外,SRH中的Next Header字段设置为17,用以表示下一层封装头为UDP Header。另外,第三节点130还从原BFD报文的MPLS标签栈的底层标签中获取TTL值,并且将该TTL值减1后保存至SRH的Service TTL TLV中。此时,第三节点130获得了新的BFD报文,接着,第三节点130将该新的BFD报文发送至第一节点120。
在第一节点120中:
当第一节点120接收到该新的BFD报文,第一节点120解析该新的BFD报文,得到内层的BFD payload,并执行BFD处理流程。
示例二
在如图8所示的网络拓扑中,第一用户设备110和第二用户设备150之间建立有PWLSP链路,该PW LSP链路跨越SRv6网络和MPLS网络,该PW LSP链路依次通过第一节点120、第三节点130和第二节点140,其中,第一节点120处于SRv6网络内,第二节点140处于MPLS网络内,第三节点130处于SRv6网络和MPLS网络之间用以实现SRv6网络和MPLS网络的互通。
基于上述网络情况,从第一节点120至第二节点140的PW LSP的BFD检测流程如下:
在第一节点120中:
第一节点120构建BFD报文,并将该BFD报文发送至第三节点130。该BFD报文的封装信息从外至内依次为:“外层IPv6 Header|SRH|PW-ACH|BFD payload”,其中,SRH中包含有Service TTL TLV,该Service TTL TLV中的TTL字段的值可以根据实际转发路径中发生的标签交换次数而设置,例如,在图8中,从第一节点120至第二节点140的PW LSP是由两段路径拼接而成的,其中一个路径为从第一节点120至第三节点130,另一个路径为从第三节点130至第二节点140,因此,该Service TTL TLV中的TTL字段可以设置为2。
在第三节点130中:
当第三节点130接收到该BFD报文,第三节点130将原报文格式“外层IPv6 Header|SRH|PW-ACH|BFD payload”转换成新的报文格式“MPLS标签栈|PW-ACH|BFD payload”,此外,第三节点130从原BFD报文的SRH所携带的Service TTL TLV中获取TTL值,将该TTL值减1后(即等于1)赋值到MPLS标签栈中的底层标签的TTL字段中,此时,第三节点130获得了新的BFD报文,接着,第三节点130将该新的BFD报文发送至第二节点140。
在第二节点140中:
当第二节点140接收到该新的BFD报文,第二节点140解析该新的BFD报文,获知MPLS标签栈中的底层标签的TTL字段被设置为1,此时,第二节点140确定该新的BFD报文不是普通的数据报文,因此不对该新的BFD报文进行转发,而是获取该新的BFD报文中内层的BFD payload,并执行BFD处理流程。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节点,该节点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存储器作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非暂态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暂态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暂态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该处理器。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节点,可以应用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三节点130,本实施例中的节点能够构成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网络拓扑的一部分,这些实施例均属于相同的发明构思,因此这些实施例具有相同的实现原理以及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详述。
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报文处理方法所需的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指令存储在存储器中,当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报文处理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2中的方法步骤S100至S300、图3中的方法步骤S210、图4中的方法步骤S211至S213、图6中的方法步骤S214至S216、图7中的方法步骤S400至S600。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例如,被上述节点实施例中的一个处理器执行,可使得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报文处理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2中的方法步骤S100至S300、图3中的方法步骤S210、图4中的方法步骤S211至S213、图6中的方法步骤S214至S216、图7中的方法步骤S400至S60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所述第一网络的传输规则;
根据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其中,所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匹配第二网络的传输规则;
向所述第二网络发送所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转换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和本地的转发表项,更改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为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所述第二网络为SRv6网络,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第一MPLS标签栈,所述本地的转发表项为标签转发表项;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和本地的转发表项,更改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包括:
根据所述标签转发表项和所述第一MPLS标签栈的底层标签字段中的标签值,得到与所述标签值对应的段标识;
将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更改为匹配SRv6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一目标报文格式;
将所述段标识填充至所述第一目标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报文格式包括第一外层IPv6报文头和第一报文扩展头,所述第一报文扩展头携带有第一生存时间TTL字段;
所述将所述段标识填充至所述第一目标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包括:
将所述段标识分别填充至所述第一外层IPv6报文头和所述第一报文扩展头,并将所述底层标签字段中的TTL值减一后填充至所述第一TTL字段,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所述第二网络为MPLS网络,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所述本地的转发表项为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和本地的转发表项,更改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包括:
根据所述本地段标识转发表项和所述第二外层IPv6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得到与所述目的地址信息对应的标签信息;
将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报文格式更改为匹配MPLS网络的传输规则的第二目标报文格式;
将所述标签信息填充至所述第二目标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报文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还包括第二报文扩展头,所述第二报文扩展头携带有第二TTL字段,所述第二目标报文格式包括第二MPLS标签栈;
将所述标签信息填充至所述第二目标报文格式,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包括:
将所述标签信息填充至所述第二MPLS标签栈中的目的标签字段,并将所述第二TTL字段的TTL值减一后填充至所述目的标签字段中的TTL字段,得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标签信息填充至所述第二目标报文格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包括有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报文头,并且所述UDP报文头中的目的端口号表示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的载荷类型为双向转发检测BFD报文或无缝双向转发检测S-BFD报文,在所述UDP报文头的前面封装内层IPv6报文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文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和所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均包括有伪线关联通道头PW-ACH,在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由第一节点通告的第一路由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归属于所述第一网络,所述第一路由信息包括第一标志信息,所述第一标志信息表征所述第一节点支持解析报文中的PW控制字;
