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9113A - 线缆 - Google Patents

线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9113A
CN114649113A CN202110369432.XA CN202110369432A CN114649113A CN 114649113 A CN114649113 A CN 114649113A CN 202110369432 A CN202110369432 A CN 202110369432A CN 114649113 A CN114649113 A CN 1146491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able
twisted pairs
twisted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694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得天
小林正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49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91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缆,能够提高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且能够进行长距离的高速传输。该线缆具备将多根双绞线绞合而成的线缆芯,双绞线具有绞合的一对电线和将金属带缠绕于一对电线的周围而成的屏蔽层,线缆芯具有:由多根双绞线构成的内层、配置于内层的周围的由多根双绞线构成的外层、填充于双绞线各自的周围的由纤维构成的介在物、以及以构成外层的多根双绞线的每规定根数的周期进行配置且与构成外层的每规定根数的双绞线的至少一根相接的多根漏极线;构成内层的多根双绞线分别与构成外层的多根双绞线的任一根通过屏蔽层彼此相接。

Description

线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缆。
背景技术
作为适合于由计算机等OA设备构成的局域网(LAN)的线缆,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6-220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作为例如用于监视工厂内的生产线的照相机,一直使用能够移动的照相机。具体而言,例如,在工厂内的生产线中使用的机器人上设置有照相机,随着机器人的变动,照相机也移动。作为与这样的可移动照相机连接的线缆,有照相机连接线缆。照相机连接线缆有时被布线成U字状,伴随照相机的移动而反复进行滑动动作(U字滑动动作)。因此,要求提高了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的线缆。
另外,在设想使用在工厂等中的情况下,作为照相机连接线缆使用的线缆有时跨越例如超过10m的长距离而布设。因此,要求能够将来自照相机的图像、影像等信号跨越超过10m的长距离而进行高速传输的线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且能够进行长距离的高速传输的线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线缆,其具备:由多根双绞线绞合而成的线缆芯、一并覆盖所述线缆芯的周围的总体屏蔽层、以及覆盖所述总体屏蔽层的周围的护套;所述双绞线具有:绞合的一对电线、和将金属带缠绕于所述一对电线的周围而成的屏蔽层;所述线缆芯具有:由多根所述双绞线构成的内层,配置于所述内层的周围的由多根所述双绞线构成的外层,填充于所述双绞线各自的周围的由纤维构成的介在物,以及多根漏极线,所述多根漏极线以构成所述外层的多根所述双绞线的每规定根数的周期进行配置,且与构成所述外层的每所述规定根数的所述双绞线的至少一根相接;构成所述内层的多根所述双绞线分别与构成所述外层的多根所述双绞线的任一根通过所述屏蔽层彼此相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且能够进行长距离的高速传输的线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2是说明U字弯曲试验的图。
符号说明
1…线缆,2…双绞线,21…电线,211…导体,212…绝缘体,22…屏蔽层,3…线缆芯,31…内层,32…外层,33…介在物,34…漏极线,4…总体屏蔽层,41…金属带,42…编织屏蔽件,5…护套,6…带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图1所示的线缆1例如作为与监视工厂内的生产线的可移动照相机连接的照相机连接线缆而使用。
如图1所示,线缆1具备以线缆中心为轴将多根(在此为11根)双绞线2绞合而成的线缆芯3、将线缆芯3的周围一并覆盖的总体屏蔽层4、以及将总体屏蔽层4的周围覆盖的护套5。
(双绞线2)
双绞线2具有绞合的一对电线21和覆盖一对电线21的周围的屏蔽层22。电线21具有导体211和包覆导体211的周围的绝缘体212。需要说明的是,在10MHz以上的频带中,双绞线2相对于线缆长度方向同样地具有100±10Ω的特性阻抗。另外,在10MHz以上的频带中,双绞线2在一对电线21间的时滞为50ps/m以下。双绞线2的特性阻抗以及时滞的测定例如可以通过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时域反射)法求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导体211,使用了由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且以截面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压缩(轻压缩)而成的压缩绞线导体构成的导体。由此,能够减小金属线材间的间隙,不增大导体211的外径而增大导体截面积,能够良好地维持电特性并且将线缆1整体的外径维持为较小。其结果是,可得到能够长距离地进行高速传输的良好的电特性。另外,通过压缩,导体211的拉伸强度提高,因此也能够提高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作为用于导体211的金属线材,例如可以使用镀银软铜线等。导体211例如通过将多根(例如,19根以上且50根以下)外径为0.05mm以上且0.10mm以下的金属线材绞合后进行轻压缩而构成。此外,导体211也可以通过将50根外径小于0.08mm(例如,外径为0.05mm)的金属线材绞合后进行轻压缩而构成。但是,在该情况下,金属线材的根数变多,成本变高,因此从抑制成本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使用外径为0.08mm以上且0.10mm以下的金属线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19根外径为0.08mm的金属线材绞合后进行轻压缩,从而制成维持了26AWG左右的导体截面积并且为28AWG左右的小(比26AWG小)外径的导体211。
作为绝缘体212,优选使用由适于高速信号传输的介电常数低的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体。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由聚乙烯、聚丙烯等构成的绝缘性树脂为佳。由这些绝缘性树脂形成的绝缘体212优选为通过照射电子射线而交联的照射交联绝缘体。另外,绝缘体212优选通过管挤出而形成为筒状。由此,能够抑制构成绝缘体212的树脂侵入导体211的金属线材间,在线缆弯曲时导体211能够相对于绝缘体212相对地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需说明的是,绝缘体212也可以通过将上述绝缘性树脂充分挤出而形成。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包含聚乙烯的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体212。
屏蔽层22由在树脂层的一个面具有金属层的金属带构成。屏蔽层22通过在一对电线21的周围以金属层成为外侧的方式以螺旋状缠绕金属带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使用在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树脂层的一个面具有由铝构成的金属层的AL/PET带。屏蔽层22成为双绞线2的最外层。即,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的金属层成为双绞线2的最外层。
在双绞线2中,一对电线21的绞合方向与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的缠绕方向优选为相同的方向。由此,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容易与一对电线21的周围接触。其结果,屏蔽层2的表面容易成为沿着一对电线21的外形的凹凸形状,能够减小在构成线缆芯3时相邻的双绞线2彼此的接触面积,抑制双绞线2彼此的摩擦导致的屏蔽层22的破损,能够提高线缆1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另外,一对电线21的绞合方向和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的缠绕方向优选为与后述的线缆芯3、带层6以及金属带41相同的方向。由此,相对于线缆1的U字滑动动作,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的缠绕口不易打开。若金属带的缠绕口不易打开,则在使线缆1进行U字滑动动作时,能够减少由于双绞线2彼此的接触而使金属带损伤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线缆1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即,即使在使线缆1在500万次~1000万次的范围内反复进行U字滑动动作时,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也不易损伤,能够实现能够进行长距离的高速传输的线缆1。另外,一对电线21的扭矩优选比构成后述的线缆芯3的多根双绞线2的扭矩小。需说明的是,一对电线21的绞合方向是指,在从双绞线2的一端观察时,电线21从另一端向一端旋转的方向。另外,金属带的缠绕方向是指,在从双绞线2的一端观察时,金属带从另一端向一端旋转的方向。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电线21的绞合方向以及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的缠绕方向设为与线缆芯3的绞合方向、带层6的缠绕方向以及金属带41的缠绕方向相同的方向。