将所述第一路由信息中的所述第一标志信息填充至与所述第一路由信息对应的第二路由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路由信息包括用于填充所述第一标志信息的标志位;
向第二节点通告所述第二路由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归属于所述第二网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报文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并且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所述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为第三外层IPv6报文头,所述第三外层IPv6报文头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外层IPv6报文头的下一个封装头为所述PW-ACH的指示信息;
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SRv6网络,并且所述第一转发检测报文中所述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为第三报文扩展头,所述第三报文扩展头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第三报文扩展头的下一个封装头为所述PW-ACH的指示信息;
或者,
所述第二网络为SRv6网络,并且所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中所述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为第四外层IPv6报文头,所述第四外层IPv6报文头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第四外层IPv6报文头的下一个封装头为所述PW-ACH的指示信息;
或者,
所述第二网络为SRv6网络,并且所述第二转发检测报文中所述PW-ACH的前一个封装头为第四报文扩展头,所述第四报文扩展头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第四报文扩展头的下一个封装头为所述PW-ACH的指示信息。
10.一种节点,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报文处理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报文处理方法。
CN202011494770.8A 2020-12-17 2020-12-17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6502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94770.8A CN114650256A (zh) 2020-12-17 2020-12-17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1/134529 WO2022127586A1 (zh) 2020-12-17 2021-11-30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94770.8A CN114650256A (zh) 2020-12-17 2020-12-17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0256A true CN114650256A (zh) 2022-06-21

Family

ID=81990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94770.8A Pending CN114650256A (zh) 2020-12-17 2020-12-17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0256A (zh)
WO (1) WO20221275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6135A (zh) * 2022-08-12 2022-12-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检测规则的处理、网络流量的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96878B (zh) * 2022-07-27 2023-11-03 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59873B (zh) * 2022-08-18 2023-05-30 清华大学 一种应用于网络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存储介质和设备
CN115242552B (zh) * 2022-09-21 2022-12-13 北京中科网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ipsec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74563B2 (en) * 2018-01-26 2020-02-25 Cisco Technology, Inc. Seamless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discriminator based return path determination
CN110830352B (zh) * 2018-08-07 2022-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vpn跨域的实现方法、装置和边界节点
CN112019433B (zh) * 2019-05-29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10266592B (zh) * 2019-06-21 2021-07-30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Srv6网络与ip mpls网络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6135A (zh) * 2022-08-12 2022-12-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检测规则的处理、网络流量的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426135B (zh) * 2022-08-12 2023-12-1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检测规则的处理、网络流量的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27586A1 (zh) 2022-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12795B (zh) 一种传输控制方法、节点、网络系统及存储介质
JP7479490B2 (ja) パケット処理方法及び装置、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並びに記憶媒体
US769304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node protection
US1197932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rvice for traffic flow
CN108737128B (zh) 一种实现带内操作管理维护ioam的方法及装置
US7633859B2 (en) Loop prevention technique for MPLS using two labels
EP1867106B1 (en) Loop prevention techniques using encapsulation manipulation of ip/mpls field
CN101044728B (zh) Rfc 2574网络边缘处的快速重路由(frr)保护
US7765306B2 (en) Technique for enabling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between edge devices in a computer network
EP1859586B1 (en) Loop prevention technique for mpls using service labels
CN105245452B (zh) 多协议标签交换流量工程隧道建立方法及设备
CN114650256A (zh)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28572A (zh) 用于分段路由(sr)代理段标识(sid)的内部网关协议(igp)
EP2832055B1 (en) Pseudowire groups in a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EP2832061B1 (en) Pseudowire extended group messaging in a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WO2022042610A1 (zh) 信息处理方法、网络控制器、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16550A1 (zh) 一种路由发送方法及设备
WO2021077972A1 (zh) 转发报文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2832056B1 (en) Pseudowire extended group actions in a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CN112511444A (zh) 一种组播流量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6800660A (zh) 转发表的生成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6805930A (zh) Bgp路由的发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