(线缆芯3)
线缆芯3具有由多根双绞线2构成的内层31和配置于内层31周围的由多根双绞线2构成的外层32。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芯3具有配置于线缆中心的由3根双绞线2构成的内层31和配置于内层31周围的由8根双绞线2构成的外层32。通过这样由3根双绞线2构成内层31,在其周围配置8根双绞线2而构成外层32,从而能够将1根双绞线2稳定地绞合,并且能够将线缆1的外径维持为较小。优选构成内层31的3根双绞线2和构成外层32的8根双绞线2均沿着与一对电线21的绞合方向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通过这样将绞合方向设为相同,从而在减小线缆1的外径的同时,容易将构成内层31的3根双绞线2分别配置成与构成外层32的8根双绞线2中的至少1根相接。
另外,线缆芯3具有填充于双绞线2各自的周围的由纤维构成的介在物33。介在物33起到了在线缆弯曲时抑制双绞线2彼此摩擦,抑制由双绞线2彼此摩擦引起的屏蔽层22的磨损的作用。另外,介在件33起到了使线缆1的外形接近圆形的作用。介在物33分别设置在构成内层31的双绞线2之间、构成外层32的双绞线2之间、构成内层31的双绞线2与构成外层32的双绞线2之间、以及构成外层32的双绞线2与后述的带层6之间。另外,由纤维构成的介在物33填充于双绞线2各自的周围,从而在使线缆1进行U字滑动动作时,能够保持图1所示那样的线缆芯3的构造。即,在线缆1中,通过在双绞线2各自的周围填充有由纤维构成的介在物33,从而在双绞线2彼此接触时,能够成为构成双绞线2的屏蔽层22不易因磨损而损伤的程度的接触。另外,即使在通过双绞线2彼此的接触而使一方的双绞线2被另一方的双绞线2按压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介在物33来限制双绞线2因该按压力而移动至与其他双绞线2接触。其结果是,在使线缆1在500万次~1000万次的范围内进行U字滑动动作时,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不易损伤,能够实现可进行长距离的高速传输的线缆1。介在物33优选以2.0g/m以上且4.0g/m以下的范围的单位面积重量填充于线缆芯3内。由此,容易得到表现出上述作用和效果的线缆1。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2.5g/m以上且3.5g/m以下的单位面积重量将介在物33填充于线缆芯3内。
需说明的是,由于介在物33为纤维状,因此若在双绞线2的周围设有介在物33的状态下绞合,则介在物33的偏移、双绞线2的位置偏离会自然地发生,在线缆长度方向上局部地发生相邻的双绞线2彼此的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层31的3根双绞线2分别与外层32的8根双绞线2中的任一根相接。另外,优选内层31的3根双绞线2在线缆长度方向的某处相互接触。
作为介在物33,优选使用人造丝(短纤维纱)、尼龙丝等由树脂构成的介在物。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由人造丝构成的介在物33。作为介在物33,为了产生相邻的双绞线2彼此的接触,并且填埋双绞线2间的间隙而能够抑制双绞线2彼此的摩擦,优选使用外径较小的介在物。具体而言,在使用人造丝作为介在物33的情况下,人造丝的种类优选由10支至60支的单纱、或2根加捻纱构成。优选的是,作为人造丝,优选使用10支纱、20支纱、40支纱、60支纱的2根加捻纱、或者10支纱、20支纱的单纱。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为由10支~20支的2根加捻纱构成的介在物33,特别容易得到上述作用、效果。另外,构成介在物33的人造丝优选拉伸强度为2.5N以上,伸长率为10%以上。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可以通过依据JIS L1095(2010)的9.5.1项的试验方法求出。
进而,线缆芯3具有4根漏极线34。线缆芯3是将11根双绞线2、介在物33和4根漏极线34一并绞合而构成的。漏极线34以构成外层32的多根(在此为8根)双绞线2的每规定根数(在此为每2根)的周期进行配置,且与构成外层32的每规定根数的双绞线2的至少一个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漏极线34按照在配置于外层32的双绞线2中,在线缆周向上相邻的2根双绞线2之间与该2根双绞线2的至少一方相接的方式配置,并且每隔外层32的2根双绞线2而设置。即,在构成外层32的8根双绞线2分别以在线缆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时,在彼此相邻的部分之间的8个部位中的、在线缆周向上每隔1个的4个部位,分别配置有漏极线34。漏极线34与双绞线2的屏蔽层22相接。需说明的是,漏极线34的根数并不限定于4根,优选为2根以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外层32的每2根双绞线2设置了漏极线34,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外层31的每3根以上的双绞线2设置漏极线34。
虽然在漏极线34的周围也配置有介在物33,但如上所述,介在物33为纤维状,且漏极线34为较细的直径且刚性比介在物33高,因此通过构成线缆芯3时的绞合,与双绞线2同样,漏极线34的周向位置容易变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漏极线34与夹着漏极线34在线缆周向上相邻的外层32的2根双绞线2中的至少一方相接。更优选的是,在线缆长度方向的某处,漏极线34与夹着漏极线34在线缆周向上相邻的外层32的2根双绞线2这两者均接触。
如上所述,由于内层31的双绞线2与外层32的任一双绞线2相接,因此通过使漏极线34与夹着漏极线34在线缆周向上相邻的外层32的2根双绞线2这两者均接触,从而各双绞线2的屏蔽层22与漏极线34电连接。因此,在末端加工时,通过将4根漏极线34进行接地(信号接地)连接,能够在各双绞线2中维持稳定的接地,例如能够在跨越超过10m的长距离时稳定地进行高速传输。需说明的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在末端加工时等将在末端露出的各双绞线2捆扎,从而有意地使所有双绞线2的屏蔽层22与漏极线34电连接。
也可以考虑将漏极线34的根数设为比4根少的根数(例如1根),但在该情况下,根据各双绞线2的接触状况,有可能在各双绞线2中无法维持稳定的接地。另外,也可以考虑将漏极线34的根数设为比4根多的根数(例如8根),但在该情况下,由于漏极线34的根数增加而产生线缆1的大径化、末端加工时的作业性降低的担忧,成本也会增大。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构成为将4根漏极线34每隔外层32的2根双绞线2而配置,能够在周向上均衡地配置漏极线34,能够抑制因漏极线34的根数增加而引起的线缆外径的增大、末端加工时的作业性降低等,并且能够在各双绞线2中维持稳定的接地。
漏极线34与构成双绞线2的电线21的导体211相比截面积大。具体而言,在与线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漏极线34的截面积优选为导体211的截面积的1.1倍以上且1.5倍以下(例如为具有24AWG以上且28AWG以下的截面积的导线)。漏极线34通过为这样的截面积,能够在不增大线缆芯3的外径的情况下在2根双绞线2之间配置漏极线34,并且,在所配置的漏极线34与该2根双绞线2中的任一根接触时,能够减少由于构成双绞线2的屏蔽层22与漏极线34发生摩擦而导致屏蔽层22损伤的情况。另外,作为漏极线34,优选使用通过集体绞合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成的绞线导体。构成漏极线34的绞线导体的绞合方向优选与构成双绞线2的一对电线21的绞合方向和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的缠绕方向相同。作为用于漏极线34的金属线材,可使用软铜线、铜合金线等铜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漏极线34的截面积设为26AWG。
(带层6)
线缆1具备由以螺旋状缠绕在线缆芯3的周围的树脂带构成的带层6。带层6起到了保持线缆芯3的绞合不解开的作用、以及使各双绞线2的屏蔽层22和漏极线34与总体屏蔽层4绝缘的作用。除此之外,带层6起到了抑制构成双绞线2的屏蔽层22、漏极线34以及后述的金属带41因线缆1的U字滑动动作而损伤的作用。作为用于带层6的树脂带,例如可以使用由尼龙、氟树脂(例如PTFE、ETFE等)构成的树脂带。带层6的厚度例如为2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通过使带层6为这样的厚度,不易因使线缆1反复进行U字滑动动作而使带层6自身损伤,因此对于发挥上述作用是有效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由尼龙(厚度50μ左右)构成的带层6。
(总体屏蔽层4)
总体屏蔽层4以覆盖带层6周围的方式设置。总体屏蔽层4与不同于漏极线34(以及各双绞线2的屏蔽层22)的接地(外壳接地)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总体屏蔽层4由以螺旋状缠绕在带层6的周围的金属带41和以覆盖金属带41的周围的方式设置的编织屏蔽件42构成。
金属带41具有树脂层和设置于树脂层的一个面的金属层。树脂层例如由PET构成。金属层例如由铜、铝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金属带41,使用在由PET构成的树脂层的一个面具有由铝构成的金属层的AL/PET带。金属带41以金属层成为外侧(编织屏蔽件42侧)的方式以螺旋状缠绕于带层6的周围。另外,金属带41可以具有设置于树脂层的另一个面(与金属层相反侧的面)的粘接层,也可以通过粘接层而粘接于带层6。
编织屏蔽件42是编织金属线材而构成的,与金属带41的外表面,即金属层的表面接触。作为编织屏蔽件42所使用的金属线材,可以使用软铜线、铜合金,也可以使用实施了镀锡等的线材。另外,编织屏蔽件42的编织密度为85%以上。编织屏蔽件42的编织角度为30度以上且40度以下。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编织屏蔽件42,使用将具有约0.1mm外径的多根软铜线编织成的编织屏蔽件(编织密度:85%以上,编织角度:30度以上且40度以下)。
例如,在仅由编织屏蔽件42构成总体屏蔽层4的情况下,由于在编织屏蔽件42中存在由网眼形成的间隙,因此有时无法充分地抑制外部噪声。另一方面,在仅由金属带41构成总体屏蔽层4的情况下,在线缆长度方向上周期性地存在绝缘体(树脂层),产生在特定的频率(例如数GHz的频带)下损耗急剧变大的被称为频带空段(suckout)的现象,高频特性有可能劣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总体屏蔽层4设为金属带41和编织屏蔽件42,并使它们彼此相接,从而能够充分地抑制外部噪声的影响,并且能够抑制频带空段的产生。另外,通过总体屏蔽层4具有编织屏蔽件42,从而在将线缆1在500万次~1000万次的范围内反复进行U字滑动动作时,能够利用编织屏蔽件42来进行抑制,使得构成线缆芯3的双绞线2、漏极线34等不向线缆芯3的外部伸出。这是因为,编织屏蔽件42能够以从线缆芯3的外侧遍及线缆芯3的整个周围均匀地包入的状态配置。即,通过在总体屏蔽层4中使用编织屏蔽件42,与在总体屏蔽层4中使用将金属线材以螺旋状缠绕的横向缠绕屏蔽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反复U字滑动动作而使双绞线2、漏极线34等从线缆芯3向外部突出。另外,通过将金属带41缠绕于压卷带6的周围(在带层6与编织屏蔽件42之间配置金属带41),能够抑制因反复U字滑动动作引起的摩擦而在带层6与编织屏蔽件42之间产生静电等电噪声。
(护套5)
护套5以包覆编织屏蔽件42的周围的方式设置,起到保护线缆芯3、总体屏蔽层4的作用。护套5例如由PVC(聚氯乙烯)树脂组合物构成。护套5优选通过管挤出而形成为筒状。由此,能够抑制构成护套5的树脂侵入编织屏蔽件42的网眼,在线缆弯曲时编织屏蔽件42能够相对于护套5而相对地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对于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护套5的外径、即线缆1的外径为9.5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护套5的外径、即线缆1的外径设为9.3mm。
(线缆1的特性)
试制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1作为实施例,并进行U字弯曲试验。
在U字弯曲试验中,如图2所示,将线缆1的一端部固定于固定板14,同时,使线缆1与固定板14平行地延伸出,在将延伸出的线缆1折回成U字状之后,将线缆1的另一端部固定于与固定板14平行地配置的移动板15(初始状态)。在该状态下,反复进行使移动板15在与线缆1从移动板15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以冲程长度L=300mm往复移动的操作。线缆1的弯曲半径为线缆1的外径的约7.5倍。冲程速度为60次/分钟,冲程次数以移动板15往复一次时为1次来进行计数。另外,每隔适当次数在线缆1的两端部间进行导体211的导通检查,将与初始状态下的电阻值相比的变化量(电阻值增加率)为10%以上的冲程次数作为U字弯曲寿命。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1中,即使冲程次数达到500万次,电阻值增加率也小于10%。即,可知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1中,U字弯曲寿命为500万次以上。
(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1中,线缆芯3具有:由多根双绞线2构成的内层31、以及配置于内层31周围的由多根双绞线2构成的外层32,并且具有:填充于双绞线2各自的周围的由纤维构成的介在物33;以及多根漏极线34,其以构成外层32的多根双绞线2的每规定根数的周期进行配置,且与构成外层32的每规定根数的双绞线2的至少一根相接;
构成内层31的多根双绞线2分别通过屏蔽层22彼此而与构成外层32的多根双绞线2的任一根相接。
通过在双绞线2各自的周围填充介在物33,能够抑制线缆弯曲时双绞线2彼此的摩擦而引起的屏蔽层22的磨损,能够提高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更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即使500万次的U字滑动动作也不会产生断线的线缆1。
进而,通过构成为使内层31与外层32的双绞线2接触,并且使每隔外层32的多根(在此为2根)双绞线2而设置的多根(在此为4根)漏极线34分别与外层32的双绞线2接触,能够将各双绞线2的屏蔽层22与漏极线34电连接。而且,通过将漏极线34进行接地连接,能够使各双绞线2的接地稳定而减少信号损耗,能够实现能够跨越超过10m的长距离进行高速传输的线缆1。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由双绞线2彼此的摩擦而引起的屏蔽层22的磨损,并且能够将各双绞线2的屏蔽层22与漏极线34电连接而使接地稳定,由此,能够实现可提高对U字滑动动作的耐性且能够进行长距离的高速传输的线缆1。
进而,通过由3根双绞线2构成线缆芯3的内层31、由8根双绞线2构成外层32,能够稳定地绞合线缆芯3,并且能够将线缆外径维持为较小。
(实施方式的总结)
接下来,对于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引用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等进行记载。但是,以下记载中的各符号等并非将权利要求书中的构成要素限定为实施方式中具体示出的部件等。
[1]一种线缆(1),其具备将多根双绞线(2)绞合而成的线缆芯(3)、将所述线缆芯(3)的周围一并覆盖的总体屏蔽层(4)、以及覆盖所述总体屏蔽层(4)的周围的护套(5);所述双绞线(2)具有绞合的一对电线(21)和将金属带缠绕于所述一对电线(21)的周围而成的屏蔽层(22);所述线缆芯(3)具有:由多根所述双绞线(2)构成的内层(31)、配置于所述内层(31)的周围的由多根所述双绞线(2)构成的外层(32)、填充在所述双绞线(2)各自的周围的由纤维构成的介在物(33)、以及多根漏极线(34),所述多根漏极线(34)以构成所述外层(32)的多根所述双绞线(2)的每规定根数的周期进行配置,并且与构成所述外层(32)的每所述规定根数的所述双绞线(2)的至少一根相接;构成所述内层(31)的多根所述双绞线(2)分别通过所述屏蔽层(22)彼此而与构成所述外层(32)的多根所述双绞线(2)中的任一根相接。
[2]根据[1]所述的线缆(1),其中,所述多根漏极线(34)在所述外层(32)中配置于在线缆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双绞线(2)之间,并且每隔所述外层(32)的2根所述双绞线(2)而分别设置,且与在线缆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外层(32)的2根双绞线(2)中的至少一者相接。
[3]根据[1]或[2]所述的线缆(1),其中,所述漏极线(34)与构成所述双绞线(2)的所述电线(21)的导体(211)相比截面积大。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1),其中,构成所述双绞线(2)的所述电线(21)的导体(211)由压缩绞线导体构成,所述压缩绞线导体通过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且以截面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压缩而成。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1),其中,所述一对电线(21)的绞合方向与所述屏蔽层(22)中的所述金属带的缠绕方向为相同方向。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1),其具备由以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线缆芯(3)的周围的树脂带构成的带层(6),并且以覆盖所述带层(6)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有所述总体屏蔽层(4)。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1),其中,构成所述屏蔽层(22)的金属带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树脂层的一个面上具有由铝构成的金属层。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记载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发明。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的全部不一定是用于解决发明课题的手段所必须的。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形而实施。

Claims (7)

1.一种线缆,其具备:
由多根双绞线绞合而成的线缆芯、
一并覆盖所述线缆芯的周围的总体屏蔽层、和
覆盖所述总体屏蔽层的周围的护套;
所述双绞线具有:绞合的一对电线、和将金属带缠绕于所述一对电线的周围而成的屏蔽层;
所述线缆芯具有:
由多根所述双绞线构成的内层,
配置在所述内层的周围的由多根所述双绞线构成的外层,
填充在所述双绞线各自的周围的由纤维构成的介在物,以及
多根漏极线,所述多根漏极线以构成所述外层的多根所述双绞线的每规定根数的周期进行配置,且与构成所述外层的每所述规定根数的所述双绞线的至少一根相接;
构成所述内层的多根所述双绞线分别与构成所述外层的多根所述双绞线中的任一根通过所述屏蔽层彼此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中,
所述多根漏极线配置于所述外层中在线缆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双绞线之间,并且每隔所述外层的2根所述双绞线而分别设置,且与在线缆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外层的2根双绞线的至少一方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缆,其中,
所述漏极线与构成所述双绞线的所述电线的导体相比截面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其中,
构成所述双绞线的所述电线的导体由压缩绞线导体构成,所述压缩绞线导体通过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且以截面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压缩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其中,
所述一对电线的绞合方向与所述屏蔽层中的所述金属带的缠绕方向为相同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其具备由以螺旋状缠绕在所述线缆芯的周围的树脂带构成的带层,
并且以覆盖所述带层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有所述总体屏蔽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其中,
构成所述屏蔽层的金属带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树脂层的一个面上具有由铝构成的金属层。
CN202110369432.XA 2020-12-18 2021-04-06 线缆 Pending CN1146491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9945A JP7070651B1 (ja) 2020-12-18 2020-12-18 ケーブル
JP2020-209945 2020-12-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9113A true CN114649113A (zh) 2022-06-21

Family

ID=81652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69432.XA Pending CN114649113A (zh) 2020-12-18 2021-04-06 线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70651B1 (zh)
CN (1) CN11464911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2083B2 (ja) * 1988-02-16 1994-03-23 平河ヒュ−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電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039740U (zh) * 2019-06-27 2020-02-07 安徽杰浩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计算机屏蔽电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70651B1 (ja) 2022-05-18
JP2022096774A (ja)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1642B2 (ja) ケーブル
JPH053085B2 (zh)
US10249412B2 (en) Composite cable
US20120103651A1 (en) High-speed cable configurations
CN103606416A (zh) 多芯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KR20190114705A (ko) 실드 케이블
CN104036852B (zh) 机械臂用耐疲劳高速数据线缆
JP6380872B1 (ja) 編組シールド付ケーブル
JP2020021701A (ja) 多芯通信ケーブル
CN104036870A (zh) 抗弯曲柔软型数据传输缆
CN104036869A (zh) 抗拉伸耐疲劳型屏蔽软数据缆
CN1906707A (zh) 同轴电缆
CN114649113A (zh) 线缆
CN104036874B (zh) 机器人用屏蔽型软电缆
CN109599211A (zh) 2芯线屏蔽电缆和线束
CN203882723U (zh) 适合反复弯曲的屏蔽数据线缆
CN203882718U (zh) 抗拉伸耐疲劳型屏蔽软数据缆
CN209822306U (zh) 一种高柔性抗扭转机器人电缆
JP6066387B2 (ja) 光電気複合ケーブル
CN203882679U (zh) 机械臂用耐疲劳高速数据线缆
CN213400593U (zh) 一种导电线
CN218975163U (zh) 抗拉软电缆
CN215527278U (zh) 一种小弯曲半径移动式机械臂线缆
CN214476483U (zh) 柔性高温计算机电缆
EP3975205B1 (en) Shielded wire and wire harn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Bomeiliche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METAL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